青年“网络迷信”文化的动因探析
网络狂欢与信仰迷失:青少年网络迷信现象探析
网络狂欢与信仰迷失:青少年网络迷信现象探析
王娟;彭晨语
【期刊名称】《海河传媒》
【年(卷),期】2024()2
【摘要】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媒介环境,也使得网络青年亚文化呈现出赛博化、感性化等新特征,青少年群体开始热衷于转发“网络锦鲤”、进行网上算命卜卦与塔罗占卜等“网络迷信行为”。
本文分析了这一行为产生的心理动机,依据现实总结出该行为对青少年群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规范三个方面就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并为其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提出探索路径。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王娟;彭晨语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青少年中的鬼神迷信现象探析
2.网络狂欢现象探析——以鹿晗公布恋情轰动微博为例
3.网络视频直播中的“狂欢化”现象探究——基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的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摒除网络迷信 净化大学生成长环境
摒除网络迷信净化大学生成长环境【摘要】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网络迷信这之类的糟粕也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隐形杀手。
本文就大学生痴迷网络迷信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展开分析,希望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网络迷信成瘾引起高度关注,摒除网络迷信,净化大学生成长环境。
【关键字】大学生;网络;迷信迷信的思想和行为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里已经存在了上千年。
它源于早期的人类不能正确的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也极其有限。
对于洪水等自然灾害,视为猛兽,毫无控制之力;对日月星辰的运行,雷电风雨的发生及生老病死的现象迷惑不解。
于是人类对于这些自己无法掌控的现象就想象出有一种超越人的“神”在主宰世界。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这些过去人类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已经逐一得到科学的解释和验证,许多传统迷信思想已经不攻自破。
按理来说迷信的思想和行为应该逐渐销声匿迹了,但事实上迷信也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存在,如今它已经穿上“科技”这件华丽的外衣活跃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跨越所有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而存在。
尤其是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沉迷网络迷信的个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显示,传统的封建迷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和危害,已经被“高科技”迷信所取代。
形形色色的“高科技迷信”,正在互联网上大肆泛滥。
如大学生中比较流行的“网络占卜”,也就是披上科学外衣的电脑算命、星座运程等。
只要我们在某搜索网站中输入“占卜”、“星座”或“算命”等字样时,就会搜索到上千个相关网页。
与过去那种鲜有大学生光顾的街头巷尾算命地摊这种传统迷信相比,如今这个迷信与科技联姻产下的怪物拥有令人难以想象的庞大的大学生追捧队伍。
另一项调查中显示,在我国上亿的网民中,24岁以下的大学生占54.5%。
有20.6%的大学生有过网络占卜行为,有32.4%的大学生对迷信存有好奇心。
这些数据都说明大学生网络迷信现象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青少年中的鬼神迷信现象探析
的无限性这一永恒矛盾 , 决定了任何科学都具有历史
局限性 ,它永远不能满足人类对它 的过高期望 。当人
和封建主义糟粕提供了生存空间, 诱发了鬼神迷信在
规定为主宰一切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 宣扬除了我 们生活的这个现实的 “ 地上世界” 又称 “ ( 此岸世界” 、 “ 阳间” “ 、 人间” 外, ) 还有一个非物质的 “ 天上世界”
( 又称 “ 彼岸世界 ” 阴间” 天堂 ” 极乐 世界 ”。 、“ 、“ 、“ ) 这个现实 的 “ 地上世界 ”是不完美的 ,如 同无边 的苦
种社会进步。但是 ,在改革中一些人、特别是某些青
少年 ,把独立性 、自主精神 和个 人能力无限放大 ,因
风险性、 无常性和不确定性等等 人们不能解释和控 制这些现象, 进而将这些偶然现象视为超 自 然力量的 作用。 鬼神迷信对某些未知 自 然和社会现象的神秘解 释,正好迎合了人们对这种神秘现象的信奉心理。人 们因迷而信,因信而迷, “ 在 迷”和 “ 信”之间进行
着恶性循 环。青少年是 对神秘现象更 为敏感 的群体 ,
此走向了自我膨胀 、 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之路,
走向了超现实 、超 客观的唯心主义。而鬼神迷信者正
是以极端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唯心主义为指
导 ,以突 出个 人能力 的超现实性 和超常 规性 为骗术 ,
殃及并腐蚀着青少年的灵魂。
的、没有 出路 的奴隶状况 )的观 念 ,它一贯麻痹 和削
本文就其根源与对策作以பைடு நூலகம்讨。
弱 ‘ 社会感情 ’ 以死的东西偷换活的东西。 , 神的观念
从来也没有 ‘ 把个人同社会联 系起来 ’ 而是一 贯用对 ,
浅析大学生_迷信行为_的几个新变化及启示
愿望,信仰者和被信仰者存在利害的相关性,一旦这
转型时期,社会失范普遍存在,失去了社会规范
种相关性丧失,就直接导致了迷信态度的不在场,所 约束的人们面对迷信行为持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
谓“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 打击迷信的力度和频度较以前更少了,迷信似乎成
无”的态度便是信仰者的真实心理写照。而“现代迷 为当代青年人的一种精神追求,给现代迷信的传播
迷信于“8、6”等吉祥数字,沉溺于幸运色和幸运衣 饰,醉心于吉祥物,痴迷于以星相来决定婚姻和职业
乎将迷信和科技网络简单地揉合、将迷信贴上西方 的标签演化成科技的产物,就摆脱了它欺骗性、反科
等。曾有一位女孩说“我决定与男朋友分手,是因为 学性的实质。现代迷信正是以其科技的外衣、时髦的
他是天蝎座,我是双鱼座”,这些形形色色的迷信行 称号和新颖的形式引诱着那些追求新潮、崇尚科学
目前,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一股非理性的、非 青年文化生活的内容。
科学的精神信仰潮流,迷信文化在高校中大肆渲染
(一)伪科学性:以科学的伪装掩盖其反科学性
和流行。发表论文,毕业找工作时他们不去认真准 的实质
备,而是去寺庙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临近考试时
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迷信的方式也“与时俱进”,
不去认真复习而是去测座位的风水。在生活上,他们 摇身变成众多的“高科技”名义下的“现代迷信”,似
神文化生活,而且因为其注意力的转移和空余时间
(一)结合专业学习,加强科普教育
的占据,在精力和时间上也就减少了接触迷信思想
从理论上来讲,大学生群体是知识文化的象征, 的机会和频度。
具有较高的判别力和广博的科技知识,是迷信思想
(四)加强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净化社会精神环境
大学生迷信心理浅析
大学生迷信心理浅析近年来,传统迷信借助新媒介、高科技的力量,演化为“现代迷信”,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也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学习、思维和生活,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文分析、探讨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内涵和结构,了解当代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现状,解释大学生产生迷信心理的原因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标签:大学生迷信心理当今知识经济信息化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要求。
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由于心理活动的积淀而逐渐形成并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心理结构和品质。
心理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是在遗传基础上,经后天教育影响逐渐形成的以心理机能为主体的心理特性或本质。
事实上,大学生迷恋“迷信”正是心理脆弱的表现。
一、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原因1.满足好奇心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求知欲强阶段,对于网上算命、星座占卜等新兴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成熟和独立,想借助外部工具完成自我认识。
如网络上对于星座特点的阐释一方面迎合青年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为他们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提供意见。
2.面对现实的茫然心理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也未完全形成,容易导致心理负荷和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平衡失调,产生一些心理偏差。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被形式各异的迷信活动所误导,产生迷信思想与迷信行为3.学业、工作压力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青年大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家庭期望值比较高。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他们常常对现实感到焦虑、对前途感到迷茫。
而星座栏日里有许多关于学业和工作状况的预测,不少青年学生就把它当作一种自我安慰、自我减压的方式,从而“心安理得”地逃避困难和压力。
二、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对策1.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了正确的理想信仰,有了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就可以引导人们往正路上走,就可以避免误入歧途和接受迷信谎言。
倘若信念缺乏,没有理想追求,便很容易为现代迷信和伪科学所俘虏和侵蚀。
心理学-论大学生迷信心理成因分析
据观察,迷信者的许多迷信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得来的,也是别人观察、模仿学习的对象。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模仿则是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而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相同。比如看到有人发了财,他供奉了财神,自己马上也买了财神供奉起来。幸运车牌、电话号码、颜色或者占星、卜算、风水、命相和鬼神等迷信形式,一般都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模仿而来的。
2.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
迷信借助科学的外衣导致受骗者轻易相信,也是迷信泛滥成灾的一个因素。比如来自西方的星座占卜等高科技迷信,背后有一套星座理论做支撑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做铺垫,特别容易吸引大学生。再加上网络和许多青少年刊物的推波助澜,使高科技迷信在大学生中大有泛滥之势。再则,星座、占卜网站或书籍上的一些“预测篇言”利用大多数人的气质和个性都是混合体的特点,归纳出某些共同点,措辞模棱两可,有些大学生看到其中的预测与自己的某些特点相符,就认为书上说得很准,于是对星座占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社会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当预测的结果与自身的经历巧合时,会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使人深刻感到“预测很准”;反之,当出现不准的结果时,人们则常常表现出很容易就忘记这样的预测的倾向。也就是说,人们往往记住的只是预测得准的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预测带给人的心理暗示并形成经验固定下来。从而导致对迷信越来越相信,最终走上受骗上当的结局。
参考文献
[1]阎宏:浅谈大学生迷信心理,构建心理素质的现代化,法制与社会,2007年2月:615-616
[2]徐厚道: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
[3] Vyse, Believing in Magic,The Psychology of Superstition,New York: Oxford, 1997
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1):80~86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李 丹 孙延军 雷 雳(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北京 100037)摘 要在全面总结近三十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深入探讨。
文章首先梳理了迷信的概念;其次从观察学习、归因和自我认同三个方面反思了大学生迷信心理形成的心理机制;并从性别、人格控制点、自尊和自我效能、认知风格和受暗示性、不确定性情境、压力情境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影响因素;最后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迷信心理,大学生,心理机制,影响因素。
分类号 B8441 引言迷信的思想和行为在许多文化背景下都存在,并已有千年历史。
民意调查显示,迷信在现代社会有继续盛行的趋势。
研究者一直都在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对人类所造成的影响[1]。
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园里具有迷信思想的大学生人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2000年12月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420名大学生中对电脑算命“完全相信或比较相信”的占17.6%,“有时候信或有些方面信”的占12.2%,“说不清楚”的占8.8%,明确表示“不相信”的占61.4%,此次调查还显示,26.5%的大学生承认读过有关宣扬“现代‘科学’算命、看相”之类的书籍,23.6%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有过迷信行为,与两年前的相关调查[2]比较,当前大学生中存在迷信思想和行为的人数比例有明显的增加[3]。
这种社会心理动向应该引起心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收稿日期:2005-04-04∗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十五规划青年基金项目(01JA880064)、北京市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习与认知)的资助。
通讯作者:孙延军,E-mail:yjsun@,电话:(010)68980999遗憾的是,对迷信现象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等领域,而心理学界对之关注甚少。
大学生迷信心理
大学生迷信心理当今大学生迷信心理以及迷信行为已经在大学校园里泛滥成灾,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精神生活、性格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着严重的危害。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目前状况、危害、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对迷信心理的自我调试的方法。
由此期望能够为大学生迷信心理现象的减少提供一点帮助。
一、迷信的定义(一)迷信的定义在《辞海》中将迷信解释为摘要:“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鬼神。
”从心理学上讲,它是指人们内心中认为对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碰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碰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
例如有人碰到困难时,常去求神问卦、算命、抽签、测字、相面、降仙以求解脱。
在我国低层次的迷信观念也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四个系统摘要:第一,鬼神系统,即天神、地狱人鬼;第二,人身迷信系统,其中有生辰的命运,通过生辰八字算命,通过面相、手相、测字猜测一生或流年的宿命和运气;第三,环境的迷信系统,主要是阳宅、阴宅的风水;第四,信号迷信系统,主要有鸟语、声响、谐音语等意味的吉凶信号。
二、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摘要:(一)社会原因1.病态文化是当代迷信兴起的根源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形成发展的迷信思想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积淀甚厚,不易一时清除。
虽然从五四运动开始,我们就把德先生、赛先生从西方请来改造国民的思想,当作富强的希望,竭力宣传它们的伟大神奇,但到今天为止,仍有许多人其实并末真止弄懂科学的内涵,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手段科学精神,人们还所知甚少。
多数人所相信的科学,其实是科学的功利和实用部分,是科学的外在形式。
人们只相信科学能带给他们好处,但同时又相信非科学的力量也能做到。
当代迷信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科技交流方而的优势,大力 些人 由于不注重学习,不追求进步,f界观 、人生观 、价值 等群 团组织要发挥在科技 普及 、 世 观逐渐蜕 变,理想丧失,信念畸变,产生信仰危机,封建迷 推进科 普工作 新闻部 门要充分发挥舆论 导向作用 , 积极宣 信活动乘势而起。 同时 ,随着人 与人 交往 空间的持 续扩大, 传科技 知识 ,要 以科普活动为载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搭 1 J 交往 方式的多样,一些迷信活动被 当作个人 的兴趣 、 信仰和 建社会化科 普服务平 台。如,在报 r、电视、广播 、网络等
识, 具 有相 对独 立性 。迷信 思 想在 中国存 在 发展 _几千 树立起科学精神 。 r 年 , 已经根 深蒂 固 , 不 口 能在 短 期 内被 彻底 根除 , 虽有 彻 底 消除 , 一旦 遇到 气 候 适 宜, 还 会死 灰 复燃 。 .
2、在实 施中 : 一要 注意分 类管 理, 抓住 重点 。第 ・
眼跳灾 ”之 类的 预兆 , 相信 姓 名 、八 字等 东 西会 主宰 自 的侵蚀。j是要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科 普工作 的根 本内容 。 科学精神 内涵丰富,最基本的要求足求 真务 实,开拓创新。 己的命 运等 等, 知识 的不 足为迷 信提 供 了认识根 源 。 2、从 历 史根 源 上分 析 , 迷信 思 想 作为 一 种 传统 意 要通过 多种形式 弘扬科学精神 , 通过 实践锻炼 , 让人们真 正
神文 明建 设有 关。一些地方在现 代化建设过程 中 “ 手硬, 一
・
于软 ” ,追求经济效 益,只抓经济 建设,放松了精神文明 部 ,一定要 严肃处 理 ,情节 严重 的,还 应受到 党纪 处分, 建设 和思想道 德教育工作,忽视科普工作,使科普阵地 1益 屡教 不改影响恶劣 的,要劝其 退党, 要把反对封建迷信 列 7 1 萎缩 。另一方面,随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 为干 部考 核 的重要 内容 。 二要把提高全民 的科学素质作 为系统工程来抓 。 科技行 激荡 ,在这种 多元文化并 存的大背景下,科 学与迷信 、正确
中学生迷信现象调查及反思
中学生迷信调查及反思张心蕊09级4班一、中学生迷信的几种类型迷信往往是个体在无法把握未来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不可把握性容易使人产生危机感,导致人心理失衡,使个体不得不求助于外界某些能“预测”自己未来命运的载体,以安慰自己,达到心理平衡。
中学生迷信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对幸运物、幸运数字等的盲目相信具体表现为丧失了自我决断力,把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交给了别人或者幸运物之类的不起任何作用的东西。
比如有的中学生以为所谓的幸运色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穿衣服用文具都要求与自己的幸运颜色相符,更有甚者,考试成绩不好会责怪用的笔颜色不对。
2.迷信鬼神与占卜,获得心理平衡中学生迷信者相信世界上有超自然的力量能主宰一切,预示命运,他们敬畏鬼神,对看相占卜等迷信说法深信不疑。
塔罗牌、笔仙等都是校园流行的占卜方式。
3.痴迷高科技迷信,缺乏辨别力大多数中学生对传统的封建迷信都有清醒的认识,但是高科技迷信以网络和青春杂志为依托,打着“科学预测”的幌子,让涉世未深的中学生趋之若鹜,深信不疑。
一项调查显示,受惑于星座占卜等“高科技迷信”、相信“星座决定命运”的在中学生中占40%,“有点儿相信”和“很相信”网上算命的中学生分别达到了4l%和5%,而66.5%的中学生最初接触高科技迷信都是出于好奇,但随着接触的增多,渐渐被迷惑,越来越相信,越来越依赖,有的中学生甚至发展到什么事都要占星问卜的地步。
比如上网查询减少上课被老师点名次数的最佳风水方位、当日应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等等。
有些中学生对“风水指点”言听计从,有的学生每天睡觉前都要瞧一瞧网站,占卜一番才安心。
除了网络以外,星座、运程之类的书籍,目前在广大中学生中也很受欢迎。
报刊亭里琳琅满目的中学生杂志中,以“星座指南”、“你今天考试的幸运指数”等做主打的标题十分抢眼。
吸引不少中学生来购买。
粗略统计,以“心理测试”、“星座运程”为刊物主要内容的少男少女杂志大约有四五十种之多。
封建迷信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封建迷信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一、导语我这次回家,感受最深的是村里的封建迷信氛围越来越浓。
特别是关于“鬼”,算命的迷信。
由于我们村里死了四个人,特别是后面连续死的三个人,被传成了鬼索命。
导致村里的人天天讨论鬼的问题,且谈鬼色变,吓得大部分人晚上都不敢出门了。
事实也是封建迷信一直是困扰社会精神文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国家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乡村教育获得普及。
但是,由于封建制度在我国的历史过于久远,其影响力在一些偏远农村仍然不可忽视,甚至在有些文化教育比较高的城镇也出现了封建迷信的踪迹。
封建迷信在近些年,借助科学的外衣重新有所抬头,这对于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是阻碍,也是危害。
二、正文1、现象:根据网上问卷调查的结果,对于封建迷信泛滥现象:存在但不普遍的占63%,普遍存在的占26%,程度达到泛滥的占2%;其中比较泛滥的地区,落后的占82%,经济发达地区占9%,一般地区占5%。
在被调查的人的家乡,迷信的现象,拜神占59%,问米、问神的占20%,抽签、卜卦的占45%,请神、驱鬼、看风水、符水治病的占49%;2、原因分析:那么,封建迷信会出现在农村禁而不止并且在城镇获得快速传播的情况是有那些原因的呢?第一:中国在其历史发展时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封建时期,封建迷信思想作为传统文化思想由于受到统治者的为了维护自己统治而刻意推广,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广大贫民为了寻求精神的安慰,封建迷信思想中的消极部分在群众中的影响比较广泛深远,特别是在农村.这种深刻的历史渊源造成封建迷信在禁而不止的根源.第二:由于农民普遍缺乏科学知识,所以无法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被封建迷信思想主导的农民,无法正确分清楚风俗习惯与封建迷信等问题上的界限.究竟什么是宗教信仰,什么又是封建迷信.缺乏科学知识的他们分不清楚,分配到当地工作的一些农村干部也分不清楚,再加上迷信活动往往又渗透在旧风俗习惯中,因而一些农村干部对于农村中的封建迷信活动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抵制.抵制封建迷信和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缺乏持之以恒,也缺乏实施的条件,这便使得封建迷信在农村中的传播保存有了机会.第三: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封建迷信也开始借助科学的外衣, “高科技”封建迷信在学生中的传播呈上升趋势.比如算命,根据生辰八字进行网上测算已经在学生中传播开来,算命先生打着科学的幌子将封建迷信活动深入到学生中去,误导他们的思想,周易推测成为了封建迷信的“保护色”.算命利用科学技术,在互联网上成为了科学预测,可信度在学生眼中便有所提高.加之不少学生将星座算命、网上占卜等迷信活动作为时尚娱乐.受到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学生渐渐将这种科学外衣下的封建迷信当成了自己人生希望的寄托,错误的将娱乐休闲当成了自己前途命运的真理.3、对策建议关于封建迷信活动的对策建议:一:落实发挥好乡镇政府的引导作用,使农村民众明白封建迷信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上的区别,划分好彼此之间的界限,将封建迷信残留从旧风俗习惯中剥离出来,从而破除农村封建迷信传播保存的基础.二:加强对农村科学教育的传播力度,增强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降低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民心中的影响力,这样就可以从思想基础上破坏封建迷信存在的历史根源.三: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机制,保障农民就医的条件,使得那些巫婆神汉缺少行使骗术宣传迷信的条件丧失,从而使封建迷信活动缺少可乘之机.四:加强无神论的宣传,净化校园环境,正确对待那些时尚娱乐的行为,防止学生因为盲目跟风而陷入披着科学外衣的封建迷信陷阱,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四:调查总结三、结尾无疑,封建迷信思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幌子进行欺骗群众,随着其范围面的扩展,对社会的危害也就会越来越大,其影响的不仅仅是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甚至对社会经济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很容易使学生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命运前途寄托在所谓的科学预测上,这种虚幻不现实的做法只会使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和消极的人生观,从而成为了封建迷信活动的牺牲品.封建迷信活动一旦误导了青少年学生,那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会败坏校园健康的学习风气,对于社会治安秩序也是一种隐患.据网上显示:近些年,利用封建迷信扰乱社会治安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传播或者参与封建迷信活动而导致涉及学生的刑事案件也呈上升趋势.“现代迷信”对青少年的毒害之大,不得不令人深思.封建迷信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以及文化科学素养的培育,封建迷信会错误的引导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命运的默认,因而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甚至失去在生活学习中竞争的勇气与动力,这不仅阻碍了青少年学生对于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吸收,也使科学教育的效能大打折扣,从而影响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形成.这些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是个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对于彻底断绝封建迷信思想传播与保存的可能性,参照现在的社会情况来说,还是任重道远.只有彻底断绝封建迷信的残留,才更加有利与让社会文化健康快速的发展.。
大学生迷信心理研究
大学生迷信心理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当今社会,迷信现象以各种形式存在,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因此更容易受到迷信的影响。
然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思想观念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后果,以期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梳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研究现状,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相关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最终,本研究将揭示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后果,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抵御迷信的能力。
本研究也希望能够为其他领域的迷信现象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迷信现象在大学校园中的存在和影响力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发展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
因此,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影响等方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生迷信心理的产生往往与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需求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许多学者指出,大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时,可能会因为缺乏科学的认知方法和应对机制,而转向迷信寻求心理安慰。
在表现形式上,大学生的迷信心理通常表现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对神秘现象的痴迷以及对传统习俗的过度遵从等。
学生盲目跟随不良文化
学生盲目跟随不良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良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也日益增加。
这种现象带来了许多负面结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业表现造成
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学生盲目跟随不良文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首先,学生盲目跟随不良文化的原因之一是大众媒体和社交网
络的普及。
现在,学生可以轻松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吸烟酗酒等。
这些不良信息对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导致他们盲目模仿这些不良行为。
其次,学生盲目跟随不良文化的原因还包括家庭环境和同伴压力。
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个成长环境,如果家庭存在不良行为或价
值观的传递,孩子们更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
此外,同伴压力
也使得学生往往为了迎合群体而盲目跟随不良文化,从而得到认同感。
要应对学生盲目跟随不良文化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教育机构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正
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家庭和社会应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防止不良文化对孩子们的负面影响。
此外,媒体和社交网络也有责任在发布内容时要慎重,不宣传不良信息。
总结起来,学生盲目跟随不良文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强价值观教育,改善家庭和社会环境,并规范媒体和社交网络的传播内容。
迷雾的背后——迷信行为产生中的心理学原理
迷雾的背后——迷信行为产生中的心理学原理引言:虽然说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信息时代,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可以发现一些与信息时代不符合的现象,比如说迷信。
不要单纯的认为只有没有文化的文盲才会有迷信活动。
同样的,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怪力乱神的事。
这并不是单纯的愚昧,在这些事件的背后一样可以发现一些心理学的现象。
今天,我就试论一下在迷信产生中的心理学因素。
去庙里求神拜佛,几乎是最常见,也是最传统、最古老的迷信活动。
当然在这里还是要做一下区分的,宗教信仰与迷信并不一样。
宗教信仰与迷信虽然都出自于原始巫术,而且宗教活动中也或多或少有一些迷信或者说神秘色彩。
但是两者之间依然存在质的区别。
迷信如果通过求神拜佛来表现出来的话,那么它更多的体现的是人个体的欲望。
这是一种趋利避害的行为。
集中表现于言语上就是诸如:“求……保佑……”之类。
当之一种趋利避害的愿望,或者说动机强烈到某一种程度的时候,他所表现出的行为就是一系列看似与宗教有关,但实则是迷信活动的行为,诸如对造像三跪九叩,做发事等等。
欲望人人有,甚至可以说人类就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生物,但为什么会产生迷信活动,而不是一些别的什么行为?固然,缺少一些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原因之一,但今天我们所要强调的是最简单的迷信是如何产生的。
我认为它更符合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中的“泛化”效应,与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可变时距强化”。
一、泛化在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中“泛化”是: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了这样的条件反应。
将它运用于人类活动中,简而言之,就是,人将不造成结果的行为与结果进行联结。
举一个例子。
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学生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以下的事件。
假设某学生小阿,马上就要考试了,但是由于某一些个人原因,没有去做很好的复习,可以说是要打没有准备之战。
在走投无路之下,小阿只能硬着头皮上。
当然此时他的内心里是慌张的,所以相应的作出了一些无意识的行为。
“锦鲤祈愿”与“日常迷信”——当代青年网络俗信的传播社会学考察
“锦鲤祈愿”与“日常迷信”——当代青年网络俗信的传播社会学考察“锦鲤祈愿”与“日常迷信”——当代青年网络俗信的传播社会学考察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尤其是青年一代,借助网络平台,他们能够迅速地传播信息,并接触到各类新奇的事物。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网络俗信,其中“锦鲤祈愿”和“日常迷信”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传播社会学考察这两种网络俗信,以了解当代青年网络观念的形成和传播规律。
一、“锦鲤祈愿”:网络神话虚拟现实1.1 “锦鲤祈愿”的兴起“锦鲤祈愿”作为一种网络俗信,在近几年逐渐走红。
人们相信,如果在互联网上转发或分享一条特定的帖子,自己就能获得好运和幸福。
这条帖子通常以一张描绘锦鲤的图片为背景,带有一段祝福的文字内容。
在转发或分享之后,人们相信这种祝福会传递下去,最终回报给自己。
1.2 心理因素的影响“锦鲤祈愿”之所以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与一些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往往希望通过一种信仰或仪式来寻求保护和幸福。
而“锦鲤祈愿”提供了一种简单且仪式感强烈的方式,让人们感觉到自己有能力主导自己的命运。
其次,社交平台上的点赞和分享数量,成为了一种社会认可的标志。
人们通过分享“锦鲤祈愿”帖子,期望能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同,增加自我的认同感。
1.3 虚拟现实下的神奇效应在网络时代,我们很容易相信虚拟世界中的事物。
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大量的转发和评论,无论是真实的还是人为操控的,都会增加我们对“锦鲤祈愿”的信任程度。
虽然“锦鲤祈愿”只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但它在虚拟世界中被赋予了实际的象征意义,引发了人们对好运和幸福的追求。
二、“日常迷信”: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寄托2.1 迷信在年轻人生活中的存在虽然现代社会强调科学和理性思维,但迷信在年轻人生活中却并不罕见。
从避开黑猫、不打伞进房、不碰鞋子、遇到红灯走人行横道等等,这些逐渐形成的迷信概念被很多年轻人当作生活中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负面影响的成因及其对策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负面影响的成因及其对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快捷,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他们与电子设备和网络的接触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
然而,随之而来的网络文化也渐渐暴露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负面影响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网络沉迷的成因1.1 家庭环境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家庭都面临着缺乏沟通和交流的问题。
父母工作繁忙、忽视子女教育的情况逐渐增多,使得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情感寄托和认同感。
1.2 学校教育的滞后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网络文化的教育。
青少年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在面对网络诱惑时难以自控,产生了沉迷的问题。
1.3 社交需求的满足青少年时期是社交需求较为迫切的阶段,而网络世界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社交平台。
青少年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很容易陷入网络世界中,形成对现实社交的退缩。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2.1 沉迷于虚拟世界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长时间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和热情,严重影响了日常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2.2 心理健康问题的加重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问题在网络文化中普遍存在,这些负面的信息和行为容易给青少年带来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导致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2.3 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扭曲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非正义的言论和行为,青少年容易受到这些负面价值观的影响,追求虚荣、享乐、物质等表面的追求,而忽视真正的人生价值。
三、应对策略3.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尽量减少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
3.2 学校加强教育引导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应加强网络文化的教育引导,加入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和影响,培养他们对网络的正确使用能力。
关于现代迷信
关于现代迷信关于现代迷信迷信,从字面的理解可以解释为在迷惑不解的情况下就相信了,由此来看,迷信一定是有危害的,它是一种盲目的信仰。
有时我真的很困惑,有些迷信如电脑算命、网络测名、星座占卜听起来是那么的不可靠,简直无法让人相信,竟还有一些人视为真理,到底是为什么。
通过老师布置的这次作业,我查找了许多资料,从中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以下是关于现代迷信流传的原因、危害以及破除的对策。
一、现代迷信流传的原因:1、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传统迷信是现代迷信流传的基础中华民族古老而文明,但也有一些封建糟粕沉淀下来,迷信就是流传最广、表现多样、具有顽固性的不良传统行为。
现代传播者利用高科技手段,把传统迷信与现代科技进行结合,从而更加具有欺骗性。
2、高官和高知的迷信对现代迷信有推动作用由于传统的力量或其他原因,现代社会中,少数的党政负责人、高级干部、以及一些有名的专家学者、教授也依然迷信,当他们卜卦未来并被一般人所见时,就会流传开,这不可避免地在社会上起到某种效应,群众会认为他们的高官厚禄是拜佛的结果。
3、民众价值观的错位是现代迷信的有利条件在社会转型时期,常常会出现一定的行为扭曲和价值观的混乱,出现各种背离社会正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现象。
当渲染迷信可以发财时,某些人会把正统的社会价值观抛到脑后,而成为惟利是图的拜金主义者,为迷信的流行推波助澜,以谋取私利。
4、科学思维还没有深入人心由于社会科学思想的普及不够,难以形成一种社会崇尚科学的精神,一旦人们思想上有疑惑,迷信的思想就会趁虚而入,并且当它们冒用科学概念时,不能及时识破。
目前对于许多社会现象难以科学的说明,人们总感觉有天意,一旦人生处于低谷,就会求神灵帮助。
二、现代迷信的危害:1、现代迷信阻碍的社会发展由于现代迷信源于伪科学,看似科学但与科学毫不相干,这样会使一些科学素养低的人真假难辩,把一些迷信和伪科学的东西当成科学的东西加以信奉。
长期以往,就会形成一种虚伪的社会风气。
对青少年网络迷信的分析与引导
惧。 “ 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 。在 一般情 况下 ,人们
都不愿做 出头人物 ,因为偏离群体有 可能会 冒险 ,会
遭 到大 家 的非 议 和拒绝 ,而从 众是 安全 的。当 网络 迷 信成 为大 家追求 的一 种 东西 时 ,基 于 “ 不 能成 我
迷信 的从众 。
中解放 出来 的意义 ,和人们 从残暴帝 王压 榨下解放 出 来 的意义是一样 的” 。其 次 ,学校应 加强 对青 少年 学 生进行无神论 和科学精神 的教育 ,在青 少年群体 中形
网络迷信 。
多 自己不知道的信息,只有从众,才能将事情办好 ,
这是一种主观上 的从众 。还有一种客观上 的从众 ,由 于青少年学习能力强 ,而且和 同学彼此朝夕相处 ,看
垦壹生 塞!
Q
维普资讯
到 自己周围的 同学迷 恋 网络迷 信 ,从 人 际心 理来讲 , 同龄伙伴 的人际吸引是非常大 的 ,尽管 主观上 自己并 没有刻 意盲从 ,而 网络迷信却 在潜 意识 中保 存下来 ,
上算命 、测运势等充满 了好奇心 ,同时他们 又有极强 的求知欲 ,但 由于认识能力有 限 ,所需要 的生活 、学 习等各方面 的大量信息都是别人 提供 的 ,这就 会使 人 逐渐形成相信和依赖他人 的心理 ,认 为他人掌握着许
( 焦虑 、恐 惧 、抑郁 )等作 为 繁殖 网络 迷信 的土壤 , 很 容易使 青少年 由于记 忆 的选 择性 。 茫然 中投 身于 在
为另类 ,我必 须 要 附和 ”的 心理 ,促使 一部 分可 能 不 愿参 与 网络迷 信 活动 的青少 年也 参 与进 去 了 。第 二 ,交 往群 体 的特 点 ( 一致 性 、规模 、成 员 的 身 如 份)是 青少 年 网络迷 信从 众 的又一 原 因 。在班集 体 中痴 迷 网络迷信 的人 越 多 ,大家 的意见 越 一致 ,班 集体 的权威 人物 越相 信和 宣传 ,则 越容 易 引起 网络
利用网络传播伪科学与迷信令人震惊
利用网络传播伪科学与迷信令人震惊利用网络传播伪科学与迷信令人震惊《科学与无神论》2003年第4期刊有《关于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建议》一文,该文是“青少年科学世界观教育与研究”课题组经过一年调查研究后的研究成果。
文章指出:在中国青少年中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神秘现象,鬼神迷信概念在他们中间很有市场。
鬼神迷信、伪科学、新有神论及邪教的流毒在青少年中蔓延的状况是严峻的,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分析造成青少年中这些流毒蔓延的社会、家庭和教育等原因时,该建议着重指出:“不少媒体,如电视台、电台、互联网、报纸、刊物、图书音像制品在卖力地宣传鬼神迷信、伪科学和神秘主义”,这一建议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
笔者近日专门对伪科学与迷信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与泛滥的现状做了初步的调查,但是结果令人震惊,发人深省。
一、伪科学与迷信的泛滥触目惊心2003年9月4日、9月9日和9月11日,笔者通过搜索网的搜索功能,分别输入了占星术、占卜、命运、风水、八字、测字、看相、特异功能、鬼魂神灵、心灵感应、天外来客、UFO和外星人等关键词,发现大量的带有这些内容的相关的网页,涉及到以下一些网站,如搜狐网、新浪网、世界华人UFO信息网、中国网、华夏文化网、青春之约网、山西新闻网、财经纵横网、中国娱乐网、天极网、天辅网、日月网、佳维网和天空软件站等等。
其点击率结果统计如下:通过仔细查阅大量网页发现,尽管不是所有条目都与主题内容一致,如对“特异功能”的搜索结果中,不少说的是“经商秘诀”、“手机性能”,但其中存在着露骨地宣扬特异功能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又如在“外星人”的搜索结果中,不少说的是巴西足球运动员罗纳尔多,但公开地鼓吹外星人来到地球的条目却夹杂其中。
许多宣扬迷信和伪科学的信息条目已经到了赤裸裸地、毫不掩饰地宣扬迷信、传播伪科学的地步,仅举数列便知大概。
例1:2003年9月4日,网页上报道,家住永寿县的杜先生“特异功能”,他的眼睛居然可以吹出气流,还能把气球吹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传播2019年第2期(总第174期)62青年“网络迷信”文化的动因探析马 睿( 江苏开放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36 )摘 要:“网络迷信”文化包含传统迷信元素的网络化呈现以及与“网络锦鲤”祈愿相关的娱乐化内容,为青年的焦虑与迷茫情绪所推动,是一种以不断更迭流行的个体或某类文化为对象,以“转运”和满足情感体验为目的,具备一定祈愿色彩的网络俗信与传播行为。
通过研究“网络迷信”文化的特点与产物,多角度辩证分析青年进行“网络迷信”的原因,将有助于构建网络新生态,为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迷信”文化 “网络锦鲤” 青年 动因高风险社会背景下,青年的焦虑日益增加,无处抒发,信星座、信锦鲤图、信好运极佳的网红——“网络锦鲤”,并以此来渴望获得好运,寄托感情,一种于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网络迷信”文化由此产生。
对“网络迷信”文化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多为以其中一种于2018年流行的特定俗信符号——“网络锦鲤”[1]为切入点进行原因讨论,而更多研究则针对“迷信文化”所包含的青年网络迷信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学层面的引导[2]及社会学层面的批判[3],缺少对此类网络文化进行辩证视角的讨论。
本文将从青年“网络迷信”文化的特点、层次、原因及产物出发,对青年“网络迷信”文化进行定义,多角度深描此类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并从社会总体层面与青年心理诉求层面针对青年产生“网络迷信”信奉现象的动因进行研究。
一、“网络迷信”文化:亚文化的网络副产品“网络迷信”文化发展至今,包含来源于现实、具备依赖性质的迷信文化,亦包含充满调侃意味的“网络锦鲤”现象,从而被赋予了娱乐性质与积极意味,逐渐转变为俗信文化,带给青年更多的是愉悦感与情感寄托。
追溯与之相关联的最早网络用语,如“信春哥,得永生”等调侃用语,通过制作明星的宗教色彩表情包进行传播与祈愿,已经具备了现今“网络迷信”文化的雏形。
综合现有网络现象与已有研究,某种程度上可将“网络迷信”文化概括为:以不断更迭流行的个体或某类文化为对象,以“转运”和满足情感体验为目的,具备一定祈愿色彩的网络俗信与传播行为。
而与之相应的信奉行为和文化产品,更具有了较为显著的商业化特征。
(一)传统迷信的网络化在青年热衷的传统迷信亚文化中,本命年、星座之说、转发锦鲤图求好运等言论在网络上最为流行,使这类迷信文化的传播阵地从现实逐渐发展到了网络。
其与具备一定历史渊源和实体依赖对象的宗教信仰、个人崇拜等相比,具备低门槛、随意性和商业性的特点,成为“网络迷信”文化中相对传统与初级的部分。
此类偏传统的迷信文化门槛较低之处体现在被信与信两个方面:被信方面,在网络上进行此类迷信文化内容经营的个体多为自媒体,以制造和传播浅显易懂的俗信内容诱导青年网民关注转发。
同时信的门槛低则体现在其号称转发即可趋利避害的低成本追随要求上。
其随意性主要体现在祈愿介质的随意选择,来自外网的一张看似与迷信毫无关联的图片只需加上与转运相关的只言片语便能引发转发热潮。
其商业性则体现在其运营自媒体的商业行为上,“网络迷信”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被市场收编利用,逐渐成为相应的亚文化商品链中的一环,此类自媒体生产的内容经网民大量转发后获取了巨大的流量,为其在网络广告营销上提供了便利。
青年网民将该类自媒体视为义务传播与激励网民的意见领袖,然其实际为利用网民流量赚取收益的营销号。
(二)崇拜符号的娱乐化由各类流行文化和社会现象派生出的新生事物,例如“网络锦鲤”等,逐渐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网络迷信”文化的特有景观,使“网络迷信”文化的崇拜符号种类相比传统的迷信文化更显多元化,并由此产生了娱乐倾向的转变。
“网络锦鲤”,又称“人形锦鲤”,即可解释为极佳运气的人形化符号象征,是网络营销与流行娱乐节目附带的网红产品。
2018年,作为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一,“网络锦鲤”层出不穷,最为著名的代表便是支付宝全球免单奖的获得者——“中国锦鲤”信小呆,以及从大热综艺《创造101》中出道的争议女星杨超越,其共同特点便在于因拥有绝佳的运气而被众人艳羡。
青年网民的热议推动使“网络锦鲤”符号拥有了“网络迷信”文化的意味,让此类“网络锦鲤”经由网红化的过程一跃成为了“网络迷信”文化实体代言人。
网民以“网络锦鲤”的微博发言和恶搞表情包为介质进行新型在线祈愿,使此类迷信文化符号与传统迷信文化相比更具有了一种戏谑调侃色彩。
此类“网络锦鲤”具备稍纵即逝、可被随时替代的网红特质,在网络信息爆炸式流行的大前提下,经一段时间疯狂流行后便会被新的热点人物所替代。
与此同时,因其来自于网络营销与娱乐节目的起源使其天然地具备了更为明显的商业化特征:“中国锦鲤”信小呆的大热带动了一系列以零食奖、美妆奖品等的转发抽奖为效仿形式的网络锦鲤营销;杨超越的爆红为其所在女团的歌曲与表演带去了热度;“网络锦鲤”现象更带动了一批公众号和自媒体鼓吹自身的“锦鲤体质”,试图将自己打造为网红,带动其网络事业的发展。
二、软性战争:高风险社会下的焦虑抵抗(一)土壤:社会焦虑现今社会在带来巨大物质繁荣的同时,也给尚未站稳脚本文微信网页版特别推荐——文化传播DOI:10.13556/35-1274/j.2019.02.02063东南传播2019年第2期(总第174期)2019年第二期跟的青年群体带来了无尽的危机。
对考学、婚恋、就业创业的压力而无处宣泄的境况,成为了青年“网络迷信”文化高速繁殖的土壤。
在面临具备不确定性的高风险事物时,人们往往采取倚靠信仰或迷信的情绪转移手段,甚至产生“随便信奉某种东西的倾向”[4]。
“网络迷信”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中一类,其产生和流行的内在动机主要为青年渴望以祈愿转运规避未知风险、摆脱现有困境,具有成本较低、娱乐性较强且种类较庞杂的特点的“网络迷信”文化,便带给一条青年唾手可得的情绪转介渠道。
青年群体受青春激情激荡,偏于感性化的心理特征使其更易受迷信信息内容暗示,然就青年普遍现状而言,教育的提高与理性认知的增加使其对于“网络迷信”文化中涉及传统封建迷信的部分表现出适可而止的信奉态度,对于“网络迷信”文化中的此类有待商榷的分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不会过度信奉,在浏览与在线转发祈愿时有着更为平和随性的心态。
在青年的焦虑情绪宣泄过程中,因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夹杂妒忌与现实反叛的情绪被更多地投射在“网络锦鲤”这一新生信奉符号上。
被称为“网络锦鲤”的相关人物之所以被认定为“网络迷信”文化的符号,主要因为其被普遍认为实力缺失,并不具备拥有现有境遇的资格,从而反衬其运气极佳,这使得“网络锦鲤”的流行与相关祈愿行为本身已具备了戏谑的意味。
面对此类“锦鲤”所获得的收益与日渐增长的商业价值,部分青年反观现实中自己付出极大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状态,逐渐产生对他人境遇的羡慕,以调侃式的在线祈愿行为渴望这类好运转移至自身,或借此感慨生活不易;而另一部分青年则以“迷信文化”为借口,通过制作带有恶意的“网络锦鲤”表情包及在相关网络社群中留言攻击,为“迷信文化”添上了网络暴力的色彩。
部分青年看待事物所持有的片面化态度使其只关注他人受惠的表征却看不到他人私下的努力,这往往是不良情绪的来源,此类包含网络暴力的行为于自身和他们均无益处,需要被及时制止。
网络时代,热点事件中的主角往往因网民的自组织行为被神化或被彻底抹黑。
“网络迷信”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环,因网络暴力元素的参杂,也使得关于网络道德的讨论被纳入其中,通过“道德恐慌”和贴标签,亚文化风格被妖魔化、庸俗化、琐碎化了,亚文化风格被主导文化纳入了自己可以理解的范围内,亚文化被当成了“替罪羊”,用以掩盖尚未解决的社会和文化问题[5]。
恶劣行为值得注意,但其产生原因更值得探讨。
“网络锦鲤”的爆红带动了“网络迷信”文化的转变与进一步流行,反映了当下青年渴望有所收获、却对现实无能为力的焦虑心态,更反映了青年排遣压力的方式的娱乐化变迁。
(二)目的:认同渴求渴望认同、渴望通过转发祈愿在网络社群表达自身苦闷,从而从他人评论、点赞行为中获得认同快感与宽慰,是青年在孤独大众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温柔祈求。
“网络锦鲤”或锦鲤图成为一种俗信符号,替代了刻板印象中庄严肃穆的宗教信仰的神的符号,让青年“信”的介质变得更加普通而可亲,而“网络锦鲤”的身份作为人、作为网红,则比神多了一分贴近群众的亲民性;同时,网络的即时交流性拉近了普通青年网民与明星、网红的距离,使“网络锦鲤”变得可触碰、可互动,“网络锦鲤”在网络社群展示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使其与普通青年网民之间的差距似乎被缩短,从而使青年网民产生自己也可能获得此境遇的设想空间,给焦虑的生活带来希冀。
同样,具备传统迷信色彩的“网络迷信”文化相关自媒体经营者,在编辑信息时紧随时尚,勤用网络词汇,将艰涩难懂的传统迷信内容做出浅显易懂的解读并配以漫画图片强化可读性;与普通青年网民于微博评论等处进行的“翻牌”互动的行为亦表现出亲民感,使网民在信息反馈中感受到被认同的温暖。
此外,“网络迷信”文化所具备的时尚流行文化元素更为青年群体带来商品世界能指狂欢的诱惑。
受从众心理的影响,青年将调侃杨超越或转发“网络锦鲤”的图片和表情包视为紧随流行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转发、调侃,从而与他人产生更多可供交流的话题。
在不求必须达成、只为情感排解的心态为大前提的情况下,“网络迷信”文化将以其心理暗示与寄托的特点为困于焦虑情绪与认同危机状态下的青年带去愉悦感。
其所进行的“网络迷信”文化信奉,仅仅是一种将情绪转介给符号信仰的排遣行为,并非任何真正信仰,只是流行的阵热。
这样的信奉介质可被随时替换,仅为情绪宣泄,在获得认同后便可消解这种信奉需求,并非需要被硬性制止的狂热。
更值得关注的是,现代青年群体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所普遍具有的拒绝束缚的性格特点,使其反对严格的宗教信仰规矩,更具有着自我个性的态度:青年网民将杨超越的照片P 图为耶稣表情包的行为,看似是对宗教信仰有所了解的表现,实则反射出其对传统宗教约束的排斥,更体现出其唯物主义的信念核心。
三、结语“网络迷信”文化的产生,是当代青年在网络上进行“转运”祈愿现象与抒发情感寄托需求的总和,反映了高风险社会下青年焦虑迷茫却无处排解的困境。
传统迷信文化借由网络土壤在青年群体中逐渐发散、网络暴力元素借助对“网络锦鲤”的符号信奉行为暗中传播,值得警惕;然由“网络迷信”文化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和相关娱乐文化产物,则是青年创新力的标志,代表其更加趋于理性、更加善用其他介质排解不良情绪的成长态度。
因此,辩证地看待一种文化的流行,将为网络环境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基金项目]论文系2018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SJA0555);2018江苏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规划课题(2018JKSZQ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