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柯达BPR案例分析
![柯达BPR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d31f6948d7c1c708a145c3.png)
•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是美国柯达公司 (Kodak)在上海的全资子公司,1996年3月建成 投产,现有员工400多人。该公司主要负责柯达相 机的生产,其销售则由柯达公司上海总部负责。 该公司产品主要有APS相机、CBIO相机与一次性相 机等。公司成立之初,采用了传统的以职能为取 向的组织结构模式。
• 在这个组织结构中, 整个公司生产运作 由执行经理负责, 其下属的生产部经 理、工程部经理、 品管部经理及物料 部经理,分别负责 相应的生产、工艺 过程和成本控制、 质量管理及物料管 理的采购与库存。
缺陷: 无人对整个产品的生产流程负责 生产效率有限 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与顾客满意度的制造者-各部门经理无关,却成了执行经理的事务
1997年3月,盛行于美国的流程重组(Reengineering)的热潮传到了柯 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公司决定对其生产程进行重组。 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变为以产品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流程小度提高 避免了经理人员之间的矛盾,部门间的摩擦 消除 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企业形象以及顾客满
意度等都获得了提高
权力的扩大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6ceb89b9d528ea81c77931.png)
战略联盟的成功之处
120 100 80 60 40 20 0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亚洲区 欧洲区 北美区
请输入内容
1963年 开发傻瓜相机 “instamatic”系列
1966年 海外销售额 达21.5亿美元 财富杂志排名 居34位
2002年 全球营业额 增至128亿美元
柯达简介——产品展示
案例导入
柯达公司作为著名的老牌大型跨国公司, 通过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及联盟网络,充 分借助外力,保持了其在影像领域的领导 者地位。费希尔受聘担任柯达总裁,采取 战略联盟策略,强化柯达内部竞争优势, 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的手段和方 法,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并取得 好的利润。1999年柯达全球销售额达到 140.89亿美元,名列全球500强企业第322 位。详见教材156页。
柯达简介——发展历程
1881年 公司成立
1883年 发明交卷
1888年 推出盒式相机
1891年 发明电影摄像机
1930年 摄影器材市场 占有率75%, 利润率90%
1900年 开发勃朗宁 盒式相机
1896年 希腊奥运会 赞助商
1892年 更名为伊士曼 柯达公司
Hale Waihona Puke 1935年 开发出彩色胶片 柯达克罗姆胶片
柯达案例分析
第五组
组员:
何 丹(20112536) 何嘉梦(20112537) 张 霞(20112560)
目录
一、柯达公司简介
二、案例导入
三、分析柯达战略联盟的成功之处
四、柯达的成功对中国企业的国际联盟战略的启示
柯达简介——公司概况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1881年 成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 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 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1883年,伊 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 命性的变化。公司设有四个业务部门: 摄影事业部,医疗影像部,商业影像 部和元器件事业部,主要从事传统和 数码影像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开 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多元化,涵盖 传统卤化银技术和数码影像技术各方 面。2012年1月,柯达公司正式申请 破产保护。2013年8月20日,脱离破 产保护。
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柯达经营之路
![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柯达经营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e5e0b4608762caaedc33d44a.png)
--- 案例分析
2021/6/16
小组成员:
2012年3月30日 1
柯达简介
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 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 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 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多 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分享、输出和显示 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 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 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 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影202响1/6/1市6 场竞争格局
9
思考2 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转变的对策分析
面对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柯达的最后出 路是转型。在数码的加入市场,在打进市场前,必须做好 市场调研,估量机会,做好完整详略的计划,一套完整的 战略策略。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转变。
1、放弃传统的胶卷产业,重心向新兴的数码产业转 移,这是应时代的要求。
2021/6/16
14
从宏观营销环境分析破产原因
从科学技术环境分析: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 新转变,使柯达面临来自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 像技术造成的冲击的挑战。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 改变了柯达的市场营销策略,也改变了零售商业 业态结构和消费者购物习惯。柯达虽然采取转型 之路,但是新兴产业的发展的速度却是柯达靠转 型赶不上的。所以它的转型之路失败了。
2.增加在非影像业务领域的投资,实施多元化的战略。
向数字化转移,符合时代的潮流,应用新技术,要保 证质量。
3.在科技创新上加大力度,加大科技步伐,并且做好市 场调查了解消费需求
4.柯达需要用更新更合理的技术提供差异化、个性化、 更优质的服务,做好市场细分,进行差异化销售。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https://img.taocdn.com/s3/m/769a3e2b4b35eefdc8d3335c.png)
二、就是随着柯达领导层不断更换,制定的 发展战略没有得到有效地衔接 1993至1999年担任柯达CEO的乔治· 费舍 尔认为柯达核心优势在于成像,于是卖掉了 化学业务,之后来自惠普公司的彭安东担任 柯达CEO,一方而推动数码转型,另一方而 大力发展数码打印业务,殊不知这是惠普的 强项,柯达与其竞争并不占优势。不断变化 的发展战略使柯达在转型路上不断徘徊,困 难重重。
陷入多元化、同质化的战略陷阱
企业施行多元化战略主要是为了降低风险, 获取整体规模优势和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此,除 了进一步研发完善已有产品提高已有顾客的忠诚 度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进军其他行业,吸引更 多的潜在顾客,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拥有百年基业的柯达公司在企业发展成熟之 后开始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先后 成立了伊士曼化学公司和伊士曼药品事业部,之 后又与法国领先药业公司Sanoli签定协议,拟在 两个公司之间建立多个合资企业。
柯达发展医疗成像业务的战略与竞争对 手是同质的,它又缺乏对手们在医疗器械技 术方面的雄厚实力。要么硬撑下去,要么及 时抽身,而柯达则选择了后者。
产品组合策略选择失误
第一象限的产品相对市场份额和销售增 长率都很高,被称为“明星”产品,这类产 品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象限的产品被称为“现金牛”,因 为它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收入。但市场 增长率低,不应是企业的重点投资对象 第三象限是“问号”类产品,需要投入大 量的资金和设备以提高市场份额 第四象限是“瘦狗”类产品,是企业应逐 步放弃的产品。
二、要重视品牌形象建设,提高顾客忠 诚度
柯达虽然破产,但其品牌价值并未完全 丧失,如果充分利用好品牌的影响力,对于 其复兴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要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 率
Hale Waihona Puke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更要求 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发现自身优势所 在,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a40542ef7ec4afe04a1dfe2.png)
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利润率
仅1%,其82亿美元的传统业 务的收入则萎缩了17%。
2007年以来,柯达实施第二次 战略重组,裁员达2.8万人,幅
度高达50%。
蹒跚 战略 转型
2006年,柯达把其全部 数码相机制造业务出售
给新加坡伟创力公司。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市场萎缩。 第四季报显示亏损1.33亿美元,连续 第三年出现年度营收下滑,靠出售资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
01
公 简
司 介
昔 日 02 辉煌
危机 04 产 生
宣告 破 产 03
公 06 司
现 状
危机产生原因
05
启示
07
资料收集: 侯艾林 王超然 曾凡桐 王 畅
PPT 制作: 田绿漪 武小楠 倪 娜 王奕媛
主 讲: 侯艾林 田绿漪
01
公 简
司 介
INTRODUCTION
·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创始于1880 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于2012 年1月宣布破产。 ·公司主要业务领域:摄影-为大众消费者、专 业摄影师和电影摄影师提供数码和传统产品及 服务;医疗影像-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传统和数 字想获取、存储和输出产品及服务;商业影像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影像获取输出和春促产品及 服务;元器件-为原始设备生产商提供光学元件 和感光芯片;显示器-设计和制造世界领先的有 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屏及其他特殊材料
产勉强盈利的柯达又被打回原形。
2010年柯达财报显示,持续经营业务亏损5800万美
元
home
·以至少5亿美元的价格卖出1100项数码 专利权作为贷款条件,获得7.93亿美元 贷款。 ·从花旗集团获得9.5亿美元融资,以继 续维持公司经营活动。 ·发起一系列专利诉讼。 ·多家评级机构下调柯达评级。 · 纽约泛欧交易所宣布暂停伊士曼柯达 公司的普通股在纽交所的交易。 ·大量贱卖专利,自2008年以来,柯达 通过专利出售共取得近20亿美元的收入。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95a11152d380eb63946d06.png)
裴学德与“98协议”的签订
----柯达10亿美元收购中国胶卷业
1997年,叶莺加入柯达,担任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对外事务部总经理; 是柯达项目三个核心成员之一。 1999年3月,叶莺被任命为柯达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兼对外事务部总 经理。 2001年1月叶莺被任命为柯达大中华区副主席。 2002年5月9日她被任命为柯达全球副总裁。 2005年11月1日,她升任为柯达北亚区主席,继续任柯达全球副总 裁。 2009年,离职柯达,加盟纳尔科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 主席。
分享此刻,分享生活 Share moments. Share life.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为柯 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 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 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 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到目前为 止,中国已经成为柯达全球第二大胶卷市场,仅次 于美国。而根据预测,数年后,中国将成为柯达的 全球第1大市场。
强调普通相机和数码 高画面质量 相机共同发展 价格竞争力 影像解决方案、信息解决方案、文件解决方案 2002年转型为数码产 数量众多的数码迷你实 验室 品制造商 强调数码成像的技术 技术领先 图像和印刷群、企业系统群、服务和个人系统群 力量 低价格 影音设备 品牌 以低技术质量产品获 消费者定位 得利润 盈利能力
企业形势分析
•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
技术
全球化
法律/政策
经济
社会文化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数码成像行业的竞争分析
序号 1 企业名称 佳能公司 主要业务领域 主要战略 优势 电子影像业的先行者 在相机类产品中利润率 最高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3724c914791711cd791701.png)
柯达案例分析伊士曼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时间:报告目录1.引言2.公司背景介绍3.公司发展历史4.公司海外业务5.柯达危机分析6.案例评价和启示7.结束语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案例分析报告1.引言10年前,靠一盒盒胶卷,柯达全球营业额一度高达128亿美元,员工总数约7万人,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1966年,柯达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达到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时光流转,10年后的今天,这家百年老店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股票或许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黯然退市,昔日的王者风范如同风吹雨打去,号召力不再,正所谓“城头变幻大王旗”。
变革潮流汹涌时,柯达没有做出积极有效的转变迎合市场,最终的没落令人感概之时,却也只能被评成“咎由自取”技术的发展犹如一艘高速航行的巨轮,跟不上潮流的落伍者终究被一一抛弃。
只是当我们抬起头凝视百年老字号柯达黯然离去的背影时,就像凝望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难免有些怅然若失。
本文从公司背景,发展历史,公司业务和破产保护等方面剖析,并得到本案例分析的启示。
2.公司背景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
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黄色巨人”柯达“伊斯曼干版公司”。
作为胶卷、胶片和第一部给非专业人士使用的相机的研发者,例如布朗尼和Instamatic,该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胶片供应商之一,包括业余和专业市场。
(完整版)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完整版)柯达案例分析(终板)](https://img.taocdn.com/s3/m/b9e75ee1ba1aa8114531d925.png)
柯达破产剖析目录事例概括一.简介1.公司介绍2.发展历史3.销售领域4.柯达现状二.宏观环境剖析1.经济环境2.技术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政治法律环境三.微观环境剖析1.行业背景2.竞争者情况剖析3.公司内部剖析四.柯达 swot 剖析7团队成员:迟雅璐7杨舒涵郝梦笔田赛33344556781. 公司内部优势 (Strengths) 20209年 5 月 18 日2. 公司内部劣势 ( Weaknesses) 93. 公司外面环境时机 ( Opportunities) 104. 公司外面环境威迫( Threats )11五.柯达给我们的启迪和教训10事例概括北京时间 1 月 19 日午间信息,柯达周四宣告,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柯达表示,此举在于增强其在美国和国外的财产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当解决遗留的欠债问题,并使公司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剖析:一.简介1.公司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加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含设备 ( 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 、基础设备 ( 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 以及服务和媒介( 如接见、剖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供给不停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知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发展历史1880 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 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有名的口号:“你只要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 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了然首款电影摄像机。
柯达公司借此时机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向来保持垄断地位到现在。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https://img.taocdn.com/s3/m/bb35c19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06.png)
战略管理失败的背景
01
02
03
04
05
1. 技术转型失 败
在数码技术初露端倪的时 候,柯达公司就已经意识 到了这一趋势,但在实际 操作中,公司过于依赖传 统的胶卷业务,没有能够 及时进行技术转型
2. 组织结构问 题
柯达公司的组织结构过于 复杂,层级过多,导致决 策效率低下。这使得公司 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反应迟 缓,错失了转型的良机。
启示:企业应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 ,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行业变 革时期,应勇于探索新的技术方向,以保持
竞争优势。
建立有效的战略执行体系,确保战略落地
柯达公司在多次尝试调整战略后,仍未能有效执行。 一方面,公司内部对战略变革的接受程度不一,另一 方面,缺乏有效的执行团队和制度保障,导致战略难 以落地。
3. 缺乏创新
随着市场的变化,柯达未 能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 品升级。同时,在营销策 略上也缺乏创新,无法吸 引年轻消费者。
4. 对市场趋势 的误判
柯达的高层管理者过于乐 观地预测了胶卷业务的前 景,忽视了数码技术的崛 起。这使得公司在战略规 划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5. 缺乏合作与 联盟
柯达未能与其他公司建立 战略合作关系或联盟,以 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 。这使得公司在数码时代 的竞争中显得孤立无援。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2023-10-29
contents
目录
• 案例背景介绍 • 柯达公司战略管理失败的原因分析 • 柯达公司战略管理失败的后果 •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的启示与建议 • 总结与反思
01
案例背景介绍
柯达公司简介
• 柯达公司成立于1881年,总部位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影 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曾经在胶卷、相纸、相 机、影像输出设备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20世纪90年 代达到了其巅峰时期。然而,随着数码技术的兴起,柯达公 司未能及时转型,导致其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95dd129ec3d5bbfc0a7461.png)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目录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2.内部环境分析·································································二.市场营销分析································································1 .前期数据调查·································································2.市场营销手段··································································三.战略分析·········································································1.1993年前后对比························································2. 利用SWTO模型分析·····················································3. 利用IFE矩阵分析······················································4. 柯达公司的战略转型·························································四.总结··············································································1.柯达危机的原因分析····················································2.启示··········································································五.人员安排·········································································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1.1世界经济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借贷金融危机,影响至全球经济发展。
柯达案例 分析
![柯达案例 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22ccaaf524ccbff1218442.png)
宏 观 环 境 分 析
技术环境
• 数字经济的大发展,传统的胶片摄影逐渐被数字摄 影所替代
• 拍照的工具变多
社会文化环境 • 胶卷的需求量变低 • 数码相机被人们所接受 • 制度公正,国家没有进行扶持与资助
政法环境
行业背 景
பைடு நூலகம்
微观环境分析
竞争者 状况
破产
企业内 部
企业的内部优势(S)
企业内部劣势(W)
创新的来源
1、出乎意料的事情 2、无法协调的矛盾
3、流程中的难点
4、产业和市场变迁
5、观念的改变
柯达给我们的启示
管理层面
营销战略
机遇挑战
面对来自市场、竞争者的机遇与挑 战,要勇于面对,并不断完善自己 ,不断革新企业技术﹑管理方法, 转变发展观念,以更好地面对外在 压力,使企业更好地持续性发展下 去,越走越远。
柯达破产分析
——企业创新
制作人——冯夙宏
企业概括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 为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 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 的生产和供应商。
柯达创始人 乔治· 伊斯曼
柯达的销售渠道
柯达曾经的辉煌
柯达的落魄
经济环境
• 欧美的债务危机
• 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 • 全球的通货膨胀
企业外部环境机会(O)
企业外部环境威胁(T)
创新与创新精神
彼得· 德鲁克
创新精神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而是一 种实践。
▬▬ ▬▬彼得· 德鲁克
德鲁克指 出,创新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工具, 是企业家型管理这的工作手段。系统化的创 新在于有目的、有组织地寻求变革,以及在 于对这类变革可能提供给经济和社会创新的 机遇进行系统化的分析。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b3f64a0029bd64793e2c4c.png)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达破产之谜的思考】**大学MBA2012-9-15问题1:柯达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影像行业过去: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胶片机)现在:数码成像为主(数码相机)未来:数码影像天下问题2: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外部因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
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外部市场竞争激烈。
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内部因素:①盲目自信。
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
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缺乏创新。
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管理失误。
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
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
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
柯达破产分析
![柯达破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9e3811866fb84ae45c8df7.png)
诱发因素
造成柯达危机产生有各方面的原因:首先,柯达长期依 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 影像部门的冲击,反应迟钝。其次,管理层作风偏于保 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 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 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投资方向单一,船大难掉头 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 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 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 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 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错难改”,“船大难掉头”的 窘境。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柯达彩印店在中国的 数量达到8000多家,是肯德基的10倍,麦当劳的18倍! 这些店铺在不能提供足够利润的情况下,正在成为柯达战 略转型的包袱。
柯达早在1976年就开发出了数字相 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 领域;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 的数字相机。但是到2000年,柯达的 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 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 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 士已达到60%。这与100年前伊士曼果 断抛弃玻璃干板转向胶片技术的速度, 形成莫大反差。2000-2003年柯达各部 门销售利润报告,尽管柯达各部门从 2000-2003年的销售业绩只是微小波 动,但销售利润下降却十分明显,尤 其是影像部门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 具体表现在: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 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 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到 46%! 在拍照从“胶卷时代”进入 “数字时代”之后,昔日影像王国的 辉煌也似乎随着胶卷的失宠,而不复 存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591f1b55270722192ef76c.png)
教训
战略失误会毁掉一个品牌
错误估计胶卷需求减少的原因 错认为数码时代只是过渡,错过良机
盲目自信,可能让老马失蹄
胶卷霸主已多年,领导层脱离实际 数码化加深,却依旧迷恋当前利润
老马失蹄,百年基业未能长青
善于利用创新优势 将其转化为商业模式
创新曾将柯达推向舞台 专利巨人思想守旧,危机自断手脚
讨论
后期,柯达把专利诉讼当做赚钱 的手段,这个战略构想是否正确?
不同于邓凯达,彭安东来自于其他公司, 对于柯达的情况了解更少。邓凯达虽然减 少了胶卷的投入并加强冲印方向的发展, 但是依旧十分重视柯达安身立命的影像方 向。而彭安东却将目标放到了更远离柯达 专长的打印领域。
转型期的最后稻草—彭安东
来自惠普;专精冲印和打印行业 全球范围的喷墨打印机总安装数 量从1700万台增长到1亿台,总 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 电子数码出身,了解行业 曾担任Previo公司的董事会主席 ,Adobe系统软件公司的董事。
赞助雅典奥运会 1975 1963 1900 一美元相机
第一台数码相机
大幅裁员 2005 彭安东上任 2010
退出即时拍 2012 2013
傻瓜相机
申请破产保护
退出破产保护
退出标普
Kodak continue……
公司管理者 和理念
主讲:陈俊良
柯达的传奇起点—乔治·伊斯曼
1854.7.12-1932.3.14
与爱迪生在电影摄影机前合影
伊士曼的管理理论
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不断的创新和雇员能 否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并将人性和民主 的特质融入到商业帝国的缔造之中。
企业的繁荣并不是仅仅是依靠发明和专利, 更多要靠雇员的友善和忠诚,雇员从柯达得到的绝不 仅仅只是一份令人满意的薪水,而是要让他们感觉柯 达就是自己的 家。
柯达破产案例分析
![柯达破产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d7b37ea417866fb94a8e03.png)
柯达的衰退
柯达早在1976年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 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 机。但是到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
其总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
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这与100年前伊士曼果断抛 弃玻璃干板转向胶片技术的速度,形成莫大反差。2000-
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
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特别是在市场应用和保持领先地位方面,传统 产业领导忽视了替代技术的持续开发,从而失掉了新产品市场应有的
领导份额。
Q:究竟是什么让昔日辉煌的 柯达不得不申请破产?
1、投资方向单一,船大难掉头 2、决策层迷恋既有优势
3、短视的战略联盟
柯达破产的经验教训
造成柯达危机最主要原因是反应迟钝。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
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管理层作 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
柯达破产案例分析
简介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是世 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 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 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 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 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多年来,伊士曼柯达 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 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 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但是随着数码 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 护。2012年5月14日,媒体爆出柯达公司在总部大楼 内安设一座小型核反应堆,已运行3,尽管柯达各部门从2000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e1df064a7302768e993924.png)
案例分析——柯达在中国的转型之路大连大学化工系王亮1.科学技术的发展怎样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格局?首先,科学技术推动了消费需求。
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了新的产品必然会去尝试,感觉不错后,就会形成普遍,进而需求量就会增加。
就像BB机,80年代进入中国后,由于其方便快捷的通讯,使得人们对它倍受青昧。
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和社会需求,90年代开始,BB机如同雨后春笋遍地开花,逐渐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巨大的需求量又会刺激市场竞争,企业为了更好地留住消费者,就会不断地研发新的技术,数字的BB机变成了汉字的,更加方便。
而当时已经出现了手机,但由于体积太大,加之价格不,所以难敌BB机。
1995年之后,随着手机的不断革新,体积变小、功能变全。
BB机逐渐败下阵来。
直到2005年,淡出了中国的舞台。
科技推动需求,需求刺激市场,市场又促进科技,三者不断循环,使得人类的脚步不断向前。
2.柯达应如何面对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柯达公司的前身是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创建的伊士曼干版公司,由于之后生产出第一个傻瓜型胶卷相机名为“柯达”,所以才改名为柯达公司,正是因为胶卷相机的出现,使得摄影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成就了柯达公司。
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正如彭安东所说“柯达发明了第一台胶卷相机,这却成为了柯达的掘墓者”。
其实早在1976年,柯达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
但由于传统胶卷技术的成熟及高利润,还有对于未来技术的不明确,导致其对于数字技术放置一边,而全身投入胶片市场的垄断。
最后随着数字时代的崛起,它却濒临破产。
就好像打火机的出现使得火柴成为了历史。
所以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抓住机会东山再起。
3.这个案例对中国企业有哪些启示?对于市场,企业应该有更远的目标和更准确的判断,特别是对于已经成功的企业,更要不断地研发技术产品,抓住消费者的需求。
柯达败就败在这里,面对数字市场的竞争,还将重金投在胶片市场。
柯达即显相机开发的案例分析-精选文档
![柯达即显相机开发的案例分析-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1c50ff7d15abe23482f4d70.png)
(3)公司稳步求胜的战略。 柯达公司总是善于控制业务变动的步幅,从容而 循序地研发多种新产品。 (4)充分的市场调查。 柯达首先掌握着竞争对手的研发动态,其次在研 发过程中注意调研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5)在解决“用户不满”上下功夫。 首先,新产品力求廉价;其次,要容易操作;最 后,必须保证质量。
密切合作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让所有相关职能部 门(如营销、采购、与制造)参与进来, 共同定义新产品。因此,无论是外部,还 是内部,新产品都具有可操作性,具有适 应性。
柯达即显相机开发案例分析
1969年柯达公司想设计一种“立即显像摄 影机”。当时,这种相机已经问世,著名的 “拍立得”公司已经制造出即时现像的相机 sx-70,只是最初的sx-70在使用时需将保护乳 剂的保险纸撕掉,这等于在制造垃圾,但“拍 立得”也正在着手改良这种相机。在位于罗切 斯特一座普通建筑物的柯达总部,主管部门显 得异样的沉稳和镇定。
柯达新产品研发的优质战略 柯达的每个新产品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 也是产品品质的一次提高,总是更加靠近消 费者。柯达作为行业的领先者,它的产品总 是比竞争者更具应用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根据稳步求胜的战略,即显相机经历了周 密的研制过程,制定了各种可行的方案, 并附上各个方案所需的开发费用。公司批 准了最佳方案,分别在英国、法国、美国 开始推行。最终在公司专家和各个部门的 通力合作下,柯达生产出了更加完美的胶 卷,扩大了软片市场的份额。
柯达案例成功原因具体分析:
(1)技术实力。 柯达同时在英国、法国、美国设立开发小组, 并聘请当地的行业专家,结合柯达总部的实验 室,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据统计,柯达动用了 上千人的研究小组。 (2)资源整合。 柯达研发小组整合了包括生产、推销、与研 究三方面的专家,在总部的统一协调下共同行 动。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具体分析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具体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241a4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8.png)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具体分析柯达大家都知道的,然而柯达公司如今已宣布破产,店铺把整理好的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商院案例:柯达即将破产落幕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准备数周内申请破产保护。
这家摄影胶卷业巨头若果真破产,将追随宝丽来公司等昔日著名美国企业,遭到时代淘汰。
出售专利权最后一搏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这家131年历史的企业仍在做最后自救努力,期望以出售部分专利权方式筹措资金。
不过,柯达已着手筹备申请破产保护,包括与银行商量筹资大约10亿美元,确保企业在破产保护期间继续运转。
柯达发言人说:“我们对市场传言和投机不予置评。
”报道说,柯达可能最早本月或2月初申请破产保护;破产保护期间,企业将继续偿还债务并正常运转。
届时,柯达将在法庭监督下出售大约1100项专利。
如果柯达果真申请破产保护,将加入因未能适应商业模式日新月异变化而遭到淘汰的著名美国企业行列。
柯达1975年发明数码相机,却未能把这项新技术变成利润增长点。
为填补日益萎缩的胶卷业务,柯达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经营化学制品、浴室清洁剂和药检设备,后来在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佩雷斯领导下投身打印机行业。
地位曾相当于现在的苹果这家昔日近乎独霸胶卷行业的著名企业卡在生死关头,令前员工感到不可思议。
曾几何时,每到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创立的“工资奖金日”,柯达就会根据企业业绩向全体员工发放奖金。
员工拿到奖金后可以买车,或者去高档餐厅庆祝一番。
现年64岁的罗伯特·沙恩布鲁克1967年进入柯达。
与他同时代的柯达前员工说,柯达在当时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
沙恩布鲁克回忆,那时柯达人才济济。
午饭时间,一些年轻人挤进礼堂看电影,其他员工则在公司的篮球场上打球,“我们给自己灌输这样的意识,我们能做任何事,不可战胜”。
随着海外竞争对手开始攫取胶卷业市场份额,柯达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
后来,柯达不得不面对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崛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目录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2.部环境分析·································································二.市场营销分析································································1 .前期数据调查·································································2.市场营销手段··································································三.战略分析·········································································1.1993年前后对比························································2. 利用SWTO模型分析·····················································3. 利用IFE矩阵分析······················································4. 柯达公司的战略转型·························································四.总结··············································································1.柯达危机的原因分析····················································2.启示··········································································五.人员安排·········································································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1.1世界经济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借贷金融危机,影响至全球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