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 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一、中国电影史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
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
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
电影史名词解释

左翼电影又名“新兴电影运动”。
1933-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左翼文化界总同盟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摄制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
1933年,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大约35部影片,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
代表作孙瑜《大路》,夏衍、程步高《春蚕》,蔡楚生《渔光曲》,《桃李劫》《风云儿女》等。
国防电影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于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以及随后摄制的一批影片。
与“国防文学”相一致,国防电影旨在动员文艺界参与救亡运动,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代表作有《狼山喋血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文华影业公司抗战后上海的一家电影公司,与昆仑影业公司齐名,创办人吴性栽。
在选择创作人员和选题拍片上非常重视艺术质量,带有浓厚的艺术知识分子气息,更关注普遍化的人性问题。
代表人物佐临、曹禺、桑弧、费穆、张爱玲,代表作《太太万岁》《小城之春》等。
大观楼影戏园由任庆泰经营,是北京南城最早的放映电影场所之一。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此处放映。
2005年被授予“中国电影诞生地”名称。
台湾新电影八十年代初台湾出现的导演创作群体。
特点:以表达个人经验为主要特征,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台湾几十年历史变迁,为表现生活、特意追求写实主义。
提倡非叙事性、非职业演员,运用长镜头、深焦镜头和实景拍摄。
代表人物侯孝贤、杨德昌、陈国富等,代表作《海滩的一天》《儿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人》《小毕的故事》。
健康写实主义指1960年代由李行导演开启的一种台湾电影风格。
其明显受到美国《读者文摘》编辑风格的启发,既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保持着一定的关联性,又符合台湾当局在文艺政策中所推行的“六不”准则,还以其对社会面貌、现实生活与普通劳动者的带有写实风格的描写,一改台湾电影服务政宣、远离现实的弊端。
提升了台湾电影在海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30年代中国电影重点知识总结

30年代中国电影(1932--1937)背景从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六年中,中国电影出现了一段空前繁荣的局面,其原因有两个:首先是9·18事变改变了国内政治形势,特别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
这是对创作者和观众的全面影响。
它不仅限于思想内容,而且涉及整个电影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是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等一系列技术进步和国外电影经验的大规模介绍,推动了电影艺术技巧的大幅度发展,使影片的外在形式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左翼电影背景1931年918事变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是推动者中国电影开始变革。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1932年初,又在中国电影的主要生产基地上海发生了1·28事变。
这一事变对中国电影的变革产生了直接影响。
广大观众厌恶了那些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鸳鸯蝴蝶派作品和武侠神怪影片,向电影界发出了猛醒救过的劝告。
面对新的局势,电影公司把目光投向了左翼文艺界。
首先是“明星”公司于1·28事变以后不久,邀请左翼作家担任编剧顾问。
1932年5月夏衍、钱杏邨、郑伯奇三人加入了“明星”公司,同时成立了由夏衍为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
在这前后,田汉和阳翰笙也先后为“联华”公司和“艺华”公司提供电影剧本。
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影文化运动正式开始。
定义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统一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而摄制出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
艺术创新左翼电影不仅有着革命的思想意识,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创新、突破的意义。
这些影片多以人民大众为主要对象,面向社会和时代,在内容上“尽量利用大众的真生活”,并“拿大众每天接触的人物做主角”,在形式上则强调“多动作,少对白”镜头画面简捷明快,质朴真挚,使银慕上充满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真实而新鲜的时代生活气息和强烈而深刻的艺术力量。
电影史名词解释

又名“新兴电影运动”。
1933-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左翼文化界总同盟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摄制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
1933年,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大约35部影片,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
代表作孙瑜《大路》,夏衍、程步高《春蚕》,蔡楚生《渔光曲》,《桃李劫》《风云儿女》等。
国防电影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于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以及随后摄制的一批影片。
与“国防文学”相一致,国防电影旨在动员文艺界参与救亡运动,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代表作有《狼山喋血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文华影业公司抗战后上海的一家电影公司,与昆仑影业公司齐名,创办人吴性栽。
在选择创作人员和选题拍片上非常重视艺术质量,带有浓厚的艺术知识分子气息,更关注普遍化的人性问题。
代表人物佐临、曹禺、桑弧、费穆、张爱玲,代表作《太太万岁》《小城之春》等。
大观楼影戏园由任庆泰经营,是北京南城最早的放映电影场所之一。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此处放映。
2005年被授予“中国电影诞生地”名称。
台湾新电影八十年代初台湾出现的导演创作群体。
特点:以表达个人经验为主要特征,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台湾几十年历史变迁,为表现生活、特意追求写实主义。
提倡非叙事性、非职业演员,运用长镜头、深焦镜头和实景拍摄。
代表人物侯孝贤、杨德昌、陈国富等,代表作《海滩的一天》《儿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人》《小毕的故事》。
健康写实主义指1960年代由李行导演开启的一种台湾电影风格。
其明显受到美国《读者文摘》编辑风格的启发,既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保持着一定的关联性,又符合台湾当局在文艺政策中所推行的“六不”准则,还以其对社会面貌、现实生活与普通劳动者的带有写实风格的描写,一改台湾电影服务政宣、远离现实的弊端。
提升了台湾电影在海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一、中国电影的奠基——“影戏”(1896年~1932年)最早的故事短片: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等人拍摄《难夫难妻》香港第一部短片:1913年,黎明伟拍摄《庄子试妻》,并第一次被带到国外去放映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长片)、《海誓》、《红粉骷髅》(第一部侦探片)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18集)最早的演员:谭鑫培(代表作《定军山》)、严珊珊(代表作《庄子试妻》)最早的民族电影制作机构:商务印书馆(1917年开始经营,次年成立“活动影片部”)1920年,梅兰芳拍摄《天女散花》(第一部特技片)三大公司:“明星”影片公司(张石川,郑正秋等创办,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长,以神怪类题材为主)“天一”影片公司(《白蛇传》)“联华”影业公司(新派电影)二、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导演编剧:蔡楚生联华公司连映84天在莫斯科电影节获奖现实主义符合民众在九一八事变后的需求,宣传好,声音开始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有目的的加以利用)左翼电影第一个高潮:1933年,“中国电影年”特征:1、反帝反封建的口号2、现实主义3、高峰(质、量)4、表现形式主旋律变革:首先,他们从编剧入手努力影响和改造电影创作其次,党组织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改造电影创作队伍,加强左翼创作力量第三,他们有目的地大力介绍了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经验第四,注意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工作,通过电影评论影响和指导创作欣赏运动的第一部影片:《狂流》(夏衍创作,1933年3月上映)带有比较明显的写实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春蚕》(夏衍创作于1933年,根据矛盾小说改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的电影:《风云儿女》(编剧田汉、夏衍,导演许幸之,国歌诞生的电影)开始涉及从叙事和造型的不同方面结合的综合效果尝试电影民族文化意蕴的影片:《神女》(1934年,吴永刚编导,联华公司,无声电影)有声电影的三阶段:《野草闲花》(孙瑜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尝试)《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桃李劫》(袁牧之第一次较全面地有意识按照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影片)软性电影:《马路天使》(袁牧之世界观和艺术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30年代电影明星:上官云珠三、战时(1937年~1945年)与战后(1945年~1949年)抗战时期电影的四个区域:国统区(武汉、重庆):《八百壮士》《塞上风云》(应云卫导演、阳翰笙编剧),《胜利进行曲》(史东山导演、田汉编剧),《中华儿女》(沈西苓编导)《保卫我们的土地》(史东山编导,第一部正面描写抗战的宣传故事片)沦陷区(几乎全中国):1937年,日本人在长春建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拍“娱民电影”,《春江遗恨》《万世流芳》孤岛(上海):《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剧)《花溅泪》(于伶编剧)《孔夫子》(费穆编导)解放区(陕北):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38年10月袁牧之、吴印咸等开始拍摄人民电影事业的第一部影片)战后:国统区:《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和麻雀》(“昆仑”公司出品)《小城之春》(非主流电影“文华”公司出品费穆导演)战后电影:特点:1、电影走向全国2、继续发扬影戏,叙事为主,政治加入3、艺术形式粗糙,但仍在探索4、现实主义风格的发展5、电影理论走向成熟情节剧史诗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郑君里联合导演,是中国电影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影戏传统成熟的标志,把电影艺术技巧的运用和影片的内容表现成功的结合在一起,视觉细节和蒙太奇结构原则的运用《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编导)《希望在人间》(沈浮编导)《丽人行》(田汉编剧、陈鲤庭导演)《松花江上》(金山编导)现实主义电影:《万家灯火》(阳翰笙编剧,沈浮导演)喜剧电影:《幸福狂想曲》根据《三毛流浪记》改编,陈白尘和陈鲤庭合作,实则为一部悲喜剧《乌鸦与麻雀》40年代后期作品,成功把讽刺和隐喻结合,在艺术风格统一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旧中国第一部彩色片《生死恨》四、“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年~1966年)发展特点:艰难曲折、大起大落。
《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汇总1、影戏: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它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我们把这种传统称为“影戏”。
“影戏”是30年代中期。
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替代。
“影戏”这一名称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也反映出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
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正是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这一点在当时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为代表的电影创作主潮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影戏”的创作风格是初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
2、市民电影:在旧中国,电影观众主要是上海等大都市中下层市民。
他们一般文化素质和艺术旨趣都比较低。
电影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廉价的娱乐和消遣工具。
电影观众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
许多出于商业投机心理而从事电影的人为了赚钱,便大拍迎合这类观众趣味的影片。
在这种前提下影片生产中的模仿和粗制滥造的现象便十分明显地呈现出来。
1927年前后,电影中先后掀起了古装、武侠、神怪等一系列热潮,使这种末流的商业性市民电影彻底统治了中国影坛。
这些末流的市民电影与郑正秋等较严肃的创作一起,为中国电影中“影戏”传统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长城”、“神州”:这是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两家影片公司,他们的创作较明显地反映出对电影创作的探索。
“长城”公司提出“问题剧”的口号,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
“神州”公司主张“潜移默化”地用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
他们大都受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的影响。
“长城”公司的主要创作人员侯曜伴便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
4、唯美派电影:现式主义的唯美派电影是初期中国电影中的一支很小的力量,主要只有但杜宇、史东山等人拍摄的少数几部影片。
这些创作者对电影内容表现的思想性很少注意,而是非常强调电影所谓“美的作用”。
中国电影史第二章

• (二)艺术的对比,以事实去深刻的发掘社会人 生而给人以启示。 • 场面情节的对比和人物性格的对比 • 《三个摩登女性》 • 虞玉 资产阶级 享乐主义 醉生梦死 • 陈若英 思想空虚爱情至上 小资 • 周淑贞 发愤图强,自立,以辛苦求生存 抗日
• • • • • •
(三)创作力量壮大和理论批评的活跃 1、1932年夏 夏衍、钱杏邨、郑伯奇加入“明星” 阳翰生、王莹、沈西苓加盟各个制片 2、“剧评小组”扩大成立为“影评小组” 在舆论上为创作的新变起了倡导和监督作用。 左翼电影: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宣告成立。 这是由郑正秋、孙瑜、洪深、田汉、夏衍等32人任执行 委员的群众性组织,团结了电影界各个方面的知名人士。 它以“认清过去的错误”、“探讨未来的光明”、“建 设新的银色世界”为指导思想,给今后的电影创作提出 了“和整个社会文化运动协力前进”的明确目标。它的 成立,标志“左翼电影运动”正式全面展开。 左翼电 影就是指1933年至1938年,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中 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统一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 影运动及由此摄制出一批反帝反封的影片。
• 揭示出“白银出口”造成货币贬值,厂店倒闭、工人失 业等社会黑暗的同时,注重描写都市社会底层人们事业 卖唱、卖身的生活苦难,他们遭受流氓鸨母的人格麒麟 与压迫,及其在黑暗中相互同情帮助的人间情暖。 • 3、表现女性在现实黑暗中遭受欺辱及其觉醒与抗争。 • 《三个摩登的女性》《神女》《姊妹花》《新女性》 • 阮嫂 小宝 章老大 • 揭示出恶势力的欺压、社会的偏见的侮辱和法律的虚伪 不公平,赞颂神女作为母亲对孩子无私五大的爱,作为 “人”而对求得做人的权力的向往和追求。
• 2、都市社会的贫富悬殊,都市底层社会人们的 痛苦与呻吟,也刺激电影家的心灵与情感。 • 《上海二十四小时》《都会的早晨》《马路天使》 《迷途的羔羊》 • 小陈 小红 小云 古成龙 • “风格极为独特,而且是典型中国式的”影片。 “谁要是看过袁牧之的《马路天使》,如果不知 道该片是在1937年出自一个对法国电影一无所知 的年轻导演之手,他一定会以为这部影片直接受 让· 雷诺阿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 ——乔治· 萨杜 尔
中国电影史

左翼电影:1931年,左翼剧联提出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的主张,提出了理论战线的建设和对各种反动电影理论及其作品斗争的任务,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影运动,这一时期的电影就被称为左翼电影。
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
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
左翼电影的名词解释

左翼电影的名词解释在电影史上,左翼电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
它不仅仅是一种电影类型,更是一种政治和艺术上的表达方式。
左翼电影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平等和反对压迫的价值观抱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它通过电影艺术来传递这些思想和观念。
左翼电影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当时工人阶级的崛起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引发了许多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的兴趣。
这些电影作品力图揭示社会不公和剥削现象,探索社会不平等问题,以及剖析国家权力对个体自由的限制。
以前苏联的电影工业和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等都是左翼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翼电影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或风格,它包含了多个流派和特点。
例如,苏俄的无声电影以它们对农民和工人生活的描绘而闻名。
而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则强调对权威的质疑和反叛。
还有以伦理和政治命题为中心的现实主义电影,它试图通过直观和现实的叙事方式展现社会不公和不平等。
左翼电影的核心是对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关注。
它试图通过对人的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描绘来促使观众思考和反思。
这些电影经常以真实的事件或历史背景为背景,以便更好地传达它们的政治和社会议题。
一些知名的左翼电影导演包括俄国导演谢尔盖·爱·义金诺夫、意大利导演弗朗西斯科·罗西、法国导演让-卢克·戈达尔、巴西导演格拉西安·罗奇亚和美国导演斯派克·李等。
他们的作品通过故事情节、影像手法和角色塑造等方面来表达左翼观点。
尽管左翼电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只针对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观众。
事实上,左翼电影通常试图触动和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这些电影的目的是通过艺术表达和社会批判来引起大众的共鸣,以触发对社会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
然而,左翼电影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一些挑战。
这些电影往往在商业上并不如意,因为它们对观众提出了更多的思考和质疑,而不是简单的娱乐。
此外,左翼电影也面临着政治审查和限制的问题。
在某些国家,政府和权力机构会对这类电影进行审查和禁播,以限制左翼思潮的传播。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答案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答案第一讲选择题:1、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是由(B)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
A、美国人B、法国人C、意大利人D、荷兰人2、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是(A)。
A、上海B、北京C、天津D、香港3、中国第一部国产影片是(A)。
A、《定军山》B、《长坂坡》C、《难夫难妻》D、《阎瑞生》4、中国第一部国产影片《定军山》的拍摄者是(A)。
A、任庆泰B、张石川C、郑正秋D、黎民伟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是(A)。
A、《难夫难妻》B、《一夜不安》C、《店伙失票》D、《劳工之爱情》6、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员是(B)。
A、林楚楚B、严珊珊C、王彩云D、殷明珠7、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成立于(D)。
A、1897年B、1913年C、1916年D、1918年8、中国早期长故事片的代表性作品有(CDE)。
A、《难夫难妻》B、《庄子试妻》C、《阎瑞生》D、《海誓》E、《红粉骷髅》9、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公司是(C)。
A、新民公司B、华美公司C、明星公司D、幻仙公司10、20世纪20年代以《梁祝痛史》等影片掀起古装片拍摄浪潮的是(D)。
A、“明星”公司B、上海影戏公司C、“大中华百合”公司D、“天一”公司11、被称作武侠神怪片鼻祖的影片是“明星”公司拍摄的(A)。
A、《火烧红莲寺》B、《火烧平阳城》C、《火烧七星楼》D、《火烧青龙寺》12、中国电影早期的“四大名旦”指的是:(ACDE)A、王汉伦B、严珊珊C、张织云D、宣景琳E、杨耐梅思考题:1、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是什么?它是在哪一年拍摄的?谈谈你对草创时期中国电影的印象。
中国电影史上,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最早是在1905年秋天拍摄的《定军山》,是由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的。
内容取自“三国”故事,讲的是智勇双全的蜀将黄忠老当益壮、屡建战功的动人故事,影片遴选了其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几个以动作见长的片段。
主演谭鑫培。
2、试述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国产电影运动”。
中外电影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汇总编写:鱼目换珠QQ:4024036781、影戏: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它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我们把这种传统称为“影戏”。
“影戏”是30年代中期。
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替代。
“影戏”这一名称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也反映出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
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正是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这一点在当时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为代表的电影创作主潮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影戏”的创作风格是初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
2、市民电影:在旧中国,电影观众主要是上海等大都市中下层市民。
他们一般文化素质和艺术旨趣都比较低。
电影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廉价的娱乐和消遣工具。
电影观众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
许多出于商业投机心理而从事电影的人为了赚钱,便大拍迎合这类观众趣味的影片。
在这种前提下影片生产中的模仿和粗制滥造的现象便十分明显地呈现出来。
1927年前后,电影中先后掀起了古装、武侠、神怪等一系列热潮,使这种末流的商业性市民电影彻底统治了中国影坛。
这些末流的市民电影与郑正秋等较严肃的创作一起,为中国电影中“影戏”传统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长城”、“神州”:这是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两家影片公司,他们的创作较明显地反映出对电影创作的探索。
“长城”公司提出“问题剧”的口号,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
“神州”公司主张“潜移默化”地用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
他们大都受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的影响。
“长城”公司的主要创作人员侯曜伴便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
4、唯美派电影:现式主义的唯美派电影是初期中国电影中的一支很小的力量,主要只有但杜宇、史东山等人拍摄的少数几部影片。
中国电影史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电影史》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A卷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分5分)1、《定军山》:第一部中国电影,拍摄于1905年春夏之交。
〔2分〕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与照相技师刘仲伦,就在照相馆的院子里,利用日光,露天拍摄了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的代表剧目《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三个片段。
〔5分〕1、左翼电影运动: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的统一领导下,〔2分〕在上海开展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以人民大众为服务对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电影运动。
〔5分〕3、讽刺喜剧:一种喜剧样式,从嘲弄人的弱点发展到讽刺社会的弊病,标志着讽刺喜剧电影的逐步成熟。
〔2分〕1945-1949年的代表作品有“中电”导演张骏祥拍摄的《还乡日记》(1947)、《乘龙快婿》(1947)以及昆仑影业公司出品的《乌鸦与麻雀》(1949)、《三毛流浪记》(1949)。
〔5分〕4、《铁扇公主》: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片长80分钟,1941年出品。
〔3分〕由万籁鸣、万古蟾等兄弟编导,弘扬“必须坚持信念、大家一心”的爱国主题。
〔5分〕二、简答题(30分,每题分15分)1、简述新中国初期私营电影对中国电影艺术传统的继承答:电影艺术的发展既与时代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又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新中国初期私营电影艺术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中国电影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1)以伦理故事体现社会冲突和变革社会伦理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种通过对人物命运的编织,来表达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剧作构思和方法,成为以后中国电影一种重要的普遍的叙事模式。
由于它符合中国广大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和欣赏习惯,又与传统文化思想有着渊源关系,因此也被当作电影民族化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
”①“把社会政治内容的表达,放在一个伦理故事的框架内,人物的政治态度的进步与落后,同道德情操的高尚与卑劣始终是同一的。
中国电影史1

中国电影史1第一篇:中国电影史1中国电影史(一)第一章早期中国电影(1905—1931)一、草创1、开端⑴国产电影开端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1905年春夏之交;任庆泰(字景丰)拍摄;谭鑫培主演。
⑵故事片开端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年;导演:张石川、郑正秋;编剧:郑正秋;新民公司拍摄。
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1921年;导演:任彭年;编剧:杨小仲。
【注:短片≤6本;长片≥7本】⑶其他开端香港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主演:黎北海、严珊珊(中国第一位女演员、非职业)2、终结《劳工之爱情》——1922年;中国短故事片创作基本终结的标志3、滑稽短片《劳工之爱情》——1922年;导演:张石川;编剧:郑正秋地位:中国喜剧电影的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国电影。
成就:制作过程规范、镜头语言成熟、喜剧元素丰富。
4、“商务”之短片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任彭年 5、1919—1922年间的三大公司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中国影片制造公司、明星影片公司二、初盛景观1、《孤儿救祖记》ϖ1923年年底;明星公司推出ϖ导演:张石川;编剧:郑正秋ϖ主演:王汉伦——中国第一位女职业电影演员,曾有“悲剧明星”之誉ϖ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是中国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双重成功的国产片。
ϖ其成功不仅从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公司,并使其从此成为中国早期举足轻重的制片结构,而且标志着民族电影业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
作为一个电影“事件”,它所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促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产电影运动”。
2、“国产电影运动”特征:⑴制片机构的勃兴【最为显著的特征】著名的流派有“明星”、“长城”、“神州”、“上海”、“大中华百合”、“天一”这几个群体。
【补充:“长城画片”——1921年5月,由旅美华侨青年梅雪俦、刘兆明、程沛霖、李文光、李泽源等人成立于美国纽约,以冀通过制作爱国影片,端正海外视听,维护祖国尊严。
30年代中国电影重点知识总结

30年代中国电影(1932--1937)背景从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六年中,中国电影出现了一段空前繁荣的局面,其原因有两个:首先是9·18事变改变了国内政治形势,特别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
这是对创作者和观众的全面影响。
它不仅限于思想内容,而且涉及整个电影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是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等一系列技术进步和国外电影经验的大规模介绍,推动了电影艺术技巧的大幅度发展,使影片的外在形式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左翼电影背景1931年918事变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是推动者中国电影开始变革。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1932年初,又在中国电影的主要生产基地上海发生了1·28事变。
这一事变对中国电影的变革产生了直接影响。
广大观众厌恶了那些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鸳鸯蝴蝶派作品和武侠神怪影片,向电影界发出了猛醒救过的劝告。
面对新的局势,电影公司把目光投向了左翼文艺界。
首先是“明星”公司于1·28事变以后不久,邀请左翼作家担任编剧顾问。
1932年5月夏衍、钱杏邨、郑伯奇三人加入了“明星”公司,同时成立了由夏衍为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
在这前后,田汉和阳翰笙也先后为“联华”公司和“艺华”公司提供电影剧本。
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影文化运动正式开始。
定义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统一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而摄制出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
艺术创新左翼电影不仅有着革命的思想意识,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创新、突破的意义。
这些影片多以人民大众为主要对象,面向社会和时代,在内容上“尽量利用大众的真生活”,并“拿大众每天接触的人物做主角”,在形式上则强调“多动作,少对白”镜头画面简捷明快,质朴真挚,使银慕上充满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真实而新鲜的时代生活气息和强烈而深刻的艺术力量。
中国电影史

第三代导演: • 最杰出的:成荫、水华、崔嵬、凌子风(被誉为“北影 四大帅”);谢铁骊、谢晋(被称为“南北二谢”)等。
第三代导演
• 成荫(1917~1984):代表作为《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 山》、《停战以后》、《红灯记》(样板戏)、《拔哥的故事》、《西安事 变》等。他是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重要奠基人,其风格以“宏大 叙事”见长。 • 水华(1916~1995):代表作有《白毛女》、《革命家庭》、《林家铺子》、 《烈火中永生》、《伤逝》等。其影片以塑造特殊性格的人物见长,具有含 蓄凝练的风格。 • 崔嵬(1912~1979):导演的代表作有《青春之歌》、《杨门女将》(戏曲 片)、《小兵张嘎》、《平原作战》(戏曲片)、《红雨》;他主演的代表 作有《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在中国导演队 伍中,他是在“导演”与“表演”方面均很有建树的五位导演之一(其他四 位:袁牧之、郑君里、石挥、姜文),崔嵬的影片以激情澎湃、感人至深见 长。
张石川与郑正秋被并称为中国电影的奠基人。
除此之外的导演:黎民伟《庄子试妻》、任彭年、 但杜宇、杨小仲、洪深、邵醉翁、史东山、王优游、 徐桌呆等。
第一代导演的贡献
• 1、 从人才、资金、技能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为 中国电影奠定了发展基础。 • 2、 开创了“家庭伦理片”和“武侠片”——这两 种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影片类型。
生 死 恨
第三代导演:曲折发展
•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 发展时期。 • 1946年新中成立到期1965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电影的优秀之作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 《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 《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形 成了“第三代导演”的群落。
电影形式类型

左翼电影: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简称“文总”)统一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而摄制出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
1931年9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左翼剧联”)在《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电影部分中,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电影战线上的斗争纲领和方针;规定了左翼电影应当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
1932年,夏衍、阿英、郑伯奇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次年春,以夏衍为首的党的电影小组成立。
由于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一·二八”淞沪战事爆发,使中国电影事业蒙受了严重损失。
在全国人民抗日爱国热情影响下,上海电影界人士也深感充满封建思想意识、一味宣扬神怪武侠的中国电影已趋没落,反映现实的影片成为时代的需要。
就在这时候,党的电影小组除全力向明星、联华、艺华等影片公司提供电影剧本外,在理论建设、电影评论队伍输送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作,从而进一步团结了电影界知名人士和主要创作人员,为1933年左翼电影创作高潮的来临奠定了基础。
1933年,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大约35部影片,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
这批左翼电影的代表作有:夏衍的第一部电影剧作、描写农村阶级斗争的《狂流》,蔡楚生的成名作《都会的早晨》,田汉编剧、卜万苍导演的《三个摩登女性》和《母性之光》,郑正秋编导的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姊妹花》,沈西苓编导的描写包身工生活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编导、体现广大人民抗日救亡要求的《小玩意》和反映人民团结抗日愿望的《大路》,夏衍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程步高导演的《春蚕》,阿英编剧、李萍倩导演的农村题材影片《丰年》,阳翰笙编剧、洪深导演的反封建反土豪影片《铁板红泪录》,费穆编导、暴露旧社会都市黑暗的《城市之夜》,夏衍编剧、沈西苓导演的暴露都市生活贫富悬殊、阶级尖锐对立的《上海二十四小时》,吴永刚编导的描绘娼妓血泪生活的《神女》,孙师毅编剧、蔡楚生导演的揭示旧社会知识女性被压迫被污辱命运的《新女性》等。
09上大电影学考研资料之 (6)

****中国电影史****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
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
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
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
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
而在80年代初,更加出现了老中青三代导演各放异彩的壮观局面,第三代导演作品有谢晋的《天云山传奇》、水华的《伤逝》、汤晓丹《南昌起义》、成荫的《西安事变》等,第四代导演作品有张暖忻的《沙鸥》、吴永刚的《巴山夜雨》、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等,第五代导演作品有张军钊的《一个与八个》、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场扎撒》、吴子牛的《喋血黑谷》、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张艺谋的《红高粱》等。
文革电影: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中国电影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十七年电影取得的成就被全盘否定,整个电影事业几乎停滞不前,很多电影工作者遭到了迫害,甚至致死。
对电影来说,文革意味着只剩下三部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
文革电影最重要的特点是创作的“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美学方面,采用“敌远我近,敌小我大,敌暗我明,敌俯我仰”,色调对敌用冷,对我用暖,造成了极其虚假、公式化的套路,抹杀了电影作为艺术的个性美,用宏观的视角来掩盖艺术细节的不足,使影片空而无物,创作公式化,没有创新和原创性。
出现了样板戏电影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样板戏是一次成功地对京剧进行改造得的实践,它主要选取现代题材,在很多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比如场次转化节奏明显加快,唱腔中加入了流行的短段,加入了西洋乐器和交响乐伴奏等等,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京剧的作用,但是由于总的指导思想的错误和创作原则的单调,所以它的艺术成就不高。
探索电影:反思电影:娱乐片大潮:主旋律电影:一种有着类型电影倾向的主要表达国家主流意识、体现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秩序的电影类型,在90年代主要是主流电影,体现了转型期国家对于电影工业的扶植和对于体现意识形态国家意志的软性要求,是一种功能性较强而娱乐性稍弱的电影类型。
目前有中心转化的趋势,教化兴趋向缓和,开始走向注重故事情节包装和商业化的叙事策略。
主要类型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大决战》、《周恩来》、《重庆谈判》)、伦理道德片(《离开雷锋的日子》、《被告山杠爷》)、献礼片(《国歌》、《共和国之旗》)、商业化主旋律电影(《黄河绝恋》、《红河谷》)。
“影戏观”:19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的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影戏”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和电影观念,也反映了中国早期电影和戏剧的直接关系和深厚渊源。
中国的第一代导演如郑正秋、张石川的影片创作,很多都是取材于以往成功的文明戏,演员也有很多就是戏剧演员出身,所以,文明戏作为初期中国电影的主要艺术来源,很大程度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
早期的“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记录和复制功能,而强调教化功能,注重对情节和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把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影片叙事成功的标准,常常在善恶冲突和撞击中展开故事情节,大多以正义的胜利告终。
到30年代,电影创作在注重市民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剧作叙事经验方面,仍然继承、发展影戏电影的艺术传统,重视情节和戏剧冲突,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即在创作中更多地表现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
40年代,进步电影的主流在对待电影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上都继承和发展“影戏”电影传统,进步的电影艺术家都把电影作为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对世界的认识的工具,揭露和抨击丑恶的社会现实,“教会人们仇恨”,基于这种功能,叙事成为直接表现作品内涵的基本表意手段,是影片结构的核心,从政治社会的功能出发,以叙事尤其是戏剧性叙事为核心,是电影视听构成服从和服务于叙事,成为“影戏”传统的基本原则。
所以各种大同小异的戏剧式叙事方式、结构和技巧被普遍采用,占据了统治地位。
1941年,陈鲤庭在《电影轨范》中,正式提出了“影戏”这一理论,是“影戏”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
两次电影大争论:指文革之后的关于电影戏剧性问题和文学性问题的论争。
1979年,白景晟首先发表《丢掉戏剧拐杖》,向自20年代就开始确立的传统的戏剧电影观念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在电影成长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之后,就不应该永远依靠戏剧这条“拐杖”走路,继后,张暖忻和李陀联合发表《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认为应该尽快革新中国的电影语言,钟惦裴也发表文章要求“电影和戏剧离婚”,而另外一些人如邵牧君、张骏祥发表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影戏剧性问题的争论。
稍后,随着对电影本体论的探索,针对那一时期创作时间过于追求新形式、新技巧的偏向,张骏祥提出了“文学价值说”,认为不应该忽视电影的文学价值,即作品的思想内容、典型形象的塑造、文学的表现手段等,与此相对,郑雪莱发表了《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对“文学价值说”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可以脱离电影美学特性和特殊表现手段来谈电影的本质,从而又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影文学性问题的争论。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获国际奖影片《渔光曲》(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第一次提出系统提出影戏观侯濯,建国后第一部获奖影片吴贻弓《城南旧事》(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第五代:第六代:中国电影史第一次: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1905年《定军山》产生于北京,真正兴盛在上海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国际上获奖影片第一部彩色电影第一部有声电影重要电影节获奖影片等(填空)重要导演:第一代:明星公司创作郑正秋,张士川文华公司长城公司第二代:30年代末40年代初达到成熟第三代:跨新中国成立前后,现代的导演与之相比艺术热情不够艺术成就不高第四代:第一批专业导演受到西方电影思想的影响相对比较大不自觉地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伤痕电影、反思电影第五代: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影戏观的影响(重点)第六代:第一批习惯用影像讲故事而不是用语言来讲故事(重点)六代电影人的主要作品、代表人物,重点是第五代和第六代重要的创作现象:主旋律电影——是唯一一种形成的电影类型倾向第六代电影——缺乏现实关怀精神,虽然使用现实主义手法,集中体现了影戏观不再统治之后,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失去了电影“叙事”艺术形式(陆川《寻枪》、孟京辉《像鸡毛一样飞》等)谢晋现象:葛优现象:贺岁片现象:导演拍武侠片现象:冯小刚现象:英雄现象:左翼电影:样板戏电影重要的思潮:影戏观及其变化、社会改良主义作品(社会电影——《乌鸦与麻雀》)、软性电影论、两次电影大争论、巴赞纪实美学、国防电影演员:阮玲玉、胡蝶、赵丹、石挥、葛优等影戏观及其变化另外:香港电影新浪潮:徐克、吴宇森、唐季礼、王家卫、许鞍华台湾新电影:侯孝贤、杨德昌、李行《静观默查写台湾》(文章)左翼电影:1931年,左翼剧联提出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的主张,提出了理论战线的建设和对各种反动电影理论及其作品斗争的任务,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影运动,这一时期的电影就被称为左翼电影。
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
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