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完整版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课堂导学】探究一、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区域的四个特征记忆法:“边界、异同、特色、联系”〖活动1〗⑴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图片(教材第2-3页),观察四个地点的景观特点,然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⑴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⑵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人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的。
〖活动2〗(教材第4页)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1、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⑴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⑵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⑴差异表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活动3〗(教材第4页)在下表的4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产业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⑵A和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大,且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⑶C和D,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较大。
⑷D,三次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
【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下列区域中有明显界线的是( A )A.行政区域B.文化区域C.植被区域D.气候区2.有关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正确叙述是( C )A.乡村地域都为农业生产活动,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B.城镇地域的发展是乡村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C.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D.通常乡村地域的范围比城镇地域的范围小得多3.下列产业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C )A.旅游业B.林业C.建筑业D.商业4.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转移趋势大致是( A )A.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B.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三产业转移C.第三产业向第一、第二产业转移D.第二、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5~6题。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第一篇: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区域的含义和主要特征是重点;2、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概念及影响因素为难点。
三、教学方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逻辑推理法四、授课过程(一)、前言介绍地理三是在学习了地理一和地理二,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共分三章,其中第二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内容。
而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是学习第二章的基础。
(二)、新课导入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四个不同区域(撒哈拉沙漠、亚马逊平原、东非高原、喜马拉雅山),引入新课。
(三)、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区域主要特征(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四)、区域的空间结构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答: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或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2)
重点题型整理
1. 定义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区域”的基本含义,定义不同类型的区域,并解释各类区域的特征。
答案:自然区域是指由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等相似性所形成的区域,如青藏高原、亚马逊雨林等;经济区域是指由经济活动和文化联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区域,如欧盟、长三角等;行政区域是指由政府行政管理所划分的区域,如省份、城市等。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区域的基本含义”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
- 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和屏幕
- 学生计算机和网络连接
- 教学用地图和图表
- 教学用地球仪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案:11《区域的基本含义》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教学内容:(1)区域的概念及特点;(2)区域的分类和划分方法;(3)区域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区域的分类和划分方法;(3)了解区域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区域的分类和划分方法;(2)区域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难点:(1)理解区域的特点;(2)分析区域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2)提问:你能说出身边的一些区域吗?这些区域有什么特点?2.概念解释:(1)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区域的概念;(2)定义区域:区域是指有着相对清晰的边界,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地理范围或地区。
3.区域的特点:(1)含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2)有明确的边界和相对一致性的特征;(3)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地理要素。
4.区域的分类和划分方法:(1)按地理位置划分:a.洲际区域:如亚洲、欧洲等;b.国家或地区:如中国、美国等;c.地理区域: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等。
(2)按地理要素划分:a.自然区域:根据自然要素进行划分,如气候区域、植被区域等;b.人文区域:根据人文要素进行划分,如宗教区域、文化区域等。
5.区域的作用和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集中发展;(2)促进文化交流: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促使人们相互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3)保护自然环境:区域划分有利于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4)促进政府管理:区域划分有利于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划。
6.总结和拓展:(1)点名回答本节课的要点;(2)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一个国家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的区域吗?为什么?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讨论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欲望;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加深对区域概念及其分类和划分方法的理解。
区域的含义 教案
区域的含义教案教案标题:区域的含义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区域的概念和含义。
2. 掌握不同种类的区域划分方法。
3. 发展地理思维,并能够应用区域概念解读地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区域的定义和特征。
2. 不同种类的区域划分方法。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其他区域划分图。
3. 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并讨论其原因。
2. 概念讲解(15分钟)a) 讲解区域的定义和特征,例如相似性和联系性。
b)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个区域的典型特征和共同点。
3. 区域划分方法(20分钟)a) 示范性讲解不同种类的区域划分方法,例如自然区域(气候、地貌等)、人文区域(语言、宗教等)和经济区域(农业、工业等)。
b) 结合地图和图表,展示各种区域划分方法的实际应用。
4. 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a) 提供几个案例,例如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亚洲的经济区域划分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不同区域划分方法的优缺点。
b) 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他们对区域概念的应用,例如分析本地区的特点,并说明其所属的区域类型。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a)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强调区域概念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b) 提出拓展问题,例如如何划分气候带和地球的自然区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区域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完成的习题和练习册。
七、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采用区域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地理研究,例如分析不同国家的农业区域分布或城市化区域的发展。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有关地理学和区域研究的书籍,拓宽对区域概念的理解。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区域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区域的基本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区域研究的意义1.2 教学内容区域的定义与特点区域的分类区域研究的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区域的基本概念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区域的分类及研究意义1.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区域。
2. 讲解区域的定义与特点:解释区域的概念,阐述其具有的特定特征。
3. 讲解区域的分类:介绍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等不同类型的区域。
4. 讲解区域研究的意义:强调区域研究对于了解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第二章:自然区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区域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掌握自然区域的基本分类引导学生理解自然区域研究的意义2.2 教学内容自然区域的定义与特点自然区域的分类自然区域研究的意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然区域的基本概念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自然区域的分类及研究意义2.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区域。
2. 讲解自然区域的定义与特点:解释自然区域的概念,阐述其具有的特定特征。
3. 讲解自然区域的分类:介绍气候区域、地貌区域、水文区域等不同类型的自然区域。
4. 讲解自然区域研究的意义:强调自然区域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环境、生态系统和资源分布的重要性。
第三章:经济区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区域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掌握经济区域的基本分类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区域研究的意义3.2 教学内容经济区域的定义与特点经济区域的分类经济区域研究的意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经济区域的分类及研究意义3.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经济区域。
2. 讲解经济区域的定义与特点:解释经济区域的概念,阐述其具有的特定特征。
3. 讲解经济区域的分类:介绍产业区域、贸易区域、金融区域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域。
3.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
3.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难点: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区域的主要特征”设计两个活动:活动一: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不同区域的典型图片包括自然区、经济区、居住区等,学生结合教材分组探究,围绕以下问题:图中所示哪些为区域,什么叫区域,区域有什么特征?大概用10分钟时间。
随后小组代表自由发言。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人为划分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2)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界线模糊。
(3)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的地域空间,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2.能够描述和区分不同的区域3.运用地理专有名词正确描述区域二、教学重点: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2.能够使用地理专有名词描述区域三、教学难点:1.运用地理专有名词正确描述区域2.能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和区分不同的区域四、教学准备:1.地理教材2.幻灯片或教学课件3.地理实物或图片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生活的地方有哪些区域?举例说明。
Step 2 概念解释(10分钟)1.准备幻灯片或教学课件,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
Step 3 实例解析(15分钟)1.指导学生观察一幅地理实物或图片,了解具体区域的特点。
Step 4 探究区域分类(20分钟)1.引导学生探究区域的分类方法,例如按地理位置划分(国际、国内、城市、农村等)、按气候划分(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按文化特点划分(汉族地区、藏族地区等)等。
2.指导学生讨论每种分类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并列举具体的区域例子加以说明。
Step 5 深化理解(20分钟)1.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地理特征,用适当的地理专有名词描述给定的不同区域。
2.在讨论解答时,对每个问题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地理专有名词的用法和含义。
Step 6 拓展延伸(10分钟)1.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区域的划分来解决什么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可以提出根据区域的划分进行区域规划、资源分配、经济发展等问题。
六、巩固备考: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周围的区域特征,并结合课堂所学的地理专有名词进行描述。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行。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含义,并运用地理专有名词正确描述和区分不同的区域。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启发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思考和探究。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区域研究的兴趣和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释区域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区域的概念与特征2. 区域的分类与命名3. 区域的研究方法与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区域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
2. 难点:区域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区域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区域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区域的兴趣,提问“什么是区域?”2. 讲解:详细讲解区域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穿插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区域进行研究,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该区域的特征。
4. 总结:归纳区域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强调区域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5.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区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研究。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区域概念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区域特征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释区域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区域地理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料。
2. 图片:各类区域的图片资料。
3. 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研究案例。
4. 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教案共需4课时。
2. 教学安排:每课时讲解区域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穿插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区域研究的最新动态。
2. 推荐学生阅读区域研究的经典著作和论文。
3. 组织学生参加区域研究相关的学术活动或实践活动。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全面,是否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的发展和变化。
二、教学内容1. 区域的概念: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等。
2. 区域的特征:具有一定的范围、特定的属性、相互联系等。
3. 区域的发展和变化: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可持续发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区域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发展变化。
2. 教学难点:区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区域的发展和变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区域?”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讲解区域的概念和特征:讲解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等概念,阐述区域的特征。
3. 分析区域的发展和变化:介绍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讲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区域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发展和变化的原因。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区域的认知方法和分析技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识别不同类型的区域。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区域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3. 开展区域比较研究,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和联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区域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意识。
八、教学资源1. 地图和图片:用于展示不同类型的区域。
2. 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区域的发展和变化。
3. 实地考察工具:如测量工具、记录表格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从周围环境中发现和分析区域问题。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案标题: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2. 学会描述和解释不同类型的区域;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白板;2. 世界地图和地理图表;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们知道区域是什么意思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区域的概念?2. 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并简单描述不同的地区。
引导他们认识到地理上划分的区域。
探究:1. 使用幻灯片或白板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
解释区域是指地理上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可以根据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来划分。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并让他们讨论并列出划分该地区的可能因素。
3. 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地区的划分因素,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划分因素的共同点和差异。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区域划分的更深层次问题,如影响区域划分的文化、历史和政治因素等。
2. 学生个人思考并写下他们所在地区的划分因素,并与同学分享。
巩固: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让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区域划分知识。
2. 教师检查和评估学生的练习册,给予及时的反馈。
总结: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的学习内容,强调区域在地理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更多的区域划分,并与同学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行政区域或特定的区域,并让他们观察和体验该地区的特征和划分。
2. 学生自主研究某个特定区域的文化、经济和地理特征,并进行报告和讨论。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了他们对区域划分的兴趣。
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学生不仅掌握了区域的基本概念,还锻炼了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延伸活动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区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特征;2. 掌握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3.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二、教学内容1. 区域的基本含义2. 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3. 区域的形成和演变三、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张地理图,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并引导学生讨论地理区域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包括物质区域和功能区域两个方面。
物质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理、自然、经济、文化等特征的地区,例如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区域;功能区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其特殊功能或特定活动的集中而形成的区域,例如城市经济圈、农牧交错区等。
同时,讲解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包括地理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行政区域等。
3. 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典型的区域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例如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区域特征和经济发展;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区域差异和发展现状;西部大开发和东部地区的区域差距如何缩小等。
学生可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4. 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强调区域的定义、划分标准和方法以及区域的形成和演变的重要性和影响。
四、板书设计区域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物质区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理、自然、经济、文化等特征的地区;- 功能区域:由于特殊功能或特定活动的集中而形成的区域。
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地理条件;- 经济条件;- 文化条件;- 行政区域。
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物质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功能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讲解和案例分析等不同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区域的基本含义和特征,了解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并学会分析和解释不同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际问题中,培养了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1 区域的基本含义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知道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知道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5.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过程与方法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明确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1.域的主要特征;2.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3.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4.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3.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多媒体课件2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了解到世界有七大洲,可分为十三个大区,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可分为四个地区。
在高中阶段,我们又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自主学习】比较下列两副图,分析归纳区域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板书】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要特征(1)具有一定的界线(相对性);(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模拟旅行】暑假我们沿图中红线徒步旅行:⑴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
⑵说出沿图线路的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点拨】热带荒漠、茂盛的热带草原、凋零的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等自然景观;金字塔、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塞伦盖蒂国家公园(300多万只大型哺乳动物)、维多利亚瀑布、黄金之都等。
【探究活动】阅读三个区域景观图,从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比较分析回答:⑴区域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⑵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⑶区域空间结构有什么特点?⑷一般可以把区域分为哪些类型?【点拨】(1)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田园景观、城市景观;人口少而稀、人口多而密、人口密昼夜差异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并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区域。
2.了解区域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3.掌握区域划分的方法和工具,能够进行简单的区域划分和研究。
教学内容:1.区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区域的类型和特征3.区域的划分和研究方法4.区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和意义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提问:你们对地理学中的“区域”一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二、概念解释和讲解(20分钟)1.讲解区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区域是指地理空间中具有一定特征的一块地区。
-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划分,比如地理特征、人文特征等。
2.介绍区域的类型和特征。
-功能区域:以其中一中心点为核心,辐射特定功能的地区,如市中心商业区、港口区等。
-自然区域:以自然特征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气候带、植被带等。
-文化区域:以人文特征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语言区、宗教区等。
-经济区域:以经济特征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工业区、农业区等。
-行政区域:以行政管理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市、县、省等。
三、划分和研究方法(30分钟)1.介绍区域的划分方法。
-形态划分:根据区域特征的空间分布形态进行划分,如界线划分、格网划分等。
-功能划分:根据区域内不同功能需求的差异进行划分,如农业区、工业区、居民区等。
-层次划分:根据区域内不同等级的特征进行划分,如城市等级划分、行政区域划分等。
2.讲解区域研究的方法。
-实地调查:通过走访和观察的方式获得地理信息。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进行区域研究。
-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研究区域的变化规律和可能的结果。
四、区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和意义(20分钟)1.介绍区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为地理研究提供基本单位和研究对象。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区域规划和管理依据。
-为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基础。
2.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计2: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5.使学生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不同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阅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3.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增减。
突破重点、难点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尽可能提供图片,增强学生的有观感受,从而认识区域之间的显著差异。
教学方法分析比较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活动:采用让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学过哪些区域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归纳总结世界上的大洲及每个国家,中国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等都是一个区域,那么到底区域的含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目的:由熟悉内容引入,可使学生对区域有个感性认识,从而激发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板书】区域的主要特征教师活动:让学生认识地图册中不同区域的图片。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不同区域的特征,从而引出区域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归纳区域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
(设计目的: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获取地理信息、总结问题的能力,实现思维的提升。
)学生活动:完成书上P3活动2、3题。
(设计目的:让学生明确认识区域差异,加深对区域特征的理解。
)教师过渡句:区域的主要特征中有一条它有一定界线的范围,那么在不同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一样吗?【板书】区域空间结构学生活动:看书找概念,并结合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教材分析:
“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探究目标
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2课时)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课时)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4课时)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4课时)
备课笔记:
教学内容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知识引导: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1、概念
师生讨论: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
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
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
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主要特征
师:人们生活中常说的地区和区域,它们是一个概念吗?
地区与区域:这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具有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大到全球,小到某一个特定的地域。
既可以是自然地理意义的区域,也可以是具有人文地理意义的区域。
地区的概念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局限于“大洲、地区、国家”的框架之中;二是局限于“国家或地区”的框架之中;三是局限于特定的地域之中,如可以说“上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不能说“上海区域经济发达”。
师生讨论:区域的主要特征和含义是什么?
特征含义实践意义举例图解(A、B为两个不同的区域)
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
表现为A内部、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区域内的一致性只是相对的。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新疆长绒棉基地、陕西苹果基地建设
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有差异性
开放性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经济全球化
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
3、教材P3活动设计答案
●设计一条经过上述地区的旅行路线,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序号目的地月份交通工具目的地附近需要考察的景点主要考察内容生活必需品注意事项
1热带沙漠12骆驼沙丘耐旱动、植物水、帐蓬等防晒、通讯器材
2热带雨林1步行植物群落典型动、植物干粮、药品防雨、通讯器材
3热带草原6汽车稀树草原典型动、植物干粮、药品防止动物侵袭
4高山地区7步行山坡、山顶景观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干粮、药品登山安全二、区域空间结构
案例探究:(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交通线和城、乡用地入手合作探究)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结论: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早期,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还没有形成网络;区域发展中期,发现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线路更加密集;区域发展晚期,交通运输线路形成网络并深入到区域的各个部分。
总之,交通运输线路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线状发展成网络状。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早期为乡村地域,以农业用地面积大;区域发展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变少;区域发展晚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案例探究:(教师指导学生从产业、交通、城市布局三方面入手进行探究)
观察下图,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谈一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
备课笔记:
结论:随着湖南省各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推动了
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大、中、小城市数量不断增多,使得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渐趋均衡的特点。
导致这些变化的
主要动力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区域对外联系不断加强等。
教师归纳:
区域空间结构的表现形式,工业、商业、城市表现为点状,交通、通讯表现为线状,农业空间表现为面状,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生产力是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劳动地域分工是形成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直接原因,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核心,外围地域的发展状况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条件决定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个性。
三、区域产业结构(第二课时)
知识引导: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具体范围
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包括建筑安装工程服务的地质勘探设计等),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部门,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质供销和仓储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如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如教育、文化、广播电讯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等4个层次)。
师: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请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三次产业的比重有何异同?
3、如何运用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来判断区域的发展水平?
案例探究:
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发展差异
结论:
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分散相对密集非常密集
产业分布特点面状点状点状
产业结构特点以第一产业为主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都发达
对外经济联系不太密切密切非常密切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大大
案例探究: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③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⑤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结论:
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极不发达,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一、三、二”的格局;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工业经济比重首先超过第三产业,然后再次超过第一产业,因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由“一、二、三”再到“二、一、三”的格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首先超过第一产业,然后再次超过第二产业,因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由“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格局,尤其是在区域经济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之后,先进的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板书提纲: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
2、主要特征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
2、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
3、空间结构的变化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