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习参考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_课件
牛溲马勃 牛溲:牛屎;一说指车前草。马勃:一种生 长在湿地及腐木上的菌类植物;比喻一般人 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 成为有用的物品。
成语之最
最遥远的地方—— 最荒凉的地方—— 最昂贵的稿费—— 最高的巨人—— 最长的一天—— 最大的巴掌—— 最吝啬的人—— 最厉害的贼 —— 天涯海角 不毛之地 一字千金 顶天立地 一日三秋 一手遮天 一毛不拔 偷天换日
吃闭门羹:泛指客人被拒绝进门,不与相见,现 在又常比喻碰了钉子。 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 动了其他犯罪子的暴露。 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墙内开花墙外香:比喻有的人才在本单位本地不 吃香而在外单位外地吃香的不正常现象;也指其 他事物在出产地不如在外地受欢迎。 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 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
关于自然和农业生产的谚语
1、瑞雪兆丰年。 2、春雨贵如油。 3、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燕子低飞天将雨 5、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谚语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众人拾柴火焰高 人心齐,泰山移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天下乌鸦一般黑
悠悠成语,融贯千秋。 言简意赅的成语是传递中华文化信息 的支柱,浓缩历史精华的成语是保存中华 文化精神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千 古流传的成语是中华民族人文素质的文化 底蕴。 汉语之瑰宝,词语之精华。
高 考 视 点
1、考查等级: E级,表达应用
2 、考查的重点: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 (日常生活中常用且常错的成语;义项较多的 成语;运用灵活的成语)
C
中华文化的智慧
认识歇后语
试比较下面一组成语与歇后语的艺术效果: 试比较下面一组成语与歇后语的艺术效果: 成语: 成语:一目了然 解甲归田 痴心妄想 歇后语:独眼龙看书——一目了然 歇后语:独眼龙看书 一目了然 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 乌龟变黄鳝 解甲归田 赖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赖蛤蟆想吃天鹅肉 痴心妄想
3、说说与“三”有关的 说说与“ 熟语
4、“三”非 三
1、指多:三思而后行、三人成虎、三缄其口、狡 指多:三思而后行、三人成虎、三缄其口、 兔三窟、垂涎三尺、日上三竿、举一反三、 兔三窟、垂涎三尺、日上三竿、举一反三、三令五 、、三年五载 三番两次、三番五次、 三年五载、 申、、三年五载、三番两次、三番五次、一问三不 三战三北、三朋四友、三男四女、三亲四眷、 知、三战三北、三朋四友、三男四女、三亲四眷、 三姑六婆、三折肱,为良医、三个臭皮匠, 三姑六婆、三折肱,为良医、三个臭皮匠,合成一 个诸葛亮 指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寸不烂之舌、 2、指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寸不烂之舌、 三脚猫、三寸金莲、三言两语、三人行, 三脚猫、三寸金莲、三言两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新官上任三把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焉、新官上任三把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 句话不离本行
熟语的运用: 熟语的运用
若对名言警句(包括谚语、 若对名言警句(包括谚语、俗话和有哲理意 味的格言)出现的位置作一个探究的话, 味的格言)出现的位置作一个探究的话,可 发现它们常在标题、关键处、起承转合( 发现它们常在标题、关键处、起承转合(起 过渡、转接、末尾升华) 始、过渡、转接、末尾升华)处,最常见的 是卒章显志式的点睛警语,是一种归结升华。 是卒章显志式的点睛警语,是一种归结升华。
认识谚语、 认识谚语、格言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直言”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直言”,是人民群众口 ”“俗语”“俗话”“直言 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 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 富于教育意义, 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 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 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 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等。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 见的一种语言样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 见的一种语言样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 所以,适当地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但是, 动。所以,适当地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但是,有不 少谚语含有剥削阶级或封建迷信的意识和偏见, 龙生龙, 少谚语含有剥削阶级或封建迷信的意识和偏见,如“龙生龙, 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显然,这是应该剔除的糟粕。 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显然,这是应该剔除的糟粕。谚 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多是词组; 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多是词组; 谚语一般显得通俗,成语大多显得典雅。农谚往往带有地域性, 谚语一般显得通俗,成语大多显得典雅。农谚往往带有地域性, 成语具有全民性。 成语具有全民性。 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股出于名人之手, 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股出于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 广泛流传。例如“穷不失义,富而不骄(《孟子》 、兼听则明, 广泛流传。例如“穷不失义,富而不骄 《孟子》)、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 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格言 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 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能够 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格言在形式上与谚语解相似, 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格言在形式上与谚语解相似,都 是完整的句子,在内容上一般都具有教育意义。 是完整的句子,在内容上一般都具有教育意义。但二者又有区 从来源看,谚语多出自群众集体创造, 别:从来源看,谚语多出自群众集体创造,格言则往往出自名 人之手;从语体看,谚语多为口语,而格言多为书面语。 人之手;从语体看,谚语多为口语,而格言多为书面语。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1)
好 5)洁身自( )事多( )杵成(针 )锋相(对 )症下药 磨
课堂活动3
2008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用成语 表达下列情景: 1.形容地震强烈巨大的成语 (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天翻地覆,震 天动地) 2.形容地震后景象的成语 (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千 疮百孔)
二、看图猜成语
貌 合 神 离
看图猜成语
迫 在 眉 睫
看图猜成语
隔 岸 观 火
看图猜成语
祸 从 口 出
看图猜成语 一 手 遮 天
看图猜成语
僧 多 粥 少
看图猜成语
九 牛 二 虎
看 图 猜 熟 语
鹤立鸡群
自 圆 其Leabharlann 说落 井 下 石心 中 有 数
指 鹿 为 马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 惯用语,比喻事前确定口径或做法 句是 A.这样的事如果先定调子,就难以集思广益 “尾大不掉”比喻机构 了。 下强上弱或组织庞大、 B.福利彩票投注点人头攒动,到晚上十点购 涣散,以至指挥不灵; 买彩票的队伍仍然尾大不掉。 C. 她从来不占别人的便宜,别人也休想沾她 的光,和谁家共事都是这样:小葱拌豆腐——一 青二白。 C.歇后语;D.俗语,人们引用这句俗话, 是取它“与邻为善”的引伸意。告诫人 D.项怀诚在第十六届世界设计师大会之“中 们,别在家门口上做不应该做的坏事。 国论坛”上说:中国的发展只会对周边国家和地 区带来好处。况且,中国有句俗语,“兔子还不 吃窝边草”呢!
套话,是敬辞,误用为谦辞了
小结:成语误用常见类型
张冠李戴 ◎ 词义重复 ◎ 不分轻重 ◎ 不合语境
◎
望文生义 ◎ 自相矛盾 ◎ 不辨色彩 ◎ 敬谦错位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检测)第四课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练习
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神往什么?我经常这样自问,有时问得自己也瞠目结舌。
人间的欢乐和病痛在大地蒸腾,在心的天空凝集成云,或飘洒甘霖,或倾注雪暴。
这甘甜和苦辛的水,被心灵之根吮吸,便生出一种欲念,和树木的根一样,伸展着枝干,伸出地面,伸向天空,去窥伺一个泥土里未曾有过的世界,去找寻绿叶,找寻繁花,找寻蕴寓着将来的奥密的果实。
生命若没有神往,那是没有生命过的生命,等于死胎,早衰,或许枯败,无论是树,仍是人。
美死战士军前半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字.体赏美文别损害自己第1页/共9页生活中,不免会碰到来自外界的一些损害,经历多了,自然有了防备,但是,我们常常不会心识到,有种损害是我们自己强加的,为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一件小事,甚至是为了别人的闲言碎语,我们发愁,愤怒,仔细计较,纠葛于此中,长此以往,我们的心灵就被摧残得千疮百孔,对人间,对生活,失掉了爱心。
若是我们能不被那些功利所左右,保持一份沉静的心对待生活,安稳于世,便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之处。
不用埋怨上天的不公,因为它原来就是不公正的,它所赐予我们的老是很让人无奈,剩下的空白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填充。
既然上天赐予了我们生计的权益,所以,我们没有权益去限制它的自由。
生活中的不快,上天安排的宿命,或是学习成绩不好,好多人都选择沦落于世,还有人选择了走向生命的终点,成了海边的亡魂,面对这些惨剧,我只想说“既然生出来,我们一定选择活下去,就算跪着,你也一定撑到最后”。
毕竟,你的生命不不过你一个人的,如你选择沉默离开,你何曾不想一想你的父亲母亲,你有什么资格选择了断自己的生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亲母亲。
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人千千千万,何止于你一人。
有个人相信我们好多人都认识他,他用坚毅不屈的毅力演绎了生命的奇观——贝多芬,他一世命途崎岖,幼年时候的他一开始并无喜爱钢琴,在父亲第2页/共9页的鞭打下,练就了一个人们眼中的音乐家,八岁登台演出,一世没有成立家庭,二十八岁时听力弱退,暮年失聪,但是他不言放弃,创作了一首首有名于世界的作品,此中《月光奏鸣曲》独享于世,成为绝响。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 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含答案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与世界》这本书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全书没有一篇文章是未经长期准备和思考就率尔操觚的。
B.“为利而学”而不是“为学而学”的状况,是旧中国长期衰弱、国人“非愚则谀”的主要原因,使中国科学事业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B.刘经理果然是商场高手,很快就和外商谈好价格,签订了合同,完成了“凯利公司”的第一笔一锤子买卖。
C.杜威出众的弹跳和优异的头球技术已经成为国奥队的重要得分手段,沈祥福不会忘记,在昆明,正是杜威的两个头球避免了国奥队在叙利亚小阴沟里翻船。
D.在银行看来,货币市场天生就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语有哪些来源?
C.狄德罗早年的写作生活,是贫困与朝不保夕的不安定生活。虽然生活很拮据、艰苦,但他还是处之泰然。
D.京东地区传来喜讯,经过考古队翻云覆雨的挖掘工作,大批商代文物终于在平谷刘家河重见天日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妇女进行思想教育,固然要从宏观上着眼,抓好面上的教育引导,但更要注意从微观入手,区别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办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实把工作做深做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四课第4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习参考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熟语,熟语的主要类别和基本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对汉语的各种熟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和“语”的区别,进而对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课堂活动指导2.1课本课堂活动●走“马”观“花”这个课堂活动旨在使学生能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学习成语,认识成语、理解成语的内涵。
一、课堂活动步骤(1)看漫画,猜成语。
比如图(二)就讽刺了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问题,用成语概括就是“马失前蹄”。
可以要求学生给这几幅漫画起别的名字,看看使用成语和不使用成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
(2)讨论和“马”有关的成语。
可以按课本的做法,根据意义把这些成语分为“和战争有关,和生活有关,马自身的特质”三类;也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如“外在形式、内部结构、成语来源”等来给这些成语分类。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成语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关系入手来思考成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讲解学习成语应注意的问题。
搞不清成语的感情色彩和望文生义是成语用错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高考成语试题也基本都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查的。
课文列举了两类易混易错的成语:一类是和马有关的非褒义成语,另一类则是含有“马”这个字但意义却与马无关的成语,希望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相关知识补充(1)跟马有关的成语。
马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所以汉语中有大量和马有关的成语。
马的功用包括军用和民用,大多数成语都反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因为马的重要,人们对于马身上的特质观察得较为仔细,所以又有一批和马自身特质有关的成语。
因为马是战争和生活的得力助手,所以相关成语大多数都是褒义的。
每一个成语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都和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习成语要注意的问题。
和马有关的成语并不都是褒义的,也不一定都和马有关。
比如“指鹿为马、非驴非马”这两个成语,它们的出发点都不是马本身的特质,而是仅仅涉及到了马。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4.4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Word版含解析
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一、夯基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B.光明村委会提出,在旅游淡季积极开展果品销售,将旅游业和果业的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与专家的意见不谋而合....。
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D.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不能打动读....,.败絮其中者。
项,“纸醉金迷”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豪华的环境。
B项,“不谋而合”指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C项,“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D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表很华美,里头一团糟。
就该句而言,“文字……优美”与“金玉其外”可以呼应,但“败絮其中”与“言之有物”则显然不能衔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B.这种首饰的款式非常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慷慨..抢购。
..解囊C.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D.他三天两头到厂长办公室磨洋工...,希望厂里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项,“慷慨解囊”一般指豪爽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人,不是自己大把掏钱购物。
C项,“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D项,“磨洋工”的意思为工作时拖延时间,也泛指工作懒散拖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橄榄球联盟年度冠军赛的实况转播在美国是重量级的节目,其收视率傲视群雄,其他同类型的节目只能望其项背....。
B.专家认为,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充耳不闻....,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四单元《词语万花筒》第4课《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同步练习B卷
《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四单元《词语万花筒》第4课《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同步练习B卷(新版)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 (2020高一上·大庆开学考)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与众多欧西事物的“迁地弗良”不同,文学史这一著述形式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________,而今已经变得枝繁叶茂。
欧洲十九世纪兴盛一时的文学史,十九世纪末遭遇了来自审美主义的________;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学院占据主流的“新批评”更是公然拒绝文学史;尽管后来随着文学社会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研究路径的展开,文学史一度有复兴之势,但对这一学科进行理论反思的声音,一直________。
A . 落地生根置疑不绝如缕B . 入乡随俗质疑若隐若现C . 落地生根质疑不绝如缕D . 入乡随俗置疑若隐若现2. (2分)下列加线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 .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于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B .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C . 国家队的几位表现出色的小将,被誉为中国足坛的明日黄花。
D . 他们二人虽有些私怨,但在工作中从不勾心斗角,而是愉快地合作。
3. (2分) (2020高一上·渭滨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为了孕育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学社的成员们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文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②喜欢石头体现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不同流俗的思想和坚若磐石的个性,当然也寄托了他向往晨夕风露、阶柳庭花、餐云卧石的生活。
③在微博等网络舆论大力监督下,在有关部门的周密调查下,“表哥”“房叔”等人光鲜外表下掩藏的腐败本质被暴露得具体而微。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剖析PPT学习教案
饮水思源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喝水的时候要想到水的源
头。比喻人处境优越时不忘其所由来,不忘本。 近义成语:滴水之恩 反义成语:忘恩负义 数典忘祖 近义惯用语:吃水不忘挖井人。
▪ 得过且过 ▪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且:暂且。只要能过得去
暂且过下去。①凑合着过一天算一天,不作长远 打算。 ②形容胸无大志。 ▪ 近义成语:苟且偷生 ▪ 近义惯用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第11页/共44页
喻意性歇后语
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大水淹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
得自家人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第12页/共44页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谚语
在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易懂而含 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第23页/共44页
一、张冠李戴
【解读】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 就 要出差错。
【例1】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 、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解析】“汗牛充栋”是形容“书籍”很多,此用于“ 人”,适用对象误 。
【例2】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 是栩栩如生.。
第29页/共44页
七、不合逻辑
【解读】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但从逻 辑推理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 。
【例1】这位责任编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任,书籍的其他环节,如插 图装订等,他就望尘莫及了 。
【解析】“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与上文不构成转折关系 。 【例2】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辞,全场观众无不 为之动容。 。
【解析】“不虞”就是“没料到”的意思 与“没想到”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四、语义重复,自相矛盾
五、搭配不当,不合习惯
有些成语由于词性或词义的限制,要注意它的 用法。 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
②漠不关心人们的疾苦
【解析】“求全责备”“漠不关心”,多作谓
语,谓语前常有介宾短语作状语,后面也不能 带宾语。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结合导学案例题总结成语的误 用类型并归纳其做题方法
容易用错对象的成语
1.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2.美轮美奂: 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3.相敬如宾: 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4.破镜重圆: 比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 5.琴瑟之好: 比喻夫妇感情非常好。 6.巧夺天工: 形容人工技艺极其巧妙。 7.耳提面命: 形容长辈对晚辈教导热心恳切。 8.汗牛充栋: 形容藏书非常多。 9.人老珠黄: 指女子因为老了被轻视,就像珠子年代
【解析】
①句中成语“量入为出”使用不恰当,犯 了望文生义的错误。“量入为出”这个成 语的意思是“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 限度”,“入”和“出”是指“收入”和 “支出”,不是“在家”和“出门”。 ②句中“叹为观止”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 到极点,而不是感叹的意思。
二、用错对象,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 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什么是熟语
熟语是指在语言实践中长期使用,或在人 民群众口头长期流传而约定俗成的,具有 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的固定短语。
成
语
常见熟语的 基本类型
谚
语
歇后语
惯用语
格 言
熟语的特征
结构上的稳固性 意义上的整体性 丰富的内容 精练的形式 很强的表现力
一、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是 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 定语句,表达了人们的经验和对自然、社 会的认识,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新部编本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一、课内双基根据课内知识填空。
1.熟语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2.成语主要采用________的形式,惯用语主要采用________的形式,歇后语主要由________部分构成。
【答案】四字格、三字格、两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与这些可畏的后生相比,一些大家在翻译经典作品时态度非常认真,他们对译稿改了又改,往往会把最初的文稿改得面目全非。
B.点开广东省编办官方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公开”专栏,48家省直机关及其下设机构的名称、5000多名公务员姓名等信息昭然若揭。
C.新“国八条”出台后,国务院派出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先前出台的楼市政策产生的效果顺藤摸瓜,以便了解新变化制定新政策。
D.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答案】D(A.“面目全非”意为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B.“昭然若揭”指真相大白。
C.“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
D.“越俎代庖”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世纪中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
B.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二者尽管归属不同,但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C.笔、墨、纸、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习内容分析:这一节主要内容是熟语,熟语的主要类别和基本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汉语的各种熟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与“语”的区别,进而对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知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熟语方法一一高考成语题实战训练教学难点:学生在写作中能较熟练地使用熟语,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
方法一一训练学生使用成语造句信息技术应用分析:导入:我们一起看看几张图片。
手遮天,鹤立鸡群,貌合神离教学过程、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1.成语师: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熟语大家族中的大哥:成语。
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叫作看图说成语。
PPT展示四幅图画,请同学说出成语。
再看选修课本上面,如果你们不看答案,是不是能够很快地说出成语呢?像这样带有“马”字的成语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哪些呢?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来将他们分分类,接下去请同学们快速阅读 76页上面的几段文字,找出这些带有“马”字的成语与哪些因素有关?师:我们之所以要这样来对这些成语进行分类,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它们的来历,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成语,帮助我们阅读和写作。
然而要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不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分清其褒贬。
以带“马”字的成语为例,并不是所有带有“马” 字的成语都是褒义词。
它也有贬义的,例如“马齿徒增”,就是用来形容年龄白白增长,学问没有长进或者事业没有成就;“声色犬马”就是用来形容纵情淫乐生活;“害群之马”是用来形容危害集体的人的。
师:但是,是不是带有“马”字就一定与马有关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马工枚速、牛溲马勃”中的“马”指的是什么?马工枚速:马:司马相如。
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巧。
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习参考教学参考1125 1342《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习参考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熟语,熟语的主要类别和基本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对汉语的各种熟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和“语”的区别,进而对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课堂活动指导2.1课本课堂活动●走“马”观“花”这个课堂活动旨在使学生能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学习成语,认识成语、理解成语的内涵。
一、课堂活动步骤(1)看漫画,猜成语。
比如图(二)就讽刺了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问题,用成语概括就是“马失前蹄”。
可以要求学生给这几幅漫画起别的名字,看看使用成语和不使用成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
(2)讨论和“马”有关的成语。
可以按课本的做法,根据意义把这些成语分为“和战争有关,和生活有关,马自身的特质”三类;也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如“外在形式、内部结构、成语来源”等来给这些成语。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成语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关系入手来思考成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讲解学习成语应注意的问题。
搞不清成语的感情色彩和望文生义是成语用错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高考成语试题也基本都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查的。
课文列举了两类易混易错的成语:一类是和马有关的非褒义成语,另一类则是含有“马”这个字但意义却与马无关的成语,希望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相关知识补充(1)跟马有关的成语。
马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所以汉语中有大量和马有关的成语。
马的功用包括军用和民用,大多数成语都反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因为马的重要,人们对于马身上的特质观察得较为仔细,所以又有一批和马自身特质有关的成语。
因为马是战争和生活的得力助手,所以相关成语大多数都是褒义的。
每一个成语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都和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习成语要注意的问题。
和马有关的成语并不都是褒义的,也不一定都和马有关。
比如“指鹿为马、非驴非马”这两个成语,它们的出发点都不是马本身的特质,而是仅仅涉及到了马。
前者是说秦朝宰相赵高为了谋反故意颠倒是非试探大臣的事情,后者原指驴和马杂交生的骡子,比喻不伦不类。
再如“马工枚速”指的是像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写的文章那样精工,像枚皋写文章那样迅速,比喻各有所长。
该成语是选取代表字压缩而成,“马”是司马相如的省略,与动物中的马根本没有关系。
不知道这个故事,或者不查词典,是无法知道成语的准确含义的;如果望文生义,贸然使用,难免要出笑话。
(2.1节课堂活动内容参考马伯成《含“马”成语趣谈》)2.2补充课堂活动●事不过“三”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以汉语的数词“三”为例,认识和学习汉语中的熟语。
(1)关于数字《汉书·律历志》说:“数者,一、十、百、千、万也。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数字。
而计算机正是通过数字“0”和“1”来实现所有的功能,仅仅两个数字──0和1就能“创造”整个世界,简直就像童话中的魔法一样。
数字不仅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还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
数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导致人们对某些数字的特殊偏爱或反感;数字在哲理思想、归纳方式、审美观念、宗教迷信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关于“三”“三”是汉民族先民十分推崇的数字。
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三”本身是个关键数字,《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
”古代先民认识一、二不难,因为人的腿有两条,眼睛有两只,耳朵有两片,而“三”必须是“一”加上“二”而成,认识“三”显然是人类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易经》的卦辞中用到“三”的地方不少;《诗经》中与“三”有关的词句也很多,如“三岁贯汝”(《魏风·硕鼠》)、“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论语中更有不少含有“三”的名句流传至今,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等。
但我国的古人推崇“三”还不仅仅是因为思维上的成熟,据学者研究,世界上有不少民族对“三”的认识过程同我们有类同之处,但他们的语言中未必如我们一样推崇“三”。
中国人推崇“三”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或许是由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的特殊的文化视角所致。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数字“三”在古代先民的文化比附下,成了“天地人之道也”的代名词,人们将“天、地、人”视为宇宙的三个主体。
因此“三分”成为了古代先哲的一种基本的划分世界的方法。
比如时间可以分为“早、中、晚”,“过去、现在、未来”;空间可以分成“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等等。
(3)与“三”有关的熟语以“三”来概括事物的词语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制度典章、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历史人物、时令民俗、军事战争等。
其中每一类都有带“三”的熟语。
A.制度典章类:“三坟五典”:“三坟”指传说中伏羲、神农、黄帝时代的书;“五典”指传说中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时代的书。
这个成语泛指我国古代较早的文献典籍。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原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后也可以泛指接连三次获得第一名。
B.伦理道德类:“三纲五常”:“三纲”指我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道德标准,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五种不变的道德规范,即“仁、义、礼、智、信”。
这个成语泛指我国封建社会提倡的主要道德规范。
“三从四德”:“三从”是指旧时女子“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这是封建礼教束缚和压迫妇女的道德规范。
C.宗教信仰类:“三教九流”:“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种流派。
这个成语泛指宗教、学术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种行当或各类人。
“三生有幸”:“三生”本是佛教用语,指前生、今生、来生。
这个成语比喻幸运到了极点。
D.历史人物类:“三皇五帝”:指我国传说中最古老的一些帝王。
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这个成语泛指远古时代。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隐居的茅屋拜访,请他出来帮助自己争夺天下。
后来以此比喻真心诚意地一再邀请。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迁住处,形容贤母善于教子。
E.时令民俗类:“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松竹经寒冬而不凋,梅则在寒冬开花。
“一日三秋”:三秋就是三年。
这个成语指过一天就像过三年一样长久难熬,形容人思念心切。
F.军事战争类:“勇冠三军”:古时军队为中军、上军、下军三部分,这里指全军。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某人或某支队伍的勇气、胆量在全军里数第一名。
(4)“三”非三“三”不一定实指“三”。
有的表示的数量比三多,有的表示的数量比三少。
先看两个例子:“三思而后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两个例子中的“三”都是虚数,并不是真的计数。
“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强调要“多思”,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的“三”则是讽刺“次数少”。
虚化表示多的熟语还有“三人成虎、三缄其口、狡兔三窟、垂涎三尺、日上三竿、举一反三、三令五申、一问三不知”等。
虚化表示少的熟语还有:“三寸不烂之舌、三脚猫、三寸金莲、三言两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新官上任三把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
“三”在熟语中究竟是虚化为多,还是虚化为少,一般要视与其搭配的度量单位的大小,更要结合使用成语时的语境。
比如同样是说明次数,“三令五申”就是形容次数很多,反复强调,而“三言两语”则是形容话很少。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现象呢?请大家思考一下。
三、课后练习指导3.1“小试身手”解析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地使用成语。
参考答案:“严阵以待”的意义是用严正整齐的阵势等待敌人的进攻,形容已做好充分的迎战准备。
此处美国是进攻方,不能用“严阵以待”。
“趋之若鹜”的意义是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一事物,多含贬义。
原句要表达的意思并不含贬义,因此用“趋之若鹜”不合适。
“如出一辙”的意义是好像出于同一车辙,形容两种事情或言行非常相像,甚至完全一样。
用在此处显然不对。
二、本题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清楚什么是歇后语。
举例略。
三、本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熟语内部各类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相同的意思、相同的经验既可能在成语中体现,也可能在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中体现。
如果在学习熟语的时候能够将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结合起来体会,将会事半功倍,对于语言表达也是如虎添翼。
参考答案: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直言不讳──打开天窗说亮话;一丘之貉──天下乌鸦一般黑;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独眼龙看书──一目了然;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灯芯织布──枉费心机;老和尚的百衲衣──东拼西凑;眉毛上挂炮仗──迫在眉睫;吃着碗里看锅里──贪得无厌;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越俎代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
3.2补充练习题目一、我国素称礼仪之邦,讲礼貌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在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成语有“礼尚往来、投桃报李”。
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成语有“相敬如宾”。
对待客人要热情周到,成语有“宾至如归”。
举止要文雅礼貌,成语有“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温柔敦厚”。
相关的熟语有“礼轻情意重”、“礼多人不怪”、“来而不往非礼也”,等等。
熟语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请你自己选择一个专题,比如衣食住行、学习工作、伦理道德等等,找出相关的熟语。
二、以下两份报道中“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一谚语使用得是否正确?“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是什么意思?①有人说,如果宝马早一点儿放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在中国设厂,那么宝马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
②自经济适用房登上舞台之日起,价格优势,就使其始终处在“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特殊地位。
三、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包括同义的歇后语、俗语或成语)。
1.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
可王杏花偏偏有个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①;②2.学生会主席说:“近来大家对学生会的工作有不少意见。
今天这个座谈会,就是想请同学们,有什么说什么,帮助我们做好工作。
”①;②四、判断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