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退位诏书实录

合集下载

宋徽宗退位诏书原文

宋徽宗退位诏书原文

宋徽宗退位诏书原文惟德动天,玉衡所以载序;穷神知化,亿兆所以归心。

用能经纬乾坤,弥纶宇宙,阐扬鸿烈,大庇生民。

晦往明来,积代同轨,前王踵武,世必由之。

宋德湮微,昏毁相袭。

景和骋悖于前,元徽肆虐于后,三光再霾,七庙将坠。

璇极委驭,含识知泯,我文、武之祚,眇焉如缀。

静惟此紊,夕惕疚心。

相国齐王,天诞睿圣,河岳炳灵,拯倾提危,澄氛静乱,匡济艰难,功均造物。

宏谋霜照,秘算云回,旌旆所临,一麾必捷;英风所拂,无思不偃,表里清夷,遐迩宁谧。

既而光启宪章,弘宣礼教,奸宄之类,睹隆威而隔情,慕善之俦,仰徽犹而增厉。

道迈于重华,勋超乎文命,荡荡乎无得而称焉。

是以辫发左衽之酋,款关请吏;木衣卉服之长,航海来庭。

岂惟肃慎献楛,越裳荐翚而已哉!故四奥载宅,六府克和;川陆效珍,祯祥鳞集;卿烟玉露,旦夕扬藻;嘉穟芝英,晷刻呈茂。

革运斯炳,代终弥亮,负扆握枢,允归明哲,固以狱讼去宋,讴歌适齐。

昔金政既沦,水德缔构,天之历数,皎焉攸徵。

朕虽寡昧,暗于大道,稽览隆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遗则,人神至愿乎?便逊位别宫,敬禅于齐,一依唐虞、魏晋故事。

白话文:只有当世间的君主的德行感动了天地时,北斗七星之首的玉衡星才会改变方向重新排列七星的顺序;穷尽天地间的各种阴阳变化,然后才能知道如何教化天下万民,万民才能归心于一人。

一个人的才干可以匡扶社稷,德行在天地间传颂,辉煌的业绩在天下万民中引起轰动,庇佑苍生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从黑暗中走来,给世间带来光明,几代人相同的道路,前面实行王道,后面以强大的武力作保障,世间从来就是这样运转的。

宋朝的德行日渐衰微,昏聩和暴虐的皇帝相继出现。

前废帝刘子业凶残荒淫,悖于常人;后废帝刘昱更加荒淫暴虐,在他们的统治下,天地之间日月都失去光芒,宋朝的宗庙社稷几乎就要倾覆。

皇帝的位子被失德之人控制,有才干的贤能之士被埋没了,我宋朝从武帝、文帝时开创的基业,想要国运长久看来希望很渺茫了。

静下心来好好地回忆这些往事,不免昼夜痛心不已。

中国历史上那些禅位(退位)诏书

中国历史上那些禅位(退位)诏书

一、东汉献帝禅位诏书(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

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

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

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

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出自袁宏汉记载之中,被裴松之注引二、三国魏元帝禅位诏书(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

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

自兹厥后,天又辑大命于汉。

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

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不敢知。

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辅亮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

格尔上下神祇,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

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

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

允执其中,天禄永终。

于戏!王其钦顺天命。

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

出自《晋书•武帝本纪》三、东晋恭帝禅位诏书(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夫天造草昧,树之司牧,所以陶钧三极,统天施化。

故大道之行,选贤与能,隆替无常期,禅代非一族,贯之百王,由来尚矣。

晋道陵迟,仍世多故,爰暨元兴,祸难既积,至三光贸位,冠履易所,安皇播越,宗祀堕泯,则我宣元之祚,永坠于地,顾瞻区域,翦焉已倾。

相国宋王,天纵圣德,灵武秀世,一匡颓运,再造区夏,固以兴灭继绝,舟航沦溺矣。

若夫仰在璇玑,旁穆七政,薄伐不庭,开复疆宇。

遂乃三俘伪主,开涤五都,雕颜卉服之乡,龙荒朔漠之长,莫不回首朝阳,沐浴玄泽。

故四灵效瑞,川岳启图,嘉祥杂遝,休应炳着,玄象表**之期,华裔注乐推之愿。

代德之符,着乎幽显,瞻乌爰止,允集明哲,夫岂延康有归,咸熙告谢而已哉!昔火德既微,魏祖底绩,黄运不竞,三后肆勤。

故天之历数,实有攸在。

朕虽庸暗,昧于大道,永鉴废兴,为日已久。

念四代之高义,稽天人之至望,予其逊位别宫,归禅于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

清帝退位诏书
一、背景介绍
二、清帝退位的原因
2.1 内外因素的影响
2.2 清帝个人原因
三、清帝退位的过程
3.1 宫廷内部的反应
3.2 地方官员的态度
3.3 清帝的决定
四、清帝退位后的影响
4.1 清帝的后事安排
4.2 继任者的选择
4.3 社会的反应
五、清帝退位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5.1 中国封建政权的终结
5.2 政治制度的转型
5.3 清帝退位对民族意识的影响
六、结论
根据对清帝退位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退位是清帝自觉无力执政而主动选择退位,而不是被迫退位。

2.清帝退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结束了封建政权,也标志着中
国社会的变革。

3.清帝退位后的政治制度转型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4.清帝退位对民族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清帝退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及政治变迁的学者来说,深入探讨清帝退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封建政权的终结以及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

佚失伪满《退位诏书》考析

佚失伪满《退位诏书》考析

佚失伪满《退位诏书》考析佚失伪满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来最动荡的时期,这段历史上有许多可读性非常强的文献,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文献之一就是伪满《退位诏书》。

本文将以此文献为视角,对当时佚失伪满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考察。

伪满《退位诏书》是佚失伪满时期最重要的一份文献,该诏书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历史发展路径伪满皇帝宣布退位,从官僚体制的控制中解放自己,以终止蒙古的殖民地体制。

该诏书的出现,令汉朝时期的统治发生了巨大的深刻变化,标志着佚失伪满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形态的进行。

在政治方面,伪满《退位诏书》强调了实行臣下制度,即伪满皇帝宣布退位,实行臣下政治,以改善官僚体制的僵化,改变地方的管理结构,使汉朝的臣下处于更积极的政治体制环境中。

另外,《退位诏书》还探讨了臣下政治后汉朝政府应该如何改革,并对臣下政治管理体制进行了完善,建立了司法制度,使政府更加灵活,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政治形势。

此外,伪满《退位诏书》不仅解决了汉朝时期政治事务,而且也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诏书提出了建立社会经济政策的原则,规定各级官员要严格实行税收制度,以确保国家财政的充足,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促进各地的发展。

另外,诏书还提出了投资发展的政策,以促进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的经济建设,同时下令改善农耕设施,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以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知,伪满《退位诏书》是佚失伪满时期最重要的一份文献,它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历史发展路径,也极大地推动了汉朝时期政治和经济形态的变革。

当时,政治上实行臣下制度,经济上提出投资发展的政策,都为当时佚失伪满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伪满《退位诏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汉朝时期政治、社会经济的变革,以及佚失伪满时代的发展环境,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中国古代皇帝退位诏书实录

中国古代皇帝退位诏书实录

中国古代皇帝退位诏书实录随着朝代更迭,皇帝的退位,都要昭告天下。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亡国之君的退位,也总要说教一番,留下些感触。

请看-亡国之君的十部退位诏书1、东汉皇帝的退位诏书“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

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

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

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

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2、曹魏皇帝的退位诏书“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

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

自兹厥后,天又辑大命于汉。

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

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不敢知。

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辅亮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

格尔上下神祗,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

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

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

允执其中,天禄永终。

於戏!王其钦顺天命。

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

”3、东晋皇帝的退位诏书夫天造草昧,树之司牧,所以陶钧三极,统天施化。

故大道之行,选贤与能,隆替无常期,禅代非一族,贯之百王,由来尚矣。

晋道陵迟,仍世多故,爰暨元兴,祸难既积,至三光贸位,冠履易所,安皇播越,宗祀堕泯,则我宣元之祚,永坠于地,顾瞻区域,翦焉已倾。

相国宋王,天纵圣德,灵武秀世,一匡颓运,再造区夏,固以兴灭继绝,舟航沦溺矣。

若夫仰在璇玑,旁穆七政,薄伐不庭,开复疆宇。

遂乃三俘伪主,开涤五都,雕颜卉服之乡,龙荒朔漠之长,莫不回首朝阳,沐浴玄泽。

故四灵效瑞,川岳启图,嘉祥杂遝,休应炳著,玄象表革命之期,华裔注乐推之愿。

代德之符,著乎幽显,瞻乌爰止,允集明哲,夫岂延康有归,咸熙告谢而已哉!昔火德既微,魏祖底绩,黄运不竞,三后肆勤。

故天之历数,实有攸在。

朕虽庸暗,昧于大道,永鉴废兴,为日已久。

念四代之高义,稽天人之至望,予其逊位别宫,归禅于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

溥仪退位诏书内容

溥仪退位诏书内容

溥仪退位诏书内容
自本年十月十日起,我溥仪自愿退位,将帝位传承给民国政府。

此举是出于我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心,也是为了避免国家再次陷入战争和动荡的境地。

我深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并不足以胜任国家统治的重任,而且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我父亲和兄长的早逝事件,这也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国家问题,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我对于自己的退位决定非常坚定,也深深希望国家和人民能够支持我的决定,共同为建设一个强大、繁荣、稳定的中国而努力。

我虽然不再担任帝位,但是我仍将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尽我所能地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贡献。

最后,我希望祖国的繁荣昌盛,祝愿人民的幸福安康。

- 1 -。

明代皇帝遗诏原文

明代皇帝遗诏原文

明代皇帝遗诏原文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位于世,定祸乱而偃兵,妥生民于市野,谨抚驭以膺天命,今三十有一年。

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专志有意于民。

奈何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智,好善恶恶,不及多矣。

今年七十有一,筋力衰微,朝夕危惧,虑恐不终。

今得自然万物之理,其XXX念之有?皇太孙XXX,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

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佐,以福吾民。

凡葬祭之仪,一如汉文勿异。

布告天下,XXX遗诏XXX犯舆鬼,有星大如鸡子,色赤,见XXX。

庚辰,上不豫,召尚书XXX,大学士XXX,黄淮,XXX,命士奇书敕遣中官XXX驰召皇太子。

辛巳,上疾大渐,遗诏天下,传位皇太子,诏曰:“朕以XXX,XXX祖宗XXX,君临XXX及逾年,上惟皇考XXX皇帝山陵永远迫功哀诚,下惟海内黔黎雕疗未复,忧劳夙夜,时用遘疾,奄至大渐。

夫死生者昼夜常理,往圣同辙,奚足悲念。

XXX生民必有君主,长子皇太子天禀仁厚,孝友英明,先帝夙期其大器臣民咸哉其令望宜即皇帝位,以奉神灵之统,抚亿兆之众。

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复有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丧制用日易月,中外皆以二十七日释服,无禁嫁娶音乐,在外亲王藩屏为重,不可輙离本国,各处总兵镇守备御重臣及文武大小官员XXX擅离职守,闻哀之日止于本处朝夕哭临三日,悉免赴XXX。

皇考XXX皇帝服制仍遵去年八月之令。

呜呼,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XXX从众志,凡中外文武郡臣咸尽忠秉节,XXX,永宁我国生民,朕无憾矣。

诏告中外,咸使闻知。

”是日,上崩于钦安殿宫中。

”XXX宣宗遗诏乙亥臣曰朕疾今不复起,盖天命也,其命宗子皇太子祁镇嗣位,诸王宗室悉遵祖训,谨守藩国。

XXX年幼,惟望XXX教导,XXX大臣经心指点,家国重务必需上XXX,然后行丧礼,以XXX,上崩,遗诏世界。

诏曰:“朕以浮浅,获嗣祖宗大位,XXX惧,XXX负荷,盖今十有一年矣,而XXX未洽于世界,心恒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垂死。

古代皇帝诏书范文

古代皇帝诏书范文

一、古时皇帝登基诏书的基本格式二、皇帝诏书怎么写的诏书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结尾语为“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中间则叙述诏告天下事件的内容。

诏书由内阁拟稿,经大学士定稿进呈,皇帝批阅后,以墨笔楷书,由右至左直写,写在大幅黄纸上,中间及纸张接缝处钤“皇帝之宝”玺。

制作完成后的诏书称为“诏黄”,以极其隆重而繁复的礼仪,送至天安门城楼上宣读,象征着布告天下。

宣诏礼成,由礼部接诏,立即誊写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驿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员接诏、宣诏。

誊写的诏书,称为“誊黄”,雕板印刷的诏书,称为“搨黄”。

以 21 世纪的思维来想,就像各国总统或集团 CEO 上任与退位时的就职演说或公开发表信。

就职时为自己的领导方向定调,宣示接下来的政策作法,而离开岗位时对自己的执政内容、各界的看法做出回应或答辩,为整个任期正式画下句点。

在登极恩诏中,新上任的皇帝会借由施恩赦罪带来新气象,但是仍然有十恶不赦的那把尺,犯下谋反、谋叛、不孝等罪大恶极的罪犯,依然要继续受罚。

而施恩是一体适用,诏书上会列出合乎奖赏的情形,符合的对象就能受到恩赐。

三、古代皇上招贤的诏书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为主文,结尾则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为多。

诏书以外,清代还有制辞(即制书)。

其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云。

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结尾语为「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中间则叙述诏告天下事件的内容。

诏书由内阁拟稿,经大学士定稿进呈,皇帝批阅后,以墨笔楷书,由右至左直写,写在大幅黄纸上,中间及纸张接缝处钤「皇帝之宝」玺。

制作完成后的诏书称为「诏黄」,以极其隆重而繁复的礼仪,送至天安门城楼上宣读,象徵著布告天下。

宣诏礼成,由礼部接诏,立即誊写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驿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员接诏、宣诏。

誊写的诏书,称为「誊黄」,雕板印刷的诏书,称为「搨黄。

古代贬官圣旨模板

古代贬官圣旨模板

古代贬官圣旨模板
尊者:
奉天承运,皇帝圣旨如下:
自古以来,朝廷治国理政,正人君子才能辅佐,卓尔不群者得以登才进位,助我统御天下。

然有某官(官名),一味以私心私利为己任,大搔辙之事,甚至与贼寇沆瀣一气,为民众为国家带来极大的危害。

此(官名)身不逾越,行止颠倒,背离忠诚,出尔反尔,失职怠勤。

恶行丑事,横行无忌,身为官员本应忠贞职守,保护百姓利益,却贪污受贿,纵容腐败,不思进取,常以私利为重。

其目无忠臣之志,擅权勾结,荒淫无度,极尽欺负官宦,欺压百姓之能事,罔顾朝廷大计。

朕作为天命所在,担负着国家和人民的期待,秉持着正道。

据此,特谕令除去(官名)此贱官职,剥夺其权力,终身禁止再度担任仕途。

并奉旨将此人交由御史台侦办,以法律严惩其罪行,还百姓一个清清爽爽的国土。

朕以此为忿,以此为戒,望天下子民引以为戒,远离腐败之端。

务必严惩奸宄奸恶之奸徒,以保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

圣旨已下,惟欲天下以此令戒微贱之辈,各位尊者、大臣、官员,务必铭记我国国家之根本,以忠诚为本,并全力推行好政策,改善民生,为国家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敕谕!
皇帝圣旨,听从执行!。

宣统帝退位诏书的诏书内容

宣统帝退位诏书的诏书内容

宣统帝退位诏书的诏书内容退位诏书全文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

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

南北暌隔,彼此相持。

商辍于途,士露于野。

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另外隆裕皇太后又颁布两个相关诏书,全文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

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

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

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

两害相形,取其轻者。

此正朝廷审时观变,恫吾民之苦衷。

凡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害。

著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

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

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抚、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

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

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诫劝,勿旷厥官,用副予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

兹据覆奏,民军所开优礼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

古文精粹详注:清帝逊位诏书

古文精粹详注:清帝逊位诏书

1. 清q īn ɡ 帝d ì 逊x ùn 位w âi 诏zh ào 书sh ū【导读】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作为清代统治之结束。

由于溥仪当时年仅六岁,因此由皇太后临朝。

本文宣告了帝制的终结。

朕zh ân 钦q īn 奉f ân ɡ 隆l ïn ɡ 裕y ù 皇hu án ɡ 太t ài 后h îu 懿y ì 旨zh ǐ :前qi án 因y īn 民m ín 军j ūn 起q ǐ 事sh ì ,各ɡâ 省sh ěn ɡ 响xi ǎn ɡ 应y ìn ɡ ,九ji ǔ 夏xi à 沸f âi 腾t ãn ɡ ,生sh ēn ɡ 灵l ín ɡ 涂t ú 炭t àn ,特t â 命m ìn ɡ 袁yu án 世sh ì 凯k ǎi 遣qi ǎn 员yu án与y ǔ 民m ín 军j ūn 代d ài 表bi ǎo 讨t ǎo 论l ùn 大d à 局j ú ,议y ì 开k āi 国ɡu ï 会hu ì ,公ɡōn ɡ 决ju ã 政zh ân ɡ 体t ǐ 。

两li ǎn ɡ 月yu â 以y ǐ 来l ái ,尚sh àn ɡ 无w ú 确qu â 当d àn ɡ 办b àn 法f ǎ ,南n án 北b ěi 暌ku í 隔ɡã ,彼b ǐ 此c ǐ 相xi ān ɡ 持ch í ,商sh ān ɡ 辍chu î 於y ū 途t ú ,士sh ì 露l ù 于y ú 野y ě ,徒t ú 以y ǐ 国ɡu ï 体t ǐ 一y ī 日r ì 不b ù 决ju ã , 故ɡù 民m ín 生sh ēn ɡ 一y ī日r ì 不b ù 安ān 。

清帝退位诏书

清帝退位诏书

清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以清廷的名義,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

詔書全文如下:

旨朕欽奉
隆裕皇太後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
炭。

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

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

南北暌隔,彼此相持。

商輟於塗,士
露於野。

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國人民心理,
多傾向共和。

南中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

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
和立憲國體。

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
北統一之方。

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大清 宣統 三 年
十二 月
二十五 日
中華民國 元 年 二 月 二 日
公元
1912 年 2 月
12 日。

《清帝逊位诏书》 名词解释

《清帝逊位诏书》 名词解释

《清帝逊位诏书》名词解释
《清帝逊位诏书》是指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1912年2月
12日发表的一份文书,宣布自己自愿退位,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下是对其中涉及的名词进行解释:
1. 清帝,指清朝的皇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拥有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

2. 逊位,指皇帝自愿放弃皇位,让位给其他人或结束自己的统治。

3. 诏书,指由皇帝发布的正式文书,用于宣布重要政治决策或
政令。

这份《清帝逊位诏书》是溥仪在辛亥革命后,面对民主革命潮
流和中国社会的变革,自愿放弃皇位的宣言。

这份诏书标志着中国
封建王朝的结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在这份诏书中,溥仪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和民众的考虑,承认
了时代的变迁和民主革命的潮流,表示愿意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中
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份诏书也为中国的新政权的建立和现代化
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总之,《清帝逊位诏书》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自愿退位的
宣言,宣布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终结,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代诏书精选

中国历代诏书精选

中国历代诏书精选以下是3篇中国历代诏书的精选:1. 汉武帝《赐南粤王赵佗书》:皇帝谨问南粤王赵佗,甚苦。

夫遥践帝号,比又寇边。

朕以不德,肇兴师旅,赖将吏之力,以顺抚定。

文武勤劳,甲兵未息。

朕之不德,民有何罪!而以海隅之小,致勤远道。

朕甚悯焉。

今改号未正,宜当改从其义。

其以长沙、豫章二万五千户为南海郡,治番禺。

当择人往授,亦以修远子长沙,视君若弟,与君进退存亡,此长沙人也。

亦以龙川二万五千户为博阳郡,治博阳。

当择人往授。

已敕从事,毋以南粤负特丹。

2. 唐太宗《封泰山诏》:朕闻乾坤缔造,万物成形,后圣思功,前贤展德。

故尧舜之主,百王之先,但布其景行之心,不以为称首;况乎触石吐云、奠星营社,有类乎上帝者乎!齐鲁之地,古称圣贤;大纲既降,不能宏阐。

故令者纷首枭翠,焚林而畋渔;礼者击坏为亏,变门而窥井。

遂使日月无光,云霞失色;天地为之臣象,川岳为之怨咨。

往代之君,莫不以此为戒。

我国家受天明命,继圣乘时;戡乱以武,守成以文。

鸿名扬于后昆之口,遗像存于太室之庭。

自中叶以降,年逾百祀;崇道养德之功,寂寥久旷;媚神矫揉之说,代沿其风。

顷以菲德荷图,每存迁就;至乃国家行事,尚有因循。

是朕不武之罪也!朕每思之久矣!将以�数年之间兴发郊社之礼,祗奉园寝;封于泰山;冀为谢过之举;而群公固让不许。

朕敢违卜用事?宜依前降旨行事。

3. 清朝顺治皇帝《罪己诏》: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兹矣。

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典礼刑章,率奉先朝成宪,未之少更。

思惟免疚宫墙,夙夜祗惧。

比年以来,天灾人眚,朕甚惕焉。

夫天生庶民,立君以司牧之;人君体天为民父母,其道固若是显焉者也。

综核百司所奏,多门靡所区别。

朕自临御以来,纪纲法度、典礼刑章未尝少更;即薄海内外人民亦无所偏厚。

乃者地震连疆,川原泛溢;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皆朕抚驭失宜,政事多阙;灾异之见,动中天戒。

兹朕恭承先志广求治理之意;思天下治理在万世一人之心;一人之心应万事万民之愿;每事皆如保赤子;视天下饥溺犹己溺己饥;然后能忧天下之忧者;可称为人君矣。

古代逼宫退位的范例

古代逼宫退位的范例

古代逼宫退位的范例1 北周外戚杨坚抢了自己外孙子的江山建立隋朝北周末年,皇帝、贵族荒淫无度,政治十分腐败。

如周宣帝宇文赟(yun)只顾坐享安乐,不管人民死活,为了建筑洛阳宫,竟把原来农民每年服役一个月的规定,改为四十五天。

他在位两年死去,儿子宇文阐继位(即周静帝),年仅八岁,年幼无知,外戚(帝王的母族或妻族)杨坚辅政,这样就给杨坚制造了夺取北周政权的大好机会。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主要将领"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被封为隋国公。

杨坚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他的妻子独孤氏是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女儿,他自己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

他凭借着杨家的社会声望、个人的政治才能和外戚身份,总揽朝政,官至"大丞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辅政不久,他就积极谋划,部署力量,准备夺取北周政权。

北周地方大臣相州(今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jiong)、郧(yun)州(今湖北郧县)总管司马消难、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相继起兵,为挽救北周的统治做最后挣扎,都无济于事,结果被杨坚先后派兵讨平。

公元581年,杨坚迫使周静帝让位,自立为皇帝,国号隋,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后迁大兴城,仍在长安附近),改元开皇。

他就是隋文帝。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派兵灭掉了南朝最后的一个王朝——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东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长期分裂的局面。

2明成祖朱棣夺自己侄子江山,朱允炆生死未明。

朱元璋年垮台后,由于他的原王位继承人朱标意外去世,他选择了孙子朱允炆继承统一,但朱元璋年去世后,朱允炆开始大力割扇,逐渐引起了各地诸侯王的不满。

驻扎在北京的燕王朱棣,能够勇敢而巧妙地战斗。

他是第一个拒绝接受靖难的上诉,把他的侄子抓了起来。

历史上,他被称为明成祖,这是我们常说的永乐大帝。

但他不仅具有篡夺王位的名声,在历史上,他也是一个好的皇帝,为大明未来奠定坚实的百年基础,明朝和平繁荣。

3五代时后梁皇帝朱温被儿子朱友珪所杀,朱友珪自己称帝朱温为建新朝在滑州白马驿残暴的滥杀以裴枢为首的朝臣,酿成“白马驿之祸”,后逼迫唐哀帝禅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皇帝退位诏书实录
随着朝代更迭,皇帝的退位,都要昭告天下。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亡国之君的退位,也总要说教一番,留下些感触。

请看-亡国之君的十部退位诏书
1、东汉皇帝的退位诏书
“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

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

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

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

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2、曹魏皇帝的退位诏书
“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

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

自兹厥后,天又辑大命于汉。

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

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不敢知。

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辅亮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

格尔上下神祗,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

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

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

允执其中,天禄永终。

於戏!王其钦顺天命。

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


3、东晋皇帝的退位诏书
夫天造草昧,树之司牧,所以陶钧三极,统天施化。

故大道之行,选贤与能,隆替无常期,禅代非一族,贯之百王,由来尚矣。

晋道陵迟,仍世多故,爰暨元兴,祸难既积,至三光贸位,冠履易所,安皇播越,宗祀堕泯,则我宣元之祚,永坠于地,顾瞻区域,翦焉已倾。

相国宋王,天纵圣德,灵武秀世,一匡颓运,再造区夏,固以兴灭继绝,舟航沦溺矣。

若夫仰在璇玑,旁穆七政,薄伐不庭,开复疆宇。

遂乃三俘伪主,开涤五都,雕颜卉服之乡,龙荒朔漠之长,莫不回首朝阳,沐浴玄泽。

故四灵效瑞,川岳启图,嘉祥杂遝,休应炳著,玄象表革命之期,华裔注乐推之愿。

代德之符,著乎幽显,瞻乌爰止,允集明哲,夫岂延康有归,咸熙告谢而已哉!昔火德既微,魏祖底绩,黄运不竞,三后肆勤。

故天之历数,实有攸在。

朕虽庸暗,昧于大道,永鉴废兴,为日已久。

念四代之高义,稽天人之至望,予其逊位别宫,归禅于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

4、刘宋皇帝的退位诏书惟德动天,玉衡所以载序;穷神知化,亿兆所以归心。

用能经纬乾坤,弥纶宇宙,阐扬鸿烈,大庇生民。

晦往明来,积代同轨,前王踵武,世必由之。

宋德湮微,昏毁相袭。

景和骋悖于前,元徽肆虐于后,三光再霾,七庙将坠。

璇极委驭,含识知泯,我文、武之祚,眇焉如
缀。

静惟此紊,夕惕疚心。

相国齐王,天诞睿圣,河岳炳灵,拯倾提危,澄氛静乱,匡济艰难,功均造物。

宏谋霜照,秘算云回,旌旆所临,一麾必捷;英风所拂,无思不偃,表里清夷,遐迩宁谧。

既而光启宪章,弘宣礼教,奸宄之类,睹隆威而隔情,慕善之俦,仰徽犹而增厉。

道迈于重华,勋超乎文命,荡荡乎无得而称焉。

是以辫发左衽之酋,款关请吏;木衣卉服之长,航海来庭。

岂惟肃慎献楛,越裳荐翚而已哉!故四奥载宅,六府克和;川陆效珍,祯祥鳞集;卿烟玉露,旦夕扬藻;嘉穟芝英,晷刻呈茂。

革运斯炳,代终弥亮,负扆握枢,允归明哲,固以狱讼去宋,讴歌适齐。

昔金政既沦,水德缔构,天之历数,皎焉攸徵。

朕虽寡昧,暗于大道,稽览隆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遗则,人神至愿乎?便逊位别宫,敬禅于齐,一依唐虞、魏晋故事。

5、南齐皇帝的退位诏书
夫五德更始,三正迭兴,驭物资贤,登庸启圣,故帝迹所以代昌,王度所以改耀,革晦以明,由来尚矣。

齐德沦微,危亡荐袭。

隆昌凶虐,实违天地;永元昏暴,取紊人神。

三光再沉,七庙如缀。

鼎业几移,含识知泯。

我高、明之祚,眇焉将坠。

永惟屯难,冰谷载怀。

相国梁王,天诞睿哲,神纵灵武,德格玄祇,功均造物。

止宗社之横流,反生民之涂炭。

扶倾颓构之下,
拯溺逝川之中。

九区重缉,四维更纽。

绝礼还纪,崩乐复张。

文馆盈绅,戎亭息警。

浃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

八表呈祥,五灵效祉。

岂止鳞羽祯奇,云星瑞色而已哉!勋茂于百王,道昭乎万代,固以明配上天,光华日月者也。

河狱表革命之符,图谶纪代终之运。

乐推之心,幽显共积;歌颂之诚,华裔同著。

昔水政既微,木德升绪,天之历数,实有所归,握镜璇枢,允集明哲。

朕虽庸蔽,暗于大道,永鉴崇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之高义,人祇之至愿乎!今便敬禅于梁,即安姑孰,依唐虞、晋宋故事。

6、梁皇帝的退位诏书
五运更始,三正迭代,司牧黎庶,是属圣贤,用能经纬乾坤,弥纶区宇,大庇黔首,阐扬鸿烈。

革晦以明,积代同轨,百王踵武,咸由此则。

梁德湮微,祸乱荐发,太清云始,见困长蛇,承圣之季,又罹封豕。

爰至天成,重窃神器,三光亟沈,七庙乏祀,含生已泯,鼎命斯坠,我武、元之祚,有如缀旒,静惟屯剥,夕惕载怀。

相国陈王,有命自天,降神惟狱,天地合德,晷曜齐明,拯社稷之横流,提亿兆之涂炭,东诛逆叛,北歼獯丑,威加四海,仁渐万国,复张崩乐,重兴绝礼,儒馆聿修,戎亭虚候,大功在舜,盛绩惟禹,巍巍荡荡,无得而称。

来献白环,岂直皇虞之世,入贡素雉,非止隆周之日。

固以效
珍川陆,表瑞烟云,甘露醴泉,旦夕凝涌,嘉禾朱草,孳植郊甸。

道昭于悠代,勋格于皇穹,明明上天,光华日月,革故著于玄象,代德彰于图谶,狱讼有归,讴歌爰适,天之历数,实有攸在。

朕虽庸貌,暗于古昔,永稽崇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之遗典,人祇之至愿乎。

今便逊位别宫,敬禅于陈,一依唐、虞、宋、齐故事。

7、东魏皇帝的退位诏书
三才剖判,百王代兴,治天静地,和神敬鬼,庇民造物,咸自灵符,非一人之大宝,实有道之神器。

昔我宗祖应运,奄一区宇,历圣重光,暨于九叶。

德之不嗣,仍离屯圮,盗名字者遍于九服,擅制命者非止三公,主杀朝危,人神靡系,天下之大,将非魏有。

赖齐献武王奋扬灵武,克剪多难,重悬日月,更缀参辰,庙以扫除,国由再造,鸿勋巨业,无德而称。

逮文襄承构,世业逾广,迩安远服,海内??武,统兹大业,尽睿穷几,研深测化,思随冥运,智与神行,恩比春天,威同夏日,坦至心于万物,被大道于八方,故百僚师师,朝无秕政,网疏泽洽,率土归心。

外尽江淮,风靡屈膝,辟地怀人,百城奔走,关陇慕义而请好,瀚漠仰德而致诚。

伊所谓命世应期,实抚千载。

祯符杂遝,异物同途,讴颂填委,殊方一致,代终之迹斯表,人灵之契已合,天道不远,我不独知。

朕入纂鸿休,将承世祀,籍援立之厚,延宗社之算,静言大运,欣
于避贤,远惟唐、虞禅代之典,近想魏、晋揖让之风,其可昧兴替之礼,稽神祇之望?今便逊于别宫,归帝位于齐国,推圣与能,眇符前轨。

主者宣布天下,以时施行。

8、西魏皇帝的退位诏书
予闻皇天之命不于常,惟归于德。

故尧授舜,舜授禹,时其宜也。

天厌我魏邦,垂变以告,惟尔罔弗知。

予虽不明,敢弗龚天命、格有德哉!今踵唐虞旧典,禅位于周,庸布告遐迩焉。

9、北周皇帝的退位诏书
“元气肇辟,树之以君,有命不恒,所辅惟德。

天心人事,选贤与能,尽四海而乐推,非一人而独有。

周德将尽,妖孽递生,骨肉多虞,藩维构衅,影响同恶,过半区宇,或小或大,图帝图王,则我祖宗之业,不绝如线。

相国隋王,睿圣自天,英华独秀,刑法与礼仪同运,文德共武功俱远。

爱万物其如己,任兆庶以为忧。

手运玑衡,躬命将士,芟夷奸宄,刷荡氛昆,化通冠带,威震幽遐。

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发之合位三五,岂可足论。

况木行已谢,火运既兴,河洛出革命之符,星辰表代终之象。

烟云改色,笙簧变音,狱讼咸归,讴歌尽至。

且天地合德,日月贞明,故以称大为王,照临下土。

朕虽寡昧,未达变通,幽显之情,皎然易识。

今便祗顺天命,出逊别宫,禅位于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


10、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