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习题及答案

资本积累习题及答案
资本积累习题及答案

第4章资本积累

一、单选题

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

A.扩大再生产

B.简单再生产

C.剩余价值生产

D.生产关系再生产

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资本集中

B.资本积累

C.剩余价值

D.资本家省吃俭用

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

A.资本集中

B.资本积累

C.劳动生产率提高

D.劳动人数增加

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剩余价值资本化

B.暴力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

C.剥夺生产者

D.资本家之间的相互剥夺

5.资本主义人口过剩的原因是:

A.社会上生活资料数量不能养活现有人口

B.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自然增长太快

C.生育过多、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者的需求相对减少

二、多选题

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要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有:CD A.资本循环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积聚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原因是:CD

A.不扩大再生产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B.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C.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D.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

3.资本集中的方式是:AB

A.以大鱼吃小鱼的方式,兼并中小资本

B.以组织股份公司的方式,把许多分散的小资本集合成大资本

C.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吸收中小资本

D.以资本积累的方式,吞并小资本

4.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区别是:ABCD

A.资本积累是以积累为基础

B.资本集中不是以积累为基础

C.资本积累能够增大社会资本

D.资本集中不能增大社会资本

5.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经常存在的几种形式是:ABC

A.流动过剩人口

B.停滞过剩人口

C.潜在过剩人口

D.自然过剩人口

6.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是:BCD

A.企业之间加剧竞争,中小企业被吞并或变成大企业分支机构

B.企业生产是以许多人共同劳动为基础的大生产

C.各企业、各部门的生产联结为相互依赖的整体

生产为日益扩大的市场而进行,并进一步形成世界市场D.

7.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是:ABC

A.资产阶级财富积累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

C.无产阶级贫困积累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平均分配社会财富

三、名词解释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资本积累

4.资本有机构成

5.资本积聚

6. 相对过剩人口

7.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8.工人阶级贫困化

四、分析判断

1.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相对过剩人口,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绝对地超过了物质资料的增长所造成的。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是增大个别资本的方式,因此两者没有区别。

3.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有许多工人家庭都拥有小汽车、电冰箱等耐用消费资料品,因此,那里的工人已经不存在贫困化了。

五、问题解答

1.马克思是怎样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

2.为什么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习题答案(第4章)

一、单选题

1. A

2.C

3.B

4.B

5.D

二、多选题

1.CD

2.CD

3.AB

4.ABCD

5.ABC

6.BCD

7.ABC

三、名词解释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都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基础上进行的资本主义再生产。

3.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资本有机构成4.

成。用公式表示:C︰V。

5.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6.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7.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必然性。

8.工人阶级贫困化是指整个工人阶级处于贫困状态的地位,有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种表现形式。前者是指工人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相对下降。后者是指工人阶级物质和文化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

四、分析判断

1.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相对过剩人口,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绝对地超过了物质资料的增长所造成的。

这种观点不正确。因为:①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相对过剩人口,不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绝对超过了物质资料的增长,而是人口超过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造成的。因此,资本主义的过剩人口不是绝对过剩。②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资本积累的发展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出现两种对立的趋势:一是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减少;二是劳动力的供给又绝对地增加了。这就必然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③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是增大个别资本的方式,因此两者没有区别。

这种观点不正确。因为:①两者含义不同。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则是通过“大鱼吃小鱼”的吞并形式或入股联合形式,把小资本集中为大资本。②两者途径不同。资本积聚不仅增大了个别资本的总额,而且使社会总资本的数量得到增加;资本集中只是改变原有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和组合,并不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③两者速度不同。资本积聚要受剩余价值绝对量增长的限制,速度缓慢;资本集中则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它可以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本,因而速度快。积聚和集中虽有区别,但两者又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

3.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有许多工人家庭都拥有小汽车、电冰箱等耐用消费资料品,因此,那里的工人已经不存在贫困化了。

这种观点不正确。因为:①工人阶级贫困化不是看工人有无消费资料,而是看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生活资料能不能维持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不是看工人用所得工资购买了什么东西,而是看他所得工资能否补偿劳动力价值。不是看工人生活需要范围和消费构成有什么变化,而是看变化对工人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的影响如何。②马克思的工人阶级的贫困化理论认为,工人没有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是工人阶级贫困化的原因和前提;实际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是工人阶级贫困化的实质。这是把握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最基本的两条,如果离开这两条去评判无产阶级贫困化,就会把现象当作本质,混淆概念。马克思主义还告诉我们,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而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资料的范围和数量,又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而各不相同。在一些国家中某些消费品未进入工人的生活必需品范围,就不能把那些消费品的价值计入劳动力价值。如果像小汽车一类劳动力的所以,其价值就应列入劳动力的价值。的消费品一旦进入工人的生活必需品范围,

价值是一个变数,而不是一个常数。如果一国工人的生活资料范围和数量增大,而工人实际工资增长赶不上劳动力价值的增大,劳动力再生产受到影响,这就是工人阶级贫困化的表现。③工人阶级贫困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因此无论工人拿工资购买什么生活用品,都改变不了工人阶级贫困化的命运。

五、问题解答

1.马克思是怎样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看法。

(1)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从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开始。如果孤立地从一次生产过程看,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好像是资本家先垫支给工人的。如果从再生产过程看,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过是工人在前一生产过程所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工人在拿到工资时,他们在前一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的产品已经被资本家卖掉并转化为货币了,资本家把其中相当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占为己有,而把相当于可变资本的部分用来支付工资。可见,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靠艰苦劳动养活自己,同时也养活了资本家。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假定资本家预付10000元资本开设工厂,每年榨取剩余价值2000元,这2000元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那么,经过五年生产,资本家总共消费掉10000元,相当于他原来的全部预付资本。这意味着他原有的资本已全部消费掉了。可是在资本家手中却仍有10000元资本,这表明他的现有资本实际上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

(3)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资本生产再生产劳动力。如果从孤立的生产过程看,工人的个人消费似乎与资本家无关。但如果从再生产的这个角度分析,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仍然隶属于资本家。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个人消费的性质,就同机器加油、牛马吃草料一样。工人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就已经隶属于整个资产阶级了。无产阶级只有推翻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从资本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可见,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为什么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

(1)资本的有机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①从物质形态方面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②从价值形态方面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价值构成的变化也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

(2)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具有客观必然性。因为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要利用新的科学成就,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扩大不变资本的投资,从而使不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总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所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是由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冲动推动的。另外,资也迫使资本家采用新技术、为了在竞争中能站住脚并打败对手,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新设备,推动着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相对过剩人口是因为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它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其原因在于:①资本积累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②资本积累造成劳动力的供给增多,主要是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从而降低了对体力劳动

的要求,使得妇女和儿童有可能加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这种状况造成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但劳动力的供给却绝对地增加了,这就必然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它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

(2)相对过剩人口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一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所形成的产业后备军,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随时都能获得可以榨取的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周期性,产业后备军就像一个存储劳动力的“蓄水池”,可以随时调节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压力。资本家利用这种压力,迫使工人提高劳动强度,压低工人的工资,为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提供了条件。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