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69cc4331126edb6f1a10d7.png)
传播学重点知识1、什么是传播?(名)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影响别人。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传播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信远、讯息和新宿。
人们正是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2、传播学研究什么?(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研究人类传播的过程。
(1)宏观层面: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的关系(2)微观层面:研究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身轨迹3、传播学兴起背景?P257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迅速发展,媒介的增加和影响力的扩大促使人们从各自学科研究传播;当时还是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时代,传播在战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这使得社会学家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革命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关心;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大量衔接点的学科,如:新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美国是世界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并且二战期间,大量欧洲学者逃到美国,提供了大量人才资源。
1、社会发展对信息要求提高2、传播业成为独立的产业3、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背景4、四大先驱与集大成者 P261(重点)①拉斯维尔:拉斯维尔对传播学的贡献有——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将传播的基本过程解析为“五W”(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说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虽此理论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有重要意义。
②卢因: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守门人”概念,“守门”理论成为揭示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③霍夫兰:把战时的研究成果整理为《大众传播实验》一书,还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好)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好)](https://img.taocdn.com/s3/m/0d3fc5e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e0.png)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好)第一章总论1、什么是传播?定义:所谓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传播的三环节:信息的传达、信息的接受、信息的反馈2、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贡献哈罗德.拉斯韦尔(三功能说)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他的政治宣传和战时轩轩研究代表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2)提出“5W”模式,是我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必然出现谈到的入门理论3)他可以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谐调功能、传递文化遗产功能)4)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贡献:1)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2)通过搜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3)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过程,提出了传媒的弱效果论,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等著名观点,对于认识传播过程和效果有重要意义库尔特.勒温(把关人理论)贡献:1)他拥有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变成重要研究目标的思想方法2)理论上创立了场论,开创了群体传播对于个人行为的效果的研究3)提出了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提供圆满解释4)他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创性人物卡尔.霍夫兰贡献:态度的改变1)源于科学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2)人口集中——城市人口的集中造就了规模化的信息需求3)政治和战争的需要:二战时知识分子的迁移;战时宣传的需求第二章传播原理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经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4个阶段从动物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五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2)人类语言它的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有逻辑性3)人类语言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4)人类语言没有外部刺激的时候也能自主发音5)人类的音声带有节奏和韵律,并能欣赏这种节奏和韵律2、传播的四大功能拉斯韦尔提出的“三功能说”+(赖特补充了一个功能)娱乐功能传播的负功能:1)大众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2)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3)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4)麻醉精神:(1)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2)由剥夺人的行为能力之一拟态环境理论,通过模拟现实而营造的理路,它充分真实环境的区别在于事实的选取和组合拟态环境论:通过模拟现实而营造的环境*李普曼认为人类生活在2个环境中,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前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使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内向传播(乔治.米德—“主我客我”的理论,布鲁墨的“自我互动”理论)定义:人的内向传播的是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生活从生理机能上来讲:内向传播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人脑活动→机体反应,这些环节和要素构成。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9889d9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1.png)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2f5f91fc281e53a5802ffa2.png)
1.重要人物,观点①施拉姆②麦克卢汉2.传播学的欧洲渊源,几个社会学家的观点①孔德英国社会学创始人《实政政治体系》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②塔尔德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他用发明和模仿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生活现象,宣称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适应的循环过程,因而社会需要借助传播进行不断改革。
③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给以启迪。
如何观察社会现象:(1)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2)观察要又外入内、由浅入深;(3)观察结果要能客观确切地表现;③齐穆尔德国社会也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交流网络才能被彻底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
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会。
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
这位后来的传播学者分析人类的传播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3.美国传播学的孕育①杜威信息的社会化责任共享工具②库利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折射、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发展“镜中我”:自我形成的渠道③帕克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换④米德首创符号互动论;“自我体”和“客我体”的社会形成和传递。
符号互动论:对符号意义的共识和交换,强调语言、副语言等符号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
(1)“主体我”代表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着自我的社会一面——内在化了的社会环境要求的以及个人对这种要求的领悟。
(2)人的自我是在“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在互动中体现。
(3)两者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4.传播学的产生于确立:①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五W模式:who谁 what说些什么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whom对谁说 what有什么效果传媒的三大社会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2)、勒温(卢因)美籍犹太人社会心理学家守门理论、把关人观点(来自经济学);团体动力学;实验法;创立“场论”和“群体动力论”,以及一系列由实地试验(实验法)得出结论3)、霍兰夫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态度说服理论(传播效果理论)说明实验使传播研究朝着效果问题的研究方向发展,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理论奠定基础;通过操纵变数以测量传播效果的实验性研究则构成了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
![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eeff5b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14.png)
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传播学重点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4个)2、简答题(5个)3、论述题(2个)课程复习重点:大纲:传播的实质、传播的模式内容:传播要素传播效果自我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技巧具体重点:1、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处在社会系统中的人类应用一定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往往伴随一定社会效果的发生。
特点: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使用传播媒介(口语、印刷、电子、网络媒介)信息的交流具有一定的传播效果2、传播的要素(5+3)(如果是简答题,则每个要素要有浅层次的展开)传播者who:传者、信源(传播者的权威性影响传播效果,但只是短暂的)受传者to whom:受众、信宿(受众个性意见领袖群体规范)信息Sayswhat:传播内容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者意图实现结果(受传播者、受传者以及传播技巧的影响(如一面提示、两面提示,如诉诸理性还是诉诸感情)) 传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 传递信息的工具或手段(决定传播频率、范围)信息组织与传输的机构(决定传播内容的倾向、意识)新增3要素:传播原因探讨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目的及意图(why)传播技巧如何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手段和策略。
(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传播环境自然环境(制播环境、地理环境、传播技术)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3、传播的分类:自我传播大众传播(定义)(按传播范围分)自我传播:个体的我与主体的我之间的信息互动。
(本我、自我、超我,慎独)大众传播:1 媒介必须专业化、职业化;2必须接受国家监督与管理;3改变传统观念、工作及生活方式国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按传播内在本质分)文献领域人际领域广播领域4、信息积累的选择性心理机制(各层次的定义、层次关系)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注意特点:选择知觉刺激性信息选择观点吻合而避开抵触信息选择性理解以自己的思维、价值观去理解所选择的信息原因: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格)作用:主观意识参与下信息发生有利于接受者变化主观意识过分参与会造成符号价值消失,积累无意义(风动幡动)选择性记忆根据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有用、有利且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或别的介质上特点:①主动“拷贝”,但是片面的(口述历史)②强烈主观色彩,取决对记忆主体正向肯定性的心理认同③短暂,还应选择除人脑外的其他记忆载体5、传播者与把关传播者是指拥有一定传播手段并能实现一定目的将自己拥有的信息传达给受传者的人或组织把关即信息的加工与过滤,其必要性如下:信息的差异性——筛选与过滤垃圾信息、冗余信息传播目的的差异性——因传播者目的不同,在信息选择上必然选择满足其目的的信息内容受众的差异性——由于受众生理、心理、职业、爱好差异,因而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受众需求把关人定义: 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
湖师大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湖师大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d9a764169eae009581bec98.png)
传播学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Ⅰ、传播?(一)什么是传播?“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
传播是基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施拉姆非人世界的传播人类世界的信息传播(Human Communication)1、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公元前10万年)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非语言传播在人类当代传播活动中依然存在。
2、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公元前10万年出现)任何现代传播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基本媒介语言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思维本身语言开拓了人们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但语言又是文化的边界。
《旧约·创世纪》第11章第l~9节耶和华与巴别3、传播的文字媒介(公元前3500多年出现于地中海东岸腓尼基一带)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传播能力。
建议阅读:古埃及第18王朝的历书(公元前15世纪)最早的完整文字作品:死亡之书公元前13世纪,古埃及第19王朝时期)4、印刷术的发明——现代传播的先导(规模传播成为可能。
)中国6世纪出现雕版印刷、11世纪出现泥活字印刷。
1450年德意志的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唤醒了沉睡的欧洲。
古登堡和最早的印刷品(15世纪中叶)15世纪德国的印刷作坊5、现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6、电子媒介(广播、电视)7、网络媒介说文解字傳播《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Communication▲拉丁语源为communicatus和communis▲印欧语源为kom-moini▲communication,为“共有”加“交换”之意◆美国库利1909《社会组织》“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它任何最新成果。
”(社会学传统)◆美国皮尔士1911《思想的法则》“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惟一手段是像(icon)。
传播学期末复习
![传播学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9447b170b4e767f5acfce0e.png)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现象一、传播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二、什么是传播: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即传播。
第二章传播的分类传播可分为四大类1、内向传播 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大众传播第一节人的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一种发生在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主我和客我(Me)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主我,即先天遗传加后天影响、教育后,通过长时间形成的诸如是非、价值、道德、审美、理想、宗教等观念性的东西。
●客我,即受外界刺激、影响后,在较短时间内由所形成的观念、行为冲动等。
一、内向传播一)内向传播的定义:一切发生于人体内部的信息交流都可以称为内向传播。
非人类传播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社会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二)内向传播的心理机制刺激源感觉器官神经大脑感觉器官及相应器官行为(三)内向传播的功能1、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也是人类其他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是人的内部进行平衡、协调、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方式。
3、对存储于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处理以保证其他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其他传播活动的效果更好。
4、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方式。
二、内向传播的形式正常形式:感觉、理解、思维、记忆、想象、联想、情绪、情感等。
内向传播异常形式:浅睡和梦、催眠、酒精、毒品中毒体验、高峰体验、深思走神等。
(一)内向传播的正常形式1、感觉和知觉(1)感觉是指大脑皮质中对当时正影响着人脑的周围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个别性的(片面的、片段的、局部的)反映。
(2)知觉是对人的分析器发生作用的对象和现象在大脑皮质的反映。
知觉是对周围世界的整体的(联系的)反映。
无感觉的知觉是无源之水,无知觉的感觉毫无意义。
2、记忆: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记忆就是对信息进行输入、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3、思维:思维是大脑对周围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
是人对周围世界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认识)过程。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29cec0e6294dd88d1d26b31.png)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诞生于上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和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五大奠基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为传播的“5W模式”和基于“5W”基础上的直线传播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 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 Which 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 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5W模式虽然简单,但是指明了传播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指明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勒温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学理论中“守门人”(“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群体动力学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勒温认为,人的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力整体,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15e58c0bb4cf7ec4afed077.png)
1、资产阶级传播理论中的社会责任论16世纪提供了现实基础,17世纪见到了哲学原理的发展,18世纪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
2、在西方各国,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在新闻传播界居支配地位,其核心概念是新闻自由。
3、约翰.弥尔顿首先提出出版自由,其演说奠定了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思想的公开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复过程”。
4、在西方,保障新闻和言论自由的权威法案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前三条又叫《人权法案》)。
此两项宣言和法案被引为西方国家保证新闻自由的权威证明。
5、约翰.厄斯金提出出版自由包括议政自由和批评政府的自由。
6、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人是有理性的,契约民主国。
(马克思认为是错误的)7、资本家控制报业的四大策略:直接收买,直接控制,通过广告,金钱贿赂8、“哈钦斯委员会”(1942)又名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1947年发表《论新闻自由——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发展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又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
9、1934年,联邦通讯委员会强调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是新闻自由概念中的应有之意。
10、作为完整系统的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11、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欧洲源流和美国源流。
(直接源流是美国源流)12、传播学研究两大流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13、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14、传播的5个要素:传播者、受传者、信息、符号、媒介15、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16、人类传播的形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17、流言的特点: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群体传播的第二个阶段)18、施拉姆报刊选择公式: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程度(回报期待)/费力程度1、列举四位启蒙主义(自由主义理论)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均为法国人)1)、伏尔泰:社会思想观点的核心是平等,政治思想观点的核心是自由,著有《哲学通讯》,是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关于《传播学》复习资料
![关于《传播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621536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d3.png)
关于《传播学》复习资料关于《传播学》复习资料1、传播的概念和特点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给传播下的⼴为⼈知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与⼈的关系赖以成⽴和发展的机制——包括⼀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段。
”作为符号学的创始⼈⽪尔⼠则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有⼀段论述:“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段是像。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像。
因此,⼀切观点都必须包括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有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因此,所谓传播,实质上是⼀种社会互动⾏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的关系。
有了信息的概念后,认为传播是信息共享,从信息科学的观点看,传播并不是⼈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
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
④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种⾏为,是⼀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2、信息信息: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相互作⽤(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这个概念下,⼀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类社会在⽣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作为信息的⼀种类型,社会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3、⼤众传播⼤众传播的特点:①⼤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②传播对象是⼴泛⽽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般社会成员;③采⽤现代化技术⼿段⼤量⽣产、复制和传播信息;④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⑤⼤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般是滞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预能⼒。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4685e11a76e58fafab0039a.png)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一.名词解释。
(1)李普曼“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不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2)把关人:守门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3)抽样:指从研究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代表性样本、并以这部分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将结果推广到总体的方法,也就是一种以部分获知整体的方法。
(4)系统抽样:也叫系统间隔法,按照一定的间隔,根据一定顺序如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电话簿或市区名录等抽样框中抽取样本的方法。
(5)内容分析法:(6)传播:指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因此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7)大众传播:传播机构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大众传达一定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
(8)意识形态:优先意义由读者和文本共同产制,读者由此与优势的价值体系保持某种特定关系,这就是意识形态。
(9)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是对读者、听众与观众三者的统称,也有研究者将之称为“阅听人”。
(10)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11)内容分析法: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12)传播流: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3)召唤:媒介或其它文本“召唤”受众,将受众“召唤”进某种意识形态类别中参与意识形态的实践过程,从而使受众忘记自身原来所属的社会阶层、误认了自身。
(14)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二.知识点整理。
1.如何培养媒介素养?(1)接触各种不同媒介,了解各种媒介传播的内容,并对此作出明智的分析。
传播学复习题及答案
![传播学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8585b3482fb4daa48d4b6a.png)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全集版本一、填空题1、在日常生活中,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念、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的欧洲起源分别是进化论、和批判学派。
4、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5、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5W模式”。
6、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续的桥梁和。
7、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
8、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9、传播模式构建的方法有过程的方法和的方法。
10、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现象。
二、名词解释题1.赖特的“四功能说”2. 内向传播3.?媒介——人体的延伸4、传播效果5、传媒接近权6.模式7. 人内传播8.?郭庆光的大众传播定义9、媒介即讯息三、判断题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中心是受众。
()2、传播技巧指的是在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3、“诉诸感情”--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
()4、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5、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具有公开性、权威性、显着性和直达性的特点。
()6、传播学的三个学派是: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符号互动论的芝加哥学派以及交往传播的帕络阿尔托学派。
()7、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的集合体。
()8、《报刊的四种理论》由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合着,是研究传播体制的代表性着作。
()9、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认知效果、情感效果和行为效果。
()10、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四、简答题 10分×3=30分1、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体现在哪些方面2、集合行为中(紧急事态下)流言的特点3、组织传播及其功能有哪些4、模式的功能有哪些5、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都是哪些6、人际传播的动机(意义)是什么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0分,每题15分)1、请你结合实例理解分析“传播: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论观点2、结合实例分析“作为市场的受众”的观点,并且评价其优势和劣势(局限性)3、请结合实例分析阐释“子弹论”(又名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的理论内容并评价其优缺点。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和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d6855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f.png)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传播效果B. 传播媒介C. 传播内容D. 传播者2. 传播学中的“魔弹论”认为()。
A. 受众是被动的B. 媒介是完全客观的C. 传播效果是不可预测的D. 传播是双向的3.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传播学中的“效果理论”?()A. 两步传播理论B. 沉默的螺旋理论C. 议程设置理论D. 媒介素养理论4.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的是()。
A. 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B. 受众如何使用媒介C. 媒介内容的制作D. 媒介的商业运作5.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强调的是()。
A. 媒介如何构建现实B. 受众如何解读信息C. 传播者如何传递信息D. 媒介如何影响政治6. 以下哪个不是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A. 拉斯韦尔模式B. 香农-韦弗模式C.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D.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7. 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概念最早由谁提出?()A. 拉斯韦尔B. 拉扎斯菲尔德C. 霍夫兰D. 麦克卢汉8. 传播学中的“群体思维”是指()。
A. 群体中的个体思维B. 群体决策中的非理性倾向C. 群体中的信息传播D. 群体中的领导行为9. 传播学中的“螺旋沉默”理论是由谁提出的?()B. 诺依曼A. 拉斯韦尔C. 麦克卢汉D. 霍夫兰10.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指的是()。
A. 媒介对个体的影响B. 个体对媒介的影响C. 个体对个体的影响D. 媒介对群体的影响答案:1. A2. A3. D4. A5. A6. D7. B8. B9. B10. 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可以分为以下哪些类型?()A. 认知效果B. 情感效果C. 行为效果D. 社会效果2. 传播学中的“传播媒介”包括哪些?()A. 报纸B. 电视C. 互联网D. 书籍3. 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包括以下哪些?()A. 传播效果理论B. 传播过程理论C. 传播控制理论D. 传播受众理论4. 传播学中的“传播者”角色可以包括以下哪些?()A. 记者B. 编辑C. 广告商D. 受众5. 传播学中的“传播内容”分析可以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内容分析B. 话语分析C. 符号分析D. 框架分析答案:1. ABCD2. ABCD3. ABCD4. ABC5. 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
传播学复习 史上最全
![传播学复习 史上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8f4d781ce009581b6ad9eb05.png)
传播学复习史上最全传播学原理复习1、传播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对象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表达;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③研究对象:人类传播的现象、人类传播的规律、社会传播的系统、传播的开展。
2、人类传播经历的开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开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创造的根底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3、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兴旺国家最早提出。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开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4、符号的定义和根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根本要素。
②根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传播学的复习资料
![传播学的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9dbdaec102de2bd960588ea.png)
一、填空:1、传播学通常会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有: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3、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4、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
5、传播学一般也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6、传播的基本过程包括/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有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
7、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8、社会信息由符号和意义组(构)成。
二、名词解释: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2、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选择性接触——是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这种“选择性”接触活动的结果,更可能在加强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4、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物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三、简答:1、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哪些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包括哪些原理原则?(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第三讲传播类型分析
传播的类型: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就是指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
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a、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其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
b、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
第九讲传播媒介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媒介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倚重时间的媒介:如羊皮纸、黏土和石头,性质耐久,较易克服时间的障碍,可以长久保存,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
倚重空间的媒介:如莎草纸、电报和广播,质地轻便,较易克服空间的障碍,便于对空间的控制。
c、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d、注意传播技巧的运用
大众传播的界定: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分众化、细分化
①大众传播在个人的获知阶段较为重要,而人际传播的影响力在劝服阶段更为突出。
②大众传播对于初期采用者比晚期采用者更为重要。
③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强大效果论
20世纪80年代后
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2、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
新闻传播中易读性标准的四个方面:
1.字词的形式
2.句子的形式
3.行段的形式
4.人情味成份
传播内容制作技巧举例:
(一)辱骂法
(二)光辉泛化法
(三)转移法
(四)证词法
(五)平民法
(六)洗牌作弊法
(七)乐队花车法
(八)诉诸幽默
(九)诉诸性感
(十)诉诸恐惧
(十一)对比法
(十二)重复
选择
受众的个人特质:
1教育程度
2年龄分布
3性别比例
4收入分布
5行业分布
如何将潜在受众变为可得受众?
合适的时段分配
如何将可得受众变为实际受众?
根据目标受众群的收视习惯,用合适的节目填充合适的时段,使用节目编排技巧来提高收视率。
受众导向的节目编排技巧
横向的节目编排策略
水平策略、棋盘策略
纵向的节目编排策略
垂直策略
承袭策略、前瞻策略、搭帐篷策略、吊床策略
针对竞争对手的策略
正面策略、反向策略
阻扰策略、防御型策略、攻击性策略
黄金时段编排策略
强棒出击策略、提前策略、无缝隙策略
第十二讲、第十三讲、第十四讲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2、媒介特征;
3、社会发展程度。
2、第三者效果
1983年,戴维森提出
第三者假设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低估了自己所受到的影响。
3、电视暴力对行为产生的效果
①净化说。
②模仿说。
③免除抑制说。
电视上的暴力确实导致了看这些节目的少年儿童的侵犯行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变得有侵犯倾向;但是,在电视暴力与侵犯行为之间存在着积极相关。
结论:传播者选择不同的信源,从而将获得不同传播效果。信息来源需要具备权威性、专业性、知名度高、重要等特征,这样由他发出的讯息,其信誉就高,效果就好。
2.来自传播内容的影响
(1)诉诸恐惧(2)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3)明示与暗示
3、拉扎斯费尔德等:两级传播论
(3)适度效果论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代表性研究:
1、诺纽曼:沉默的螺旋理论
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三者综合,对民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质疑
1、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政治环境等);
(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3、系统论的传播模式(互动模式)
第五讲、第六讲传播者分析
几种基本的传播制度:
1、极权主义传播制度
2、资本主义传播制度
(1)自由主义理论
(2)社会责任理论
(3)民主参与理论
3、社会主义的传播制度
4、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的特征:
多种多样
与国家政策保持同步,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代表性研究和理论成果
1、使用与满足理论
1973年,卡茨、格里维奇和赫斯总结出受众使用媒介的35种需求,从中总结出以下几类:
1.认知的需要
2.情感的需要
3.个人整合的需要
4.社会整合的需要
5.疏解压力的需要
2、议程设置理论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2)如果传播者和传播组织受到不良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可能会变为负面功能。
第四讲传播模式分析
基本的传播学模式:
1、线性传播模式(单向模式)
2、控制论的传播模式(双向模式)
3、系统论的传播模式(互动模式)
1、线性传播模式(单向模式)
(1)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对线性模式的评价:
优点: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媒介设置议程的方式有四种方式:
呈现
详略
重复
排序
3、教养理论(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①电视观众认识的现实接近于电视媒介呈现的现实,而非真正的现实。
②接触媒介越多的人越明显。
③主流化:收看电视多的人的观念会趋同,不管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如何,他们形成了社会的主流观念。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枪弹论
20世纪40年代之前:枪弹论的观念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赫斯特挑起的美西战争
哥伦比亚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二)有限效果论
20世纪40年代—60年代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力无穷,传播者的意图经过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态度的强化。
(1)有助于解释传播现象
(2)有助于解决传播问题
(3)有助于利用传播的功能
第二讲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
传播学诞生于何时?
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
1、媒介
大众传播的空前扩张
2、政治
美国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
3、经济
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媒介的自由受限于经济优先原则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原则;
优先传播本国文化(抵御“文化侵略”);
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关系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直接管制。
(三)媒介制度的控制来源: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延伸论
2、媒介即讯息论
3、媒介冷热论
(三)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第十讲、第十一讲受众
“受众”的定义: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媒介信息使用人,具体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以及其它各类传播媒介的接受者。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帕对受众的视听心理进行研究。他指出:受众由于受原有的态度倾向、观点和兴趣的影响,视听传播是一个选择过程。它包括四个具体环节: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态度说服理论;
耶鲁学派;
实验法。
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威尔伯·施拉姆
▲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
《报刊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
a、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研究传播过程的一种方便的路径。
b、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
为传播学搭建了理论构架,对传播学研究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缺陷:
a、直线性: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
b、孤立性: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2、控制论的传播模式(双向模式)
(3)教育大众
表达主流文化;确认次文化与新文化的发展;
促进并维持共同的价值观;
传承遗产。
(4)提供娱乐
提供娱乐、规避、及放松的方法;
减轻社会紧张感。
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
(1)麻醉作用
个人层面:
降低了人们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