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性研究和理论成果
1、使用与满足理论
1973年,卡茨、格里维奇和赫斯总结出受众使用媒介的35种需求,从中总结出以下几类:
1.认知的需要
2.情感的需要
3.个人整合的需要
4.社会整合的需要
5.疏解压力的需要
2、议程设置理论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4、社会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5、学术
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是谁?他们最主要的研究和贡献是什么?
1、政治学家拉斯维尔
战争宣传理论;
五W模式;
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内容分析法。
2、心理学家卢因
场论,团体动力学;
“把关人”;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哥伦比亚学派;两级传播论;调查研究法。
2、媒介特征;
3、社会发展程度。
2、第三者效果
1983年,戴维森提出
第三者假设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低估了自己所受到的影响。
3、电视暴力对行为产生的效果
①净化说。
②模仿说。
③免除抑制说。
电视上的暴力确实导致了看这些节目的少年儿童的侵犯行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变得有侵犯倾向;但是,在电视暴力与侵犯行为之间存在着积极相关。
(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3、系统论的传播模式(互动模式)
第五讲、第六讲传播者分析
几种基本的传播制度:
1、极权主义传播制度
2、资本主义传播制度
(1)自由主义理论
(2)社会责任理论
(3)民主参与理论
3、社会主义的传播制度
4、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的特征:
多种多样
与国家政策保持同步,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请思考:我国的传播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在哪些方面?
把关人理论的界定及影响把关的因素:
最早提出“把关”这一概念的,是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他将传播者比喻成守门人,指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对信息的流动进行筛选和过滤。
影响把关的因素:
水平策略、棋盘策略
纵向的节目编排策略
垂直策略
承袭策略、前瞻策略、搭帐篷策略、吊床策略
针对竞争对手的策略
正面策略、反向策略
阻扰策略、防御型策略、攻击性策略
黄金时段编排策略
强棒出击策略、提前策略、无缝隙策略
第十二讲、第十三讲、第十四讲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3)教育大众
表达主流文化;确认次文化与新文化的发展;
促进并维持共同的价值观;
传承遗产。
(4)提供娱乐
提供娱乐、规避、及放松的方法;
减轻社会紧张感。
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
(1)麻醉作用
个人层面:
降低了人们的认知能力
降低了人们的行为能力
降低了人们的审美能力
社会层面:
人际关系的冷漠
文化通俗化、低俗化
阻碍了社会革新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态度说服理论;
耶鲁学派;
实验法。
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威尔伯·施拉姆
▲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
《报刊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
5、反馈的弱化强化
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为:
(1)传播信息
监测环境;
显示权力关系;
促成创新、适应及进步。
(2)引导舆论
解释、诠释与评论事件及信息的意义;
支持既有权威与规范;
社会化;
协调各自分离的活动,建立共识;
设定优先次序并且指明事物的相对位置。
动员:促进政治、战争、经济发展、工作与宗教领域中的社会目标的活动。
c、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d、注意传播技巧的运用
大众传播的界定: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分众化、细分化
5、组织自身的因素
A、组织的所有者
B、组织的价值观
C、组织的目的
D、组织的定位
E、组织内部的群体
6、受众因素
A、目标受众群的确定
B、受众的价值观
C、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
7、技术因素
8、传播者个人的因素
A、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B、个人的个性特征
C、个人的传播方式
第七讲、第八讲传播内容
符号的结构
1、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
1、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劝服研究
(1)一面说与两面说
结论:单讯息的人非常奏效,对于教育面说的讯息对原先就赞同此水平低的人非常奏效;而两面说的讯息则对原先就反对讯息的人非常奏效,对于教育水平较高的人非常奏效
(2)先说有利与后说有利
(3)防疫论
两面说材料有助于受众增强对于反宣传的抵抗力。
(4)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休眠效应
①大众传播在个人的获知阶段较为重要,而人际传播的影响力在劝服阶段更为突出。
②大众传播对于初期采用者比晚期采用者更为重要。
③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强大效果论
20世纪80年代后
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延伸论
2、媒介即讯息论
3、媒介冷热论
(三)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第十讲、第十一讲受众
“受众”的定义: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媒介信息使用人,具体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以及其它各类传播媒介的接受者。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帕对受众的视听心理进行研究。他指出:受众由于受原有的态度倾向、观点和兴趣的影响,视听传播是一个选择过程。它包括四个具体环节:
《传播学概论》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第三讲传播类型分析
传播的类型: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就是指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
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a、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其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
b、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
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受众的个人特质:
1教育程度
2年龄分布
3性别比例
4收入分布
5行业分布
如何将潜在受众变为可得受众?
合适的时段分配
如何将可得受众变为实际受众?
根据目标受众群的收视习惯,用合适的节目填充合适的时段,使用节目编排技巧来提高收视率。
受众导向的节目编排技巧
横向的节目编排策略
代表性研究:
1、诺纽曼:沉默的螺旋理论
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三者综合,对民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质疑
1、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政治环境等);
媒介的自由受限于经济优先原则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原则;
优先传播本国文化(抵御“文化侵略”);
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关系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直接管制。
(三)媒介制度的控制来源: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第九讲传播媒介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媒介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倚重时间的媒介:如羊皮纸、黏土和石头,性质耐久,较易克服时间的障碍,可以长久保存,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
倚重空间的媒介:如莎草纸、电报和广播,质地轻便,较易克服空间的障碍,便于对空间的控制。
6、反常性——议题和事件发生的不可能性和令人惊讶的程度如何?
7、冲突性——在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或者人类和环境之间有多少分歧与破坏?
8、视觉冲击力——采集到的有关议题和事件的画面有多吸引人?
9、娱乐性——议题和事件能产生多少直接的满足?例如微笑或者大笑、冷嘲热讽、好奇心的满足等等。
10、话题的热门程度——对于议题和事件,现存的受众兴趣如何?
2、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
新闻传播中易读性标准的四个方面:
1.字词的形式
2.句子的形式
3.行段的形式
4.人情味成份
传播内容制作技巧举例:
(一)辱骂法
(二)光辉泛化法
(三)转移法
(四)证词法
(五)平民法
(六)洗牌作弊法
(七)乐队花车法
(八)诉诸幽默
(九)诉诸性感
(十)诉诸恐惧
(十一)对比法
(十二)重复
1、政治法律因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经济因素
A、所有权
B、广告商
C、受众/消费者
3、社会文化因素
4、信息自身的因素
1、时效性——议题和事件有多新,有多近?
2、接近性——议题和事件距离受众有多近?
3、重要性——议题和事件对本地受众来说有多重要?
4、人情味——议题和事件能激发多少感情?
5、显著性——议题和事件中的人物有多出名?
(2)如果传播者和传播组织受到不良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可能会变为负面功能。
第四讲传播模式分析
基本的传播学模式:
1、线性传播模式(单向模式)
2、控制论的传播模式(双向模式)
3、系统论的传播模式(互动模式)
1、线性传播模式(单向模式)
(1)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对线性模式的评价:
优点:
4、知识沟假说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知识沟何以产生?
1.传播技能;
2.已有知识的储备;
3.社会交往;
4.选择性心理机制;
5.传媒的本性就是为较高社会阶层服务。
5、创新与扩散理论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枪弹论
20世纪40年代之前:枪弹论的观念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赫斯特挑起的美西战争
哥伦比亚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二)有限效果论
20世纪40年代—60年代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力无穷,传播者的意图经过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态度的强化。
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
什么是传播?
传播的两个要素及界定:
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的历史演变?
1、符号和信号时代
2、口语时代
3、文字时代
4、印刷时代
5、电子传播时代
6、数字传播时代
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为什么要学习传播学?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媒介设置议程的方式有四种方式:
呈现
详略
重复
排序
3、教养理论(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①电视观众认识的现实接近于电视媒介呈现的现实,而非真正的现实。
②接触媒介越多的人越明显。
③主流化:收看电视多的人的观念会趋同,不管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如何,他们形成了社会的主流观念。
(1)有助于解释传播现象
(2)有助于解决传播问题
(3)有助于利用传播的功能
第二讲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
传播学诞生于何时?
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
1、媒介
大众传播的空前扩张
2、政治
美国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
3、经济
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结论:传播者选择不同的信源,从而将获得不同传播效果。信息来源需要具备权威性、专业性、知名度高、重要等特征,这样由他发出的讯息,其信誉就高,效果就好。
2.来自传播内容的影响
(1)诉诸恐惧(2)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3)明示与暗示
3、拉扎斯费尔德等:两级传播论
(3)适度效果论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a、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研究传播过程的一种方便的路径。
b、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
为传播学搭建了理论构架,对传播学研究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缺陷:
a、直线性: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
b、孤立性: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2、控制论的传播模式(双向模式)
1、使用与满足理论
1973年,卡茨、格里维奇和赫斯总结出受众使用媒介的35种需求,从中总结出以下几类:
1.认知的需要
2.情感的需要
3.个人整合的需要
4.社会整合的需要
5.疏解压力的需要
2、议程设置理论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4、社会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5、学术
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是谁?他们最主要的研究和贡献是什么?
1、政治学家拉斯维尔
战争宣传理论;
五W模式;
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内容分析法。
2、心理学家卢因
场论,团体动力学;
“把关人”;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哥伦比亚学派;两级传播论;调查研究法。
2、媒介特征;
3、社会发展程度。
2、第三者效果
1983年,戴维森提出
第三者假设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低估了自己所受到的影响。
3、电视暴力对行为产生的效果
①净化说。
②模仿说。
③免除抑制说。
电视上的暴力确实导致了看这些节目的少年儿童的侵犯行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变得有侵犯倾向;但是,在电视暴力与侵犯行为之间存在着积极相关。
(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3、系统论的传播模式(互动模式)
第五讲、第六讲传播者分析
几种基本的传播制度:
1、极权主义传播制度
2、资本主义传播制度
(1)自由主义理论
(2)社会责任理论
(3)民主参与理论
3、社会主义的传播制度
4、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的特征:
多种多样
与国家政策保持同步,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请思考:我国的传播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在哪些方面?
把关人理论的界定及影响把关的因素:
最早提出“把关”这一概念的,是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他将传播者比喻成守门人,指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对信息的流动进行筛选和过滤。
影响把关的因素:
水平策略、棋盘策略
纵向的节目编排策略
垂直策略
承袭策略、前瞻策略、搭帐篷策略、吊床策略
针对竞争对手的策略
正面策略、反向策略
阻扰策略、防御型策略、攻击性策略
黄金时段编排策略
强棒出击策略、提前策略、无缝隙策略
第十二讲、第十三讲、第十四讲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3)教育大众
表达主流文化;确认次文化与新文化的发展;
促进并维持共同的价值观;
传承遗产。
(4)提供娱乐
提供娱乐、规避、及放松的方法;
减轻社会紧张感。
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
(1)麻醉作用
个人层面:
降低了人们的认知能力
降低了人们的行为能力
降低了人们的审美能力
社会层面:
人际关系的冷漠
文化通俗化、低俗化
阻碍了社会革新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态度说服理论;
耶鲁学派;
实验法。
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威尔伯·施拉姆
▲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
《报刊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
5、反馈的弱化强化
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为:
(1)传播信息
监测环境;
显示权力关系;
促成创新、适应及进步。
(2)引导舆论
解释、诠释与评论事件及信息的意义;
支持既有权威与规范;
社会化;
协调各自分离的活动,建立共识;
设定优先次序并且指明事物的相对位置。
动员:促进政治、战争、经济发展、工作与宗教领域中的社会目标的活动。
c、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d、注意传播技巧的运用
大众传播的界定: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分众化、细分化
5、组织自身的因素
A、组织的所有者
B、组织的价值观
C、组织的目的
D、组织的定位
E、组织内部的群体
6、受众因素
A、目标受众群的确定
B、受众的价值观
C、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
7、技术因素
8、传播者个人的因素
A、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B、个人的个性特征
C、个人的传播方式
第七讲、第八讲传播内容
符号的结构
1、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
1、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劝服研究
(1)一面说与两面说
结论:单讯息的人非常奏效,对于教育面说的讯息对原先就赞同此水平低的人非常奏效;而两面说的讯息则对原先就反对讯息的人非常奏效,对于教育水平较高的人非常奏效
(2)先说有利与后说有利
(3)防疫论
两面说材料有助于受众增强对于反宣传的抵抗力。
(4)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休眠效应
①大众传播在个人的获知阶段较为重要,而人际传播的影响力在劝服阶段更为突出。
②大众传播对于初期采用者比晚期采用者更为重要。
③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强大效果论
20世纪80年代后
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延伸论
2、媒介即讯息论
3、媒介冷热论
(三)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第十讲、第十一讲受众
“受众”的定义: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媒介信息使用人,具体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以及其它各类传播媒介的接受者。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帕对受众的视听心理进行研究。他指出:受众由于受原有的态度倾向、观点和兴趣的影响,视听传播是一个选择过程。它包括四个具体环节:
《传播学概论》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第三讲传播类型分析
传播的类型: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就是指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
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a、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其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
b、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
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受众的个人特质:
1教育程度
2年龄分布
3性别比例
4收入分布
5行业分布
如何将潜在受众变为可得受众?
合适的时段分配
如何将可得受众变为实际受众?
根据目标受众群的收视习惯,用合适的节目填充合适的时段,使用节目编排技巧来提高收视率。
受众导向的节目编排技巧
横向的节目编排策略
代表性研究:
1、诺纽曼:沉默的螺旋理论
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三者综合,对民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质疑
1、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政治环境等);
媒介的自由受限于经济优先原则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原则;
优先传播本国文化(抵御“文化侵略”);
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关系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直接管制。
(三)媒介制度的控制来源: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第九讲传播媒介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媒介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倚重时间的媒介:如羊皮纸、黏土和石头,性质耐久,较易克服时间的障碍,可以长久保存,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
倚重空间的媒介:如莎草纸、电报和广播,质地轻便,较易克服空间的障碍,便于对空间的控制。
6、反常性——议题和事件发生的不可能性和令人惊讶的程度如何?
7、冲突性——在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或者人类和环境之间有多少分歧与破坏?
8、视觉冲击力——采集到的有关议题和事件的画面有多吸引人?
9、娱乐性——议题和事件能产生多少直接的满足?例如微笑或者大笑、冷嘲热讽、好奇心的满足等等。
10、话题的热门程度——对于议题和事件,现存的受众兴趣如何?
2、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
新闻传播中易读性标准的四个方面:
1.字词的形式
2.句子的形式
3.行段的形式
4.人情味成份
传播内容制作技巧举例:
(一)辱骂法
(二)光辉泛化法
(三)转移法
(四)证词法
(五)平民法
(六)洗牌作弊法
(七)乐队花车法
(八)诉诸幽默
(九)诉诸性感
(十)诉诸恐惧
(十一)对比法
(十二)重复
1、政治法律因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经济因素
A、所有权
B、广告商
C、受众/消费者
3、社会文化因素
4、信息自身的因素
1、时效性——议题和事件有多新,有多近?
2、接近性——议题和事件距离受众有多近?
3、重要性——议题和事件对本地受众来说有多重要?
4、人情味——议题和事件能激发多少感情?
5、显著性——议题和事件中的人物有多出名?
(2)如果传播者和传播组织受到不良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可能会变为负面功能。
第四讲传播模式分析
基本的传播学模式:
1、线性传播模式(单向模式)
2、控制论的传播模式(双向模式)
3、系统论的传播模式(互动模式)
1、线性传播模式(单向模式)
(1)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对线性模式的评价:
优点:
4、知识沟假说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知识沟何以产生?
1.传播技能;
2.已有知识的储备;
3.社会交往;
4.选择性心理机制;
5.传媒的本性就是为较高社会阶层服务。
5、创新与扩散理论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枪弹论
20世纪40年代之前:枪弹论的观念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赫斯特挑起的美西战争
哥伦比亚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二)有限效果论
20世纪40年代—60年代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力无穷,传播者的意图经过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态度的强化。
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
什么是传播?
传播的两个要素及界定:
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的历史演变?
1、符号和信号时代
2、口语时代
3、文字时代
4、印刷时代
5、电子传播时代
6、数字传播时代
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为什么要学习传播学?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媒介设置议程的方式有四种方式:
呈现
详略
重复
排序
3、教养理论(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①电视观众认识的现实接近于电视媒介呈现的现实,而非真正的现实。
②接触媒介越多的人越明显。
③主流化:收看电视多的人的观念会趋同,不管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如何,他们形成了社会的主流观念。
(1)有助于解释传播现象
(2)有助于解决传播问题
(3)有助于利用传播的功能
第二讲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
传播学诞生于何时?
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
1、媒介
大众传播的空前扩张
2、政治
美国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
3、经济
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结论:传播者选择不同的信源,从而将获得不同传播效果。信息来源需要具备权威性、专业性、知名度高、重要等特征,这样由他发出的讯息,其信誉就高,效果就好。
2.来自传播内容的影响
(1)诉诸恐惧(2)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3)明示与暗示
3、拉扎斯费尔德等:两级传播论
(3)适度效果论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a、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研究传播过程的一种方便的路径。
b、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
为传播学搭建了理论构架,对传播学研究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缺陷:
a、直线性: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
b、孤立性: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2、控制论的传播模式(双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