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地理部分知识点梳理
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科学。
在中考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占据着相当的比重。
掌握地理知识点对于中考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地理中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中考。
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如下:一、自然地理。
1.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赤道略大于极半径。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
3.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的经度和纬度。
4. 地球的地形,地球表面有山、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地形。
5. 地球的水文,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
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淡水和咸水。
6.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包括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热带气候等不同类型。
二、人文地理。
1. 人口与城市,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率等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
2.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3. 交通地理,交通地理主要研究各种交通线路和交通设施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联系。
4. 农业地理,农业地理主要研究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和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 工业地理,工业地理主要研究工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和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三、地理信息技术。
1.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来存储、管理、分析地理信息。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航空器等远距离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是一种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精确定位和导航服务。
通过以上地理中考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
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注重练习和应用,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希望大家都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加油!。
科学地理中考知识点归纳
科学地理中考知识点归纳科学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科学地理中考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地球和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它自转和公转。
- 地图的类型:包括政治地图、物理地图、气候地图等。
- 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气候和天气-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气候等。
- 气候的影响因素:纬度、地形、海洋和大气环流。
- 天气现象:风、雨、雷、雪等。
陆地和海洋- 陆地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 海洋特征: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沟等。
- 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海陆风、潮汐等。
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 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 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人口和城市化- 人口分布: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
- 人口迁移:原因和影响。
- 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问题和规划。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作物分布、农业技术。
- 工业地理:工业类型、工业区位、工业发展。
- 商业地理:商业中心、贸易路线、市场机制。
区域发展和规划-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表现。
- 区域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卫星遥感、航空遥感。
- 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
- 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结束语:科学地理作为中考的重要科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还要求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归纳,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准备中考。
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笔记
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笔记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学科,它是一门关于地球表层环境的科学,包括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资源与环境等内容。
在中考中,地理考试通常包括地球形态、地理信息技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以下是地理中考知识点的总结:一、地球形态1. 地球的形态与结构地球是一个直径约 12756 公里的球体,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构成。
地球的表面有陆地和海洋两种地形。
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海洋则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 地形与地势地球上的山脉、平原、丘陵等地貌特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形。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24 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365.25 天。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季节变化和日夜交替的基础。
4. 地球的经度和纬度地球的经度是东西方向上的角度,以格林威治天文台为基准进行度量。
地球的纬度是南北方向上的角度,以赤道为基准进行度量。
二、地理信息技术1. 地图与地图投影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表达方式,它通过投影的方式将地球表面的三维信息转化为平面上的二维信息。
地图投影的选择会影响地图的形状和方向。
2.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成了地理空间数据、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分析和地图制图等功能的计算机系统。
3. 卫星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是利用一定数量的卫星进行导航定位和时间同步的系统,目前最知名的卫星导航系统是美国的 GPS 系统。
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生态系统与环境问题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系统。
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内容。
2. 资源与环境保护地球上的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为了保护环境,人类需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未来世代的环境和资源。
人类需要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保护环境和资源。
四、地理自然灾害1. 自然灾害的分类地球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飓风、洪水、干旱等,它们是由自然力量造成的灾害。
中考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
中考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地理的基本概念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地球空间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形态、结构、气候、植被、水文、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地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地理概念的确立和明晰,在地理学的学习中,地理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地球的结构与地表形态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它的结构和地表形态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结构主要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球的核、地幔、地壳等部分。
地球的外部结构主要包括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表的水资源和植被资源等。
气候与气候区划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气候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气候区划是依据地球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将地球分成不同的气候区域。
气候区划对了解各地气候特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水资源和水文地理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文地理主要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水文环境和水文过程等内容。
了解水资源和水文地理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至关重要。
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主要研究地球上的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
人口与城市地理人口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城市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人口与城市地理主要研究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迁移、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等内容。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研究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的分布、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异、地域经济合作与竞争等内容。
经济地理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上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非常有帮助。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主要研究地球上的各种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退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等内容。
地理中考必考知识点
地理中考必考知识点一、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 地球仪。
- 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实际不存在),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经纬线:-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纬度为0°,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 经纬度的划分:- 纬度:以赤道为界,向北向南各划分90°,赤道以北为北纬(N),赤道以南为南纬(S)。
- 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划分180°,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3. 地球的运动。
- 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 周期:约24小时(一天)。
- 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东边时间早于西边)。
- 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一年。
- 产生的现象:四季更替(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划分。
- 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4. 地图。
- 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 方向:- 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比例尺:-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 表示形式:数字式(如1:100000)、线段式(如——)、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 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的关系: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点归纳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一门有关地球表面及其与人类生活的相关事物的科学。
中考地理考试中,包含了大量的地理知识,而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掌握对于考生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整理出中考地理重点知识点,以供学生们参考复习。
一、地球运动知识点1. 地球的旋转:地球西旋东转,每天绕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圈,所需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2.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公转一周需要365.24天,因此规定每4年为1个闰年,2月的天数为29天。
3. 黄赤交角: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4. 日照分布:地球每天都有白天和黑夜,而白天和黑夜的长短和日照强度的分布又取决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规律。
二、地理坐标知识点1. 以0度经线为基准,向东360度为东经,向西360度为西经。
以0度纬线为基准,向北90度为北纬,向南90度为南纬。
2. 经线和纬线的交点处即为地理坐标。
3. 通过地理坐标,可以确定任何一个地方的位置。
三、地形图知识点1. 地形图是用图形符号表示自然地貌和人文地貌的地图。
2. 地形图中,不同的符号代表着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山、坡、湖泊、河流等。
3. 了解地形图的使用方法和符号含义对于理解地图信息非常重要。
四、地球气候知识点1.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时间的平均天气状况。
2. 气温、气压、降雨量、风向和风速等是决定一个地区气候类型的主要因素。
3. 气候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资源环境知识点1. 土壤资源:指地球表面上最上层的覆盖物,是农业生产和森林、草原等资源的基础。
2. 水资源: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水资源已经成为急需保护的资源。
3. 生物资源:指大自然的动植物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赖。
以上就是中考地理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考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在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才能在中考地理科目中取得好成绩。
同时,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实际情况的观察和应用,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地理中考答题知识点总结
地理中考答题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描写地球现象、探讨地球规律、研究地球资源的学科。
在中考地理科目中,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点,包括地球的构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
以下是地理中考答题知识点的总结。
地球的构造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它有着独特的构造和特点。
地球的构造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内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中间层,地壳是地球的外部固体部分,分为大陆壳和洋壳。
2.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上围绕地表运动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圈和外层圈等。
大气圈的组成气体为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等。
3.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资源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
水圈对于地球的生态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上的岩石层,包括岩石圈的构成和地质作用等。
岩石圈的构成岩石为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以及构造岩等。
5.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生物圈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和资源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的科学,包括地球的形态、气候、水文和植被等内容。
1. 地球的形态地球表面地貌包括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
地球的形态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气候气候是地球上气象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候的形成和气候类型等。
气候对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3. 水文水文是研究地球上水资源的科学,包括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
水文对地球上的农业、工业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4. 植被植被是地球上植物的总称,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和湿地等。
植被对地球的气候、水文和生物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地球上人类活动的科学,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和工业等内容。
1. 人口人口是地球上居住在一定地区的人的总数,包括人口的构成和分布等。
科普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
科普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理知识是我们了解世界、认识地球的重要基础。
在中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基础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下面就对地理科普知识点进行总结:一、地球的基本概念1.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是一个充满水和空气的岩石球体。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具有适宜人类生存的气候和环境。
2.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己的轴线一周称为一次自转,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
3.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称为一次公转,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
4. 地球倾角:地球轨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称为地球的倾角,为23.5°。
二、地球的结构1. 地球是一个由内向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结构的行星。
2. 地球的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部分,由岩石和矿物组成,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3. 地球的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层,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厚度约为2900千米。
4. 地球的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主要是液态铁和镍的合金,内核主要是固态铁和镍的合金,温度高达5000°C。
三、地球的自然现象1. 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地质构造等活动反映了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
2. 大气和气候:大气是围绕地球的薄薄的气体层,气候是长期的气象条件总和。
3. 水文地理:水文地理研究水的分布、循环和利用,地球上的水资源呈现着不均等性。
四、地理环境与资源1. 地球表面有大面积的水域和陆地,陆地上分布着各种自然资源,如矿产、水力资源等。
2. 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五、人类与地理1.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2.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包括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
六、地理实践1. 地图是地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工具,通过地图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现象和资源分布。
以上就是中考地理科普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考知识点总结地理
中考知识点总结地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地球空间分布现象和地球自然资源利用的学科。
地理知识点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别,主要包括地球形状与结构、地球内部构造、地球表面和气候、自然灾害和自然资源、人口与人文环境、区域规划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来总结中考地理知识点。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其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地幔为固态岩石,地核为铁镍合金。
2.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旋转所产生的现象,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3. 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经线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同心圆,纬线是指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圆环。
时区是地球表面根据经度划分的不同时间区域。
二、地球的自然环境1. 地球表面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构成。
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洋则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
地球表面还有各种地形地貌,如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2. 气候和气象气候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的平均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风力、降雨量等因素。
气象是指研究大气层中各种气象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涝、飓风、暴雨、旱灾等,这些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4.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是人类生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对于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人口与人文环境1. 人口和人口分布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理环境中的人的总和。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的空间位置和数量分布特征。
2. 城乡人口和人口迁移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及其迁移状况对于国家的城乡发展、人口政策和其他社会经济议题具有重要影响。
3. 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包括人类活动留下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迹,如古代建筑、历史遗迹、文化景观、自然保护区、生态园等。
中考地理的学科知识点总结
中考地理的学科知识点总结一、地球和太阳系1. 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一个带有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天体。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表面形成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其赤道直径约为12756公里,两极直径约为12714公里。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造成了地球形状的略微不规则。
3.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的运动。
地球自转造成了地球表面上的昼夜交替,其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4. 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呈现出四季变化,其公转周期约为365.24天。
5. 地球的地面特征地球表面主要有陆地和海洋两种地形特征,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约为30%,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约为70%。
6. 星系和宇宙地球所在的太阳系是由太阳、九大行星和其卫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和宇宙尘埃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二、自然环境1.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了地表形态、水文地貌、气候、生态和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2. 地表形态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特征。
地表形态的不同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水文地貌水文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由水文作用造成的地形特征,包括了江河、湖泊、海洋、冰川和湿地等。
4.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了温度、湿度、风力和气压等要素。
气候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5. 生态生态是指地球表面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系统。
6. 资源地球的资源主要包括了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等。
资源的分布对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区域环境1. 区域地理环境区域地理环境包括了中国和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表形态、水文地貌、气候、生态和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2. 中国地理环境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包括了高山、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
初中科学中考知识点梳理
科学(地理)知识梳理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一、地球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北逆南顺)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结果:出现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
(一般指一天当中发生的事情)主题二、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一、太阳系与星际航行(一)太阳和月球:1)太阳的基本概况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
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太阳活动与人类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太阳表面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黑子数最多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少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耀斑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风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
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产生过强的紫外线损伤皮肤。
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实际看到的主要是光球层。
光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黑子,在色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
3)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
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月球上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月球没有大气,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度差达300℃。
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
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中考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涉及地球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科学学科,在中学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对地理中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复习与梳理地理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其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围的一层,主要由岩石组成,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由固态和部分熔融的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大。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层,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铁镍合金,内核是固态的铁镍合金。
二、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得地球呈现日夜交替和地球自西向东的运动,公转使得地球绕太阳运行,形成不同季节和年份的变化。
地球的运动引起了一系列地理现象,如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球的昼夜变化、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地震分布等。
三、地理区划与自然地理要素地理区划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可以分为大洲、大洋、国家、省份、城市等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要素是指在地理学研究中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划分依据的一类地理要素,包括大陆、海洋、河流、湖泊、山脉、平原、沙漠、岛屿等。
四、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人口数量和分布不仅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也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化程度可以通过城市化率来衡量。
人口与城市化的研究常涉及人口数量的统计、人口分布的格局、城市化的影响等方面。
五、气候与气象气候与气象是研究地球大气和气候变化的学科。
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地区的天气状态的统计,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向等。
气象则是研究和预测短期天气的学科。
气候与气象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天气变化、气候格局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六、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行为,包括保护大气、水域、土壤和生物资源等。
初中科学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实用版】
初中科学地理知识点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5.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知识点二: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
褶皱:地壳受力挤压而发生的弯曲变化。
断层: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
2.火山:(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火山喷发物:气体(SO2)、熔岩流、火山灰(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3.地震:(1)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2)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3)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4)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球与宇宙(七年级上第3章)(一)我们居住的地球中国人:天圆地方“盖天说”“浑天说”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印度人:大地是个圆盾巴比伦人:大地是个空心山2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1)帆船的远去和返回(2)登高望远(3)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的(4)麦哲伦环球航行(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6)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7)相同长度的杆子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同一时间所形成的影子长度不同。
3 .地球概况: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
(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赤道半径:6378千米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两极半径:6357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地壳、地幔、地核【配套练习题】一.选择题1.第一个提出“天圆地方”的国家是 ( )A.古代印度 B.古代中国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埃及2.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他认为天与地的关系就如同鸡蛋中的蛋白与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包在当中,大地是一个圆球,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下列对于张衡的这一理论的认识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A.张衡的这一理论是完全错误的B.张衡的这一理论虽很不科学,但在当时条件下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C.张衡的这一理论与“地心说”一样,应该遭到批判D.张衡的这一理论基本符合现代科学的观点3.为什么海面上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 )A.海水越来越深,淹没了船身B.人的视力有限C.海面是弯曲的弧面,船身先被遮住视线D.人站得不够高4.葡萄牙航海家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用实际行动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位著名的航海家是 ( )A.哥伦布 B.麦哲伦 C.达·迦玛 D.郑和5.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是方形的 B.地球是个正球体C.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D.地球是个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二.填空题6.地球的卫星照片大部分区域是_______色,这些地方是_______,其中黄色的区域是_______,白色的区域是_______。
中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涉及到地球的物理特征、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
中考地理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气候与天气、自然地理环境与资源、人文地理环境与发展等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状与结构1. 地球的形状:地球并非完全是一个规则的球体,而是稍微扁平的椭球体,两极稍微被挤压。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层,地幔是位于地壳下方的半固态岩石层,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二、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天24小时完成一次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上产生白昼和黑夜的变化。
2. 地球的公转: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完成一次公转约365.25天,形成一年四季的变化。
3. 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且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轴之间存在倾角,导致不同季节地球受到太阳的照射程度不同,从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三、气候与天气1.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时期内的平均气象条件。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洋暖流、地形、高度等。
2. 天气:天气是指某个时刻和某个地点的大气状况。
影响天气的因素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降水等。
四、自然地理环境与资源1. 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河流、湖泊等。
2. 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
3. 岩石与矿产资源:岩石是地壳的组成物质,矿产资源包括金、银、铜、铁、煤等,是人类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4. 植被:植被是指地球表面上植物的分布和组成。
不同植被类型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5. 动物资源:包括陆地动物和水生动物,是人类食物来源之一。
五、人文地理环境与发展1.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资源,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2. 农业与工业:农业是人类的基本经济活动形式,工业是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最新中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
最新中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
1.地理概念和基本知识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
-地球的形状,纬度和经度,地球的成因和结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理坐标系的应用
-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和陆地地壳
2.自然地理
-气候与气候区划,包括气温、降水和气候类型
-土地利用,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城市用地的分布和变化
-水资源和水循环,包括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的分布和利用
-地震和火山,包括地震带和最有火山的分布规律
-生态环境和保护,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可持续发展
3.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乡发展,包括人口数量、分布和城市化的现象和影响
-交通与通信,包括陆路、水路、空运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工商业与旅游,包括工业区和旅游景点的分布和发展
-城市与区域规划,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文环境和保护,包括文化遗产、历史名城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4.地理实践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地图的制作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包括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数据的采集
-数据处理和地理分析,包括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地理实践的方法
-空间认知与方位取向,包括方位的判断、地理实践的方向和地图的使用
以上是最新中考地理必考知识点的归纳,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和练习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中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中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在中考中,地理是一个重要的科目,考察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以下是中考地理必背的知识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1. 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
地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
地壳运动包括地板构造和板块运动,主要有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
2. 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地球内部由内外圈层组成,包含地核、地幔和地壳。
内圈层有固态和液态两种状态,外圈层则包括水、土壤和大气等。
3. 大气层的组成和特性:大气层由气体组成,主要有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其他稀有气体。
大气层的特点包括压力和温度的变化,以及大气层的各种气候对地球的影响。
4. 陆地地貌和水体地貌:陆地地貌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和河流等。
水体地貌则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等。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与地质作用、气候变化等有密切关系。
5. 气候与气象:气象是大气的短期状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等。
气候是长期的天气规律,包括地区的温度、降水、季节和气候类型等。
6. 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居民总数。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现象。
人口迁移的原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自然因素。
7.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它包括资源分布、工业分布、农业分布和城市化等。
经济地理对于发展地区产业和制定区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8.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规划则是对城市的布局和建设进行规划。
城市化和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9.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影响着未来的生活和发展。
10. 中国的自然地理:中国是世界第三大面积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条件。
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中考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常常是学生们备考的重点之一。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地理知识,本文将对中考地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
一、地球与地理坐标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地球的形状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赤道向外凸起以及地球公转引起的南北极相对扁平导致的。
2. 地理坐标系统地理坐标系统用于确定地球上任意点的位置。
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的位置,纬度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
经度的基准线是本初子午线,纬度的基准线是赤道。
二、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的层次结构包括大气层、水圈、陆地表层和地球内部。
2. 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围绕在表层附近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
大气层的厚度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减少。
3. 水圈地球上水的分布形成了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雪和地下水等。
水的存在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影响。
4. 陆地表层陆地表层是指地球上的陆地部分,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沙漠和岛屿等。
不同的陆地形态与地质过程有关。
三、地理资源与经济发展1.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地球自然界中存在的、可以利用的各类物质和能量资源。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 环境问题与保护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包括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等。
3. 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通常是由本地区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化传统和政府政策等因素所决定的。
四、地理信息技术1.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理信息获取、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或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
深圳中考科学地理部分知识点(精心整理)
深圳中考科学地理部分知识点(精⼼整理)第⼀章地球与宇宙(七年级上第3章)2013.5.8(⼀)我们居住的地球1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1)帆船的远去和返回(2)登⾼望远(3)⽉⾷时的阴影是圆形的(4)麦哲伦环球航⾏(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5)⼈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6)天涯海⾓总是⾛不到边(7)相同长度的杆⼦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同⼀时间所形成的影⼦长度不同。
2 .地球概况: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道略⿎的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
(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转)(⼆)、地球仪和地图本初⼦午线(00经线)(东、西经1800)“⼀轴两点”:地轴和两极经纬⽹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200W、1600E)⾚道(00纬线)纬线南、北半球的划分(⾚道)⾼、中、低纬度的划分1.地球仪:就是⼈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定的⽐例把它缩⼩,制作的地球模型。
作⽤:可直观地表现地球⾯貌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能演⽰地球运动等⾃然现象。
(2)纬线都是⼀个完整的圆,⾚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
(3)由⾚道到两极,纬线的长度逐渐减⼩。
3.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法(1)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午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
00经线以东(右)为东经,以西(左)为西经。
(2)纬度的划分是以⾚道为00纬线,向南北各划分900。
⾚道以南(下)为南纬,以北(上)为北纬。
4.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东西半球:以西经200,东经1600为界,分为东西半球。
注:⾃西往东(即越往右),经度数升⾼的为东经;⾃南往北(即越往左),经度数升⾼的是西经;(2)南北半球:以⾚道为界,分为南北半球。
注:⾃南往北,纬度数升⾼的为北纬,纬度降低的为南纬。
5、地图地图的三要素:⽐例尺、⽅向、图例(1)⽐例尺:定义:表⽰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的程度⽐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例尺类型:⽂字式;数字式;线段式(直线式)注意:⼤⼩⽐例尺⼤⽐例尺:⼤于或等于 1:100000(10万分之⼀)⼩⽐例尺:⼩于或等于 1:1000000(100万分之⼀)判断⽅法:a 经纬⽹定向法(最准确) b 指向标定向法 c 没有上⾯两种,就为⼀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然界其他定向法:根据太阳和钟表的⽅向、树冠和树轮定向等。
中考地理知识点整理
中考地理知识点整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科学,它涉及到人们的居住环境、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变化等诸多方面。
在中考地理考试中,对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中考地理知识点进行整理,帮助同学们备考。
一、自然地理1. 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地球由固态的地壳、液态的地幔和核心组成。
地壳由岩石构成,主要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
地壳运动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震与火山活动等。
2. 山脉与河流:地球表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与山脉和河流密切相关。
山脉是由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河流是水在地表内外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如长江、尼罗河等。
3.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及其统计特征。
气象是研究大气的状况和变化的学科。
气候影响因素包括纬度、海洋、风向、陆地高度等。
4.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的总量。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和运动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流向等。
5. 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会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防治自然灾害需要科学的预测和应对措施,如建设防洪堤坝、加强地震监测等。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居住的人的总数。
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文化发达的地区。
城市化进程对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2. 经济地理与交通:经济地理研究了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和资源利用方式。
交通是联系地区之间的纽带,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3. 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程度。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旅游与文化:旅游是人们前往其他地区观光、休闲、度假的活动。
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5.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是指对一个地区进行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代需求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使未来世代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部分知识疏理第一册第三章1.地球形状和大小①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不同的观点。
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说明海面是曲面;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③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57千米相比,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地球看起来很圆。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①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
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②运用经纬网的定位方法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
3.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①地图的“语言”: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②方向: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太阳和月球①太阳自己能发光发热,它的半径是地球的109倍,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
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是地球的1/4。
月球表面有环形山,没有大气和水。
5.观测太空①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星空分成很多个星座。
著名星座有大熊座、小熊座、天鹰座、天琴座、天鹅座、仙后座和猎户座等。
②认识著名恒星:北极星、牛郎星、织女星、天狼星。
③学会使用星图,了解当地的四季星空。
6.月相①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②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③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月相从初一的新月到初七、初八的上弦月;十五、十六的满月;二十二、二十三的下弦月;再到初一的新月。
④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得出的历法。
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53天,接近于农历的1个月。
7.日食和月食①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日食类型有全日食、日偏食、日环食。
日食发生在新月。
②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月面变暗现象叫月食。
月食发生在满月。
8.探索宇宙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而构成太阳系。
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②与太阳由近及远九大行星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木星和土星它们的显著特征:都有美丽的光环。
③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宇宙第二册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1.地球的自转(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地球载着我们不停自西向东旋转的缘故,我们把地球绕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①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②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24小时)。
(4)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
,①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黑夜)。
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交替。
2.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划分(1)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国际上的分区计时制度是把全球划分为24个150经度的时区叫时区。
每个时区中间的经线叫中央经线。
(2)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称为区时,也叫标准时。
区时换算时,要先算时区差,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正好相差l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时区的区时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所以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即求东边的要加上时区差,西边的要减去时区差。
(3)国际上规定,把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它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4)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从西十二区超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时,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日期要减少一天。
如:东十二区是l0 月1日8时,西十二区是9月30日8时。
3.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及其意义和五带的划分(1)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的方向始终不变,朝向北极星附近,地球每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365又1/4天的时间。
(2)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
一天中,旗杆的影子长度最短的时间是太阳在最高的位置(正午时候),而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3)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制分日至秋分日直射赤道,在一天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4)地球上各地的昼夜长短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于北半球来讲,一年中自昼最长的是夏至日,白昼最短的出现在冬至日,南半球各地刚好相反,而赤道上全年白昼和黑夜都是相等的。
(5)在春分日至秋分日的夏半年中,北半球由于受直射,白昼总是长于黑夜,在秋分日至次年的春分日的冬半年中,南半球由于受直射,北半球白昼总是短于黑夜。
(6)根据地球上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两个因素的变化,可以将地球划分为五带: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其分界线分别是蒯c纬23.50和南北纬66.50。
4.日历的划分及其依据和二十四节气(1)中国的日历可以划分为公历和农历。
公历是阳历的一种,我国的农历是阴历的一种。
(2)历法主要有三种: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阴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的阳历;结合阴阳历的特点的阴阳历。
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历法是阳历。
(3)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将四季更替的周期分为二十四段。
每段为一个节气。
节气往往与一个地方的气候和生物活动有很大的关联。
二十四节气虽然与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却属于阳历的范畴。
5.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岩石圈包括在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地壳变动表现为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在实际生活中留有许多地壳变动遗留下来的证据。
6.火山的组成和结构。
软流层是火山岩浆的来源。
世界上火山的类型及分布区,以及火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火山和地震是人类目前尚不能消除的地质灾害,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寻找预防和减轻这些灾害的方法。
7.地震是由于地壳里岩石在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者错位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结构中包括:震源、震中和震中距,描述地震的因素有震级和烈度。
8.世界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山一带。
(1)喜玛拉雅山处在两大板块相撞之处,由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导致这里的地壳强烈上升,它是在抬升出地表之后才形成的。
另外海底上地壳抬升是相对的,但喜玛拉雅山能够从海底升到如今的高度,主要的原因是地壳的抬升,而非地球上海水的减少。
(2)关于火山的形成,公认的说法是:在地表以下200千米的温度大约15000C,这里的岩浆处于高温状态,密度较小,所以它会向上地表涌,而且在浮升过程中再熔化掉一些岩石,喷出地表,形成熔岩。
总的来说以下两点:(一)火山源地在高温的软流层;(二)喷出地表火山往往遇到的是较薄的地层,或过去是一个火山通道。
(3)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与地中海——喜玛拉雅山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地震十分频繁。
9.板块构造学说创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创立的。
(1)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是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
(2) 地球上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组成的,海沟、海岭、一些巨大的山脉是板块间的分界线,这些地方都是地壳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
(3)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形成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因为环太平洋地区恰好在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这些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张裂,使环太平洋地区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0.地球的陆地表面主要由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形共同构成。
各种地形类型各有特点。
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也大;高原海拔高相对高度小;平原的海拔相对高度较小;丘陵海拔有高有低,相对高度小;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
11.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反映出地形的特点,如: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处为山顶;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为鞍部;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较疏处为缓坡,重叠处峭壁(陡12.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形成高山、高原、低洼,使地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内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第三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1、地球上的水的组成及分布:(1)水包括海洋水96.53%,陆地淡水2.53%,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0.94%。
其中陆地淡水分为冰川冰68.69%,其他水体1.26%,地下淡水30.06%(2)多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有三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2、水的循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2)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 3)水循环:小循环①陆上的内循环:陆地一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一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一陆地一大气3、水资源的分布(1)时空分布不均衡。
赤道附过,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而热带沙漠地区、中纬内陆地区的水资源比较贫乏。
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是南美的巴西,其次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和中国。
(2)人均拥有量差异大。
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水平的l/4。
是世界的缺水国家之一。
4、我国的水资源夏秋季丰富,冬春季短缺,且降水年际变化很大。
东南部多,西北部少。
第三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1、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一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暖层(80—500千米)外层(500千米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2、对流层的特点(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
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天气是什么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的。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5、空气的湿度(1)对空气湿度的认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nb气中都含有水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