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肝炎病毒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
1. 临床表现和病史: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如乏力、黄疸、发热、肝功能异常等,对可能的肝炎病毒感染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确定肝炎病毒的感染类型和病毒载量。
3. 肝脏病理学检查:如果需要明确诊断或评估肝脏损伤程度,可以进行肝组织活检或病理学检查。
治疗
1. 干预治疗:对于急性肝炎病毒感染,通常采取支持治疗,包括休息、适当饮食和补充营养。
对于慢性肝炎病毒感染,应避免饮酒、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损伤,并改善生活惯。
2. 抗病毒治疗:某些病毒感染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来减少病毒载量和肝脏损伤。
药物选择和疗程应根据感染类型和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个体化调整。
3. 其他治疗方法: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可以考虑免疫调节剂、肝移植等其他治疗方式,但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评估和决策。
预防和控制
1. 疫苗接种:根据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常见的肝炎病毒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和甲肝疫苗。
2. 个人卫生惯: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如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接触等,能够减少病毒的传播。
3. 公共卫生措施:加强卫生监管,提高医疗机构和个人的卫生意识,对于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注意:本文档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和治疗方案需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确定,切勿自行使用药物和治疗方法。
肝炎病毒感染
肝炎病毒感染肝炎病毒,这个听起来就让人有些担忧的名词,实际上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它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肝炎病毒主要有甲、乙、丙、丁、戊这几种类型。
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传播方式。
甲型肝炎病毒,常常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想象一下,在一个卫生条件不佳的餐馆,食物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就可能成为甲肝病毒的“载体”。
当我们吃下这些被污染的食物,病毒就可能趁机进入我们的身体,引发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则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
比如,不安全的输血、共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或者母亲是乙肝患者在分娩时没有采取有效的阻断措施,都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而性接触传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这也提醒着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
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类似,但它更加“狡猾”,因为在感染初期,很多人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这就使得丙肝更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
丁型肝炎病毒不能单独感染人体,它必须在乙肝病毒的“陪伴”下才能兴风作浪。
戊型肝炎病毒,同样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尤其在一些卫生环境较差的地区容易流行。
当肝炎病毒成功入侵我们的身体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症状。
常见的有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
黄疸可能是比较容易被察觉的症状,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发黄。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有些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被感染,而等到发现时,病情可能已经较为严重。
肝炎病毒感染对我们的身体危害极大。
它会损害肝脏细胞,导致肝功能异常。
长期的感染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那么,如何预防肝炎病毒感染呢?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其次,要保证饮食的卫生,不吃不洁的食物和水。
对于乙肝病毒,接种疫苗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手段。
新生儿、儿童以及高危人群都应该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病毒性肝炎
单股正链RNA基因组(9.4kb)
图 HCV示意图
HCV基因组
编码区
非编码区
核蛋白(C)区 5′端非编码区(5’NCR) 包膜蛋白(E)区 3 ′端非编码区 P7蛋白区 ( 3’NCR) 非结构(NS)区 分为NS2、NS3、NS4、NS5等区 NS4和NS5都可分出A、B两区。
五种主要肝炎病毒
HAV 发现
73年Feiston
嗜肝RNA 病毒科 无包膜 球形核衣壳 (27~32nm)
HBV
70年Dane
HCV
89年Chroo
HDV
77年Rizzeetto
HEV
83年Reyes
归属
嗜肝DNA病毒科
黄病毒科 包膜 核心 (55nm)
卫星病毒科
杯状病毒
结构
包膜:HbsAg 核心:HBcAg、HBeAg 、 DNA、DNA-P (Dane颗粒42/27nm)
单股线状RNA,全长7478个核苷酸组成。
电镜下可见空心和实心两种颗粒存在
实心颗粒:成熟、完整 的病毒颗粒,有传染性 空心颗粒:不完整的病 毒颗粒,仅含衣壳蛋白, 无核酸,无传染性
HAV电镜照片(无包膜,球形,20面对称体颗粒)
HAV分为7个基因型,Ⅰ、Ⅱ、Ⅲ、Ⅶ来自人类,ⅣⅤⅥ猿猴 HAV能感染人的只有1个血清型,只有1个抗原抗体系统 IgM型抗体仅存在于起病后3~6个月之内,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型抗体可保存多年,是既往感染或免疫接种后的标志 耐酸、耐碱、耐乙醚、耐热。80℃5分钟或100℃1分钟全部灭 活。对紫外线敏感。室温生存1周,干粪25℃生存30天,贝壳
血清中HCV Ag含量很低,检出率不高 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 抗HCV IgM在发病后即可检测到,一般持续1~3个月 如果抗HCV 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 性
肝炎病毒
(三)抗原组成: 抗原组成: 外衣壳抗原: 外衣壳抗原:HBsAg 前S1抗原(PreS1Ag) S1抗原(PreS1Ag) 抗原 前S2抗原(PreS2Ag) S2抗原(PreS2Ag) 抗原 内衣壳抗原: 内衣壳抗原:HBeAg HBcAg
1.表面抗原 HBsAg) 三种颗粒中均含有。 1.表面抗原(HBsAg):三种颗粒中均含有。 表面抗原( HBsAg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HBsAg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a,还 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a 有两组互相排斥的抗原决定簇d/y w/r, d/y和 有两组互相排斥的抗原决定簇d/y和w/r, 组合后形成四种亚型 adr、adw、 ayr、 四种亚型: 组合后形成四种亚型:adr、adw、 ayr、 ayw。 HBsAg具有免疫原性 具有免疫原性, ayw。 HBsAg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 产生抗- HBs,是中和抗体, 产生抗- HBs,是中和抗体,具有保护 血清中出现HBsAg HBV感染的标志 HBsAg是 感染的标志; 性。血清中出现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 出现抗-HBs是对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 出现抗-HBs是对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 是对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
四、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 1.综合性预防措施。 1.综合性预防措施。 综合性预防措施 2.特异性预防: 2.特异性预防:接种乙肝基因工程疫 特异性预防 苗。 3.被动免疫:HBIg。 3.被动免疫:HBIg。 被动免疫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丙型肝炎病毒(HCV)
1.为直径40-60nm球形病毒,有包膜。 1.为直径40-60nm球形病毒,有包膜。 为直径40 nm球形病毒 核心为单正股线性RNA RNA。 核心为单正股线性RNA。 2.传染源:患者, 2.传染源:患者,病毒携带者 传染源 3.传播途径:经血液(输血、注射等)。 3.传播途径:经血液(输血、注射等)。 传播途径 4.引起丙型肝炎(症状轻,病死率低, 4.引起丙型肝炎(症状轻,病死率低, 引起丙型肝炎 但易转为慢性) 但易转为慢性)。 5.微检 检查病毒RNA 测抗- HCV抗体 微检: RNA; 抗体。 5.微检:检查病毒RNA;测抗- HCV抗体。
肝炎病毒
微生物学检查:
抗-HAV IgM: 急性感染 抗-HAV IgG: 既往感染 防治原则: 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1963年,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 肝炎相关抗原。 属于嗜肝DNA病毒。 慢性肝炎多见,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有关。
复制
特点:有逆转录过程。
抗原组成
HBsAg(S蛋白):分4个亚型,我国adr多见。 *HBsAg(+):乙肝病人;HBsAg无症状携带者。 *抗-HBs:中和抗体(具保护作用)。 前S1Ag和前S2Ag: *与HBV的吸附有关; *增加HBsAg的免疫原性; *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能通过阻断HBV与肝细 胞结合而起到抗病毒作用)。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传染源:病人、HBsAg无症状携带者。 传播途径: *血液或血制品等: *垂直传播: 发病机理: *免疫病理损伤(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免疫逃逸: 前C基因变异,不能正确转译 HBeAg,造成免疫逃逸。
实验室诊断
1、抗原抗体检测:两对半抗原抗体
HBsAg阳性: HBV感染 抗-HBs阳性:恢复期、既往感染者或接种疫苗后 HBeAg阳性:病毒在体内复制,有较强感染性。 抗-HBe阳性:机体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并不代表 病毒停止复制。 抗-HBcIgM阳性:病毒复制,有很强的传染性。
抗原组成
HBcAg: *内部抗原,血液中难以检测到; *抗-HBc(+):指示病毒在体内复制,有传染 性。 HBeAg: *可溶性蛋白,可存在于血液中; *HBeAg(+):指示病毒在体内复制,传染 性强; *抗-HBe(+),对机体有一定保护作用; *易发生变异。
肝 炎 病 毒
HBeAg anti-HBs anti-HBe anti-HBc
意义
—
—
—
— 病毒感染、携携带者
+
—
—
+ 急、慢性感染、(大三阳)
—
—
+
+ 急、慢性感染、(小三阳)
—
+
+
+ 感染恢复期(有感染性)
—
+
+
— 感染恢复期
—
—
—
+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
2、 HBcAg:衣壳抗原 3、 HBeAg: 分e1、e2、e3
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播方式 二、所致疾病 三、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
传播方式
1、输血传播 2、性接触传播 3、垂直传播 4、口-口传播(唾液检测HBV-DNA)
所致疾病
急性肝炎 爆发型肝炎 慢性肝炎
致病机制
病毒直接损伤 感染后免疫损伤 整合感染
免疫性
1、保护性免疫 抗HBsAg抗体——主要中和抗体 针对HBeAg的细胞免疫是清除病毒的主要机制
2、免疫损伤 针对HBsAg、 HBcAg、 HBeAg的细胞免疫造成肝细胞损伤 抗HBsAg抗体可致免疫复合物损伤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一、微生物学检查 二、防治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类型:血清
Dane 颗粒
管型颗粒
小球型颗粒
乙型肝炎病毒的三种颗粒
乙型肝炎病毒(电镜)
Dane 颗粒
三种颗粒
形态与结构
1、形态: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小球型颗粒——无核酸及DNA多聚酶 管型颗粒——同小球型颗粒
肝炎病毒
HAV的致病性 HAV的致病性
粪-口途径传播 口咽部或唾 液腺中早期 增殖 肠道与局 部淋巴结 中大量增 殖 入血并 形成病 毒血症
通过胆汁随 粪便排出体 外
肝脏为最终 靶器官( 靶器官(病 毒直接损伤 或免疫病理 作用) 作用)
免疫性: 免疫性:
病后免疫力牢固: 病后免疫力牢固 IgM在发病早期(2周 IgM在发病早期(2周)出现 在发病早期 IgG在急性期末出现 在急性期末出现 大量临床观察表明,急性甲肝在 大量临床观察表明,急性甲肝在6 月内均能治愈,属自愈性疾病。 月内均能治愈,属自愈性疾病。
动物模型:最敏感动物是黑猩猩 动物模型:最敏感动物是黑猩猩 细胞培养:尚无真正的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尚无真正的细胞培养。 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 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 均有耐受性, 70%酒精耐受 均有耐受性,对70%酒精耐受 100℃×10分钟方可灭活 分钟方可灭活。 100℃×10分钟方可灭活。
HBV 复制过程
HBV的抗原组成 HBV的抗原组成
• 表面抗原HBsAg 表面抗原HBsAg • 核心抗原HBcAg 核心抗原HBcAg • e抗原HBeAg 抗原HBeAg
表面抗原HBsAg 表面抗原HBsAg
• 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 分亚型(adw, ayw, ayr, adr) 分亚型( adr) • 产生中和抗体抗-HBs 产生中和抗体抗• PreS1、PreS2及抗-Pre S1和抗-Pre S2 PreS1、PreS2及抗S1和抗 和抗及抗 • PreS1:增进HBsAg的免疫原性;具有吸附肝细胞 PreS1:增进HBsAg的免疫原性; HBsAg的免疫原性 受体的表位。 受体的表位。
肝炎的病毒分类与治疗原则
肝炎的病毒分类与治疗原则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感染,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其他几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的感染也有着不同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炎的病毒分类及相应的治疗原则。
一、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性肝脏疾病。
其主要通过口-粪途径传播,主要特点是急性起病,可自愈而无持续慢性化倾向。
通常在发展中国家或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流行。
甲型肝炎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经过充足休息和支持治疗可以自愈。
在恢复期,个人卫生意识与饮食卫生尤为重要,避免食用未加工或污染食物以防再次感染。
二、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其中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
对于乙型肝炎感染者,治疗应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别进行选择。
一般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持续性感染、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期感染四种情况。
1. 急性感染:大多数人在急性感染后会自愈。
治疗重点在于充足休息和改善饮食,以支持身体恢复。
2. 慢性持续性感染:这些患者血清中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
无论是否有临床症状,对这类患者都建议进行监测,并定期检查肝功能以及HBV DNA水平。
3. 慢性活动性肝炎:这类患者除了HBsAg阳性外,还具备HBeAg(乙肝e抗原)和HBV DNA阳性。
在治疗上,可以采用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和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4. 慢性迁延期感染:这是指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水平较低的患者。
治疗原则与慢性活动性肝炎类似,但在服药过程中需要继续监测肝功能和HBV DNA水平。
三、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如输血、注射毒品和共享注射器等。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两种不同的病毒类型。
肝炎病毒ppt课件
治疗:对症处理
学习交流PPT
13
hepatitis B virus,HBV)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3、抵抗力
学习交流PPT
15
形态与结构
1、形态: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小球型颗粒——无核酸及DNA多聚酶
管型颗粒——同小球型颗粒
2、结构:核酸——双链DNA、长(负)链、短(正)链
小球型颗粒
乙型肝炎病毒的三种颗粒
学习交流PPT
18
大分子 膜蛋白
中分子 膜蛋白
小分子 膜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
学习交流PPT
19
S区
正链
C区
负链
P区
重复序列
X区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模式
学习交流PPT
20
培养特性
1、动物接种:黑猩猩 2、细胞培养:肝癌传代
学习交流PPT
21
抵抗力
1、100。C 10min、0.5%过氧乙酸灭活 2、耐干燥、紫外线、低温
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
标本采集:血清 血清学诊断:“两对半”测定 病毒核酸测定
学习交流PPT
28
HBsAg
表15-3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HBeAg
抗HBs
抗HBc
抗HBe
结果分析
+
-
-
-
-
感染HBV,结合肝功能判断有无乙肝
+
+
-
-
-
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或无症状携者
+
+
-
+
-
急性或慢性乙肝(俗称“大三阳”,传染
肝炎病毒
五、防治原则
治疗:最有效药物IFN,其次病毒唑 预防:血源疫苗:甲醛灭活的HBsAg
基因工程疫苗:酵母菌表达的 HBsAg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haptitis C virus, HCV)
原称“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NANB HCV是第一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病毒
1989年Chiron公司利用逆转录酶随机引物从受染的黑猩猩 血清中成功克隆出与HCV RNA互补的cDNA。
●抗-HBe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病情易加重、易演变为肝硬化、α-干扰素疗 效亦较差
(5)HBcAg
●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DANE颗粒 核心中,到血液中即被降解为HBeAg。
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HBcAg,而只能检测到抗-HBc
(6)抗-HBc
抗HBc-IgM: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指标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
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
病率最高,流行最广,危害最大
HBV:感染者1.2亿,感染率10% HB患者近3千万
HCV:感染率3% 我国 感染者有4000多万
每年死于肝炎或肝癌 30万人
肝炎: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 炎症病变
常见的有以下几类疾病:
●HBsAg:绝大部分HBV现症感染为阳性,但阳性
并
●抗-HBs:不是能保肯护定性有抗传体染,性出。现后提示病毒已清除,
病情恢复。 ●HBeAg:是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肯定有传染性,
但阴性者不能否定有病毒复制。 ●抗-HBe:单看其阳性与否意义不大,应结合HBV
DAN检测。 ●抗HBc-IgM(+):提示近期有急性HBV感染或慢
28-肝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患者(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有传染性) 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3.发病过程
HAV
黄疸,发热,肝功能异常
肝炎
4. 致病机制
① V在肝C大量增殖 肝C损伤
② 免疫病理损伤(主要)
NK细胞杀伤感染的肝细胞 CTL被激活 V 肝细胞凋亡 肝组织+补体 肝炎
沉积
Ab 复合物
第1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甲型肝炎(Hepatitis A)
世界性急性传染病 占病毒性肝炎的50% 年发病数超过200万
Hepatitis A Virus
1973年Feinstone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 性期肝炎患者粪便中发现。 1983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其归类为 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72型。 1993年归类为小RNA病毒科的嗜肝病毒 属(hepatovirus) 。
与人类肝炎相关的新型肝炎病毒:目前未 正式确认
庚 型 肝 炎 V (HGV): 黄病毒科 +ssRNA, 血行传播 细环病毒(Torque Teno Virus ,TTV): 指环病毒属 -ssDNA, 血行传播
非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或肝损伤:
EBV、CMV、HSV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黄热病病毒
+ + + + -
+ + -
+ +
+ + -
+ + -
+ + + + -
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 慢性乙型肝炎,无或低HBV 复制(俗称“小三阳”) 乙型肝炎恢复期 既往感染 感染过HBV或接种过疫苗
肝炎病毒发展历程
肝炎病毒发展历程
肝炎病毒发展历程的盘点
肝炎病毒是一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体,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丁型肝炎病毒(HDV)等多种病毒引起。
以下是肝炎病毒发展历程的概要:
1. 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由前苏联的科学家发现。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
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病毒循环途径。
这个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
2. 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相对较晚,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科学家们发现。
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血液接触传播,特别是注射药物使用和输血等场景。
目前,丙型肝炎病毒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3. 丁型肝炎病毒(HDV):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与乙型肝炎
病毒共同感染的病毒,它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才能进行复制。
丁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密切接触,如性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肝炎病毒的研究得以深入,人们对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机制和预防控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肝炎病毒仍然是全球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需要持续的全球努力来防治肝炎疾病,保护人类的健康。
肝炎病毒ppt课件
肝炎病毒
1
概述
以肝脏为主要靶器官,对肝脏有亲嗜性, 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
1 2
类型:
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3
4 5
2
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也是病 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目前已知的甲、乙、丙 、丁、戊、庚及TTV型肝炎,在我国均有发 生,其中尤以甲、乙、丙、戊4个型别的流
16
HBV发现的历史
HBV的发现源于表面抗原的研究。 1963年 Blumberg首先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 一种新抗原,称为澳大利亚抗原(Australia antigen);直至1968年确定这种抗原与血清 型肝炎密切相关,称为肝炎相关抗原( hepatitis associated antigen,HAA) ;1970年D.S. Dane在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 具有传染性的颗粒,即Dane颗粒(Dane’s particle)。从而HBV被确认。
在肝内处于增殖状态
防对象是未感染者,主要为儿童和与肝炎病
人有密切接触者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
1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全世界HBV携带者为3.5亿,我国HBV 携带率10% 临床表现多样性
HBV多途径传播,尤其新生儿和婴儿感染后,约 90%95%成为慢性HBV感染者,严重危害下一代人健康。
(Contaminated food and water ):与流行爆
发有关,特别是生食瓜、果、蔬菜、冷饮及海产品(
蚝、毛蚶):上海,1988年,4个月内有31万人发源自病。10HAV的致病性
肝炎病毒定义
低:北美、西欧、澳大利亚;中:东欧、地中海、日本、前苏联;高:热带非洲、东 南亚、中国
我国感染现状:
50%
受过HBV的感染
某
高校大学生
10% HBsAg携带者〔1.3亿〕 6.95 7.26 8.20 %
2700万 乙肝病人
900万 每年新发病
1200万 慢性肝炎患者
100万/年 急性肝炎
山东省
早期出现,1月左右消失, 持续存在示急性转为慢性。
抗-preS2: 中和抗体, 示病情好转, 趋于痊愈。
c、HBsAg+PreS2+PreS1〔大蛋白〕
PreS1是附加在中蛋白N末端前的抗原决定簇; 增强HBsAg免疫原性; 助于HBV吸附到肝细胞上。 局部Pre-S1向内与内衣壳外表的热休克蛋白70
终止密码子,不能表达HBeAg而逃避已有抗 -Hbe的免
疫反响—重症肝炎;
C 基因变异
相对保守 ? 慢肝患者中较少发现
HBV的抗原组成
外表抗原HBsAg 核心抗原HBcAg e抗原HBeAg
1、HBsAg
按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可分为大、中、小3种MSP, 即LHBs、MHBs、SHBs;
T细胞—产生和分泌细胞因子;
CTL---肝细胞的凋亡:CTL –Fas抗原结合--凋 亡;
正常范围:杀伤受染细胞去除病毒--隐性感染或急 性肝炎
过度的免疫反响--大面积肝细胞破坏--重症肝炎;
免疫水平的类型
免疫正常:去除病毒—急性肝炎--痊愈
免疫应答过强:大片肝细胞损伤——爆发性肝炎-- 重症肝炎
、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
抗原和抗体复合物--血循环-各器官- 超敏反响-Ⅲ型变态反响
肝-肝毛细管栓塞-急性肝坏死-重症肝 炎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下面对病毒性肝炎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肝炎(Hepatitis):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肝区疼痛、乏力、黄疸、食欲不振和恶心等。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负责合成和分解多种生物分子,受到炎症的影响,肝功能会受到损害。
2.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等。
3. 甲型肝炎病毒(HAV):甲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包括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染的食物等。
甲型肝炎通常为急性感染,症状轻微,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的病症。
4. 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途径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
5. 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是慢性的,且多数患者在早期感染时没有明显的症状。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6. 戊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病毒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感染。
大多数戊型肝炎感染者会在短时间内康复,但在孕妇中的感染可能危及胎儿生存。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大量的疾病和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个人应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注射用针具要消毒和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肝炎病毒-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肝炎病毒 医学知识培训
46
各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特点
型别
HAV
HBV
HCV
HDV
HEV
分类(科) 小RNA病 嗜肝DNA 黄病毒 缺陷病毒 杯状病毒
核酸 ssRNA+ dsDNA ssRNA+ ssRNA- ssRNA+
传播途径 粪-口
血源、 母婴
好发人群 儿童青年 各年龄
流行情况 流行性 散发
携带者 罕见 多见
转慢、肝 罕见 硬化
NS:非结构蛋白基因
传 播 主要经血及血制品传播
途 故要严格筛选献血员 径
1.HCV感染的重要特征是易于慢性化, 多数丙肝患者可不出现症状,发病时 已呈慢性
2.相关疾病:慢性肝炎及肝硬化, 肝癌,肾小球肾炎
3.机制:直接作用、免疫病理损伤 4.HCV感染后不能诱导有效的免疫保护反应 5.微生物学检查:
HBV在 血清中 的三种 形态
(1)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 (Dane颗粒)
(2)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 成分为HBsAg
(3)管形颗粒: 直径22nm 长100—500nm 成分为HBsAg
脂质双层 主蛋白(S抗原)
外衣壳
中蛋白
(包膜) 蛋白质 (HBsAg)
(S+PreS2抗原)
内衣壳:HBcAg
(1)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 ——两对半 (2)pre s1抗原和pre s2抗原:
病毒复制指标,检出抗体,预后良好 (3)血清HBV DNA检测
病毒存在和复制的最可靠指标 (4)血清DNA聚合酶检测
病毒复制指标
检查结果的临床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肝炎病毒概述
❖抗HBc无中和作用,高效价抗HBc –IgM提 示病毒在体内复制增殖。
e抗原HBeAg
❖可溶性蛋白,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它的消长与DNA聚合酶及Dane颗粒出现的时
间一致,为病毒复制和血清有强传染性的标志。 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 92%左右 ❖抗-HBe有一定保护作用,抗-HBe的出现标志 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预后好的征象。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我国丙肝携带者2%-5% ❖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病因 ❖比乙型肝炎更易转为慢性,慢性化的比例
高达50%以上 ❖防治原则:严格筛选供血员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HDV)
❖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
❖ 由HBsAg构成其外壳 ❖ 只感染HBsAg阳性的病人
使乙肝的症状加重与恶化 传播途径同HBV 防治原则:同HBV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
❖2、传播途径 血液:输血、注射、拔牙 母婴传播:50%,家庭聚集倾向 密切接触:唾液、性接触
乙肝
易感人群
(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 高发病区:4~8岁
(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下降,出现早,消失快,是HAV新近感染的重要 指标。 ❖IgG型在急性期后期或恢复其早期出现,并可存 在多年 ,对再感染有免疫力。可用于了解既往 感染史或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HBV)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近10% 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肝炎病毒概述
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分析(掌握)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结果分析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
“大三阳”)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乙肝病毒复制也有“冬眠”的时候。当感染机体的乙肝病毒处于e抗原阴性、 e抗体阳性的“小三阳”状态时,就是乙肝病毒复制的冬眠期。这时,乙肝 病毒几乎无复制,它的野草根cccDNA深深地隐藏在肝细胞核内处于休眠 状态。但这种状态的病毒还可能“复活”,可能由于某种因素诱发其重新 转变为e抗原阳性的病毒复制状态。在乙肝病毒的冬眠期,病人的病情相对 平稳,传染性也很小,但目前所有的抗病毒药物也对藏在细胞深处的休眠 病毒基因也奈何不得。因此,在这一时期使用何种抗病毒药物都是徒劳的。
肝炎病毒概述
甲型、戊型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 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乙型、丙型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 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炎, 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
丁型为一种缺陷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
粪-口途径传播 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等 1988,毛蚶,30多万
1.HAV的生物学性状
属小RNA病毒科 呈20面立体对称 无包膜。+SSRNA
2.HAV的致病性
粪-口
口咽部早期增殖
肠道中大量增殖
通过胆汁随粪 便排出体外
肝脏为最终靶 器官
病毒血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 调查显示,47%的患者担心单位发现他们患有乙肝 后会失去工作,48%的患者在被诊断为乙肝后经常 缺勤,更有52%的患者由于乙肝失去了获得理想工 作和学习的机会。
u 调查显示,仍有1/5病人认为乙肝不会发展成肝癌
一、生物学特性
u 流行特点:隐性感染常见 成人HAV抗体阳性率高达70%—90%
粪-口途径传播,HAV(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等)
小肠淋巴结中大量增殖
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
肝脏为最终靶器(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 肝细胞变性、坏死)
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
临床特征
u黄疸性肝炎 u肝脾肿大,肝功异常
Ø转氨酶、血胆红素升高
l世界性急性传染病 l年发病数超过140万
u1973年Fenistion首次从人粪便发现HAV u因生物学性状与其他肠道病毒相似
Ø1982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它分类为小核糖 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72型
u1993年将其归于肝炎病毒
病案
u男童,9岁,因低热、食欲减退、恶心,皮肤黄染来诊。 u无明显诱因低热,不咳嗽,但感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 (2)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肝外损伤
① 免疫复合物沉积肝外,III型超敏反应引起各种肝 外症状,如肾小球肾炎、血管炎、皮疹、关节炎 等免疫型疾病。
② 免疫复合物堆积肝内,重症肝炎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3)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
HBV 增殖 肝细胞 释放 LSP 致 自身免疫
恶心、右上腹部不适,偶尔呕吐,曾按上感和胃病治疗无好 转。1周前皮肤出现黄染,尿茶色,无皮肤搔痒,大便正常 u查体:T38℃,P80次/分,R20次/分,Bp 120/75mmHg, 皮肤略黄,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末触及,巩膜黄染,肝肋 下2cm,质软,轻压痛和叩击痛 u患者2周前曾与家人去往海边旅游,进食当地海鲜 u血清学检查:HAV-IgM(+) u诊断:甲型肝炎
Ø 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 多引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携带者。
Ø 乙型与丙型、丁型肝炎病毒主要由输血、血 制品或注射器污染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 外,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
Ø 丁型肝炎病毒为一种缺陷病毒
一、 甲型肝炎病毒
u甲型肝炎病毒 → 甲型肝炎的病原体 u甲型肝炎
2、检查:
I. 查核酸:RT-PCR检测HAV RNA II. 查抗原:ELISA法查HAV抗原(不常用) III. 查病原:免疫电镜查粪便中HAV颗粒(不常用)
IV. 血清学检测:常用 ØHAV-IgM检测: 早期、快速诊断的 指标 ØHAV-IgG检测: 用于了解既往病史、 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或流行病学调查
1、急性肝炎
I. 潜伏期 II. 前驱期:1-2周,疲乏不适,低热,胃肠道症
状,右腹部不适,疼痛,肝大
III. 黄疸期:以上症状加重,但发热减退,黄疸
(巩膜黄染、浓茶样尿),可持续1个月,转 氨酶升高,肝功异常
IV. 恢复期:症状减退,肝功正常
所致疾病
2、重症肝炎:急性肝炎发展而来,急性肝坏死 3、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的持续性 4、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进行性损害,时好时坏,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
uHBV潜伏期2-3个月。潜伏期、急性期、慢 性活动期的病人血液都具有极强传染性。 u无症状的携带者血液中长期含有HBV,但 不出现症状,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1)血源性传播(医源性) (2)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 (3)垂直传播 (4)食源性传播?
第27章、肝炎病毒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第27章、肝炎病毒
u专门侵犯肝细胞,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
病毒性肝炎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u 中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甲、乙、丙、丁、戊、 已、庚及TTV型肝炎,在我国均有发生,其中尤以 甲、乙、丙、戊4个型别的流行情况严重。
u 仅乙肝病毒携带者以达1.2亿之多。可以说,病毒性 肝炎是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
血源性传播 极微量即可传播:注射、输血、透析等
垂直传播
主要途径:
①分娩和产后密切接触(90%以上) ②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5%-10%)
密切接触和性接触 uHBV感染者可通过密切接触和性行为传播
给家庭成员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n HBV感染后各种临床表现与机体的免疫应 答和免疫病理损伤有密切关系
3、培养特性
u动物接种:灵长类
Ø黑猩猩,狨猴,鹰面猴,短尾猴
u细胞培养:在培养细胞中生长缓慢,无CPE
Ø Vero、恒河猴胚肾细胞(FRHK-4、6) Ø 人肝癌细胞系(PLC/PRF/S)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u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u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
Ø 污染食物、水源、海产品引起暴发或散发流行
II. 同HBV 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为病毒 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抗-HBe(e抗体)
I. 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 染性降低
II. 但近年也发现某些突变株在抗-HBe阳性 情况下大量增殖,故抗-HBe不能作为判 断预后的指标
(3)、核心抗原 HBcAg
u HBV内衣壳成分,仅存在于Dane颗粒内 u 也可存在于被感染的肝细胞核内、细胞膜
PreS1和PreS2:同HBsAg一起表达
I. 能与肝C受体结合 II. PreS1和PreS2可做病毒复制的指标 III. PreS1和PreS2抗原性强,对应抗体
ØIgM抗体可做新近感染标志 ØIgG抗体具有中和作用,阻断HBV和肝C结合
(2)e抗原 HBeAg
I. HBeAg为可溶蛋白,仅存在于Dane颗粒 中,可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u乙肝病人外周血中可检 测到三种形态的HBV颗粒
1、形态与结构
①小球形颗粒:HBV在外周血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一般认为小球型颗粒是HBV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多余衣壳
②管形颗粒
为串联的小球形颗粒
③Dane颗粒:完整的HBV,具有传染性
表面抗原的 三种形式
部分双链DNA DNA多聚酶
内衣壳 外衣壳
乙肝病毒的基因
乙肝病毒的复制
编码HBxAg
乙肝病毒乙的肝复病制毒的复制
编码S和M蛋白
乙肝病毒乙的肝复病制毒的复制
编码L蛋白
乙肝病毒乙的肝复病制毒的复制
除编码DNA聚合酶,HBcAg和 HBeAg前体蛋白外,还作为前 基因组RNA复制出子代DNA
乙肝病毒乙的肝复病制毒的复制
2、抗原组成
u 外衣壳抗原
表面抗原:S蛋白,即HBsAg 中分子蛋白:S2+S蛋白 大分子蛋白:S1+S2+S蛋白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Ø球形,无包膜,27-32 nm,二十面体对 称,基因组为单正链RNA Ø7个基因型 但抗原稳定 只有一个血清型
HAV电镜图
2、抵抗力-强
Ø耐受脂溶剂 Ø耐酸:PH3稳定、PH1可保持2-8h不失活性 Ø耐热:60℃耐受4h,100℃需5min灭活 Ø海水、海产品及水源中存活可达数月
意义:
① HBsAg的检出是感染HBV的标志!!! ② 筛选献血员和鉴定血制品 ③ 流行病学调查: ④ HBsAg转阴困难,治疗时不做要求。
HBs-Ab(抗-HBs)
uHBsAg具有抗原性,对应抗体为HBsAb uHBsAb的出现标志着乙肝感染进入恢复期, 病情减轻。 u抗-HBs对同亚型HBV有效,不同亚型间由 于a表位共有,故有部分交叉保护
( 隐蔽抗原 )
(4)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
Ø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低下或缺失,形成耐受, 易表现为无症状携带或慢性持续性肝炎。
(5)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
Ø 逆转录过程突变率高
(6)HBV与原发性肝癌
①流病学证据:HCC患者中90%以上HBV标记物阳性 HBsAg阳性者比正常人发生HCC几率高217倍
表面或者胞浆中,一般不游离,故不易在 血液中检出 u 抗原性极强!
抗-HBc(核心抗原抗体)
u 为非中和抗体,其中: u 抗HBc-IgM:维持时间-- 6~18个月
Ø 新近感染指标 u 抗HBc-IgG:维持时间--多年
Ø 既往感染者或者慢性感染者
3、HBV的组织培养和动物模型
u HBV人工培养尚未成功
基因组长约3.2 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Ø 短链:为正链,长度是长链的50%~100% Ø 长链:为负链,含HBV全部遗传信息
S基因区:编码HBsAg、PreS1、PreS2 C基因区:编码HBcAg、HBeAg P基因区:编码DNA 多聚酶 X基因区:编码HBxAg(X蛋白,与肝癌相关)
乙肝病毒的基因
u伴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u多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不发展成慢
性肝炎和慢性携带者。多见于青少年
致病机制:
I.HAV在肝细胞中增殖缓慢,并不造成明显的 CPE(潜伏期长15-50d) II.早期症状(发热、病毒血症)可能与病毒感 染有关 III.对肝细胞的损伤主要来自于免疫病理损伤
免疫性:持久
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细胞培养:将HBV DNA 导入肝癌细胞株,主要用于药物筛选、疫苗制备和致 病机制研究
u HBV感染动物模型:黑猩猩、树鼩
4、抵抗力 :“最强的病毒”
(1)耐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
Ø 70%乙醇不可用于HBV的灭活
(2)高压蒸汽、100℃ 10min、0.5%过氧 乙酸、3%漂白粉、5%次氯酸钠可灭活HBV (3)HBV的传染性和HBsAg的抗原性并不 一致。
u特异性体液免疫: uHAV-IgM:在感染早期即出现,4-6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