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个人教学设计模板:《草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草原》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
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晰分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本课以简约的文字描写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民族风情。
课文运用了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静与动的变化、对比中,凸显了草原的风光之美、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欣赏图片、诵读,想象等方法走入文本的情境,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2.通过替换、比较等方法体会语言的简约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2.体会民族团结之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播放草原风光课件)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着一望无际的草原。
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小丘线条柔和、颜色碧绿。
远处的小河像-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
--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了草原的美景,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
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的描述走进草原去看个究竟吧。
2.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结合课本知识,设计课堂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走进农田,观察农作物生长状况,与农民交流,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3.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通过讨论农业发展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图片,如金黄的麦田、丰收的果实等,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农业产生直观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东北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优势和特点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针对某一实际问题,如农业环境污染,让学生设计解决方案,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概括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问题及对策。
2.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观念。
3.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积极为家乡农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方面的特点。
2.介绍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及其生长周期、产量、分布特点,分析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优化方向。
3.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突破方法图文材料的分析和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设置法、分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北大荒”和“北大仓”播放“松花江上”。
昔日北大荒,而如今却变成了粮仓,昔日的荒地今日的粮仓,东北是如何实现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点带面来探讨一下一个区域如何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布局该区域农业的一般方法。
新课教学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背景(一)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表述: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二)学生情况分析优势: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第三章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优势)、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对比(第一章长三角、松嫩平原地理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分析区域特征、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我校学生还具有绘画的特长。
不足: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学生往往并不重视,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不牢固(三)教学方法和媒体以启发教学为主的学案教学。
依据上节课对东北地区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的分析,本节课对东北地区的三个农业生产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这三大方面展开的。
利用学案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和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本节课板书采用的是框架式,把区域农业的分析思路清楚地呈现给学生。
为了强化学生对区域农业分析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在最后环节,选取了研究“北京市的农业发展”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结合资料和已有知识,通过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针对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3)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研究,学会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确定依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清单项目内容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4.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5.社会、经济条件:重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农业布局特点6.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7.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8.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9.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0.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11.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12.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13.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14.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考点梳理考点1 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地理条件特征影响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山地丰富的森林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平原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地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便开发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例1】针对东北地区优越的农业资源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A.商品粮、棉基地B.商品粮、林业生产基地C.商品粮、油菜基地D.商品棉、林业生产基地【解析】东北地区的自然优势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三方面。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麻城一中马丽俐一、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课标解读:①以某区域为例,教学应注重案例的应用与分析;②重点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条件;③结合区域特点确定发展方向,针对面临问题,提出发展策略。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并分析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通过问题情境,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地理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分析,形成分析思路。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对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质疑,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视频导入:引导学生观看《天上有没有北大荒》的视频,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歌曲当中唱到的北大荒在哪里吗?从而引入《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学习,解读课程标准,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归纳总结。
2.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提出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3.能用东北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路,分析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及布局。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共分为视频导入、合作探究、思路总结、案例迁移、练习巩固、课后延伸六个环节),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进行相关指导和评价说明(全班分四个学习小组,分抢答和合作探究两类题型,抢答题自由举手抢答,合作探究题小组推荐代表回答;抢答题每答对一题加两个星,合作探究题答对加五个星,每纠错或补充一次加一个星)2.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一:东北地区优越的农业区位条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东北地区地理条件”相关图文、视频资料,分析东北地区优越的农业区位条件。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完整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
1.通过对比,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教具: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得出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结合书本72页的活动和书本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提取信息,加以说明为什么东北地区能取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
2、主要的林业基地
3、畜牧业生产基地
(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出这些基地主要分布的地区,得出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的特点)
二、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特点
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方法1:通过图片及第二单元的问题研究:分析三江平原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和到保护北大荒的变化。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不同的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趋势。
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区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概念的需要。
区域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稳定的农业地域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复习必修2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
2、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释。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发展的利弊因素;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分布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统筹、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2)教学难点: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农业区域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农业区域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必修3都是以某区域为对象,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发展方向,本节在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同时,本节也是学习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加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本章节的主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高二学生现状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和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教学难点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立本节课的难点为:气候条件是人类最难以改造的因素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二、教学方法教法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对东北地区地理条件的分析将采用启发式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讲授法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体协作意识。
•以图示为线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情:现阶段的高二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对地理学中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具有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学生现在还存在一定差距。
公开课教案-《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说出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不同地理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通过学习东北地区农业的分析方法,能够对其它区域进行分析,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提高读图析图,图文转换的能力。
(2)通过与其他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提高讨论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因地制宜的地理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观念,培养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地理条件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1.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2.通过东北地区农业案例的分析,得出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迁移应用到其他地区中去。
教学方法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估计用时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东北地区自然环境》,根据视频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比较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农业生产部门齐全,农业比较发达。
不仅如此,东北地区还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在我国农业区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那么本节课,我们就以东北地区为例,来研究一下区域农业的发展。
3分钟板书 4.1.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分钟回顾提问及方法总结我们回顾一下必修二的知识:影响一个地区发展区域农业或者说进行区位选择的因素都有哪些?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及工业、交通、人口等社会经济条件。
2分钟根据这些地理条件的综合特征,找出优势,就能够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及商品粮基地建设。
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对家乡农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2. 难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 讲授新课东北地区的地理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地图展示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为后续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做铺垫。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等。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介绍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如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山区以林业为主,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介绍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优势条件,如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等。
分析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意义,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水土流失、黑土退化、湿地减少、环境污染等。
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合理利用黑土资源,保护湿地,治理环境污染等。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3.设计方案:鼓励学生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设计方案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报告和设计方案,互相借鉴、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热情。
2.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关注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3.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4.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程度,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7.总结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优点,改进不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展示图片:呈现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肥沃的黑土地、丰收的农田等图片,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产生直观的认识。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如此重要?”“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生活联系:让学生分享自己和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东北农产品,如大米、玉米、大豆等,从而认识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东北地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等。
2.阐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地形、气温、降水等分布图,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通过对比和分析,说出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3.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导入:听一段歌曲《大东北》[过渡]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呈现课标要求][提问]影响农业的地理条件有哪些?然后依次分析影响东北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1、位置和范围(读书上插图分析),强调三种位置2、气候是自然条件中最难以改造的因素,(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剖面图分析气候特征最后归纳总结)[讨论]: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也可以认为是优势,分别举例说明。
3、地形和土壤(读地形图和景观图)4、社会经济因素(通过自习完成结构图)分四组讨论书上活动题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过渡]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展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和干湿区分布图,说明温度和降水的差异性,然后回答书上思考题: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过渡]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材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内容,本教学设计为该节第一课时,对应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按照课标要求,教材首先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和工业基础、交通、技术、人口密度、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
在此基础上,说明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进而了解其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农业生产布局,最后描述在开发利用中主要由于人为原因,导致东北地区在黑土、林地和湿地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目前的治理措施。
本节课重点不仅要充分认识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通过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案例,学会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科学合理分析家乡农业发展的优劣势,从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农业,搞好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情简析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读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由于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不足,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因此对具体区域的分析往往不透彻、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及地形图,分析并说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特点;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说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交通图和数据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结合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说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并归纳农业布局特点。
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东北地区地形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并利用景观图片和文字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表现和问题;能为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优质课二等奖)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优质课二等奖)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
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
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
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
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
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东北黑土、黑钙土的分布”等地图。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等值线的读图方法,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探究和合作讨论以及读图思考了解东北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气温、降水等值线分布图。
课时安排共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导入: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这一地区还是我国著名的牧业基地。
这个地区有哪些地理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让我们带着好奇,先看一段视频,了解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及农业的布局特点。
读图:大家知道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基本地理位置吗?请同学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概况。
读课本60页第三段和图4.1,4.3,1.东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区?2.说出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临海、邻国?3.找出东北地区的三列山脉,重要的河流,以及三大平原?4.东北地区是我国哪三大农业生产基地?知识回顾从《地理必修Ⅱ》中可知,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有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
合作讨论:1.东北地区为什么能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板书: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平原广阔,地形平坦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地广人稀→发展商品经济2. 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有什么有利影响?①只能种植对热量要求不高的作物;②只能做到一年一熟;③作物易遭受低温冷害;案例分析:分析焉耆县葡萄基地发展的条件焉耆县七个星镇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麓,位于北纬40-42°之间,处于种植酿酒葡萄的“黄金纬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安徽省濉溪中学杜风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这节课需要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3.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淮北市塔山石榴的优势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微课《东北地区农业地理条件分析》,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学生运用课前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媒体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尝试小组合作分析淮北市塔山石榴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1.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2.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淮北市塔山石榴的优势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迁移等地理能力,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全班分成6组分别扮演自然科学院一部、二部、三部;人文科学院一部、二部、三部,课前观看微课并完成任务单,课堂上各部针对老师设置的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对回答正确的组或能及时补充答案的组予以加分,最后评出得分最高的三组给予奖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微课《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微课《东北地区农业地理条件分析》、彩色卡纸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东北大米的图片,设置问题情境:东北大米为什么品质优良呢?
带着悬念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板书】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第一课时)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微课学习成果展示】略
【课堂活动】根据课前任务单的任务,各部专家进行讨论、交流,把交流答案写在卡纸上,最后派代表展示研讨结果。
【合作探究】:1、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进行评价?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评价:
有利:
①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
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时间长,有利于营养积累。
③冬季有积雪,春季融化,能缓解春旱。
④冬季长而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具有绿色食品优势。
⑤冬季寒冷土壤有机质易于积累,矿物质分解作用弱,土壤较肥沃
不利:
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春播秋收。
②种植农作物品种有限(只能种喜温凉作物,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
③农作物生长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④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和饲料供应
【分组讨论】2.、分析东北地区地形、土壤、水源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地形条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
土壤条件:沃的黑土,有机含量高,土层深厚、肥沃、生产力高,利于农业生产。
河流特点:水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利于农业生产。
【问题情景】3.、试分析东北大米品质优于其它地区的自然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东北大米品质优于其它地区的自然原因:
①东北地区夏季白昼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营养)的积累。
②东北地区大米的生长时间长。
③该地区土壤肥沃、有机质多。
④该地区冬季寒冷,作物病虫害少,使用的农药及化肥少,具有绿色食品优势。
【分组讨论】4.、分析东北地区工业、交通、人口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①工业:我国最早最大的重工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形成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工业可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等大量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为农业产品提供消费市场,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交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对内对外联系便利,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农业,拓展国际市场。
③人口:开发晚,平均人口密度较小,地广人稀,为大规模的商品粮生产提供可能,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课后思考】:
通过我们的深入分析,各个组的专家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大方向能确定了吗?
东北地区发展什么农业才能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呢?请各组专家课后研究完成。
【学以致用】
根据以下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组合作探究:淮北塔山石榴生产的优势地理条件?
材料一,石榴的生长习性:石榴性喜温暖潮湿、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耐旱耐寒耐肥、忌水渍涝害。
喜生长于略带粘性、富含石灰质的土壤,以砂壤土最好。
材料二,淮北塔山土壤类型为石灰岩或紫红色页岩,土壤质地为砂壤。
在此种植的“塔仙红”牌石榴表面光亮、果皮呈鲜红色,籽粒呈水红色、透明,汁多、味酸甜,口感好,风味佳,品质上等。
淮北塔山石榴种植迄今已有千年历史,在塔山万亩石榴园内,至今仍有明清时期的古石榴树千余亩。
近年来,淮北塔山被评为全国六大石榴基地之一,并且淮北市为了壮大石榴产业,进一步提升石榴品牌影响力,淮北从2010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石榴文化旅游节。
其中,“塔仙”牌软籽石榴荣获2007年北京国际林产品博览会金奖,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
2012年12月,安徽淮北塔山石榴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正式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材料三,“淮北位置图”、“塔山石榴基地在淮北的位置图”
淮北
淮北市位置图
华家湖
塔山石榴基地
淮北市气候资料图
京台高速
塔山石榴基地在淮北的位置图
【学生回答】各部专家进行讨论、交流,把交流答案写在卡纸上,最后派代表展示研讨结果。
【教师总结】
淮北市位置:位于34°N、117°E,地处中纬度地区,是华东地区腹地,为苏、鲁、豫、皖四省之交,临近长三角。
淮北市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主要气候特征是季风明显,气候温和,雨水适中且集中在夏秋季节。
气候暖湿,光照充足,有利于石榴生产。
淮北塔山地形:丘陵地形利用排水,通风良好,有利于石榴生产。
淮北塔山土壤:类型为石灰岩或紫红色页岩,土壤质地为砂壤,适合石榴生产。
淮北塔山:有华家湖水库,水源充足。
淮北塔山:石榴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淮北塔山: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京台高速穿境而过,石榴远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有主要交通干道直接通往市区) 淮北市:政策支持
【采访记录】
我:这些小石榴为什么要在路两边晾晒呢?这样不污染环境吗?
果农:这些小石榴卖不掉,扔了可惜,晒干还可以卖点钱。
我:自从政府鼓励支持发展石榴生产以来,我们果农收入提高了吗? 果农:确实比早些年的收入提高了,但是和出去打工的比还是要少很多, 所以,很多年轻人还是选择进城打工。
【课后研讨】促进“淮北塔山”石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呢?请各部专家课后研讨,为“淮北塔山”人们建言献策。
【板书设计】
东北地区 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
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淮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