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合集下载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播的现象、规律以及影响力。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体、公众关系、广告、社交媒体等等。

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经典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为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理论,揭开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之一,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

此理论指出,媒体可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意见和行为,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选择、解释和记忆等。

此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认知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社交媒体等对于引起社会变革和影响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观众解码理论观众解码理论强调个体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的主动作用。

同样的信息可能被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码。

此理论提醒传播者要考虑不同受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此理论强调符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显示出人类社会的高度符号化特征。

它也为其他理论提供了基础,帮助研究者分析信息交流中的符号使用方式和含义。

六、集体创业理论集体创业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和共享价值观来创造变革。

此理论强调了社会网络和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创新和变革的作用。

在信息流通日益畅通的时代,传播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

七、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接收到与自身已有信念或态度相矛盾的信息后,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态度来消除失调。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经典解读不仅为我们理解传播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我们深入探讨和应用传播学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传播学领域中的十大经典解读。

1. 传播过程模型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探讨信息是如何传播的。

传播过程模型将传播过程划分为发送者、信息、媒介和受众等要素,并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模型包括经典的拉斯韦尔传播模型、舆论领袖模型、多步流模型等。

2. 有效传播有效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关键概念,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接收者理解和采纳的程度。

有效传播的重要条件包括信息的清晰、准确、有说服力,以及适时的传播渠道。

3. 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媒介对信息接收者产生的影响。

经典的媒介效应包括鲍尔斯媒介效应、谴责效应、凝视效应等。

这些效应揭示了媒介对观众态度、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4.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旨在解释个体对媒介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以及个体对新闻报道、广告等传媒产品的反应。

其中包括知觉选择、信息加工、记忆保留等多个关键概念。

5. 主流化与倾向性传播学研究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主流化与倾向性。

主流化指社会上的权威机构对信息的选择和宣传,而倾向性则指传媒报道中潜在的偏见和倾向。

这两个问题不仅会影响信息的真实度和客观性,也会对公众的态度和观点产生影响。

6. 观众研究观众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理解观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与理解过程。

观众研究关注观众的需求、动机、态度、行为等方面,为媒体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提供指导。

7. 新闻报道与公共舆论新闻报道与公共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传播学关注新闻报道对公众持有观点的影响,以及新闻报道在形成公共舆论和社会议程上的作用。

8. 媒介与社会变革媒介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传播学研究了媒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社会变革对媒介的改变,例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和社会互动的深远影响。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

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

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

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

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性因素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

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手段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2)代表人物: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三.哥伦比亚学派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一、本文概述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从诞生到发展的历程,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理论与研究成果。

本文将选取传播学中的十大经典解读,旨在通过对这些经典理论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传播学的核心思想与发展脉络。

这些经典解读不仅涵盖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还深入探讨了传播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领域的紧密联系。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对传播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传播现象,指导实践工作,并推动传播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在传播学领域,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堪称经典。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魔弹论”观点,即信息一旦发出,就能像子弹一样击中并改变受众。

相反,拉扎斯菲尔德强调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和间接性。

他通过实证研究,特别是在选举研究中,发现信息并非直接从媒介流向大众,而是先经过一小部分“意见领袖”的筛选和解释,再通过这些意见领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中介角色,即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解释中的关键作用。

意见领袖通常是某个社会群体中的活跃分子,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接收能力和社交影响力,能够将复杂的信息简化并传递给其他受众。

因此,两级传播理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还强调了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两级传播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现象的新视角。

它让我们意识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可能存在信息流通的不平等现象。

一些社会群体可能更容易接触到意见领袖,从而更容易获取和理解信息;而另一些社会群体则可能因为缺乏合适的意见领袖或信息渠道,而处于信息传播的边缘地带。

这种信息流通的不平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为我们理解信息传播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它不仅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中介角色和受众的主动性,还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流通不平等现象。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是指在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它们对当代传播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有:
1. 关系媒体理论(Interpersonal Media Theory):这一理论由美国传播学家Arnold Lasswell提出,他认为媒体可以通过创造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读者或观众的行为和态度。

2. 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这是Robert Putnam提出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媒体可以创造社会资本,即人们之间的信任、协作和友谊,这样才能有效的沟通和文化传播。

3. 效应理论(Effects Theory):这是Habermas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传播媒体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从而影响社会发展。

4. 传播视角理论(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Theory):这是Ralph Lerner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传播研究应该从多种视角,如政治、文化、社会、历史、心理学等视角去理解传播,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传播的本质和作用。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报告共分为七个部分。在简介部分,报告表达了传播作为基本个人人权同时也是所有国家团体集体权利的基本信念。从第二部分开始,报告分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委员会对世界信息传播结构的调查结果和建议。最后部分则概述了一些调查未能涉及或有待未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强化相互依存性,加强各领域的合作,采用国际的传播标准和手段,新闻的收集和分发方面需重视的问题,注意被忽视的信息盲区,更广泛的资金来源等。
“新世界信息秩序”(NWICO)的论争源起于20世纪70年代。NWICO的倡导者们普遍认为,作为旧时代殖民主义的孑遗和延续,现存的国际传播秩序维持并强化了国与国之间业已存在的不平等。因为这种传播结构当中暗含的逻辑还构建了南方对北方的依赖模式,该模式给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一个公平、合理的“新世界信息与传播秩序”必须建立起来以取代现有的旧秩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映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的文件,在学术方面是与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该学派在承袭马克思关于支配着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学》
霍夫兰的《传播与说服》
霍金斯报告《自由而负责任的传媒》
拉斯维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帕克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我们可以看到,《麦克布莱德报告》既肯定了结构主义者眼中的国际信息模型,又介绍了解决不平等问题的自由主义主张。该报告在意识形态上尽力不偏不倚,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也更多地采取了微观而实际的视角。在同年的第21届教科文组织贝尔格莱德大会上,含改变信息不平衡、保护记者权益、消解信息垄断、保障信源多样化、尊重不同文化等建议的《麦克布莱德报告》得以顺利通过。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1、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指的是探究传播行为的过程,以及认知过程中的概念、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它认为,传播行为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接受者的思维过程,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接收者的思维过程对传播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2、关系理论:关系理论是传播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传播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关系理论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演变过程,主体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传播行为而产生的,而传播行为又受到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动力学理论:动力学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传播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动力学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从而对传播结果产生影响。

4、参照群理论:参照群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行为,参照群的产生、发展以及改变都会影响传播过程,因此参照群在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指出传播具有功能性,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传播行为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共识等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6、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过程,传播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文化类型、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传播过程具有多元性。

文化多元主义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会相互影响,对传播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7、经验型理论:经验型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经验型的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都会获得新的经验,从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经验型理论认为,传播者和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的经验都会影响传播结果,从而对传播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8、传播行为理论:传播行为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行为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发生行为变化。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经验学派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经验学派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

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

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记忆思路:总述内容+代表人物+研究理论批判学派批判学派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兴盛,80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

起源于欧洲,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主要组成部分是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社会文化研究、语义批评和当代女性主义批评。

其核心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境遇里分析与理解传媒的内容、运行机制及其效果。

这一学术传统反对功能主义和自由多元的意识形态,强调现代社会的矛盾对抗性,批判现代社会的霸权统治,揭露传媒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大众商业文化之骗人虚幻的实质,鼓吹激烈的反叛行为,在计划对抗冲突中解决社会矛盾。

记忆思路:时间+总括+组成部分+核心+内容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美国的社会学学派,其学术活动的开展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代表着社会学在美国的一次繁荣。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

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

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的方式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与发展。

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的学科,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对传播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一、传播:传播是信息从一个传播源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进行,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视传播等。

传播不仅涉及到信息的传递,还包括传递过程中的媒介选择、传播效果、公众反应等方面。

二、媒介:媒介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和渠道,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传统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而互联网的兴起则为传播媒介带来了新的变革与挑战。

媒介的选择和使用对传播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也反映了传播者的意图和价值观。

三、受众: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方。

受众可以分为平民大众、特定群体、意见领袖等不同层次和类型。

传播学研究关注着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信息获取途径、意见形成过程等,以帮助传播者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受众需求。

四、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对传播活动影响的评估和衡量。

它可以从认知、态度、行为等多个层面来分析和研究。

传播效果不仅与传播内容相关,还与媒介选择、受众属性、传播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传播效果有助于传播者优化传播策略和提高传播效益。

五、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对媒介的适应能力和利用能力。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介素养成为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媒介的选择与使用、信息的辨别与评估、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六、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建立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社交平台。

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使用户能够分享和产生内容。

社交媒体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成为信息传播和意见交流的重要场所。

七、信息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是指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信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成灾,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传播学十大名词

传播学十大名词

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

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它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

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及核心理论知识

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及核心理论知识

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香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过程和影响的社会科学。

以下是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指人类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和分享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非面对面交流。

2. 传播的基本模式:传播的基本模式包括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施拉姆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等。

这些模式描述了传播行为的基本过程和要素,对于理解传播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传播的类型:传播可以包括多种类型,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

每种类型的传播都有其特点和功能,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交流和信息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渠道,包括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等。

每种媒介都有其特点和优缺点,对于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影响。

5. 受众:受众是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群,包括大众受众、分众受众等。

受众是传播行为的重要参与者,对于传播效果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影响。

6.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包括认知效果、行为效果、态度效果等。

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理解和改善传播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而跨文化传播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重要现象。

跨文化传播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对于理解和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知识点涵盖了传播的定义、类型、媒介、受众、效果以及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等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对现代社会的信息流动和交流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知识点,传播学概论还包括以下内容:1.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需要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验证研究假设和理论。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传播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传播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传播学第一章1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5W模式“谁?说些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四种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文化传承)2勒温(守门人理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作用: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受到信息。

)3霍夫兰(他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的重视)4拉扎斯菲尔德(他的研究不仅破除了“魔弹论”关于“电台的威力”无比强大的迷信,发现大众媒介的直接效果十分有限的原因,而且还发现信息传播的“中间站”—一意见领袖,从而导致了“有限效果论”、“两极传播论”乃至“多极传播论”的问世,初步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

)5李普曼(逆态环境、刻板模式。

主要贡献: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李普曼与拉斯韦尔是同一类的学者,而且他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早期思想。

他在《舆论学》一书中表达了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里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他认为在舆论过程中“刻板模式”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而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社会舆论方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章1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信息的交流、离不开符号和媒介、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2传播的分类1内向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大众传播5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3传播代表性定义:1共享说2影响说3反应说4互动说5过程说(大题:如何更好地开展人际传播或交流)第三章1第三四章的案例分析题包括传播者责任,职业道德,信息污染,信息的爆炸匮乏2论述题传播者的营销因素与那些:1权威性2可信性3接近性4熟知性5悦目性3守门人的三重角色:接受者守门者传播者一身三任,角色多变4守门人的特征:1隐形性2依附性3追加性4完善性5守门人功能:1检查功能2加工功能3评价功能4导向功能5桥梁功能6守门人责任:1确定“编导”方针2确保“产品”质量3加强整体协调4发现和培养传播人才。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传播学是研究和分析信息传播、沟通、交流以及影响大众意识和行为的学科。

在传播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理解和掌握,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及拓展:1.传播:传播指的是信息、思想、观念、价值观等内容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介途径进行,包括口头、书面、视觉、数字等。

2.媒介:媒介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或平台,它可以是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数字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3.公众:公众通常指的是受传播影响的广大人群,他们可能具有共同的兴趣、需求或特定背景,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

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传递信息给大量的受众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它们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对公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5.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构建的交流平台,它可以让用户自由地创建、分享和交流信息,如微博、微信、脸书等。

它们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个体可以更直接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

6.信息扩散:信息扩散是指信息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播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更加迅速和广泛,形成了信息病毒效应,一条信息可以迅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大量人群中。

7.媒介效果:指传媒对受众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效果。

媒介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等不同层次的影响。

8.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媒介和其他载体传递和传播的文化元素,如价值观、观念、艺术作品等。

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承和转化的重要方式,能够影响个体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认知结构。

以上仅是一些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传播学领域涉及广泛,还包括传播理论、传播策略、传播研究方法等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名词和概念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

传播学核心名词精讲(看看就行)

传播学核心名词精讲(看看就行)

传播学核心名词精讲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社会信息: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

信息社会亦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

信息革命: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反映、接收、传递、交流、综合分析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与手段的革命性变革。

信息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所能得到的各种物质手段来延伸、扩展和强化人的脑力劳动,它表现出来的是信息化、智能化和分散化。

信息革命对社会的推动首先体现在它使得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推动力。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从满足社会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以社会公众的生活消费为目的的文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鄄fect)?这就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式,这个模式简明而清晰,是传播过程模式中的经典。后来的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各种修订、补充和发展,但大都保留了它的本质特点。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这五种分析涵盖了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另外,它还导致了传播学对于确定效果的重视。 这篇文章的另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负功能。 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以及文化传承。这三个功能主要是从政治学角度着眼的;1959年,查尔斯?赖特又从社会学的角度,为其补充了"娱乐"功能。由此,形成了传播学中经典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直到今天,它仍是传播学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基本入门知识。作为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传播具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而拉斯韦尔的阐述,则为全面揭示大众传播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基础。此后,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了丰富和拓展。 除了以上所说的5W传播模式和大众传播三功能说外,拉斯韦尔还在传播学领域做出了其他许多贡献。他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他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则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而今天的宣传分析,已被纳入到了传播研究的一般体系中;他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到美国社会科学,并使其与政治分析相结合,从而在社会层面上运用了个体内部的弗氏理论;他还帮助创办了政策学,这是一门整合了社会科学知识与公共行为的交叉学科。因此,虽然拉斯韦尔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传播学学者,但无疑在今天的传播学研究领域中,弥漫着诸多拉斯韦尔的思想和作品。他的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他是当之无愧的传播学奠基人之一。 霍金斯报告《自由而负责任的传媒》 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出版的研究报告《自由而负责任的传媒》是新闻批评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罗伯特?霍金斯和12位当时美国最有权威的大学里的一流学者共同起草的报告阐述了传媒机构自由与责任的相互关系。报告指出:新闻机构的自由应以推动民主政治、承担社会责任为目的,如果新闻机构逃避它的社会责任则意味着将丧失自由。报告呼吁新闻机构要从道德、民主和自律方面改进自己的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报告提出的学术思想被传播学者不断地阐述和发扬,但对新闻界本身的改革却影响甚微。报告50年前提出的问题,在今天的新闻界仍然普遍存在。所以,从某种程度理解,这份报告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946年12月,针对美国新闻业现状,"新闻自由调查委员会"提交了一份研究总报告书,1947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名为《自由而负责的传媒》(AFreeandRe鄄sponsiblePress)。报告认为交换消息和意见的言论市场已被少数经济、企业财团把持,操纵在少数人的手中,间接危害公众服务以及民主政治的基础。 这本133页的报告书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论。提倡自由而负责的报刊,主张新闻自由应以社会责任为规范,媒体对社会有责任提供确实和重要的消息,如果媒体忽略它的公共责任,政府可有限度地控制,同时新闻媒体在行使社会责任时,要进行自律,注意职业水准的品质,致力于客观公正的报道,使得人人有使用媒体的权利,新闻传播进而成为社会公器。此后,新闻界开始有了社会责任论的规范。 《自由而负责的传媒》的目标是研究大众媒体在公共事件中对公众教育的角色,随着委员会对传媒质量和有效性的评估,委员会提出理想的传媒应该是: ??1.对事情做真实、正确而完整的报道并赋予其意义,不但对事实报道,而真理背景也是很重要的。 ??2.意见交换的论坛:应视大众媒介为一公正讨论的园地,形成一个交换、讨论及批评的场所。 3.呈现社会现实情况:对社会及团体的活动实况做出确实反映。正反两面都应顾及,不可失之褊狭。 4.阐明社会目标及价值标准:澄清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表扬社会上善良的一面,使社会大众建立社会高尚的价值标准观念。 5.充分随时供应消息:对社会大众所需要知道的最新消息,做最充分而周全的报道,使大众能透过报道对公众事务做出明智的决定。 书中提出了很多目前还在困扰着新闻媒介的问题:报纸媒介拥有权集中在少数个人和公司手中;公众利用报纸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渠道仍然有限;能够拥有和控制新闻生产的人不能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的要求。它并没有简单地批判当时的媒介环境,而是为新闻和报纸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提供了建议,被称之为自由出版的社会责任理论。传媒应该实现下列政治功能:提供信息、启迪公众以使公众能够自我管理、监督政府。传媒如果逃避民主的责任将会失去新闻自由,传媒应该以道德、民主和自我防卫来提高自己的表现。 5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份报告仍然对当今世界各国传媒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近年来许多国家新闻事业发展的事实来看,传媒从业人员守则的制定、传媒评议会的成立、各大报公评人制度的设立、定期专栏批评同业采访和写作之得失等做法,无一不受这本书的启迪和影响,这是社会责任论思想的具体实践。 霍夫兰的《传播与说服》 卡尔?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夫兰应聘担任美国陆军总部心理实验室主任,率领专家小组指导和研究美军的思想训练计划,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和效果。战后回到耶鲁大学,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课题",出版了一系列丛书。霍夫兰对传播学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二是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起到了很大作用。1946 年到1961年间,霍夫兰领导的"耶鲁传播与态度变迁计划",完成了超过50项实验。他们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产生了一批关于态度问题的耶鲁丛书。1953年出版的《传播与说服》一书,描述了这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结果。 《传播与说服》中一系列的研究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说服的定律。第二,研究采用的主要理论基础为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假设态度的改变是基于求变的动机强过不变的动机。第三,研究的方法为实验室的实验法。耶鲁研究并未使用传媒的讯息或宣传节目,而是使用人际的传播。少数几个研究曾使用到录音的演说和画面的文件,但无益于大众传播的设计。当时的研究学者认为,说服的效果可同时适用于实验和自然的环境中,而实验室的发现自然可以应用在大众传播的说服效果。 霍夫兰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类为传播者、传播讯息、阅听人以及阅听人的反应四个方面。在传播者方面,研究发现阅听人认为可信度低的消息来源较偏颇和不正常,但是,可信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因为阅听人已经忘记了来源的身份,除非其身份再次被强调。就整体而言,态度的改变多是短期的效果。态度不难在接受信息后立即改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又回到原位。 有关阅听人的研究虽然不能定论,但很有趣。那些将所属团体的分量看得很重的人,不易受到与团体规范相左的说服信息所影响。在人格特质方面,自我评价低的人,容易受影响;而对他人抱有较大敌意或有精神性神经症倾向的人,则不容易受影响。 最后,研究者在探讨阅听人反应时,发现主动参与的阅听人,比被动参与的阅听人容易改变态度。 霍夫兰的研究在传播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研究焦点不在大众传播,但其发现有助于我们更了解说服的过程———这是大众传播研究中很重要的课题之一。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如可信度、对宣传的免疫力、恐惧诉求、睡眠效果等等,都是引导后来研究的起点。 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1948年,维纳的《控制论》问世。这是一本技术性很强的书,不易读懂。为了使控制论的观念能为一般人所接受,维纳在1950年出版了《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一书,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他的努力使得人类在技术世界的环绕中更加有尊严、更有人性;而不是相反。 这本书从技术谈起,逐渐将视角扩大到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包括人类与动物不同的学习机制、语言的机制和历史、信息的组织方式、法律和传播过程的关系、传播和社会政治的关系、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语言中的曲解问题等等话题。在书的后记中,WalterA.Rosenblith评价自1950年以来,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众多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政治家、社会政策制订者看待技术进步中社会变革的方式。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本将熵和信息传递的概念贯穿始终的著作,并以此作为观察其他社会问题的线索。读这本书将有助于从更为深广的层面上理解传播过程的本质。 维纳认为控制人们环境的命令都是人们给予环境的信息。这些命令和任何形式的信息一样,要在传输的过程中解体。它们一般是以不太清晰的形式到达的。在控制和通讯中,人们一定要和组织性降低与含义受损的自然趋势作斗争,亦即要和所讲的增熵趋势作斗争。 维纳的论点是:生命个体的生理活动和某些较新型的通讯机器的操作,在它们通过反馈来控制熵的类似企图上,二者完全相当。它们都有感觉接收器作为它们循环操作中的一个环节:也就是说,二者都以低能级的特殊仪器来搜集外界的信息并以之用于操作中。 维纳区别了单向传播的"消息"和作为"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即信息。消息,只是从消息的发出者抵达消息的接受者的单向的过程;而信息,则是对一个消息刺激的反应的再提取。但是,这个过程显然不能无限地夸大,即不能以为获得消息的过程会忠实地反映外界的确切知识。事实上,维纳的反馈理论的意义就在于此。维纳认为,消息有天然的"磨损"倾向,有天然的"增熵"趋势,有增加混乱的必然。反馈的作用就在于同这个"自然的增熵趋势做斗争"。 信息的传输其实比实物的传输更为重要,主要是因为信息的传输是人的感觉和能力的延伸,可以从一个世界延伸到另外一个世界。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且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还伴随着人类所特有的人文的东西,人之所以有人的用处主要在于人有区别与其他物体和生物的道德、人格、灵魂、精神、记忆等精神活动,抛开这些来谈论 信息纯属无稽之谈。 一个体系抵抗组织程度衰变的重要方法就是保持开放,这就是维纳的结论。不断地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调节体系内部变量之间的综合,抗拒组织解体的自然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