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章厄尔尼诺与温盐环流解析
厄尔尼诺现象精讲课件

厄尔尼诺现象精讲课件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是指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洋表面水温异常升高的一种现象。
它通常与正常的赤道太平洋海温分布相比,表现为中东太平洋热带海域温度的异常上升和热带海洋的异常降温,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起因厄尔尼诺现象的起因主要与南海高压和南太平洋高压的变化有关。
正常情况下,南海高压和南太平洋高压的强度相对均衡,使得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洋存在东、西风交替的特征。
而当南海高压和南太平洋高压发生变化时,会引起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热带海域的异常温升,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二、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过程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都市期(Upwelling Phase):此阶段以东太平洋为中心,海温下降,冷水向上浸润,热带东太平洋表层海洋温度下降。
2. 成熟期(Mature Phase):此阶段热带中太平洋、中东太平洋热带海域水温异常升高。
大规模的海洋环流异常发生,引起全球的气候变化。
3. 衰退期(Decay Phase):此阶段厄尔尼诺现象逐渐减弱,海温开始降低,热带太平洋中东部热带风暂时恢复正常。
三、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文气候方面:由于赤道太平洋上升气流增强,常年季风降水区域偏北,造成干旱和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2. 温度方面:厄尔尼诺现象使得热带太平洋地区温度上升,甚至影响到全球的温度分布。
3. 生态系统方面:由于厄尔尼诺导致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许多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一些物种数量大幅度减少。
4. 经济方面: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业、渔业等行业造成巨大影响,粮食产量下降,渔业资源减少。
四、厄尔尼诺现象的应对和利用厄尔尼诺现象虽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可以利用其特点进行应对和利用:1. 气象预测:通过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监测和分析,可以预测全球气候的变化,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和农业生产的策划。
高二地理知识点重点归纳厄尔尼诺

高二地理知识点重点归纳厄尔尼诺高二地理知识点重点归纳——厄尔尼诺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地球各个方面的科学,而厄尔尼诺现象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热带太平洋表面海温异常升高,进而引发大气环流的变化现象。
它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中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归纳。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概念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热带太平洋表面海温异常升高的一种现象。
通常表现为赤道附近的海温明显升高,导致与之相连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发生在每2到7年之间,持续数月到两三年。
它的出现对全球天气模式、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机制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有关。
通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表面水温呈现东西温度分布的正常状态,即东部比西部温度高。
而当东部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升高时,厄尔尼诺现象就开始形成。
这通常是由热带太平洋大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含量增加、海洋环流异常和大气环流紊乱引起的。
三、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1.大气环流的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引发大气环流的改变。
在厄尔尼诺事件中,大气环流的西风急流向东移动,导致正常的风向和降水分布发生变化。
2.全球天气模式的改变: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的天气模式有着明显的影响。
通常会导致原本干旱的地区出现降水过多的情况,而原本湿润的地区则可能遭遇干旱。
这给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3.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海洋环境的变化,许多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数量都会发生变化。
陆地上的植物和动物也会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或迁移。
四、厄尔尼诺现象的监测与预测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科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监测和预测工作。
他们通过收集和分析全球各地的海洋和大气数据,以及建立气候模型来进行厄尔尼诺的预测。
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海水垂直温度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海水垂直温度变化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通常和拉尼娜现象(La Niña)相对应,它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剧烈波动。
厄尔尼诺现象的海水温度变化在太平洋海洋的垂直温度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对太平洋海水垂直温度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和原理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东太平洋中的热带海洋表面温度高于正常水平,导致环流系统异常变化而引起的。
具体来说,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步骤:首先,正常情况下,东太平洋的热带海洋表面温度较低,热带大气环流形成蓝色带(也称为厄尔尼诺带)。
然而,在特定的条件下,海洋中心的温暖海水向东推移,导致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
这种暖水推移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接着,由于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大气环流被迫发生变化。
此时,赤道太平洋上方的压力系统发生垂直位移,形成了异常的高压系统。
这种高压系统会导致风向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加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
最后,由于厄尔尼诺现象表面海水变暖,导致热带环流和海洋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
二、厄尔尼诺现象对太平洋海水垂直温度结构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海洋表面温度升高不仅对大气环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也对太平洋海水垂直温度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上层海洋温度增加: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洋表面温度升高,上层海洋的温度也会相应上升。
这是因为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后,其热量会向下传导,从而导致上层海洋的温度增加。
2. 垂直温度梯度减小:在正常情况下,太平洋海洋的垂直温度结构在赤道附近呈现出明显的温度梯度,即从海洋表面到深海,温度逐渐下降。
然而,在厄尔尼诺现象下,由于海洋表面温度的异常升高,这种垂直温度梯度会减小。
3. 混合层厚度减小: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海洋表面温度的显著上升,从而影响混合层的形成和厚度。
厄尔尼诺是什么意思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和周期变化

厄尔尼诺是什么意思-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和周期变化厄尔尼诺是什么意思-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和周期变化厄尔尼诺暖流,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
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
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
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发展由来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文El Niño,原意是"小男孩"或"小女孩",也指圣婴,即耶稣,用来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全世界出现的异常天气,有范围广、灾情重、时间长等特点。
在这一系列异常天气中,科学家发现一种作为海洋与大气系统重要现象之一的"厄尔尼诺"潮流起着重要作用。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原意是"神童"或"圣明之子"。
相传,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与天气的关系。
他们发现,如果在圣诞节前后,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温暖,不久,便会天降大雨,并伴有海鸟结队迁徙等怪现象发生。
古印第安人出于迷信,称这种反常的温暖潮流为"神童"潮流,即"厄尔尼诺"潮流。
形成原因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厄尔尼诺暖流

厄尔尼诺暖流厄尔尼诺暖流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对全球气候产生广泛的影响。
它通常在南太平洋和赤道地区形成,导致海水温度升高,降雨模式发生变化,并引发其他气候异常事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厄尔尼诺暖流的形成机制、气候影响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暖流的形成机制厄尔尼诺暖流的形成与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正常情况下,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较低,而西太平洋的海水温度较高,形成了温度梯度。
这种温差推动了海洋中的暖流从东向西流动,并形成特定的环流系统。
然而,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这种环流系统发生异常改变。
具体来说,东太平洋的东部海域网罗热带太平洋季节倒转(Trade Winds)的汇合,导致东太平洋温暖海水向西太平洋推移,形成异常的温暖水团,从而引发了厄尔尼诺暖流。
二、厄尔尼诺暖流的气候影响厄尔尼诺暖流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它引起了赤道地区的海水变暖,导致了降雨模式的变化。
在厄尔尼诺时间内,本来干旱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异常的降雨,而原本多雨的地区则可能出现干旱。
其次,厄尔尼诺暖流强化了风暴和飓风的形成和发展,增加了风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此外,由于厄尔尼诺暖流的影响,全球气温也可能出现异常升高,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三、厄尔尼诺暖流对人类的影响厄尔尼诺暖流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对全球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厄尔尼诺暖流导致的气候异常,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有些地区可能面临干旱和洪涝等灾害,使农作物收成减少,给农民的生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厄尔尼诺暖流还可能导致渔业资源的减少,对渔民和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打击。
其次,厄尔尼诺暖流增加了天气灾害的发生概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猛烈的风暴、洪涝、干旱等天气灾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房屋损毁和经济损失。
最后,厄尔尼诺暖流还可能对全球能源供需产生影响。
由于气候异常,能源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对能源市场和能源供应国家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摘要:厄尔尼诺现象作为大尺度上的海-气相互作用的突出表现,不仅对大气环流和气候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且对各地的生态和经济都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厄尔尼诺现象可能的成因、预测手段、影响结果和结论四个方面作了相应的介绍,较全面的分析介绍了厄尔尼诺现象。
关键字:厄尔尼诺大气环流水温 ENSO1.前言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为圣婴的意思,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原指赤道海面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通常认为区域平均海温持续12个月以上为正距平,且海温正距平的峰值达到1°C或连续3个月区域平均海温正距平超过1°C,即可视为一次厄尔尼诺发生[1]。
由于海水表面温度平均升高1°C,就会使海水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C,造成大气环流异常,严重地影响世界各地气候,所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可以引起全球性的天气气候异常,造成大范围的高温与干旱,有时也可以使原本少雨的地区暴雨成灾。
2.厄尔尼诺成因厄尔尼诺具有区域性强,能量变化大,活动频繁、有规律(如锁相)但无严格周期等特点。
厄尔尼诺的发生、发展、消亡及再现通常有一个3-7年非严格周期的循环过程。
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现象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
不仅如此,随周期缩短而来的,是厄尔尼诺现象滞留时间的延长。
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目前有关厄尔尼诺的起因众说纷纭。
主要存在六个推测:2.1 推测1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而引起海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的可能原因有五种,下面将一一介绍。
2.1.1 信风张弛通常情况,在信风的作用下热带太平洋地区会保持水位西高东低、海表温度西暖东冷。
这是因为在赤道地区盛行的偏东信风作用下,在赤道大陆西岸为远离海岸的风。
该风作用于海面,使得表层较温暖的海水流向大洋西侧,而大洋东侧深层较冷的海水上涌来补充表层海水的损失,形成赤道太平洋西侧海平面比东侧高的分布。
厄尔尼诺及盐度

寒暖流分布的规律:
①低中纬度洋流环流的西部是暖流,东部是
寒流,除西风漂流是寒流外,其它都是暖
流。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洋流环流,西部是寒流,
东部是暖流。
渔场的形成条件可以归纳为: (1)大陆架形成渔场,可从三方面分析: ①大陆架海水较浅,太阳辐射热能射到海底,有利于鱼类的 饵料(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②大陆架底部沉积着由大陆带来的泥沙,有利鱼类产卵发 育; ③大陆架与大陆毗连,由大陆流来的江河带来的各种有机物 质为鱼类和浮游生物提供养料。
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
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 纬弯曲。 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 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 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 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 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 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 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澳大利 亚则开始出现旷日持久的干 旱天气,其东部连续4年没 有下过透雨,为为捷克一名 男子将一女孩驮过受灾 的北部城镇。
暖流赶走了鹈 鹕的主要食物, 秘鲁渔民不得 不给鹈鹕喂食。 图为印尼首都雅加 达南郊一片干涸、 龟裂的湖底。
图为索马里士兵在灾区救助洪水中的灾民。 1997年11月,厄尔尼诺现象给全境终年高温 少雨的索马里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暴雨。
•
副热带海区,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海区为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1150毫米左
厄尔尼诺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水升温

厄尔尼诺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水升温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上升的一种现象,它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虽然厄尔尼诺现象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其形成的具体原因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文将探讨厄尔尼诺形成的主要原因——海水升温,并分析这一现象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海洋循环异常厄尔尼诺现象与海洋循环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海水在热带地区升温后会沿着赤道向东流动,并在大洋深处上升,形成所谓的“上升流”。
这种海洋循环有助于将大气中的热量传送到更高的纬度,并维持着赤道与副热带地区的温度差异。
然而,当海洋循环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二、海洋气候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海水表面温度升高时,海洋表层的温暖空气会上升,形成低气压区。
同时,由于水面温度升高,水汽蒸发增加,形成密云和降水,进一步加强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反馈。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三、太平洋南部海域的异常暖水在厄尔尼诺发生之前,太平洋南部的海水会异常升温。
这一异常升温现象称为“厄尔尼诺预备阶段”。
科学家通过监测海洋温度分布,特别是太平洋上的El Niño观测站数据,可以预测到厄尔尼诺事件的来临。
四、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除了海水升温,厄尔尼诺形成还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活动的变化、地球自转以及海洋中的地壳运动等。
而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例如工业排放、土地利用变化等。
这些因素对全球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从而可能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综上所述,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主要是海水升温所致,其原因涉及海洋循环的异常、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太平洋南部海域的异常暖水以及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
对于了解和预测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深入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也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是台风降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 风)旳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其次,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一般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旳当 年,我国旳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 地域,我国北方地域夏季往往轻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 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旳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错 4.一般而言,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后,紧 接着出现拉尼娜现象 对
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域气候影响 判断:
1.澳大利亚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
强、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错
2.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因为海温 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降低, 旱灾严重。对
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域气候影响 3.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对
(东涝)
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旳澳大利亚则开始出现旷日 持久旳干旱天气,其东部连续4年没有下过透
雨,为近223年罕见
(西旱)
厄尔尼诺现象
非洲旳干旱
南美旳暴雨和洪水
印尼旳森林大火
(西旱东涝)
澳洲旳干旱
③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大气环流情况
④厄尔尼诺现象旳影响
a海洋生态灾变;海洋捕鱼量降低。 b造成全球气候异常旳主要原因之一; c农业减产。
——拉尼娜现象
阅读下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是正常年份太平洋赤道地域上空“沃克环 流”旳垂直示意图。“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旳 东西部差别而产生旳一种热力环流。
(1)填表,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旳差别。
项目
洋流名称 海水温度、海平面气压 降水
太平洋东部 秘鲁寒流
水温低,气压高 少
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的关系

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的关系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是指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沃克环流是指赤道太平洋上的一种大气环流系统。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篇文章将探讨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和发展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在正常年份的基础上异常升高,并且伴随着大气压力和风场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的东部海域存在着较冷的表层水和较温暖的深层水,这种垂直温度分布差异导致了强大的海气相互作用。
然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太平洋的表层水温异常升高,导致水汽蒸发增加、风速减弱甚至倒转,从而改变了全球气候系统。
这种异常现象往往发生在2至7年的间隔,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
二、沃克环流的特征和机制沃克环流是指赤道太平洋上一种呈东西走向的大气环流系统。
正常情况下,沃克环流由东太平洋上的高压带、向西移动的高压带和赤道西太平洋的低压带组成,这种大气环流维持了正常的海洋温度分布。
然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太平洋的表层水温异常升高,导致大气压力分布发生异常变化。
这种情况下,沃克环流的东部分极其变弱甚至消失,高压带向东移动,低压带则向赤道东太平洋扩展。
这种大气环流异常变化被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厄尔尼诺现象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的相互作用关系厄尔尼诺现象和沃克环流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的强度和位置都会发生变化,导致大气压力、风场和海洋表面温度的异常分布。
另一方面,沃克环流的变化也可以对厄尔尼诺现象产生反馈作用。
正常情况下,沃克环流有助于维持东太平洋的冷海水堆积,从而抑制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但当沃克环流削弱甚至消失时,东太平洋的表层水温开始升高,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可以说厄尔尼诺和沃克环流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自然现象,它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将从海洋环流、大气环流以及太阳活动等方面来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海洋环流的影响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库,其热容量远远大于空气。
当太阳辐射照射到海洋表面时,一部分能量会被吸收,使得水温升高。
而海洋表面水温的升高则会改变海水密度,进而改变海洋的环流系统。
厄尔尼诺现象常常与南大西洋濒临南美洲沿岸的秘鲁海流相关。
正常情况下,南美海域的秘鲁海流(也称为洛德海流)会把冷水从深海带到海面,形成富含营养盐的冷流。
但是,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秘鲁海流减弱,甚至逆转,使得原本冷的海水变得温暖。
这导致了海水温度的异常升高,形成了厄尔尼诺现象。
二、大气环流的作用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密切相关。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厄尔尼诺现象形成。
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大气环流主要由季风系统和行星风系统构成。
通常情况下,季风系统和行星风系统会将热带的暖湿空气带往西太平洋,逐渐向东太平洋转移。
然而,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大气环流减弱,使得热带的暖湿空气滞留在太平洋赤道地区,进而加剧了海水的异常升温。
这种异常的大气环流导致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三、太阳活动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辐射的变化会引起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并通过复杂的过程影响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
研究表明,太阳的活动周期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当太阳活动周期较长时,厄尔尼诺现象更易发生。
这是因为太阳活动减弱会导致地球接收到的辐射能量减少,进而影响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是由海洋环流、大气环流以及太阳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海洋环流的异常使得海水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大气环流的正常运动。
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候异常,而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影响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对于理解和预测厄尔尼诺现象,深入研究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
厄尔尼诺现象知识点总结

厄尔尼诺现象知识点总结引言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区域暖水异常增温现象,通常出现在2至7年一次,常常会带来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现象,影响着全球的农业、渔业和气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需要长时间的海洋遥相关和大气变化参与。
本文将从厄尔尼诺的定义、成因、影响、历史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总结。
壹、厄尔尼诺的定义厄尔尼诺(El Niño)是指太平洋赤道东部海域的表层海水异常升温现象,通常会影响到大气环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气环流带来的气候。
贰、厄尔尼诺的成因1. 热带西太平洋耶尔马那海盆东北向西南的赤道表层海洋暖湿化带,在厄尔尼诺出现前由于东风强盛,使得地球自转在大气运动上向赤道周围产生西移涡动;2. 海洋表层水西移,热国内中镇压带受影响,在澳大利亚和东南亚一带天气多干,冷潮带消失,因此没有冷水对流上升;3. 暖化大气环流系统,赤道地区大气逆温度梯度减弱,地球自转在大气中的运动对赤道周围产生的西移涡动减弱;4. 西风急流强化,阻止分裂分支的形成,老东南季风带的平均经度降低,澳大利亚、印度的降水较少,东南亚的干旱现象加重。
叁、厄尔尼诺的影响1. 气候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例如南美洲、澳大利亚的干旱,东南亚的洪水,非洲草原的歉收等;2. 农业影响:由于气候异常导致一些主要粮食产区的丰收,另一些地方的减产,厄尔尼诺现象对于全球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带来很大的影响;3. 渔业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会使得赤道太平洋海域水温升高,导致一些渔业资源的减少;4. 海洋生物影响:由于海水温度的升高,很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会遭受到破坏;5. 全球经济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会因为气候的异常而对全球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肆、厄尔尼诺的历史厄尔尼诺现象早在19世纪就成为全球气候系统重要的一部分,不过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1. 1876-1877 年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印度河上游的洪水,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干旱;2. 1982-1983 年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澳大利亚的洪水和干旱,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现象;3. 1997-1998 年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现象,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07第七章厄尔尼诺与温盐环流解析

与厄尔尼诺相关联的降水和温度分布型
世界家禽养殖饲料市场危机 秘鲁鸟粪工业 全球粮食生产,大豆代替鱼粉
五、恩索事件(ENSO)
Bjerkness将厄尔尼 诺和南方涛动合称为 恩索。
恩索是当今学术界对 厄尔尼诺现象的正式 称呼。
五、ENSO
南方涛动表现为3~4年的周期变化,与赤道太平洋海温的 变化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家Jacob Bjerknes指出了SO与El Nino之间的联系。
沃克环流
太平洋东部地 区晴朗少云气 候——世界上 最干燥的地区
之一
暖池
2 0 0 m
鱼类、鸟类资源丰富
50 m
海洋的主要热源是太阳辐射,上层水温比较高。一般,海水 的水温高则密度小,所以,海洋有明显的分层——上层暖水和 下层冷水间有一明显界面,叫斜温层。
热带雨林着火
斜温层
热带沙漠开花
异常增温
在秘鲁南北狭长、宽度仅为30-130 公里的浜海区,地面广泛分布着流动 的沙丘,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该地区 年平均气温超过25℃,年降水量不足 50毫米,南部低于25毫米,气候炎热 干旱。但有的年份降水量突然成倍增 长,沙漠中会长出较茂盛的植物,并 能开花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为"沙漠 开花"。
沃克环流正常情况
低层大气 太平洋上的信风沿赤道自东向西吹送,将暖海水热
能堆积至西太平洋印尼一带的上层海水。 此区暖水受热蒸发上升至大气中,使对流活动更易
产生。 上层大气 风沿着赤道太平洋自西向东吹送,在东太平洋出现
下沉气流,导致该区干燥少雨。
大气涛动
不同大气活动中心的变化之间的联系。沃克(Walker) 在1924年正式提出三大涛动(大气活动中心的气压变化 相反关系)的名称:
一文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及沃克环流(最全)

一文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及沃克环流(最全)高中地理复习和新课的全部课件在这里,请使用!我们都爱地理爱生活,爱教育,爱地理!家校合作!每天有推送,欢迎订阅!(老胡)28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大家好前几天发布了一篇关于“双峰拉尼娜年”的文章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关于拉尼娜、沃克环流、厄尔尼诺现象到底是什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今年已确定是“双峰拉尼娜年”,冬天该有多冷?不但很冷还很异常!(点击文字查看)导读:文一、沃克环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搞明白了吗?文二、冻坏了?今冬将形成'拉尼娜'事件,北方或出现极端天气!冬天会更冷吗?文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课件文一、沃克环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搞明白了吗?沃克环流▼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它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沃克环流示意图☝No.1成因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水温分布西高东低。
在西太平洋,海洋母亲赋予了大气巨大的热量,使这里的空气温暖而潮湿,盛行上升气流,成为对流活动极为旺盛的地区也是太平洋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而热带东太平洋为冷水域,冷水使其上方的空气变冷、密度增大,这一带洋面上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少云天气。
平均而言,太平洋大气低层东部气压高,西部气压低,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从东边来的空气流到西太平洋正好补偿了因上升而流失的空气。
而高空的情况常常与低层相反,在太平洋上空常以偏西气流为主。
这样就在赤道地区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流圈,即西太平洋为气流上升区,到高空以后向东运行,行至东太平洋下沉到海面,然后向西太平洋流动。
这个在低纬度太平洋上空形成东西向流动的大气环流就是沃克环流。
No.2沃克环流的增强和减弱及其影响沃克环流的增强和减弱仍然是当代科学之谜。
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自然因素。
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可能与其有关。
二是人为因素。
即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也是赤道暖事件剧增的可能原因之一。
厄尔尼诺现象对洋流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对洋流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东部出现异常高温的现象,由于海水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洋流分布,因此厄尔尼诺现象对洋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对洋流的影响,并分析这一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生态系统以及经济活动的深远影响。
一、厄尔尼诺现象对洋流的水文循环影响1. 厄尔尼诺现象下的海水温度变化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东部海域的海水温度显著上升。
这种温度变化引发了一连串的水文循环变化,特别是对洋流的影响最为显著。
2. 洋流强度和方向的改变厄尔尼诺现象使得赤道东部的暖流增强,导致整个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洋流受到改变。
原本顺着南北方向流淌的洋流,发生了明显的偏转,强度也有所减弱。
这导致了全球各地洋流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3. 影响全球气候模式的形成洋流是导致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厄尔尼诺现象造成洋流分布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全球气候系统的形成。
例如,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南美西海岸地区的降雨量增加,而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则相对干燥。
这种气候异常现象对气候模式和天气变化的预测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厄尔尼诺现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由于洋流的改变,海洋生态系统会受到直接冲击。
洋流的减弱会导致营养盐的输送减少,从而影响浮游生物的生态系统。
这进一步影响到整个食物链,对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
2. 影响大气和陆地生态系统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气候异常也会影响大气和陆地生态系统。
例如,南美西部地区雨量的增加可能导致洪灾和泥石流的发生,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也与农作物歉收、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相关联。
三、厄尔尼诺现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1. 渔业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渔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洋流的变化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动,这会直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数量和分布。
某些地区的渔业可能会面临资源枯竭、渔民收入减少的问题。
2. 农业和水利工程的挑战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干旱和降雨模式的改变,对农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厄尔尼诺解释

厄尔尼诺解释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地区平均每2到7年出现一次的天气现象,主要是由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引起的。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有着重大影响,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并对农业、渔业、水资源管理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与原理1.1 大气环流与海洋循环的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是由大气环流与海洋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海洋表面会出现一种名为东风亚纳(Trade Winds)的东向气流,将暖水推向西太平洋,使得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相对较低。
但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风亚纳减弱,暖水流动减缓,海洋表面温度上升,形成所谓的厄尔尼诺事件。
1.2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的关系南方涛动是厄尔尼诺现象的一个重要指标。
南方涛动是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中的一种振荡现象,通过对大气压力和海洋表面温度的测量,可以判断当前是否发生厄尔尼诺。
二、厄尔尼诺现象的特征2.1 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温度会出现异常上升。
这种增温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可能导致各地气温异常升高,引发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
2.2 降雨分布异常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对降雨分布造成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正常的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会导致一些地区的降雨集中,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干燥。
但是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这种分布模式会发生改变,导致降雨异常分布,可能引发干旱或洪涝等灾害。
2.3 生态系统变化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海洋温度增加可能导致浮游生物种群变化,对渔业资源造成影响。
此外,厄尔尼诺也可能引发珊瑚白化事件,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产生破坏。
三、厄尔尼诺现象的全球影响3.1 全球温度异常变化厄尔尼诺现象会使全球的气温分布发生变化。
暖水流动的减缓会导致全球某些地区气温上升,而其他地区则可能出现气温下降的情况。
这种异常变化会对农业生产、能源消耗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3.2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厄尔尼诺现象简单理解

厄尔尼诺现象简单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一种周期性现象,它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单地理解并探讨厄尔尼诺现象的原理、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原理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导致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与正常的赤道海洋热带环流有关,通常以3-7年的周期出现。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海水温度升高,热带雨带位置向东移动,南美沿岸出现暖流,同时与此相对应的,亚洲地区则会出现异常干旱和旱灾。
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1. 气候异常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涉及全球范围,包括降雨量、气温以及风向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这会导致全球气候系统的不稳定,引发洪灾、旱灾等极端天气事件。
2. 渔业资源:厄尔尼诺现象会对世界范围内的渔业资源产生重大的影响。
热带鱼类会因为海水温度上升而迁移到其他地区,导致原本的渔业资源减少,渔民收入减少。
3. 生态系统: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珊瑚礁遭受热应激导致大规模死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三、应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策略1. 预警和监测体系的建立:建立健全的厄尔尼诺现象预警和监测体系,可以提前掌握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并预测其可能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为相关地区的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2. 气象灾害管理和风险减轻策略的改进:通过改善气象灾害管理机制,加强风险减轻策略和灾害应对的能力建设,提高社区和个人的抵御能力,降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灾害风险。
3.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共同研究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和特点,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形成全球应对厄尔尼诺的合力。
四、结论厄尔尼诺现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气候现象,它对全球的气候、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何有效应对厄尔尼诺现象,需要我们加强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努力保护地球环境,确保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厄尔尼诺现象的详细分析

厄尔尼诺现象的详细分析厄尔尼诺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
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渐渐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
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
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
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
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一文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及沃克环流

一文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及沃克环流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并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大尺度自然变化现象。
而沃克环流则是指赤道太平洋上的一种环流系统,与厄尔尼诺现象存在密切关系。
本文将重点介绍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及沃克环流的特点。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1. 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厄尔尼诺发生期间,太平洋赤道地区降雨量会明显减少,其它地区却可能出现异常增多的降雨。
这造成了全球某些地区的干旱和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
2. 生态系统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重要影响。
例如,厄尔尼诺引起的水温升高会导致珊瑚礁的白化,严重破坏了珊瑚礁生态系统。
厄尔尼诺还可能改变洋流和海洋生物分布,对渔业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3. 农业与经济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业产生直接影响。
由于厄尔尼诺带来的干旱和降雨异常,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威胁,导致农作产量下降。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影响全球的粮食价格,对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沃克环流的特点1. 东西风对流层环流沃克环流是一种东西风对流层环流现象。
在正常情况下,东太平洋的海水较冷,风从东向西吹,带走了热量。
而沃克环流的特点是,在厄尔尼诺发生时,风向转变,从西向东吹,形成了一种异常的环流格局。
2. 厄尔尼诺与沃克环流的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和沃克环流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厄尔尼诺的发展会减弱或逆转正常的沃克环流,导致西太平洋异常升温,进一步加强厄尔尼诺现象。
而当厄尔尼诺结束后,沃克环流又会逐渐恢复正常。
3. 预测和监测沃克环流的变化对于厄尔尼诺的预测和监测非常重要。
通过观测沃克环流的异常性,科学家可以及时预测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并进行相应的气候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制定。
结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及沃克环流的特点是气候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了解和监测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对厄尔尼诺现象及其与沃克环流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海水垂直温度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海水垂直温度变化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气候现象。
这种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会引发极端天气事件,还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重点探讨厄尔尼诺现象中太平洋海水的垂直温度变化。
一、厄尔尼诺现象简介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东部赤道附近大气压力和海水温度升高的现象。
它与正常的太平洋温度分布相反,常常被形容为“太平洋的冬天”。
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一般为2至7年,其间会出现一系列异常气候现象,如干旱、洪灾和风暴等。
二、太平洋海水垂直温度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海温异常升高不仅发生在海表面,而且在垂直方向上也有明显的变化。
具体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了太平洋海水垂直温度分布的倒转。
1. 上层海水温度升高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海水温度在太平洋东部赤道附近的上层迅速升高。
这种升温现象导致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增加了热量的输入,进而影响大气环流。
2. 深层海水温度变冷与海表面升温相对应的是深层海水温度的变冷。
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海洋环流扰动使得深海冷水上涌减弱,热量难以向深海传输,使得深层海水温度下降。
这种温差的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的太平洋海水垂直温度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气候异常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海水垂直温度变化会导致大气环流和降水分布发生异常改变,进而引发严重的气候异常事件。
例如,降雨量减少导致的干旱和森林火灾、降雨量增加导致的洪灾等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关。
2. 生态系统冲击太平洋海水垂直温度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海洋生物的繁殖和迁徙周期通常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而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温度变化可能打乱这些生物的正常活动,破坏生态平衡。
四、厄尔尼诺现象的长期趋势尽管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往往在数年左右,但研究表明,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其频率和强度似乎有所增加。
这一趋势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其具体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北太平洋涛动(NPO: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阿留申低压与北太平洋高压
◦ 南方涛动(SO:Southern Oscillation) 印度洋低压与南太平洋高压 南方涛动指数:赤道东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印度尼 西亚海平面气压。 高指数时期(东高西低),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 低、副高偏强,降水少;印度尼西亚海温高,东 南季风强,印度的季风雨量多且集中。 低指数时期,则相反。 不仅影响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还会影 响非洲撒哈拉沙漠、加拿大等地。
◦ 北大西洋涛动(NAO: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冰岛低压与北大西洋高压 北大西洋涛动强,表明两个活动中心之间的气压差大,北 大西洋中纬度的西风强,为高指数环流。墨西哥湾暖流及 拉布拉多寒流均增强,西北欧和美国东南部因受强暖洋流 影响,出现暖冬;而由寒流控制的加拿大东岸及格陵兰西 岸却非常寒冷。 北大西洋涛动弱,表明两个活动中心之间的气压差小,北 大西洋上西风减弱,为低指数环流。西北欧及美国东南部 将出现冷冬,而加拿大东岸及格陵兰西岸则相对温暖。
沃克环流正常情况
低层大气 太平洋上的信风沿赤道自东向西吹送,将暖海水热
能堆积至西太平洋印尼一带的上层海水。 此区暖水受热蒸发上升至大气中,使对流活动更易
产生。 上层大气 风沿着赤道太平洋自西向东吹送,在东太平洋出现
下沉气流,导致该区干燥少雨。
大气涛动
不同大气活动中心的变化之间的联系。沃克(Walker) 在1924年正式提出三大涛动(大气活动中心的气压变化 相反关系)的名称:
大陆
澳大利亚 低压
澳大利亚高压
季风环流(Monsoon circulation)
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
沿着赤道太平洋海面上发展的东西 向顺时针的垂直大气环流系统
英国气象学家沃克爵士在1920年代 最早提出的理论
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
大气活动中心
1月
7月
副极地低压 冰岛低压
冰岛低压
永久性
阿留申低压
北 半 球
活动中心
副热带高压
北大西洋副高 北太平洋副高
半永久性 活动中心
大陆
西伯利亚高压 北美高压
阿留申低压 北大西洋副高 北太平洋副高
印度低压 北美低压
南 半 球
永久性 活动中心 半永久性 活动中心
副热带高压
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 印度洋高压
北极涛动
全球大尺度的大气运动有一定的内在特征,在空间特征上 往往表现为比较固定的结构,通常称为环流的“模态”。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最重要的模态是“北极涛动”, 其主要特征以北极地区为中心而沿纬圈呈环状分布,所以 又称“环状模态”。
该模态对对流层(大约10km以下)大气环流的变化影响最 强,季节上以冬季最活跃。当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北 半球以纬向型环流为主;负位相时则是经向型环流占优。 北极涛动及其影响是目前国际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一个 非常重要的领域。
北极涛动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有关研究发现:当北极涛动处于较强的正位相时,东亚冬季风 减弱,冷空气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也减弱,我国大部分地区气 温偏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连续暖冬,可能与同期北极涛动 的持续增强有密切关系。与此同时,强的北极涛动还造成我国日 平均气温方差变小,这意味着天与天之间的变化更加平稳。从20 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150个气象站平均冬季日温度方差减小了 16.5%,北极涛动可能贡献了其中的大约20%左右。
沃克环流
太平洋东部地 区晴朗少云气 候——世界上 最干燥的地区
之一
暖池
2 0 0 m
鱼类、鸟类资源丰富
50 m
海洋的主要热源是太阳辐射,上层水温比较高。一般,海水 的水温高则密度小,所以,海洋有明显的分层——上层暖水和 下层冷水间有一明显界面,叫斜温层。
研究还发现北极涛动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量的年际 变化有显著影响,5月份的北极涛动指数与东亚夏季风指数间有 显著的相关(0.46),当5月AO偏强一个标准差时,长江中下游 地区夏季降水平均减少8%左右。这为我国汛期降水预测提供了 一条重要线索。(龚道溢等)
南方涛动
在对印度季风年际变化的研究中,沃克发现 印度季风的变化和全球天气有某种关联。他注 意到东南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赤道低 压这两大气活动中心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 系。即东南太平洋气压偏高时印度洋及印尼地 区气压偏低;反之亦然的“跷跷板”现象。 1928年在向皇家气象学会提交的一篇论文中, 沃克将这种“跷跷板”现象定义为南方涛动 (Southern Oscillation)。
南方涛动
黄点位置是东太平洋 塔希提岛,代表东太 平洋副热带高压;
红点是达尔文港,பைடு நூலகம் 表印度低压;
沃克发现两地之间的 气压有明显的负相关 关系。
以达尔文港气压变化为基准,将太平洋各地的气压变 化与其做统计而得出的相关系数分布图,正值代表正 相关,负值代表负相关。
7.2 厄尔尼诺及其影响
一、厄尔尼诺(EL Nino) 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
第七章 ENSO与温盐环流
7.1 大气环流与南方涛动 7.2 厄尔尼诺及其影响 7.3 温盐环流
7.1 大气环流与南方涛动
一、行星风系 二、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 三、沃克环流 四、大气涛动
三圈环流的模式图:平均经圈环流
大气活动中心
海平面气压图上巨大的高气压和低气压系统。 是大气环流中较稳定的部分。其位置和强度变化 对大范围环流和天气变化有巨大影响。其形成与 下垫面特征关系密切。北半球海陆交替分布,大 气冷热源受下垫面影响而有明显季节变化,大气 活动中心在北半球随季节变化很大;在南半球变 化较小。通常以中心所在地命名。
向西至日界线(180°)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拉尼娜
与厄尔尼诺相反,赤道太平洋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偏低的现 象称为逆厄尔尼诺或反厄尔尼诺,与EL Nino相对应称为La Nina,意为”女婴”. 二、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过程 三、厄尔尼诺成因 四、厄尔尼诺影响 五、恩索事件(ENSO)
印尼和西太平洋新 几内亚地区潮湿多 雨的雨林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