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我们的中华文化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人教版必修3:1.2.1感受文化影响教案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人教版必修3:1.2.1感受文化影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daccf684254b35eefd34fe.png)
1.2.1感受文化影响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III《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题感受文化影响。
本课时从具体的事例入手,介绍文化对人的影响,使学生感知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且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同时初步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而持久的特点。
[学生分析]:高中生知识基础宽广、求知欲旺盛,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水平,学生的进取欲望会受到极大压抑,学生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束缚。
高中生需要参与探究性活动。
但探究活动的目的并非追求单一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体验探究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社会意义的奉献精神。
而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以及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
明白了第一课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
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需要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启发和引导。
[设计思想]: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探究交流学习成果的教学方法。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和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及特点;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概括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及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丰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共15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共1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d640420f5335a8102d22094.png)
随堂练习 P 161
7、(2015·福建文综,30)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 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 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
A. 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 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 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随堂练习 P160
3、(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 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 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 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 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注意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 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 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 化的积极成分。
②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 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入其他文明。
专题三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真题引路
最新考纲
1、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一:中华文化的特点(基本特征)
侧重强调中华文化的发 侧重强调中华文化的成就和
展历程
魅力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 标志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文化生活》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文化生活》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971e147677232f60ddcca19a.png)
第周总第节年月日主备人:黄春林《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民族精神的核心、基本内容,爱国主义的地位、本质和作用。
理解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二)能力目标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的表现,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对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增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 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2)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学方法:总结归纳,讲练结合,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知识体系对“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来把握。
“是什么”——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为什么”——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怎么办”——把握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一个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一个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一个特征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一个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一个重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一个途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第一课时考点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复习本考点,要求了解并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作用,分析说明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知识归纳】1.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①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共18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共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ac762d68e9951e79a892751.png)
A
B
中华文化 的力量
表现
对外:顽强生命力和无穷 魅力
对内:熔铸在民族的生命 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 结奋斗的不竭动力
贰
易混易错知识
Perspicacious knowledge
易混易错知识
1.汉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 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 中华文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文化自信
4.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没有什么区别。(区域文化和民族 文化各有侧重,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含民族文化。)
叁
记忆知识过关
Memory
knowledge
记忆知识过关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的表现)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内容;前提;表现;意义) 3.中华文化的力量(原因;表现)
目 录
壹
基础知识梳理
Carding of basic knowledge
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 历史悠久 • 绵延不断
•汉 字 • 史书典籍
互为因果 互相促进
侧 重 点
表 现
博大精深
• 内涵丰富 • 底蕴深厚
•独 特 性Biblioteka •区 域 性 •民 族 性肆
课堂巩固训练
Class consolidation training
课堂巩固训练
1.第五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期间,举办了“翰墨千秋,金石永
年——第五届两岸汉字艺术节篆刻作品展”“金石说故事”等
系列活动。两岸学者、专家、艺术家共聚一堂,温饶“汉字艺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人教版高二政治第七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素材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人教版高二政治第七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59ba1210a32d7375a41780c7.png)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1)文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思考:为什么近代中国文化因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而日渐衰微?(1)以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落后,导致了经济的落后,从而使文化丧失了发展的动力。
(2)落后的封建政治制度,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3)闭关锁国,人为切断了与世界的联系,失去了文化交流的机会,从而失去了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4)国人的盲目乐观和骄傲的态度,表现为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教育、历史、哲学、道德,以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4)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017年高考政治复习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共29张PPT)
![2017年高考政治复习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13b52fc19e8b8f67c1cb9d0.png)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包容性的关系
三、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 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 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 文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 骄傲。
课前堂堂练 •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考情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 化的贡献。
考情:1.从内容上看,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基本 特征是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博大精深的表现如独 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等知识点每年都有所涉及。 2.从形式上看,往年高考中(三年22考),既有大 量的选择题,也有一定比例的非选择题。选择题 以古诗文、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以及热点材料 为考查背景,非选择题往往以文化热点材料为考 查背景。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 中华文化 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 与民族文 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 化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 与民族文 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 化 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 鲜明而独特。 ②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 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 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f3929884868762caaed59e.png)
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B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练习
3.(09山东卷20)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这是基于 ① 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 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 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 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D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 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 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 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发展时期殷周时期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明清文化思想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吸收外域文化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产生宋明理学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在中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作用对早逐渐形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练习
用响
会影响
较大
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
高中政治必修三--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我们的中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1072b75767f5acfa1c7cd49.png)
1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 2 种类繁多的中国饮食
当兵——吃粮;被外国巡捕打——吃了一 只洋火腿;打小孩小腿——竹片片炒腿筋 肉(川渝方言);被人打了嘴巴——吃耳 光。
受欢迎——吃香;被冷落——吃闭门羹; 比较顺利——吃得开;受到损失——吃亏; 得到好处——吃到(尝到)甜头;
难以完成的任务——啃硬骨头;职业收入 很好——金饭碗;被人辞退——炒鱿鱼;
一单元
二单元
三单元
四单元
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特文化
文化及其 作用
纵横角度论 文化发展
普遍性
中华文化的 历史沿革
中华文化的 现实走向
特殊性
理性认识
实践操作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中华文化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六课
人生的境界:不愁吃喝!
“ 礼乐文化始于 食”、“民以食 为天”
中华饮食特点:风味 多样;四季有别; 讲究美感;注重情 趣;食医结合。
1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
商周春秋时期
“六食”、“六饮”、 “六膳”、“百 馐”、“百酱”、 “八珍” ——周公旦 《周礼》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全家聚在一起,美食多种多样。) 稻粢穱麦,挈黄粱些。(稻米粟麦作粥饭,饭中掺着黄粱。) 大苦成酸,辛甘行些。(五味不爽口味正,将之调和在菜肴上。)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肥牛腱子肉,小火煨得烂又香。)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五味调谐真鲜美,这是吴式好羹汤。) 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清炖甲鱼炮羔羊,再喝新榨的甘蔗浆。) 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醋烹天鹅煮野鸭,雁肉鸧庚煎得香。) 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火烤鸡和龟羊汤,味道鲜美胃不伤。) 粔籹蜜饵,有餦餭些。(油炸麻花裹蜂蜜,馓子甜酥请君尝。)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进蜜酒,酌琼浆,装满酒杯端上堂。) 挫糟冻饮,酌清凉些。(冰镇清酒真爽口,请饮一杯甜又凉。)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精美的酒具已摆好,玉液琼浆美名扬。)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c0f9ee20cc1755270722082e.png)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说课稿一、说教材1、课程地位本课在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民族精神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所以,此课内容在文化生活教材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2、课程内容(1)、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
3、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兴国革命历史史料分析来阐述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通过近几年兴国县发展的历程来阐述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③通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探究如何弘扬的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能力,对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增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引用(视频资料、史料图片),阐述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通过我校组织“小红帽”义务帮扶活动,来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探究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④增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感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难点、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二、学情分析1、学生政治基础较好。
我所要教学的对象是高二(1)班,是文科重点班,第一次月考成绩(试题难度在0.55)全班学生的平均分73分,80分以上的10人。
2、班级尖子生政治不尖,总分前十名中,三人政治成绩偏差。
3、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生做材料题的得分率偏低,主观题得分情况较差。
因此,我本节课教学方面的主要任务定为:(1)掌握基本知识。
(2)指导正确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35490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0.png)
展示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和审美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解析] 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不是汉字标志着人 类进入文明时代,①不选;我们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 原则,不应认为自身的文化具有优越性,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②不选;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正确;汉字具有 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 D。
长的特征,深刻理解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
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 2.素养提升: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
字和史书典籍。
长的基本特征和强大生命力,增强
3. 了 解 中 华 文 化 衰 微 的 原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明确实现中
因,深入思考如何再创中华 华文化的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
文化新的辉煌。
党的领导。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一,谈谈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样的 作用? (2)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古代史官的设置有什么作用?史 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作用? (3)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①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②要面向 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③要立足社会实践,着 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共13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共1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d01f470561252d381eb6e07.png)
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 与区域文 化 中华文化 与民族文 化 区域文化 与民族文 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 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 现文化的“多元”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 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 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2)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文化思想 天命神权 思想、 殷周 ___________ 时期 “敬德保民”思想 春秋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战国 秦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 化的发展 儒家学说 确立至尊 ___________ 地位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 响、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 思想的_______ 雏形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 划时代 的意义 _________ 儒家思想开始形成统治地 位
汉
文化思想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 响、作用
隋唐 时期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 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进入气度恢弘的_______ 全盛 时代
宋元 明时 期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 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有巨大 宋明理学对后期的封建社 的成就。同时产生了影响后期 会影响较大 宋明理学 封建社会发展的___________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 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 民族性 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角度 博大精深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dd21817f78a6529647d5340.png)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衰微的过程,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书典籍;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能力目标: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
本课信息量比较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和见证【教学难点】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辉煌:殷周(早期)──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2、近代衰微: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用洋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从此掀开了中华民族最为屈辱的一段历史。
3、当代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见证之一:汉字(1)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意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见证之二:史书典籍(1)意义:是中华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补充】P66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人教版必修3:1.2.2文化塑造人生教案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人教版必修3:1.2.2文化塑造人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ce4f27bed5b9f3f90f1cfe.png)
1.2.2文化塑造人生教案一、教学设计意图:从文化活动一种形式—文学赏析入手,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文化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文化对塑造人生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如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2、能力目标结合文化塑造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个而发展三、课程标准: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精心准备案例:(文学赏析材料)材料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一八二五年材料二: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材料三:乡愁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材料四: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材料五:强者的座右铭(詹姆斯)有时需要积极进取,有时需要稍敛锋芒;有时需要与众交溶,有时需要默默独居;有时需要相争,有时需要互爱;有时需要工作,有时需要游戏;有时需要哭泣,有时需要朗笑;有时需要发言,有时需要沉默;有时需要善握良机,有时需要屏息等待;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胜利者!二、呈现相关的案例用多媒体制作成课件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https://img.taocdn.com/s3/m/00cd6e39a21614791611281b.png)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
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
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这种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
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
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
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则是短视的。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 (共29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 (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8c69e78650e52ea551898e9.png)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2)史书典籍
地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哭泣的圆明园
圆明园在哭泣,中华文化在哭泣,我 们祖先几代人的努力付之东流。我国的青 铜器、瓷器、书画等2万多件躺在大英博 物馆里,中国历代名画、编钟等3万多件 古董在法国的枫丹白露宫……今天,敦煌 研究院的专家只能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 物法首馆国和买 佳 兔进取 士 首入入敦 伯 。了近煌 拍一代文 卖个,献 行衰中的 还微华微 在的文缩 公过化胶 开程步卷 拍; 卖中20国09的年鼠春,
貔貅
第二题: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 用脚踢球,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 白打三种形式。
蹴鞠
第三题:
玉玺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第一部
著作
我国古代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
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史书
我国古代第一部军事著作
诵读经典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我们要全 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 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圆明园惨遭洗劫并被焚毁的背后,反映了什么?
(2)近代文化衰微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表现?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15页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15页1](https://img.taocdn.com/s3/m/d94ba4e29ec3d5bbfd0a7477.png)
核心考点突破
走出误区1
中华文化民族性的两个思维误区
误区一:认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误区二:认为既然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 部分,那么各民族文化就是相同的。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 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中华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 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民族文 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核心考点突破
讲解点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的作用: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 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b.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a.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b.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课堂小结
共同回忆 一下吧?
一个重要原因
灿 烂 的 中 华 文 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原因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两个基本特征
三个基本特性
高效复习导航
第26课
考 点 展 示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标志
汉字
史书典籍 独特性 区域性
表现
源远流长
原因
知 识 概 览
见证
中华文化
表现 博大精深 原因
包 容 性
民族性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一
命题揭密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高二政治教案(必修3)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
![人教版高二政治教案(必修3)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https://img.taocdn.com/s3/m/dfddae63e518964bcf847c6b.png)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学生课前准备1、由学科课代表组织学生完成本节课的预习;2、教师提前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特征有哪些;3、自习时间,结合预习案预习本框知识。
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采取学生互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提问下列问题。
(1)传统文化的特点?(2)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情景导入】由视频《舌尖上的中国》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预习情况反馈】对自习预习情况进行反馈,已达到表扬先进,激励落后的效果。
【学习目标展示】学生代表领学本框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知道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材料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族人民的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探究活动】学生结合探究一归纳:中华文化的特征有哪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自主学习】1、巩固、完善预习案,思考课堂探究案。
2、梳理自己疑问,准备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时间:5——8分钟教师展示探究活动的内容与展示点评要求,学习按要求做好讨论。
内容:活动一: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活动二:(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题所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展示点评要求:(见课件)教师归纳点拨知识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从时间纬度或纵向看)(1)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从内涵角度或横向看)(1)独特性(从不同文化形式上看)①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e686ef584254b35eefd348f.png)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识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中华文化的特征及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3.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及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并自觉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读教材·填要点]知识点一 古代辉煌的历程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殷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具体内容如下表:知识点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知识点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弘扬中华文化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议话题·强认知]自古及今,我国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如何认识汉字的地位及作用?提示:(1)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很有说服力的。
(2)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民族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析重点·解难点]一、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1)源远流长是从纵向角度说的,是指历史悠久,没有中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