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的24节气

合集下载

24节气有哪些

24节气有哪些

24节气有哪些24节气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时间计算方法,也是我国丰富多彩的农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根据太阳在地球上的运行情况而确定的2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对应着一种特定的气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24节气中都有哪些。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的开始。

立春大约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之后阳光渐长,天气逐渐转暖,万物开始复苏,春意盎然。

雨水:雨水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出现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时节,降水相对较多,气温逐渐回暖,寒意渐渐消退。

同时,雨水也为当地的农作物的灌溉提供了水源。

惊蛰:惊蛰是指蛰居的动物受到惊醒而苏醒的节气。

它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出现,标志着春雷初鸣。

此时阳光更加明媚,气温逐渐升高,万物复苏。

春分:春分是秋分之后、夏至之前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并向北半球的南极倾斜。

清明: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出现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清明时节,万物生机勃勃,气候温和,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光。

同时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谷雨:谷雨是指春天时播种的谷类作物进入成熟期的节气。

一般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出现。

此时春雨为谷类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利于作物的丰收。

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开始。

一般在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出现。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阳光更加炽热,气温逐渐升高。

小满:小满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出现。

小满时节,作物逐渐进入成熟期,小麦的籽粒开始饱满,这也是农民们为夏季大丰收而喜悦的时刻。

芒种:芒种是指杜鹃花穗上的结实成熟。

一般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出现,此时稻谷的苗势开始茁壮,农民们忙于进行水田耕种的工作。

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开始,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记载方式,根据太阳运行轨迹变化而制定的节气名称和日期。

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季节转换,记录了农民们对气象变化的观察和理解。

下面是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表。

立春:农历正月初四或初五,一年的开始。

立春标志着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天气开始变暖,阳光逐渐增多。

此时正好是春耕备耕的时节,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雨水:农历正月十八或十九。

雨水时节,降水增多,气温逐渐回升,雪融化成雨,冰开始融化,春天的雨水开始滋润大地,为作物生长提供水分。

惊蛰:农历二月初四或初五。

惊蛰时节,春雷开始震响,大地开始回暖,鸟儿开始筑巢,农民们开始播种。

惊蛰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气温逐渐回暖。

春分:农历二月十八或十九。

春分时节,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白天渐长,夜晚渐短。

此时大地和天空的温度开始相等,万物生长迅猛。

清明:农历三月初四或初五。

清明时节,气温逐渐回暖,万物开始迎接春天的到来。

清明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重要节日,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时光。

谷雨:农历三月十八或十九。

谷雨时节,降雨量增多,湿度逐渐增加,为春季作物生长提供了水分和养分。

此时正是春季作物的收获季节。

立夏: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上升,较早的春季作物开始收获,同时也是夏季一些作物的种植季节。

夏天的炎热即将来临。

小满:农历四月十八或十九。

小满时节,天气渐热,气温进一步上升,农作物的生长进入了繁茂期。

此时正是一些农作物的开花结果的季节。

芒种:农历五月初四或初五。

芒种时节,谷禾开始结颖,麦收进入决策期,稻谷也开始拔节,夏季农作物的种植工作进入到了决策期。

夏至:农历五月二十或二十一。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此后白天逐渐变短。

夏至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节点,也是客家人的传统节日。

小暑:农历六月初四或初五。

小暑时节,气温继续上升,天气炎热,农作物开始进入生长的高峰期。

人们要做好防暑降温的措施。

大暑:农历六月十八或十九。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24节气风俗习惯

24节气风俗习惯

24节气24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将一年分为24个时期的术语。

它们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为基础,通常分为四季:春、夏、秋、冬,每季分为六个节气。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特征,与季节变化和农事生产密切相关。

以下是24节气的名称及其对应日期:春季:立春(2月3日或4日)雨水(2月18日或19日)惊蛰(3月5日或6日)春分(3月20日或21日)清明(4月4日或5日)谷雨(4月19日或20日)夏季:立夏(5月5日或6日)小满(5月20日或21日)芒种(6月5日或6日)夏至(6月21日或22日)小暑(7月6日或7日)大暑(7月22日或23日)秋季:立秋(8月7日或8日)处暑(8月22日或23日)白露(9月7日或8日)秋分(9月22日或23日)寒露(10月8日或9日)霜降(10月23日或24日)冬季立冬(11月7日或8日)小雪(11月22日或23日)大雪(12月6日或7日)冬至(12月21日或22日)小寒(1月5日或6日)大寒(1月20日或21日)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不同的天气、气候和农事生产,如春分、秋分代表着昼夜平分,谷雨、小满代表着农作物的生长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24节气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日和传统习俗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节气分为24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分俗习惯和传统活动。

以下是每个节气的介绍:立春:立春是中国的传统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春卷、元宵等食品,同时也会在家里贴春联、放鞭炮、祭祖等。

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时天气渐暖,雨水也开始逐渐增多。

人们会祈求雨神降雨,同时也会在家里贴上“春联”,祈求一个好的新年。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

在这个节气里,天气开始变得温暖,万物复苏。

人们会吃上新鲜的春笋、喝上嫩茶,同时也会在家里贴“桃符”、“寿”字等。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天气逐渐变暖,人们会在家里贴上“春联”、“寿”字等,同时也会祭祖、祈求好运等。

24节气及其代表的含义

24节气及其代表的含义

24节气及其代表的含义24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历法中划分的一年四季的节令。

它们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变化。

以下是24节气及其代表的含义: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1.立春(Beginning of Spring):日期:2月3-5日意义:表示春季的开始,万物生发。

2.雨水(Rain Water):日期:2月18-20日意义:表示雨水增多,冰雪开始融化。

3.惊蛰(Waking of Insects):日期:3月5-7日意义:标志着冬眠的动物被惊醒,春雷开始响。

4.春分(Spring Equinox):日期:3月20-22日意义:昼夜平分,白天开始变长,夜晚变短。

5.清明(Pure Brightness):日期:4月4-6日意义:清明时节,表示春天景色明媚,万物复苏。

6.谷雨(Grain Rain):日期:4月19-21日意义:时至谷雨,春季农业繁忙,谷类作物开始抽穗。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7.立夏(Beginning of Summer):日期:5月4-6日意义: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

8.小满(Grain Full):日期:5月20-22日意义:表示麦类作物进入灌浆阶段,谷物开始充实。

9.芒种(Grain in Ear):日期:6月5-7日意义:稻谷抽穗,标志着农作物进入生长的关键期。

10.夏至(Summer Solstice):日期:6月21-23日意义:夏至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标志着夏季的巅峰。

11.小暑(Minor Heat):日期:7月6-8日意义:表示气温逐渐升高,炎热的天气开始。

12.大暑(Major Heat):日期:7月22-24日意义:天气最热,大地酷热,暑气盛行。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13.立秋(Beginning of Autumn):日期:8月7-9日意义:表示秋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凉爽。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重要的时间划分方式,他们是农历中每个15天为一个节气,在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个节气代表着一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春季节气1.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示春天正式到来,人们开始备耕春耕。

2.雨水:雨水时节,春雨贵如油,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虫类开始活跃的时节,表示冬眠的生物开始苏醒。

4.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昼长夜短,气候变暖。

夏季节气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正值春耕时节。

6.谷雨:谷雨时节,稻谷开始穗长,预示着夏季的到来。

7.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

8.小满:小满时节,麦田开始结实,表示五谷丰登的希望。

秋季节气9.芒种:芒种是夏收的开始,人们开始忙于收割农作物。

10.夏至:夏至时节,白昼最长,代表着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11.小暑: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人们需在炎热的天气中工作。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冬季节气13.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人们需开始准备过冬。

14.处暑: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气温逐渐凉爽。

15.白露:白露时节,晨起露水凝结,代表着季节由暖向凉的过渡。

16.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气候凉爽宜人。

冬季节气17.寒露:寒露是露水开始凝结成霜的时节,表示寒冷的气温即将到来。

18.霜降:霜降时节,气温骤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19.立冬:立冬是立冬节气开始,天气逐渐转冷,进入寒冷的季节。

20.小雪:小雪时节,气温开始骤降,表示初雪即将降临。

冬季节气21.大雪:大雪是入冬的最后一个节气,雪花飘落,预示着寒冷的季节即将到来。

22.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代表着北半球整个冬季的开始。

23.小寒:小寒时节,气温骤降,开始进入寒冷的季节。

24.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人们需做好保暖工作。

24节气的意义与象征

24节气的意义与象征

24节气的意义与象征中国传统农历中有24个节气,它们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一年的时间,每个节气代表着不同的天气和气候变化。

这些节气不仅是中国农民农耕生活的重要指导,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一、春节气春节气是农历的开始,也是新年的到来。

它代表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开始,意味着大地苏醒,万物复苏。

春节气象征着新的希望和新的开始,人们在这个节气里庆祝新年,祈愿一年的丰收和幸福。

二、雨水雨水节气标志着冬天的结束,天气逐渐转暖,雨水开始增多。

雨水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在这个节气里祈求雨水充沛,农田得以滋润,庄稼能够茁壮成长。

三、惊蛰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它代表着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昆虫开始活动。

惊蛰象征着大地的复苏和生机的重生,人们在这个节气里庆祝春天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要警惕天气的变化。

四、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分点,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象征着阴阳平衡,人们在这个节气里注重保持身体的平衡,同时也是农田播种的重要时期。

五、清明清明节气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扫墓祭奠的日子。

清明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纪念,人们在这个节气里祭拜祖先,祈求他们的保佑和安宁。

六、谷雨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播种的关键时期。

谷雨象征着大地的温暖和雨水的充沛,人们在这个节气里努力耕耘,期待着丰收的希望。

七、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万物开始生长。

立夏象征着夏天的到来,人们在这个节气里庆祝夏季的开始,同时也要注意防暑降温。

八、小满小满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它代表着农田进入了繁忙的时期,庄稼开始结穗。

小满象征着农田的丰收和夏天的繁荣,人们在这个节气里祈求农作物的茁壮成长。

九、芒种芒种是夏天的第三个节气,它代表着农田的作物开始成熟,人们开始收割庄稼。

芒种象征着丰收的季节,人们在这个节气里庆祝农作物的丰收,同时也要做好储存和保存。

十、夏至夏至是夏天的中分点,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夏至象征着夏天的酷热和阳光的强烈,人们在这个节气里注重防暑降温,同时也是农田灌溉的重要时期。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日期2月3-5日2月18-20日3月5-7日3月20-22日4月4-6日4月19-21日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日期5月5-7日5月20-22日6月5-7日6月21-22日7月6-8日7月22日-24日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日期8月7-9日8月22-24日9月7-9日9月22-24日10月8-9日10月23-24日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日期11月7-8日11月22-23日12月6-8日12月21-23日1月5-7日1月20-21日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一年中第四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 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 (约15.2天), 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 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 (或21日)。因这个时刻处于春季的中点,这交点也称为春分点。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为二分点。 春分点系天文学名词,全球通用;但南半球的春分点指东经180°与赤道的交点,太阳在9月23日 (或24日)经过此点。中国文献中指的春分点,通常指黄经0°与赤道的交点。春分点的确定,始 于商代(约在公元前18一20世纪)。 古代的春分分为三候: “一候玄乌至,二候雷始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 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月令七十二候 集解》有:“二月中,分者 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半。”《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之篇》有:“春节者,阴阳相半 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好。”此日阳光直射赤道,几乎全球昼夜等长。其后阳光直射点位置北移,北 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则昼短而夜长。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春季开始。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 越冬 作物进入春 季生长 阶段。华中农谚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京地区,山桃、加 拿大杨、连翘、杏树、玉兰等树木相继开花。春分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春分时节,在中国的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 乍暖还寒。根据近几年来对沙尘这一地区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春分15天,正处在3月 底到4月初,在这些地区,大风 卷起的扬沙 、高空飘来的浮尘 ,特别是沙尘暴 对大气 造成的污 染,每每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
立夏节气

中国农历的24节气

中国农历的24节气

中国农历的24节气中国农历的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概念,它们以太阳历定年,以农历分为四季,每个季节又划分为6个节气,共计24个节气。

这些节气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对天文气候变化的观察,更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四时交替、自然律动的敬畏和热爱。

本文将逐一介绍中国农历的24节气,让我们一起领略神奇的中国传统文化。

立春:立春是每年二月初四或初五,是农历春季的开始。

在这一天,太阳黄经达到315度,标志着阳气开始增长,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万物复苏。

立春的到来意味着春耕备耕的开始,人们开始展开新的希望和计划。

雨水:雨水是每年二月十八或十九,是立春后的第一个节气。

雨水时节,天气转暖,水汽凝结成雨水,预示着春天的降临。

雨水对于农业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

惊蛰:惊蛰是每年三月初三或初四,是立春后的第二个节气。

这时,春雷开始响起,冰雪开始融化,蛰伏的昆虫也逐渐苏醒。

惊蛰象征着春天真正来临,大自然开始焕发勃勃生机。

春分:春分是每年三月中旬,太阳到达黄经0度。

春分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

在春分时节,阳光直射赤道,北半球开始入春。

人们常说的“踏青”正是在春分时节,人们欣赏着春天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新生。

清明:清明节是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的节日,也是农历的第5个节气。

清明时节,大地回暖,百花争妍,是人们祭扫祖先、追思亲人的时刻。

在这个节气里,人们还会踏青郊外,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谷雨:谷雨是每年四月中旬,太阳到达黄经30度。

谷雨时节,雨水增多,正是稻谷和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

农民们把握谷雨时机,种下禾苗,盼望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

立夏:立夏是每年五月初,太阳到达黄经45度。

立夏意味着夏天的正式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田里的庄稼也开始蓬勃生长。

此时正是许多水果蔬菜的上市季节,人们也可以在此时享受到大自然的丰盈。

小满:小满是每年五月中旬,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60度。

小满的意思是农作物开始成熟,但尚未达到全熟状态。

24节气概述

24节气概述

24节气概述中国传统农历中的24个节气,是将一年分为24个时期,每个时期代表着不同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

这些节气不仅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24个节气进行概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个古老而美丽的传统。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月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天的开始。

这一天气温逐渐回暖,大地开始苏醒,万物复苏。

雨水:雨水是农历二月中旬的一个节气,代表着降雨的增多。

雨水节气通常也是春耕的开始,农民开始准备播种。

惊蛰:惊蛰是农历三月初的节气,这时候春雷开始响起,动物苏醒,植物开始生长。

这个时期人们要注意防患春雷。

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分点,表示昼夜时长相等。

春分节气通常是一年中阳气最强盛的时候,人们习惯于踏青游玩。

清明:清明节气是农历四月初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去扫墓、祭祖,春游时节也是清明的时候。

谷雨:谷雨是农历四月中旬的节气,代表着雨水丰沛,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

立夏:立夏是农历五月初的一个节气,表示夏天开始。

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可以开始吃夏天的水果,如荔枝和葡萄。

小满:小满是农历五月中旬的节气,意味着农作物已经渐渐丰满。

此时田间地头的喜庆景象也代表着一年的劳作即将有成。

芒种:芒种是农历六月初的节气,得名于农作物中的芒果成熟。

这个时候,早稻已经成熟,人们开始播种晚稻。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分点,表示昼夜时长最长。

夏至节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人们通常会吃饺子和喝雄黄酒。

小暑:小暑是农历七月初的节气,气温逐渐升高。

此时正值盛夏时节,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大暑:大暑是农历七月中旬的节气,表明气温最高。

人们在这个时候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立秋:立秋是农历八月初的节气,表示夏天结束,秋天开始。

这个时候气温逐渐下降,人们可以感受到秋天的凉爽。

处暑:处暑是农历八月中旬的节气,代表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

天气凉爽,也标志着一年的丰收即将到来。

白露:白露是农历九月初的节气,意味着天气转凉,露水也开始多起来。

24节气是哪24节气

24节气是哪24节气

24节气是哪24节气中国的农历中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标志着一种天气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这些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农耕、养生、民俗等各个领域。

那么,这24个节气究竟是哪些呢?立春是中国农历中的第一个节气,它代表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后,阳光逐渐明媚,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开始苏醒,春耕春种的季节也随之开始。

雨水节气是指开始出现春雨的节气。

中国的雨水节气一般是在2月18日左右,这时候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开始转向潮湿多雨。

惊蛰节气是指春雷开始震响的节气。

这时,大地上的春雨越来越多,天气渐暖,农民们开始忙于田间地头的农事活动。

春分是表示昼夜平分的节气。

经过春分后,昼长夜短,白天渐渐变长,夜晚变短,意味着春天的确切到来。

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它是中国传统清明节的起点。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扫祖先和亲友的日子,也是中山先生诞辰的日子。

谷雨是农历第6个节气,它标志着播种谷类作物的时期。

此时天气逐渐变热,土壤温度适宜,是农业生产的黄金时期。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

在立夏后,阳光更加明媚,气温升高,夏季的种种活动也随之开始,比如放牛放草、蚕食桑叶等等。

小满是指夏天已经进入到了小满的地方。

小满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小麦熟谷期逼近,人们开始忙于收获并进行后续的颗粒储存。

芒种节气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代表着夏收季节的到来。

芒种时节,农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工作进入高峰。

夏至是农历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夏至时节,气温进一步升高,人们往往要注意防暑降温了。

小暑是中国农历中的第11个节气,它标志着天气开始转暖,进入盛夏的状态。

此时气温较高,人们要注意保持水分和防暑降温。

大暑是中国农历中的第12个节气,意味着正式进入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大暑时节,阳光强烈、气温高,人们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立秋是农历中的第13个节气,意味着夏天悄然过去,秋天即将到来。

立秋时,白天渐渐变短,夜晚变长,天气逐渐变凉。

24节气标识

24节气标识

24节气标识1.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月的第一个节气,表示进入了新的一年。

2. 雨水:雨水是农历二月中的节气,标志着春天开始多雨。

3. 惊蛰:惊蛰是农历三月的节气,意味着春天开始复苏,昆虫开始醒来。

4. 春分:春分是农历三月的节气,表示白天和夜晚的时间相等,意味着春天到来。

5. 清明:清明是农历四月的节气,代表着日照时间逐渐增长,万物开始复苏。

6. 谷雨:谷雨是农历四月末的节气,预示着雨水充足,作物开始丰收。

7. 立夏:立夏是农历五月的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夏季,天气逐渐变热。

8. 小满:小满是农历五月中的节气,表示作物开始成熟。

9. 芒种:芒种是农历六月的节气,预示着庄稼已经长出穗来。

10. 夏至:夏至是农历六月的节气,意味着白天最长,夜晚最短,随后进入盛夏。

11. 小暑:小暑是农历七月的节气,气温开始逐渐升高。

12. 大暑:大暑是农历七月末的节气,表示夏季最热的时候到来。

13. 立秋:立秋是农历八月的节气,标志着进入了秋天,天气开始凉爽。

14. 处暑:处暑是农历八月中的节气,表示夏季的炎热即将过去。

15. 白露:白露是农历九月的节气,早晨露水凝结,天气渐凉。

16. 秋分:秋分是农历九月的节气,白天和夜晚的时间相等,意味着秋天开始。

17. 寒露:寒露是农历十月的节气,天气逐渐寒冷,露水凝结。

18. 霜降:霜降是农历十月末的节气,预示着开始有霜冻的天气。

19. 立冬:立冬是农历十一月的节气,进入了冬天,天气逐渐寒冷。

20. 小雪:小雪是农历十一月中的节气,意味着开始出现小雪天气。

21. 大雪:大雪是农历十一月末的节气,表示天气更冷,降雪更多。

22. 冬至:冬至是农历十二月的节气,表示白天最短,夜晚最长,代表着进入了冬季。

23. 小寒:小寒是农历一月的节气,意味着寒冷进一步加深。

24. 大寒:大寒是农历一月末的节气,代表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到来。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那么你知道24节气的由来吗?本文是24节气的每个节气由来,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的说明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农历二十四节气表

农历二十四节气表

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农历二十四节气表是中国传统的节气分类系统,它是按照太阳在地球上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运动而产生的一种时令分类方式。

每个节气都与自然界中具体的气象现象密切相关,并且具有一定的时令特征。

下面将对农历二十四节气表进行逐一介绍。

立春:立春又称“打春”。

这一节气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天气逐渐回暖,万物复苏。

雨水:雨水时节,降水增多,大地开始解冻,孕育着春雨。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打响,万物苏醒,生机勃勃。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意味着大地的阳气逐渐增加,百花开始盛开。

清明:清明时节,大地回暖,百草萌发,人们祭扫祖先,追思往事。

谷雨:谷雨时节,降雨频繁,农作物进入生长的关键期,劳作繁忙。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正式来临,气温逐渐升高,万物生长迅速。

小满:小满时节,庄稼已进入抽穗期,天气逐渐炎热,人们需注意防暑。

芒种:芒种时节,作物开始成熟,天气炎热,人们开始采摘水果。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白昼最长,太阳最高,阳气到达顶峰。

小暑: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人们需防暑避暑,同时留意防范高温灾害。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烈日炎炎,人们大多选择避暑度假或室内活动。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天气渐凉,秋意渐浓,农作物开始成熟。

处暑:处暑是秋季的中期,温度回升稍显酷暑,人们需适度防暑。

白露:白露时节,地面气温下降,晨起时有凝露出现,且露水较多。

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表示秋天进一步深入,气温逐渐降低。

寒露:寒露时节,气温越来越低,露水逐渐凝结成霜,农作物开始成熟。

霜降:霜降是白天温度较低、夜晚出现霜的节气,意味着大地冷却加剧。

立冬:立冬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天气渐次寒冷,农作物进入休眠阶段。

小雪:小雪时节,天气逐渐寒冷,开始出现雪花,农田进入冬耕冬种阶段。

大雪:大雪时节,气温骤降,降雪量较大,人们需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中期,白昼最短,夜晚最长,阳气触底。

小寒:小寒时节,温度逐渐回升,天气稍显寒冷,人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中国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006年5月20日,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农历二十四节气(基于干支历)英文名The 24 Solar Terms别称二十四节气节日时间春季节气|夏季节气|秋季节气|冬季节气节日类型传统节日流行地区中国节日起源机构设定节日饮食春卷,春饼,馄饨,羊肉等节日意义农业文明的体现类别民俗目录1.1节气历史2.2节气命名3.3节气分类1.4节气规律2.5节气习俗3.6节气与气候农事诗1.7节气意义2.8节气相关节气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农历二十四节气简介

农历二十四节气简介

农历二十四节气简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代表着不同的气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下面将对这24个节气进行简要介绍。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它标志着寒冬结束,天气渐暖,是农民耕作和农事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

雨水:雨水是指这个时期开始出现春雨,是春季水分补给的开始。

雨水节气对于农作物的生长非常关键,因为此时土地和植物都需要充足的水分。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万物开始复苏。

这个时候气温快速上升,是春季农事的重要时期。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间节气,是昼夜平分的时刻。

在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给地球带来了更长的白天。

春分节气对于种植作物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阳光充足,植物生长迅速。

清明:清明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最重要的两个传统节日之一。

此时气温回升,适宜春季农业生产。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已经逐渐升高,雨水丰沛,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非常关键。

谷雨节气通常是播种作物的最佳时机。

立夏:立夏意味着夏季的开始。

此时气温继续升高,降雨逐渐减少,对于农民来说是夏季种植作物的重要时期。

小满:小满是农历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小麦等夏季作物已经进入到拔节至抽穗的生长阶段。

此时昼长夜短,夏季农事活动进入到了白天的高峰期。

芒种:芒种是农历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农民纷纷进行夏熟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

此节气对水稻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夏至: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气之一,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夏至过后,阳光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气温也逐渐下降。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气温达到一年中的最高点。

小暑节气也是传统的吃凉茶、吃冷食的时候,以应对夏季高温。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非常炎热,是农民收割夏季作物的时候。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每个月的节气表

每个月的节气表

每个月的节气表
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一种时间单位,用来反映季节的变化。

中国农历中的24个节气分别是:
1. 立春:每年阳历2月3日左右
2. 雨水:每年阳历2月18日左右
3. 惊蛰:每年阳历3月5日左右
4. 春分:每年阳历3月20日左右
5. 清明:每年阳历4月4日左右
6. 谷雨:每年阳历4月19日左右
7. 立夏:每年阳历5月5日左右
8. 小满:每年阳历5月20日左右
9. 芒种:每年阳历6月5日左右
10. 夏至:每年阳历6月21日左右
11. 小暑:每年阳历7月7日左右
12. 大暑:每年阳历7月23日左右
13. 立秋:每年阳历8月8日左右
14. 处暑:每年阳历8月23日左右
15. 白露:每年阳历9月8日左右
16. 秋分:每年阳历9月23日左右
17. 寒露:每年阳历10月8日左右
18. 霜降:每年阳历10月23日左右
19. 立冬:每年阳历11月7日左右
20. 小雪:每年阳历11月22日左右
21. 大雪:每年阳历12月7日左右
22. 冬至:每年阳历12月21日左右
23. 小寒:每年阳历1月5日左右
24. 大寒:每年阳历1月20日左右
请注意,这些日期是根据中国农历和太阳历的结合计算的,所以实际日期可能有所浮动。

阳历日期是参考值,实际日期可能在前后一两天内变化。

中国农历的24节气

中国农历的24节气

中国农历的24节气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农事日历,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基准。

在农历中,有24个节气,按照一年四季的变化,将整个年份等分为24个节气。

这些节气与中国的四季变化密切相关,对于中国农业和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春季节气立春:立春是农历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这一天,阳光逐渐增强,气温也开始回升。

立春的到来意味着大地苏醒,万物复苏,农民们开始准备春耕。

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代表了春天降水增多的特点。

雨水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天气转暖,雨水充沛,尤其对于春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响起,蛰居于土中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此时,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厚,大地渐渐变暖,万物开始发芽。

夏季节气清明:清明节气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此时,天气晴好,春暖花开,人们会出外踏青祭祖,寄托哀思。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代表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夏天。

气温逐渐升高,农民们开始忙碌的田间劳作,准备播种和耕作。

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农作物开始进入快速生长的时期,天气也逐渐变热。

此时的农民要加强对庄稼的管理,确保作物顺利生长。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庄稼已经进入了生长的关键期。

农民们需要开始田间管理,防止病虫害,并注意抓紧收割早熟作物。

秋季节气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夏天的中点。

此时阳气最旺盛,气温最高,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夏至之后,阳光逐渐减少,天气渐渐转凉。

小暑:小暑节气标志着酷暑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此时,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中暑。

大暑:大暑是整个夏季最炎热的时期,气温最高,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代表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天。

此时,天气逐渐转凉,人们的精神状态也开始焕发,秋收季节的准备工作也愈发紧张。

秋分: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

24个节气对应的时间24节气是哪些

24个节气对应的时间24节气是哪些

24个节气对应的时间24节气是哪些24个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传统上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以适应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这24个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时间,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阳历日期会有变动。

1. 立春:每年的2月3日或4日,阳历时节。

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回春。

2. 雨水: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阳历时节。

表示降雨增多,雨水开始补充田间水分。

3.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阳历时节。

指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表示春雷惊醒了蛰伏的生机。

4.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历时节。

天空将分为两半,白天和黑夜平分,意味着春天进一步加强。

5.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阳历时节。

古代称为"扫墓节",表示此时春季已经稳定,适宜祭祀祖先。

6. 谷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阳历时节。

意味着种植作物收获的季节即将开始,土壤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

7.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阳历时节。

表示夏季开始,气温升高,万物生长旺盛。

8. 小满: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阳历时节。

标志着作物已经长满,还未丰收。

即"满有点小"的时候。

9.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阳历时节。

作物生长期虽长,但还未到收获时节,所以称为芒种。

10.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阳历时节。

此时太阳高度最高,白天最长,表示进入炎热的夏季。

11. 小暑:每年的7月6日或7日,阳历时节。

夏季开始进入最热的时候,气温逐渐升高。

12. 大暑:每年的7月21日或22日,阳历时节。

整个夏季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采取措施防暑。

13.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阳历时节。

意味着夏季过去,秋天开始,天气逐渐凉爽。

14. 处暑: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阳历时节。

表示暑热开始减退,天气逐渐凉爽。

15.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阳历时节。

意味着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寒凉。

16. 秋分: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阳历时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历的24节气一、24节气的含义立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这时,文人墨客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条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

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虽然春日渐暖,但因天气的变化仍然无常,防寒防冰还是必要的。

雨水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而且表示雨量开始增多。

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

随着雨水的到来,但见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去,阳光温和、细雨飘飘的日子渐渐走来。

雨水后,我们明显地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清楚,芬芳的花香,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春来大地万木兴,一年之计也在于春。

在农事上,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的关健时期。

在工业、商业等方面,也是计划竞发的时期。

对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一个新的希望。

惊蛰的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回升到一定程度的地中温度。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也正是春耕大忙的季节。

气温、地温都上升的较快,地上的草木生长得也快,正所谓“不知季节看花草,不知地气看五木。

”无论对农民或是其商人,积累一定物候知识,对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帮助。

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又称为“日夜分”,故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说法。

春分时,太阳的光线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

到了春分,雨水开始明显增多,春分前后,我地的平均气温已稳定通过10 度,达到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

春分后,进入早稻的播种时期,越冬作物也进入春季的生长阶段,此时的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早已蜂蜜喧哗,晓燕穿梭,百花盛开,到处一派生机盎然。

清明太阳到达黄径15度时为清明节气。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荣茂盛的意思。

正所谓“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也。

”此时,我地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度以上,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冬季的凋零枯萎景象一扫而光。

清明时节,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在农业生产中,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疑”、“种树造林,莫过清明”说法。

清明后,人们可以领略到真正的春光。

谷雨谷雨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是“雨水生百谷”的意思。

谷雨时节的雨量开始明显增多,由于雨水的滋润,五谷得以生长。

谷雨后,气温回升很快,天气转暖,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江南地区的日平均气温都在16度以上。

在我地有“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

谷雨后,春雨滋润着田野,田间的管理十分重要,农业生产已进入繁忙时期,因此要抓住时机,精耕细作,注意天气变化,抢种抢栽,不误农时。

立夏,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迎来炎热的夏季,但在气候上,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气温在22 度以上才表示夏季的开始。

立夏以后,正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健时期。

立夏后,雨水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糸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在我地,立夏后,气温明显升高,雷雨天气增多,万物生长旺盛,除早稻返青移栽外,农事活动十分繁忙,这时,天气的变化也多且复杂。

小满小满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

小满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夏季,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较丰满和茂盛,春种作物正值生长的旺盛期。

在江南一带,平均气温一般都高于22度以上,景象呈现的是夏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此时,乡村闲人少了,田间的肥水管理得到加强。

初夏风光,正可谓“梅子金黄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新熟,蜓立荷角,作物旺盛,欣欣向荣”。

芒种芒种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

时至芒种,南方地区的田野已是一派秧苗嫩绿的生机景象,田原秀丽无边无垠。

古往今来,“农耕之本,在于趣时”。

到了芒种时节,因气温增高,水稻进入生长期,应该抓紧时间栽插,以免时间的推迟影响正常生长。

许多农作物也到了栽种的时候。

农谚“芒种忙忙种”的道理就在这里。

芒种后,我地的雨水也相应增多,暴雨的机率较大,搞好雨期的田间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夏至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俗话说,“热在三伏”。

三伏是按我国古老的干支纪日法,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致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我国各地这段时间的气温最高,在我地最高气温可达到40度左右。

夏至后的天气局地对流强,降雨范围小,有“夏雨隔田坎”的说法。

时至小暑,已是绿树浓荫。

小暑时我地的平均气温接近30度,炎热之感渐渐袭上来。

小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

”的农谚,是说这段时间雨量很大。

小暑前后,暴雨最多,常年的6、7月,暴雨有时有3-4埸或更多。

这段的雨量集中,也正是防洪的紧张时期。

在气象记录中,此期间,雷暴也是最多的,剧烈的对流天气,常与大风、暴雨相伴,有时还有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

大暑暑就是热的意思。

通常的解释,大暑和小暑就是“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

大暑则表明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管子》说:“大暑至,万物荣华”。

我国许多地区有“三伏不热,五谷不结”的农谚,反映出这段时间的气温与农作物生长的密切关糸。

大暑的气温高本是正常的气候现象, 但过高的气温,农作物反而受到抑制。

因此,要注意防高温,促进作物生长。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气凉爽联糸起来。

由此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

但是,由于各地的纬度、海拔高度不一样,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天同时进入秋季的。

所以,立秋时多数地区还没有入秋,仍然处于炎热之中。

在我地素有“秋老虎”的说法,立秋后,不时使人汗流浃背。

气象资料表明,往往要到9月中下旬,天气才真正凉爽起来。

立秋后,晚稻已拔节孕穗,田间管理丝毫不能放松。

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要结束了。

因为这时三伏已过或已接近尾声,所以古代有“暑气至此而止矣”的解释。

全国各地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气温这时已逐渐下降,从西北利亚来的冷空气侵入南方的机会开始增多。

“谷到处暑黄”和“家家埸中打稻声”,描绘了处暑后秋收的景象。

另外,处暑后,绵绵秋雨有时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抓住每一个晴天。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白露实际上是天气已经转凉的象征。

农谚说“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

即是说白露这一天,天气的晴雨对后期的天气影响很大。

虽然白露这天的天气不能作为天气预报,但一般白露前后确实有一段连阴雨天气。

从农事而言,白露的气候特点应充分被认识,并且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少或避免秋雨的危害。

秋分《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在天文学上,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 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这时,我地已进入凉爽的秋天。

到了“一埸秋雨一埸寒”的时候。

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水,气温也一次次下降。

秋分以后,日降水量也不是很大,暴雨和大雨的机会非常小,但降水的日数却也增多起来。

寒露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从露色洁白晶莹到露气寒冷欲凝,生动反映出气温的不断下降。

寒露时节,我国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

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雷电渐隐。

我省各地的气温继续下降,日平均气温在20度左右。

农谚说:“寒露胡豆霜降麦,立冬菜子绵不得”。

说明节气逼人。

因此,多方面地了解天气预报,因地制宜,抢收抢作有利农事。

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色白且结构松疏。

有时,我们容易把霜冻和霜混为一谈,然而,霜冻和霜却不是一回事。

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的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的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的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度以下,并且在贴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

霜和霜冻也不一定同时发生。

一说到“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冷。

其实,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的冬字,只是表示“终了”的意思。

而作为节气的“立冬”,最早是<<战国春秋>>,“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

立冬这天,在我国南北的气候却不尽相同。

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而在南岭以南却有“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的景象。

在气候上,真正冬季的开始,不是以“立冬”这天作为开始日,而是以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

小雪小雪表示降雪的开始时间和程度。

小雪前后,一般在黄河流域会出现初雪。

雪是去云内温度低于0度时,水汽凝华在云中的微小冰晶上,增长为雪晶降落下来的。

如果云下气温高于0度,雪花在降落过程中,就会融化为雨滴。

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

小雪节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时已呈初冬景象。

在我地,降雪的机会不是很多,尤其在大雪前,大的降雪比较少见。

但由于冷空气南下的机会多,防寒防冰还是须抓紧。

大雪“大雪”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表示降雪开始大起来。

古人的解释说:“大者,盛也。

至此而雪盛矣。

”当地面有积雪,就是雪大的一种象征。

北方有“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银色世界”的迷人图画。

我地的降雪多数出现在1月和2月,常有昼夜大雪,压断树枝,封锁道路的情况出现。

在农业上,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

这主要是说雪铺盖在地上,因温度低,能杀死越冬的虫子,给农业带来好处。

冬至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季节,古代称“日短”、“日短至”。

也就是说这天,白天在一年中是最短的,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

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线的北移,白天时间渐渐长起来。

正如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民间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天虽寒,却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摇落众芳独鲜妍”的腊梅供人欣赏。

寒就是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

虽说是小寒,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是全年节气中最冷的节气。

“冷三九”恰在小寒节气内。

在我地的气象资料记载里,最低气温达零下8度;有时一埸大雪冰封,使农作物遭受严重损失。

在我省丘林地带,这时也正是山茶半霜争艳,彤云傲啸的时候。

为什么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这是节气起源天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当时如此而已。

大寒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