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
中国24节气全释
中国24节气全释中国24节气是传统农历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这些节气分别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与气温、天候和农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全年24节气的释解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1.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的开始。
立春之后,大地渐渐回暖,农事活动逐渐展开。
2. 雨水:雨水代表着冬天逐渐结束,春天临近。
此时,气温逐渐回升,雪融化成为雨水。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气候由寒冷转暖。
4. 春分:春分标志着春季的正式来临,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之后,阳光逐渐增强,气温逐渐回暖。
5. 清明:清明节气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季的重要节气。
此时,天气渐暖,万物开始复苏。
6. 谷雨:谷雨是表示播种后期降雨对庄稼生长的意义。
雨水充足,对青黄不接的庄稼来说是好事。
7.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进入了炎热的季节。
8. 小满:小满表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庄稼开始结实,但还没有完全成熟。
9.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谷类作物开始成熟。
10.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之后,天气逐渐转凉。
11. 小暑:小暑表示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炎热的天气开始到来。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最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
13.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夜晚渐渐变凉,白天的温度逐渐下降。
14. 处暑:处暑表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炎热依然,但已经不像大暑那么热。
15.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开始出现在草木上。
16. 秋分:秋分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到来,昼夜平分,天气渐渐凉爽。
17.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渐渐变冷,出现露水。
18. 霜降:霜降表示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天气逐渐寒冷,大地开始结霜。
24节气风俗习惯
24节气24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将一年分为24个时期的术语。
它们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为基础,通常分为四季:春、夏、秋、冬,每季分为六个节气。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特征,与季节变化和农事生产密切相关。
以下是24节气的名称及其对应日期:春季:立春(2月3日或4日)雨水(2月18日或19日)惊蛰(3月5日或6日)春分(3月20日或21日)清明(4月4日或5日)谷雨(4月19日或20日)夏季:立夏(5月5日或6日)小满(5月20日或21日)芒种(6月5日或6日)夏至(6月21日或22日)小暑(7月6日或7日)大暑(7月22日或23日)秋季:立秋(8月7日或8日)处暑(8月22日或23日)白露(9月7日或8日)秋分(9月22日或23日)寒露(10月8日或9日)霜降(10月23日或24日)冬季立冬(11月7日或8日)小雪(11月22日或23日)大雪(12月6日或7日)冬至(12月21日或22日)小寒(1月5日或6日)大寒(1月20日或21日)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不同的天气、气候和农事生产,如春分、秋分代表着昼夜平分,谷雨、小满代表着农作物的生长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24节气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日和传统习俗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节气分为24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分俗习惯和传统活动。
以下是每个节气的介绍:立春:立春是中国的传统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春卷、元宵等食品,同时也会在家里贴春联、放鞭炮、祭祖等。
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时天气渐暖,雨水也开始逐渐增多。
人们会祈求雨神降雨,同时也会在家里贴上“春联”,祈求一个好的新年。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
在这个节气里,天气开始变得温暖,万物复苏。
人们会吃上新鲜的春笋、喝上嫩茶,同时也会在家里贴“桃符”、“寿”字等。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天气逐渐变暖,人们会在家里贴上“春联”、“寿”字等,同时也会祭祖、祈求好运等。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里则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1、立春——春天开始。
(2月3-5日),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
此时太阳达黄经315度,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始降春雨。
(2月18-20日):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太阳移至黄经330度。
此时春去秋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动物复苏。
3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
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4、春分——春天过半。
3月21日(或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草木萌发。
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5度。
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6、谷雨——雨量始增。
4月20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30度。
雨量渐增,适应各物生长,有“雨后百谷”的意思。
7、立夏——夏天开始。
5月5日或6日“立夏”。
此时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麦粒饱满。
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进入三夏。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芒是代表一些有茫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种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各、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重要的时间划分方式,他们是农历中每个15天为一个节气,在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个节气代表着一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春季节气1.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示春天正式到来,人们开始备耕春耕。
2.雨水:雨水时节,春雨贵如油,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虫类开始活跃的时节,表示冬眠的生物开始苏醒。
4.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昼长夜短,气候变暖。
夏季节气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正值春耕时节。
6.谷雨:谷雨时节,稻谷开始穗长,预示着夏季的到来。
7.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
8.小满:小满时节,麦田开始结实,表示五谷丰登的希望。
秋季节气9.芒种:芒种是夏收的开始,人们开始忙于收割农作物。
10.夏至:夏至时节,白昼最长,代表着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11.小暑: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人们需在炎热的天气中工作。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冬季节气13.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人们需开始准备过冬。
14.处暑: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气温逐渐凉爽。
15.白露:白露时节,晨起露水凝结,代表着季节由暖向凉的过渡。
16.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气候凉爽宜人。
冬季节气17.寒露:寒露是露水开始凝结成霜的时节,表示寒冷的气温即将到来。
18.霜降:霜降时节,气温骤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19.立冬:立冬是立冬节气开始,天气逐渐转冷,进入寒冷的季节。
20.小雪:小雪时节,气温开始骤降,表示初雪即将降临。
冬季节气21.大雪:大雪是入冬的最后一个节气,雪花飘落,预示着寒冷的季节即将到来。
22.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代表着北半球整个冬季的开始。
23.小寒:小寒时节,气温骤降,开始进入寒冷的季节。
24.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人们需做好保暖工作。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开始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中国农历的24节气
中国农历的24节气一、24节气的含义立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这时,文人墨客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条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
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虽然春日渐暖,但因天气的变化仍然无常,防寒防冰还是必要的。
雨水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而且表示雨量开始增多。
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
随着雨水的到来,但见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去,阳光温和、细雨飘飘的日子渐渐走来。
雨水后,我们明显地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清楚,芬芳的花香,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春来大地万木兴,一年之计也在于春。
在农事上,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的关健时期。
在工业、商业等方面,也是计划竞发的时期。
对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一个新的希望。
惊蛰的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回升到一定程度的地中温度。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也正是春耕大忙的季节。
气温、地温都上升的较快,地上的草木生长得也快,正所谓“不知季节看花草,不知地气看五木。
”无论对农民或是其商人,积累一定物候知识,对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帮助。
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又称为“日夜分”,故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说法。
春分时,太阳的光线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
到了春分,雨水开始明显增多,春分前后,我地的平均气温已稳定通过10 度,达到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
春分后,进入早稻的播种时期,越冬作物也进入春季的生长阶段,此时的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早已蜂蜜喧哗,晓燕穿梭,百花盛开,到处一派生机盎然。
清明太阳到达黄径15度时为清明节气。
介绍24节气
介绍24节气中国传统的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划分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时令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下面将逐个介绍这24个节气。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的开始。
立春的意义在于告别寒冬,迎接春天的到来。
这一天,阳光开始变得温暖,春寒料峭的冬天即将过去。
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表明春天的降水开始增多。
雨水是预示着大地回春的节气,也是万物生长的开始。
惊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震动,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这一天,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开始回春。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表示昼夜平分,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是春天的正式开始,代表着万物复苏,大地回暖。
清明: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
清明时节,大地绿意盎然,人们会祭祖扫墓,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意味着雨水充足,谷类作物开始抽穗。
谷雨时节,大地湿润,万物生长势头强劲。
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代表着夏天的开始。
立夏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开始感受到夏天的炎热。
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意味着作物开始进入丰收期。
小满时节,农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人们开始忙于收割。
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芒种时节,各种农作物开始成熟,人们开始忙于耕作。
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
夏至时节,气温达到最高点,人们感受到了夏季的酷暑。
小暑: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开始。
小暑时节,气温持续升高,人们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暑措施。
大暑: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代表着夏天的酷热达到顶峰。
大暑时节,气温极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中国农历的24节气
中国农历的24节气中国农历的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概念,它们以太阳历定年,以农历分为四季,每个季节又划分为6个节气,共计24个节气。
这些节气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对天文气候变化的观察,更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四时交替、自然律动的敬畏和热爱。
本文将逐一介绍中国农历的24节气,让我们一起领略神奇的中国传统文化。
立春:立春是每年二月初四或初五,是农历春季的开始。
在这一天,太阳黄经达到315度,标志着阳气开始增长,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万物复苏。
立春的到来意味着春耕备耕的开始,人们开始展开新的希望和计划。
雨水:雨水是每年二月十八或十九,是立春后的第一个节气。
雨水时节,天气转暖,水汽凝结成雨水,预示着春天的降临。
雨水对于农业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
惊蛰:惊蛰是每年三月初三或初四,是立春后的第二个节气。
这时,春雷开始响起,冰雪开始融化,蛰伏的昆虫也逐渐苏醒。
惊蛰象征着春天真正来临,大自然开始焕发勃勃生机。
春分:春分是每年三月中旬,太阳到达黄经0度。
春分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
在春分时节,阳光直射赤道,北半球开始入春。
人们常说的“踏青”正是在春分时节,人们欣赏着春天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新生。
清明:清明节是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的节日,也是农历的第5个节气。
清明时节,大地回暖,百花争妍,是人们祭扫祖先、追思亲人的时刻。
在这个节气里,人们还会踏青郊外,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谷雨:谷雨是每年四月中旬,太阳到达黄经30度。
谷雨时节,雨水增多,正是稻谷和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
农民们把握谷雨时机,种下禾苗,盼望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
立夏:立夏是每年五月初,太阳到达黄经45度。
立夏意味着夏天的正式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田里的庄稼也开始蓬勃生长。
此时正是许多水果蔬菜的上市季节,人们也可以在此时享受到大自然的丰盈。
小满:小满是每年五月中旬,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60度。
小满的意思是农作物开始成熟,但尚未达到全熟状态。
24节气概述
24节气概述中国传统农历中的24个节气,是将一年分为24个时期,每个时期代表着不同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
这些节气不仅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24个节气进行概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个古老而美丽的传统。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月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天的开始。
这一天气温逐渐回暖,大地开始苏醒,万物复苏。
雨水:雨水是农历二月中旬的一个节气,代表着降雨的增多。
雨水节气通常也是春耕的开始,农民开始准备播种。
惊蛰:惊蛰是农历三月初的节气,这时候春雷开始响起,动物苏醒,植物开始生长。
这个时期人们要注意防患春雷。
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分点,表示昼夜时长相等。
春分节气通常是一年中阳气最强盛的时候,人们习惯于踏青游玩。
清明:清明节气是农历四月初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去扫墓、祭祖,春游时节也是清明的时候。
谷雨:谷雨是农历四月中旬的节气,代表着雨水丰沛,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
立夏:立夏是农历五月初的一个节气,表示夏天开始。
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可以开始吃夏天的水果,如荔枝和葡萄。
小满:小满是农历五月中旬的节气,意味着农作物已经渐渐丰满。
此时田间地头的喜庆景象也代表着一年的劳作即将有成。
芒种:芒种是农历六月初的节气,得名于农作物中的芒果成熟。
这个时候,早稻已经成熟,人们开始播种晚稻。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分点,表示昼夜时长最长。
夏至节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人们通常会吃饺子和喝雄黄酒。
小暑:小暑是农历七月初的节气,气温逐渐升高。
此时正值盛夏时节,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大暑:大暑是农历七月中旬的节气,表明气温最高。
人们在这个时候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立秋:立秋是农历八月初的节气,表示夏天结束,秋天开始。
这个时候气温逐渐下降,人们可以感受到秋天的凉爽。
处暑:处暑是农历八月中旬的节气,代表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
天气凉爽,也标志着一年的丰收即将到来。
白露:白露是农历九月初的节气,意味着天气转凉,露水也开始多起来。
二十四节气资料汇总
二十四节气资料汇总冬季1.立冬:阳历11月7日或8日。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季节,这一天气温开始下降,冷空气逐渐增强。
2.小雪:阳历11月22日或23日。
小雪时节,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雪花,天气逐渐寒冷,冷空气南下的频率增高。
3.大雪:阳历12月7日或8日。
大雪时节,各地出现大雪,寒潮频繁,气温持续下降,冬天进一步加深。
冬至:阳历12月21日或22日。
冬至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
4.小寒:阳历1月5日或6日。
小寒时节,天气更加寒冷,寒潮活动频繁,特别是北方地区。
5.大寒:阳历1月20日或21日。
大寒时节,气温最低,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冰冻天气。
春季6.立春:阳历2月3日或4日。
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这一天气温开始回升,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7.雨水:阳历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时节,气温回升更快,天气变暖,降雨逐渐增加。
8.惊蛰:阳历3月5日或6日。
惊蛰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龙卷风、雷暴等天气现象的增多,春雷响起,春意渐浓。
9.春分:阳历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季的中心,昼夜平分,天气变暖,春色满园。
10.清明:阳历4月4日或5日。
清明时节,天气晴朗,雨水减少,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11.谷雨:阳历4月19日或20日。
谷雨时节,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雨季,意味着冬闲的农民们开启了春耕的忙碌生活。
夏季12.立夏:阳历5月5日或6日。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持续升高,天气炎热。
13.小满:阳历5月20日或21日。
小满时节,作物开始进入花期,农民开始忙于种植、繁殖等农事活动。
14.芒种:阳历6月5日或6日。
芒种时节,小麦、玉米等作物进入成熟期,农民开始忙于收获。
15.夏至:阳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也是夏季的中心节气。
16.小暑:阳历7月6日或7日。
小暑时节,气温进一步升高,开始进入火热的夏季。
二十四节气讲解
二十四节气讲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按照太阳在地球上的运行规律,结合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间节点的划分。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特点,下面将对各个节气进行详细的讲解。
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就是立春节气。
立春是农历春季的起点,也是寒冬过去、迎接春天的象征。
雨水:雨水节气是指降雨量逐渐增加的时期,通常出现在每年2月18日或19日。
在这个时候,雨水开始显著增多,是农作物生长和蓄水的关键时期。
惊蛰: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在3月5日或6日出现。
在这个节气里,天气变暖,冰雪开始融化,昆虫从冬眠中苏醒。
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响起,寓意春天的到来。
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点,一般在3月20日或21日。
这个节气里,太阳直射位置在赤道,昼夜长短平均。
春分也是农历里一个重要的节日,被视为祭祖的日子。
清明:清明节气是指阳历4月4日或5日的时期。
在这个节气里,大地渐渐回春,清明节也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扫墓、祭奠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出现。
这个节气里,雨水充沛,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谷雨也是播种的好时机,农民们开始繁忙的田间劳作。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天的开始,通常出现在每年5月5日或6日。
在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进入丰收季节,人们也开始采取防暑措施,为夏天做准备。
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5月20日或21日出现。
这个节气里,农作物开始进入灌浆期,人们开始忙于田间劳作和收获。
小满的到来也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起来。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出现。
在这个节气里,田间作物进入抽穗期,特别是小麦和大麦,也是农民们最忙碌的时候。
夏至:夏至是一年阳光最长、昼长夜短的一天,在每年6月21日或22日出现。
夏至标志着夏天的正式开始,也是农民的丰收季节,各种作物开始成熟。
农历二十四节气表
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农历二十四节气表是中国传统的节气分类系统,它是按照太阳在地球上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运动而产生的一种时令分类方式。
每个节气都与自然界中具体的气象现象密切相关,并且具有一定的时令特征。
下面将对农历二十四节气表进行逐一介绍。
立春:立春又称“打春”。
这一节气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天气逐渐回暖,万物复苏。
雨水:雨水时节,降水增多,大地开始解冻,孕育着春雨。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打响,万物苏醒,生机勃勃。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意味着大地的阳气逐渐增加,百花开始盛开。
清明:清明时节,大地回暖,百草萌发,人们祭扫祖先,追思往事。
谷雨:谷雨时节,降雨频繁,农作物进入生长的关键期,劳作繁忙。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正式来临,气温逐渐升高,万物生长迅速。
小满:小满时节,庄稼已进入抽穗期,天气逐渐炎热,人们需注意防暑。
芒种:芒种时节,作物开始成熟,天气炎热,人们开始采摘水果。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白昼最长,太阳最高,阳气到达顶峰。
小暑: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人们需防暑避暑,同时留意防范高温灾害。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烈日炎炎,人们大多选择避暑度假或室内活动。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天气渐凉,秋意渐浓,农作物开始成熟。
处暑:处暑是秋季的中期,温度回升稍显酷暑,人们需适度防暑。
白露:白露时节,地面气温下降,晨起时有凝露出现,且露水较多。
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表示秋天进一步深入,气温逐渐降低。
寒露:寒露时节,气温越来越低,露水逐渐凝结成霜,农作物开始成熟。
霜降:霜降是白天温度较低、夜晚出现霜的节气,意味着大地冷却加剧。
立冬:立冬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天气渐次寒冷,农作物进入休眠阶段。
小雪:小雪时节,天气逐渐寒冷,开始出现雪花,农田进入冬耕冬种阶段。
大雪:大雪时节,气温骤降,降雪量较大,人们需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中期,白昼最短,夜晚最长,阳气触底。
小寒:小寒时节,温度逐渐回升,天气稍显寒冷,人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24节气科普知识
24节气科普知识立春、雨水、清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清明。
这些是中国的24个节气,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人对气候变化的观察和认识,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了解24个节气的科普知识。
立春:立春是中国农历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2月3日前后。
立春是表示春季开始的节气,也是中国传统的新年开始。
立春时节,阳光温暖,大地苏醒,天气逐渐暖和,万物复苏,农民开始准备春耕。
雨水:雨水是表示春季降雨增多的节气,一般在每年的2月18日前后。
雨水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随着天气的转暖,大地的冰雪逐渐融化,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清明:清明是表示春季气候已经明朗、气温回升、草木绿茂的节气,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前后。
此时天气多晴朗,气温不断回升,万物复苏,草木绿意盎然,适合进行春耕春种。
立夏:立夏是表示夏季开始的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4日前后。
立夏时节,气温显著上升,开始进入夏天,大地已经完全解冻,各种作物逐渐生长,是农民们开展田间劳动的重要时期。
小满:小满是表示夏季农作物进入抽穗期的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20日前后。
小满时节,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增多,农作物开始抽穗,准备开花结果。
芒种: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节气,一般在每年的6月5日前后。
芒种时节,气温持续升高,降雨逐渐增多,各种农作物陆续成熟,开始收割。
夏至:夏至是表示夏季太阳直射地面最南端的节气,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前后。
夏至时节,阳光直射地面,白天时间最长,气温最高,天气炎热,农民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小暑:小暑是表示夏季气温更加炎热的节气,一般在每年的7月7日前后。
小暑时节,气温达到最高峰,天气闷热,防暑降温工作尤为重要。
大暑:大暑是表示夏季最热的节气,一般在每年的7月23日前后。
大暑时节,气温持续高温,天气闷热,此时正是大规模收割农作物的时候。
农历24节气的哪些知识
农历24节气的哪些知识农历24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基准,分为24个节气。
这些节气与农事活动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对于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节气的相关知识。
1.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阳历的2月3日左右。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回暖,大地开始苏醒。
农民们会在这个时候开始准备春耕的工作。
2. 雨水:雨水是农历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阳历的2月18日左右。
雨水时节气温逐渐回升,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农民们会在这个时候开始耕种作物,以利用雨水的滋润。
3. 惊蛰:惊蛰是农历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阳历的3月5日左右。
惊蛰之后,春雷开始响起,春天的气息更加明显。
农民们会在这个时候开始播种春季作物,如小麦、大豆等。
4. 春分:春分是农历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在阳历的3月20日左右。
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白昼和黑夜持平。
农民们会在这个时候进行春季耕作,同时注意保护春季作物。
5. 清明:清明是农历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阳历的4月4日左右。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万物复苏。
农民们会在这个时候进行田间管理,如修剪果树、清理田地等。
6. 谷雨:谷雨是农历的第六个节气,一般在阳历的4月19日左右。
谷雨时节,气温升高,雨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农民们会在这个时候进行春季田间管理,如松土、施肥等。
7. 立夏:立夏是农历的第七个节气,一般在阳历的5月5日左右。
立夏标志着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
农民们会在这个时候开始田间管理,如浇水、松土等。
8. 小满:小满是农历的第八个节气,一般在阳历的5月20日左右。
小满时节,作物进入灌浆期,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
农民们会在这个时候进行夏季田间管理,如除草、防虫等。
9. 芒种:芒种是农历的第九个节气,一般在阳历的6月5日左右。
芒种时节,农作物进入抽穗期,农民们会开始收割禾谷类作物。
同时也要注意田间的病虫害防治。
农历二十四节气简介
农历二十四节气简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代表着不同的气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下面将对这24个节气进行简要介绍。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它标志着寒冬结束,天气渐暖,是农民耕作和农事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
雨水:雨水是指这个时期开始出现春雨,是春季水分补给的开始。
雨水节气对于农作物的生长非常关键,因为此时土地和植物都需要充足的水分。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万物开始复苏。
这个时候气温快速上升,是春季农事的重要时期。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间节气,是昼夜平分的时刻。
在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给地球带来了更长的白天。
春分节气对于种植作物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阳光充足,植物生长迅速。
清明:清明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最重要的两个传统节日之一。
此时气温回升,适宜春季农业生产。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已经逐渐升高,雨水丰沛,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非常关键。
谷雨节气通常是播种作物的最佳时机。
立夏:立夏意味着夏季的开始。
此时气温继续升高,降雨逐渐减少,对于农民来说是夏季种植作物的重要时期。
小满:小满是农历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小麦等夏季作物已经进入到拔节至抽穗的生长阶段。
此时昼长夜短,夏季农事活动进入到了白天的高峰期。
芒种:芒种是农历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农民纷纷进行夏熟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
此节气对水稻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夏至: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气之一,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夏至过后,阳光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气温也逐渐下降。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气温达到一年中的最高点。
小暑节气也是传统的吃凉茶、吃冷食的时候,以应对夏季高温。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非常炎热,是农民收割夏季作物的时候。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教你认识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
教你认识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春节就是立春这一天,民国时袁世凯颁令将春节定为农历正月初一,但生肖仍以立春日开始计算。
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前后,正好赶上六九,民间又有“春大六九头”的说法。
立春那一刻,将羽毛放在用钢钎插出的地洞上,羽毛会飞起来,表示地的阳气上升了。
立春之日人们还有吃春饼、咬萝卜的习俗。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主要是讲天气开始变暖了,“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雨水一般在阳历的2月19日前后,不一定降多大的雨,所以俗语才说“春雨贵如油”。
惊蛰:“惊”指的是雷声,“蛰”说的是冬眠的虫兽,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阳历3月5日左右,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们,虫卵孵化,万物复苏。
惊蛰时节肝阳之气上升,故宜食梨。
因为该节气与“二月二龙抬头”相近,在晋北地区还有吃面条、吃粉条的习俗。
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又称“日中”、“日夜分”,自该日起将一天天昼长夜短。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谚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说。
春分也是插秧和植树的好时节。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5号前后。
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自唐代起,民间就形成了祭祀祖先、踏青、插柳、放风筝的习惯。
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有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在阳历4月20日前后,这段时间多吃香椿可健胃、理气,提高免疫力。
南方则在这一天上树采茶。
立夏:夏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二十四节气常识
二十四节气常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历中对季节变化的划分,既是一种观测天文现象的方法,也是指导农事活动的依据。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1.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表示春天开始了。
立春之后,气温逐渐升高,冰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回春。
2. 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预示着天气逐渐转暖,降雨增多。
雨水时节,气温回升,降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惊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预示着春雷初鸣、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象征着万物复苏。
4.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此时太阳直射地面,昼夜时间相等,表示昼夜温差逐渐变大,春季进入全面發展時期。
5. 清明5日,此时天气温和,适宜踏青祭扫。
清明节与农作物的生长息息相关,是农民朋友们的重要节日。
6. 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表示春季随着雨水增多,进入繁忙的田间耕作阶段,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7. 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5日或6日,此时阳气渐长,气温逐渐上升,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8. 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此时气温逐渐升高,谷物渐渐进入灌浆期,农业生产进入关键时期。
9. 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表示田间作物的穗果开始长出,农民朋友们开始忙于耕种、插秧和除草。
10. 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太阳高度最高,代表着夏季的正式到来。
11. 小暑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7月7日或8日,此时气温逐渐上升,进入到一年当中最炎热的时期。
12. 大暑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此时气温达到年内最高点,天气炎热,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中国农历的24节气
中国农历的24节气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农事日历,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基准。
在农历中,有24个节气,按照一年四季的变化,将整个年份等分为24个节气。
这些节气与中国的四季变化密切相关,对于中国农业和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春季节气立春:立春是农历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这一天,阳光逐渐增强,气温也开始回升。
立春的到来意味着大地苏醒,万物复苏,农民们开始准备春耕。
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代表了春天降水增多的特点。
雨水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天气转暖,雨水充沛,尤其对于春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响起,蛰居于土中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此时,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厚,大地渐渐变暖,万物开始发芽。
夏季节气清明:清明节气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此时,天气晴好,春暖花开,人们会出外踏青祭祖,寄托哀思。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代表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夏天。
气温逐渐升高,农民们开始忙碌的田间劳作,准备播种和耕作。
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农作物开始进入快速生长的时期,天气也逐渐变热。
此时的农民要加强对庄稼的管理,确保作物顺利生长。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庄稼已经进入了生长的关键期。
农民们需要开始田间管理,防止病虫害,并注意抓紧收割早熟作物。
秋季节气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夏天的中点。
此时阳气最旺盛,气温最高,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夏至之后,阳光逐渐减少,天气渐渐转凉。
小暑:小暑节气标志着酷暑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此时,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中暑。
大暑:大暑是整个夏季最炎热的时期,气温最高,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代表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天。
此时,天气逐渐转凉,人们的精神状态也开始焕发,秋收季节的准备工作也愈发紧张。
秋分: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正文:农历二十四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一种独特的时间划分方式,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而来。
每个节气代表了一个特定时段的到来,也标志着农耕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变化。
下面我们将逐个介绍二十四个节气及其意义。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
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也是万物复苏的时刻,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祈求一年的丰收和平安。
雨水:雨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意味着春雨的到来,也是雨水的增多,气温回升的时候。
这时候人们会祭祀水神,祈求水的资源丰富。
惊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3月5日或6日。
惊蛰的意思是“万物苏醒”,在这个节气,动植物开始苏醒,昆虫开始活动,天气逐渐转暖。
人们也会在这一天祈求一年的好运和顺利。
春分: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标志着昼夜平分,日夜长短大致相等,也是春季的中心点。
这一天人们会祭拜太阳神,祈求万物生长和平安。
4月4日或5日。
清明也被称为“踏青节”,人们会前往墓地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4月19日或20日。
谷雨代表着雨水充足,是农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
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
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5月5日或6日。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温度逐渐升高,人们开始穿短袖和准备夏季的生活。
小满:小满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5月20日或21日。
小满意味着作物已经进入了生长的最快期,这个时候人们会祭祀五谷之神,祈求丰收和好运。
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6月5日或6日。
芒种的意思是庄稼开始长出穗,是稻谷生长的关键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在我国历法中,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其他民族的历法中所没有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里则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1、立春——春天开始。
(2月3-5日),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
此时太阳达黄经315度,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始降春雨。
(2月18-20日):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太阳移至黄经330度。
此时春去秋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动物复苏。
3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
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4、春分——春天过半。
3月21日(或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草木萌发。
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5度。
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6、谷雨——雨量始增。
4月20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30度。
雨量渐增,适应各物生长,有“雨后百谷”的意思。
7、立夏——夏天开始。
5月5日或6日“立夏”。
此时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麦粒饱满。
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进入三夏。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芒是代表一些有茫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种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各、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10、夏至——感夏始至。
6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古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炎热即至。
7月7日前后,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暑是表示炎热的意思。
小暑时暑气上升,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
12、大暑——炎热至极。
7月23日前后,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13、立秋——秋天开始。
8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135度,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秋高气爽,月明风清的秋天开始了。
14、处暑——炎热结束。
8月23日或24日,“处”为处理、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15、白露——夜始有露。
9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达黄经165度,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昼暖夜寒,易达到形成露水的条件,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容易结成白色露珠,白露节前后,露较多、较重,呈现白色,所以叫白露。
16、秋分——秋季过半。
9月22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位置到达黄经180度时为秋分节气。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越过赤道,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气温逐渐降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22℃以下,先后进入凉爽的秋季,北方冷气团势力不断增强,活动开始频繁,原先占据在大陆上的暖空气迅速南退,被北方的冷空气填补,因此,人们就有一夜冷一夜的感觉。
秋分时节,秋雨期已基本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量明显减少,开始出现”秋燥”的气候,所以,此时需要预防秋季干燥。
秋分以后,秋高气爽,蟹肥菊黄,是美好宜人的时节;秋分棉花吐絮,晚稻开始成熟,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
17、寒露——露水很凉。
10月8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95度,“寒露”节令开始。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华渐浓,草木枯萎,这时露水已寒,将要结冰了,是气候逐渐转冷的季节。
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18、霜降——开始降霜。
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此时太阳达黄经210度。
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现象。
19、立冬——冬天开始。
每年11月7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225度时为“立冬”季节。
20、小雪——开始降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度,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21、大雪——雪量增多。
12月7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225度时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气温继续下降,降雪量开始大起来,地面出现积雪,“大雪”节令开始。
大雪”意为天气降雪比”小雪”节气时更大更多,气温也更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时节,黄河流域开始有积雪出现,降雪次数也显著增加。
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低于零下1 0℃,北方大地已披上了冬日盛装。
长江流域一般要过大雪节以后才频见初雪。
“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冬雪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使粮食生产丰产丰收。
因为,雪的导热性只有土壤的1%,雪盖在地面上,外面的冷空气不易渗进土壤,土中的热量也不易散出,象盖了一条被子,所以,积雪覆盖农田,一,可保持地面及农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潮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越冬创造良好的环境;二,雪花的温度在冰点以下,可冻死危害农作物的害虫;三,积雪象一座天然水库,融化时可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四,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可以起到肥田的作用。
大雪时节,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雾的频率比较高,上海12月份是一年中出现雾最多的月份,雾对交通、供电和人体健康都有很大影响,因此,要经常关心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在大雾来临之前,做好预防工作,避免雾灾发生。
22、冬至——数九开始。
12月22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270度时为“冬至”,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表示寒冷冬天到来和意思。
我国习惯以冬至日作为数九寒天的开始,以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为一九,共九个九,八十一天。
23、小寒——寒冷将至。
1月5日前后,小寒是天气开始寒冷,但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
从各地历年气象资料来看,一年中最冷时段出现在小寒节气的中期。
24、大寒——寒冷已极。
(1月20-21日),大寒是天气冷到极点和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寒正在数九寒天的三九,因而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三伏天的划分: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为三伏。
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时期,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
农历7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7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初伏,也叫头伏。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叫中伏,也叫二伏。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末伏,也叫终伏。
“三九”寒冬与冷在“三九”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一九)。
“冷在三九”:大寒正值三九,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我国习惯以冬至日作为“数九寒天”的开始,以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为一九,共九个九,八十一天。
有人问:“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阳光斜射地面受热量少,应最冷,为什么说冷在三九呢?”这是因为冬至地面得到太阳热量最少,但地面积累的热量还未损失到最小,所以它不是最冷时候。
冬至以后,太阳位置虽北移,但大地吸收热量还是少于散热的热量,入不敷出,温度继续下降。
直到三九以后,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才超过散热的热量,气温才渐渐上升。
所以三九前后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