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育模式改革
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创新
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创新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社会历史、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主要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参与和创新,导致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度不高。
因此,对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古代文学的教学可以注重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只能记住文学作品的一些具体信息,而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则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解古代诗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古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歌的特点有哪些?”等,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总结,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以开展深入的思考。
这种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其次,古代文学的教学可以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主要依靠教师口述和课本阅读,学生缺乏实际的感受和体验。
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古代诗歌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听到古代诗歌的朗诵和演唱,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同时,还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内容和艺术风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古代文学的教学可以注重项目制学习。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往往是按章节和单元进行的,教师按照教材要求讲解,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背诵和复述。
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厌烦和压力,容易形成记住与理解脱节的情况。
项目制学习则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古代小说时,可以利用项目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古代小说的人物,进行研究和创作,如写一篇人物传记、画一幅人物形象的漫画等。
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构想
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构想古代文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理论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因此,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在当前高校中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首先,重新审视古代文学教学方法和内容。
现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更加注重文学分析以及语言训练,但是,缺乏对古代文学及其历史背景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因此,应当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重新满足知识视角的分析和不同文学流派的阐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研究工具,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文学背景,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从中体会到作品的文化意义。
其次,积极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对学生来说有一套复杂的语言和理论,并不好操作,传统上靠学生整本书的吐字较真才能掌握,而此种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对古代文学学习过程的兴趣。
因此,我们用多种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如演讲、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网络教学等,让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有趣。
再次,保证古代文学教学的更新。
在现代化文化语境中,教师要重视给学生以当代文学新视野,把研究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做有机联系,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文化层面中深入思考,借助现代文化了解古代文学,从而形成对古代文学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能够增强对现代文化的认识。
最后,强化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完善评价体系。
古代文学是一门多维度的学科,因此考核与评价涉及多重内容,学习创新、阅读理解和文学分析等方面,需要有完整的评价体系,以便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价。
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即可以更好地量化学习效果,也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古代文学研究当中去。
总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改革构想既要重视文学背景研究,又要积极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知识内容,完善知识评价,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全面地掌握古代文学知识,以满足贯彻文化传承的需要。
开放教育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
开放教育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摘要】古代文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但随着开放教育理念的兴起,对古代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分析古代文学教学现状,探讨开放教育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法。
文章也探讨了开放教育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优势和挑战,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文章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推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关键词:开放教育、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作用、具体操作、优势、挑战、路径探讨、展望、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古代文学教学一直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开放教育模式开始在文学教学领域得到关注和应用。
开放教育注重个性化学习、自主探究和跨学科交叉,有望为古代文学教学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思想和情感。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往往过于注重课外阅读和背诵,缺乏足够的互动和探究性学习。
学生往往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少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讨如何借助开放教育模式改革古代文学教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开放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开放教育为古代文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理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1.2 研究意义:随着开放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也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开放教育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具体操作,分析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改革的路径探讨。
这一研究对于推动古代文学教学的现代化进程,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开放教育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更多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
1.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呼应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色,将各式各样的古典文学特色浓缩在课堂空间里,营造一种和谐、宁静、朴素的学习氛围;
2.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课堂上的古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培养学生汲取熟练的解读能力;
3.注重加强师生的良好沟通,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共赢。
二、科学有效的授课结构:
1.结合历史背景,重点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人物关系,文学成就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
2.根据学生需求,结合课堂教学,结合实际,给学生带来活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入古代文学作品的实际例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三、常态化评价考核:
1.以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成就,作品的文化典故等为评价的基础,以形成良好的古代文学作品学习习惯为目标;
2.坚持不懈地教学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
3.开展古代文学作品的常态化考核,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教育改革与古代文学衔接
教育改革与古代文学衔接前言:古代文学是人类在历史变迁中精神、思想的文字表达,既可以体现历史状态下人们的生活、情感、愿望,又可以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文学作品对后世人类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为后世社会发展提供参考,深度挖掘古代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一、古代文学作品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持的依据(一)针对思想教育展开古代文学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在进行人物设定、环境描写、故事陈述等过程中都会蕴含作者内在生活态度,寄个人主观情感于作品内容,以期与读者达成共鸣,从而解脱自己或警示世人,由此可见古代文学不可能脱离思想而单独存在,即使作品文字中没有明显的思想论述,通过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品脉络也能发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1]。
例如吴承恩《西游记》,从表面看是一部讲述师徒四人历经艰辛西天取经的故事,可通过与明朝中期历史背景相结合,可以看出作者对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现象的不满和反抗,但被迫屈服于封建礼教思想的无奈,作者试图通过虚构的故事暗示社会,警示世人。
而教育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其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由此可见思想教育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古代文学为教育改革思想教育提供支持。
(二)涉及教育体制对个人、社会的影响古代文学作品大多由古代文人所编创,文人是古代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所以其作品会直接反映出当时的教育体制,表达出文人对当时教育体制的态度和对未来教育体制的期盼,影射出教育体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讲述了范进花费35年时光于八股文学习,54岁中举人后精神崩溃的故事,借此表达封建八股取士教育体制对受教育者的迫害,体现出当时社会对人才定义的扭曲,借此讽刺清朝教育体制的刻板必然导致社会发展滞后。
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是为了使人才培养方式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调整,所以其不论对受教育者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古代文学为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2]。
古代文学课程改革途径
古代文学课程改革途径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古代文学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
本文就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途径进行研究。
一、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更加注重对文化传承的深入研究。
通过精心策划,设置好每个节目的主题与内容,让学生更好的能够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学的知识,更好的帮助他们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让大家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技巧和方法。
二、注重实践、注重体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注重体验。
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实地讲解、作品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文化传承的意义。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从晦涩难懂的理论中汲取知识,在情感上建立与古代文学作品的联系,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注重创新教育方式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注重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可以采取小组工作、现场演讲、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自我发掘、自我认知。
同时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走心写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代文化并且更好的将古代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
四、注重课程文化育人古代文学课程应该注重文化育人,培养学生的美学情趣和审美能力。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引导学生在审美上升华,并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对自身的尊重和包容,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古代文化,并在文化共同体中自觉地实现和自我完善。
总之,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注重注重文化传承、实践体验、创新教育方式、文化育人等方面的整合,来形成整体的改革方案,以更好地推进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的联系,及早拓宽眼界,探索出一种更适合当代学生的古代文学授课方式。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吴桂美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尤其文化情境的变迁,当今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
为提高学生兴趣,除了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安排、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等普遍方法外,课前十分钟、课外作品抄写、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走出课堂、开展读书报告,以及考试改革等多种手段可谓古代文学教学有益地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传统核心课程,一直颇受学生喜爱和重视。
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尤其文化情境的变迁,古代文学教学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
教学与现实的疏离,教学模式的单一,学生的不重视等等带来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任课教师认真反思,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目标实现。
笔者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深切感受到教学日渐面临的变化和挑战,而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定尝试和探索。
现将一些有益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当今古代文学课堂教学面临的最直接问题是学生兴趣普遍不高,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是任课教师首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除了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安排、采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等普遍方法外,笔者还采取了课前十分钟、课外作品抄写、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走出课堂、开展读书报告,以及考试改革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兴趣。
一.“课前十分钟”活动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实践课时的增加使得大量理论课时被不断削减和压缩。
较之以往,古代文学任课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明显感到课时不足。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作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古代文学教学的核心。
课时的压缩让不少教师作出无奈选择,即教学只注重文学史线性理论知识的梳理,而放弃对大量作品的解读。
这样的授课方式极易造成学生对作品感悟能力的缺乏,并使文学史的理论学习变得空洞和浮泛。
为了避免这一弊端,不少授课教师采取自主补课、课外背诵等方式试图对压缩的课时进行一定补足。
但若补课课时太多,教师不仅要花费更多精力,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可以说费力不讨好。
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教案
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教案导言: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传承并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惑。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本教案针对古代文学教学进行改革,以更适应现代教育需求。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在介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古代文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古代文学是指古代人们以文字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古诗词、古文、古小说等。
这些文学作品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然而,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过于机械,缺乏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关注。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重视背诵和传递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创造能力。
此外,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学缺乏兴趣,难以产生深刻的文学体验和感受。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在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时,我们需要设定一系列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引导和衡量学生的学习进展。
以下是本教案的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批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古代文学的艺术技巧和表达方式创作优秀的作品;5.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以便他们能够共同探索和研究古代文学。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a. 选择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例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并结合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知识背景进行适度调整;b. 着重介绍作品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底蕴;c. 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结构体系等方面的分析与理解。
2. 教学方法:a.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导向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b. 组织文学研讨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深入尝试和交流;c. 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d.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例如古体诗、散文、小说等,以提升他们的写作和创作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创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思想道德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代教育中,如何创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在教学模式创新中,应注重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从中国古代文学中获得实际的启示和指导。
比如,可以通过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家族伦理关系、《西游记》中的出行经历等,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人际关系、友情、亲情等现代生活中的共通之处。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差异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价值观念。
二、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深邃的思想和繁复的结构,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应在教学模式中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可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以及与其他作品的对比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美,提升其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同步阅读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文学赏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三、注重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教学模式创新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中。
可以通过课堂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或主题进行改编、创作等活动,使之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创造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模式创新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和美感。
古代文学课程改革途径
古代文学课程改革途径1.积极引导,加强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学家往往兼具政治家、思想家的身分,往往具有较高的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修养,他们留存至今的作品,也因此具有较高的思想与文化价值,为后世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当今文学作品表现的主题、使用的文学手段,大多可以在古代文学中找到源头。
因此,学好中国古代文学,读懂各历史阶段重要的文学作品,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嬗变的历史,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意义重大。
此外,文学作品所展现的丰富多样的精神世界、思想内蕴、感情意象可以使学生在怡悦精神和情感满足的艺术享受中增益自身的心灵美和情操美。
如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光明幸福的憧憬可以培养他们的崇高理想;仁人志士报国济时、视死如归、持节不渝的忠诚可以激发他们献身国家的浩然正气;哲人学者己饥己溺、民胞物与的博大胸襟可以培养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清流贤达反势利、反庸俗的磊落气度和冰清玉洁涅而不缁的高尚品质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风范;自然风光、人文胜迹的讴歌可以培养他们对祖国山水的自豪与热爱之情。
而且中华民族文学独有的样式和特色,可以使青年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祖国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更能够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深刻理解理想信念、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真正做到用人类创造的财富和知识,丰富武装自己的头脑。
可以说,古代文学是我们祖先创造和留传下来的珍贵财富,而古代文学教学,是这一珍贵财富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丰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对课程的这些重要性,教师有必要在课前和课中对学生进行相关讲解和引导教育。
有了这样的思想动员,学生可能不会再存在“有用无用”的顾虑,而是去想方设法完成好学习任务。
2.优化教学内容,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从时间跨度上看,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从先秦到近代,纵贯三千年,涉及的作家作品浩如烟海;从涉及学科上看,它是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因此,它知识覆盖面广、内容难度大。
教育改革与古代文学衔接
教育改革与古代文学衔接教育改革与古代文学衔接教育改革是当代社会中的重要议题,因为它涉及到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而古代文学对于教育改革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阐述教育改革与古代文学的衔接关系。
教育改革可以从课程调整、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教育界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也带来了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例如小班化、多样化的学科、开放性的教育等等。
在这些改革中,古代文学也有着微妙的影响。
例如,历史、古代文学、哲学等学科的设置,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和思想传承,古代文学中优美的诗词、故事、传说也可以启迪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让学生拥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内涵。
古代文学对于教育改革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学科的设置方面,更在于它所包含的深刻人生哲理,让学生在理性的同时,也拥有深入内心的思考。
例如《孟子》中说:“亲亲者,其言切,其志忠,其行穆,其敬恭。
而亲不亲者,其言腐,其志慝,其行邪,其藏怒。
”这些话语,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思考自己的亲情,以及如何更好地和亲人相处。
《论语》中也有很多如此深入的言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想人之不良,不听人之不善,不言人之不美,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可以看出,这些古代文学经典都对于学生的思想启发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能够让学生深入内心,反思自己所在的环境和价值观念,并通过反思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自我。
除此之外,古代文学中的语言、文字、修辞也可以在今天的教学中得到运用。
例如,古典的汉语,在推广语言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它让学生了解汉字和汉语的魅力。
在古典文学中的修辞,也能够启发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和思维,让学生兼具修养和才华。
总之,古代文学对于教育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和思想传承,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引导,同时也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主 动手 能力 , 培养 了学 生独立 思考 问题 并 形成创 建性 结论 的能 力 , 同时也 有利 于师 生 交流 。
关键 词. :古代 文 学 ; 学模式 ; 教 改革 中 图分 类 号 :I 6 2 2 . 0 文 献标识 码 : A ’ 文 章编 号 -(00 0 — 0 0— 3 2 1) 7 0 9 0
成绩 或 论 文 成 绩 为 主 。这 些 授 课 特 点 往往 出 现
以 下 问题 :
要 发现 和 解 决 长 期 以来 形 成 的 这些 课 程 教
学特点 中 的问 题 , 须 搞 清 楚 这 几 个 问题 : 校 必 高
教师 的 作 用 是 什 么 ?教 学 过 程 的 实 质 是 什 么 ?
王 早 娟
( 安 外 事学 院 西 人文学院 , 西 西安 陕 70 7 ) 10 7
摘 要 :古代 文 学教 学 中可 以 引入 讨 论 式教 学。 古代 文 学课 堂教 学 中的讨 论模 式 可分
为: 分组 讨论 汇报模 式及课 堂 自由讨 论模 式 。讨 论模 式在课 堂教 学 中的运 用 可 以促 进 学 生 自
现代 教育学 的理念 认 为 : 师课 堂 教 学 活 动 教
中 , 师 的“ ” 教 教 不是 目的 , 生 的“ ” 不是 目 学 学 也 的, 让学 生真正 掌 握学 习 的方 法 以及 分 析 问题解
体的发 展 流 变 , 是 浅 层 次 的 学 习 , 谓 管 中窥 这 可
豹 , 得要领 。 不
无 疑是对 其 在公众 面 前讲话 能 力 的有 效训 练 。
讨论模 式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的 运 用 形 成 了 活 跃 的课 堂气 氛 , 深 了学 生对 会 运 用 方 法 。 对 高 校 教 学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docx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结合全人教育的基本理念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调整教学方式,明确培养目标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其他相关的新闻专业、广告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都开设,而不同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和要求又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教师应根据专业特征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方式。
此外,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长处。
同时,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二、“教学相长”(一)教师如何“教”首先,作为一名古代文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作为教师还应该“育人”,在思想方面教化学生,让学生康的心理发展和良好的价值取向。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双向交流的讨论式教学,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再者,以培养能力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四,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二)学生如何“学”首先,做好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要学好本门课程,表现多读多记,积累一定的知识量。
其次,要注重发散思维。
在掌握本门课程内容的同时,把所学内容和其他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学习,这样可以使知识体系的构架更加清晰。
再者,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问题学习,即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02
教学内容改革
精选经典作品
总结词
精选经典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 精髓和传承优秀文化。
详细描述
在教学内容上,应从古代文学史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如《诗经》、 《离骚》、《唐诗三百首》等,让学生深入学习和体会古代文学的韵味与文化内 涵。同时,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重视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能 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需求,为个性 化教学提供依据。
及时反馈与调整
过程性评价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调整 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 发展奠定基础。
校内名师资源
邀请校内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名师进行讲座、授课,将他们的研究成 果和教学经验引入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校外资源的引进与共享
1 2 3
合作办学
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 进优秀的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古代文学学术会议和研讨会 ,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和认识。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考试评价
在传统的考试评价基础上,增加项目报告、论文等多元化的考试形式,以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平时表现评价
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如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纳入评价系统,以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
自我评价与互评
谈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谈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中国古代文学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推动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对策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非常广阔,是一门很成熟的研究学科。
但该学科在课程的教学研究方面很滞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对推动高等院校古代文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一)有助于优化高校文学教育实效前期,高校进行了一系列古代文学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偏重于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对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缺乏研究,对课程设置的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实质性的推动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发展。
新时期推动高校文学教育改革对推动课程教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古代文学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加剧,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课程目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助于增强高等课程竞争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有助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蕴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哲学智慧和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
为了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国民修养,当今社会需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文化熏陶。
因为它承载着中华优秀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开启民智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作用。
可惜之前这门课程没能发挥其在国民教育中的应有作用,而随着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增加,课程也需要由知识教育变为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
二、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重教学方法、手段,缺乏改革理念和目标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偏重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对中国文学教学理念研究不够。
古代文学教育模式改革
古代文学教育模式改革随着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古代文学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
在古代,文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文学技巧和知识,更在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古代文学教育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探讨古代文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影响。
一、诵读与阅读相结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古代文学教育中,诵读一直是主要的教育方式。
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背诵并了解其中的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不过,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局限性,有些学生可能会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困难,因此,阅读作为另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不可或缺。
随着古代文学教育的改革,诵读与阅读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开始流行。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诵读来了解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阅读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意义。
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更加全面的教育方式。
二、纠正传统教育中的缺点,注重人才培养在传统的古代文学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背诵经典,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行为能力。
学生只是被灌输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好学生”,而忽略了个人发展和创新能力。
因此,近年来,古代文学教育开始注重人才培养。
通过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使其在学习除了掌握文学知识外,还具备了实践技能,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
这种改革也改变了传统教育中“不变应万变”的原则,提倡以创新来迎接未来。
三、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的人生价值在过去的古代文学教育中,注重让学生掌握文学技能,但很少有人关心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
而现代教育则提倡在文学教育中引导学生探求美好的人生价值观。
在教育中,鼓励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探究美好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们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尊重他人的想法。
这种改革意味着文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培养,更成为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丰富人生阅历在传统的古代文学教育中,教材范围有限,内容都是经典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教育模式改革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投入25亿元,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由此可见政府对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关注和重视。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组织活动形式,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而课堂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整个人文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这样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目前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仍然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单一的讲授几乎占据了课堂教学,这种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把精力主要放在记录、整理和背诵笔记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缺少参与感、自我体验和自主学习,因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自然也受到影响。
在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新形势下,这种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滞后。
所以,改革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不无裨益。
一、研讨式教学
对于教师而言,最为重要的任务不是要传授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
因为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新知识、新情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研讨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变成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教师最后予以总结指导。
例如,学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作品获得,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由传统的教师讲解、分析作品,变成让学生学会自己欣赏作品。
除了常规的作品解读,教师还可以拓展研讨作品的范围,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让他们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归纳出自己的结论。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同时可以深入地探究问题。
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思考“刘兰芝为什么得不到婆母的欢心?”建议学
生阅读以下篇目:《礼记》中的《曲礼》和《内则》;汉代班昭的《女戒》;清代陆圻的《新妇谱》。
通过阅读这些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封建社会女性卑弱的地位和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进而会更深入、全面地回答这一问题。
再如学习《蒹葭》时,让学生思考“《蒹葭》是一首朦胧诗吗?”建议学生首先要查找有关朦胧诗的资料,如朦胧诗的定义、特点,朦胧诗代表作家、作品等,然后再看看《蒹葭》是否具有朦胧诗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但掌握了《蒹葭》一诗意境深邃朦胧的特点,而且还获得了朦胧诗的相关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比较有关的作家、作品,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作品,例如,比较曹丕、曹植在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异同,比较谢灵运和谢朓的山水诗,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等。
运用研讨式教学,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
研讨式教学不仅使学生乐于探索古代文学世界,敢于质疑,能够多角度地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探究,具有创新精神。
二、诵读式教学
目前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文学现象、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代表作品等,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
这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点,但这种教学方法轻
视或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自己的感受。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往往过于依赖教材中的定论或老师的解读,很难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中,因而,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认知总有所欠缺。
至于对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或许更有所隔膜。
诵读式教学则是通过诵读作品,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验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艺术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润。
诵读教学法包括教师诵读和学生诵读两种。
教师诵读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文学作品,能够和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产生共鸣,能够真正体会到作品高超的艺术成就,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流畅、充满感情地诵读作品,富有感染力。
学生诵读可分为个体诵读、分角色诵读和集体诵读三种形式。
个体诵读强调学生个人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学习汉大赋代表作《子虚赋》时,可以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段具有铺张扬厉特点的文字,要求准确、流畅地诵读所选段落,并说出自己诵读此段的感受。
学生通过诵读和赏析,可以真正体会到《子虚赋》辞藻富丽、铺张扬厉的特点和艺术效果,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是机械地背诵《子虚赋》的艺术特点,却缺乏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和体会的弊病。
再如,学习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时,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印象深刻或体会颇深的句段,诵读并说明理由,加深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与个体诵读相比,分角色诵读更有戏剧性,学生也更有兴趣,教学效
果很好。
例如,学习汉乐府民歌《东门行》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叙述者、丈夫和妻子的角色来诵读作品,再现诗中的夫妻对话,要求学生读出丈夫的粗豪刚勇和妻子的柔顺善良,通过诵读作品,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中。
集体诵读的优点是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诵读作品的活动中,但是,由于人数众多,很难读出作品的节奏、语调以及所蕴含的情感,往往影响到诵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