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圣洁性及中西宗教的主要区别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有何区别?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有何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705cdd2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f.png)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有何区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然而,尽管宗教信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精神安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却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宗教团体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中外宗教信仰文化的差异。
一、宗教信仰的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文化,主要以儒教、道教、佛教为主。
儒教强调的是道德伦理,强调对人类社会的秩序与传承的尊重;道教则主张谦虚谨慎,以人的内在为本,注重修身养性;佛教则强调“涅槃”的境界,以超脱尘世为目的。
这三种教派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同三座支柱,分别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层面:道、法、术。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宗教信仰文化则较为复杂,信仰分布也较为多样。
以印度为例,印度教对人类有着极为深厚的影响力,占据了印度人数的绝大多数,同时,还有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耆那教等信仰存在。
美国则以基督教为主流信仰,占据着美国人口的基本比例。
二、宗教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的宗教文化更是呈现出鲜明的差异。
中国的宗教文化注重的是道德、法则、儒家仁爱、孔子敬天爱人等方面,这些思想贯穿着整个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文化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印度教文化中,信仰和生活是不可分离的,影响着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
印度的宗教文化强调宗教活动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全民性,这种强调从文化上影响着印度人的生活方式。
美国则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流的国家,基督教文化塑造了美国的价值观,包括自由、民主、权利、公正等等。
这种强调价值观念的文化风格在美国社会中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三、宗教团体的差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宗教团体的规模和力量也各不相同。
中国的宗教团体不像其他国家的那么庞大,宗教信仰多以家庭信仰为主,一些庙宇和道观则主要用于日常祷告、礼拜等活动。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四教五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等不同信仰的宗教团体则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影响着文化和政治领域。
中西宗教的差异
![中西宗教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5451442e518964bcf847cb3.png)
Different from Buddhism's stress on human spirit, Taoism focuses on human body and life.
Chinese Buddhism
Buddhism is originated in ancient India, then it has experienced four developmental periods in China. ① Begining: the Western Han and the Eastern Han Dynasties ② Interflow of Metaphysics and Buddhism: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③ Peak: the Sui and the Tang Dynasties ④ Transformation: the Song and the Ming Dynasties --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creasing Number BeingYounger in Average Age
Asking the Gods for Wealth
6. Influence of Western Religion on Modern Culture
Prevailing Number in Christians
Moral and Ethical Foundation of Capitalism
Reconstitution of Social Value
东西方宗教共同点
具有超自然性 信仰的彻底性 相信来世幸福 信仰全能的神灵 弘扬爱的精神 维护社会正常运行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9e767f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d.png)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中东最早的宗教是犹太教,而西方的最早宗教是古希腊的多神教。
古希腊人认为各个区域有相应的守护神,并且经常给这些神祭祀。
犹太教则是唯一的神,没有其他神可以崇拜,并且在圣经中明确规定了每年要遵循的节日。
后来,基督教在西方逐渐兴起,并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强调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教徒们必须信仰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且遵循圣经中规定的道德准则。
基督教根据教义进行礼拜,其中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仪式。
而天主教与基督教分离,强调圣职人员的权威地位,并且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然而,在中国有一系列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强调修持,提倡“解脱”和追求人的内在平静。
道教注重个体内观与自修,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伊斯兰教则是中国最年轻的宗教,强调对真主的信仰和对先知穆罕默德的顺从。
回族是中国最大的穆斯林民族,他们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戒律。
在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1.宗教信仰:西方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而中国则以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
西方人注重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而中国人则倾向于修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2.宗教仪式: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礼拜有固定的仪式,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
而中国的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内在的祷告。
3.教义和教义解释:基督教强调相信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在几个教义上有固定的规定。
天主教则更注重圣职人员的权威,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而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注重个人体验和理解教义。
4.圣地和圣物:基督教有耶路撒冷和梵蒂冈等重要的圣地,信徒会去朝拜。
天主教强调圣物的重要性,认为圣物具有神圣的能力。
而佛教和道教则没有特定的圣地和圣物,他们认为信仰是一种内在的修行。
5.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西方国家基本上是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和法律制度建立的。
宗教在西方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法律中得到相应的保护。
中西方宗教的对比
![中西方宗教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88451f9f61fb7360b4c654a.png)
浅谈中国和西方宗教的对比宗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东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存在的文化现象。
宗教最初的产生是人们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的精神寄托,简单来说即是对神灵的崇拜,而神则是人的外化。
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来说,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了神。
而对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其所产生的宗教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也不例外。
本文结合了部分书籍和我自己的了解,简单谈谈中国与西方宗教的对比。
一、天生之神与人身成神——神的形成在西方的宗教体系里,上帝是唯一的神,而这个神是天生的,由他创造了世界,而耶稣则只是他在人间的使者,代理他在人间传道,而耶稣也只不过是肉体凡胎,只因为他是耶和华之子,“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
”上帝是永恒的,他居住在天国,是一个超脱于整个世俗的净土之地,远离人世,高高在上。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早期也曾有过“天帝”、“上帝”的传说,但那不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只是指某种外在于自己的神秘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力量。
中国的大多数神显得“亲民”得多,他们大多是有名望、有过巨大功绩的或是有大智慧的人,经过一代代中国百姓的传说,逐渐被捧上了神坛。
例如,道教所尊奉的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他是春秋是一位有名的智者;佛教中所传的大肚子弥勒佛的原型就是五代时一位布袋和尚。
此外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杰出的人物在后来也由于各种原因成了神,享受百姓的祭祀和侍奉,例如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商代的名臣比干都被尊奉为神,而且受到历代从皇家到黎民百姓的虔诚祭祀。
在中国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所尊奉的“祖师爷”,在老一辈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的眼中,如果不尊重自己的祖师爷,那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是很严重的罪行。
这种“祖师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神,比如工匠行业的鼻祖鲁班,戏曲行业的鼻祖唐玄宗等,都可以被奉为他们所在行业的神灵。
二、一家独大和三教并存——一元的西方宗教和多元的中国宗教西方的基督教从罗马帝国灭亡起就已经成为西方世界唯一的宗教,因此基督教认为自己世界上唯一合法的宗教。
东西方宗教最大的区别
![东西方宗教最大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2449fa7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8.png)
东西方宗教最大的区别近来读了一些论坛上关于宗教的讨论,颇受启发,本人摘录小结于下:1,宗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产物。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剩余时间的出现,有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现象的出现,剩余时间的出现使得人们感到无聊,无聊和忿念不平就会导致邪恶百生。
而宗教恰恰是打发无聊聚首正气的最佳手段。
只有人民有了信仰,才能祛除邪恶,强身健体,净化心灵,人类社会才能和谐得以繁衍。
宗教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心灵上有个寄托,做坏事的时候有所顾忌,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科技越发展,心灵越要有所皈依越要有所敬畏,人不可胜天!宗教没有好坏之分,无论何种宗教信仰,所教导的其实是一个核心:其心向善。
宗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工具,是一种生存理念和精神追求,是一种让自己内心平和的方式,是一种缓解世间矛盾的润浸剂。
总之...宗教对社会来说,还有有积极意义的。
宗教是骗子不假,但是宗教是最神圣的骗子。
我们可以痛恨其他任何骗子,唯独宗教这个骗子最伟大。
社会必须赖以宗教才能发展。
因此,宗教的欺骗是有执照的。
………2,佛教讲的是要从善,只有人人善,社会就是善,子孙得益,有因果报应。
至于禁欲、不杀、拜佛等都是形式,以形式的重复为求达到悟。
但不是有形式就达到悟,福是修来的,拜不来的。
天堂勿痴迷于安逸,地狱勿沉沦与苦痛。
善者需举起慧剑了断姻缘破天成圣,恶者需放下屠刀重续尘渊立地成佛。
切记发掘本心强者为尊,看破三界出达六道善恶为空。
西方宗教里承认人的原罪,因为人有原罪,为了原罪不变成罪,是靠自律。
原罪大体上等于心理上的本我,要约束本我的原罪不变成罪,必须要根据基本道德,建立自我。
即便是你不信上帝,也不影响借鉴宗教中的某些理论来建立符合自己的基本自我约束。
基督教最可贵的就是神和人的约定:神给子民庇佑,人子信他。
这个美丽而又简单的约定,应是人们契约诚信的道德基础。
基督教不但提倡善与爱,而且对人的欲望,采取积极的态度,让人知道什么是对错,知道忏悔。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f32103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2.png)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是相当显著的,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信仰的对象和信仰方式上,还体现在宗教对社会、政治、法律等领域的影响上。
本文将从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信仰对象上。
在西方,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其核心信仰是对耶稣基督的崇拜。
而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分别代表着修行、信仰和道德伦理的不同方面。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西方注重个人的救赎和灵魂的拯救,而东方强调修身养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理念上。
在西方,宗教被认为是个人信仰的私事,个人有自由选择宗教信仰的权利。
而在中国,宗教往往与家庭、社区和文化传承紧密相连,是一种集体意识和社会认同的体现。
中国人更倾向于将宗教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而西方人更关注个体的信仰体验。
此外,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组织方面。
在西方,教会在基督教社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宗教组织有明确的等级结构以及行使宗教权威的方式。
而中国的宗教组织更为灵活,有时会与传统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融为一体,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同时,在西方,宗教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而中国的宗教组织通常与国家密切相关,受政府管理。
最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可从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上得以体现。
在西方,宗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信仰者的人数不断减少,宗教已不再是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
相反,中国宗教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还对社会和政治产生着重要影响。
尽管国家对宗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之间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西方国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差异。
中西宗教观念的异同
![中西宗教观念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10024725b4daa58da0114a2e.png)
2:中西宗教观念的异同。
二、中西宗教之相同之处(一)信奉来世幸福、以及善恶有报。
宗教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相信人的灵魂与肉体相分离且死后灵魂不死,并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存在于人的来世,而来世幸福的获得则取决于个人今世的各种行为。
对此,宗教观点认为,教徒今生只有严格履行教义的各种规定,如行善、行义,方有机会获取来世的幸福;而倘若所言所行与教义相悖则断无幸福来世之可能。
(二)信仰全能的神灵,如基督教中的上帝、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安拉、佛教中的佛主释迦牟尼。
(三)爱的精神。
在各大宗教的教义中,普遍流露出博爱、仁爱等精神,当然其范围更多的是限制在同类教徒之间。
三、中西宗教之不同之处
人是中国宗教关注的中心,其最终目的是人的幸福而不是神的尊严。
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在中国佛教中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法力无边、普度众生的神。
与基督教的上帝不同,佛既不是造物主,也不主宰人的吉凶祸福,只消除人的灾难,保佑人的平安.
②基督教的上帝被奉为宇宙间的唯一真神,至高无上,全知、全善、全能、全在,是宇宙自然和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支配者。
对人来说,上帝是创造者,是生命的给予者,是人生得失成败、生死祸福的主宰者,是善恶行为的审判者,是人类苦难的拯救者。
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有何异同?
![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有何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9fd07b1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7e.png)
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有何异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变得更加频繁。
在这种大环境下,宗教信仰也成为了人们交流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明悠久、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信仰习惯和宗教文化。
那么,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宗教信仰方面有何异同呢?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话题的分析。
1. 宗教信仰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首先,中西方文化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主要的宗教信仰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而在中国主要的宗教信仰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藏传佛教等。
在西方,宗教信仰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而在中国,宗教信仰通常是以个人为主导的,也有许多旅游团体会组织前往寺庙拜谒的活动。
2. 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对生活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各种文化和信仰都极其丰富,中国的传统信仰非常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例如,道教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佛教则强调“因果报应”,不让人们做出伤天害理之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节日和仪式,例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不仅传承着历史,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和信仰的精神内涵。
3. 宗教信仰在文化交流和旅游中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们游历世界或者进行跨国交流已经变得极其常见。
在旅游和文化交流中,不同宗教信仰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许多旅游景点和度假区都会根据当地文化和宗教信仰要求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西方国家,教堂和教义围绕着宗教信仰的社区通常都能被游客和教友们参观和观赏。
在中国,境内的佛塔和寺庙也受到了众多外国游客的热捧。
总之,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上,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进行跨国文化交流时,了解不同宗教信仰的文化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各异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论文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4aae56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c.png)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论文中西宗教文化比较摘要:宗教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和西方拥有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不仅在宗教信仰方面有所差异,而且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本论文旨在比较中西宗教文化的不同之处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引言: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也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与文化背景、历史、哲学等密切相关。
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对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很有意义。
一、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1.基督教与中国传统宗教基督教强调个体救赎和信仰上帝,而中国传统宗教更加注重人类与自然、家庭、社会的关系。
这两种宗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存在显著的差异。
2.佛教与天主教佛教注重修行和解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而天主教强调信仰上帝和教会的教义。
这两种宗教信仰在实践方法和价值观上也存在差异。
二、中西宗教文化的价值观差异1.中国宗教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宗教文化强调尊重长辈、孝顺和家族责任。
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西方宗教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自由和责任。
基督教的价值观对西方社会的法律、道德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西宗教文化的生活方式差异1.社会交往模式中国宗教文化倾向于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而西方宗教文化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
2.生活仪式和习俗中西宗教文化在生活仪式和习俗方面存在差异,如婚礼、葬礼和节日庆祝等。
结论:中西宗教文化的比较表明宗教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两种文化中存在显著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并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建立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1.王铁峰,张家土(2024)。
“中西文化中的信仰比较与融合”。
《西南政法大学报》,(02)。
东西方宗教比较
![东西方宗教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1dff50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01.png)
宗教仪式的神圣感
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仪式和节日,体现人类对 神圣存在的崇敬和虔诚。
东西方宗教的差异
1 神观
东方宗教如儒教、道教崇尚天 道、仙道,注重自然万物的和 谐统一,而西方宗教如基督教 、伊斯兰教强调单一的至高无 上的神。
2 价值观
东方重视道德修养、内心修炼 ,而西方强调个人信仰和救赎 。两者对善恶、天命、人生意 义等有不同的理解。
宗教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帮助他们探索生命的本质和价值。它还 能促进社会团结,维护道德秩序,在困难时刻给人以安慰和希望。
宗教的历史渊源
远古信仰
宗教最早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及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宗教的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宗教信仰形式日趋复杂,出现了神话、祭祀等仪式。
世界宗教的形成
公元前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相继出现并传播。
宗教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1 道德引导
2 精神寄托
宗教为人们提供了道德指引,塑 造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
宗教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和 情感寄托,帮助他们度过人生艰 难时刻。
3 社会凝聚力
4 文化交流
宗教能够凝聚社会成员,增强群 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宗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促 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宗教的现代转型
1
世俗化趋势
现代社会受科技进步、城市化等因素影响,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
和影响力日渐减弱,呈现世俗化趋势。
2
宗教多元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宗教文化交流融合,宗教信仰呈现多元
化趋势,传统教义也在不断调整变革。
3
宗教现代化
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许多宗教开始融合现代思想,重新诠释教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c353ef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1.png)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中西方宗教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为基础,而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为主。
这两种宗教文化的差异在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以下是关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一些主要观点。
首先,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在于宗教信仰的根源。
在中国,宗教信仰主要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之上。
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思想强调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主张通过遵循道德规范和思考人生意义来达到灵性上的满足。
与之相反,在西方,基督教的宗教信仰是以神为中心的,并强调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基督教文化认为人类的存在和目的是为了敬拜并遵循上帝的旨意,通过信仰上帝来达到灵性上的满足。
再次,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在于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体现。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道德和伦理观念是通过儒家的“仁爱之心”和佛教的“舍己为人”来体现的。
这种观念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培养个人的美德和修养,同时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基督教文化中,道德和伦理观念是通过《圣经》中的戒律和教义来传达的。
基督教强调的是爱的原则,即爱上帝和爱邻舍。
最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在于对宗教艺术的态度。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对宗教艺术的态度较为宽容开放。
中国的庙宇、佛塔、石刻、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都是为了表达对神灵和自然的敬意和崇敬。
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对宗教艺术的态度较为保守。
在天主教教堂和东正教教堂中,壁画、雕塑和装饰品旨在向信徒传达宗教故事和义务。
综上所述,中西方宗教文化在根源、仪式和礼仪、道德和伦理观念以及对宗教艺术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宗教文化差异是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重要一步。
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表现及比较
![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表现及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b8806ce964bcf84b8d57b99.png)
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表现及比较选题意义:宗教自古以来对我们中西方的文明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最大的两个教派莫过于佛教与基督教。
佛教分为大乘教与小乘教。
在宗教不断发展中佛教为中国艺术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敦煌的莫高窟,云岗石窟,等等的雕刻的佛像以及复制的壁画不计其数。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基督教马龙派统称基督教中西方宗教在其社会文化历史上都有着主要的地位。
当基督教在欧洲有了重要的社会地位时,宗教意识得到了最完满的发展,教会为了广泛的传播宗教思想通过诗章,颂词,灵歌教导教徒。
唱歌赞美上帝从而成为了基督教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督教音乐由此便欣然产生了。
罗马帝国也因此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大的音乐中心.无论是佛教还是宗教对其社会的贡献及影响都是深远的。
佛教与基督教由于所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
当今世界是逐步走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都是如此。
宗教在文化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探讨中西方宗教的起源、发展就更加重要。
本文取最具代表性的中西方两大宗教——佛教与基督教进行对比,旨在探寻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具体剖析它们两者之间在教义上的差异,以及与节日关系上的异同,和各自文化上的联系,以及两者在充当统治阶级统治工具时的区别。
通过比较宗教建筑、宗教智慧等,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研究内容:前言:概述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1、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及西方社会后的主要发展阶段1、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主要发展时期及特点。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主要发展时期。
三中西方宗教所信奉的神明的思想意识1、中国佛教所信奉神明的思想意识及教义。
从东到西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
![从东到西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f04148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9.png)
从东到西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一、东方宗教信仰的特点在东方地区,诸如佛教、道教和印度教等宗教信仰具有较大影响力。
1. 佛教佛教起源自印度,后传入中国及其他东方国家。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实现内心的觉悟与解脱,追求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佛教注重修行、禅定与慈悲,通过辩论和逻辑推理等方式推崇智慧,追求灵性的提升。
2. 道教道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合一。
道家思想注重个人修炼,通过修道追求长生不老与超越尘世苦难。
道教提倡自然无为、无欲为本的生活态度,并通过炼丹、辟谷等方式探索人体与自然之间的奥秘。
二、西方宗教信仰的特点西方地区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1. 基督教基督教信仰源自中东地区,基督教徒相信耶稣基督是救世主,通过信仰与祈祷与上帝建立联系。
基督教注重爱和慈善,秉持着上帝的教导去行善与传播福音。
基督教信仰对个人的心灵抚慰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地区,穆斯林认为先知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伊斯兰教徒通过五功(信仰、祷告、斋戒、天课和朝觐)来践行宗教。
伊斯兰教崇尚虔诚与奉献,强调对真主的顺从与敬畏,追求宗教法律的实践。
三、东西方宗教信仰间的差异东西方宗教信仰在思想体系、信仰对象、仪式与教义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1. 思想体系东方宗教信仰注重个人修行与内心觉悟的追求,追求人的内心与宇宙的和谐。
西方宗教信仰则更加注重个人与神的关系,强调人与神之间的依存与敬畏。
2. 信仰对象东方宗教信仰中常以佛、道或印度教神明为信仰对象,着重尊崇智慧和自然之神。
而西方宗教信仰则以上帝、真主和犹太教的耶和华为信仰对象,追求与单一神的联系与奉献。
3. 仪式与教义东方宗教信仰具有丰富多样的仪式与教义,如佛教的禅坐、道教的祭祀与道教典籍的研习等。
西方宗教信仰则常有祷告、礼拜与圣经的阅读等教派固定的仪式与教义。
总结起来,从东到西的宗教信仰在思想体系、信仰对象、仪式与教义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2a064e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5.png)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是源自于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下面将从宗教信仰、宗教实践和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在于宗教信仰的差异。
中西方的主要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等东方宗教与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等西方宗教。
东方宗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心灵与肉体的统一,强调个体的内心修炼,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和谐。
而西方宗教强调个人与神的关系,注重信仰和敬畏神灵,强调信仰的个人选择权和神圣的法律。
因此,东方宗教更加注重个人修炼和自我提升,西方宗教更加注重个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和信仰的规范。
其次,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宗教实践方式上。
东方宗教的实践方式注重思考、冥想、打坐、禅修等个体修炼的方式,强调个体意识的觉悟和心灵的修养。
而西方宗教的实践方式强调信仰的具体行为和仪式,例如参加礼拜、祷告,守节日等。
西方宗教更加强调宗教仪式和制度的规范性,东方宗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我修炼。
最后,中西方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东方国家,宗教文化往往与国家和社会相融合,宗教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例如,佛教在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具有广泛的信仰群体和庞大的文化影响力。
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家和宗教往往保持一定的距离,宗教往往被视为个人和私人生活的一部分,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相对较低。
但是,西方宗教在社会道德、法律、教育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总结起来,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实践方式的差异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差异。
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论宗教文化领域的中西方差异
![论宗教文化领域的中西方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0d215a769dc5022aaea003a.png)
论宗教文化领域的中西方差异学号:2014010910010姓名:赵矗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2016.11论宗教文化领域的中西方差异人类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产生了多彩缤纷的人类社会,其中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恐怕便是宗教文化了。
早在原始社会宗教就已经存在,它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以及原始人对自然斗争力量的软弱。
那时,宗教规范往往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
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
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
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考古和民间传说我们了解到,原始宗教祭拜的是他们身边的东西,如猎人祭拜的是各种动物、山神;渔民祭拜的是河神、水神;采集人祭拜的可能是各种植物,树神、花神。
这些祭拜对象既不是抽象的心灵之神,也不是唯一的主宰天地的神,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之物。
当今世界宗教可分为以下几种东方的宗教为印度教,佛教,道教;西方的宗教为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
虽然宗教种类缤纷错杂,但是追根溯源其本质大多都是相似的。
先说西方的宗教。
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耶稣继承了犹太教的《圣经》和许多的文化传统,信仰上帝创造主宰世界。
基督教将其信仰的全部真理和核心归纳为爱上帝和爱人如己。
这一最根本准则,视爱之律法为最大的律法。
彼此相爱也成为新约圣经中的核心命令,并认为这种灵性真爱和神圣集中体现在基督耶稣身上,因此也被称为爱的宗教。
基督教在历史的发展中又分为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几个派别。
犹太教,是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宗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希伯来人。
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
犹太人以学习及祈祷来侍奉上帝,同时遵行摩西五经上所指引的诫命。
与世界上其他宗教不一样,犹太教普世性较弱,不主动到外族人中传教,坚持皈依犹太教者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
浅谈中西宗教的异同.
![浅谈中西宗教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260c016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c.png)
浅谈中西宗教的异同.浅谈中西宗教的异同2008-09-25 12:49:16关于中国人有无宗教信仰、宗教意识是否淡薄的讨论,一直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现在中国人宗教意识淡薄几乎已经成为定论,也很少有人怀疑这个说法。
这里我们不是想为这个问题翻案,更不是想提出什么更新颖的观点,只是就自己的一点理解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人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其实都自觉不自觉的接受了一个假定的事实,或者说预先假设了一个特定的前提或标准。
这就是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意识相对浓厚。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情况,就得出了上面的结论。
可以说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在中西宗教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自从西学东渐以来,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西方文化渗透并影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
虽然在对代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西方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度发展的科技面前,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不免会有一种自卑感。
这种心态也是很正常的。
在西学的影响下,很对人在衡量问题的时候,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西方作为衡量的标准,以此来评判中国文化的优劣。
直到现在这种状况仍然没有根本的改变。
对于宗教问题的认识,也不例外。
很多人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总是以中国没有产生像西方基督教那样的宗教为理由,就认为中国不存在真正的宗教;又认为中国人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宗教意识那么强烈,从而得出中国人宗教意识淡薄的结论。
再进一步,又得出中国人缺乏宗教感情,并把此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缺陷。
但是,这些归根结底都是以西方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作为衡量的标准。
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去比较的话,也许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而这就是比较史学所产生的自然结果。
比较的方法可能是在学术研究中用得最多的方法,多数搞学术研究的人都会有意无意的运用这种方法。
但是,人们尽管在用这种方法,却很少有人对这种方法本身作过深入的思考。
比较的方法存在者一个弊端,就是多数人在运用比较方法的时候,总会预先设定一个衡量的标准,以此标准作为基点进行比较。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心得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6a69c7b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3.png)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心得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心得自古以来,宗教一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理解也各有不同。
中西方作为两大文明体系,其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
在接触和研究中西方宗教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差异。
首先,信仰对象的差异是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西方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导,其信仰对象是上帝。
基督教信仰强调信徒与上帝之间的个人关系,倡导个人直接与上帝交流,并追求个人的救赎。
而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差异在于,中国传统宗教以多神教为主,信仰对象是诸多神灵和祖先。
传统中西方观念中,神灵与信徒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关系,西方基督教强调信神、靠神、爱神,而中国传统宗教注重信神、敬神、祭神。
其次,中西方宗教文化在仪式和礼仪方面的差异也非常显著。
西方基督教强调礼拜仪式的庄重和正式,礼拜活动通常在教堂进行,有专门的牧师主持,信徒们进行合唱、诵读圣经等,举行圣餐礼仪等仪式。
而中国传统宗教则注重庙宇和祭祀活动。
中国人尤为重视祭祀仪式,如祭祖、祭天、神像巡游等,透过这些仪式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尊敬和敬畏。
第三,中西方宗教文化的价值观念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
基督教强调个人主义和人的尊严,强调人类的平等和自由。
而中国传统宗教注重集体观念和社会伦理,重视家庭和社群的结构和稳定,崇尚和谐与和平。
这种价值观差异影响了人们对待权力、性别、财富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认知和态度。
最后,中西方宗教文化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西方基督教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信仰者通过祷告和灵修实践来获得心灵的安宁和平静。
而中国传统宗教注重谋求和谐与平衡,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个人信仰者通过修身养性、尊重天人合一的原则,达到个人内心的宁静与畅达。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和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和信仰,进一步促进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的和谐与和平。
中西方宗教差异
![中西方宗教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31e74761711cc7931b71612.png)
《圣经》将摩西十诫看作是永恒的道德规范 和社会准则,耶稣以尽善尽美的道德行为 为世人树立了道德规范。(统一的道德准则 和社会规范 ) 中国佛道两教则是散的,不统一的,人们对 它的认识随着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的变 化而变化。
• 在西方,God是最高的,至高无上的,而在 中国,君权大于神权,宗教依附于皇权, 服从于政治,一旦出现有违社会主流,如 在古代有违封建伦理纲常的就会被取缔消 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才有存在的 价值,功利主义,拿来 信仰?
• 中国:寺庙烧香拜佛
“缘起缘灭,顺其自然”
谢谢大家!
中西宗教心理基础差异:
中国:“畏惧感”
人们认为个人的意志薄弱,面向社会和外来的威胁,人往 往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因此需要一个外在的,超强的力量 来保佑自己,以避难获福。(满足自身需要) “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众人皆“好善恶恶”,即“人 皆可为圣贤”;
西方:“原罪”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违背上帝命令偷吃禁果而犯的罪。上 帝将他们逐出伊甸园到人世间受苦受难,意指人“生而有 罪” ,生来就是来赎罪的,而上帝就是来拯救他们,启 示他们的。(忏悔意识)
中西方宗教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教育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ppt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教育差异英文中西方文化差异英文版中西方文化差异英文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宗教差异
徐小丽
此岸性与彼岸性
• 西方(基督教):彼岸性(出世、追求理想与 超越) • 中国(道佛教):此岸性(入世、现实性、 实用性)
• 烧香拜佛,求财、求学、求事业求平安。 (财神、观世音、弥勒佛等等) • 还有拜祖先,祈求家庭和睦、家人平安等 等
人神差异
• 一神论:摩西十诫第一条:“我是耶和 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 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 神。”也就是说,只有基督教的上帝才是 唯一的神。 • 多神论:众多的神(观世音、弥勒佛、雷 神、海神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的圣洁性及中西宗教的主要区别一.宗教的圣洁性《使徒信经》说:“我信圣而公的教会。
”“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
因为经上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
’”(利十一:45,彼前一:15-16)“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彼前二:9)教会的圣洁有分客观性和主观性。
上帝把教会从世界分别出来,“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
”(弗五:26-27)这是客观性的圣洁,是上帝做的。
主观性的圣洁是有关道德,我们要做的,就是彼得说的:“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
”教会固然是一个传讲上帝话语和彼此相爱关怀的地方,但这些都必须在一个圣洁的“平台”上运作,而不是在其他世俗、商业、政治、文化、宗教的“平台”上运作。
教会建立的时候,上帝严厉地击打欺哄圣灵的亚拿尼亚和撒非拉(徒五:1 – 11),以杀一儆百的手法警告教会,上帝是圣洁的,教会也应当圣洁,绝不容许罪恶滋生,或包庇罪行。
二. 中西宗教的主要区别1、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文化则表现出了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
中国——非宗教的人生中国哲学各流派尽管不同程度地承认天命观,但基本上不系统讨论彼岸世界的问题,不系统论证一个人格化的神的存在问题,更没有树立一个主宰世界的人格化的神,也没有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明显对立观念。
中西宗教文化的分道扬镳始于人类由原始信仰走向文明宗教的进程中。
中国文化发展到西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神本观念的明显衰落和人本思潮的广泛兴起。
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出于对现实政治的忧虑,对超越现世人生的彼岸——来生或者是鬼神世界并不关注,而是倾向于入世和人道的价值取向。
与西方哲学沦为神学婢女的状况不同,中国的宗教信仰一直让位于儒家思想。
西方——对超越的向往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宗教到现代启示宗教的发展过程。
西方文化从起源上讲有两个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古希腊罗马文明为西方文化奠定了理性认识的基础;古希伯来文明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
闪米特语系的希伯来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创立了一种一神教——犹太教,它信奉至高无上创造天地万物的超越的神。
而后犹太人经由义人诺亚、它们的祖先亚伯拉罕以及犹太的第一个先知摩西与神定立公约,这个公约的标记是安息日,彩虹是立约的象征和证明,所以犹太教的经典《圣经》又被称为《旧约全书》。
历史发展到罗马帝国后期,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海广为传播。
这支宗教信仰继承了犹太教的“立约”之说,认为耶稣降世是上帝与人重新立约,这就是“新约”的由来。
耶稣降世成人,死而复活成为基督,所以这支宗教又称为基督教。
基督教要人们为天堂而不是现世的幸福而努力,不要留恋和贪求欲望的满足和现世人生的幸福。
《圣经》告诫基督徒:“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
”这表现出与中国文化全然相左的旨趣。
2、多元与一元——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泛神论的多元信仰在上古文化当中,人们就习惯于用各种概念来表述神。
比如“神”:天神、神仙、神祗、神皇、神道、神灵;比如“帝”:天帝、帝君、帝释;“天”:皇天、昊天、上天、苍天、天皇、天尊、天老爷,人们遭受了不幸,也会呼天抢地。
唐代以后的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道的“三教合流”。
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伦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注重心性修炼的思维和实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与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和泛神化的天人体系。
在这个神谱中占首要和主导地位的,不再是自然神,而是历史人物被神灵化的诸神,礼乐文化中的人文气质自春秋以后又被激发了出来。
一元神的上帝崇拜基督教是一神论宗教,它认为统治宇宙万物的是绝对的、惟一的和至上的上帝。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将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精神区分为两种类型:阿波罗精神和狄奥尼索斯精神。
日神阿波罗是奥林匹斯诸神的典范,奥林匹斯诸神象征着古希腊文化的主流精神——理性、稳健、秩序、自我肯定。
狄奥尼索斯是酒神,它热情、好幻想,具有非理性、自我否定、冲动和放纵的精神特性。
3.逍遥与拯救——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身处不同宗教文化的个体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体验,这涉及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当中,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都十分地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天、穷神达化的境界,从而达到现世人生的最大快乐。
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世的解脱和欢乐在中国文化当中,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宗教情绪和宗教经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体验。
但总体说来,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禅宗,都表现出一种对于现世人生的关注和对自然生命的执著。
南禅宗讲求“以心传心”的直觉顿悟方式。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只是水。
”在这种价值尺度的导引下,中国民间的宗教行为就呈现一种混乱的“大杂烩”的情况:人们为了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快乐,可以拜佛求菩萨,同时也会祭祀祖先鬼神,还可以占卜求签,甚至幻想通过种种途径羽化成仙。
这些原本异质的宗教所有的超越性质(即宗教性)被抽取一空,剩下的只有保佑现世人生的幸福和安乐的功效,诸如升官发财、延嗣求偶、治病避灾都可以成为求神拜佛的目的。
概括起来恰如梁漱溟所说的“非宗教的人生”。
以爱感拯救罪感根据《旧约·创世记》,人类始祖在蛇的诱惑下吃了智慧果,于是人类有了智慧,也从此有了“原罪”而被上帝逐出了伊甸。
这种罪也就成为人的本质,为人世代所禀有。
“罪”在希腊文中本来的意义是“偏离”的意思,人类偷吃智慧果,象征着人类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因为智慧果就代表人类理性,所以人凭借自身的理性任意妄为,最终导致了人与上帝关系的偏离或者叫做破裂,也就是罪。
偏离上帝,使得人原有的神圣禀赋丧失,人的本质遭到了腐蚀,整个人类的命运布满了阴云。
在这种罪感之中还包含有对救赎的渴望,处于罪之中的人要想得救,就必须有罪感,否则毫无得救的希望。
同时,身处罪恶深渊的人是无法自救的,因为人在本性上已经成为罪人,那么其自性就不可能是自足的,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获救。
4.王权与教权由于“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宗教文化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一直被边缘化,始终臣服于世俗的政治权力。
而在西方,由于在基督的超越性尺度的比照之下,世俗的王权势力在历史上不仅不可能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反而在世俗的统治中一再受到教会的制约和挑战。
政治权力阴影之下的出家人在中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一种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受到世俗王权的操纵和支配,一直处于附庸的地位。
一种宗教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扩大影响,就必须为世俗王权服务。
在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始终处在专制王权的阴影下,很难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无论何种宗教都难以操纵主宰中国人的信仰与精神活动的统治权。
由此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超越,世俗权力也失去了最后的制衡与监督力量。
佛教徒们发现,倘若“不依国主,则法难立”。
他们深感佛教的兴盛与否全然信赖于中国皇帝对之所持的喜怒和取舍。
为此,“依靠国王”成为佛教在中国发展传播的重要策略。
也正是因为这种“佐教化”和“益国治”化俗入世的态度,才使它达到本土化的目的。
与王权分庭抗礼的教会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西亚和小亚细亚地区,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异端。
这支异端宗教摒弃了古犹太教认为以色列人是上帝选民的观点,认为基督的降临、牺牲和复活事件是上帝对天下所有人的救恩,基督借此与人类(而不仅仅是犹太人)立约,所以被称为“新约”。
《旧约》的上帝是犹太人的上帝,而《新约》的上帝是普世的。
基于这中普世的原则,基督教自成立之初就不认同民族国家的世俗王权。
11世纪初到13世纪末是欧洲基督教会的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往往是教权居于上风。
英诺森三世有一句名言:“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像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也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
”封建割据造成地权分散、王权削弱。
与之相反的是中世纪的教会处于一种唯我独尊的地位,其势力渗透到西欧封建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之中,使中世纪的西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打上了教会的烙印。
在经济上教会是最大的跨国领主,拥有庞大的地产和雄厚的资金。
在政治上教会自成体系,位于意大利的教皇国控制着遍布欧洲的各级教会,具有一套高度集权化的组织系统,甚至可以组织像“十字军”那样的武装部队远征,进行“圣战”;在思想文化上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的权利,把基督教教义作为惟一正确的意识形态,同时成立了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对所谓“异端”大肆地进行迫害。
当代西方,尤其是在基督教影响比较大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来看,教会对现代社会关注和参与仍是非常主动的,也是全方位的。
由于基督教克服了自身传统娄中的一些弱点,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从而使教会在当代取得了许多的发展,保持了它的生命力。
5.中西宗教信仰东方人的信仰:实用佛教儒教在中国,皇帝是天子,代表神性。
代表正义的有包公,代表智慧的有诸葛亮,代表爱情的有梁祝,还有诗圣、诗仙、画圣……有句中国老话道,“信则有,不信则无”。
因此,中国人的信仰往往带有功利色彩,一是作为政治的工具,二是祭祀的需要,寄托世俗的愿望。
例如,封建思想对国民的禁锢;又如,求子、求婚姻、求财神、求苦求难神(观音),信命、信风水。
中国佛教、儒教等都被统治者拿来用于教化作用,故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
中国佛教主张个体独立人格,摆脱世俗,以解脱或成佛为终极目标。
它是一种超世俗的信仰,它抑制人的天性,化解人的个体人格,提出“四大皆空”,不主张主动去改造世界。
中国儒教是一种世俗的信仰,鼓励人积极进取,主张改造世界,向往治国平天下。
从以上看来,中国人的道德,不是彼岸的道德,不需要上帝。
西方人的信仰:宗教情怀“放下重担,背起十字架”18世纪的启蒙运动对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形成了极大冲击,形成了“无神论者”、“自然神论者”的主流。
相对而言,“上帝”则可以保留更多的人性。
好比如,自然科学机械论告诉你,人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而上帝告诉你,人是有智慧、理性的。
又如,自然科学机械论告诉你,梵高的名画不过是颜料;而上帝告诉你,名画的寓意。
上帝的存在正是人们对绝对的真善美的追求,对正义、智慧、理性的追求,是人们的宗教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