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合集下载

《教育基础》读后感

《教育基础》读后感

《教育基础》读后感教育基础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我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性格的重要使命。

通过阅读《教育基础》,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也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将从教育的目的、方法、价值、挑战和未来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教育的目的1.1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等方面。

1.2 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个体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社会的有益成员。

1.3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教育的方法2.1 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注重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2.2 多元化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3 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和交流,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育的价值3.1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共同繁荣的关键。

3.2 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3.3 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文明的桥梁,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教育的挑战4.1 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和改革。

4.2 教育体制僵化,教学内容滞后,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

4.3 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评价不够重视,需要提高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五、教育的未来5.1 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多元化和终身学习,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需求。

5.2 技术将成为教育的重要工具,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变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5.3 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通过阅读《教育基础》,我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第八章思维的组织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第八章思维的组织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第八章思维的组织读后感《教育的目的第八章思维的组织读后感》篇一读了《教育的目的》第八章“思维的组织”,真有点像在迷雾中摸索了许久,突然看到了一丝曙光的感觉。

这一章就像是一场思维的大冒险。

怀特海在里面提到思维的组织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堆砌起来,就好比盖房子,不是把砖头胡乱一放就行。

这让我想到我上学的时候,那时候感觉学习就是不停地背知识点,历史事件的年份、数学公式啥的,就像个小机器人似的,只知道往脑袋里塞东西。

老师提问的时候,能把答案吐出来就觉得大功告成。

但读完这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只是最浅层次的学习,真正的思维组织不是这样的。

怀特海说要让知识“活”起来。

这怎么个“活”法呢?我琢磨着,就像是把知识变成一个个小精灵,它们在你的脑袋里跳舞、玩耍,还能互相交流、合作。

比如说学物理的时候,那些力啊、加速度啊,不应该是孤零零的概念,而是像一群小伙伴,它们相互作用,能解释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像汽车为啥能跑起来,篮球为啥能在空中划个弧线。

这时候知识就不再是死记硬背的东西,而是变成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我记得有一次,我帮我弟弟做一个小手工,要用到一些简单的力学原理。

我当时就有点懵,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好像一下子都躲起来了。

这时候我才发现,我之前学的知识都没有被好好地组织起来。

要是按照怀特海的观点,我应该在学习的时候就把这些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像给每个知识小精灵都找到它们在生活中的家一样。

这里面还提到思维的节奏,我觉得这可太有趣了。

就像我们听音乐,有快有慢,思维也应该是这样的。

有时候需要快速地吸收知识,就像听摇滚乐一样,激情澎湃;有时候又需要慢下来,好好消化,就像听古典音乐一样,优雅舒缓。

也许这就是学习的艺术吧。

但是呢,我也有点小疑惑。

在实际的教育环境中,要怎么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种思维组织的方法呢?现在的教育很多时候还是注重考试成绩,这会不会阻碍学生们去真正地组织自己的思维呢?是不是我们应该把教育的评价体系也改一改呢?总之,这一章让我对教育和思维有了全新的认识,就像给我的脑袋开了个新窗口,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目的是人类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指向和规定。

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利益的意志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规范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教育活动更加合乎教育的规律性和社会的需要性。

因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

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

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

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

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

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

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

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12年中等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

他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

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优秀学生”同“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尺。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传授其思想。

只是单纯得为了解题而解题,为了考试而考试。

郑也夫教授精辟的论述,已经把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揭露出来。

我们认真去想想,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吗?在美国,小学教育便设置了这样一类课程,例如如何解决冲突,如何解决压力,还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学会制定计划并行动、学会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断、如何将想法明确地告诉对方等等,除了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还开设关于品格教育的课程。

教学的目的读后感

教学的目的读后感

教学的目的读后感
《教学的目的》读后感。

《教学的目的》是一本关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经典著作,
作者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

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来实现这一目的。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
深受启发,对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杜威提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过程,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一观点深刻
地影响了我对教育的理解,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试和就业,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另外,杜威还强调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应该注
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意识到
教学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调整教
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阅读《教学的目的》,我对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

我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
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希望在今后
的教学实践中,我能够更好地贯彻这些理念,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论》读后感

《教育论》读后感

《教育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教育论》是一部由孔子撰写的经典著作,探讨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方法和原则。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教育的目的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五个方面展开对《教育论》的读后感。

一、教育的目的1.1 学习的意义:《教育论》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

1.2 品德的培养: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

1.3 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教育的方法2.1 以身作则:孔子提倡教育者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榜样来影响学生。

只有教育者本身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

2.2 激发学生的潜能: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灌输和训练,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2.3 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教育的原则3.1 尊重学生:教育应该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为前提,不能以权威和压迫来进行教育。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平等和信任关系,才能实现有效的教育。

3.2 注重实践:孔子认为知行合一是教育的核心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3 持续学习: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者和学生都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四、教育的影响4.1 个人成长:通过教育,个人可以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实现自我完善和成长。

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反思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反思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反思教育的目的反思教育的目的阿城区回民小学张可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大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他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

他在书中提出,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

还指出在糊口和劳动中,不能应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

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

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拥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可是,实际操作中,咱们往往在偏离的路线上越走越远……这学期,因为身体缘由,学校照顾,我走下了班主任岗位,开始了科任教师的旅途,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在我的印象里是小学课程里一门集政治、历史、地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所以在初期备课时候我很用心,尽自己所能给孩子们扩充知识,但愿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收获更多,可是,几节课上下来,感觉孩子们没有收获知识的愉悦,脸上却多了一些负担与疲惫。

反思自己,也许是力气用错了地方,因而,我改变了策略,把拓展知识变成了渗透背景故事,六年级的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幼儿的喜悦与专注,看到这表情的时候大概是我这学期最幸福的时刻,同时我也体会到了“慢慢教”的真谛,每一堂课的真正容量并不是用教师的筹备所抉择的,而是由学生的收获来衡量的。

教育的路上,咱们且行且思……韩愈的《师说》一文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

可以理解成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

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动,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进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

这是很难得的大师的思想传递,而到了现代,教育似乎变成了培养整齐划一的“考试工具”的途径,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让知识充满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教育论》读后感

《教育论》读后感

《教育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教育论》是一部经典的教育学著作,由德国教育学家康德所著,探讨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体味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也对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教育的本质1.1 教育的定义:康德认为,教育是一种故意识的引导和培养,旨在塑造人的品格和思维能力。

1.2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其成为自觉的道德主体。

1.3 教育的特点:教育是一种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引导和培养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的方法2.1 教育的方法论:康德提倡以道德为导向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主思量能力。

2.2 教育的实践: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教育的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氛围。

三、教育的价值3.1 教育的社会意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材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3.2 教育的个人意义:教育不仅影响社会,更重要的是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塑造其独特的人格和人生价值。

3.3 教育的文化意义: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传承文化遗产,培养出具有文化素质的人材。

四、教育的挑战4.1 教育的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4.2 教育的公平: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和措施来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

4.3 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需要加强教育评估和监督,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五、教育的未来5.1 教育的发展: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学习,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人材。

5.2 教育的创新:教育将借助科技手段和跨学科合作来推动教育创新,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15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15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1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篇1当我们埋头去课程,教学,乃至于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

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人类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始终在思考,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思考,尤其应该给予敬意。

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让知识充满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体现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

因此他主张,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

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

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

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篇1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

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

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

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

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12年中等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

他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

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优秀学生”同“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尺(: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传授其思想。

只是单纯得为了解题而解题,为了考试而考试。

郑也夫教授精辟的论述,已经把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揭露出来。

我们认真去想想,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吗?在美国,小学教育便设置了这样一类课程,例如如何解决冲突,如何解决压力,还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学会制定计划并行动、学会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断、如何将想法明确地告诉对方等等,除了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还开设关于品格教育的课程。

如同理心、尊重、勇气、幽默、责任感、毅力、忠诚、诚实、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和原谅等等,以上这些课程在我们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甚至连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还需修炼。

在生活中,种种行为规范其实就是从很小就开始潜移默化了,并不是像我们只是喊喊口号,或者只是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多用的“琴棋书画”。

事实上,中国家长很多年前已经意识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怎么样才算不输在起跑线上,只有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自信和健康的体魄,以及兴趣、独立思维和健全的人格,才算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8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8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8篇)《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8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1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的回答还是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个漂亮的分数,那恐怕这样的教育观念可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

当然没有人能真正的为此盖棺定论,我想,价值观不同,目的必然是不同的。

刚入职的时候,学校请池主任到校做讲座,他当时分享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我想,就是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教授给学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能力,反过来,这样的学生也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这样的循环才是良性的,才是长久的。

这样的教育目的更多的考量了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是为了集体的进步。

这样的教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集体主义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教育大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角度。

他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某个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是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

在书中,他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虽然我们有时也这样说,但我们真正做到了吗?家里还在读小学的小表弟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普遍的功利化。

教育似乎全是为了考试。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

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是尊重,也是成全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是尊重,也是成全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是尊重,也是成全是尊重,也是成全有幸拜读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

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在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在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不但传授知识给受教育者,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标榜者。

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

那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指明灯,教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艺术般的作用呢?从本书中,我得到了大量的启示。

正如本书中所体现的思想核心:教育要根据学生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课程。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活跃的组织,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一种想法并不适合儿童,所以教育者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各种不同想法和意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

教育本来就具有生活意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教育的本质。

所以,书中提出:理解抽象的思维,分析具体的事例。

就是说用具体的生活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思维,又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具体的事例。

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思维,思考并对知识加以利用。

同时,怀特海先生还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

”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

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是的,也许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我从事教育已有七个年头。

最初,跟许多老师一样,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关于课上无法配合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后进的同学苦恼不已,甚至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陪同同学补作业,生怕这些同学考试的时候成绩不理想。

自己辛劳,同学也不快乐。

孔夫子老先生早就告诉我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虽说道理如此,难道我们就放弃某些孩子,等他自己想学了吗?万一有些人就是一辈子对语言、对文学不感兴趣了呢?于是没有快乐的学习成了我们的临时安慰剂,继续在要求每个孩子读好文化课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现在想来,我们只站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上合计问题,或许这个立足点就太狭隘了。

学校有那么多的学科,设置这些学科的意义何在?全面培养同学综合素养,当然有这方面的作用,但今天看来,更应该是给同学提供尽量广阔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认知自己吧!教育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教育不单是书本知识的研读,而是从中开启心智,通过学识涵养,能够跟社会生活真正接轨,即洞察社会熟悉现实,了解生活塑造生活,进而升华将来。

1、教育的定义: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

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

教育,是一种提升人的综合素养的施行活动。

2、教育的简介: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继续终身,对人产生持久而深入的变化。

有些人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进行胎教,希望给孩子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

3、教育一词的来源:“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篇1 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智慧的源泉,具有改变命运的伟力。

掌握了知识,似乎就掌握了人生。

然而,事实上并未如此。

早在1929年,教育家怀特海先生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就深刻地阐明,知识应是生命腾飞的基础,但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是相当有害的。

哪些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有害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学习的知识是僵化的所谓僵化的知识,是指非原理性的知识。

这种知识不具有普世性、不能帮助儿童理解生活、解决问题。

学习过多的僵化知识,会使儿童背上沉重的知识包袱,使其思想呆滞。

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如今儿童学习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僵化的知识。

例如,儿童学习音乐学科时,被要求记忆大量的有关音乐家的信息;学习美术时,被要求记忆各类门派的作画风格以及代表性人物;学习语文学科时,被要求掌握大量的并无实用意义的文学常识……这些僵化的知识,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对于儿童学科素养的形成几无益处。

怀特海认为,童年是智力发展的浪漫期。

在这一时期,儿童懵懂地面对若隐若现的内容,不知所措却又兴奋异常。

此时的知识学习,应努力追求让儿童的心灵中编织出一幅和谐的、缤纷的图案。

若在此时让儿童记忆过多僵化的知识,那将会扑灭儿童学习的欲望,折断儿童想象的翅膀,挫伤儿童学习的热情。

“少即是多”,在智力发展的浪漫阶段,让儿童学习少量的原理性知识,便为儿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利于儿童独立构建五彩缤纷的心灵世界,也有利于儿童保持对学习的浪漫情感,为后期的精确学习、综合学习奠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过程是灌输式的怀特海认为:“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

”知识,是客观性的存在,其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在被挖掘、被运用时,才焕发出令人瞩目的光辉。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是伴随着发现、猜想、推理、验证的探究过程,而不是被迫地强制性的灌输过程。

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得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

教育论主要内容和读后感

教育论主要内容和读后感

教育论主要内容和读后感1. 教育的目的。

比如说,教育不只是让你会做数学题、背古诗,还要让你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强,如何欣赏艺术的美等。

2. 智育。

在智育方面,它指出知识的学习要有一定的方法。

不是死记硬背那些枯燥的条文,而是要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

就像学习历史,不是只记住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而是要明白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以及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

同时,智育应该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我们不能像填鸭一样把知识一股脑地塞给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科学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去探索物理现象或者化学变化的奥秘。

3. 德育。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中认为德育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教导孩子要诚实守信,这不是靠嘴上说说,而是在日常的行为中体现。

如果孩子答应了要整理自己的房间,那就要做到;如果在游戏中不能作弊,要遵守规则。

而且,德育要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孩子。

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如果老师自己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怎么能教育学生要遵守社会公德呢?4. 体育。

对于体育,它强调了健康体魄的重要性。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在运动会上拿奖牌,更是为了让人们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和合适的设施。

就像每天都要有课间操,让孩子们能够活动活动筋骨,放松一下大脑。

而且,体育活动还能培养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像打篮球、踢足球这样的团队运动,大家要互相配合才能取得胜利。

在德育方面,我也有很多感触。

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其实都和小时候的教育有关系。

我们不能只在思想品德课上讲大道理,而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去培养孩子的品德。

比如说,在家庭里,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家庭规则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像分担家务之类的。

而且,家长和老师真的要以身作则,我见过有的家长一边教育孩子要节约粮食,一边自己却浪费食物,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教育论》读后感

《教育论》读后感

《教育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教育论》是一部由哲学家康德所著的重要著作,其中探讨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

一、教育的本质1.1 教育是一种引导和培养个体的过程,旨在提升其认知和情感能力。

1.2 教育是一种传承和创新的活动,通过教育可以将文化、知识和价值观传递给后代。

1.3 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二、教育的目的2.1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人格和品德,使其成为自主、负责、有尊严的人。

2.2 教育的目的还在于培养个体的智力和技能,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3 教育的目的还包括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教育的方法3.1 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包括认知、情感、品德和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3.2 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的,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3.3 教育应该是开放的,鼓励个体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育的价值4.1 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石,可以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2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4.3 教育是文明传承的桥梁,可以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和智慧。

五、教育的未来5.1 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个体的综合素质。

5.2 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5.3 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包容性,尊重每个个体的差异和需求。

结语:通过阅读《教育论》,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

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更加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500字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500字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500字导读:读书笔记《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500字:今天的内容是关于“自由和训练的节奏”,与前一章教育的节奏是相关的,更针对教育工作者。

作者提出了智慧的概念,“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设计知识的处理,知识的选择,运用知识提升我们的直觉经验。

”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获得智慧的两个要素是自由与训练,两者的节奏是教育者要思考的问题。

怀特海把自由看得极为重要,“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快乐是激发生命力的正确方式。

“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

”“孩子是被送到望远镜前来观察星星的。

”甚至在说到训练时怀特海再次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唯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训练是自我训练——这种训练只有通过充分享受自由才能获得”。

最初的训练则是在适当的时期,适当地指出重要的事实、简化的概念等等。

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意思,少少的训练指点大大的自由。

在后期的精确阶段的训练中,教师要严格把握度(自由与训练的平衡),训练要指向综合运用阶段,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再进入下一个浪漫阶段的自由,最终获得智慧。

“精确阶段是通过掌握精确地知识细节进而领悟原理的阶段;综合运用阶段是抛弃细节而积极使用原理的阶段,这时知识的细节融汇到下意识的习惯中”。

再摘录几句我喜欢的话,“教育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

“每个个体都体现了一种生存的探险,生活中的艺术就是引导这种探险。

”“发展的本能来自于自身:发展是有我们自己完成的,训练是自我训练,收获是我们自身首创精神的成果。

”下面说的都是智力方面的想法和做法,安全、道德、规则、心理、习惯还是需要关注的,不能听之任之的。

智力方面基本采取的是放养的态度。

孩子在大学学了某个专家的心理课,说父母在智力方面除了给点基因,无他。

我虽然心底赞同,可做爸妈的总想有点成就感,搜罗出一些过往说明自己还是有点用的。

《教育论》读后感 (2)

《教育论》读后感 (2)

《教育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教育论》是德国教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弗洛贝尔的经典著作,探讨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教育的本质1.1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弗洛贝尔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力量。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实现个人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

1.2 教育是人类精神的传承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类精神的传承。

弗洛贝尔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德、情感和思维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未来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未来。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创新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育的目的2.1 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弗洛贝尔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发展人的身心健康、情感智力和社会责任感,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2.2 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应该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弗洛贝尔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人们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2.3 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的还在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弗洛贝尔认为,教育应该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促使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三、教育的方法3.1 个性化教育弗洛贝尔主张个性化教育,即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只有个性化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2 实践教育弗洛贝尔认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社会化教育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里,更应该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弗洛贝尔主张社会化教育,即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育智慧》读后感

《教育智慧》读后感

《教育智慧》读后感引言概述:《教育智慧》是一本关于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书籍,通过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引起读者对教育的思量和反思。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本书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智慧。

一、教育的本质1.1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

1.2 教育的方式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不应一刀切。

1.3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功的基石,对于培养未来的人材和领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的理念2.1 个性化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2.2 教育的公平性教育应该是公平的,不应受到家庭背景、财富等因素的影响。

2.3 教育的创新性教育需要不断创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材。

三、教育的方法3.1 启示式教学通过启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量能力。

3.2 实践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3 多元化评价评价不应只看成绩,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四、教育的挑战4.1 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4.2 教育制度僵化教育制度的僵化导致了教育的僵化,需要改革和创新。

4.3 教育观念陈旧一些教育观念陈旧,需要更新和拓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五、教育的未来5.1 科技教育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

5.2 全球化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将更加注重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材。

5.3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重要方向,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

总结:《教育智慧》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通过对教育的本质、理念、方法、挑战和未来进行探讨,启示了读者对教育的思量和反思。

关于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参考范文3篇

关于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参考范文3篇

关于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参考范文3篇教育的目的读后感1最近阅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中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日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受,以至我必需写一篇学习读后感的文章。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

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行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

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

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学问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承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学问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当使学问保持活力和防止学问僵化。

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日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学问同实际脱节,是今日的学校突出而严峻的问题。

同杜威“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几乎一样,怀特海“竭力主见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退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峻现象。

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

消退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退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始终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竭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今日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向有实际阅历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肯定重量的无活力的学问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

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把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答复是:熬炼心智。

怀特海指出:“这个答复虽有局部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

”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责备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急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承受性、对刺激反响快。

”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盼望已久的假期终于到了,这个假期不仅仅是调养休息的时间,也是自我提高,充电学习的好机会,利用假期时间,我阅读了一些教育名着,有所感悟,现将一些心得记录如下。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这位英国剑桥、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作为罗素的老师、同事与朋友合着过《数学原理》一书,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大思想家。

他的《教育目的》虽然只是他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讲座、报告与论文组成,但是,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读了令人受益匪浅。

英国人怀特海写了这本书,讨论教育的目的,虽然谈及的教育体系来自于英国,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中国人写的。

书中讨论的问题对中国非常有针对性。

我国的教育法解释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人当成工具来培养,要把人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

人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

怀特海则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

较之教育法的解释要明确而富有内涵,特别是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虽然我们有时也这样说,但我们做到了吗回到家里,还在上小学的妹妹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普遍的功力化,教育似乎全为了考试。

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

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怀特海提出教育体制中要特别注意的“两条戒律”:其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其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

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

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

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教育最突出而严重的问题。

这也是学生减负总是减不下来的一个根本原因。

怀特海在这本书中不但详尽地讨论了教育的目的,也讨论了学习的方法。

我觉得他最精辟的一段话是说,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都是二手货,甚至是三手货。

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

如何归纳,这在书本上是不讲的。

学生学了别人归纳出来的二手货,未必真正懂得这些知识和原始的观察有着什么联系。

而这才是学生最最需要的东西。

我认为学习的第一目标还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获取知识的方法。

有了这个方法再学什么都不难。

所以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观察世界,如何整理观察得到的素材,如何通过分析比较抽像出规律性的知识,或者说如何创造发明知识。

学一切学科都如此,都要重新发现一遍。

这样,知识才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才会应用,而不是食古不化。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关注,进而寻求答案,增加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你坐在马路旁,观察出租车里有没有载客,有多少车有客人,多少车是空驶的。

你能发现出租车的成本和什么有关,出租车应该如何定价,你在打的时平均要等多长时间才能招呼到一辆车,一个城市应该有多少出租车等等。

你还可以统计所有经过的车辆的载客情况,从而对城市交通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你在十字路口,观察红绿灯开启的时间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车数有什么关系。

你会对此提出改进意见吗。

如果你骑脚踏车上下班,你能知道你骑车的平均速度吗进而问,你能不能从观察中统计出当地人骑车的平均速度。

你学了热传导定理,就应该能回答,冬
天要不要给树木保温。

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提给周围的人,你会发现答案是很不相同的。

这说明了什么你学过物理学,就应该知道一立方米空气在常温常压下有多重,压在我们身上的几万米厚的空气一共有多大的压力。

带着疑问、带着思考读完《教育的目的》,收获了很多。

我想,在我们的教育中,确实应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追问,多一些展望。

我坚信:在思考中,我们可以摒弃那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在追问中,我们必将参透了教育的真谛;在展望中,我们定能看到属于我们的教育的春天。

2018年8月2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