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积累: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50个成语出处及典故整理材料
50个成语出处及典故整理材料——张帆1.恃才傲物【恃】:指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也指自高自大。
萧子显是南朝梁人,历官国子祭酒、侍中,迁吏部尚书。
他学问很好,然颇自负才气,很少有他看得上的人。
平常见各级的官员,从不答言,只举扇一挥而已。
可皇上非常敬重他。
四十九岁那年,不幸染病身亡,简文帝对他评价甚高,下令为他举哀。
将要入葬了,家人请求谥号,帝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恃才傲物”是梁简文帝对萧子显的评价,尚带有褒奖之意,偏重在其才学之高。
后来这句话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则多用为贬义,偏重在自负其才而傲慢。
2.分道扬镳【镳】:分路而行。
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国都原在平城,魏孝文帝时迁都洛阳。
据《北史》载,“洛阳令”即“京兆尹”元志,曾同“御史中尉”李彪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争路纠纷。
据说元志仗着自己有些才能,相当骄傲,对于某些学问不高的大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天,他坐着车子正在街上走着,恰巧遇见李彪的车子迎面过来。
那时,官员出门总是前呼后拥的,官职越高,随行人马就越多,威风气派也就越大。
老百姓在街上遇见他们,老远就得回避。
官职低的官,也得让官职高的官先走。
如遇官职相仿,客气些的也就让道。
元志论官职是应该让李彪的,可是他瞧不起李彪,偏不相让。
李彪很生气,当场训斥元志。
元志不服,两人就争吵起来。
元志和李彪到孝文帝面前去评理。
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
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了,不愿意评判他们谁是谁非,便笑道:“洛阳是寡人的京城,应该分路扬镳。
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得了吗!”3.暴殄天物【殄】: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
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
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成语典故_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成语典故中学生作文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还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积累素材。
作为素材之一的成语故事素材也是不容忽视的。
下面是橙子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成语典故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成语典故一调虎离山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
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
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
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
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
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
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
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
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
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
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
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
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1 / 4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
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
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释读】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
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成语典故二坐怀不乱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高考成语典故及出处
高考成语典故及出处成语故事是语言中历史悠久,经过长时间筛选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语言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能够从多个角度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高考成语典故及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考成语典故及出处篇一:如出一辙首先是关羽。
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刘备手下的一名猛将。
当年他与袁绍作战时,于万军之中亲手杀死了袁绍的得力干将颜良、文丑。
后来,关羽率军进攻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曹操派出于禁等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关羽水淹曹魏七军,活捉了于禁,名震天下,致使曹操都打算把都城迁离许昌,以避开关羽的锐气。
可是,如此智勇双全的将领,却没有领悟到东吴吕蒙、陆逊的欺诈,竟然中了孙权的计谋,败走麦城,被东吴活捉,死在了孙权的手中。
还有一位是南北朝时期西魏的王思政。
当年他镇守玉壁,被东魏的高欢所包围。
高欢的军队,营垒连绵四十多里,最终还是被王思政所打败。
后来王思政迁至荆州,高欢又率大军前来进攻,双方对峙五十多天,最后又被王思政所击败。
可是,后来他不听别人的建议,以致做了高澄的俘虏。
此外,洪迈还列举了北齐的慕容绍宗和南朝陈国的吴明彻作为例子。
他感慨道:“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高考成语典故及出处篇二:身无长物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做过将军、刺史等高官,还担任过太子的老师。
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生活也相当俭朴。
有一次,王恭跟随父亲到了会稽(kuàijī,今浙江绍兴),因为那里盛产竹子,所以回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时带了一领精美的竹席。
回到建康后,一个叫王忱的朋友去看望他。
王忱见他坐的那领竹席既舒适又美观,心里非常喜欢,便对王恭说:你从盛产竹子的地方回来,这样的好席子一定带了不少吧?是不是可以送给我一领呢?王恭笑笑,便答应了他。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理解。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出处和典故,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200个常见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汉语文化的了解。
1. 一马当先: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攻打垓下时,他的战马被敌人射中,但他仍然骑着受伤的战马冲锋陷阵,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2.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齐国有个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在蛇的身上画了几条腿,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本的美感。
3. 杯弓蛇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刘邦曾经被人告发有人要刺杀他,他在喝酒时看到杯子和弓的倒影,以为是刺客,因此一直提心吊胆。
4.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画家在画龙时,只画了龙的身体,没有画眼睛。
后来,他请人点上了龙的眼睛,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5.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的羊逃了出去,他没有及时追回,而是修补了羊圈。
后来,他的羊再次逃出去,但因为修补了羊圈,羊没有再次逃走。
6.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株上,他觉得很幸运,于是每天都守在株旁边等待兔子撞死。
7.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但诸葛亮都不见他。
最后,刘备亲自去茅庐找到了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8. 闭门造车: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闭门造车,没有向外界学习和借鉴,结果造出来的车子无法行驶。
9.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
杞国有个人一直担心天会塌下来,他忧心忡忡,但实际上天并没有塌下来。
10. 画饼充饥:出自《庄子·外物》。
有个人饿得不行,他画了一块饼,想通过想象来充饥,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的饥饿问题。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1.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见识狭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2. 杯弓蛇影,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因多疑而产生的错觉。
3.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坐等机会而不自己努力。
4.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5.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无事自扰,过度担忧。
6. 望洋兴叹,出自《红楼梦》。
比喻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无法改变。
7. 纸上谈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比喻只在纸上空谈,没有实际行动。
8. 守口如瓶,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形容保守秘密,不泄露口风。
9.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0. 马首是瞻,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追随权势,唯命是从。
11.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在作品或言论的关键地方做出点睛之笔,使之更加完美。
12. 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事情的发展往往难以预料,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
13. 一箭双雕,出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比喻一举两得,一次行动达到两个目的。
14. 虎头蛇尾,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开始时势头很大,后来却变得无力或效果不佳。
15.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在已经很完美的事物上再做多余的补充。
16. 拔苗助长,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17. 狐假虎威,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18. 虎落平阳被犬欺,出自《红楼梦》。
比喻势单力薄的人遭到欺负。
19.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20. 蜀犬吠日,出自《庄子·外物》。
部分成语典故及出处
部分成语典故及出处第一篇:部分成语典故及出处成语典故出处1.篝火狐鸣(陈胜、吴广)gōu huǒ hú míng〖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
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
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2.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指鹿为马(赵高)zhǐ lù wéi mǎ〖解释〗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 4.鸡鸣狗盗(食客助孟尝君逃跑)jī míng gǒu dào〖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
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
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5.凿壁偷光(匡衡)záo bì tōu guāng〖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6.图穷匕见(荆轲刺秦)tú qióng bǐ xiàn〖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个成语典故地出处,个名人故事,别说以后孩子不知道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地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地大智慧.、一鼓作气(曹刿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地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释义:改正一个字地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地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地人.、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地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地境地.、老当益壮(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投笔从戎(班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暴殄天物(商王)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嗟来之食(黔敖)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释义:指带有侮辱性地施舍.、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手不释卷(吕蒙)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韦编三绝(孔子)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释义:编连竹简地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墨守成规(墨子)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地也.”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病入膏肓(蔡桓公)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地地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地人也都跟着得势.、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口蜜腹剑(李林甫)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地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地人.、风声鹤唳(苻坚)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泰山北斗(韩愈)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地人.、破釜沉舟(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东窗事发(秦桧)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程门立雪(程颐、杨时)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释义: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司空见惯(刘禹锡)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梦笔生花(李白)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力透纸背(颜真卿)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释义:画竹前竹地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赤膊上阵(许褚)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马革裹尸(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黄袍加身(赵匡胤)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洛阳纸贵(左思)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背水一战(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释义: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闻鸡起舞(祖逖)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地人及时奋起.、初出茅庐(诸葛亮)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完璧归赵(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乐不思蜀(刘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指鹿为马(赵高)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画龙点睛(张僧繇)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地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讳疾忌医(蔡桓公)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释义: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地地缺点和错误.、鞠躬尽瘁(诸葛亮)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成语及出处(集锦23篇)
成语及出处(集锦23篇)成语及出处第1篇才占八斗: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
南朝宋代的谢灵运给曹植下的评语:“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独得八斗!”如鱼得水:好象鱼得到水一样。
比喻有所凭借。
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髀肉复生: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
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如饮醇醪:形容一个人心胸宽广气量宏大,很值得交往。
也说后遂以“饮醇”指受到宽厚对待而心悦诚服。
《三国志·吴书十·程普传》。
老将程普尝云:“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步步为营: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
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
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
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出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
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
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作文素材: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不耻下问【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释义】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
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
形容虚心求教。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二)不求甚解【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甚:很;解:了解;理解。
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
50个成语典故加解释有哪些
50个成语典故加解释有哪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常一句话说的清的事情,几个字就可以解释了,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50个成语典故加解释吧,仅供大家参考。
50个成语典故加解释大智若愚【解释】某些才智出众的人不露锋芒,看来好像愚笨。
【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温文尔雅【解释】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
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
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满腹经纶【解释】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处】《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路人皆知【解释】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百尺竿头【解释】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
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出处】唐·吴融《商人》诗:“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
”鸿业远图【解释】鸿:大。
宏伟的事业,远大的志向或谋划。
【出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若国家不为体恤,不为保护,则小者无以觅蝇头微利,大者无以展鸿业远图。
”建功立业【解释】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
建立功勋,成就大业。
【出处】宋·苏轼《上两制书》:“古之圣贤建功立业,兴利捍患,至于百工小事之事皆有可观。
”白手兴家【解释】形容原来无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出一番事业。
同“白手起家”。
【出处】沙汀《记贺龙》十一:“联络参谋极力称赞这些同志都是白手兴家的能手。
”蒸蒸日上【解释】蒸蒸:一升、兴盛的样子。
形容事业一天天向上发展。
【例句】我们伟大的祖国生机勃勃,蒸蒸日上。
云程发轫【解释】云程:青云万里的路程;发轫:启车行进,比喻事业的开端。
旧时祝人前程远大的颂辞。
【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高考常考的50个成语典故
高考常考的50个成语典故公文学堂2021-12-06 11:161.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网开一面(商汤)【解释】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3.三缄其口(姜太公)【解释】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语出《说苑·敬慎》)【出处】《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
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4.朝三暮四(庄子)【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狙:猕猴;芧:橡子,橡果;5.完璧归赵( 蔺相如)【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6.负荆请罪(廉颇)【解释】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一鼓作气(曹刿论战)【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高中的成语典故及出处_成语故事大全
高中的成语典故及出处故事的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丰富的知识和道理。
引导幼儿适当地接触成语故事,既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能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的成语典故及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中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篇一:随珠弹雀鲁侯(或谓即鲁哀公)听说颜阖是个贤明的人,想请他出来为国家出点力,便派人先送一份礼物去。
颜阖家里很穷,住在一个破烂的村子里,这一天正披着件粗麻布旧衣,在那儿喂牛。
鲁侯派的人来了,向颜阖问道:“喂,这儿是颜阖的家吗?”颜阖说:“是的,这是我的家。
”那人这才知道他就是颜阖,便说明来意,把带去的礼物当面交给他。
颜阖不受,说:“恐怕你听错了?要是送错,你会获罪的,还是回去问问清楚吧!”那人就这样被打发走了。
可是不一会,又来了,说:“没有错,就是送给您的,无论如何,求您一定收下!”那人放下礼物就走,颜阖还有什么办法推辞呢。
《》说完了这个故事,接着发表了一段议论,大意是说:颜阖无意于富贵,富贵送上门来,也并不欢迎,这样的人是难得的。
一般的世俗君子,都宁愿冒着危险、不惜牺牲,去追求富贵,岂不悲哉!其实道理很明白: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以“随侯之珠”,去弹“千仞之雀”,人们一定要笑他是个大傻瓜。
为什么呢?因为他所用的珍珠太贵重,而所打的雀子太轻微,得不偿失啊!那么,生命难道不该比宝珠更要贵重得多吗,为什么轻易以生命去求富贵呢?,所谓“随侯之珠”,是传说中的宝珠,有这样一段神话:随侯(春秋时随国国君)曾救治过一条受了伤的大蛇,后来大蛇衔了一颗直径约一寸的夜明珠来报答他。
这颗宝珠因此叫做“随侯之珠”。
人们把它作为天下最贵重的珍珠。
人们还把它和“卞和之璧并称为“和璧随珠”,或“随珠和璧”、“随和之宝”、“随珠赵璧”以形容稀世的珍宝。
用“随侯之珠”作弹丸,去打飞翔于高空的雀子,这是极不上算的。
所以《庄子》说:“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高考作文经典成语典故素材大全
高考作文经典成语典故素材大全门可罗雀汲黯是武帝时的一位名臣。
他当官时,每天拜访他的客人很多。
后来他辞去官职,回家静养。
清晨,他打扫庭院。
中午,他打开大门,总见门前许多麻雀在寻觅食物,在那里嬉戏跳跃。
他感慨地说:“从前我当官,宾客盈门,现在不当官,我可以张网捉鸟了。
”不久,皇帝又下诏请他回去做官。
过去常来的客人又纷纷来拜访他了。
汲黯经过一场贫贱富贵的交替,看清了世态的炎凉。
于是他在大门上贴上一张纸条。
那班客人望着门上的字,只好余着脸,悻悻地走了。
刮目相看刮目相看出自三国东吴军师鲁肃之口。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
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
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
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
席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
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指鹿为马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
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高考语文万能作文素材成语故事大全五篇
高考语文万能作文素材成语故事大全五篇高考语文万能作文素材成语故事篇1 夏雨雨人孟简子相梁、魏,有罪而走齐。
齐相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魏时,门下使者如何”孟简子曰:“门下使者约三千余人。
”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
”管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
是以得三人来。
”管仲曰:“嗟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译文]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
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
”管仲说:“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
”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後来人被放出来了。
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
”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释读】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
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
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高考语文万能作文素材成语故事篇2 余音绕梁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
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
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
这次演唱,轰动全城。
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
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韩娥,请她再来演唱。
可是旅店老板却对韩娥很不礼貌,韩娥忍不住放声大哭。
哭声悲伤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
由于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唱完以后两三天,似乎还有遗留的歌声,在屋梁间缭绕飘荡,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得吃不下饭。
成语故事改编作文高中 成语典故作文素材
成语故事改编作文高中成语典故作文素材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在高中作文中,我们经常会使用成语典故来丰富作文内容,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魅力。
本文将以几个经典的成语典故为素材,介绍它们的故事背景,并提供一些改编的作文素材,供广大高中生参考使用。
一、杞人忧天成语故事背景杞人忧天,出自《战国策·齐策四·陈涉世家第一》。
相传古时有个杞人,常常忧心忡忡,整天担心天空会塌下来。
有个人见状,对他说:“天空那么高那么远,怎么可能塌下来呢?”但杞人却说:“天空虽然高,可是我的心比天空还高,所以担心天空塌下来。
”这个故事形象描述了一个人杞人忧天的儿戏行为,意思是无事自扰,想入非非。
改编作文素材1.你是否有过杞人忧天的经历?你是如何摆脱这种焦虑情绪的?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经常会遇到杞人忧天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行为的?3.通过改编这个成语故事,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现代人杞人忧天现象的看法,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困扰着我们的担忧。
二、画饼充饥成语故事背景画饼充饥,出自《战国策·秦策四·黔中邹衍列传第二》。
相传邹衍年少时,曾被严重饥饿折磨,但他却通过画画来解忧。
有一天,他对身边的人说:“我画了这么多美味的饼,你们尽管吃!”周围的人看了一见,发觉照片就是饼,没有实际的食物。
这个故事形象地揭示了画饼充饥的荒谬行为,意思是空想解决实际问题。
改编作文素材1.你是否有过画饼充饥的经历?你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态度,找到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的?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遇到画饼充饥的人?你认为如何正确引导他们解决问题?3.通过改编这个成语故事,写一篇文章,探讨你对当代社会中空谈而不实际行动的现象的看法,以及如何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亡羊补牢成语故事背景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燕策一·平原君谋娶妇第三》。
相传平原君养了一只羊,羊在山上不慎掉进了深坑里,一直叫个不停。
50个中国词语典故解释
50个中国词语典故解释1.才高八斗:形容文才非常高。
出自《南史•谢灵运传》。
这个典故与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灵运有关。
谢灵运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才华横溢,他的诗文被人们广泛传颂。
他曾经自夸:“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这就是“才高八斗”的由来。
2.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出自《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这个典故与张僧繇的绘画技巧有关。
张僧繇是梁代著名的画家,擅长画龙。
有一次,他在画壁画时,画了一条龙,但是这条龙却没有眼睛。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但是他最终还是为龙点上了眼睛,结果龙真的飞走了。
这就是“画龙点睛”的由来。
3.倾国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出自《汉书·外戚传》。
这个典故与汉朝的李夫人有关。
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妃,貌美如花,但是因为过度思念汉武帝而病重。
汉武帝去探望她时,她用被子蒙住脸说:“我病得这么重,容貌已经毁了,陛下就不要看了。
”汉武帝说:“你病得这么重,我来看你是出于对你的深厚感情,你的美貌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于是李夫人拿开被子,露出脸来。
汉武帝看到她容貌依旧美丽,赞叹不已。
后来人们就用“倾国倾城”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无比。
4.三迁之教:形容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要。
出自《孟子·尽心上》。
这个典故与孟子有关。
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先后三次搬家,最终定居于学堂附近,使得孟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5.引锥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这个典故与苏秦有关。
苏秦为了学习,经常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提醒自己保持专注。
6.一饭千金:形容知恩图报。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个典故与韩信有关。
韩信曾经接受过一位陌生老人的施舍一饭,后来他发达了,为了报答老人的恩情,他赠予老人千金。
高考语文作文成语典故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成语典故素材高考语文作文成语典故素材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没人就派这个矮人来。
晏婴说齐国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挥袖成云。
齐国的出使规矩就是无能的使臣只能去见无能的国君。
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释读】摩:摩擦。
踵:脚后跟。
肩碰着肩,脚碰着脚。
形容人多拥挤。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生产力的开展,经济根底的变革,政治的动乱,引起了学术文化的变化和进步,私人讲学也开始兴起。
私人讲学,把知识传授给统治阶级的下层以至民间,打破了贵族和史官对于知识的垄断,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进步。
随之而来的,是私人藏书的出现。
最早致力于私人讲学的的孔子,他那里就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籍。
战国时学术空气十分活泼,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场面,出现了新的著作。
相传苏秦有书数十箧,著名的哲学家惠施“其书五车”,形容学识丰富的成语“学富五车”就是由此而来而竹简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代,流行至公元三世纪的东晋。
是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图书。
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面,竹简成为各家著书说的主要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开展。
如:老子、庄子、孟子、孔子、孙子等。
成语“学富五车”中的五车其实就指五车竹简书。
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都是称赞学识渊博的。
学识怎样用车载量呢?原来这里有两个典故。
我国古人已开始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信息载体。
用以书写的竹片叫做“简”,又称“策”;用于书写的木片,叫做“方”,又称“犊”。
“学富五车”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
”惠施是战国时哲学家,很有才学,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这里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
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_成语故事大全
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的一类,在结构、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篇一:悔过自新的故事西汉时期,医学家中以淳于意较为有名。
他从小就热爱医术,喜欢摆弄银针、药品。
后来,淳于意拜着名医生公乘阳庆为师,学到了黄帝、扁鹊流传下来的医术,攻克了很多疑难杂症。
后来,因为医死了人,被官府判以肉刑,要押到京城长安去行刑。
淳于意没有生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在膝前行孝。
他临走时,对女儿们说:“如今父亲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你们却谁也帮不上忙!”缇萦是淳于意的小女儿。
她听到父亲的话后,非常伤心,更为自己的束手无策而自责。
于是,她与父亲一起去了长安,并给汉文帝写了一封言辞凄切的信。
信上是这样写的:“我父亲担任政府官职时,老百姓都说他廉洁无私,值得崇敬。
现在他由于一时不慎而触犯国法,理应受到惩罚。
可是我却感到,人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受了肉刑之后,手脚断裂了也无法再长出来,那时就是想悔过自新,也做不了什么事了。
我愿意到官府里去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以便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重新。
”汉文帝读完缇萦的信,被她的一片爱父之情所感动,于是传下一道圣旨,将淳于意的罪行赦免。
汉文帝法外施恩后,觉得肉刑太过于残酷,就索性将肉刑废除了。
【出处】《史记·吴王濞列传》:“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
德至厚,当改过自新。
《新唐书·冯元常传》:“元常喻以恩信,约悔过自新,贼相率脱甲而缚。
”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篇二:差强人意的故事吴汉是刘秀的一个部下,平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
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一些将军常常称赞吴汉,才开始注意吴汉,还拜他做大将军。
从此以后,吴汉帮刘秀打了许多次胜仗,立下不少功劳。
吴汉不但勇敢,对刘秀也十分忠心。
每次出外做战,总是紧紧跟着刘秀,而且只要刘秀没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1、挖空心思:出自《三国志·魏书·诸葛亮传》,讲述了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利用挖空心思精心安排以孔明棋策败佛吕布大军,扳回局面的故事。
2、文过饰非:出自《孔子家语·训诂》,比喻表面文雅,里面暗含害意。
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自《史记·萧何列传》,比喻不要为得失而叹息失望,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豪迈的精神。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尽力却没有条件也是无法完成目标的,用做比喻这类处境。
5、物竞天择:出自《诗经·大雅·召南·中行舟》,指优胜劣汰,最后只有最优秀者能胜出。
6、勤能补拙: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勤奋努力可以弥补聪明的不足。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出自《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要在某件事情上不忘自我,不宜抛弃原则。
8、凿壁偷光:出自《史記·淮南子》,比喻通过特殊渠道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或信息。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晏婴答叔孙贾问篇》,形容有才华的人可以在艰苦中发挥作用,但是才智超群的人却是少有的。
10、宁折不弯: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宁死也不屈服,象征着忠诚坚守原则,坚决不让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
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
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
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
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
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
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
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
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
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0.背水一战(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41.闻鸡起舞(祖逖)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42.初出茅庐(诸葛亮)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43.完璧归赵(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44.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5.乐不思蜀(刘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46.指鹿为马(赵高)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画龙点睛(张僧繇)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48.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9.讳疾忌医(蔡桓公)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