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必须要干净必须要让自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世界上没有一个动物是头顶着天的都是背朝天而我们人就是头顶
佛教的环保哲学珍爱一切生灵语录
佛教的环保哲学珍爱一切生灵语录佛教是一种秉持着珍爱一切生灵的环保哲学。
以下是一些佛教经典语录,旨在展示佛教对于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和理念。
1. "众生平等" - 佛陀释迦牟尼佛陀释迦牟尼在教诲中强调众生平等的重要性。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每个生命都拥有相同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珍爱一切生灵,不伤害他们,同时保护并尊重他们的生命权利。
2. "和谐共生" -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是佛教中代表智慧的菩萨之一。
他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他相信,只有当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并保持平衡时,才能达到真正的福祉。
因此,佛教徒应该遵循这个原则,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3. "净化心灵,净化环境" -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象征。
观世音菩萨教导我们,要先净化自己的心灵,才能净化周围的环境。
通过修行和培养正念,我们可以达到内外协调,为创造一个更清净的环境做出贡献。
4. "节制欲望,避免过度消费" - 志怀大师佛教大师志怀提醒我们要节制欲望,避免过度消费。
过度的消费不仅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贪婪,也给环境带来压力。
佛教鼓励我们过简朴的生活,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
5. "保护动植物生命" -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佛教中保护动植物生命的守护者。
他教导我们要尊重和保护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每个生命都有权利存在,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生命权。
通过不伤害其他生灵,我们能够传达慈悲和爱心。
6. "循环再生" - 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佛教中心灵觉悟的象征。
他教导我们关注循环再生,避免浪费和破坏资源。
佛教鼓励我们采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球的负担。
7. "生态互助" - 文殊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佛教中智慧和学问之神。
他强调生态互助的重要性,即人类与大自然相互合作和帮助。
保护自然环境不仅有助于我们自身的福祉,也有助于保护其他生灵的生存权。
除却心灵的尘埃佛学禅语
除却心灵的尘埃佛学禅语除却心灵的尘埃佛学禅语鼎州禅师与一位小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鼎州禅师就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了起来,放在口袋里。
站在一旁的小沙弥忍不住劝说道:“师父!您老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把它打扫干净的。
您没必要这么辛苦的。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话不是你这样讲的,打扫叶子,难道就一定能扫干净吗?而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而且我也不觉得辛苦呀!”小沙弥又说道:“师父,落叶这么多,您在前面捡,它后面又会落下来,那您要时候才能捡得完呢?”鼎州禅师一边捡一边说道:“树叶不光是落在地面上,它也落在我们心地上,我是在捡我心地上的落叶,这终有捡完的时候。
”小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者的是什么。
之后,他更是精进修行。
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槃陀伽”,本性十分愚笨,怎么教都记不得,连一首偈,他都只是念前句忘后句,念后句忘前句的。
一天,佛陀问他:“你会什么?”周利槃陀伽惭愧地说道:“师父,弟子实在愚钝,辜负了您的一番教诲,我只会扫地。
”佛陀拍拍他的肩头说:“没有关系,众生皆有佛性,只要用心你一定会领悟的。
我现在教你一偈,从今以后,你扫地的时候用心念‘拂尘扫垢’。
”听了佛陀的话,愚钝的'周利槃陀伽每次扫地的时候都很用心地念,念了很久以后,突然有一天他想道:“外面的尘垢脏时,要用扫把去扫,而内心污秽时又要才能清扫干净呢?”就这样,周利槃陀伽终于开悟了。
鼎州禅师的捡落叶,不如说是捡去心中的妄想烦恼。
大地山河有多少落叶且不必去管它,而人心里的落叶则是捡一片少一片;禅者,只要当下安心,就立刻拥有了大千世界的一切。
儒家主张凡事求诸己,日省吾身三次;禅者则认为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故有情众生都应随时随地除去自己心上的落叶,即所谓“佛尘扫垢”,还自己一片清静。
佛典上有一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意思是人心就好比一面镜子,只有拭去镜面上的灰尘,镜子才能光亮,才能照清人的本来面目;所以,一个人也只有常常拭去上的尘埃,方能露出其纯真、善良的本性来。
禅宗经典语录大全
禅宗经典语录大全禅宗经典语录是禅宗祖师们留下来的重要财富,这些语录以其简洁和深刻的含义吸引了大量的学者深入研究。
本文将会举七个案例来解析其中的含义和精髓。
第一个案例是《坐禅十七观》中的一句话:“坐不离脚底土,行不离脚跟斜。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你坐或者行,都应该保持足脚接触地面,不要离开实际的现实,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流动和存在的真实性。
第二个案例是《六祖坛经》中的一句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的菩提之道,并不需要依靠任何的外在事物,就像明镜不需要放在台上一样,本质上无一物,不应被尘埃所玷污。
第三个案例是《法华经》中的一句话:“一花开五叶,依然自有花香。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像一朵花有五个叶子一样,但不管怎么变化,它仍然有自己的香味,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华丽与闪耀。
第四个案例是《金刚经》中的一句话:“一切法无我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是如此的虚幻,就像梦幻、泡影、露水和电光,没有任何的实质性,我们应该抱持着这种观念去看待世事。
第五个案例是《山海经》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空一直都是无穷的,君子应该保持创新、进取,不断自我拓展;地势温和、包容,君子应该内心富有情感、信念,肩负起承担责任之大任。
第六个案例是《楞严经》中的一句话:“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句话是楞伽山佛手笈的经文,主要表达着惊人、敬畏、崇拜的情感,同时也强调了如是我闻之心静及默观功夫可以直接听之于太虚,但上面的句子中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第七个案例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大的声音往往是无声的,最大的象征往往是无形的,真正的基质都是无尽的空间与静默,宇宙大自然毫不强求,所以我们不妨与它保持一种柔情,营造出宁静与和谐的生态。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诗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据,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树、明镜台那样洁净,一尘不染。
当时有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很不满意,于是在旁边又写了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
广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
弘忍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掌握得好,于是决定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
哲学意义:慧能和尚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万事皆空”、“四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
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
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
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
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
哲学意义:王阳明认为心,亦即实质上的人的主观精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以至草木瓦石都是“人心一点灵明”的体现,心之外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一种较为彻底的主观唯心义、唯我论。
【格物致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这段话后来被朱熹简约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是后四条人们更是耳熟能详。
佛说扫地有五种功德
佛说扫地有五种功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世尊于逝多林时,见地不净,便执帚欲扫园林。
时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后,皆执帚共扫园林。
佛与众弟子打扫完毕后,入食堂就坐。
佛告比丘:“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
扫地有五种功德,第一呢,可以令自己的心地清净没有烦恼,第二可以让他人心地清净没有烦恼,第三个功德是,诸天的天王天人啊,护法天神这些呢对你生欢喜心,欢喜你这个爱好清洁的人。
第四呢,喜欢扫地的人啊,来世会长的漂亮端正,第五呢,喜欢打扫清洁的人死后会升天。
不过请大家注意,很多师兄的对“扫地”的理解,是很狭隘的,事实上,这里应该理解为一切的清洁活动,都会具有以上五种功德善果,比如,洗洗衣服啦,整理房间啦,帮助打扫清理寺庙啦,把佛像的灰尘弄干净啦,把经书上的灰尘弄干净啦,等等。
所以,你如果只是理解说,哎呀扫地有功德,那我只是扫地,我不洗衣服,那就是你傻了,佛法的原理是通达的,这里指的是一切的清
洁活动,而且呢,按照我的理解呢,帮助清理打扫三宝令其洁净,应该是更大的福报。
进不求名 退不避祸 无取舍爱憎方是修行本色
进不求名退不避祸无取舍爱憎方是修行的本色文/仁德上人一个真正修行解脱道的人,一定要具备大公无私,不怕一切困难,敢于超越,勇猛精进,战胜一切的难关,具有顶天立地的大无畏精神,而不是自私心量狭小,只顾个人利益、只顾个人的舒服享受这样的小心量小心眼是不可能成就大事,更不可能圆成无上的佛道。
这是我们每一个真正学佛想成佛做佛的人,不能不明了、不能不通达的实际真理。
人天道的修行虽然不究竟,但究竟圆满的解脱佛道一定要建立在圆融的、正直的、无私的、慈悲的人天道之上。
如果没有人天道的最基本的基础,空想圆成佛道是不可能的。
就如同小学、初中虽然不是最高学位,但最高的博士后学位也不能离开最初级的小学,如果没有小学、初中、高中的基础,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报考博士后。
又如同上楼梯,要一步一步地上去。
一个真正要求解脱的人,必须要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部地通达明了,如果有一点不明白,在修行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
一切的障碍都是因为自己的心没有智慧,对一切的事理不能明了透彻地看清楚。
只有把世间法与佛法都能看清楚、看明白、看透彻的人,才有资格顺利地修成圆满的佛道,才能真正达到清净自在解脱。
凡是从事相上执着名利情钱财物的人,不可能有一人能把宇宙法界的真理悟透彻。
因为情生智隔,只要心中有一念的执着计较,你的心就会有很多的障碍矛盾与烦恼。
只有一切不住、一切不着、一切不计较,心中化空,才能把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
只要心中还有一丝一毫的执着计较过不去,就无法见到空性真理,无法通达宇宙法界的真理。
理通才能事通,理明才能事过,只有真正彻悟明理的人,才能遇事皆通,一切过得去。
一切众生虽然都具有与佛无二无别的佛性,但由于自己八识田里边装有很多的名利情、自由、傲慢等一切的愚痴执着,使自己的般若智慧不能现前。
在这些业障习气面前,多少人在名利情、自由、傲慢面前成了俘虏,自己失去了的道心愿力,自己的心成了业障习气的俘虏。
这是所有修行者最应该注重观照的大问题。
有人一生为了追求名利,拼上生命地执着追求,认为我拥有了什么名誉地位,或者我拥有多少的财富,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的名利财富都是一时的过眼烟云,没有一点能带走的东西。
对佛家思想的理解
对佛家思想的理解0901班09519039杨璐对佛家思想的理解佛家讲求的是入世,众多信封佛教,讲习佛法的人求的既是今生也是来世,求今生的安康和乐,求来世能有福报,免受轮回之苦。
而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其实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一些佛家思想的影响,在我看来,佛家思想带给我的是一种心境的平和与思想上的静谧。
曾经在电视节目当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情节:是说有一个来自藏传佛教的达摩智上师与中土相国寺中的三位大师戒逸、戒嗔、戒贤辩论佛法。
达摩智上师问:请问几位每日如何参禅?戒逸大师说:静坐参禅。
达摩智上师说:如若静坐即能参禅,那天下之人岂不是都能成佛了吗?众人顿时一愣,而后,达摩智上师又问戒嗔大师是如何参禅。
戒嗔大师说:只要心中有佛,无事不是参禅,小僧每日只是扫扫地关关门而已。
达摩智上师说:佛门乃是净地,既是净地又何需再扫,既是空门又有何处门可关呢?这时戒贤大师说:净地不常扫,就不成其为净地,空门一关,关的不是外人,只是关了些红尘在外头。
达摩智上师又说:红尘万丈,你的净地扫来扫去也扫不干净,那又如何呢?通过这个小故事,我觉得,其实参禅和每个人的心境与领悟能力有关,并不是每个人静坐都能参禅,而是要看你对周遭事物的看法,要看你的心境,要看你对世事万物、对红尘、对大千世界的态度,在佛法中领悟人生真谛和生存的意义。
同样,我也认为佛门之所以是净地,是因为常扫,就像领悟佛法一样,如果不常思常想又如何能大彻大悟呢,佛门净地不常扫就无法常净,心境也就不能常清。
而关万丈红尘,我觉得不是的,关门,关的不是他物,而是我们自己心里的执念,就像佛寺里常见的一副对联所说的:“上联书——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心甜只道世间无苦海,下联书——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人只有抛却执念,心才能静,静则生平,平则无偏执,无偏执则生善。
我们只要明白什么是我们想要的,心中有目标就去追求,得之我幸;而得不到也不心生不甘,不心生怨念,失之我命,即能常保心境平和,其实,这也是一种福气!。
入行论第178-180课学习笔记
第178-180课学习笔记【科判关系】智慧品分三: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戊二、生智慧之方法;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事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三: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己二、深入对境无我;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分为:庚一、总说(178.01);庚二、遮破能立;庚三、宣说能害庚二、遮破能立分为:辛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178.02、178.03);辛二、破彼遣过之回答(178.04)庚三、宣说能害分为:辛一、由因建立空性;辛二、由果建立空性;辛一、由因建立空性分为:壬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壬二、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壬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分为:癸一、破无因生(179.01、179.02);癸二、破常因生;癸三、摄义癸二、破常因生分为:子一、破由大自在所生;子二、破由微尘所生;子三、破由主物而生;子一、破由大自在所生分为:丑一、大自在不成立(179.03、179.04、179.05);丑二、由彼所生不存在(180.01);丑三、大自在不能作为能生第178课学习笔记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分三:一、总说;二、遮破能立;三、宣说能害。
能断是断除所断的智慧,所断是需要断除的实执、分别念。
庚一、总说:心境实有宗,理极难安立。
【颂词分层与解释】从佛菩萨证悟的境界来看,一切内心和外境都是无实有的。
从根本的理论上观察,万法是空性的缘故,没办法安立心境实有。
安立心境无实有的理论就叫做事势理。
顺着万法的究竟本性抉择,万法怎么样,就如是抉择,叫做事势理。
{广释}许心境实有的宗派,其立论很难成立。
如果说外境实存可以由心识成立,那么依凭什么成立心识实有呢?{辅导}安立内心和外境实有的宗派,从道理上来讲非常难以安立。
【重点与难点分析】1. 众生所认为的心境实有,不是正理观察之后安立的实有,而是众生的实执安立为实有而已。
执著心境成实的有实宗,或是认为微尘实有,或是认为心识实有,或是连这些也没有抉择到。
他们对虚无缥缈的显现极为执著,然依靠教证、理证进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是:实有法在世间上绝对找不到,执著实有是一种错误、荒谬的见解。
弟子规之凡是人类-皆须关爱
弟子规之凡是人类,皆须关爱【原典】: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释义】:凡是人类,皆须相亲相爱;因为同顶一片天空,共枕一块大地。
团队的发展,需要齐心协力每一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爱,所以大家要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合作。
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爱”。
孙中山先生说:“物种以竞争为目的,人类以互相合作为目的。
”这里面自幼一定的道理在。
人类有很强的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就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相辅相成。
没有关爱、尊重和合作,就没有人类浩瀚的历史和如今高度发达的文明。
想要办成任何一件事情,只靠一个人是不行的。
哪怕你认为自己是在单打独斗,但是如果细想,你还是脱不开别人的关爱和帮助。
因为身处在社会中,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与人类社会这个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互助体系。
例如中午下班后,你需要去饭店或者单位食堂吃饭,而饭是需要厨师做的;假如你自己带饭,也需要用微波炉热,而微波炉是别人生产的;假如你家离单位近,中午回家做饭,不用单位的微波炉,那也脱不开别人的帮助:菜是别人种的,是别人运到菜市场的,是别人卖给你的。
如果再往下想,厨具、炒菜用的食用油、煤气……真是越想越多。
因此,千万不要说我不需要别人。
不管愿不愿意,你都需要而且一直都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来维持你的生存,乃至你的生活。
在企业中,同样如此。
我们不可能离开领导和同事关爱和帮助,离开大家的共同协作,单独完成哪怕一项简单的工作任务。
你即使能力再强,在单位里地位再高,也需要与领导和同事共同努力,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互相关爱和帮助的氛围里。
在这种氛围中,工作才能做好,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因为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团队,而团队的发展,需要大家相互合作,齐心协力。
很多人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对某一件事情,关系到自己时往往说“我”,和自己无关时往往说“他们”。
其实,为什么不把“我”和“他们”变成“我们”呢?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干好所有的事情。
元音老人寓所随缘开示
元音老人寓所随缘开示(一)①人的错误都错在望风捉影呀。
是吧?我知道了,噢,一切法都是假相不可得,我不捕捉,心空了。
心空了,你做人也做得舒服了,不要什么东西嘛,我也不去求人嘛,是吧。
人到无求品自高。
我不求你,我和你一样高,我一求你,坏了。
我就比你矮了一截了。
要你求我,我不求你,是吧。
所以一切事情都是假的,只有佛性是真的。
我说这个真理你们认识了,这个佛法就在里面了,还有什么东西?世说(法),唠唠叨叨,说三藏十二部经文,不过是这样的缘起性空,一切都是假的,不要,不要去执著,是吧。
都是因缘合起来才有呀。
缘合必有分,肯定的。
没有分哪有合?合了必定有分,像你们的家庭,都是一个因缘合成体。
你自己本身也没有,这个身体也没有。
还有身外的你们的夫妇啊?子女啊?这个妻财子禄,都是假的,一场空。
明白这个道理,我一切放,多好!我们平时做人都是背石臼,背着石臼来演戏。
挑着,哎,做这个做那个,总是要这个要那个,都是上当。
你们不要去背啦,都是假的,背什么,我一切放舍!这就行了嘛!所以很简单。
实际上是简单的很。
像临济大师悟道的时候,“哎哟,黄檗佛法无多子!”就这么简单法子。
就是我们思想太多,打我一把,就把思想打掉就是了。
呼!你这么一愣一呆,那时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佛性,多简单。
所以大愚告诉他,与你撤困哉!你都困住了!你背石臼,要这样要那样,一打把你打掉,啊!原来如此简单。
所以佛法很简单,你还求什么?不要求了!放下!所以一句佛号就很好,很恰当。
念头才来,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空了,不著相,就是了嘛。
你时时心空不著相,就出尘劳了嘛!我们自己粘住尘劳不肯放,乃至于身体出家了,剃头了,穿衣裳了,心里也不出家,还是粘着,是吧。
你不要粘着,要出三界家,是真出家,你心空了,欲界,欲望不要有;色界,一切色都是假的,不执著;空界,非空非有,住着空还是有个空,空也没有。
你看,一切解决了。
你就出三界了,所以心空出三界。
有个空在就不行,要空也没有。
南怀瑾的人生哲理
南怀瑾的人生哲理导读:南怀瑾人生哲理1) 为什么学佛先要学作人?人道没有修好就想证果是没有可能的。
人道怎么修呢?就是修十善业道,修好了就是人道的成就。
2) 学佛的人不应该犯这个错误,因为是无有定法可说,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不过他认识真理的一点,认为这一点才是对的,其它错的,其实是他错了。
真正到达了佛境界是包容万象,也否定了万象,也建立了万象,这是佛境界。
3) 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不一定这个形式就叫佛教,那个形式也是佛教。
所以你们青年们要弘法,能够一句佛话也不讲,一个佛字也不提,就能将这个道理教导别人,就是佛法!何必要加一个「佛」字呢?那只是外衣呀!这个外衣是可以脱掉的。
4) 父母有几百亿家财,能够帮子女买到个聪明的头脑吗?做不到的!智慧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
5) 永嘉禅师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
我们人生在世,一切的因果和遭遇,本身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才有其必然的结果。
所以金刚经这一点,大家不要轻易的看过去了,这是反转来告诉我们,要如何修持才有结果;必须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业报,智慧才能启发。
过去生的业报没有消减,智慧是启发不了的;因为你还在受罪,所以不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会大彻大悟。
6) 真要学佛就要放下一切,至少有个短时期要放下。
有的人不肯放下,还以功利心来求佛法,希望对他的事业有帮助。
这我就不懂了,我学佛一辈子了,对我的事业没有帮助,我也不求帮助,要这样的心情才可以学佛。
没有这个认识,不但学佛,学任何宗教我都反对。
7) 如果学佛为了求福报而学,求来生怎么样而学,不错,是有这个事,但不是彻底的,所以说人天福德枉成痴。
8) 以我个人的经验,执着身相的人非常多;过份着相的人,在医学上叫作宗教心理病,没有办法治疗。
不仅是佛教方面这类人多,所有的宗教,都有些信徒并不追求教理,只是盲目的信仰,变成宗教心理病。
出家人四大皆空哪四大
出家人四大皆空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皆空是佛教用语,出自《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佛教以地、水、火、风四大为构成物质的元素。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
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
但是不论如何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
有关佛门经典语录
有关佛门经典语录承诺只怕锦书难支撑,一个执着的思念,为三生迷茫的烟花;一辈子的伤感牵挂,反反复复的锁上,燃烧的祝愿,遗忘你我。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佛门经典文案,盼望对你有所协助。
有关佛门经典文案1.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世间就是这样,谁也逃不过两样东西,一是因果,二是无常。
2. 真正的才智是接纳,外不起分别,内不生对立;不与天斗,不与人争,不和自己闹别扭。
3. 除了你自己的心,哪里有净土呀!心净土净,不要向外找,什么也找不到,心就是土,土就是心。
4.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
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觉有人却没有脚。
5. 假设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6.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恒久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7.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8. 万法唯心,一切皆造。
9. 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尔等顽固不化。
10.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1. 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
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允的审判官。
12.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处罚。
13. 相识自己,降伏自己,变更自己,才能变更别人。
14. 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15.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6.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
不如山不能坚决;不如水不能曲达。
17.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恒久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8. 慈爱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19. 放过他人为慈,放过自己为悲。
20. 莫随意看轻任何人,须知下下人往往有上上智。
21.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才智,断然不能。
22. 慈爱心是菩提心的根底,假如凡事只想自己,不替别人考虑,慈爱心就发不出来,更谈不上发菩提心了。
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出自哪里
详解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出自哪里?有网友问: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出自哪里?答:这是佛陀亲口宣说的,是大小乘共同一致的皈依三宝的誓言偈文。
如《最无比经》中说:“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获福无量。
”又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说:“时世尊告诸苾刍,但有人来,求出家者,当问诸难。
若无障难者,然后与受三归,即令合掌胡跪,当自称名,尽一形世,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
后与受五学处、十戒、二百五十戒,广如余说。
”文字性的描述最早见于《三皈依》原文:皈依佛,两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不堕旁生。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
三皈依是指皈依三宝: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
也可说为:一皈依觉,觉而不迷。
二:皈依正,正而不邪。
三:皈依净,净而不染。
第一皈依佛,释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觉者,为修行者的导师,皈依释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诸佛。
第二皈依法。
“皈依佛,两足尊”:就是在两足尊的诸佛前作皈依。
“两足”指长有两足的人类与天人。
“尊”是殊胜的意思。
佛陀度化的弟子虽然遍于凡夫的六道之中,但善根成熟的众生主要是以善道中的人类与天人为主,佛陀的十大名号之一的“天人师”,也是指佛陀是天人与人类的导师的意思。
另外,在获得了出世功德的四类圣者中,佛陀是声闻阿罗汉、缘觉阿罗汉,以及菩萨这前三类圣者的导师。
由此可见佛陀是一切有情之中最为殊胜的。
在念诵“皈依佛,两足尊”的时候,就要以对伟大的导师佛陀无比殊胜的认识,立下在生生世世中都以佛陀为自己唯一导师的誓愿。
世间上的人,没有经过理智、深入的观察,会对他有限的视野中有力量的对象,生起类似皈依的心,比如天龙八部、邪魔外道、帝释天、转轮圣王等等,甚至会对暂时看起来神通广大的官员、富商,或医术高明的医生等等也会生起明显的依靠心里,但是在发下了“皈依佛,两足尊”的神圣誓愿后,就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情况,无论面对谁,都会明确地以人天导师佛陀为唯一的皈依之处,而不可能对像上面说的那些对象生起一丁点的皈依心。
顶天立地的意思解释
顶天立地的意思解释1. 嘿,你知道“顶天立地”啥意思不?这词啊,就是形容一个人特别有气魄,像个巨人似的。
头顶着天,脚踩着地,那是一种非常高大、雄伟的感觉。
就好比我家隔壁的王叔,自己创业开公司,遇到多少困难都没怕过。
资金短缺,他就到处去拉投资;员工不够,他就亲自上阵。
大家都说他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什么都难不倒他。
2. “顶天立地”啊,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站得直,行得正,很有担当。
你想啊,天和地之间那得多宽阔,能在这中间堂堂正正地立着,得是多了不起的人啊。
我有个朋友小明,在学校里看到有小混混欺负同学,他可不像其他人那样躲得远远的。
他直接就冲上去,把小混混给吓住了。
那时候的他,就像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充满了正义感,让我们都特别佩服。
3. 哟,“顶天立地”这词可真是充满力量啊!它的意思呢,是说人像支柱一样,撑起一片天,稳稳地扎根在大地上。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家里穷得叮当响。
爷爷硬是凭着自己的双手,种地、做工,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他从来没抱怨过生活的苦,每天都挺直了腰杆儿努力干活。
在我心中,爷爷就是顶天立地的人,他就像一座山,给我们全家依靠。
4. 你能想象“顶天立地”的画面吗?那就是一个人有无限的勇气和力量,上可触及天际,下能站稳脚跟。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消防员冲进大火里救人的场景。
那熊熊大火啊,看着就吓人,可消防员们就像无畏的勇士。
他们头顶着浓烟烈火,脚坚定地踩在滚烫的地面上,一心只想把被困的人救出来。
这些消防员就是顶天立地的人,他们的英勇事迹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5. 我来给你解释下“顶天立地”这个词哈。
它就是形容人特别伟大,特别有骨气。
就像那些古代的英雄豪杰一样。
比如说岳飞,他一心报国,面对金兵的入侵,毫不畏惧。
皇帝的猜忌,奸臣的陷害,都没有让他屈服。
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就像一棵参天大树,顶天立地地站在那里,保卫着自己的国家。
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6. “顶天立地”这个词可不得了,它代表着一种强大的人格。
常清净三句话
常清净三句话
常清净三句话一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
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清静经》其中所谓的空、六欲、三毒、苦海等名辞,都是佛家的术语,我们如果借用禅宗五祖的语意为它作评价,便可以说:“后世依此修行,亦可以入道矣。
”
常清净三句话二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老君说:大道是没有形状的,但是它生育了世间的这些所有的东西,大道是没有情绪的,他是像一种规则一样去运行日月。
打个比喻:月亮,地球都在转,它们按照自己的轨迹在转,前面哪怕有东西挡着,它可以绕开,就能避免受害,但道的规则又不去绕开,它宁愿去撞碎它也不绕开,这就是无情。
规则对所有的生灵的无情。
人生感悟:今天扫完,明天还会有灰尘_人生感悟
人生感悟:今天扫完,明天还会有灰尘今天扫完,明天还会有灰尘,所以我们才要“时时勤掸拂”,下面是橙子整理的人生感悟:今天扫完,明天还会有灰尘,欢迎阅读!人生感悟:今天扫完,明天还会有灰尘从前看电视电影,总对那些功德圆满的出家人无休止的修行感到不解,本来参禅悟道已经达到最高境界,每天还是“静坐”、“闭目养神”,分明是作秀给人看,这么做只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
今天我看一部泰国关于佛教的电影,一个小和尚打扫庭院,刚刚扫完一段路突然刮来一阵风又把刚扫净的地面吹得凌乱不堪,小和尚不得不重新打扫。
我突然明白了,地面今天打扫了可是明天还会有灰尘,今天干净了并不代表明天灰尘不落下。
修行也是如此,今天修行悟到了,可并不代表明天的尘埃不蒙蔽心智,所以明天不打扫心灵,后天也轻抚一下,天长日久,即使是得道高僧停止修行,终有一天也会沦落为一般和尚道士。
悟性那么高的出家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如果不天天打扫卫生,我们的房屋会布满灰尘,那么我们的心灵如果不经常净化,世俗的尘埃有一天也会麻痹我们的灵魂,如果想让思想一死了之那就算了,如果想时时刻刻洗心革面那就要净心沉思,每天打扫心房莫让低俗使自己变庸俗。
1 / 3人生感悟:今天扫完,明天还会有灰尘附:经典人生感悟从十里长亭到大江东去;由白雪纷飞到玉笛声扬,自晓风残月到柳叶飘飘,所有的场景都是那么唯美。
离别的感情更像古文字中修起的灯塔,在一场接一场的别离中越垒越高:从所谓伊人的朦胧到潭水千尺的厚重,由风掠易水的悲壮到寒蝉凄切的绮丽;自黯然销魂的伤感到海内知己的洒脱。
离别,在故去的生活中浓墨重彩,成为一道风景。
当然,剧中人的痛苦和伤心,冷静和潇洒也成为他们生命的见证,镌刻在案。
亲情、友情、爱情等人与人之间的情愫在距离变化的那刻更加鲜明地得以表现。
正所谓,距离产生美感,而离别滋生思念。
思念在古人的生活中像一条厚厚的棉被,花边镶嵌,中间大红,棉花做成的里子柔软且保暖,她包裹着古人虔诚的情感。
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的意思
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的意思
"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可以理解为追求超凡脱俗、追寻精神升华的意愿。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丰富内容描述:
1. 修身养性:成仙需要修炼心性,追求道德修养和精神升华。
人类想要成仙,需要通过修炼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塑造高尚的品质和行为。
2. 精神追求:成仙生活在地上,意味着追求一种超越尘世的精神境界。
这种追求可以包括研究哲学、宗教,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3. 修炼功法:成仙需要修炼功法,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境界。
这包括修炼内功,如瑜伽、冥想等,以及外功,如武术、气功等。
通过修炼功法,人类可以逐渐超越凡人,接近成仙的境界。
4. 寻求永生:成仙的目的之一是追求永生。
人类渴望超越有限的生命,追求长生不老的状态。
通过修行和探索,人类希望能够找到通向永生的方法。
5. 探索神秘领域:成仙生活在地上,但渴望上天,意味着探索神秘的天空和宇宙。
人类通过科学、天文学、航天等领域的探索,试图了解宇宙的奥秘,追寻更高级的存在。
6. 修行的困难和挑战:成仙之路并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
克服各种困难。
修行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考验,需要坚持不懈地追求成仙的目标。
"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代表了人类追求超越尘世、追寻精神升华的渴望,需要通过修身养性、追求精神境界、修炼功法等方式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佛人必须要干净必须要让自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世界上没有一个动物是头顶着天的都是背朝天而我们人就是头顶天的我们在人道要进入四圣道菩萨的境界在人间就要先像
佛。
我们做人要像一个人,在人间就能看得出你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佛,在人间能看出你是一个鬼还是一个畜生,因为很多人在做畜生事,很多人在做鬼事。
学佛人必须要干净,必须要让自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世界上没有一个动物是头顶着天的,都是背朝天,而我们人就是头顶天的,我们在人道要进入四圣道菩萨的境界,在人间就要先像佛。
不管在人间碰到什么事情,无心、不贪,就会变得非常可贵,所以有句话说“事到无贪皆可贵”,一个人不管碰到什么事情不贪不求,就呈现贵人之相。
很多人什么都贪,看到利益就冲上去,想一想只有动物会看到利益就奋不顾身冲上去。
希望大家知道我们是人,“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不能有求,一求别人,你的品质就低下,你对别人有所求,别人能满足你,他就会看不起你,无求才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