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合集下载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 要素的研究则比较多:
• 罗伯特· 克里尔街道与广场的类型研究、
• 凯文· 林奇从视觉和场所的关系出发提出的五大要素:· 路 径· 边界· 区域· 节点· 标志。 • 美国历史学家斯皮罗· 科斯托夫对城市内部各构成元素的 结构组织特征分析,包括城市的边界、分区、公共场所、 街道,以及隐藏在这些城市元素背后的社会经济现实。 • 齐康老师基于整体、互动、层次等观念基础上提出的轴、 核、架、群、皮、五个形态要素,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 美国七十年代以来在设计控制上同样开始逐渐注重建筑细节与设计品 质。以纽约为例,“区划”条例中增加了大量的“细节”方面的内容。 在第五大街的特定区中,为了保持购物街的风貌,设置了全美第一个 容许商店与办公、住宅混合使用的街区,同时规定各地块内的广场不 得沿街设置,鼓励有顶盖的通廊代替广场以设置办公入口。为了进一 步塑造街道的特色与意向,规定沿街85英尺(约25.9米)以下的建筑 垂直面必须压建筑红线建造,以上的垂直面则要退红线50英尺建造, 这样就保证了建筑与街道尺度相配合的连续界面这一特征。在沿街建 筑的功能设置上也有规定:鼓励零售商业,限制银行业,航空售票处 等隔断购物街延续性的功能等等。 • 这些设计控制的内容和手段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上对通风、采光,以 及建筑体量、密度、色彩、风貌的要求,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 设计控制操作过程也日益娴熟,无论是设计控制规则的制定还是设计 审查许可的过程,“公众参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各类相配套的措 施、手段如公开听证制度、公示制度等也日趋完善。
• •

• • • • • • •
• 现代城市设计控制的变化特征
初期迅速蔓延——基本公共利益的维护:这是城市在工业 化、现代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城市形态普遍呈现的发展态 势。具体表现主要为城市形态变化剧烈,缺乏整体的意象 和秩序,城市版图迅速扩大,城市形态长期处在不稳定状 态,原有城市的遗存迅速被近乎无序的建设替代。连接形 态要素的各城市运行系统或是不连续的,或是严重缺损的。 城市形态的变化流于量的扩张,并以应付人口的快速积聚 和承载人口积聚导致的城市功能的随机变化为主要目的 。 传统的设计控制手段明显不再适用。这一时期大量采用的 是一刀切的设计控制模式。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市的健康、 安全等较为迫切的问题,对设计品质、质量的追求退居次 要地位,制定统一的政策成为设计控制的主要手段。

6 罗杰 特兰西克

6 罗杰 特兰西克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同时他还通过对美国波士顿市,美国华盛顿 特区,瑞典哥德堡和英国拜克社区四个案例进行调 查与研究之后,明确指出现代设计需要一个整体的 设计方法,在进行城市空间设计时必须综合应用一 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在案例研究中,他 还详细阐明了各个理论的意义、适应情况及其优缺 点,解释了各种理论在不同的城市背景下运作的情 景。
3.8城市设计的大学设计研究院 及瑞典查默斯科技大学教授。在 1986年发表《寻找失落的空间:城 市设计理论》
主要观点: 在前人的基础上他总结了一套理论及设计指导纲要 明确指出了当时建筑界及城市主义者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即我们如何将城市中支离破碎的公共领域重新整合,创 造出一个界定明确,有着密切联系,并且具有丰富人文 色彩及意义的城市空间。

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和布局,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住品质。

整体城市设计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形态与结构:城市设计强调城市的形态和结构,即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组织。

城市形态涉及的概念包括城市的尺度、密度、形状和布局等方面。

例如,城市的尺度可以通过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建筑高度来反映,而城市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或蜘蛛网状等。

城市结构则包括城市的道路网络、绿地系统和建筑物群落等元素。

2.可持续性:城市设计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性,即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和资源。

可持续城市设计强调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策略来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和减少交通拥堵等。

例如,推广可再生能源、鼓励公共交通和步行、提供自行车道和绿色建筑等。

3.社会包容性:城市设计要考虑社会的包容性,即城市的设计应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这包括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们。

为了实现社会包容性,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社区规划、公共空间设计和社会服务设施等。

例如,在社区规划中包括设置学校、医院、商店和公园等。

4.文化认同:城市设计应该尊重和保护城市的文化认同,即城市的设计应该反映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当地文化特色。

这可以通过保留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手工艺和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等来实现。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保留传统建筑和风貌,并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融入当地的艺术和文化元素。

5.参与和合作:城市设计需要建立参与和合作的机制,以确保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得到充分考虑。

这包括公众参与、政府和业主的合作以及专业团队之间的协作。

城市设计师应该主导这一过程,与其他相关方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商。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组织公众听证会和工作坊,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包括城市形态与结构、可持续性、社会包容性、文化认同以及参与和合作。

这些理论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住品质提高,为人们创造一个宜居和繁荣的城市环境。

小龙整理-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小龙整理-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小龙)题型:一、名词解释(5个,5分)二、不定项选择(12个,24分)三、连线题(1个,6分)四、简答题(5个,40分)五、论述(1个,15分)1.1城市设计的概念P5. 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城市设计的概念总结为: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1.2城市设计的三个层次(P2)一是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

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但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等三是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

(其重要的意义在于界定了城市设计的可能工作范围)1.3城市设计的任务《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被称为综合环境设计”。

1.4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1)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2)尊重自然、结合自然3)体现历史的连贯性4)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5)突出特色与个性6)实行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1.5城市规划的含义(了解内容)P7--81985年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为城市规划给出的定义: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合理目标,对城市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用设施以及城市物质环境的其他部分所作出的安排。

城市规划是为塑造或者改善城市环境而进行的一项政府职能、一种社会运动,或者是一门艺术,或者是三者的结合。

另: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相似之处都是将城市物质空间及其内容的安排座位主要的工作对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基本上内容差不多,都是社会、经济和空间(物质形态)发展并重,并赋予城市设计在形态设计、环境品质和景观艺术等方面的属性的预期。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第二讲: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背景1。

18~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发展—城市问题出现—寻求解决途径。

主要代表有:(1)英国的“公园运动”;(2)欧洲的“如画的城镇布局”;(3)美国的“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

2。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关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

主要代表有:(1)分散发展(代表人物:霍华德):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问题。

产生的影响:卫星城、新城理论与实践。

(2)集中发展(代表人物:勒.柯布西埃):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产生的影响:城市改建;高层建筑快速发展。

3。

20世纪20年代~60年代:现代建筑运动、城市—区域研究以及当代社会科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城市规划在现代建筑运动框架中发展。

主要代表:《雅典宪章》:—— 1933年,CIAM在雅典召开主体为“功能城市”的会议,对34个欧洲城市进行比较,对城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

《雅典宪章》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2)城市—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

主要代表:20世纪20年代美国“以居住和交通为主体”的纽约市规划与田纳西流域规划;20世纪年50年代“区域科学”的学科群基本形成,其中“区位理论”从经济合理性出发为城市中各项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安排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成为城市规划进行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分配的基本依据。

(3)当代哲学思想和社会科学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

主要有: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源泉;理性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价值基础和方法论;人文生态学成为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空间分布和土地使用配置的基础;“邻里单位”理论成为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的主要思想方法;经济学对城市土地空间分配、布局、组织和运行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思想和具体方法。

4。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其实质在于使城市规划更加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理论分类
英.迈斯.卡 蒙那提出的 八角形城市 设计理论分 类方法,强 调八个城市 设计观点及 代表人物
三种理论研究方法
美.罗杰.特兰西克 《寻找失落的空间》 提出城市设计三种研 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
Figure—ground
——联系理论
Linkage
——场所理论 Place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营国体系
《周礼.考工记》 公元前5世纪
内涵:营-建造三级城市(国 -都-邑),内容为城邑建 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 城邑规划制度。规定型制 与规模井田式格局,方正 布局;布局结构城廓清晰, 择中立宫、轴线对称。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城市营建思想
管仲春秋时期公元前 7世纪《管子.乘马》
提出一套市民对城市形态、结构的认知系 统,以人对环境的认同和识别为依据的价 值感,已超出客体的形式,在研究主客体 关系上具有开创性。
城市形象理论——概念
形象性——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 生高效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
公众印象——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 共同印象,即单个的物质实体、一个共同 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达成一致的领域。
中国现代
城市设计理论
——山水城市论
钱学森1990年首次提出的,1983年“让园 林包围建筑而不是建筑群中有几块绿地, 应用园林提高城市质量,体现中国城市特 色”——21世纪中国城市模式。
城市形象和认识城市结构的重要因素。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的关系
各元素不是孤立的,区 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 的限定,路径贯穿其中, 标志分布于内。
各元素有规律地穿插和 叠合,构成城市形体环 境的认知意向和城市形 象。

城市设计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复习资料城市设计:①是对城市体型和三维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②意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开放空间:指城市的外部公共空间。

单一功能体系:以一种类别的形体或自然特征为基础形成的空间体系。

多功能体系:大多数开放空间体系其实都是集多功能与一身的。

建筑色彩:指城市色彩中众多建筑物的群体色感、分为主色调、辅色调。

场所色彩:相对建筑色彩而言,与之互补的环境色。

环境设施: 指城市外部空间中供人们使用,为人们服务的一些设施建筑小品:在功能上可以给人们提供休息、交往的方便。

开放空间: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

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公园、休闲空间等步行区:即人车分离,没有机动车辆行走的区域。

城市空间:是由城市内建、构筑物、道路、绿地、小品等组合而成的,包括室内与室外,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整体。

基本构成要素:是指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较大尺度的构筑物。

副辅助构成要素:是指用来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空间的尺度和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

开敞空间:相邻空间视觉通透感强,无压抑,是一种明快、开放的空间。

封闭空间:其开口面积小,有大片实体界面,封闭感强,内向,是一种有安全感的空间。

积极空间:完全由面围合的空间称为积极空间消极空间:由点或线所暗示围合的空间称为消极空间。

明空间:通常的城市外部空间,无天棚、屋顶等遮挡暗空间:室内空间灰空间:常作为室内外空间的中界,过渡空间静态空间:是一种被完全限定的,由静态的水平和垂直界面构成的,动线上不通的空间。

动态空间:是由曲面、学、折面构成的,暗示方向,具有一定动向的空间。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与联系:(1)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都需要面对处理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质空间规划设计议题,其差别主要是在于对象、尺度、程度等等的差异。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空间形式理论:(1)卡米洛·西特的“视觉有序”理论:主张将城市设计建立在对于城市空间感知的严格分析上,并通过大量的典型空间实例考察与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列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与设计规律;批评了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的刻板模式,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倡导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基本原则,揭示了城镇建设的内在艺术构成规律。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诺·西特他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这种思想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艺术》这本著作中。

提出了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伊利尔•沙里宁他的“体型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

他主张根据城市的功能和多种条件,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合成城市的各个区域,各区由大小不同的建筑群体组成。

城市建设应是动态的,因而城市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有机体的生长。

他进一步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戈登•卡伦戈登·卡伦被视为是对基于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松散的理性主义现代城市理论的反对者,他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

代表作为《城镇景观》。

埃德蒙·N·培根他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经由市民无数的决定所形成,而不是偶然的。

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

为此,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代表作为《城市设计》。

芦原义信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

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从空间的划分、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比尔·希列尔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使用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在1898年提出的恩温——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提出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沙里能——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考试大|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大城市带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1)格迪斯、芒福德等——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2)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发表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3)贝利等——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四项基本原则1.《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B.物质空间决定论C.综合多功能D.大众参与答案:B 考P29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雅典宪章》。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考试大|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的含义和作用1.城市设计的概念(名词解释):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安排,制定出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2.城市设计的作用: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从城市空间总体构图引导项目设计。

②城市设计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为人类创造更亲切美好的人工与自然结合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促进人的居住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

3.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①区域-城市系统阶段。

1从区域的角度构筑城市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交通系统;2从区域的角度进行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设计——区域景观、生态系统。

②城市总体规划阶段。

注重:1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的研究与策划;2实现城市性质与城市形象的衔接3进行城市尺度的物质框架景观规划4进行城市尺度三维空间形态概念规划。

③详细规划。

可分为:1群体建筑空间设计;2单体细部设计及周围环境的设计。

局部地段的设计是组成城市整体文化风貌与景观的有机元素。

二城市设计的内容及类型1.城市设计的内容:①空间关系:城市设计的空间内容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和停车系统、建筑体量和形式、敞空间的环境设计。

②时间过程:城市设计是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空间形态、结构、人们的活动、文化观念、政策内容等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城市设计为适应新的要求进行调整,但也应该保持某种程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③政策框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制定一系列指导城市建设的政策框架。

2.城市设计的类型: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开发区设计、城市中心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街设计、城市滨水区设计、城市居住区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旧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大学校园及科技研究园设计、博览中心设计、建设项目的细部空间设计。

3.城市设计的层次性:①城市设计目标的多重性;②城市设计内容的多重性;③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多重性;④城市设计工作范畴的多重性三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城市空间设计理论:①图底理论②链接理论③场所理论2.城市设计的方法:①调查的方法——基础资料的收集、视觉调查、问卷调查②评价的方法——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③空间设计的方法——典范思维设计方法、程序思维设计方法、叙事思维设计方法。

城市设计-03城市设计基础理论

城市设计-03城市设计基础理论

3.8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 1、罗杰· 特兰西克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设计研究生院和 瑞典查默斯理工大学主持工作,现任美 国康奈尔大学景观建筑学课程的教授。 代表作 《寻找失落空间》
• 提出了几个理论分析方法 1.图底关系理论分析方法:从理解城市形 态入手,体会城市建筑体块的空间关系 。通过图底关系分析,从二维角度认识 城市模式、空间秩序、空间等级等。 2.联系理论分析方法:通过交通、视觉方 面的联系分析,明确城市空间中主要功 能与景观构成要素之间的交通与视线联 系,从而确定城市的主次交通和视线、 视廊。
3.3田园城市与新城设计理论
•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埃比尼泽-霍华德 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 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 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 开启新城规划的先河。 代表作: 《明日的田园城市》


2、弗雷德里克-吉伯德
英国著名城市设计师,代表作《市镇 设计》。将城市设计提高到艺术水平 上去研究。
代表作
• 《明日的城市》、《阳光城》
300万人口的明日城市,采用现代化的几 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 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 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 阳光和空间;
巴黎城市中心区改建设计 -----伏埃森规划(Voison)
2、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 • •
•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乔奈森-巴奈特 曾任纽约总城市设计师,现任宾州大 学教授。 代表作《城市设计引介》 从城市公共政策和管理的角度探讨城 市设计过程,从土地使用、开放空间、 街道家具、城市交通、立法、公共投 资等方面阐述了与城市设计密切相关 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方法。

现代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的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的理论

生态主义理论
生态主义理论强调城市规划应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城市的绿色 生态和环境友好。
生态主义理论认为城市规划应遵循生态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减少对环 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注重城市的绿化建设、生态修复、节能减排等方面,以实现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空间规划理论
空间规划理论强调城市规划应 以空间优化和土地利用为出发 点,注重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形 态。
体发展。
区域规划理论在实践中注重城市 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 跨区域合作等方面,以实现城市 的区域整体发展和协同进步。
03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01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相互影响
城市规划关注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而城市设计注重城市空间形
态和美学表现。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城市的形象和特色。
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城市规划应以满足 居民生活需求和解决城市问题为出发 点,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布局。
功能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注重城市的功 能分区,如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 等,以实现城市各功能的相互支持和 互补。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城市规划应注重城 市基础设施、交通、住房、商业等功 能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城市的高效运 转。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和房地产市场
城市规划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房价水平。同时,房 地产市场的变化也会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影响。
04
现代城市规划的挑战与未来 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挑战
01
02
03
城市竞争与合作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面临 来自国际的竞争与合作, 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 力和国际影响力。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凡 艾克——场所概念
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人的意象 中,空间是场所,时间是场合,人必须融合 到时间和空间意义中区。
诺茨伯格
“不同场合、不同时代的每一种解答都 是一种对“原型”的阐释”
与功能主义大师不同“十次小组”关心 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他们的公式是“人+自 然+人对自然的观念”,并建立起住宅——街 道——地区——城市的纵向场所层次结构, 以替代原有雅典宪章的横向功能结构。
城市广场是多功能的城市空间,应有一 个支配性的构图要素,考虑不同的公共建筑 的组合方式,也要注重建筑之外的公共空间 和街道空间的比例尺度、围闭形式及空间形 态。
购物中心可利用竖向立体的综合交通组 合方式来组织复杂的功能、交通关系。
(2)工业区:
工业进行分类
不同类别工业的布局与现代规划要求相 符
(3)邻里:
城市中最基本、无处不在的原则,应是“城市对 错综交织使用多样化的需要,而这些使用之间始终在 经济和社会方面互相支持,以一种相当稳固的方式相 互补充。”对于这一要求,传统“大规模规划”的做 法已证明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它压抑想像力,缺少弹 性和选择性,只注意其过程的易解和速度的外在现象, 这正是城市病根源所在。
——以区域规划为依据
2.3日本新陈代谢学派
槙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大高正人
把现代文明和作为这种文明集约化场所的 城市,看成是新陈代谢的这些范畴。
丹下健三的城市轴理论:
(1)变封闭型单中心城市结构为开放型多中 心城市结构
(2)变向心式同心圆城市发展模式为环形交 通轴城市发展模式
(3)城市摆脱旧区向东京湾海上发展
4.3 罗布 克里尔 1938~
《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可分为城市广场、城市街道及二者 的交汇空间三类,并有它们派生出各种复合 的空间形式。

《城市设计》教案—2.1

《城市设计》教案—2.1

三 种 城 市 设 计 理 论
及 其
关 系
b.《拼贴城市》[柯林.罗,弗瑞德.科特] c.《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 d.《寻找失落的空间》[罗杰·特兰西克] e.《城市意象》[凯文·林奇]
本节思考题
1.试从城市空间特征方面对“现代城市” 和“古代传统城市”进行比较。
1.图底关系理论与图底分析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主要是对空间界定和空间等 级的分析,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城市空间。
图底分析法:从理解城市形态入手,通过分 析城市建筑体块的空间关系,从二维角度认 识城市模式、空间秩序、空间等级等。
2.联系理论与关联分析方法
联系理论:在城市主要建筑物和主要空间之 间建立交通和视觉联系。有利于形成城市的 空间秩序、提高城市效率。
关联耦合分析法:通过交通、视线方面的关 联分析,明确城市空间中主要功能和景观构 成元素之间的交通与视线联系,从而确定城 市的主次交通和视线、视廊。
3.场所理论与场所分析方法
场所理论:是从人的需求出发,通过对影响 城市环境的内在因素的把握,使城市环境满 足人们深层次的需要。
场所分析法:通过对影响城市环境的社会、 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分析,找出城市空间的内 在特征。
—“底”
图底关系及其反转
图底关系——建筑部分涂黑,空间部分留白; 图底关系反转——空间部分涂黑,建筑部分留
白。 通过城市环境正反图底关系的分析,能获得城
市空间环境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例:北京四合院的图底关系
图底分析
图底分析的应用 图底分析的目的(或作用)
图底分析的应用
最早始于1748年的诺利地图; 例图 1978年,柯林•罗与弗莱德•凯特所著的《拼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理论研究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理论研究

新材料·新装饰2021年3月第3卷第5期DOI:10.12203/j.xclxzs.1671-9344.202105004作者简介:李戈(1991—),男,汉族,广东梅州人,硕士。

研究方向:城市综合体、城市设计、行政建筑。

城市的快速建设和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问题,由城市人口高密度聚集引发的城市空间资源短缺问题愈发严重。

传统设计中“内视”的观念严重阻碍了都市生活中建筑与城市的有机结合,此时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观念的出现则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建设集约、高效城市的设计理念由此诞生。

1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学科定义与设计定位城市·建筑一体化综合体系作为城市设计学科的一个重要客体系统,是城市和建筑间的一种“中间领域”,借助“中间领域”这座桥梁,可以使建筑与城市相互作用。

一体化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城市与建筑两者间的综合联系,在职能上表现为城市功能与建筑功能的相互联系和紧密契合,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空间不同层次的交叉叠错和有机串接,其运作的本质在于一体化设计理念。

在此前提下,进行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需要全面了解囊括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等学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前沿,便于消解学科间的设计边界,将城市与建筑设计交叉融合,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

2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的背景来源与发展趋势2.1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空间结构的发展背景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是欧美城市复兴运动产生的设计建设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在这次城市复兴运动中,室内商业步行街和各类城市综合体的出现与发展是其主要成果。

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与建筑两者的重叠交织朝着系统化、立体化和宜人化的方向发展并将成为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

2.2建筑的社会化和巨型化当代强调的功能至上主义造成了城市整体机能的割裂与脱离,综合体建筑的出现融合了多样化的功能,给具有多种需求的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方法

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方法
6、利用滨江风景带形成的开敞空间走廊。组织有序的衔景立面,使人文景观和 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形成与河滨绿化空间相呼应的特色空间,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居住 休憩环境。
城市设计的内容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 协调发展。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概念。具体来讲城市设计内 容包括如下: 城市总体空间设计; 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 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 城市居住区空间设计; 城市园林绿化空间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 建筑小品和城市细部空间设计。
(2)、特 征
1、以人为本──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设计依据 2、综合性──与城市规划、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 管理学等等密切相关 3、时间性、地方性──时间、空间的统一,静态景观和动态 景观的统一,地方特色、风格的统一
精选课件
(3)、城市设计原则
1、服从城市规划,具有整体性,并受城市性质、规模、社会文化、经济能 力的制约。 街道城市设计要从城市整体出发,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强调街 道景观多样统一的辩证关系,即变化中求得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在街道 空间的尺度上、两侧建筑物的体量组合上、色调上、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 理解与表达上求得统一;而在细部处理上,在色彩上,在街道的横断面设 计和地面铺装形式上进行变化,既保证城市整体景观的统一,又保证城市 街道变化的丰富多彩。
精选课件
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对建筑单体的色彩较 为重视,但对单体色彩与城市总体色彩的关 系却表现出一定的“无意识”,体现在:某 些现代城区中出现的单体建筑之间色彩的争 奇斗艳使城市色彩局部产生不和谐;某些有 地标意义的建筑在其外观更新过程中“喜新 厌旧”,忽视色彩所产生的识别意义,忽视 人们对城市地标的心理依赖,也忽视城市地 标的景观面貌对延续城市文脉的作用;在旧 城改造中,新的建筑往往以异质性的“斑块” 对老街区不同时代所呈现的色彩与“肌理” 形成干扰;也有因城市更新而导致历史色彩 “剖面”边缘的识别模糊等问题(图5)。所 有这些均表明城市色彩有很多可以进行控制 与引导的方面,这需要通过规划进行色彩干 预以使城市总体色彩朝有利于整体识别个性 的方向发展。

2.3.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理念

2.3.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理念

田园城市理论,城市 艺术设计,市政工程 设计
1915
1960 1980 城市规划批判、公民 参与、规划与人民、社 1961年,Jane Jacobs 《美国大城市 会公正、文化遗产保护、 环 的生与死》 境意识、规划的标准理 1965年, Pual Davidoff《规划中的倡 论、系统理论、数理分 析、控制理论、理性主 导与多元主义》 义 1972年,J.Rawls 《公正的理论》 以规划师-市民关系探 1977年 Manuel 讨为主,并扩 Castells《城市问题的 展到政府(规划师)马克思主义探索》 企业-市民范畴,同时 系统、理性和控制论 出现阶级视角对主体 的分析
从城乡规划到环境规划
1990年,英国城乡规划协会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经过 3年的研究工作,于1993年发表了《可持续环境的规划对策》, 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引入城市规划实践的行动框架, 称为环境规划,这就是将环境要素管理纳入各个层面的空间规 划。 特征:①预警性;②整合性;③战略性。 基本原则: ①土地使用和交通:通过倡导公共交通,缩短出行距离,节 约和有效利用土地; ②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③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更多地采用可再生能源; ④污染与废弃物:减少污染排放,提高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程 度。
传统建筑
1969 1976 1977 1978 1980 1983 1984 1984 1984 1986 1987 1989 1989 1989 1992 1994 1994 1954 1955 1956 1960 1962
晚期现代主义建筑
哈桑· 法赛 《穷人的建筑》 罗伯特· 马奎尔 《传统的价值》 大卫· 沃特金 《道德与建筑》 布鲁塞尔宣言《欧洲城市的重建》 莫里司· 库洛特 《用石头重建城市》 季米特里· 波尔菲里奥斯《古典主义不是一种风格》 莱昂· 克里尔 《建筑物和建筑学》 罗伯特· AM· 斯特恩《关于风格、古典主义和教学法》 威尔士王子殿下《皇家建筑师学会祝辞》 亚历山大· 楚尼斯和利亚纳· 勒费夫尔《批判的古典主义:悲剧性的功能》 威尔士王子殿下 《大厦讲演》 杜埃尼+普莱特-紫伯克《传统社区发展法令》 昆兰· 特里 《建筑和神学》 威尔士王子殿下 《英国印象》 城市村庄团 《城市村庄》 艾仑· 格林伯格《为什么古典建筑是时髦的》 罗杰· 斯克卢顿《虚无主义时代的建筑原则》 菲利普· 约翰逊 《现代建筑的七个支柱》 艾利森· 史密森和彼得· 史密森夫妇和西奥· 克罗斯比《新野兽主义建筑》 保罗· 鲁道夫 《建筑形式的六个决定因素》 雷纳· 班纳姆 《第一次机器时代的理论和设计》 锡德里克· 普赖斯 《活动和变化》

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方法模板

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方法模板
微观城市设计针对城市近期需要建设或改善的城市设计小区,进行 具体的形体、空间与环境的设计。
(2)、调查研究
1、现状调查研究:区位关系、现有基础、主要特征 2、社会调查研究:地方习俗、传统生活形态 3、设计条件研究:交通条件、城市定位、用地形状、周边环境景点
(3)、工作内容
城市设计是一个完善的体系,从整体空间环境入手,以整体的全面的 分析研究为依据,确定城市设计的工作内容。
4、以城市中心广场为结点,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营造集绿化、游憩、 广场、雕塑为一体的文化广场,并综合考虑尺度、形状、质感等因素,突 出标志性的视觉中心作用。
5、结合生活性道路设置步行商业街和商业广场,集景观、购物、休闲、地下停车 场于一体;疏缓商业街区的拥挤,调节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真正将商业、购物环境的 品质从实质上得以提高,以增强该商业街区的吸引力和其土地价值,使之成为城市功 能的重点地段。
2、强调人在城市中主人翁的地位──以人为本。 在街道城市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从
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努力创造可以吸引广大 市民的城市洪空间。处处为人着想,从宏观到微观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 要,这样才能吸引人,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才能真正达到街道景观设 计的目标――为人提供舒适优美的交通空间。 ①满足生理要求──日照、通风、采光、防灾、安全
为了研究与管理方便,我们把 城市设计用以上图表来表达
内容——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一般包含三个部分:城市自然景观、城市人工
景观和城市人文景观。城市自然景观是城市中所包含的自然山体、丘陵、农田、 绿地、河流等要素为主的景观。城市人工景观是指城市中人工构筑的实体建筑 物(构筑物)及其空间环境。城市人文景观包含城市历史、文化民俗、城市活 动等内容,对城市人文景观的研究不仅应包含这些人文活动,而且应包含这些 人文活动所限定的空间场所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底关系理论与联系
理论都旨在探寻城市空 间形态要素间的某种构 图关系以及相关的结构 组织方式,特兰西克将 其归纳为3种关系,即 形态关系(图、底分 析)、拓扑关系(关联 耦合)与类型关系(场 所理论)。可以说,这 3种关系在结构上的明 确组织与确立,是建立 一定的空间秩序与相应 的视觉秩序的基础和前 提。
• 总之,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空
间美学和视觉艺术,而是以“人—社会—环境” 复合评价标准为准绳,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和人文 要素,强调包括生态、历史和文化等在内的多维 复合空间环境的塑造,提高城市的“适居性” (Livability)和人的生活环境质量,从而最终达 到改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与景观之目的,促进城 市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他认为,城市设计学科很大程度上涉及人对建成
环境的体验,包括可理解性、适应性、愉悦感、 安全感、神秘感,对土地或特定建成形式的某种 敬畏,要较好地理解城市设计并不是要将注意力 在它的规模尺度上,而是要关注建成环境的特征,
这种关注是超越了个体或是公共环境的局限的,
并明确指出城市设计是在建成环境中关于人们对 于私人或是公共领域中环境体验的一门学科。 • 他认为一个城市设计的理论要成立就要面对多个 挑战:
图2.4 特兰西克的3种城市空间分析方法(P36) 图 城市中心景观轴(P35)
欧内特斯.斯滕伯格(Ernest Sternberg)
• 论文《城市设计的整体性理论》(An Integritive Theory of Urban Design) • 该书中指出:虽然规划学中较早出现了城市设计这一领域, 但是它一直缺乏一个整体的理论基础,认为它们都缺乏与 其他一些规划思想的联系,只是在一种理论真空的环境中 进行思考。为此,斯滕伯格试图在对一些前沿的城市设计 理论家的著作进行研究的前提下,找到看似没有联系的思 想下隐藏着的理论基础,从而建立一个具有更为广泛包容 特征的理论,能同时反映各种不同设计方法的原则。
1920年代—1950年代末,第二代城市设计
• 遵循经济和技术的理性准则,仍信奉“物质决定论”和 1920年代“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注重在建设中体现最新 科学和技术成果,而技术美学观念和价值系统由此而产生; 代表人物—柯布西耶、培根、克里尔兄弟等;到1950年代 末,其内在目标、方法论特点等又由于世界性社会发展的 新特点而产生了新的发展。总的来说,第二代城市设计满 足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一些显而易见的现实需要,功不可 没。后期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林奇、雅各布斯、“小组 10”、拉波波特、罗西及柯林.罗和弗瑞德.科特等。
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罗杰· 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

罗杰· 特兰西克在《Finding Lost Space》(1986)一书中提出图底 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和联系理论(linkage).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理论。在城 市环境中,建筑形体的主导性作用使其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周围的空 间则被忽视。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得事物被称之为 “底”。像这样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 底关系。把虚空间部分涂黑,建筑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反 转。 借助图底关系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城市或城市局部地段的结构组织 及其肌理特征,明确空间界定的范围,不同等级空间的组织效果等,使 城市空间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组织的分析,明确城市 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并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 化,分析出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向。

图2.3 城市空间的图底关系图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 关系规律理论,由被称为关联耦合分析。这些“线”可能是交通线、 线性公共空间和视线,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 廊和景观轴等。通过对这些“联系线”的分析来挖掘形态元素的形式 组合规律以及动因,其目的在于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种网络,从而 建立空间秩序的综合结构。关联耦合秩序的建立可分为两个层次,即 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从内在动因看,通常不仅仅是联系线本身,更 重要的是线上的各种“流”,如人流、交通流、物质流、能源流、信 息流等内在组织作用,将空间要素联系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联系理论为建立城市空间秩序提供了一条主导性思路,它将“关 系”、“关联”的重要性置于城市空间构成的首要地位,不仅为理解 城市空间结构组织提供理论框架与分析原则,同时也为在此基础上, 恢复、挖掘和创造和谐、统一的空间并达到新的结构与原有结构、内 部结构及外部结构的有以来,第三代城市设计
• 即“绿色城市设计”,通过把握和运用以往城市建设所忽视的自然生 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准则,力图创造一个人工 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理想城镇建筑 环境。为此,他们除了运用第二代城市设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技 术外,还充分运用了各种可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城市生态学和景观 建筑学的一些适用方法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代表人物—麦克哈格、 西蒙兹、霍夫等。与以往相比,绿色城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建设内在 的质量,而非外显的数量,追求的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时代主流 相一致的。适度、温和而平衡的绿色城市(Green City)。此外像巴 奈特、希尔瓦尼、特兰西克、斯滕伯格等在如何将城市设计融入城市 公共政策以及如何形成整体性的现代城市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 而有益的探索,对现代城市设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 ①它不仅仅是提供几种设计方法,而要能够揭示出在这些 方法下面的基本原则 • ②它必须是一种独立理论,而不只是程序性理论
• ③它必须能够揭示出人对建成环境的体验
• ④它要认识到城市形态塑造与市场和规划都密切相关的事 实,必须同时解决好经济、建筑两股力量对规划形态的提 出的要求。 • ⑤至少这个理论也必须做到任何一个好的理论所必须做到 的一点,即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与现实相关的特点上,如 人们对空间和城市形态的体验特征等,这样的理论才可以 指导实践。
• 斯滕伯格在文中十分明确地提出“走向整
体性的理论基础”的城市建设观念,认为
在设计一个特定的场所的时候必须持一种
整体原则——无论是对形式、可识别性、
活力、意义、舒适,或者是其他一些原
则——以此来使场所获得连续性。
总结
• 1920年以前,即第一代城市设计:贯彻“物质形 态决定论”思想;对城市空间环境施压产生的影 响主要是视觉有序,对较大版图范围内的建筑进 行三度形体控制;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系 统基本上是建筑学和古典美学的准则,直觉感性 多于科学理性;代表人物——西特、沙里宁等, 其后吉伯德、卡伦、芦原义信等又很好地继承和 发展了这一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