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伤寒论
《伤寒论》113方——小建中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小建中汤,典型医案1小儿习惯性头痛——山田光医案12岁男孩,生来体质虚弱,但最痛苦者;为经常头痛而卧床不起。
体瘦型,面色不佳,很软弱。
脉细,两侧腹直肌痉挛。
投与小建中汤,从就诊当日,只最后一次头痛。
前后共治疗3个月时间,痊愈停药。
(山田光胤氏《汉方临床》7卷1号)论:脉细,木郁之脉。
两侧腹直肌痉挛,此应是少腹弦急之象。
此是小建中汤的典型依据,如桂枝龙牡汤提纲,少腹弦急。
可为什么会头痛?伤寒,脉细,属少阳?少阳经病,无少腹弦急。
此就是虚病。
脉细木旺虚,为什么会头痛?胃逆不降,头上壅塞不通?另外日本医家,用经方治疗小儿各种病,是一个长处,辨证也很准确,好多治愈的医案,都是各种各样的小儿杂病。
2眩晕——熊东明医案邓某某,女,50岁。
因常发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而来诊。
初诊时需人扶持步行,消瘦,面色暗灰,眼青唇白,神疲寡言,说话极费力气。
诉常有眩晕,坐时亦需人扶持,否则易倾倒,不欲食,大便难,小便微黄。
舌苔白,脉沉迟。
西医一向诊断为高血压病,中医辨为脾胃虚寒,拟小建中汤加减:桂枝15克,生姜24克,白芍18克,炙甘草15克,大枣30克,党参30克,麦芽糖30克(溶服)。
水4碗煎服8分,温服。
另配吉林参6克炖服。
3剂后病情大有好转,头晕减轻,食欲增加,体力增强。
以后继续用小建中汤加减,一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新医学1975,(12):592]按语:本案为气血两亏,清窍失养而眩晕,《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故治以小建中汤补养气血,健脾益胃,以治其本。
(熊东明.小建中汤新.新医学.1975.12:592)《名医经方验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论:沉迟者,脾胃之虚寒,也没有姜附。
沉迟者,气血两亏之病。
此脉象为“迟”,正常来说,脉法:迟为脏寒。
此脏也包括胃,也可以理解成脏腑之寒。
而用小建汤治愈者,此迟为营气虚竭之义。
从虚劳理解。
小建中汤综述
从药方用法看,黄芪建中汤为:水煎分三次温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而小建中汤为:水煎,去渣,加入饴糖溶化,日分三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 。
服6剂胃脘痛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但仍日二行,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余无不适。
噎膈(贲门失弛缓症)
李某,女.24岁,1987年6月6日就诊。于6个月前觉吞咽梗阻,食后呕吐,时轻时重。轻时,吞咽于食因难;重时,稀饭、开水均难咽下。伴胸胁疼痛,失眠易怒。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今日因吞咽梗阻,食后呕吐加重,而来就诊。刻下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烦躁易怒,舌质淡嫩,苔少而干,脉细弱。辨证:中焦虑寒,脾胃失健。治法:温中补虚,健脾强胃。小建中汤主之: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内科应用(病例)】
胃脘痛(胃粘膜脱垂)
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就诊。胃院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常饿时胃皖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塘,日二次行,下肢痪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白芍18克,桂枝6克,炙甘草12克,生姜3片,大枣15枚,饴糖45克(来行经腹痛,第一、二天痛剧,开始血量少,待三日血量渐多而痛稍减,色谈有块,周期尚准。平素喜暖畏寒,体倦乏力,不耐劳累,经至必服止痛片及中药,以求暂安。此次行经少腹痛剧,虽已过十余天,少腹仍绵绵作痛,时有发胀,舌淡苔白,脉细而迟,此系中气虚弱,气血不足,脾胃阳虚,寒积作痛,宣温中散寒,缓急止痛。给予小建中汤,连进10剂后,适值经再至,此次疼痛大减,末服止痛片,又续服20余剂,再次行经,疼痛未作。
伤寒论小建中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伤寒论小建中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诠释】伤寒二三日,未经误治,自觉心中悸动而烦,心悸者,心气不足,惕惕而动;烦者,虚热扰心,神不宁也。
如上之作显然是素体阴伤,气虚血亏之本证也。
“心悸者,不可发汗”虽患伤寒,勿从汗解,恐伤心阳,损耗心阴,故以小建中汤培补中气,荣心安神,借安内攘外之功,以求表里双解之义耳。
【治法】补建中阳,益营和阴。
【方药组成】桂枝3两(去皮),芍药6两,生姜3两,甘草2两(炙),大枣12枚,饴糖--升。
【服法与禁忌】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淬,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小建中汤,以甜故也。
【经方方论】本方以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
取桂枝汤者.外和营卫,内调脾胃,营建中州,名日建中。
倍芍药者,柔肝敛阴,缓急止痛;与甘草大枣相配,酸甘化阴;桂枝与草枣相伍,辛甘化阳,此阴阳协调之方也。
本方取名建中,意义深远。
中焦者,脾与胃也,居中属土以生万物,化气血,益营阴,不用参芪苓术之类,直补其虚,而是借助中焦阳气,调理阴阳,运脾生津,输气血以灌四旁,五脏温煦,皆得其养,此乃诸脏虚劳补益之大法也。
【经方新用】(1)小建中汤加黄芪30克,川椒10克,白芨10克,海螵峭15克,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证属里虚中寒者。
(2)小建中汤治疗月经量少后期小腹拘急疼痛者,配当归15克,川芎10克,益母草30克,(3)小建中汤加人参12克,当归18克:桑寄生30克,川续断20克,用治产后营血不足.腰腹隐痛者。
(4)小建中汤治疗大细胞性贫血之心悸头晕者,配当归30克,黄芪30克,阿胶15克(烊化),紫河车15克。
(5)小建中汤加枸杞30克,鹿茸粉1克(冲),韭菜子30克,人参15克,沙苑子15克,治疗精稀清冷,精虫成活率低之男性不育者。
【新用方义】(1)小建中汤之所以名建中者,是建立中焦阳气,树中焦脾胃运化之能,化生气血,输送营养四肢百骸,形体脏腑,凡因中虚劳损,形气不足而致虚寒证者,投服为宜,尤其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及其老胃病,致中阳虚损者,小建中汤方当为首选,若气虚明显者,原方加黄芪30克,人参12克。
伤寒论演义:10小建中汤
伤寒论演义:10小建中汤我们的主食都是五谷,粮食么,都是五谷的范畴。
我们平时吃饭都叫主食,主要吃什么,吃五谷。
都是很平和的土气的精华,都是种子,也有补肾气的效果。
《内经》里面讲到,说人体本身属土,五谷为养。
人要吃饭,主要是以五谷为主,五谷是最养人的,为什么呢?五谷是所有植物里面土气最足,最平和,最柔和的食品。
平时我们五谷做成主食,我们吃了之后,它就会在自身的脾胃中焦研磨消化,转变为气血。
这个过程在《内经》里面叫“中焦如沤”。
就是这个东西吃到胃里,它在里面处在类似一个高温高压的这么一个状态,慢慢磨,慢慢化,就跟发酵一样,慢慢就消化了,由五谷变成人体需要的气血。
现在老人家年龄大了,她自身的脾胃就比较弱,你让她自己慢慢去磨,慢慢去化,她就有点累,我们可以想办法帮她一把。
既然老人家缺的是中焦的阴气,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个五谷,帮她预先消化一下,消化成这种专门擅长滋阴,养中焦阴气的这种食物,专门给老人家补补阴气。
这样的食物是有的,是现成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饴糖,既是一个食品,也是一个药。
饴糖又叫麦芽糖,以前的食品店都有卖的,现在卖的少了,网上应该能找到卖的。
这个饴糖是怎么做的呢?它是利用麦芽里面的淀粉酶,把五谷的淀粉转化为麦芽糖,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个人自己做也不是很复杂,比较简单。
就是先把小麦或者大麦先淋上水,放在一个地方让它发芽,就跟生豆芽一样,我们很多家都会生豆芽做菜吃,这个就是生麦芽,用小麦大麦都可以,把它淋上水放在一个温度适宜的地方,让它发芽。
只要温度合适发芽还是挺快的,有几天的时间慢慢这个芽就能长出来了。
等麦芽长出来之后,让它保持继续生长,长到大约一寸多长的时候,我们生豆芽也是,豆芽一般也长到一寸多,不会超过两寸就可以吃了,那时候是很嫩的。
麦芽也是,长到一寸多的时候,长的也是白白嫩嫩,水灵灵的,看起来很可爱,清香气十足,充满了生机,那个状态是最好的。
麦芽这个时候生机最旺盛,最清透,这时把麦芽剪下,收集起来,烘干,磨成细粉,留着备用。
倪海厦小建中汤配方
倪海厦小建中汤配方小建中汤由桂枝汤演变而来,对很好用的温补方剂。
今天本文就摘录了倪海厦关于小建中汤配方和运用的讲述。
一、小建中汤的条文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论》)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4.男子黄,小便自利者,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二、倪海厦小建中汤的讲述小建中汤配方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换成现代剂量就是: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12个(掰开),白芍18g,生姜3-5片,饴糖12g。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淬,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芍药是桂枝两倍。
小建中汤实际是来自桂枝汤。
小孩子肚子痛,很皮,就是不吃饭,你看他的脸,两眼中间鼻根处,青黑的一条就是小建中汤症。
肚子里寒的,就不喜欢吃东西。
开处方芍药一定是比桂枝多,重用芍药的时候,肚子痛会去掉。
同时炙甘草、干姜,桂枝能够降逆,麦芽糖(饴糖)是甜的,能够健脾胃。
这里是说遇到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给[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没有好再给小柴胡汤。
为什么小柴胡汤,因为弦脉,少阳证主要的脉就是弦脉。
肚子痛,虚寒的痛,小建中汤。
小孩子不喜欢吃饭,肚子痛,腹痛,小建中汤。
平常身体不好,预防也可以吃小建中汤。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呕吐的人不要用建中汤,里面有甜的饴糖,呕吐的人吃甜的会吐。
这时用小柴胡汤。
只要有恶心出现就进入少阳了。
第一百一十二。
原文: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第一百一十五。
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会用到小建中汤,就是里虚掉了。
建中汤是专门治疗虚症的。
如果说心中悸而烦,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桂枝都可以治心中悸而烦为什么这里用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药物介绍【方名】小建中汤【出处】《伤寒论》【分类】温里剂-温中祛寒【方诀】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更加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
【方剂组成】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炙甘草(6克)。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方论】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
方中重用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益阴;炙甘草调中益气。
诸药合用,共奏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之功。
【禁忌】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方解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
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
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
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
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
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
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
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营卫不和证;本方以饴糖为君,意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跟着彩云学习伤寒论:小建中汤
跟着彩云学习伤寒论:小建中汤原文: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以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徽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浅析:言少阳兼中虚有寒脉证辨汉。
”阳脉涩,阴脉弦“即浮取脉涩,沉取脉弦直有力,反映出体表气血不充而病入少阳。
进而表明中虚有寒,无力化谷,则外见营卫虚涩,致使病入少阳。
中虚有寒,少阳之枢不能转邪外达而反逆于内,故以法当见腹中急痛,治宜先服小建中汤温中散寒补虚缓急,是为治本。
中气得建,化谷力充,再辅以小柴胡之治,则邪随少阳转枢外达而愈。
治则:建中缓急,枢解少阳配穴:筑宾,内关,光明,外关释义:筑宾为阴维脉之郄,又是足少阴肾经与阴维脉之会,炙能调补肝肾,散寒缓急。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别走三焦,通阴维脉,而阴维脉又发于肾经的筑宾穴,上行入腹,循肋胁上胸膈,故取内关针用补法,和脾胃,通脉络,调气滞,而止腹痛。
二穴相配,有补虚缓急之效。
邪居少阳,继而取光明足少阳胆经之络穴,别走肝经,功能疏泻肝胆经热,配外关手少阳之络,通阳明维脉,内可疏调胸腹间之气血以清半里之邪,外可助少阳之枢以利太阳之开,自寓小柴胡之妙。
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浅析:言中虚表欲入里证治。
始病伤寒,二三日便见心中悸烦者,乃是脾虚心血不足,进而表邪凑之,扰而作烦之象,治当健中益气生血。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为血,健中即所以生血定悸也。
治用小建中汤补脾益气生血。
治则:补脾生血,通脉调气配穴:太白,大陵,公孙,内关释义:经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说明脾主运化精微,输送水谷之精气以营养四肢百骸。
血虽源于谷气,但须经过脾的吸收运化才能生成。
取太白足太阴脾经之俞,补益中焦,运脾生血以定悸。
大陵心包之俞穴,亦即原穴,可以疏通心络安神定悸以祛烦。
《伤寒论》小建中汤
《伤寒论》小建中汤少阳二十四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1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也。
少阳为三阳之始,阳气未盛,故脉弦细;少阳经脉,自头走足,病则经气逆升,壅于头上,故善头痛;少阳从相火化气,病则相火郁蒸,故头发热。
此是太阳外感,内传少阳,柴胡汤证,和解则已。
少阳之病,不可发汗,误汗亡津,土燥谵语,则坏入阳明,此属胃也。
若胃和则愈,若胃燥不和,相火上逆,则心生烦,木燥风冲,必作悸动。
法详下章。
2太阳内传少阳,少阳禁汗,一汗即坏。
重点,此入阳明,为少阳火旺,而阳明土燥也。
本条误坏,坏入阳明,注意区别,上篇的贼克戊土,呕利亡津,欲传阳明。
虽皆是坏入阳明,一定认识到两者的区别。
本篇不仅坏病入阳明,还坏入太阴等各种杂证。
若胃燥不和,不能升降,甲木相火旺则烦,乙木之风冲则悸。
此悸动非心脏之病,在西医多言心脏病,此乃坏病土燥,甲乙二木,风火相煽而烦悸也。
论;少阳禁汗,柴胡汤之柴胡,是有微解表作用的,表不解也是加桂枝,通经解肌之用,本非发汗之剂。
黄师解柴胡未言此胡能发汗,张锡纯解柴胡有微发表发汗之力。
少阳二十五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直接上条,此是少阳坏病,救逆之方。
上条误治胃燥不和,心中烦而悸者,小建中汤,胶饴、甘草、大枣,补脾精而生胃液,生姜、桂枝、芍药,疏甲木而清相火。
本方核心在胶饴与芍药,胶饴滋生胃液,以和土燥;芍药寒凉,重用六两,专泻相火之旺,此证用之,典型的斧底抽薪之药。
芍药,即泻甲木上逆之相火,又滋乙木而止冲悸。
芍药疏木,胶饴补土,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典型的建中之方。
2胆胃两经,痞塞心胁,阻碍厥阴升达之路,风木郁冲,振摇不已,是发动悸心悸。
论;悸者,皆是乙木之下冲,非西医之心病,病不要被西化,中医也不分科。
太阳有误汗之悸,下条也是坏病,火逆之悸,后边还有心下停水之悸,《金匮》还有痰饮之悸,虚劳之悸,悸皆是乙木之郁冲,但导致木冲心悸的原因却不同,一定当知。
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
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标签:小建中汤;临床应用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由桂枝9 g、炙甘草6 g、大枣12枚、芍药18 g、生姜9 g、胶饴18 g组成。
功能:温中补虚。
主治:里虚伤寒,虚劳。
用法:水煎温服,饴糖后下,稍煎即可。
用方指征:脘腹孪急,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心悸,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口干咽燥,梦遗失精。
舌红而瘦,苔干,脉细数或脉沉细。
1 传统方义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
桂枝汤既治表解肌调营卫,又治里补虚调阴阳。
芍药味酸,饴糖味甘,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
如古人云:求阴阳之和,必求中气;求中气之立,必建其中。
小建中汤在仲景著作中曾多次出现,但对其方证论述最详的当属《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的论述,后世医家有称此为建中八证的,而对此方证则多从寒热杂、阴阳两虚、酸甘化阴、辛甘化阳、阴阳双补等方面论述,小建中汤具有化瘀之功。
方中化瘀之功在芍药,小建中汤由桂枝90 g、芍药180 g、甘草60 g、生姜90 g、大枣12枚、胶饴1升组成。
在《神农本草经》中并没有提及桂枝、甘草、大枣、胶饴有化瘀之力,《神农本草经》论芍药曰:“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益气利小便。
”可见,芍药功能当以化瘀、行滞、益气、利尿为主,仲景用药经验很多出自《神农本草经》,这已被多数医家考证并认可,因此说芍药在小建中汤中具有化瘀之功并不为过。
值得提出的是,笔者认为,这里的芍药是赤芍而非白芍,在《本草经》和仲景时代,芍药不分赤、白,而后世分开是一个进步。
2 现代新识建中为补虚调阴阳之妙法。
一可治中气之虚,气血不足,二可治气虚发热,所谓“甘温除大热”。
加之建立中气,可治里虚邪扰,防肝气来犯,故临床应用广泛。
现代研究证明,本方确有滋补强壮作用,尤其对一些慢性、顽固性、虚损性疾病,效果良好。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中祛寒)——小建中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中祛寒)——小建中汤(《伤寒论》)一、组成芍药六两,酒炒(18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甘草二两(6克)、生姜切,三两(10克)、大枣十二枚,擘(四枚)、饴糖一升(30克)。
二、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二、三服(现代用法:五味水煎二次,取汁,兑入恰糖,分二次温服)。
三、歌括1.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2.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3.当归建中汤又有当归建中汤,产后诸虚皆可却。
四、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五、主治虚劳里急。
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痠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六、方解虚劳里急而腹中痛,温按则减,是劳伤内损,中气虚寒,肝来乘脾之故。
脾为生化之源,散精归肺,主肌肉四肢。
脾虚气寒则生化之源不健,气血俱乏,营卫失调,所以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心为脾母,主血脉而藏神,其华在面,若脾虚累及于心,则见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
是以治当补脾为主,温建中阳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
本方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药,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兼可缓肝之急,润肺之燥。
桂枝温阳气,芍药益阴血,并为臣药。
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益气温中,又合芍药酸甘化阴而益肝滋脾,为佐药。
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而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行津液,和营卫,亦为佐药。
六味配合,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奏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
中气建,化源充,则五脏有所养,里急腹痛、手足烦热、心悸虚烦可除。
在临床运用时,务必注意方中各药配伍用量之比例,以符立法本意。
《伤寒论》用本方治疗“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亦皆因中阳已虚,所以先治其里,温建中阳,调和营卫,虚者复而表亦可解,是仲景辨证论治,不拘于先表后里之又一范例。
伤寒经方---小建中汤
伤寒经方---小建中汤【方药歌诀】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饴糖为主补中气,温养心脾功效可。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六两(18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胶饴一升(70ml)【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与建中汤,以甜故也。
【临证答疑】1、怎样理解小建中汤方药组成?答:理解小建中汤方药组成,补气血药有胶饴、大枣、甘草、芍药,温阳散寒药有桂枝、生姜,方药组成及用量决定功效是以温补气血为主。
2、如何煎煮与服用小建中汤?答:张仲景设小建中汤用法,先煎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约20分钟,再纳入胶饴(饴糖)煎煮约10分钟,每日分3次服。
3、服用小建中汤有何注意事项?答:张仲景设小建中汤,既论煎煮服用方法,又论注意事项,如夙体痰湿内盛者,应慎用小建中汤,或不用小建中汤;若痰湿得解,再以法选用小建中汤,亦可以小建中汤而酌情加温化痰湿药,或适当配伍化痰理气药。
4、怎样理解与运用小建中汤主治?答:根据张仲景论小建中汤主治有五:①脾虚腹痛证,②气血虚心悸证,③气血发黄证,④妊娠气血虚证,⑤气血虚发热证,合理运用小建中汤,且不能局限于某1方面。
5、怎样运用小建中汤主治“心中悸”?答:理解小建中汤主治“心中悸”辨证重点有二:①小建中汤虽以“建中”命名,但主治且不能局限于中焦脾胃;②根据张仲景论“心中悸”而命方名为小建中汤,提示建中“寓有建立心中之气“。
所以运用小建中汤,既是主治心气血虚证的基本代表方,又是主治脾胃气血虚证的基本代表方。
6、怎样理解张仲景论“先与小建中汤”?答:理解张仲景论“先与小建中汤”的辨证重点有二:①辨相兼病证,以脾虚腹痛为主,先用小建中汤治疗;②若病证因治而发生变化,或以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合方治疗,或以小柴胡汤治疗。
7、怎样理解小建中汤主治与“虚劳”?答:理解张仲景论“虚劳”,是指一切虚弱性疾病且因久而不愈。
小建中汤 《伤寒论》
小建中汤《伤寒论》小建中汤《伤寒论》【组成】生白芍18g 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 枚饴糖30g【用法】五味水煎二次,取汁。
兑入饴糖,分二次温服。
原方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1.虚劳里急。
腹中时痛,得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乾口燥。
【方义体会】“虚劳里急”爲体内阴精阳气俱不足。
尤在泾说:“欲求阴阳之机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者,必以建中也。
”此方爲温建中脏而设,故名“建中”。
方中以怡糖爲君,味甘平,性温而滋润,益脾气,缓钯痛;辅佐以炙甘草、红枣增强其甘温益气健脾之用。
与辛甘温的桂枝、生姜相伍,起辛温补阳之用;与白芍同用,有酸甘补阴缓急痛之效.且桂芍相伍,调和营卫,姜枣同用,调补脾胃。
此方重用补以甘药之药,合补中宫、灌四旁之理,使中气建、化源充,则五脏有所养。
且阴阳兼顾,营卫俱补,补而不闷,温而不燥,确系以阳生阴之法,确有以能促质之效,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临床应用】1、治疗气血两虚贫血者。
其症多有心悸气短,心烦意乱,食少中虚,兼见手足冷,脉弱无力。
2、治疗孕妇贫血症。
例:张xx,女,29岁。
妊娠六月余,诊见头眩、心烦、心悸、夜眠不安,动则短气,食後腹中虚满,午後四肢酸楚,嗜睡。
其面容苍白,脉滑而无力。
投以小建中汤,令其频频少量服用。
半月後,诸症若失,饮食有增。
3、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例:魏xx,女,33岁。
患者头晕、乏力,食欲不振,消疲,紫斑,牙龈出血,月经量很少。
二年前,曾住xx医院,诊断爲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输血及激素治疗,病情有所稳定。
出院後不久,诸症再现,检查:红细胞210万/mm3,白细胞3500/mm3,血色素7克,血小板4。
5万/mm3,诊其脉象细弱,舌苔薄舌质淡。
余与小建中汤炖服鹿角胶、龟板胶调治月余,出血少,诸症改善。
再以小建中汤爲底方加鹿角胶、龟板胶、当归、五味子、黄花、黄鼠狼肉,令其制成丸剂服用。
伤寒论——小建中汤
伤寒论——小建中汤伤寒论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青龙试注:阳脉涩,阴脉弦,指的脉像沉弦,里证,小建中汤;如果服用小建中不效可以再用小柴胡。
伤寒论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虚劳里急[1],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2](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其甜故也。
《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芪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注释:[1]里急:指大腹里急,脾居大腹。
急,即拘急、拘迫。
[2]甘草三两:《伤寒论》为甘草二两(炙)。
【原文】男子黄[1],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黄疸:22)注释:男子黄:男子,非专指男子;黄,指萎黄。
小建中汤治虚劳发黄。
症见面色及肌肤萎黄,小便自利。
黄疸病后期,湿热已去,而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故面色及肌肤萎黄,小便自利;或为其他原因导致气血虚损,血不外荣,出现面色萎黄不华,肌肤枯黄不润。
治用小建中汤甘温建中,补益气血。
原文: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妇人杂病:18)小建中汤治妇人腹中痛。
症见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白,脉细缓。
或伴见月经量少,或推后;或见于产后腹痛等症。
本证为脾胃阳虚,中气不足,气血生化之源匮乏。
小建中汤建中益气,使气旺而津血自生,脏腑经络得之温煦充养,则腹痛等症自愈。
张路玉:桂枝汤,方中芍药、桂枝等分,用芍药佐桂枝以治卫气;小建中方中加倍芍药,用桂枝佐芍药以治荣气,更加胶饴以缓其脾,故名之曰建中,则其功用大有不同耳(《伤寒缵论》)。
《伤寒论》名方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方剂组成】桂枝9 克,芍药18 克,生姜9 克,炙甘草6 克,大枣4 枚,饴糖45 克(分冲)【用法】水煎五味,汤成去滓,内胶饴,更上火上消解,温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以甜故也。
【方解】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腹满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胶饴,虽仍治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
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00 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涩为津血虚,阳脉涩,即脉浮涩,为表虚荣卫不利。
弦为寒,阴脉弦,即脉沉弦,为里虚有寒。
伤寒得此脉,依法腹中当急痛,宜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谓服小建中汤后,而病未全治,当已转属少阳,故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脉浮涩而沉弦,为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共有的脉象,但腹中急痛,为小建中汤所属,而柴胡证不常见。
先与小建中汤,不只是治腹中急痛,而且因表里实,津液自和,即伤寒四证,亦当自汗而解。
假设不瘥,知已转属少阳,当以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 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血少心气虚则悸。
表不解则烦。
小建中汤内能补虚,外能解表,故主之。
按:营气虚血少者,不可发汗。
中气建,血液充,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论中有明文,可互参。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3 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虚劳,为古人对虚损不足之病的通称。
里急,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互词。
悸者,为血少心气不足。
衄者,为气冲热亢。
梦失精者,为下焦虚,精不守。
四肢酸痛者,为荣卫不利。
手足烦热者,为虚热。
咽干口燥者,为津液枯燥。
腹皮弦急,按之腹筋不松软而拘挛者,即里急腹急之候。
里急腹中痛者,即小建中汤应用的主证。
以上所述为小建中汤证,故以小建中汤主之。
不要以为小建中汤能治一切虚劳。
小建中汤
桂枝汤
君药—桂枝 芍药—3两
外感风寒表虚, 营卫不和证
小建中汤
君药—饴糖 芍药—6两
中焦虚寒, 虚劳里急证
小建中汤和理中汤
方剂 组方特点 功用
理中汤
纯温补
温中散寒 益气健脾 温中补虚 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温补配调肝脾
加减及附方
• 加减变化 :寒重加干姜 , 兼气滞加木香 ,便 溏 加白术,面色萎黄,短气神疲加人参、黄芪、 当归。 • 附方: 黄芪建中汤 加黄芪一两半 当归补血汤 加当归四两 大建中汤 去桂枝汤加蜀椒二合, 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现代运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现代运用:一切中焦虚寒证。 注意事项:呕吐及(或)中满者不宜使用; 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者忌用。
小建中汤
组成
胶饴一升(30g) 桂枝三两(9g)去皮,芍药六两(18g) 甘草二两(6g)炙,生姜三两(9g)切 大枣十二枚(6枚)
出自《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 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 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 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阳 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 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功用,主治及辨证要点
• 功用 : 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 • 主治 : 中焦虚寒,肝脾不调 • 辨证要点 :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神疲乏力,虚怯少气,心中悸动,虚烦不 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解及配伍特点
• 方解:饴糖—甘温质润 温中缓急 桂枝—辛温 温阳祛寒 芍药—酸甘 益阴缓急止痛 生姜—温胃 大枣—补脾益气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 • 配伍特点:胶饴配桂枝辛甘化阳 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
小建中汤_伤寒论_方剂树
小建中汤_伤寒论_方剂树小建中汤_伤寒论_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桂枝3两(去皮),甘草2两(炙),大枣12个(擘),芍药6两,生姜3两(切),胶饴1升。
(2)1.2.功效:中气虚寒,营卫不调,阴阳不和,或土虚木乘所致的虚劳里急腹痛,心悸虚烦,衄血吐血、面色萎黄,遗精。
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低热等病,因如上所述者。
(2)1.3.来源:《伤寒论》。
(2)2.建中加木瓜柴胡汤 (2)2.1.加:木瓜、柴胡 (2)2.2.组成:桂枝2两半,芍药3两,甘草1两,胶饴半升,生姜1两半,大枣6个,木瓜5钱,柴胡5钱。
(2)2.3.功效:吐泻转筋,胁下痛,脉弦者。
(3)2.4.来源:《此事难知》 (3)3.建中加附子当归汤 (3)3.1.加:当归、附子 (3)3.2.组成:桂枝1两,当归3钱,芍药2两,甘草半两,胶饴半升,生姜1两半,附子3钱(炮),大枣6个。
(3)3.3.功效:吐泻转筋,四肢厥冷,脉微缓者。
(3)3.4.来源:《此事难知》 (3)4.加味建中汤 (3)4.1.加:黄耆、当归、琥珀、木香 (3)4.2.组成:黄耆、桂枝(去皮)、甘草(炙)、大枣、芍药、生姜、胶饴、当归、琥珀、木香。
(3)4.3.功效:女人虚败腹痛。
(3)4.4.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十 (3)1.原方1.1.组成:桂枝3两(去皮),甘草2两(炙),大枣12个(擘),芍药6两,生姜3两(切),胶饴1升。
1.2.功效:中气虚寒,营卫不调,阴阳不和,或土虚木乘所致的虚劳里急腹痛,心悸虚烦,衄血吐血、面色萎黄,遗精。
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低热等病,因如上所述者。
1.3.来源:《伤寒论》。
2.建中加木瓜柴胡汤2.1.加:木瓜、柴胡2.2.组成:桂枝2两半,芍药3两,甘草1两,胶饴半升,生姜1两半,大枣6个,木瓜5钱,柴胡5钱。
2.3.功效:吐泻转筋,胁下痛,脉弦者。
2.4.来源:《此事难知》3.建中加附子当归汤3.1.加:当归、附子3.2.组成:桂枝1两,当归3钱,芍药2两,甘草半两,胶饴半升,生姜1两半,附子3钱(炮),大枣6个。
【温中补虚——小建中汤伤寒论】[组成...
【温中补虚——小建中汤伤寒论】[组成...
【温中补虚——小建中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临证要点]腹中拘急疼痛,好温喜按,舌淡著白脉细弦。
[现代应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
[药物加减]
中焦寒重者——加干姜、川椒以温中散寒;
气滞者——加木香以行气止痛;
大便稀溏者——加白术以健脾燥湿止泻;
面色萎黄、精神倦怠,或气血两虚者——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注意事项]呕吐、中满、阴虚火旺者均不宜使用。
[方歌]
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
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关注@汉唐仁心医说健康,用中医教你正确养生,欢迎点赞,评论,咨询,转发。
#健康科普挑战赛##湖南医聊超能团##清风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入黄芪名亦尔,再加黄芪两半,名黄芪建中汤。《金匮》若除
饴糖,则名黄芪五物汤,不名建中矣。
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 , 阴斑劳损起沉疴;亦有阴证发斑者,淡红隐隐散见肌表,此寒伏
于下,逼其无根之火熏肺而然,若服寒药立死。
十全大补加附子, 麦夏苁蓉仔细哦。即十全大补汤加附子,麦冬,半夏,肉苁蓉,
名十四味建中汤,除茯苓,白术,麦冬,川芎,熟地,肉苁蓉,名八味 大建中汤。治同。
组成
芍药六两 桂枝生姜各三两 炙甘草二两 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虚劳里急。症见腹中时痛,喜温喜
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中动悸,虚 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方析
本方所治诸虚,皆以脾胃虚寒,阴阳两虚,为其主证。
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由此化生,中焦虚寒,化源 不足,血不养心,故虚烦心悸;营卫不和,则虚劳发热。 治当温中补虚,调和阴阳。方中重用饴糖,补脾益气, 和里缓急,为君药。白芍酸甘益阴,养血缓急,较桂枝 汤中加倍使用;桂枝辛甘化阳,温阳祛寒,共为臣药。 生姜温胃止呕,大枣补脾养血,合用调营卫,共为佐药。 炙甘草既助饴糖配桂枝辛甘养阳,又合芍药酸甘化阴, 并可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具有平补阴阳,调和营 卫,建立中气的作用,故名建中。
小建中汤(张仲景) 温中散寒 (《伤寒论》)
歌诀
小建中汤芍药多
更加饴糖补中脏
增入黄芪名亦尔
又有建中十四味
十全大补加附子
桂姜甘草大枣和 虚劳腹冷服之瘥 表虚身痛效无过 阴斑劳损起沉疴 麦夏苁蓉仔细哦
小建中汤仲景芍药多,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饴糖名建中 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 , 虚劳腹冷服之瘥;芍药六两,桂枝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枣十二
按:本方在(方剂学)多归属温里剂,而就本方
君药重用饴糖而论,其作用在于补脾益气,调 和阴阳。而桂枝、生姜二味温中之力不如干 姜,故将其归为补益剂确有其道理。
附方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小建中汤加黄芪两半,水煎服。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和剂局方》)
由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熟地黄 白 芍 当归 川芎 炙黄芪 肉桂 附子 半 夏 麦冬 苁蓉14味组成,各等分研成细末, 每次三钱(9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 煎温服。 功用: 补益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 阴证发斑。症见手足胸背等部位出现稀 疏淡红色斑点,高出皮肤,如蚊虫叮咬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