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细菌性角斑病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CottonAngularLeafSpot
•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概述 •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的传播途径 •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方法 •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由细菌 引起的棉花叶片病害,主要在棉 花生长中后期发生。
发病规律
病原菌
病原菌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lvacearum,主要在种子和病 残体上越冬。
传播方式
流行条件
高温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害的 发生和流行;连作、种植感病品种以 及管理不善等也容易诱发此病。
通过风雨、昆虫和灌溉水传播,从气 孔或伤口侵入。
02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的传播途径
农业生态控制
通过改善农田生态条件,如调节土壤 酸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等,抑制病 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生物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
将生物防治与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 形成综合防治体系,提高防治效果。
04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发病程度与产量关系
发病程度较轻时
01
产量损失较小,但会对棉花品质造成一定影响。
选择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避免对环境和 人体造成危害。
喷药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杀菌剂,控制病原菌的 蔓延。
定期防治
根据病情和天气情况,定期进行防治,防止 病害的爆发。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
通过接种拮抗微生物,如细菌、真菌 和放线菌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 殖。
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农药,如抗菌素、植物提取 物等,防治棉花细菌性角斑病。
棉花角斑病的防治
棉花角斑病的防治
棉花角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
棉花从子叶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
发病后首先在叶片背面产生深绿色小点,以后小点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油渍状病斑。
菌液潮湿时为黄褐色黏状物,干燥后呈白色干痂状。
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干枯、脱落。
若将病叶移到光线下透视,病斑部分状似油纸。
病因一是连作重茬,土壤中病残体带菌引起发病;二是光照差、湿度大、温度高,棉花枝叶破损,有利于病菌浸染。
防治
清理棉田:把棉田中整掉的枝、老叶及病残体及时运到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平衡施肥: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要过多。
合理排灌:旱时浇水不宜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净积水,中耕散墒。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或每亩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万国际单位)加水50公斤喷雾,或用50%多菌灵或70%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1。
角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角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角斑病是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之一。
很多作物爆发角斑病后,很多农民非常恼火,不知如何是好,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在角斑病的防治措施上下点功夫了。
那么,角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下面佰佰安全网就来讲讲相关的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
什么是角斑病?角斑病是指发生在林木、果树、黄瓜、番茄等各种作物的叶片上,病斑形状为多角形的一类病害,与褐斑病形态类似。
这种病害以预防为主,科学的管理与良好的通风排水条件,可很大程度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我国多地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在原有种植基础上,杜绝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杀虫剂,转为绿色有机肥种植(沼液),在病害预防与虫害防治上取得显著成效。
角斑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患有角斑病的植物包括林木,果树,大棚中的农作物等,因此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发病原因可能也有所差异。
例如大棚中农作物发病原因就可能为以下几种:(1)连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或土质黏重,土壤偏酸易发病。
(2)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生长过嫩;栽培过密,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差易发病。
(3)种子带菌,育苗用的营养土带菌;或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或带菌易发病。
(4)气候温暖、高湿、多雨、多雾、重露易发病。
(5)大棚栽培的,往往为了保温而不放风、排湿、引起温度过大的易发病。
(6)阴雨天或清晨露水未干时整枝打杈,伤口难于愈合,或虫伤多易发病。
角斑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开始时产生褐色小斑点,后以叶脉为界,逐渐扩大,呈不规则的多角形,色赤褐,周围往往有黄色晕环,后期长出黑色霉状小点。
角斑病的受害对象已发现有角斑病发生的植物——杨树、紫荆、柿树、枇杷、棉花、黄瓜、番茄、苦瓜、烟草、部分花卉等。
改善土壤种养分含量,可提高植物生长过程中,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角斑病的危害性。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护理课件
由于纤维长度变短,纺织业需要使用更多的棉花 来达到所需的纤维长度,增加了生产成本。
市场价格波动
病害导致产量下降,市场供需关系失衡,可能导 致棉花市场价格波动。
社会影响
就业机会减少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病害导致的减产将影响相关产业链上的 就业机会。
经济发展受阻
棉花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病害导致的减产将影响区域经 济的发展。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 的预防和控制
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对细菌性角斑病具 有较高抗性的棉花品种 ,是预防该病发生的重
要措施。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实施轮作制 度,降低土壤中病原菌
的积机肥 和磷钾肥,提高棉花的
抗病能力。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棉田内的枯枝 落叶和杂草,减少病原
菌的传播。
化学防治
01
02
03
04
药剂拌种
使用杀菌剂对棉花种子进行拌 种处理,预防苗期病害的发生
。
喷雾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杀菌剂, 控制病害的蔓延。
熏蒸防治
利用熏蒸剂在密闭条件下杀死 病原菌,适用于温室或大棚内
的防治。
土壤消毒
对重病田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
通过接种拮抗微生物,如细菌 、真菌和放线菌等,控制病原
•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和展望
01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 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由细菌 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棉花的叶 片和茎部。
特点
该病通常在棉花生长中后期发生 ,病斑多呈角状或近圆形,颜色 为淡褐色或灰白色,有时会有黄 色晕圈。
植物病害的概念
感病植物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即病状,可归纳为五大类型;
1、变色(discolour):植物被侵染后,细胞色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表观颜色变化。细胞并没死亡。
变色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为果实和花上。甚至全株。
常见变色有两种。
A 均匀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黄化、白化、红化、银叶等;
3 具有可见的症状表现
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或其外表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症状”。也就是“形态病变”。植物病害的症状比较复杂,类型比较多,变化也比较大。由于症状肉眼可见,而且是病害最直观的表现,所以在诊断上有重要的意义。
4 具有经济观念
上面所说的是生理学、生物学观点下的病害概念,但并非凡是具有病理变化过程的都称之为病害,还必须从经济观点认识病害。(病和病害的区别)
2 感病寄主:
不同植物种类、品种、品系或个体间对病害的表现不一,其发病程度、轻重也就不一。只有那些感病寄主植物在大面积种植下,病害才会大流行。
3 环境条件:
有适宜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
植物病害的发生是寄主、病原物、环境条件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害三角)。但对某一些或某种植物病害而言,三者不是等同的,有主次之分,要区别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小麦条锈病发生条件:大面积单一的感病小麦品种;
适宜的环境条件(北京地区4月上中~5月上的降雨);
越冬菌源(或大区流行的越冬菌源);
小麦赤霉病:南方,菌源大量存在,小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明显,病害发生主要决定于扬花——糊熟期的降雨。
4 人对病害流行的干预作用(病四角关系)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
症状及分类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下)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上)病害/虫害名称:棉立枯病分布与为害:棉立枯病俗称烂根病、黑根病,全国各棉区均有发生,以黄河流域棉区发生较重。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 KUhn)引起,以为害棉苗为主,可造成缺苗断垄。
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大豆、花生、烟草、茄症状/形态特征:棉苗受害后,在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后变成黑褐色,并逐渐凹陷腐烂,严重时病部变细,病苗枯死或萎倒。
子叶受害后形成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以后病部破烂脱落成穿孔状。
成株期受害后,叶上产生褐色斑点,后脱落穿孔。
多雨年份茎受害后,在茎基部形成黑褐色病斑,表皮腐烂后,露出条条木质纤维,严重的茎折断而死,茎的发病部位有时形成瘤状肿起。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可直接侵入幼茎为害棉苗。
棉苗子叶期最易感病。
棉苗出土的一个月内,如果土壤温度持续在15℃左右,甚至有寒流降温或阴湿多雨,立枯病就会严g重发生,造成大片死苗。
若收花前期低温多雨,棉铃受害,病菌还可侵入种子内部,成为下一年的初次侵染来源。
一般排水不良、地势低洼以及上质粘重的棉田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1)合理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以上。
(2)合理施肥:精细整地,增施腐熟有机肥或5406菌肥。
(3)提高播种质量:春棉以5厘米深士温达14℃时为适宜播期,一般播种4~5厘米深为宜。
(4)加强苗期管理:适当早间苗、勤中耕,降低土壤湿度,提高上温,培育壮苗。
2.药剂拌种精选种子,用种子重量0.5~0.8%的50%多菌灵,或种子重量0.6%的50%甲基托布津,或种子重量1%的40%五氯硝基苯,或种子重量0.5%的50%退菌特拌种。
也可用种子重量0.5%的五氯硝基苯十福美双(或炭疽福美)拌种。
[图1]棉立枯病苗期症状[图2]棉立枯病病茎(白色部分为病菌的气生菌丝[图3]棉花茎基缢缩状[图4]棉立枯病病菌1.菌丝体2.担子及担孢子病害/虫害名棉炭疽病称:分布与为害:全国各棉区均有分布,由普通炭疽菌(Collectotrichum gossypii Southw)引起。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
病害循环
越冬: 1)主要在棉籽上越冬,棉籽内外都可带菌,以短绒为主。 2)病菌还可在病残体上越冬。但病残体在土壤中被分解
后,病菌随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亡。
侵入与发病:
带菌棉种播种发芽后,病菌从气孔或伤口首先侵染子叶,潮 湿情况下病斑处溢出大量菌脓,进行再侵染。
再侵染的病菌随寄主体表的水膜从气孔或伤口侵入。 侵入棉铃的病菌,可深入到纤维和种籽,造成种子带菌。 传播和再侵染: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1:1:200倍波尔多液、0.1﹪~0.2﹪的氧氯化铜、 或喷施农用链霉素、氯霉素等都有较好效果。
现今医学分为传统医学、基于“生物-医学模式”近代发展起来的西医,20世纪西医又发展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或综合医学模式,后基因组时代系统生物学的兴起,形成了系统医学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成为继传统医学、西医学之后中、西医学汇通的未来医学。当代中国医学类专业比较优秀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学校。 中医即中国传统医药学,是形成于数千年前的中国,是建 立在人们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及阴阳五行、八纲脏腑辨证基础上,运用朴素辩证法及思辨推理方法,认识机体、自然、疾病三者关系,发展起来的一门以“功能人”包括功能脏器为概念的独特的医学哲学理论体系。在治疗上,除了药物外,还有针灸、推拿气功、耳针等特殊疗法,它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它为人类尤其为中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医学是最 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主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主流。 可见中西医学,一个是以“功能人”为概念的独特的哲学医学理论体系,一个是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 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二者都不是以完整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从理论讲二者都不是科学的,势必影响各自发展。事实也证明这一切,中医长期停滞不前、疗效也不确实。西医尽管发展到目前的基因分子层次,但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对绝大部分疾病发病原因认识不清、发病机理弄不明白,治疗受到制约,在小小SARS、禽流感面前竟束手无策,在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尿毒症等相当多疾病面前更 是不得不求助或借助中医治疗。一个是疗效不确实,一个是有些甚至相当多疾病无法治疗,这就是中西医学结合的缘由。然而,由于二者是两套理论、两股道上跑的车,风马牛不相及,从理论上讲就没有结合的可能,只是形式上的融合罢了。故出现西医对治疗不了的疾病只好求助中医,而中医则往往采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以及中西治疗法一块用的局面。 至于循证医学、比较医学、后现代医学、行为医学 等所谓“医学”,都称不上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关于这一点在灵魂医学有关章节中将有相关点评。 总之,目前以中西医学为主的世界各种医学科学都存在不完整性的瑕疵,即都是以不完整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故不能解决目前存在于中西医学甚至人文社会科学史上一切疑难模糊问题,成为阻碍医学科学前进的羁绊。的确,要解决目前存在于中西医学甚至人文社会科学上一切疑难模糊问题,显然已 完全超出了中西医学所涉及的范畴,我们必须跳出中西医学的理论框架,建立起一个新的医学理论体系 - 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即西医)的融合形成现代系统医学。该体系所涉及的一切问题不管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应该远远超过现有的中西医学理论,并将现有中西医学理论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范围之内。为了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原创人生、医学理论体系——灵魂医学 soul medicine应运而生,她不但 从宏观上或战略上圆满解释并解决了存在于人类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史上的一切疑难模糊问题,而且还能够使人们得以启迪人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类自身、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多维世界。
棉花枯萎病PPT课件
微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耐80℃高温和-30℃ 低温。微菌核萌发适温为25~30℃,在察氏培养基上培养18h 后,微菌核的萌发率接近90%。土壤含水量为20%,有利微 菌核形成;40%以上则不利其形成。
我国于1935年在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截止20世纪80 年代末,棉花黄萎病已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 县(市)。
90年代以后,黄萎病扩展速度更快,尤其1993、1995和 1996年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损失相当严重。据 估计,我国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每年大约为266.7万hm2, 占全国植棉面积的一半,重病田133.3万hm2,每年损失皮棉约 为200万担。
棉花枯黄萎病症状的不同点
比较指标
棉花枯萎病
棉花黄萎病
植株高度
病株出现矮化多
不表现矮化
发病期
苗期开始发病,现 蕾期到达发病高峰
现蕾期开始发病,
维管束变色
维管束变色深
维管束变色前ຫໍສະໝຸດ 病株的发展方向 有无病征由下向上或由上向 下发展,形成顶枯
病茎表面常有粉红 色霉层
由下向上发展,不 形成顶枯。
个别情况下看到白 色霉层
棉花病害
棉花苗期病害:立枯病、疫病和炭疽病。 成株期病害:黄萎病、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 棉铃病害:疫病、红粉病、红腐病和炭疽病。
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
症状: 黄色网纹型:叶片呈黄色网纹状 黄化型: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 紫红型:叶片变紫红色或呈紫红色斑块。 凋萎型: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全部或先从一边自
(完整word版)农业植物病理学
1.病菌通常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和稻种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
2. 小麦赤霉病后期病部出现的蓝黑色小颗粒病征是子囊壳。
4. 一般而言,不同水稻类型(指籼、粳、糯三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强弱次序:糯稻> 粳稻> 籼稻。
5. 棉花黄萎病在成株期常见症状有两类:普通型与青枯型,最近几年在江苏还发生一种落叶形。
6. 甘薯黑斑病的病原菌主要是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贮藏窖、苗床及大田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种苗或种薯内潜伏越冬。
7. 防治柑桔溃疡病建立无病菌苗圃要设在无病区或远离柑桔园2 3km,砧木种子采自无病果实,接穗采自无病区或无病果园。
8. 柑桔溃疡病菌通常只侵染一定发育阶段的幼嫩组织的主要原因是因最初气孔尚未形成病菌无法侵入,后期多数气孔处于老熟型,中隙极少或闭和,病菌侵入困难。
菌的无性世代现用的拉丁学名 A 。
A、Pyricularia griseaB、Pyricularia oryzaeC、Piricularia oryzaeD、Magnaporthe grisea2. 水稻白叶枯病菌主要从水稻 D 。
A、水孔B、气孔C、水孔和气孔D、水孔和伤口3. 白菜型油菜上病毒病的症状为 D 。
A、枯斑B、条斑C、轮斑D、花叶4. 小麦赤霉病的病部前期长有 B 。
A、白色霉状物B、淡红色霉状物C、灰色霉状物D、黑色颗粒状物5. 小麦赤霉病菌主要在小麦的 A 进行侵染的。
A、抽穗期B、齐穗期C、开花期D、灌浆期6. 棉属抗枯萎病最强为 B 。
A、陆地棉B、中棉C、海岛棉D、木棉7. 目前防治水稻纹枯病最好的药剂为 B 。
A、多菌灵B、井冈霉素C、链霉素D、托布津8.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的 C 。
A、长蠕孢属B、德氏霉属C、突脐蠕孢属D、梨孢属9. 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病部的霉层区别在于 B 。
A、前者粉红色,后者白色B、前者白色,后者粉红色C、前者无,后者有D、前者有,后者无10. 在下列药剂中, 防治作物疫病效果最好药剂为 A 。
棉花栽培中常见病虫害及预防探讨
棉花栽培中常见病虫害及预防探讨摘要:针对棉花栽培中比较常见的病虫害做出分析,介绍棉花立枯病、细菌性角斑病、棉花炭疽病、棉铃虫、蚜虫、棉叶螨的特征与防治对策,最后提出棉花栽培过程中加强病虫害管理的建议,旨在保证棉花栽培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棉花栽培;病虫害;棉花立枯病;细菌性角斑病棉花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经济产物,在棉花的种植中外界的因素会对其造成极大的制约、影响。
温度、湿度以及施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种植的方式、土壤的成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在结合种植的实际状况下,病虫害对棉花的影响是十分的直接,同时影响是非常容易的,要是在预防病虫害的时候,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棉花的产量就会受到极大影响,而且对棉花的种植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所以,本文针对棉花栽培中一些常见病虫害做出分析,提出预防与治理的有效方法。
1.棉花栽培常见病害与预防治理对策1.1棉花立枯病棉花立枯病在我国主要的棉花产区均有发生,其主要由于立枯丝核菌侵染造成棉花幼芽或植株病变,由于病菌侵染幼根、幼芽,导致棉花早期出现烂芽、烂种问题。
棉苗受到立枯病的影响,早期在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黄褐色斑点,随着斑点逐渐扩大,茎部凹陷内缩,并逐渐失水过多产生腐烂,棉苗枯萎、干枯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造成棉苗大面积死亡[1]。
对于棉花立枯病应当通过多种技术综合防治,首先,加强预防,通过精细整地、深耕灌水等方式杀死土壤中残留的病菌,并采用种子处理、精量播种等形式降低致病几率,同时还要重视生产过程的田间管理。
其次,可以通过化学药剂的方式进行防治,当棉花出苗超过40%左右时,可选用20%甲基立枯灵4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一800倍液,或立枯净800倍液进行2次喷施,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1.2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性角斑病属于棉花生长过程中期易出现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茎秆等部位,病菌感染部位出现淡褐色斑点,环境湿度适宜是产生菌脓,导致植株腐烂穿孔的主要原因。
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一、棉花苗期病害(一)症状1 立枯病棉苗立枯病在我国各主要棉区都有发生,而且每年均可在田间出现,一般在黄河流域发生比较普遍,是北方棉区苗病中的主要病害,常造成整穴棉苗的死亡,使棉田出现缺苗断垅,是世界性的病害之一。
致病菌是Rhizoctonia solani Khün。
主要症状是:幼苗出土前造成烂子和烂芽。
幼苗出土以后,则在幼茎基部靠近地面处发生褐色凹陷的病斑;继则向四周发展,颜色逐渐变成黑褐色;直到病斑扩大缢缩,切断了水分、养分供应,造成子叶垂萎,最终幼苗枯倒。
发病棉苗一般在子叶上没有斑点,但有时也会在子叶中部形成不规则的棕色斑点,以后病斑破裂而穿孔。
病原菌由菌丝体繁殖,菌丝体在生长初期没有颜色,后期叶黄褐色,多隔膜,这是立枯病菌最易识别的特征。
发病规律以低温多雨适合发病,立枯病菌侵入棉苗最适土温为17~23℃,23℃以上其致病力逐渐下降,至34℃棉苗即不受侵害,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2 炭疽病棉苗炭疽病在我国各主要棉区都有发生,而且每年均可在田间出现,与立枯病相反,炭疽病一般在长江流域发生比较普遍,是南方棉区苗病中的主要病害,常造成棉苗生育延迟,是世界性的病害之一。
致病菌是Colletotuichum gossypii Southw,主要为害幼茎和子叶,但在后期也是叶斑和棉铃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当棉籽开始萌发后,病菌即可入侵,常使棉籽在土中呈水渍状腐烂;或幼苗出土后,先在幼茎的基部发生紫红色纵裂条痕,以后扩大成皱缩状红褐色梭形病斑,稍凹陷,严重时皮层腐烂,幼苗枯萎。
炭疽病常在子叶的边缘形成半圆形的褐色病斑,病斑的边缘红褐色,干燥情况下病斑受到抑制,边缘呈紫红色,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出现粉红色,叶缘常因病破裂。
病原菌一般营无性繁殖,有性时代很少见到。
病斑表面常产生红褐色粘物质,为病菌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孢子椭圆形,有时稍弯曲,无色,两端略圆或一端稍尖。
种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病菌主要以粉孢子在棉籽短绒上越冬;此外,病菌还可随染病的茎、叶及棉铃病害等落入土中,使田间土壤带菌,雨水飞溅,使病菌污染棉铃,从而使种子带菌;同时,存在于土壤中的病菌也能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
棉花角斑病
一、症状(Symptom)
棉花整个生育期都能遭受角斑病的为害。 叶片:深褐色水浸状病斑,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病斑。
棉铃:病斑为圆形绿色透明油浸状斑点,几个病斑可相 连成不规则形,后病斑变成褐色收缩下陷。
有时病斑沿叶脉扩展,形成褐色条斑,病叶皱缩 扭曲。茎和枝条受害后,出现水浸状黑色病斑,发病 严重的茎易折断。
二、病原物(Pythogen)
由黄单孢菌棉角斑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引起,属于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 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有夹膜,具有1-3根鞭毛, 革兰氏反应阴性。生长的适温25℃-30℃,在50℃51℃下10min死亡,在休眠阶段对不良环境抵抗力较 强。 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到1982年已经鉴定出18个生 理小种,1、2、11及12小种的致病力较弱,18号小种 的致病力最强。寄主范围很窄,以为害棉花为主。
四、发病 条件(epidemic factor)
此病发生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风雨、害虫所造成 的伤口多,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染。灌水,棉田湿
度大,发病重。
土温10~15℃时角斑病极少发生。土温24~28℃ 或相对湿度85%以上,或土壤含水量40%左右时角斑 病可严重发生。若土温30℃以上,或大气相对湿度在 80%以下,角斑病则明显减轻。
棉角斑病 Cotton Angular Leaf Spot
简介
棉角斑病也叫角点病,全国各棉区都有发生, 以华南和新疆棉区发生较重,是棉花上的一种常见 细菌病害。
棉花角斑病病叶正面
角斑病病叶背面
症状 2-3.叶片的症状 4.茎的症状 5.棉铃初期症状 6.棉菱后期症状 7.病原细菌
防治要点 1.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2.药剂防治 拌种:棉籽硫酸脱绒后,拌上呋喃丹与多菌灵 配比为1:0.5的种衣剂,既防病又可兼治蚜虫。喷雾:苗期 或成株期发病,可用65%代森锌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 津1000倍液喷雾防治。
【瓜类病害专题】细菌性角斑病识别要点、防治方案
【瓜类病害专题】细菌性角斑病识别要点、防治方案
1. 识别要点
受害部位初期产生鲜绿色水浸状斑,逐渐发展成为褐色、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病斑,后期呈穿孔状。
湿度大时,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燥后呈白色菌痕。
2. 解决方案
瓜类角斑病的防治应采取应用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结合化学防治的综合措施。
方案一:
选用抗、耐病品种
目前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间发病程度有明显差异,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抗病良种。
选用无病种子
从无病植株上留种。
瓜种用热力灭菌或温汤浸种。
加强田间管理
培育无病种苗,用无病土苗床育苗。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生长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埋。
保护地适时放风,降低棚、室湿度。
发病后控制灌水,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能力。
露地实施高垄覆膜栽培,平整土地,完善排灌设施。
收获后清除病株残体,翻晒土壤等。
在基肥和追肥中注意加施偏碱性肥料。
方案二:
种子处理
用代森铵水剂500倍液、次氯酸钙300倍液、 40%福尔马林150倍液、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新植霉素200微克/克等浸种,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田间施药
发病初期喷施农用硫酸链霉素250微克/克, 或新植霉素200微克/ 克。
也可喷號胶肥酸铜(DT)、琥·三乙膦酸铝(DTM)、甲霜铜、代森铵、络氨铜、氢氧化铜、春雷·王铜等。
方案三:33.5%哇啉酮悬浮剂,亩用40-60克,叶面喷雾。
方案四:30%壬菌铜ME50g/亩喷雾或52%王铜代森锌WP60g/亩。
角斑病是怎么来的?到底是真菌还是细菌?分清症状对症下药
角斑病是怎么来的?到底是真菌还是细菌?分清症状对症下药头条的农友们大家好!上篇文章咱们聊了“炭疽病”,相信大家对炭疽病应该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它的防治办法应该也更有把握了,今天这篇文章,咱们来聊聊另外一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病害“角斑病”,希望也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说起角斑病这个病害,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因为很多的作物上面都会出现这个病害。
什么是角斑病?一般在果蔬、园林等作物的叶片上面都会出现角斑病的病害。
而且它这个名字也很有趣,为什么?因为它的病斑的形状就是多角形的,所以我们就把它叫做角斑病。
那么一般来讲,你会在草莓、烟草、芒果、柿子、枇杷、番茄、苦瓜等等作物上面都会发现角斑病的存在。
那么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引起角斑病不只有真菌还有细菌,这两种病原菌都会引起角斑病,所以我们在防治角斑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首先要区分好角斑病是因为细菌引起的,还是因为真菌引起的,然后我们再根据这个进行对症的治疗。
角斑病为害特征那么角斑病我们讲一下它的危害症状,一般来讲,它会在叶片、果实、枝条、茎杆上面都可以发生危害。
那么在叶片上面会有什么症状呢?角斑病在叶片上面危害,首先会在叶片上面形成一个针尖状的失绿的小点。
随后这个病斑会随着病菌的扩散慢慢的长大,但是这个病斑的长大它也不是没有限制的,它会受到叶脉的限制,它会被作物叶片上的叶脉给框住,变成一个多角形的形状,所以我们就会把它叫做角斑病。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角斑病在不同的作物上面,它的颜色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在瓜豆类上面的角斑病它有可能是黄色的,黄褐色的。
那么在芒果、柑橘、柿子等作物上面出现的角斑病它主要是黑色的和黑褐色的,所以我们在判断角斑病的时候,我们以形状来判断,颜色的话,可以做一个参考的依据。
那么在枝条上面和果实上面角斑病会有什么样的危害症状?首先在初期的症状跟在叶片上的症状是类似的。
一开始的时候会是一个水渍状的病斑。
那么在它的枝条或者茎杆上面,病斑会慢慢的扩大,会纵向的扩大,然后它会变成黑褐色的,同时它的茎杆会裂开,甚至会有一些胶体流出来。
棉花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喷洒农药可以有效地防治棉花害虫,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例如,喷洒吡虫啉、啶虫脒等农药可以防治棉花蚜虫、盲蝽蟓等害虫,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化学防治
06
展望未来
03
精准农业技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棉花病害防治的精准农业体系,实现病害防治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发展新型防治技术
01
生物防治技术
棉花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2023-11-04
目录
contents
棉花病害概述棉花真菌病害棉花细菌病害棉花病毒病害棉花病害防治技术展望未来
01
棉花病害概述
棉花炭疽病、立枯病、猝倒病等,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棉区。
真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
病毒病
棉花角斑病、叶斑病等,分布广泛,可在全国各棉区发生。
利用微生物、昆虫等生物资源,研发高效、安全的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棉花的品质和产量。
02
免疫增强技术
研究棉花抗病基因的发掘和利用,通过转基因等技术手段,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加强病害监测站点建设,提高监测覆盖面和监测频率,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
建立健全病害监测网络
建立病害预警系统,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预测病害发生趋势,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立枯病
发病条件
湿度高、温度低(15℃~20℃)时易发病,连阴雨天气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苗床管理,及时通风降湿,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03
棉花细菌病害
角斑病
症状识别
棉叶上出现水渍状小点,随后扩展成浅黄色或黄褐色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菌脓。严重时,病斑融合成大的坏死区,导致叶片枯死。
细菌角斑病推荐用什么药
南京欧品硕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加害茎蔓及果实。
病状最早呈现在子叶上,为圆形或不规则的浅褐色、半透明点状病斑。
在潮湿条件下,叶片现水渍状小点,病斑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有时叶背病部溢出黄白色液体,后期病叶变黄褐色干枯;病斑变脆而易开裂脱落。
南京欧品硕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欧品硕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甜瓜角斑病防治药剂:品萃甜瓜细菌角斑病病专用套餐二次稀释后,兑水120斤
~150斤叶面喷施。
采用独创“335”方法进行治疗新型配方见效快,效果好,没有抗药性。
植物内源外源双重治疗效果加倍。
还有品萃冲施型套餐,对根系周围病菌强力杀灭。
常规药剂:链霉素、叶枯唑、琥胶肥酸铜、噻菌铜等;。
棉花角斑病
侵染循环
该病菌主要在棉籽上越冬,棉籽内外都可带菌。病菌多附着在种外短绒上,少数在种内。据测定棉籽上的短 绒、种皮、子叶带菌率分别为65%、17%、16%,所以带菌棉籽是主要的侵染来源。病菌在种子上能存活1-2年。病 菌还可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但病残体在潮湿土壤中分解后,病菌随之死亡。所以只有未分解的病残体上的病菌 才可以作为次年初次侵染的来源。由于土壤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病菌不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流行规律
棉花角斑病的发生和温湿度有密切关系。高温高湿发病重。苗期土温为10-15℃时,幼苗不发病或发病很轻, 当土温达到16-20℃时,发病较多,而在21-28℃时,发病最烈(原苏联报道为14-22℃),土温超过30℃时发病 又减少。土壤湿度(含水量)达40%时,病害发生严重。在棉花生长期,旬平均气温高于26℃,大气相对湿度85% 以上,病害成直线上升趋势,有利于病害的流行。一般现蕾以后,降雨愈多,尤其是暴风雨,病情发展愈快。在 中国新疆是灌溉棉区,灌水后田间湿度加大,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扩散,灌水次数多且量大,则发病严重。一般 在7-8月病害易流行。
棉花角斑病
植物病害
01 病原特征
03 侵染循环
目录
02 为害症状 04 流行规律
棉花角斑病是由油菜黄单胞菌锦葵致病变种引起的、发生在棉花的病害。该病在棉花整个生育期中,地上部 分均可受害,以叶为主。叶、茎、棉铃上均产生深绿色、油渍状(水渍状)病斑,以后病斑变黑褐色,叶上病斑 半透明。
棉花角斑病是棉花生产上的一种分布很广的病害,在中国各棉区都有发生,此病在新疆发生普遍,一度严重, 轻病田发病率在10%以上,重病田发病率可高达80 -100%。在20世纪60年代初推广棉籽硫酸脱绒后,病害显著减 轻。
棉花角斑病主要由种子带菌,其次是病残体带菌传播。因此,种子处理是防治的关键。长期坚持棉籽硫酸脱 绒处理和稻棉轮作,大面积种植抗病品种,可使棉花角斑病得油菜黄单胞菌锦葵致病变种(学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lvacearum (Smith) Dye),也称棉角斑病黄单胞菌,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具1-3根单极生鞭毛, 有荚膜,大小为(1.2-2.4)微米×(0.4-0.6)微米。
水稻,棉花病虫防治
稻瘟病(RICE BLAST)症状: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诊断要点:病斑具有明显的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到潮湿条件,病部生灰绿色霉状物。
病原控制:20%三环唑WP,75%三环唑WP ,330G/L SC(tricyclazole)13%三环唑。
春雷霉素tricyclazole + kasugamycin稻瘟灵40%SP(isoprothialane)醚菌酯(kresoxim-methyl)50%WDG嘧菌酯(azoxystrobin)50%WDG克瘟散,敌瘟磷(edifenphos) 40%SP, 30EC异稻瘟净(ipropenfos)40EC?苯氧菌胺(metominostrobin)5EC, 20SC环丙酰亚胺4%GR(Carpropamid)水稻白叶枯病(RICE LEAF BLIGHT)症状:普通型:病斑沿叶缘坏死,呈倒”V”字型斑,病部有黄色菌脓溢出急性型:病叶暗绿色,几天内青灰色或灰绿色凋萎型:(不常见)病株心叶或者心叶1-2叶先呈现失水、青枯(病株基部无虫蛀孔)中脉型:剑叶下1-3叶脉为淡黄色,沿中脉逐渐向上下延伸,在抽穗前便枯死药物防治:噻枯唑/叶枯唑Bismerthlazol 20WP, 25WP叶枯灵25%叶枯净10%克菌壮50WP O,O-diethylphosphorodithiooic acid ammonium中生菌素zhongshengmycin 3%可湿性粉剂、1%中生菌素水剂。
硫酸链霉素菌毒清氰尿酸Cyanuric碱式硫酸铜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症状:分檗盛期到穗期受害最重,尤以抽穗前后最为严重主要危害叶鞘,也可危害叶片病害常从植株下部向上部蔓延诊断要点:病斑云纹状,后期生鼠粪状菌核防治:甲基硫菌灵70%WP(thiophanate methyl)多菌灵50%WP carbendazim井冈霉素 jinggangmycin三唑酮20%EC(粉锈宁) trazodone甲基立枯灵50%WP tolcofos-methyl氢氧化铜77%WP cupic hydroxide苯醚甲环唑(difenconazole)15%+丙环唑(propiconazole)15%EC烯唑醇12.5%wp diniconazole戊唑醇43% SC T ebuconazole苯醚甲环唑12.5%+嘧菌酯20% SC (difenconazole+azoxystrobin)嘧菌酯25%sc azoxystrobin丙环唑+嘧菌酯 25% sc propiconazole+azoxytronbin甲基硫菌灵40%+己唑醇5% sc(thiophanate methyl+hexaconazole)苯醚甲环唑25%+己唑醇5% sc (difenconazole+ hexaconazole)稻曲病(RICE FALSE SMUT)穗中仅几粒多者十几粒颖壳变成稻曲病粒,比健粒大3-4倍,黄绿色活墨绿色,壮似黑粉病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
Cotton Angular Leaf Spot
(英文资料连接)
棉花角斑病在世界各产棉国均有发生。
我国棉区过去发生也比较普遍,长江流域棉区个别年份发生较重,特别是新疆棉区,在20世纪50~60年代经常发生和流行,从20世纪60年代推行硫酸脱绒后,目前已基本得到控制。
但有些年份局部地区发病仍然较重。
症状
在棉花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
叶、茎、铃被害,均产生深绿色,油浸状(或水渍状)病斑,以后病斑变黑褐色,叶上病斑半透明。
病斑形状因感染部位不同而有一定区别:子叶上的病斑多为圆形或不定形;真叶上的病斑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有时沿叶脉扩展呈长条锯齿状;苞叶上的病斑和真叶相似;铃上病斑圆形,微下陷,可扩展到棉铃内部,使纤维受害变黄、溃烂;茎和枝上病斑若包围茎杆,易折断。
无论何处受害,在潮湿情况下病部常分泌出黄色黏液状菌脓,干燥后形成一层淡灰色薄膜。
病原
病原为野油菜黄色单胞菌棉角斑病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lvacearum (Smith)Dye,属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
异名有:Pseudomonas malvacearum E.F.Smith.,Bacterium malvacearum E.F.Smith。
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有荚膜,具1~3根单极生鞭毛(图6-3),可游动,大小为1.2~2.4μm×0.4~0.6μm。
革兰氏阴性反应,在PDA培养基上形成淡黄色圆形菌落,菌体细胞常2~3个连接在一起成为链状体。
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10~38℃,最适温度25~30℃,在50~51℃下10min死亡。
病菌在休眠阶段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干燥情况下能耐80℃高温和-28℃低温,故在染病的棉绒上,72℃高温下可保持生活力36h。
但在活动情况下抵抗力不强,其纯培养对光线很敏感,在强烈日光下曝晒15min,大部分死亡,在40℃高温和0℃以下低温也很容易死亡。
pH6.1~9.3,最适pH6.8左右。
棉花角斑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到1982年止,国外已鉴定出18个生理小种,1、2、11、12号小种的致病力较弱,18号小种的致病力最强,几乎能感染所有供试品种。
该菌寄主范围较窄,除寄生棉花外,还可感染秋葵和黄蜀葵。
病害循环
此病主要在棉子上越冬,棉子内外都可带菌,以短绒为主。
短绒、种皮、子叶的带菌率
分别为65%、17%和16%。
带菌棉子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1~2年。
此外病菌还可在病残体上越冬。
但病残体在土壤中被分解后,病菌随之死亡,所以只有未分解的病残体才能成为初侵染来源。
带菌棉种播种发芽后,病菌从气孔或伤口首先侵染子叶,潮湿情况下病斑处溢出大量菌脓,借风、雨、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
雨后病菌随寄主体表的水膜从气孔或伤口侵入。
初侵入时仅为害气孔周围的细胞,并产生水渍状小点,不断扩展后形成较大的坏死斑,一般从侵入到显症需8~10d。
一个生长季节有多次再侵染。
侵入棉铃的病菌,可深入到纤维和种子,引起种子带菌。
发病条件
棉花角斑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都有密切关系。
一般土壤温度10~15℃时发病很少,16~20℃时发病明显增多,21~28℃最适于发病,超过30℃发病又减少。
在棉花生育期,旬平均气温高于26℃,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病害流行。
其中高湿是病菌繁殖和侵入的必要条件,故棉花现蕾以后,降雨越多,尤其是暴风雨多,可造成大量伤口,有利病菌侵入,病情发展则快而重。
棉花种和品种间发病有明显区别,以中棉抗病性较强,陆地棉次之,海岛棉最易感病。
陆地棉中又以岱字棉系统比较抗病。
在栽培管理措施中喷灌有利于病原细菌的传播,比滴灌和沟灌病重。
连作病重,轮作病轻。
在种子加工中若用干磨加工处理,因种表仍带有较多病菌,一般发病较多;若用稀硫酸加工处理则种子带菌率低,很少发病。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用以使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种子、进行种子处理病区可建立无病留种田,生产无病种子。
种子处理可
采取硫酸脱绒和“三开一凉”温汤浸种或药剂拌种。
硫酸脱绒:首先将比重为1.8左右的浓硫酸加热到110~120℃,然后将晾晒干燥的棉子倒入木槽或水泥槽中,按每kg棉子加入70~100ml的浓硫酸比例,加入棉子中,边倒硫酸边用木锨搅拌,到棉子乌黑发亮发黏后,将棉子堆好,加入种子量18%~20%的开水,继续翻动几分钟,取少量棉子,用清水冲洗检查,若短绒已脱净,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捞出瘪子和破子,将饱子晾干待播。
硫酸脱绒不仅可消灭短绒和种表上的大量病菌,同时还可促进种子发芽,适于机播。
由于将秕子、破子汰除,为精量播种、培育早苗和壮苗提供了条件。
目前生产上已全部采用稀硫酸脱绒加工处理棉种,以机械脱绒代替了人工脱绒,效果很好。
但若用干磨加工处理(不经硫酸脱绒)防病作用较差。
温汤浸种:采用“三开一凉”的温水(55~60℃)浸种0.5h,可杀死种子内外的大部分病菌。
药剂拌种:用种子量10%的萎锈散或0.5%的三氯酚酮拌种也有效。
2.农业措施采用合理的农业措施可减轻病害发生,如重病田进行轮作和深翻冬灌,可
促进病残体分解;增施基肥,合理施肥,增加磷钾肥,培育壮苗;间定苗时拔除病株,病田要早间苗、晚定苗、剔病苗。
灌水要适量,不能大水漫灌等,都可减轻病害发生。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1:1:200倍波尔多液、0.1%~0.2%的氧氯化铜、或喷施农用链
霉素、氯霉素等都有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