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张大中从一个刷煤气灶小贩赚到36亿

合集下载

90后餐饮自主创业的励志故事

90后餐饮自主创业的励志故事

90后餐饮自主创业的励志故事创业,一直是多少餐饮从业人心中的梦,而很多90后勇于尝试预示他们成功了。

一起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90后餐饮自主创业而成功的励志故事,欢迎收藏哦。

90后餐饮创业故事篇1餐饮连锁创业故事:90后美女开米线店敢冲敢干,借钱也不愿做被束缚手脚的战士“我不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现在就能看到50岁的我是什么样,我不甘心。

”晓明说话时眉头紧锁,仿佛是位被缚住手脚的战士,“一些企业伸出的橄榄枝有时就像绳索。

我想自己开一家餐馆,当老板多酷!”就这样,晓明拉拢了两个朋友开始选址、办证,三人借了七八万元的启动资金,米线店开起来了。

现实给梦想放了个COMBO ,梦想太遥远再提开张那天,晓明边摇头边说“很傻很天真”。

三人大眼瞪小眼,顾客十有八九都被他仨的热情和店里的冷清给吓跑了。

一天只卖了三碗米线。

这样持续了近乎半个月。

势头不对,晓明便琢磨起团购。

之后几天,团购不但没给店里拉来新顾客反而使老顾客依赖上了团购,卖出的米线也毫无利润。

这对还在亏损的小店无异于晴天霹雳。

晓明觉得不能耽误朋友:“我说店里生意不好你俩别跟这耗着了,开玩笑要把他俩炒了,独揽大权。

三天后他们一去一留,小店就剩俩人了。

”晓明微笑背后依稀能看到那些日子她挣扎的内心,“不知道怎么办,梦想被一棒打下了万丈深渊”。

别处取经,搭上餐饮O2O快车“有天挺晚路过西直门,有家拉面店里人还不少。

当时恨不得在他门口发我的传单了,我真觉得我家米线一点不差。

”晓明进店要了碗面,“我不为吃,就要看它凭啥火。

这次让我摸着门道了,结账时服务员问是不是我们店’开桌’会员,我当时有点懵。

”晓明指着手机里一款叫‘开桌’的APP说:“服务员说用它能便宜。

我马上下载了用它结账,一碗15的拉面省了3块。

回去在网上搜开桌,本以为是个类似团购的东西,看到还有商户端后就给开桌客服打了个电话。

”晓明在客服的指导下开通了开桌店。

“这是一个餐饮O2O大平台啊,加入开桌后在美食地图里能看到我的米线店,附近用开桌的人一眼就能看到。

餐饮行业励志创业故事餐饮行业

餐饮行业励志创业故事餐饮行业

餐饮行业励志创业故事餐饮行业创业,年少者敢博,年长者善算,常胜者爱拼。

看看那些餐饮行业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的创业斗志。

那么下面小编分享的餐饮行业励志创业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餐饮行业励志创业故事一三个厨师的故事辣尚瘾创始人谈餐饮生意经打工王勇的一位老乡,98年开始在京城做餐饮。

王勇毕业后,跟着他在店里打工,一边学习餐饮业的管理。

那个品牌,在当时跟金百万齐名,但是在几年后7家店的规模停滞不前。

为什么走不下去?99年市场上厨师20XX年元/月,而店里厨师只有800元,没有让员工看到希望。

20XX年后,王勇决定自己干餐饮,就邀请了另外两个在其他领域发展的厨师好哥们。

他当时暗下决心:让跟随自己的员工都看到希望。

创业三个厨师的故事开始了。

20XX年,全北京有3000家成都小吃,小吃加冷菜加小炒那种。

盖饭,就是当时成都小吃首先引入到北京的。

三个厨师先后做了4家成都小吃的店,3年小赚了50万左右。

20XX年夏天,非典,整个京城都没人了。

非典后,属于违章临建的店都拆了。

三个厨师,就带领着员工20多个人,在右安门,找到了一个180平的铺子,开了“渝都家厨”。

刚开始因为有清晰的定位,每月能做50万流水,三个人非常高兴,可好景不长,一年以后,又折掉前面80平米的违建,王勇最后坚定地说了一句100平米我也要做到50万左右,用50平米做了前厅,50平米做了后厨,一个不可思议的前后比例布局,然后天天有顾客排队等位,15张桌子每张1000元,每天*****,而后又发展了外卖,仅外卖每天营收也有3000-5000。

名字由来其实,“辣尚瘾”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是公开征集的。

当时,很多人各抒己见,纷纷为餐厅“命名”。

经过一系列的筛选,最终,整个团队在“辣上瘾”与“辣尚瘾”两个名字间徘徊,谈到这里王勇开玩笑似的说,“起个名字得好记,琅琅上口,辣上瘾满好听的。

后来决定用尚,突出时尚性,咱们这辣就是时尚。

我们最后还给予被选中名字的参与者丰厚的物质奖励。

布衣富豪张大中

布衣富豪张大中

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执委、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大中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创始人……诸多头衔中,张大中自己最愿“加封”的却是“首席店小二”。

所谓店小二,就是跑堂倌嘛。

跑上跑下忙啥?都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一天,大中电器一位新员工对一直在店堂内转悠的一位中年人招呼:“大叔,您到底想买什么电器?”大叔答道:“我不买电器,我只是看看大中电器还需不需要购进什么电器。

”大叔正是张大中,在2004年胡润中国富豪榜上,他名列前十位。

老一点的员工这样描述他们的老板:生活俭朴,作风低调,和普通人一样经常独自逛街,很少有车队和随从簇拥出行。

张大中是靠制作台灯起家的。

1980年冬,张大中在自家厨房亲手制作了60台落地灯,赢利160元,成就了电器销售巨擘———大中电器的第一笔生意。

有人把张大中对过去的缅怀称为“浪漫”。

2004年,张大中以6万元的价格买回了一台旧台灯,这台旧台灯是他24年前亲手制作的,当初单价6元。

在这位老顾客家中,那盏灯已残缺不全,被主人的小孙子用废梭子穿起当作了“金箍棒”,但人家一直没舍得扔掉或卖掉,因为家中3个孩子都是在这盏灯下读书成才的。

张大中说,回购台灯的目的有二;一是对老顾客的感恩;二是想借此激励自“快乐服务,幸福生活。

”己和员工。

如今,他经常对员工说的一句话成了大中电器的著名店训:创业在北京、成功在北京、发展在北京.在席卷全国的家电连锁竞争中,大中电器是唯一以北京作为家乡、作为发展根基的企业,大中流淌着北京的血液,同时也浸染了北京人稳重、乐观、豁达的性格。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大中电器的发展历程,就是改革开放、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缩影”。

展望未来,大中电器将加快全国连锁步伐,继续以“诚信为商”做为立业之本,为顾客贴心服务、为厂商拓展市场、为员工提供机遇、为社会贡献财富,做全国消费者最贴心的“店小二”。

1.小作坊 1980——1988 1980年冬,一个渴望依靠智慧与努力改变生存现状、走向富裕的北京青年张大中,响应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在自家厨房以饼铛为托、织梭作杆,制作60台落地灯,赢利160元,这就是21世纪的电器销售巨擘——大中电器的第一笔生意。

草根励志成功真实案例奋斗正能量故事

草根励志成功真实案例奋斗正能量故事

草根励志成功真实案例奋斗正能量故事我们看过很多草根的逆袭故事,有很多人白手起家,从零到百万富翁的事迹,时刻激励着我们。

那么你知道有哪些草根的励志成功案例呢?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草根励志成功真实案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草根励志成功真实案例一把小菜当大事业来做,两次创业做到第一今年45岁的赵继英来自丽水农村。

木匠出身的他,为了创业,只身到扬州闯荡。

搞过玻璃家具加工,办过影视厅,在当地都做到了行业第一。

然而,这两个行业兴起得快,衰落得也快。

“下次创业,一定要找一个不会走下坡路的行业,给自己找一份永不落的事业。

”于是,他寻寻觅觅,最终选择了最不起眼的酱菜。

从2001年南京“小菜一碟”的浙江经销商做起。

10年的时间,赵继英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酱菜王国”,并慢慢扩张,培育了“菜博士”高档山茶油品牌;从委托加工、品牌管理开始,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基地,实现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全程监控。

两次“行业第一”最终选择放弃1991年,24岁的赵继英只身来到江苏扬州,利用自己的特长搞起了玻璃家具加工。

经过4年时间的打拼,赵继英的玻璃家具生意在扬州当地做到了第一,掘到了第一桶金7万元。

这在当时已是一笔巨款。

从1994年开始,玻璃家具行业开始走下坡路。

有天晚上,赵继英到老乡承包的影视厅去坐坐,发现这个400多座的影视厅,4元一张的票子,几乎每天晚上满座。

赵继英算了一下,每天可以赚1000多,比玻璃家具赚钱容易多了。

于是赵继英一头扎进了录像业。

1995年元旦,赵继英的影视厅正式营业。

然而不到10个月,影视厅就亏了2万元。

他发现,附近生意好的电影公司影视厅有空调,座位是高靠背软座;而自己的影视厅没空调,座位又是简易的翻座硬木椅。

找到症结后,当年10月份,赵继英又借了2万元,换上了软绵舒适的沙发,生意马上火了起来。

第二年夏天,他又用赚来的钱买了空调。

1996年下半年,趁热打铁的赵继英又开办了第二家影视厅。

从1995年到2000年,赵继英的影视厅连锁经营搞得红红火火,最多的时候数量达到5家,成为扬州当地录像业的“老大”。

张大中:我坚持卖掉大中

张大中:我坚持卖掉大中

东、 晓, 陈 没有 一个 是 等 闲之 辈 , 但 净 ,背 着 ~ 个 “ 装备 ”齐 全 的小 包 。 退 出 ,张大 中只赚 得 了一块 多 钱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他们都没能从他身上获得多一分的 楼上 的一位 大妈 朝他 招招手 ,“ 上 利 以及够给 自己和大哥家再刷两次
好处 。 他 坐 在 北 京 西 郊 的 青 清 商 厦

份 稳 定 的工 作 ,是 当时 许 多人 认
于 是 , 这 成 了 张 大 中 第 一 次 也是 最 后 一 次从 事 家政 服务 业 。从
卖 到 了 36亿 元。 与 之 相 周旋 的 是 为天经 地 义 的事 情 。 家 电业 的大 佬们 一 ——黄 光裕 、张近
这 个 刷煤 气 灶 的小 贩 衣着 挺 干 自信 满 满地 进 入 ,到疲 累而 狼 狈地
母 亲 是 一 个 富商 的独 生 女 , “ 漂 下 来 , 才告 诉 大哥 。 张 大 中 回忆 空 , 很 我 ” 甚至 还 有一 个 供 销 社 来 向他 采 亮 、非 常有 想法 ” 。父亲早年 参 加过 道 。1 8 9 0年 ,落实 政 策 , 府 补偿 购 了几 十 台。 甘 家 口的 一 个 商场 政 在
就 黑 乎 乎 的 。 老板 打 开 背 包 , 张 拿 工作—— 在北京郊 区的一个供销社
刷煤气灶 的小贩
18 0年 8月 里 的 一 个 周 日 9
出抹 布 , 清 理 一 遍 灶 台 , 后 给 当 电工 。 先 然 那个 供 销社 有 3 间北屋 、 0 2
灶 台抹 上 烧 碱 ,用 湿 抹 布 哗 哗 地 多名 员 工 ,卖着 国 家管 制 的油 盐酱
钱 一 个 ! ”破 包 里 装 着 他 生 财 的 中 干 得 满 头 大 汗 , 天 下 来 , 完 一 刷

转身--张大中

转身--张大中

18 9 2年 4月 . 大 中 创 办 了 “ 张 张 记 电器 加 工铺 ” 掀 开 了他 商海 创 业 的 . 第 一页 。 有人 说 ,张记 电器 加 工铺 ” “ 的 名 称 太 “ ” 张大 中 也希 望 能 起 个 响 土 . 亮 的名 称 .但按 当时 工商部 门的规 定
只 能这样 注 册 。
母亲 的判 决词 。跟 他 母亲 一批 被 判死
钱被他一分为二 . 一半 用 来 结婚 , 下 的 剩
家 当车 间 , 饭 桌是 工 作 台 . 就 是工 吃 他

刑 的有 2 9人 . 每个 人 都有 当时 的检 察
院 的 三 四 行 评 语 。 别 人 的 判 决 词 是 反
作为“ 干点什么 ” 的启动资金。
这 一 切 促 成 了 供 销 社 电 工 张 大 中
匠 。他将 研 制 出的 OC L功放 板样 品送
到商 店 试 销 , 产 品价 低 、 优 、 能 因 质 性 稳 定 , 路 好 , 家愿 为其 代销 。产品 销 店
销 路 解 决 后 . 张 记 电器 加 工 铺 的 小 作
革命 气焰 极 为嚣 张 . 者仍 很嚣 张 . 或 而 到了他 母 亲那 .却 是 反革 命气 焰 极其 嚣张 。 且嚣 张到 了极 点 。 是一 个到 而 她 死 也绝 不低 头 的女 人 张 大 中无疑 遗 传 了这 一倔 强 的性 格 。在 和 国美 谈判 时 , 大 中说 : 张 你必

坊 、 生 产 、 商 品 。 三 个轮 子 ” 快 小 小 “ 欢
地 旋转 起来 为买到价 低质 优的 电子 元器件 . 张 大 中骑 着 自行 车几 乎跑 遍 了北 京城 的 大小 电子 元件厂 。掌握 了大 量 商品 信 息。 为扩 大生产 , 他又雇 了几名工人 , 张 大 中在忙碌 中感悟 到充实和 喜悦。 在企 业 里他 既 是操 作 工人 .也 是 营 业 员 , 是业 务经 理 , 是 技 术 员 。 既 也

张大中:从小贩到36亿公司家-张大中,创业故事_1.doc

张大中:从小贩到36亿公司家-张大中,创业故事_1.doc

张大中:从小贩到36亿企业家-张大中,创业故事张大中:从小贩到36亿企业家对于一个月工资30块,还要上交老婆26块的张大中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巨款。

这笔钱对他来说最大的意义,不是多了几个月工资,而是从根本上坚定了他能够靠自己双手干一番事业的决心,“从插队的农民,到供销社电工、到供销社售货员,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东西获得公众的认可,卖出去的落地灯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1982年底,张大中向供销社领导递交了辞职信——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都是一封个性化十足的辞职信——由于这份工作不符合本人理想,我决定辞职,请供销社领导予以批准——供销社的领导和岳父岳母出于好心,都极力劝阻他别丢掉这个“铁饭碗”,但是张大中还是选择了辞职。

落地灯的生意做了没多久,张大中发现一个朋友单位有一批积压的电子元器件,可以用来做音响放大器,他如获至宝,低价买下,用自己的电子知识做成一批音响放大器卖,物资匮乏的市场再次给了“先走半步”的张大中丰厚的回报——放大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他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1982年4月,张大中成立了“张记电器加工铺”,专门生产音响放大器,后来拓展到音箱制造、安装等领域,后来改名为金钟音响厂,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每年能赚辆奥迪的钱。

”音响制造厂做了几年后,张大中发现,在北京,制造业不如商业,“北京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制造业的利润太低,资金周转周期太长,我发现做电器原配件赚钱更容易。

”他立即将主要精力放在电子原配件的销售上。

1986年,张大中的第一家电器原配件门店在中组部路口的灵镜胡同8号开业了,虽然只有十几平米,但是生意非常红火,他手里攒下了四五万的积蓄。

他承认,自己跟一般的小老板没什么两样,有钱了第一件事情就是想着去存款,先存一半在银行,剩下的再想着去增值,“我就是按着最朴素的道理在做生意,从来不拿自己去冒险,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多少。

”张大中说。

“违纪”当上大老板张大中从一个小老板向大老板飞跃的标志性事件,应该从他的一次“违纪”算起。

14年硝烟中的小人物 小人物:3年挣了50万

14年硝烟中的小人物 小人物:3年挣了50万

14年硝烟中的小人物小人物:3年挣了50万一位小人物在不足3年的时间内赚了50万,而在最初时他靠的仅是2.5万元的借款和他的信条。

他创建了这家装饰工程公司。

他今年只有27岁。

开始时,他不同意接受采访:“我不想宣传,我关心的就是挣钱。

我也不愿让人知道我挣了多少钱……”记者颇费一番解释后,他才同意在隐去姓名的情况下接受采访。

记者来到他的公司,工作间很大,10余名工人正在忙着。

“你是怎样把这摊儿干到这种程度的”“我毕业后先到一家公司做办公室工作。

那是个很大的公司,工资、待遇都不错,可我就是不愿意在别人手底下被支使来支使去,我想给自己干,给自己挣钱,自己说了算;但干什么都要本钱,我当时没有本钱。

于是,我开始想怎样才能弄到钱。

最后的结论是只能去借。

我在一个同学的朋友那里借了两万五千元钱,借期半年,付息35%。

如果到期我还不上钱,我就得把房子给人家。

“接着我辞了职。

我准备去炒股。

如果当时用这两万五千元钱去做生意,那无非只能干些小规模买卖,再加上还要办许可,办许可又要托人花钱。

此外,干任何经营都有一个过程,半年内很难收回钱,只有股市能在顷刻之间使人暴发,我要先炒股来积累资本。

我承认是在梦想和冒险,但也常常因为敢于梦想和冒险才能成功。

我将家里仅有的积蓄拿出来加借来的一共3万元投进了股市。

“在最初时,我没有着急去买进,而是利用一周的时间分析大盘的走势和各种股票的起落幅度。

直到两周后,我在大盘刚开始反弹时瞄准一种股票吃一个满仓,几天后抛出时已净挣16%,一次挣了4千多元。

我简直要跳起来――我选择对了!很快,又是一次漂亮的吃进抛出,这一次竟挣了7千多元。

但很快,在又一次吃人后我被牢牢‘套住’,最后见好进行‘割肉’。

从那次后,我更多时采取‘吃低不追高,不贪心不恋战’的方式。

半年时间,我净赚了3万多。

我将借的钱加上该支付的利息一起还了,用自己挣来的钱继续炒。

我操作得越发得心应手,因为用自己的钱可以减少后顾之忧,最大程度地按我的判断和想法去运作,用借来的钱则不同,曾令我失去过几次机会。

张大中:从小贩到36亿企业家-张大中,创业故事完整篇.doc

张大中:从小贩到36亿企业家-张大中,创业故事完整篇.doc

张大中:从小贩到36亿企业家-张大中,创业故事张大中:从小贩到36亿企业家大中公司始建于1982年,几年后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音响设备制造厂。

1989年,正式注册为北京市大中电器有限公司。

刷煤气灶的小贩,到升价几十亿的资本家,平民商人张大中的发家史里写满了他的努力。

张大中认为,卖掉大中从外部条件看,是家电连锁进入了整合期,区域性家电连锁的发展前景堪忧,“不能等到企业经营得狼狈了才卖。

”他决定退出了,但必须风风光光。

他在去年底挑了个最好的时机,把2亿元固定资产的大中电器卖到了36亿元。

与之相周旋的是,家电业的大佬们——黄光裕、张近东、陈晓,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

但他们都没能从他身上获得多一分的好处。

他坐在北京西郊的青清商厦3层办公室里,开始了新的事业。

这里曾是大中电器的总指挥部,现在变成了大中投资公司。

刷煤气灶的小贩1980年8月里的一个周日,北京市甘家口国家经贸委的住宅楼下,有一个小贩背着个军绿色的破包,举着个牌子,顶着烈日蹿来蹿去,牌子上书几个大字——“刷煤气灶”,还有一个副标题,以稍小一号的字写着:“八毛钱一个!”破包里装着他生财的瓶瓶罐罐,里面装着烧碱、清漆、银粉以及一块大抹布。

1980年的中国还没开始执行双休日,每周只休息周日一天。

街上的小贩还很少见,也没有任何塞在住宅区里的小广告。

在一个国企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当时许多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个刷煤气灶的小贩衣着挺干净,背着一个“装备”齐全的小包。

楼上的一位大妈朝他招招手,“上来吧。

”张大中以500块钱启动的第一单生意开工了。

那时,北京的普通家庭还没用上燃气具,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土夯的煤气灶台,日子一久,烟熏火燎就黑乎乎的,张老板打开背包,拿出抹布,先清理一遍灶台,然后给灶台抹上烧碱,用湿抹布哗哗地洗,再用清水把灶台表面清干净。

清干净灶台只是第一步,重要的工序在后头,把清漆和银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好,再均匀地粉刷上去,才是这个活儿的核心所在。

年轻小贩张大中在8月的酷暑中干得满头大汗,一天下来,刷完了10家。

晋从富的创业历程和成就

晋从富的创业历程和成就

晋从富的创业历程和成就晋从富的创业历程可真是个传奇。

想当年,他从一个普通的小伙子起步,真的是从零开始,没啥背景也没啥资源。

只是一腔热血,脑袋里满是想法,随便走在街上,看看这看看那,就觉得自己可以做点啥。

听着,别小看这些小点子,很多时候就是灵感的火花啊。

于是,他开始在小摊上卖东西,真的是不怕苦,脸上始终挂着笑,热情四溢,生意越做越火。

刚开始,那些日子可不是好过的,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真的是拼了命。

在小摊上,每天迎来送往,拉着顾客的手,亲切地聊着,感觉就像朋友一样。

每一位顾客都是他的“财神爷”,真心对待,生意慢慢有了起色。

你看,生意做大了,心里美滋滋的,仿佛一夜之间,财富就朝他飞来。

可谁知道背后又有多少辛酸,日复一日的辛劳。

可他从未放弃,总是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后来,他决定跳出小摊的圈子,开一家自己的店。

于是,拼搏奋斗的日子继续了。

他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合伙,大家一起出谋划策,互相鼓励。

晋从富这个名字,开始逐渐被人提起。

很多人都想知道他成功的秘诀。

也没啥秘诀,就是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笑着面对,乐观至上的人,真的是让人佩服。

晋从富这人特别聪明,总是能抓住商机。

有一次,他灵机一动,想到了线上销售。

那时候,可是个新鲜事儿,很多人都还没反应过来。

他第一时间入局,投入精力,搞起了网络营销,没想到还真成了!看着订单一单接一单,他心里那个美啊,简直就是“财源滚滚”!而且还特别享受这个过程,拍视频、做直播,跟顾客互动,简直像个大明星。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晋从富也开始考虑团队建设。

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于是,他开始招兵买马,挑选那些志同道合的人。

大家一起来,齐心协力,风雨同舟。

晋从富这个团队,慢慢成了一个大家庭,大家一起努力,互帮互助,工作氛围那叫一个好。

团队的氛围重要,谁都知道,能一起奋斗的人,感情总是深厚。

创业的路上,当然也有不少波折。

那些跌倒摔跤的经历,真的是刻骨铭心。

十几年艰苦创业 40岁赚取18亿

十几年艰苦创业 40岁赚取18亿

十几年艰苦创业40岁赚取18亿声名显赫,如日中天,用来形容如今的王玉锁与其领导下的新奥集团实不为过。

但谁能想到,十几年前王玉锁还是一个三年高考落榜骑着自行车卖煤气罐的小伙子。

坎坷中探索1964年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胜芳古镇的王玉锁,创富之路并不平坦。

三次高考落榜,令他不禁有些心灰,于是放弃学业开始做些小生意。

王玉锁卖过葵花籽、啤酒,还卖过女用泡泡纱背心,后来还做过一家塑料厂的业务员,但都没有赚到什么钱。

经历了对各种行业的探索、尝试,这一切让他具备了承受巨大市场压力的良好心态。

1986年春节,生意失败的王玉锁拿着100块钱,准备去租车跑运输,没想到人家又不许租车了。

在茫然之际,他忽然想到倒腾燃气能赚钱,于是半途改道来到任丘。

在任丘,经邂逅认识的一位熟人帮忙赊到一罐液化气,他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将液化气罐拉回家,做起了经销液化气的生意。

没想到无意的选择竟然对了路,几天时间,液化气罐卖出去40多套,净赚1000多元。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对液化气开始实行“国家定价和市场浮动”价格双轨制。

生意虽然做得并不轻松,但价格的双轨制还留有相当大的利润空间。

随着市场不断扩大,几年时间里,王玉锁就赢得了创富的“第一桶金”。

“西气东输”带来机遇1989年,王玉锁成立夏利出租车公司,开始了他从谋生计到创富的最初历程。

在王玉锁看来,罐装液化气显然不能成为自己的事业,这时的发家并不代表创业。

经营出租车公司的时候,他从汽车加油的巨大开销看到了石油产品的巨大市常当时的石油都是由国家垄断经营,但王玉锁还是看到了石化贸易中的市场空间。

虽然石化贸易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直接财富,但却为他积累了在这个行业的“无形财富”——包括人缘、对行业的市场敏感和对未来市场的思考。

90年代初期,天然气下游行业开始逐渐“松口”,允许国有零散气井与外界合作开发。

王玉锁得知消息后,壮着胆子在华北油田包了几口气井,正式进入天然气行业。

当时,适逢廊坊开发区成立,凭借经营液化气的良好口碑和经验,在不用政府投资的情况下,王玉锁在1992年成立新奥燃气有限公司,而后以市场化方式为廊坊市开发区供气。

创业成功的故事案例10篇

创业成功的故事案例10篇

创业成功的故事案例10篇毕业季就是就业季,如今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生会选择创业,那么你知道创业成功的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创业成功的故事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创业成功的故事案例1真正的主将,总是能在企业遭遇艰难和路径分歧的时候,挺身而出,给团队带来信念和方向。

54岁开始二次创业的李建全十年磨一剑,用品质和口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死局”,将“一朵棉花”盘活成一门年营收达30亿,全国拥有230家门店的大生意。

李建全将自己第一次创业的原因归结为“养家糊口”,而第二次创业他则希望打造一个“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民族品牌”。

全棉时代的故事要从其棉柔巾的核心技术——全棉水刺无纺布的研发开始讲起。

当年的李建全,是中国第一批外贸出口人,于1991年创办稳健医疗,凭借医用敷料用品的OEM生产起家,出口至欧美日,成为中国最大的医用敷料出口企业。

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是,医用手术纱布会带纱头或绒毛,很容易遗留在体内,导致后遗症。

(目前,该问题已不存在)李建全自己就是受害者,手术后的部位,至今一到雨天就疼。

能不能做出不带绒毛的无纺纱布呢?1096天,2156次实验,消耗537吨棉花之后,2005年,李建全带领团队终于成功研发了全棉水刺无纺布技术,并获得专利。

但没想到的是,因为技术超前,缺乏认证标准,产品在医疗市场应用受阻。

因为这种新式的“无纺布”尚未获得欧盟的认证许可,根本无法打入海外医疗市场。

无奈之下的李建全开始转变市场方向。

这时候的他才发现:国内的卫生间厂家对这种产品很感兴趣。

而且,过去棉花大多数被用在做衣服、被子上,在日用品上用得比较少,但其实棉花在舒适性上非常有价值。

也就是说,日用消费棉制品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2009年,李建全正式入局民用市场,全棉时代由此诞生。

第一年,李建全一口气开了20多家店,亏了3000多万;第二年又接着开了17家店,接近4000多万。

第三年,我们还继续开,再30家店……2010年-2013年,这四年,李建全大概开了八十家店,关了20多家店,累计亏损近两个亿。

张大中因何出山?

张大中因何出山?
OBSERVATl ON 业 内观察
度 尽 劫波兄 弟在 ,相逢 一笑 泯恩 仇 。 陈 晓 辞 去 国 美 董 事 局 主 席 一 职 , 由大 中 电 器 创 始 人 张 大 中 接 任 。沧海 桑 田 ,世事 变 迁 ,昔 日为 争 得 市场 龙 头老 大 ,黄 光裕 、陈
晓 与张 大 中 这 几 个 家 电连 锁 卖 场 的 创 始 人 曾在 市 场 上 打 得 头 破 血 流 。如今 ,黄 光 裕在 狱 中服刑 ,陈 晓和 张 大 中却先 后 成 为 国 美的 掌 舵 者 。迈 入 张 大 中时 代 的 国美 ,人 们 目前 最 感 兴趣 的 是 张大 中为 何
“ 不就 是 一 年开 四次 董事 会 吗 ? ”一 位 接 近 张大 中的 人 士如 此 转述 他的 话 。
四年 前 ,张 大 中将 一 手 创办 的 大 中 电器 卖 给 了 国美 ,彼 时 ,他 也未 曾预 料到 四年 后 他会 以 母 公 司董 事 局主 席 的 身份 来 重 新 审视 大 中电 器 。一位 业 内 人 士说 ,以 前大 中 电器是 他 的 “ 儿子 ” ,现 在 变
边朋 友的 朋 友也 想打 个 电话 问问 他 。
加 上 此前 家 电江 湖 的恩 恩 怨 怨 ,以至 于 大 中 系人 马
集 体都 很 自然地 站 到 了黄家 一边 。 对 于 国 美而 言 ,张大 中的 加 盟将 与 国美 的 下一 步 战 略 有着 非 常重要 的 联 系。 接 近 国 美董 事 会 成 员的 人 士 称 ,国美 想要 把 非 上 市
带 来 了深 深 的 创伤 ,这 种影 响 直 至今 日依 然未 能 完 全 消
要 重 新 出 山? 他 是 否真 的 注定 就 是 国美 的过 渡 人物 ,成 为黄 氏家 族 的一 个符 号 ?张大 中要 把 国美 带 向何方 ?

不许随便成功_名人故事

不许随便成功_名人故事

不许随便成功△1△在1980年那个年代,经商这件事,绝对不许随便成功。

做生意的物质成本不高,但精神成本高得吓死人。

所谓精神成本,包括世俗偏见、意识形态、闲言碎语。

可以说,当时从体制内跳出去的人们,以及鲁莽闯荡,背负“投机倒把”罪名的商贩们,几乎全是视死如归、处境再坏也不过如此的敢死队员。

1980年盛夏,在北京市甘家口的一栋老旧住宅楼前,一个小贩身背军绿色挎包,手中拿着写有“刷煤气灶”的硬纸牌,狂烈的阳光让他有些焦虑,但想到刷一个煤气灶能挣到8毛钱,还是有点小high。

他叫张大中,时年32岁,正式身份是城郊一家供销社的电工,月薪30元。

放在今天,这是大学生梦寐以求的那种“既有编制又有高薪还不用看领导脸色”的好工作。

这在现在人看来,不就是脑残吗?亏他运气好,楼上有位大妈冲他招手,小伙子来刷刷我家的煤气灶吧。

天黑收工回家,仔细一算账,他high不起来了。

尽管刷灶赚来的收入有8元,但清漆和银粉就占了7元,一天劳累,不过1元的收入。

而张大中想要的是更多的钱,这种想法贯穿于他整个商业生涯,多年以后将大中电器卖给国美,他没要股份、没要未来,只要钱。

张父过世之后,张母独立抚养7个子女。

“文化大革命”中,她上街贴了内容为民主和自由的大字报,毫无疑问,被定为“反革命”。

1979年,国家开始拨乱反正,政府补偿了张家7000元,兄妹7个,每人1000元。

刚刚插队回京的张大中有了对象,就把钱分成两份,一份用来结婚,一份用来创业。

这钱,在他眼里那是母亲的命啊,他得以命相搏。

断断续续,张大中做了些零碎生意,一晃两年。

两年时间能改变什么?张大中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给自己设定了变化。

1982年,他在自家厨房做出了60台落地灯。

在那个没有宜家、曲美的年代,纯手工打造的落地灯,那就是iphone4啊,全部脱手后净赚160块,相当于他半年的工资。

信心爆棚的张大中,第二天就递交了辞职信,他要去赚钱,赚很多的钱。

张大中也不知道,此时的北京城里,有一个叫黄光裕的人也在筹谋同样的事情,赚钱。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简短5篇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简短5篇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简短5篇创业,行动是实现梦想、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

听人说,你是别人故事的听众,自己做,别人会成为你故事里的听众。

那么你知道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吗?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白手起家创业故事110年前,一家取名为“壹加壹”的制衣店在广州悄然诞生,老板是20岁的陈展鸿。

10年后,“壹加壹”由一家庭制衣作坊发展成为时装设计公司,进而组建“壹加壹”实业有限公司,没有本钱的创业,10年间,陈展鸿由一个个体户变成了拥有20多家企业的大老板,资产达几千万元,每年仅出口服装就创汇1500万美元左右。

发展如此迅速显赫,除天时、地利、人和之外,高超的操纵市场的技巧亦不可低估。

“壹加壹”的产业包括服装、电器、鞋类、餐饮等,但服装是大头,服装收入占总收入的80%。

而服装款式,面料的更新是以季计、月计,如何在迅捷的交替中把准市场的脉搏是至关重要的。

陈展鸿说,他采用的是“排炮战术”,即每设计出一种新颖服装,必是放一排“排头炮”投放到市场检测一下市场的需求情况,再根据第一排炮的轰动效果,决定第二批、第三批的投放量。

“壹加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有节制地“轰击”市场,每种新产品投放到市场总留有余地,决不“轰”得过火,适可而止。

陈展鸿的想法是顾客买东西就跟吃饭一样,某种东西一下子吃得太饱,就会对这种东西腻味,再也提不起它的兴趣。

一种产品是一次性的,但商标则是长期的。

没有本钱的创业,如果对“壹加壹”商标”腻味”了,以后的市场则难以打开,所以“壹加壹”在每一种新产品最畅销时,下一个新品种又成熟了,这样,就可以不停地以“快”和“新”轮番轰炸市场。

为保证“壹加壹”产品的“快”和“新”的特色,陈展鸿十分注重信息,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变成产品,抢占服装“新潮头”。

目前,“壹加壹”仅西装的款式就有20种之多。

没有本钱的创业,靠“快”和“新”还不能在市场稳操胜券。

市场的真正主宰是顾客,只有赢得顾客,才能赢得市场,才能保证“轰”得有力。

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范文

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范文

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范文《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叫《第二十条》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这部电影没有那种好莱坞大片式的华丽特效,也没有跌宕起伏到让人心脏受不了的夸张剧情,但就是有一种魔力,能把人深深地吸引进去,让你仿佛置身于主角们的世界中,跟他们一起经历喜怒哀乐。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叫老张。

老张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平淡如水,每天就是上班下班,回家照顾老婆孩子,偶尔跟朋友喝个小酒,吹吹牛。

可就是这么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却因为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让他的生活彻底变了样。

事情是这样的,老张所在的公司,因为一个项目出了问题,老板决定裁员。

好巧不巧,老张就成了那倒霉蛋中的一个。

这一下,家里的经济来源可就断了一大截,老张那个愁啊,头发都快被他自己薅秃了。

他每天到处找工作,可这年头,工作哪有那么好找啊!不是人家嫌他年纪大,就是嫌他没什么特别的技能。

老张这人吧,性格有点轴。

他就不信自己找不到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累得跟条狗似的。

他老婆看着心疼,劝他别这么拼命,可老张那股子倔劲儿上来了,谁说都不好使。

有一天,老张在人才市场碰到了一个老同学。

这老同学现在混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开着豪车,穿着名牌,身边还跟着个漂亮的小秘书。

老张心里那个羡慕嫉妒恨啊,可脸上还得装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

老同学倒是挺热情,说要帮老张介绍工作。

老张一听,心里那叫一个乐开了花,以为这下有救了。

结果呢,这老同学就是个大忽悠。

给他介绍的工作,不是要先交钱培训,就是那种不靠谱的传销组织。

老张这才明白,靠别人是不行的,还得靠自己。

就在老张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个商机。

他们小区附近没有一家像样的早餐店,每天早上大家都为了吃口早饭到处跑。

老张心想,自己何不搞个早餐摊呢?说干就干,老张拿出了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些设备,租了个小摊位,就这样,他的早餐摊开业了。

刚开始的时候,生意那叫一个惨淡。

张大中:从小贩做到全国家电连锁店老板

张大中:从小贩做到全国家电连锁店老板

张大中:从小贩做到全国家电连锁店老板
一才
【期刊名称】《劳动保障世界》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 从刷煤气灶的小贩到身价几十亿的商人,平民商人张大中的发家史里写满了他的努力.rn刷煤气灶的小贩rn1980年8月里的一个周日,北京市甘家口国家经贸委的住宅楼下,有一个小贩背着个军绿色的破包,举着个牌子,顶着烈日走来走去,牌子上书几个大字--刷煤气灶,还有一个副标题,以稍小一号的字写着:八毛钱一个!破包里装着他生财的瓶瓶罐罐,里面装着烧碱、清漆、银粉以及一块大抹布.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一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老板家电:创新带来精细生活——老板新品亮相发布会 [J],
2.家电销售:卖场商家博弈加剧家电大卖场争开连锁店大品牌自建专卖店 [J], 郑慧漩
3.全国百家大中型商场主要家电市场分析 [J], 余义宽
4.只要坚定做到一切都会美好张守智吕晓庄60年陶瓷设计作品展全国陶瓷人大会发言 [J], 刘培金
5.小贩开出茶叶品牌连锁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人物的“致富经”

小人物的“致富经”

小人物的“致富经”
张振中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
【年(卷),期】2001(000)006
【摘要】如今,有不少人下岗,做小生意的人满街走,还有啥赚钱的好门路?以下几位小人物致富的经历告诉你,生财之道其实简单又简单。

从易拉罐中“拣出”的百万富翁有许多人靠拾破烂成了“破烂王”,有人仅得粗茶淡饭。

王洪来入行伊始,就不像同行那样走街串巷去收货。

他动了脑筋:一要专项收集,二要讲规模效益。

他发现当时沈阳市没有人专收瓶子,于是灵机一动,把全市大医院丢下的瓶子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张振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
【相关文献】
1.迟子建笔下的小人物叙述——分析小人物及小人物的叙述内涵 [J], 刘雪梅;
2.以小人物展示时代风云--论吴刘维作品中“小人物”形象 [J], 余佩
3.小人物的大形象——浅析《红楼梦》塑造小人物的特点 [J], 陈佳妍
4.小人物大舞台——初访“小人物”乐队 [J], 傅祥荣(文);
5.小人物悲剧命运下的社会现实——简析曹保平《追凶者也》和《李米的猜想》中的小人物形象 [J], 陈吕;谢廷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大中从一个刷煤气灶小贩赚到36亿发布时间:2009-07-03 10:34:10阅读:20次大中公司始建于1982年,几年后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音响设备制造厂。

1989年,正式注册为北京市大中电器有限公司。

刷煤气灶的小贩,到升价几十亿的资本家,平民商人张大中的发家史里写满了他的努力。

张大中认为,卖掉大中从外部条件看,是家电连锁进入了整合期,区域性家电连锁的发展前景堪忧,“不能等到企业经营得狼狈了才卖。

”他决定退出了,但必须风风光光。

他在去年底挑了个最好的时机,把2亿元固定资产的大中电器卖到了36亿元。

与之相周旋的是,家电业的大佬们——黄光裕、张近东、陈晓,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

但他们都没能从他身上获得多一分的好处。

他坐在北京西郊的青清商厦3层办公室里,开始了新的事业。

这里曾是大中电器的总指挥部,现在变成了大中投资公司。

刷煤气灶的小贩1980年8月里的一个周日,北京市甘家口国家经贸委的住宅楼下,有一个小贩背着个军绿色的破包,举着个牌子,顶着烈日蹿来蹿去,牌子上书几个大字——“刷煤气灶”,还有一个副标题,以稍小一号的字写着:“八毛钱一个!”破包里装着他生财的瓶瓶罐罐,里面装着烧碱、清漆、银粉以及一块大抹布。

1980年的中国还没开始执行双休日,每周只休息周日一天。

街上的小贩还很少见,也没有任何塞在住宅区里的小广告。

在一个国企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当时许多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个刷煤气灶的小贩衣着挺干净,背着一个“装备”齐全的小包。

楼上的一位大妈朝他招招手,“上来吧。

”张大中以500块钱启动的第一单生意开工了。

那时,北京的普通家庭还没用上燃气具,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土夯的煤气灶台,日子一久,烟熏火燎就黑乎乎的,张老板打开背包,拿出抹布,先清理一遍灶台,然后给灶台抹上烧碱,用湿抹布哗哗地洗,再用清水把灶台表面清干净。

清干净灶台只是第一步,重要的工序在后头,把清漆和银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好,再均匀地粉刷上去,才是这个活儿的核心所在。

年轻小贩张大中在8月的酷暑中干得满头大汗,一天下来,刷完了10家。

迎着晚霞,拖着疲惫的身子在回家的路上,张老板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总共收入8块钱,但是使用的清漆、银粉跟烧碱就值六七块了,还落了一身的累。

于是,这成了张大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事家政服务业。

从自信满满地进入,到疲累而狼狈地退出,张大中只赚得了一块多纯利以及够给自己和大哥家再刷两次煤气灶的烧碱、清漆和银粉,当然,大抹布也算赚的。

张大中并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游手好闲而被迫当小贩的。

恰恰相反,他有一份在当时看来挺不错的工作——在北京郊区的一个供销社当电工,那个供销社有3间北屋、20多名员工,卖着国家管制的油盐酱醋,月薪30块。

“那种生活是,你坐在那里一眼就能看到自己50岁后的样子,掐指一算就能算出自己一辈子工资的工作,简直让人感到绝望。

”张大中回忆。

张大中兄妹7个,排老三。

父亲是旧时朝阳大学法律系肄业生,母亲是一个富商的独生女,“很漂亮、非常有想法”。

父亲早年参加过革命,是共产党员,但是身体不好,早在文革前、张大中十几岁时就过世了,妈妈成了整个家庭的支柱。

但是文革当中,妈妈上街贴了要求民主和自由的大字报,最终被定为“反革命罪”。

至今,张大中仍然保存着自己从档案馆中复印出来的当年“四人帮”给母亲的判决词。

跟他母亲一批被判处死刑的有29人,每个人都有当时的检察院的三四行评语。

别人的判决词是“反革命气焰极为嚣张”,或者“仍很嚣张”,而到了他母亲那,却是“反革命气焰极其嚣张,而且嚣张到了极点”。

她是一个到死也绝不低头的人。

张大中无疑遗传了这一倔强的性格。

在跟国美谈判时,张大中跟黄光裕说:“你必须比苏宁高8个亿,否则我宁愿30亿元跟苏宁谈,也不跟你谈。

”这种固执,对手不理解,身边的人也不理解,但是,“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哪怕后果很糟糕。

”但对张大中的事业真正起到帮助的,还是这种不安分的基因。

1979年开始,国家开始拨乱反正,但是当时要求平反的人很多,政府的平反时间更多取决于受害人家属的上访激烈程度。

张大中的大哥、二哥都是踏实安分的人,大哥当时已经分到外地工作,供养弟弟妹妹们生活。

他瞒着大哥,拿着材料到处上访,市委、中央都跑遍了,“在大哥眼里我这是典型的给组织添麻烦,一直到平反的补偿彻底发下来,我才告诉大哥。

”张大中回忆道。

1980年,落实政策,政府补偿了张家7000元,兄妹7个,每人1000元。

面对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1000块,张大中陷入了沉思——用这笔钱干什么?跟兄妹们一样拿去买电视机、买大衣柜?那是绝对不行的,不能糟践了!尽管他没有想得很具体到底用来干什么,但是一定要拿这笔钱“干点什么”的念头非常清晰。

这一年,张大中31岁,刚刚插队回城,并在同学的介绍下有了对象,1000块钱被他一分为二,一半用来结婚,剩下的作为“干点什么”的启动资金。

这一切促成了供销社电工张大中,“变身”为1980年8月的那个刷煤气灶的小贩。

“我觉得,做人做生意一定得比别人都多看半步,别人没有想要去做生意时,我已经开始尝试,当看到刷煤气灶不行时,我又能立即画上句号。

”26年后,张大中再次给自己的一项生意画上了句号,不同的是,昔日的小贩已经成为身家亿万的老板,需要处理的后续资产也远远比当年那些清漆、银粉、大抹布值钱。

电器铺的小老板看到刷煤气灶不赚钱,小贩张大中并没有停下他“干点事情”的脚步。

1982年冬,在自家厨房做出的60台落地灯,成为张大中经商盈利的起点。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张大中的几十台手工落地灯虽然是“三无”产品,还是被居民们抢购一空,甚至还有一个供销社来向他采购了几十台。

在甘家口的一个商场里,张大中卖出的8个落地灯共纳了2.4元税,而20多年后,因为将大中电器以36亿元的价格卖给国美,他纳税5.6亿元,成为国内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最多的纳税人。

60台落地灯最后一共赚了160块钱。

对于一个月工资30块,还要上交老婆26块的张大中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巨款。

这笔钱对他来说最大的意义,不是多了几个月工资,而是从根本上坚定了他能够靠自己双手干一番事业的决心,“从插队的农民,到供销社电工、到供销社售货员,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东西获得公众的认可,卖出去的落地灯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1982年底,张大中向供销社领导递交了辞职信——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都是一封个性化十足的辞职信——由于这份工作不符合本人理想,我决定辞职,请供销社领导予以批准——供销社的领导和岳父岳母出于好心,都极力劝阻他别丢掉这个“铁饭碗”,但是张大中还是选择了辞职。

落地灯的生意做了没多久,张大中发现一个朋友单位有一批积压的电子元器件,可以用来做音响放大器,他如获至宝,低价买下,用自己的电子知识做成一批音响放大器卖,物资匮乏的市场再次给了“先走半步”的张大中丰厚的回报——放大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他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1982年4月,张大中成立了“张记电器加工铺”,专门生产音响放大器,后来拓展到音箱制造、安装等领域,后来改名为金钟音响厂,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每年能赚辆奥迪的钱。

”音响制造厂做了几年后,张大中发现,在北京,制造业不如商业,“北京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制造业的利润太低,资金周转周期太长,我发现做电器原配件赚钱更容易。

”他立即将主要精力放在电子原配件的销售上。

1986年,张大中的第一家电器原配件门店在中组部路口的灵镜胡同8号开业了,虽然只有十几平米,但是生意非常红火,他手里攒下了四五万的积蓄。

他承认,自己跟一般的小老板没什么两样,有钱了第一件事情就是想着去存款,先存一半在银行,剩下的再想着去增值,“我就是按着最朴素的道理在做生意,从来不拿自己去冒险,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多少。

”张大中说。

“违纪”当上大老板张大中从一个小老板向大老板飞跃的标志性事件,应该从他的一次“违纪”算起。

事实上,张大中的创业经历和改革开放的每一步紧密相关,他的遭遇集中代表着一代草根企业家的命运。

1986年的一天,张大中被通知,去北京市工商局“坐一坐”,他心情忐忑地去了——“违纪”了,因为他的“张记电器加工铺”开了两家,那时,任何个体户不允许开分公司,“连锁店”还完全是一种资本主义特质明显的玩意儿。

如此挨过一年。

“到1987年,我看到政策允许开分公司了,你不知道我的心情有多复杂。

”张大中深有感触地说。

让张大中的事业进一步飞跃的,是1993年开张的玉泉路音响城。

电子原配件、音响等电器生意,伴随在当时风靡全国的卡拉OK热财源滚滚而来。

但是,张大中再次敏锐地发现,偌大一个北京城,卖音响的店没有一家大到能够把所有的品牌、零配件集中起来销售的,都是十几平米、几十平米的小店。

他决定搞一把大的,看中了玉泉路一家几万平米的商场,租了下来,成立了一家大中音响城。

但是,这个想法却没有像以前几次那样见效。

“玉泉路店起初的想法很好,但是初期的现实很残酷。

”后来加入大中电器、跟随张大中多年的大中电器总经理宋红说。

刚开始搬过去,由于知名度不高,经营非常惨淡:一天的流水,连给店员开工资、付电费都不够。

整整有半个月的时间,张大中根本睡不着觉,天天都想该怎么办。

这是他经商以来经历的最大一次挫折。

“当时也想过,赔到一定程度,实在赔不起的时候,就回我城里的小零售店。

但是觉得真是丢不起人,没脸看当时跟我一样在城里开小店的小老板们。

”张大中现在想起来还有些不好意思。

他还是决定坚持。

咬牙挺了半年之后,这个大音响城在京城老百姓中间逐渐有了名气,大家都知道玉泉路有个最大的音响城,里面所有音响一应俱全,选择余地大。

这个音响城后来不仅经营音响,也开始代卖家电,直至后来以家电为主,张大中真正走进了家电生意的圈子,并且在北京城里各处复制玉泉路店的模式,成为北京市场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

从小老板到大老板飞跃的关键点,体现在2002年中央电视塔店的选址上。

张大中直言,整个大中电器的价值,这个中塔店能够占40%。

坐落于玉渊潭公园西门对面的中塔店,是三环上唯一一个有大面积停车场的家电卖场,自2004年以后,每年的销售额都在10亿元以上,2007年甚至达到了20亿元。

这是大中电器所有门店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一家。

这个店的开张,又完全是张大中个人决策的结果。

“中塔地下商场在建的时候我就进去看过,觉得是个很宏伟的工程,建成后,那里被用作批发市场租出去,生意一直冷清。

”张大中如此描述这个店最初的情形,谁都不信这里能开火一个电器连锁店,但是张大中不信邪,以很低的租金拿下了中塔店,整改后进行大规模宣传,作为大中的标志性门店推广。

经过一年的强力推广后,中塔店开始盈利,不仅迅速成为大中所有门店中最赚钱的店,而且也是全国家电连锁门店中单店销售最高、最赚钱的店。

附件:没有附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