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薛法根

合集下载

例谈文本精读的有效教学策略——以《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为例

例谈文本精读的有效教学策略——以《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为例

语文窑[摘要]阅读教学中的精读就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针对该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教学价值,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去精读文本,从而有效解决文本中的疑难点、混淆点以及核心点。

阅读教学中的精读不同于细读,它是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上科学地引领学生获得知识,习得本领。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怎样引领学生精读文本呢?从文本语言、文本结构、文本主旨这三个方面,采用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精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文本精读;语言;结构;主旨[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7)31-0074-02精读就是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反复咀嚼”、深入涵泳,从字里行间咂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和用心,体会文章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品出文章高妙的手法、丰美的意蕴,感受语言的精神境界,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拥有高雅的阅读品味,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

精读有助于学生对于重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和体会,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汉语言的语境语感能力。

通过精读,亦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语言、构思和内容及气势的整体感触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于语文课文学习的兴趣以及对博大精神的汉语言文化的热爱。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精读?本文试从文本语言、文本结构、文本主旨三个方面来谈。

一、读文本语言,品情味与理趣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薛法根老师也说,教师需要“浸入”文本,涵咏体悟,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本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品出字里行间所包孕的丰富的情味与理趣。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名人名篇,在语言文字表达上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品读课文时,教师应不断地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组句中表情达意的匠心所在,吸纳文本语言的表达艺术,铢积寸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如: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350字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350字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范文350字(精选5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350字1在我们身边,有无数株柔媚的柳树,长长的绿色的柳枝与优美的身躯无不让人联想到那美丽的少女。

然而,在青海高原上却有一株两合抱粗的柳树。

在他生命的历程里,恒难想象有多少夹杂着冰霜的狂风暴雨,有多少次雷公电母大发雷霆,跟难想象多少次它在渐渐苏醒,在渐渐抽出新枝。

是命运的不公还是生来就如此?这株柳树从来就没有想过那么多,而是有勇敢顽强的精神去面对残酷的现实。

正如霍金所说:“无论命运有多么坏,人总该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要敢于正视现实,向命运挑战,为了理想而奋斗、努力。

”是的,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多多少少会遇到些困难或危险,这是,如果因担心害怕而畏缩不前,那么终将一事无成;但如果你迎难而上,那便极有可能战胜困难或危险,取得成功。

就如同这株柳树,在连小草也不愿意安家的地方上努力吸取养分,终于拥有了百十余平方米的绿阴。

尽管命运对有些人是不公的,但是,只要我们不屈服命运的摆布,面对所谓的困难或危险时,不样灰心,不养丧气,风雨过后,灿烂的彩虹才会粉妆登台。

只要我们能够顽强的与命运抗争,将命运捏在自己的手里,就能赢得一片属于自己的绿阴!《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350字2这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顽强地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方壮观而独立的风景。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生存了下来,而且还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能看出它的生命力之顽强,也表现出它坚贞不屈、不屈不挠的精神。

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却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也要像这株柳树一样,把每次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垫在脚下,让它成为垫脚石。

俗话说的好:彩虹总在风雨后,没有风雨哪来的彩虹?我们要坚忍不拔,永不放弃,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强者!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350字3读完《青海高原一株柳》,我的心深深地被长在高原上的柳树震撼了,这棵柳树生长广袤无垠而又贫瘠荒凉的高原上。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范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范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范文【精华】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范文1《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我很喜欢,投入感情的教学也得到了学生的真情回报。

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心情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现出的精神魅力所在。

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我打乱了文章叙述的顺序,把学习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

1、认识青海高原一株柳。

2、感受它生存环境的恶劣。

3、理解感悟为生存付出艰辛卓越的努力。

4、对比升华情感,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在感受教学成功体验之余,我又觉得为保证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有些教学环节中就显得品读欣赏不够到位,留下一些遗憾。

如何解决好高年级语文课深度与完整性的统一,还有待于今后教学中不断思考与探究。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范文2《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

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青海高原一株柳》 课文-word文档

《青海高原一株柳》 课文-word文档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这是一株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惟一的一株柳树。

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种树。

没有树林的原野尤其显得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渺茫和苍凉。

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炼;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我便抑止不住猜测和想像: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撒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

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苗子全部嫩抉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株柳树就造成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千年奇迹万年奇迹,无法猜度它是否属于一粒超级种子?我依然沉浸在想像的情感世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殛,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凝经受过一次摧毁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顽强一种侥幸,还是有神助佛佑?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

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挑起矛盾的冲突

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挑起矛盾的冲突

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挑起矛盾的冲突作者:陈跃红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年第04期我们的语文教材存在许多矛盾冲突,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存在矛盾冲突,作为一名高明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挑起矛盾的冲突,促进孩子的深度思维,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语文课堂中学习,有矛盾师生互动才会更精彩,有矛盾学生思维才会更积极,有矛盾学生情感才会更投入,所以笔者认为挑起矛盾的冲突,就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一、主题解读的矛盾冲突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教材的主题思想就存在着矛盾冲突,文本内容(情节、思想)就是在矛盾冲突中逐步展开,逐渐清晰,最终明朗。

作为教师——课堂的组织者、教学的引领者,就应该紧扣这个看似充满矛盾的主题组织教学,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就是一篇看似存在主题矛盾的文章,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就把这对矛盾给呈现了出来: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这篇文章时是这样紧扣这个主题矛盾组织教学的:师:还记得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吗?(生背)如果把这样的柳树比做人,你认为比做什么样的人比较恰当?生:婀娜多姿的女子。

师: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株柳树——青海高原之上的一株柳树,它长什么样子?(生读第五自然段)师:如果把这株柳树比做一个人,你觉得是个什么样的人?生:一个坚强的男子。

(学生自主阅读,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生铁铁定的色泽、巍巍然撑起、苍郁、深沉、独特锻铸……体会到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像是一个高大魁梧、深沉刚毅、饱经风霜的男子汉。

)师:学到这里你会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并且引出文字: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它是怎么活下来的,又是如何壮大起来,成为一方独立的风景的?怎么就一棵,而没有其他的呢?……接下来师生就围绕着这个主题矛盾的冲突展开阅读研究活动(以上课堂实录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第11期,在引入本文时作了适当删选),整堂课指向性明确,学生思维活跃,深刻感受到了本文架构巧设悬念的匠心独运,真切体会到了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百折不挠。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1有一幅图:图的主角是一株“婀娜多姿”的柳树。

奇怪吗?当然不奇怪。

别的不说,就说咱生活的地方叫啥?这里“是江南水乡”别的不多,但这柳树你要多少就有多少。

别急,再仔细看看。

树的背后是什么?一座座山峰落入眼帘。

那磅礴的气势,让人而“怯”步。

青海高原啊!你的干旱与寒冷从不宽容任意一种植物的生存,当你面对它时,你没有被感动吗?风的任意抛撒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是风的“技术”了不得?No!是风带来的'柳絮了不得?Yes!柳絮可能从未想过风回到那儿,就把它抛散。

当它面对寒冷时,它也会想妈妈,它也会哭涕。

但它却没有那么容易就被打败。

应为它和人类一样拥有它的梦想与固执的想法。

它渴望长成一棵大柳树,即使是在青海高原上。

它用梦想筑成了堡垒,而堡垒里便住着它最顽强的精神!一次次旱死又一次次复苏让它的身躯已有两合抱粗了,绿的深沉的柳枝叶,不禁让人问道“他”吃过多少苦?现在的90后,没吃过大苦,更别说“蛋蛋”后了,虽然我们没吃过大苦,但我们却异常立。

当我们认为我的精神叫顽强时。

却突然发现,真正的顽强还离我们太远,没吃过大苦的我们,永远无法想象或体会到柳树的努力与孤单。

青海高原!你可以不宽容其他植物的存在,唯独它,你不行,因为他有令人生畏的生命力。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2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有着与命运做抵抗的勇气;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能在恶劣的环境下茁壮成长;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有着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

它的坚持,它的顽强造成了一方壮丽的风景。

它就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株神奇的柳。

这株柳树饱经风霜,存活了下来,并且长得生机勃勃,婀娜多姿,不得不使人敬佩它那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

课文中说“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这句话其实不只是在写柳树,也是在借柳喻人,并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有可能不公平,但是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四步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四步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下来要思考 的就是该教 给学生什么 , 怎么去教 。
们 寻找柳树 身上 的“ 男人特征” 。 这是 多么有趣 的
课 文这么长 , 解读可 以多维 , 但如果 一节课 课 堂活动 、 训练方式 !好 了, 它 山之石可 以攻玉 ,
的学 习要 面面俱 到 , 产生 的后果无非 有二 : 要 么 那就演绎一回“ 拿来 主义 ” 吧。
如 此情有 独 钟 灞河 柳 的生长 环境之优 来对 比衬托 高原柳 生长 青 海高 原 的柳 树如 此激 情进 发 , 眼前 的柳树激 活 环境 的极其 恶劣 , 用其 他柳树 苗子 的冻死 , 旱死 了——其 实这是 因为在那一刻 ,
并 与之发生 碰撞 , 激起 了创 来反衬 这株 柳树的顽强与坚韧 ; 开篇使用 镜头感 了作者 的人 生记忆 , 文字使 画面 由远及近地推近 、 聚焦 、 定格 到柳树 ; 作 灵感 , 我 想这也 就是朱 自清先 生所说 过 的“ 刹
那 主义” 美学原则 。 至此 , 我又发现文 中还 暗含着 想启迪 , 享受审美情趣 。 ” 我想 , 如果不 能激起学 另 一个写作手法 : 托物言志 。陈忠实表达 了 自己 生 对文本 的兴趣 , 又怎能要求 他们“ 钻研 文本” ? 要 成为一 株高原柳 的志 向 , 或者 , 他未 尝不觉得 那 么 , 怎样在课堂上采用孩子们喜爱 的方式来带
度 。说得再通俗点 : 这是一根难 啃 的硬骨 头。很 巧, 我 的一节公开课 内容 就确定 为这篇课文 。 第二步 : 解读作者
如果解读只是就文本而文本 ,就很可能断章
取义 , 片面解读。孙绍振教授在《 名作细读》 的第二
曾有位名师讲过 : “ 你教 给学 生 的, 就是你 自 章《 艺术家心灵奥秘的多维透视》 中说 : “ 从客观对

亲近“和美语文”——听盛新凤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精选14篇)

亲近“和美语文”——听盛新凤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精选14篇)

亲近“和美语文” ——听盛新凤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精选14篇)亲近“和美语文” ——听盛新凤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篇1 此次桐乡之行,有幸聆听了浙江省小语青年名师“共同体”执教的课例。

一堂堂朴实、生动的课,诠释了汪潮教授倡导的“智慧语文”、“简约语文”。

盛新凤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有小家碧玉的精致婉约,更多的是大家闺秀的洒脱自如,她那行云流水般的教学风格令在座一线教师如沐春风。

正如她所说的:“教学要追求两极之美,既要有阳春白雪之美,又要乐意做下里巴人,也就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达到融会贯通。

”体现了她“和美语文”的教育思想。

盛老师以严谨巧妙的、真挚感人的情感投入,展示了一堂充满诗意与语文课。

一、点——线——圆结合,流溢整体美。

在这两节课中,盛老师找到了“撑立”这个结合点,抓住"撑立",挖掘其内涵。

开始让同学们按课文自然顺序读,通过学习描写柳树的外形来感受它的高大粗壮,感受其生长环境的险恶,为丰满“撑立“作准备。

先读作者关于柳的猜想,听音乐,感受柳在中的无奈,坚强。

再读,找出什么地方写出了柳撑立的不容易。

突显了三个“多少”四个“又”。

此时,设计三次想象与切己体会来突破此难点:a、想象经历虐杀生灵﹑高原风雪﹑雷轰电击时,柳树是怎样的?b、想象它撑不过去时,是如何鼓励自己的?c、想象它在苦苦撑立时,平原柳树是怎样的?通过三个想象使柳树的”形”与”神”更清晰,把学生引入文本,真诚的感受。

最后以“伫立”回还照应“撑立”,回归题目。

老师引领着学生读懂了一棵柳树,读懂了一种精神,悟得了人生的一个道理,还学习了作家遣词造句的匠心。

【片断】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立在高原之上。

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

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青海高原一株柳》阅读演练【优秀8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阅读演练【优秀8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阅读演练【优秀8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青海高原一株柳》阅读演练【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青海高原一株柳》阅读演练篇一在第一课时研讨时,我上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

这次去无锡有幸又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这一课。

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迥异,正如李伟平校长在评课时所说的锡师附小承老师的课精致、细腻;而南京百家湖小学王老师的课粗犷、豪放。

承老师的课可以说是扎扎实实的课,他把教学设计成五个环节:一、复习,回顾灞河边柳;二、对比,感受柳树形象;三、品味,感受高原特点;四、想象,感受生命奇迹;五、回归,深化课文主题。

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学,在说课的反思过程中他意识自己的问题,觉得自己扶得太多,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学。

如果用新基础的理念去评这节课,我想这一定不是一节好课,因为老师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去讲,这无疑又是一节好课。

承老师的课堂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我想就我感受最深的多媒体的使用来聊聊承老师的课。

如何使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是我们每个老师所追求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为什么时候使用多媒体而困惑,我们常常发现当给孩子们展示多媒体课件时,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会过多地集中到课件上,不但没有对教学起到帮助,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

李伟平校长对多媒体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倡用多媒体,画面少用,音乐多用。

”画面少用就拿承老师的课件来说,课文中的那一株柳树,书上描述的是“大约有两合抱粗”、“树阴覆盖了百十余平方米”。

承老师在搜索了许多的网站后,仍没有找到这样一株柳树,最后勉为其难地扫描了课文的插图,其实插图跟所描述的也相差甚远。

李伟平校长建议:既然找不到这样一株柳树,何不让学生去自由地发挥想象,有了老师给出的图片,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定势了。

音乐多用在教学第三部分,感受高原特点时,课件展示了一幅苍凉的高原景象,同时一种悲壮的音乐响起,老师和学生一起朗诵起古典的边塞诗词。

揣摩文本语言精妙传神之处

揣摩文本语言精妙传神之处

例如《 我和祖父的 园子》 太 阳在园子里 句 、 中“ 过渡段 、 文题 等 , 在备课 时认 真研读课 标 , 是显 得特 别大 。花 开 了, 就像 花睡醒 了似的 。 研 读 教 材 , 住 牵 动 文 章 整 体 内 容 的线 索 , 抓 设 鸟 飞 了 , 像 鸟 上 天 了 似 的 。 虫 子 叫 了 , 像 计 引 领 全 篇 的 大 问 题 , 大 问题 的 引 领下 走 入 就 就 在 虫 子 在 说 话 似 的 。一 切 都 活 了 , 做 什 么 , 要 就 文本 , 入 文 章 的 “ 枝 末 叶 ” 顺 畅 地 实 现 “ 走 细 , 整 做 什 么 , 怎 么 样 , 怎 么 样 , 是 自由 的 。倭 体 把 握 ” 要 就 都 。避 免 了教 师 问 题 设 计 的 无 效 性 , 改
揣摩文本 语 言精妙传 神之处
马 娟
学 生 语 文 能 力 高 低 的 一 个 重 要 判 断 依 据 语言 , 有着作家 自身独特的烙印 。抓住这种新 是语言 表达 。表达能 力的提高 有赖 于对 他人 鲜 的 、 到 的 、 为 个 性 化 的 语 言 让 学 生 细 细 独 极 的表达形式 、 表达方法的借鉴以及在实践 中的 品 读 、 累 , 催 生 学 生 个 性 化 的 语 言 大 有 益 积 对 感 悟 。关 注 语 言 形 式 正 是 将 语 文 教 学 的 重 点 处 。青海高原一株柳》 《 用青海高原的苍茫苍凉 由 内 容 理 解 引 向对 形 式 的研 读 、 析 、 鉴 、 品 借 运 来 衬 托 它 的高 大 、 实 、 硬 、 郁 ; 灞 河 柳 粗 坚 苍 用 用 , 而促 进 学 生 选 用 正确 的 、 当的 乃 至最 富 的 极 易 生 长 来 对 比高 原 柳 为 生 存 和 生 长 所 付 从 恰 表达 能 力 的 语 言形 式 表 达 自己 的思 想 。 由此 可 出的难 以想象 的艰苦卓 绝的努力 。作者 的感 见 , 注 文本 语 言是 语 文 教 学 的应 有 之 义 。 关 情 由惊 异 的 “ ” “ 迹 ” 顽 强 ” 感 叹再 啊 到 奇 “ 的 咀 嚼 文 字 到 “ 拜 到 敬 畏 的 地 步 ” 最 后 由 衷 地 赞 颂 它 崇 ,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
高原上,有一株孤零零的柳树。

它生长在青青的草地中,犹如大地上的一抹翠绿。

这株柳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它像一个坚强的战士一样守护着青海高原。

纵观四季,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酷暑的夏天,它都傲然屹立不倒。

在漫长的冬季,树枝披上了洁白的雪衣,宛如一位穿着银装的美人,给整个高原增添了一抹宁静的景色。

而在炎炎夏日,它的翠绿色给人带来一丝清凉,宛如一把大伞,为来往的行人提供了短暂的遮荫。

柳树的树干笔直挺拔,树冠茂盛,像一位英勇的将军。

它的枝条柔软而韧性十足,即使经历了风吹雨打,也从未低下过头颅。

春天来临时,柳树的枝条上长出了一片片嫩绿的叶子,它们像婴儿的小手一样柔软、滑嫩。

随着春风的吹拂,枝头上的嫩叶轻轻摇曳,仿佛在和大地对话。

每一片嫩叶都承载着生命的力量,为整个高原注入了一份生机。

在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中,柳树的形象深深吸引着人们。

它不仅是青海高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青海人民的精神象征。

柳树教会我们坚守、奋斗、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

青海高原一株柳,它如一首永恒的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壮丽的篇章。

它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让我们向这株高原上的勇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向青海高原致以最美好的祝福。

这就是青海高原一株柳,它是高原上的奇观,是大地上的明珠。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株柳树的美丽与坚韧,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让这样的美景永驻。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资料教学小记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资料教学小记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资料教学小记关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资料教学小记《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简记这是一篇喻理于物(借物喻理)的散文。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文章始终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一句构架全文。

而全文结构紧密,多处词句存在有紧密的内部联系,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切割、重组、勾连是设计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我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切割重组,以期实现合理勾连,突出教学重点,把握文本深度含义。

即由课文第中心句开始,直接进入课文语言文字中,不作任何导入。

然后浅层触摸这株柳树——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从外表上来理解这株柳树与众不同之处。

在教学设计中,我首先出示课文中心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让学生找出这个中心句的关键词,弄清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然后反问学生,如些常见而平凡的`柳树,有什么神奇的呢?甚至神奇到令作者“望而生畏”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近这棵柳树,将目光聚集到这棵柳树的外形上来。

由课文细致的描写,看到它“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上”,从对“撑立”一词的深度分析理解,进一步看到这株柳树的强大的生命力。

这株柳树能长到“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这些句子能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生命力的旺盛,但并不能表现出“神奇”。

我将课文开头对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勾入此处,并适当补充“青海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

这里全年降雨稀少,有时连续两季不下一滴雨。

地面植被少,岩石裸露,增温散热都快,气候恶劣,是生命的极限区乃至禁区”这些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这株柳树生存环境之艰险,为理解“神奇”作好铺垫。

然后利用文中相关联的句子组织下一步更深入的理解。

即第四自然段中的“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有效利用文本语言资源把学生带入与作者相同的疑惑与猜测之中,通过对第六、七自然段的学习,及与第八自然段的简明对比,进而深切感受“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阅读力与文本的“解构”和“重构”

阅读力与文本的“解构”和“重构”

阅读力与文本的“解构”和“重构”作者:高修军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10期目前,对阅读力内涵的理解比较权威的观点是它包含三方面的能力,即获取信息、形成概念和作出判断的能力。

这是从阅读力的心理发展层面作出的界定,但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阅读对象(文本)和阅读主体活动方式的交互融通,因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活动主体与活动对象的接触方式。

笔者认为,阅读力培养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对文本语言的“解构”和“重构”的统一。

“解构”是一种理解的过程,“重构”是一种应用的过程,二者的结合体现了语言学习的规律,能够更好地促进阅读力的形成。

请欣赏特级教师薛法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几个教学片段。

一、“解构”【片段一】理解核心意象(出示文章第五自然段)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谈谈对这株柳的认识。

(生读)生:它像一个强壮的男人。

生:我觉得它像一个强壮的女人。

(生笑)生:照她的说法应该是女强人,但我认为它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爷爷。

师:饱经风霜的老男人。

(全场大笑)读了这段话,我们知道,它要么是个特别的女人,要么就是个男人。

再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哪些词句能够反映出这株柳树具有男子的特征。

生:“巍巍然”说它非常强大,并且是“撑立”的。

师:“巍巍然”的“巍”是山字头,本来是说山的,男人像山,女人如水。

生:“生铁铁锭的色泽”,颜色比较深。

师:是生硬、刚毅、阴冷的,更是饱经风霜的。

女人则是面如桃花,非常滋润的。

生:我认为还有“苍郁”和“深沉”,也只有成熟的男人才可以这么忧郁、深沉。

生:“百十余平方米”,这么强大,男人才这样,可以保护别人,这才体现了生命的“伟力”,同时也体现出男人的心胸非常宽广。

(掌声)生:“高寒”“缺水”“独特锻铸”说明生活非常艰难,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男人。

……师:我们找出了能够体现性别特征的词语来理解这株柳树。

下面我们带着理解把这段话再放声读一遍。

(生读)师: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子?生:是一个刚毅有力的男子。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我借鉴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实录,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一、抓住外形,体会柳树形象。

课一开始,以背诵《咏柳》开题,讨论人们心中的柳树,是女子形象,是美丽的代表,那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有时怎样的形象呢?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男子一般的伟岸、强壮。

抓住“巍巍然”和“撑立”,体会这株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

二、创设情景,诵读中升华情感。

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对比中体会青海柳树的品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之一《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与想象,赞美了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课堂上,我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为主线贯穿全文,把教学的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层层渐进。

一、图文对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树1、一幅广袤无垠的青海高原图片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自由读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并说一说,这株柳树是极其平常的柳树,为什么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就使得它神奇。

2、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体会柳树的神奇:第一层是图文对照,想象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能长出一株唯一的柳树,这是神奇的,然后体会“哦”的一声的想法和情感;第二层是图(稍远)文对照,想象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比其它地方更恶劣,却还能长出这样的柳树,这是神奇的,并通过反复读反问句提升学生的情感;第三层是通过图(近影)说柳树的神奇,通过文字想柳树的神奇,通过朗读感悟柳树的神奇,然后通过讨论“这株柳树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来体会柳树的生命伟力和作者的情感。

我先让学生品读3、4小节,找出关键的词句,体会青海高原的环境的恶劣。

再加以图片展示,在视觉上让学生再次感受青海高原那高寒干旱的环境,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之二走进鹤涛小学的课堂之前,我总是忧心冲冲:我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很难读透的文章,再加上我在课堂设计中的几个开放环节,假如孩子配合不好,那么我的课堂一定不会精彩。

十分感谢鹤涛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他们为本次活动作了充分的准备,课文读得如此流畅而有激情,课堂上表现得如此积极而又大方,让我的课堂增色不少。

在十位高段语文的参赛选手中,只有我一个是男教师。

这让我既感到庆幸又深感压力的存在。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记3-word文档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记3-word文档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记3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在上《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的时候,我是直接让学生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

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样子的神奇和生长过程的神奇。

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

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的基本条件,同时,朗读是教学的最基本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所必须达到的“情感”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而这种心境也是情绪的倾向。

《青海高原一株柳》词汇量大、语句优美,我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细细读文,从揭题导入到组织用各种方式的读书,学生学的兴味盎然。

朗读在课堂上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在课堂上让他们通过反复有感情的
诵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在一系列的诵读感悟活动中,找到这种满足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象·理趣·结构——薛法根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一、古诗引入,唤醒经验表象师: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柳树极易生长,随处可见。

还记得唐代诗人贺知章写过的《咏柳》吗?背一下。

(生齐背)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这是诗人笔下柳树的形象。

如果把这样的柳树比作人,你认为比作什么样的人比较恰当?生:像一个有着长头发的女孩子。

师:柳树和女人有着天然的缘分。

说某个女子眉毛很好看,叫什么眉啊?生:柳叶弯眉。

师:说某个女子身材特别好,要特别细,叫什么?(生答“苗条”)叫杨柳细腰。

好看吧?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印象中的柳就像一个——生:婀娜多姿的女子。

师:喜欢这样的女子吗?(生嘿嘿笑)别不好意思啊!喜欢就喜欢,婀娜多姿,多好啊!师:一般人看来,柳树,就像婀娜多姿的女子,给人的感觉是柔美的。

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株柳树是——青海高原之上的一株柳树,它长什么样子?自己读一读。

二、品读第五自然段,感受柳树形象师:(生读第五自然段)如果也把它比作一个人,你觉得是个什么样的人?生:一个坚强的男子。

师:请用心读一读,哪些词句体现了男人的特征,圈出来,自己读。

(生自由读)师:说一说哪些词语体现了男人的特征?生: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这个“两合抱粗”就体现出是很强壮的男人,女人再胖也不可能两合抱粗。

师:两合抱粗到底有多粗?来,把手伸出来,两个人这样合抱,粗不粗?请把这个词圈出来。

还有吗?生:“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壮而坚硬”,还有这个“粗实而坚硬”。

师:粗壮而坚硬,这个词很好。

还有吗?生:生铁铁锭。

师:生铁的颜色是——生:嗯,很——灰。

师:呵呵,灰,这个颜色叫冷色,对不对?我们说一个女人很美,叫面若桃花,是红色的。

这男人哪,饱经沧桑以后,脸色像生铁铁锭,很冷,很硬的,从色泽上看出是男人。

非常好,还有吗?生:“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这个“巍巍然”,还有“撑立”,也体现出是男人,不像女人那样柔弱。

师:撑立。

这个词圈出来,太重要了。

还有一个词,“巍巍然”,这个“巍”上面是什么?生:山!就像山一样高大。

师:形容男人像山一样高大伟岸,真好。

生:“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平常女人不会把男人感召起来,男人却可以把男人或女人感召起来。

师:是这样吗?(生笑)应该找哪个词?“生命伟力”,画下来。

伟力啊,伟岸之力,是吧?感召,感化,召唤,有点道理。

还有吗?生:还有“绿得苍郁,绿得深沉”,一般女人不会深沉的,只有男人会比较深沉。

师:不一定。

人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他就变得深沉?生:长大以后,会变得深沉。

师:为什么?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深沉。

师:是啊,人生磨砺练就了一个人,他就变得深沉了。

还有一个词,“苍郁”,“苍”指什么?生:沧桑。

师:就是饱经风霜。

“郁”呢?生:是浓郁。

师:经历了岁月磨砺,就变得苍郁、深沉了。

这两个词找得很好。

还有一个词,请一定要圈出来——“独特锻铸”。

“锻”,把铁打造成一个形状。

“铸”呢,把铁融化再铸成一样东西。

你有什么话讲吗?生:这个正好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男人差不多。

师:是的,男人啊,要千锤百炼才成为——生:(齐说)男人。

师:不是一般的男人了,千锤百炼的男子不叫男子了,叫什么?生:男子汉。

师:真好!如果说女子是柔,那男子是——生:刚。

师:刚。

现在谁能把这个刚毅的汉子的形象读给大家听?一定要注意刚才我们圈出来的这些关键词语,读出男人的特征,汉子的特点。

先找个女孩子读一读。

(一女生读第五自然段)师:真好!虽然你是女子,但你像男子一样柔中带刚,谢谢!谁来读?这次找个男孩子。

(一男生读第五自然段。

掌声。

)师:真好,是一个汉子。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读出这个汉子的形象。

(生齐读)师:这样一个汉子,如果前面加一个词语来形容,是怎样的汉子?生:威风凛凛。

生:他的性格类似钢铁。

生:我觉得是一个坚毅、顽强的男子。

师:这个汉子啊,高大魁梧、饱经风霜,他是如此苍郁,如此深沉。

读到这里,你看到的柳树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生:截然不同。

三、品读前四自然段,体会悬念作用师:你会有什么疑问?生:它为什么和平常的柳树不同呢?生:它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同是柳树,它们怎么差距这么大呢?生:它经历过多少风霜,用过多少化肥?师:后面这个问题就不好了,没人给它施化肥。

是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篇文章的作者陈忠实先生一看到这样一株柳树,心头也萦绕着这样一个问题,读——生:(齐读)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师:它是怎么活下来的,又是如何壮大起来的,成为一方独立的风景的?怎么就它一棵,而没有其他的呢?一般来说,看到这株柳树才会产生疑问,但看看课文,这个问题是在柳树形象描写之前还是之后?生:之前。

师:先有疑问后有形象。

为什么要这样写?生:我觉得他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生:我觉得是先写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再写形象,这样更能吸引人。

师:明白了么?这篇课文叫做《青海高原一株柳》,本来一开始就应该写柳树的形象,为什么到第五自然段才写呢?这就好比揭盖头。

有没有看到新娘头上戴的什么?生:红盖头。

师:为什么盖红盖头?生:盖上了,新郎在新房里才揭下来。

师:是啊,娶来的新娘是什么样子的呢?新郎不知道,只有到洞房花烛夜的时候,掀下盖头来,才知道是怎样的美人,给人一种神秘感,让人有种种猜测,这篇课文就是这样写的。

来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读?(生读)师:这是一株极为平常的柳,极其平常,司空见惯,这样的柳树你想看吗?生:不想看。

师:所以作者没写。

好,再看,读——(生读第二自然段)“神奇的”,圈下来。

神奇的柳树长什么样,你想看吗?(生点头)给你看了吗?生:没有。

师:再往下看,他不但不给你看,连柳树也不说了,他写什么了?(生读第三自然段)生:他写了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以此衬托柳树的坚强。

师:真好!衬托这个词说得多专业啊!他不仅不说这棵柳树什么样子,反而说什么?生:(读)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师:这株柳树大到什么程度啊?生:能让人见了不由得“哦”了一声。

师:“哦”了一声,说明大得让人——生:惊叹。

师:惊叹啊,从来都没有见过,很罕见的一株柳树!长得什么样子,你想看吗?给你看了吗?生:没有。

师:还是没写啊!真让人着急,急死人了!他接着写什么了?(生读第四自然段)生:这里恶劣的环境。

生: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到第五自然段才告诉你柳树什么样,一起读。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师:第一自然段说这是一棵极其平常的柳树,你脑海中马上浮现出柳树的形象,见多了,不想看;第二自然段又说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神奇得令人望而生畏,你想看,但他不写;说水电站门口见到这株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你想看,又不给看;然后他说这是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你想看,他还是不给看,急死你!一直到第五自然段才掀开了盖头,一看啊,不是一个女子,却是一条——生:(齐说)汉子。

师:他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说我在青海高原看了一个汉子,长什么什么样,为什么要遮遮掩掩,让人以为是个大美人,最后却出来个猛张飞?(生笑)生:这样给人一种悬念,吸引继续往下读。

师:写下来,悬念。

文似看山不喜平,不能直截了当,要曲折,要吸引人,这就叫悬念。

悬念是小说的写作方法,但这里用来写散文了。

生:一上来就写这株柳树的样子,你就不想看了。

师:是啊!你想往下看,这叫期待,写下来。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一个写作的秘密。

四、品读后四自然段,感悟柳树品格师:这样写,让人惊讶,对这株柳树引起特别的关注,特别的思考,怎么会长成这个样子的呢?有个问题就从作者脑海里跳出来了,读——生:(齐读)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师:这时候他提出这样一个疑问。

要解决这个疑问有一个好办法——生:想象。

师:想象是我们了解事物的一把钥匙。

课文下面写了四个自然段。

自己读,看看他是怎样解答的,每一个自然段解答了哪一点,这一点是如何解答的,关键的词句可以画下来。

(生读第六至第九自然段)师:他是如何解答心中的疑问的呢?我们来看第六自然段。

(生读)师:这一个自然段他回答的是哪一点?生:这棵柳树是怎么长大的。

师:是的,你说它是怎么发芽的?生: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

师:哪一个关键词?生:应该是“恰遇好雨水”。

师:“恰遇”,恰到好处。

“恰”是什么?难得啊!还有吗?生:还有“有幸”。

师:“有幸”,这时候它的发芽是一件——生:幸运的事。

师:圈出“有幸”。

如果不遇到这场雨水是发不出芽来的。

它后来怎么存活下来呢?生:这株柳树是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师:其他的柳树都怎么样?生:(齐)死了。

师:而这株柳树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

所以说——生:它“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师:奇迹般地发芽了,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奇迹”!那它是怎样壮大起来的?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生读)生:它在摧毁中壮大。

师:“在摧毁中壮大”,这句话很有哲理。

生:它有一种顽强的精神,所以才能一次次起死回生。

师:死过一回,活过来。

又死一回,又活过来。

再死一回,再活过来。

这样的情况只能称为——奇迹!这株柳树一次有一次创造了它壮大的——生:(齐)奇迹。

师:一个字——“又”,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接连不断地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再来读一下这段话,看能不能读出这个奇迹。

(生读)师:他读得让你们觉得满意吗?生:(齐)不满意。

师:听听人家怎么读,好吗?(另一生读,生鼓掌。

)生:其实我刚才读错就是为了衬托她……师:呵呵,读得不好还有理由。

那我考考你:这四个自然段中有一段的确是衬托,是对比,你找得到,就算你真的是衬托。

哪一段?生:第八自然段。

用家乡的柳来衬托高原上的柳。

师:对了,算你是衬托。

灞河之柳、高原之柳进行了一个对比。

作者想说明什么?生:用灞河的柳树衬托高原之柳的生命力顽强。

师:特别好,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生:(读)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努力?师: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想象都想象不出,只能说明它是一个——生:生命的奇迹。

师:是啊,又是一个奇迹。

其他的柳树都死了,只有它活下来了,是唯一的柳树,所以成为独立的风景。

又是一个奇迹。

几个奇迹了?生:(齐)三个。

师:大家读最后一段。

(生读)最后一段两句话,第二句话:命运给你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般情况下是怎样的?生:肯定是死了。

师:但这一株柳树却活了下来,真称得上是生命的奇迹。

通过猜想它怎么存活下来,生长起来,作者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奇迹;通过想象它如何壮大起来,想来想去,又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奇迹;再后来进行了联想、对比,得出一个结论:这还是一个奇迹;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成就了一片绿荫,还是一个——生:(齐)生命的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