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衔接教材内容共15讲含练习讲解可自看理解word文档可编辑共129页

合集下载

(2020年7月整理)初升高 化学衔接班全套讲义.doc

(2020年7月整理)初升高 化学衔接班全套讲义.doc

初升高 化学衔接班讲义初升高化学衔接班第1讲一. 无机化合物知识结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生成是否有新物质变化规律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来表现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性质盐碱酸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方法一种分类化合物组成不同种元素稀有气体非金属金属单质组成同种元素纯净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合金、水煤气等各种人工合成的物质:石等油、天然气、空气、矿各种天然物质:煤、石混合物成分多少按组成分类离子核外电子中子质子原子核微粒构成原子分子微观元素宏观组成质物研究对象学化 *)3()2()1(关于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又可依据其组成细分为:⎪⎪⎪⎪⎪⎪⎪⎪⎪⎪⎪⎪⎩⎪⎪⎪⎪⎪⎪⎪⎪⎪⎪⎪⎪⎨⎧⎪⎩⎪⎨⎧⎩⎨⎧⎪⎪⎪⎩⎪⎪⎪⎨⎧⎪⎩⎪⎨⎧⎩⎨⎧⎪⎪⎪⎪⎩⎪⎪⎪⎪⎨⎧⎪⎪⎩⎪⎪⎨⎧⎪⎩⎪⎨⎧⎩⎨⎧+碱式盐碱部分中和酸式盐酸部分中和正盐完全中和程度酸碱中和盐难溶性碱微溶可溶性碱于水是否易溶碱三元酸二元酸一元酸个数电离出的无氧酸含氧酸是否含氧酸不成盐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成盐氧化物性质不同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组成元素不同氧化物化合物无机)()5()4(H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按照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类别与种数的多少,化学反应可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三、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化合态又可以指化合物中的氧游离态质形态的氧此处的氧均既可以指单被夺去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中的氧反应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得氧必然有物质失氧,因此氧化、还原反应总是同时发生的。

(初中阶段我们将一个反应从两个方面来看,实质为一,高中将就此深入展开讨论)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其中得氧的物质叫做还原剂,得氧后被氧化,其中所含的某种元素化合价必定升高;失氧的物质(也就是提供氧的物质)叫做氧化剂,失氧后被还原,其所含的某种元素化合价必定降低。

《初升高衔接教材——初高中化学衔接暑期教程》:专题3.1 金属的化学性质 Word版

《初升高衔接教材——初高中化学衔接暑期教程》:专题3.1 金属的化学性质 Word版

第一课时钠的性质目标导学1.了解金属的通性2.掌握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其化学性质。

温故知新1.金属元素的存在人类已经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4/5是金属元素。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因此,地球上绝大多数金属元素是以形式存在。

(1)化合态:、、。

(举例说明)(2)游离态:。

(举例说明)(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

2.金属有许多物理通性,如、、、、等。

3.初中所学内容填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知识精讲一、金属的通性(一)物理通性1.状态:常温下除汞是液体外,其他是固体;2.颜色、光泽:绝大多数金属都是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少数金属是特殊颜色如铜是紫红色,金是金黄色。

3.良好的导电、导热性4.延展性:延性——拉成细丝的性质,展性——压成薄片的性质。

【主动探究】分析下面一些化学反应的图片,写出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铝与硫酸铜反应镁条燃烧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镁条和盐酸(1)铝与硫酸铜反应:2Al + 3CuSO4=Al2(SO4)3 + 3Cu 2Al + 3Cu2+=2Al3+ + 3CuCuSO4是氧化剂,Al是还原剂(2)镁条燃烧:2Mg + O2点燃2MgO O2是氧化剂,Mg是还原剂(3)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 + 2AgNO3 = Cu(NO3)2 + 2Ag Cu + 2Ag+ = Cu2++ 2AgAgNO3是氧化剂,Cu是还原剂(4)镁条和盐酸:Mg + 2HCl = MgCl2 + H2↑ Mg + 2H+ = Mg2+ + H2↑HCl是氧化剂,Mg是还原剂根据以上四个实验可以得到如下化学通性。

(二)化学通性金属单质易失电子,表现还原性,M - ne- = M n+1.易与氧气反应,得到氧化物2.活动性排在氢前的金属元素与酸反应得到盐和氢气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3.与盐反应,置换出活动性较弱的金属单质二、钠1.物理性质颜色: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密度:ρ(H2O)>ρ(Na)>ρ(煤油);熔点、沸点:熔点为98 ℃、沸点为883 ℃;导电、导热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2024年初升高化学无忧衔接(通用版)衔接点01物质的分类(解析版)

2024年初升高化学无忧衔接(通用版)衔接点01物质的分类(解析版)

衔接点01 物质的分类初中要求只是了解物质的简单分类方法高中要求1. 了解分类的方法一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2. 理解氧化物的分类及其各类氧化物的性质、制法;3. 了解正盐、酸式盐、碱式盐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初高考点对接七初中化学盲点区 高中化学纯净物[-谜-混合物-一溶液_浊液无机物-厂金属单质一单质~\L ■非金属单质1-纯净物-「酸-化欲-碱-盐碱的分类_______■氧化物的分凳L —元酸ng 出一二元酸I 多元酸----、按电菠出电离出 __息。

基氧根高球目 一 一兀例L 多元碱「皿: 按酸碱中和费——稣盐「酸性氧化物A 按氧化物性质——碱性氧化物j 两性氧化物-酸的分类wA 盐的分类 W•••♦,初中知识温故tA-回顾一物质的简单分类1.物质的简单分类表「混合物'金属单质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物质<纯净物<化合物,厂酸碱无机化合物〈盐氧化物I有机化合物回顾二几组重要概念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宏观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由一种物质组成微观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同种分子构成性质没有固定的组成,各组分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具有固定的组成,具有固定的熔点、沸点;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例如空气是混合物,由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组成,含有N2、。

2、C02、田0等不同种分子水是纯净物,由水(H2。

)分子构成;氧气是纯净物,由氧(。

2)分子构成【易错提醒】(1)不要被“洁净、混合”等字眼迷惑,洁净物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洁净的空气、干净的矿泉水就是混合物。

(2)不要被物质的名称迷惑,例如:二氧化碳是物质的名称,“氧”“碳”指组成物质的元素,不是两种物质,二氧化碳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

2.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类别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由回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判断方法必须是纯净物;只含一种元素必须是纯净物;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必须是化合物举例氮气(N2)、氢气(田)、氧气(02)、铁(Fe)和碳水(H2。

初高中化学衔接讲义(PDF版)

初高中化学衔接讲义(PDF版)

第一讲化学基本概念一、物质的简单分类:混合物非金属单质:物质单质金属单质:纯净物有机化合物:化合物氧化物:酸:无机化合物碱:盐:……[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Ca) 氯气(Cl2) 氯化钙(CaCl2)溶液硫酸(H2SO4) 碳酸钙(CaCO3) 氧化钙(CaO) 氢氧化钙[Ca(OH)2]。

二、化学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新物质)的变化。

在化学变化的同时一般伴随现象有。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常见的物理变化有。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是否溶于水、挥发性、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氮气(N2)、二氧化碳(CO2)等是纯净物。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如空气、。

7、元素:具有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如:H2、O2、Fe、S等。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如:H2O、KMnO4、CO2等。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C) = D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 = B +C (+D)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8、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19、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2H2O + O2↑,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0、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初中升高中化学(通用)衔接教材()全套

初中升高中化学(通用)衔接教材()全套

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教材〔2021 〕第 1 讲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材分析初中教材要求在初中化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意义。

高中教材要求在高中化学中,要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掌握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定量关系,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来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推断元素性质。

学会计算原子、原子团的电子数。

1.原子原子的英文名 (Atom) 是从 ?τομοζ (atomos,“不可切分的〞 )转化而来。

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 和 18 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

19 世纪晚期和 20 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假设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

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

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 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以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 49 个铁原子排列在钢外表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说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 O2、 O3、 H2O、CO2、H 2SO4等。

苏州地区初高中学化学教材衔接分析

苏州地区初高中学化学教材衔接分析
苏州地区初高中 学化学教材衔接分 析
东 中部 经 验

苏州地区初高中学化学教材衔接分析
张 洁
( 昆山震 川 高级 中学 江苏 昆山 2 1 5 3 0 0 )
【 摘 要 】 本文通过分析 苏州地区初 中化 学教材和 高中化 学必修 教材 中的学 习活动 内容 , 探讨 了 初高中 教 材的有机衔接 问题。指 出两
套教材 实现 了学习活动栏 目 “ 异 曲同工”的衔接 , 实验探 究活动 “ 由单一到广 泛” - 的衔接 , 解决 问题能 力 “ 由弱到 强”的衔 接。 因此 , 要求 老师在教 学中做到 瞻前顾后 , 衔接 完美 , 对 中学生的化学学 习 起 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 关键词 】 中学 ; 化 学教材 ; 分析学 习活动 ; 教 学衔接

了计划的制定、 证据的收集、 结论的解释、 文字的表达、 语言的交流
等学 习活 动 。在 整 个 学习 活 动过 程 中完 全 改变 传统 的 被动 的 “ 填 鸭 式 ”学 习方 法 , 真正 学会 了 实验 探 究的 学 习方 法 , 初步 掌 握 了探 究思 维形成 过程 。 为 了符 合各 年龄层 次学 生 的综 合运 用能 力的需 要 , 苏州 地区 初 中教 材 中的 各个 探 究 活动 相对 于 高于 教材 中 的各 个 探究 活动 所 包 含的 实验 探 究要 素 要少 , 对 学 生探 究 能力 的要 求要 低 , 这种 初 高 中 的实 验探究 活动 的设 计 , 依 据 实验探 究 活动包 含 的要素 “ 由 单一 到 广泛 ”的衔 接方 式 , 符 合学 生 科学 探 究能 力 的发 展规 律 。初 、 高 教 材 中 实验 探 究活 动 由课 内逐 步 延伸 到课 外 的设 计 也遵 循 了学 生 的 思维 特 点 , 体 现 了让 知 识 通过 实 验 探 究 的操 作 过程 呈现 在 学 生面 前, 从 而 起到 让 学生 在 实验 探究 的过 程 中轻 松 学 习 , 从 中 品味 实验 过 程的快 感 , 同时学 习科学 的实验 方法 , 并 内化成 自身 的学 习素质 。

苏州地区初高中学化学教材衔接分析

苏州地区初高中学化学教材衔接分析

苏州地区初高中学化学教材衔接分析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地区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的学习活动内容,探讨了初高中教材的有机衔接问题。

指出两套教材实现了学习活动栏目“异曲同工”的衔接,实验探究活动“由单一到广泛”的衔接,解决问题能力“由弱到强”的衔接。

因此,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做到瞻前顾后,衔接完美,对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标签:中学;化学教材;分析学习活动;教学衔接我们通过分析苏州地区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发现两套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充分结合了化学学科特点,同时关注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并很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特征学习活动的保持和衔接过程,体现了学习活动不断上升的要求。

本文拟通过对两套化学教材的有机衔接特点进行分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

一、学习活动栏目“异曲同工”的衔接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媒介,“教材要成为学材”,这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在教材中是以栏目形式呈现的。

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共同设置了三类学习活动,尽管初高中教材中活动栏目的名称有差别,但是实质内容基本保持一致。

讨论学习活动类栏目:这类学习活动往往安排在一堂新课的前面,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或熟悉的事实产生新的思考;然后再通过讨论、交流甚至是辩论,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后弥补自己原有想法的不足,使学生对相关化学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理解更加深刻。

实验探究学习活动类栏目:这类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先培养仔细的观察能力,接着练习准确的记录能力,然后锻炼实践操作能力,最后才是提升分析能力。

在初中一般进行一组实验要素的探究,如:观察催化剂二氧化锰或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而高中往往进行多组实验要素的探究,如:实验探究“催化剂、温度等条件对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活动既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探讨,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提高分析问题的全面性。

拓展阅读学习活动类栏目:初中教材的“拓展视野”和高中必修教材增加的“化学史话”、“资料卡”等学习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减少化学试剂滥用的危害,实现真正的“实用化学”。

《初升高衔接教材——初高中化学衔接暑期教程》:专题2.3 氧化还原反应 Word版

《初升高衔接教材——初高中化学衔接暑期教程》:专题2.3 氧化还原反应 Word版

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 目标导学1.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温故知新1.在CuO+H2△Cu+H2O反应中,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知识精讲一、基本概念:(一)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1.反应类型(1)氧化反应:①从得、失氧观点认识:物质得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如:CuO+H2△Cu+H2O,氢气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

②从元素化合价升降观点认识: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如:22-+OCu+2H△2120-++OHCu,氢元素的化合价由0变成了+1,化合价升高,氢气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③从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2)还原反应:①从得、失氧观点认识:物质失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如:CuO+H2△Cu+H2O,氧化铜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

②从元素化合价升降观点认识: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如:22-+OCu+2H△2120-++OHCu,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由+2变成了0,化合价降低,氧化铜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③从电子得失的观点认识: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2.反应物(1)氧化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反应物。

(2)还原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反应物。

3.生成物(1)氧化产物: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电子被氧化,所得生成物称为氧化产物。

例如:Fe是还原剂,FeSO4是氧化产物。

(2)还原产物: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所得生成物称为还原产物。

例如:CuSO4是氧化剂,Cu是还原产物。

(1)氧化性: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性质→结果使其他物质得以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

(2)还原性: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性质→结果使其他物质能够获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1.原子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äτομοζ(atomos ,“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

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

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

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 、O 2、O 3、H 2O 、CO 2、H 2SO 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 +和Cl -构成的。

1.原子结构的演变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原子结构模型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形成中性原子,俗称“枣糕式”模型,糕体相当于原子核,分散在其中的枣子相当于电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2.原子的组成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

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所带电荷各不相同。

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核所含质子数,也就是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

科学家发现不同元素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各不相同,而且目前发现的所有原子中,其质子数按1、2、3、4、5……依次递增,刚好和自然整数序列一致,习惯上,人们就把原子中所含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其核电荷数。

中学阶段一般要求了解原子序数在18以内的原子所带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家们想像的模型中,每一个原子中的核外电子都绕核作高速运动,永不停止,也不劳累。

在多电子原子中,则近似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不同区域内绕核运动,又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原子核外,由里到外、由近到远地分布着不同的电子层,供不同的电子绕核运动,尤如大都市中心城区外围所修的绕城公路,供不同性能、不同用途的机动车运行,从而保证交通有序运行。

人们常把原子中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用下图表示,中心圆圈表示原子核,围绕其外围的圆表示各个电子层,每个弧线上的小圆圈代表在其上运动着的电子。

通常由里到外依次称为第一层(又称K层,层序数n=1)、第二层(又称L层,层序数n=2)、第三层(又称M层,层序数n=3)…………反过来,排在最外面的层也称为最外层,然后依次为倒数第二层(习惯上称为次外层)、倒数第三层……去掉最外层,其他的层统称为内层。

这种表示方法虽然形象但过于繁琐,通常将以上图示简化为右图,其中“小圆圈”代表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荷,“8”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也就是核所带电荷数,右边弧线从左至右表示电子层,其上数字表示在该层运动的电子数。

如图表示核内有8个质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6个电子,这种图示被称为“原子结构示意图”,用于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根据距离中心城区的远近,通过制订一定的交通规则,让不同动力、不同用途的机动车在不同的绕城公路上行驶,有效地降低了车辆的拥堵现象,改善了城市交通秩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与此一样,对于多电子原子,不同能量的电子也必须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才能让它们“和谐”相处。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增加条例,这和城市交通规则的不断改进道理一样):(1)电子分层排布时,要先排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只有当其排满时才能再往外排,这样会使得体系的能量处于比较低的状态,保持相对稳定,该原则称为“能量最低”原则。

(2)每一层最多排2n2个电子,即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3)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如果只有一层,则最多排2个电子。

[试一试] 1.请你画出核电荷数为6、9、13、16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在具体分析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须综合考虑以上三个原则,如19号元素,按此部分原则,可能会排出2、8、9三层形式,第三层上有9个电子,虽未突破“每层最多有2n2个电子”原则,但却不符合最外层不超过8的规定,这种排列不符合“交通规则”。

正确方法是按2、8、8、1四层形式排布,这样就能同时满足三个规则。

从这个例子中也可以发现,“每层最多有2n2个电子”并不一定要求每一层都达到2n2个,这是在实际排布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4.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稀有气体性质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稀有气体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观察部分稀有气体、活泼金属钠和活泼非金属氯形成的稳定离子结构示意图,可看出性质稳定的微粒结构上有许多共性。

从原子结构中我们不难看出,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都排有8个电子(仅He有2个电子),钠离子和氯离子最外层有了8个电子后也不再活泼,而其他活泼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未达到8个,在一定条件下,均有达到8个电子(或2个电子)的倾向。

这正是稀有气体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原因,也是“结构决定性质”的完美诠释。

如镁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它只要失去2个电子,次外层变成最外层,也就达到了8电子的稳定构型;如果用得到电子的方式,它需要6个电子才能达到8电子的相对稳定,不如第一种方式容易。

而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它得到2个电子就能满足8电子稳定构型;如果以失去电子的方式,它需要失去6个电子才能达到8电子的相对稳定,也不如第一种方式容易。

通常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原子(一般小于4个),和其他元素化合时,失电子是它的本能,这种元素就具有金属性,如钠、镁、铝等;而最外层电子数较多的原子(一般大于4个),和其他元素化合时,得电子是它的本能,这种元素就具有非金属性,如氯、硫、氧、氮等。

当最外层电子数为4个电子时,和其他元素化合时,原子既难失去电子又难得到电子,所以较难形成离子。

5.电子式原子核外电子在分层排布时,一般内层往往是排满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除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外,其他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未排满,未达到8个电子(或2个电子)。

在原子相互化合过程中,内层电子基本上不发生改变,只是最外层电子数可能发生变化,人们常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就是这个道理。

如: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与活泼非金属反应时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而氯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与活泼金属反应时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我们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变化来表示两者的形成过程。

失去一个电子――→得到一个电子――→资料卡片显然氯化钠中不再有钠原子和氯原子,氯和钠分别以阴阳离子的形式存在。

像氯化钠这样,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

既然,原子在相互化合时,一般不涉及内层电子的变化,只有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因此原子结构示意图还可进一步简化。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或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分布情况,这种式子被称为电子式。

下表列出几种常见原子及其离子的电子式。

[试一试] 2.请你写出H、N、O、Al3+、S2-的电子式。

6.微粒质子数和电子数的计算在电中性的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中的电子总数也就等于质子总数;其他任何不显电性的微粒,电子总数也都等于质子数,如羧基(—COOH由一个C原子和2个O原子和1个H原子组成)不带电荷,其电子数等于6+8×2+1=23。

而离子是由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阳离子是由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失去一个电子,就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失去两个电子,就形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因此阳离子的电子数就等于原子的质子数减去所失去的电子(也就是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

阳离子的电子总数=质子总数-电荷数。

阴离子是由原子得电子形成的,其电子总数就等于质子总数加上所得电子数(也就是离子所带负电荷数)。

阴离子的电子总数=质子总数+电荷数每个CO2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质子总数为6+8×2,也就是22,因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所以1个CO2的电子总数也就是22。

每个CO2-3由1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质子总数为6+8×3,所以1个CO2-3的电子总数等于其质子总数再加2,即等于6+8×3+2=32。

[试一试] 3.求算以下分子的电子数:N、HCl、NH3、H2O2、C2H6。

2[试一试] 4.求算以下离子的电子数:Al3+、F-、NH+、OH-、H3O+、CH-3、CH+3。

4(满分50分限时30 min)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1.在化学发展史上,第一位提出了“原子”概念的科学家是()A.道尔顿B.汤姆生C.卢瑟福D.玻尔2.已知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氧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为,下列原子中,与氧元素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是()A.氖B.碳C.镁D.硫3.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不显电性,说明原子内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B.同种元素的原子所含质子数相同C.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D.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越多,越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4.下列各组微粒中,质子总数不相等的是()A.Na+和Na B.CO和N2C.Na+和NH+4D.NO和CO5.几种微粒,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则可说明()A.可能属于同一种元素B.一定是同一种元素C.一定不是同一种元素D.核外电子数一定相等6.爆炸性的高能N+5阳离子由美国加州爱德华空军基地空军研究室高能材料化学家Karl O.Christe与同事Wilson合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