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的奥秘(1)
小学美术《远近的奥秘》教案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而不是知识的传递者。我发现,当学生们被鼓励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他们的思考更加深入,讨论也更加热烈。不过,时间上感觉有点紧张,可能需要我在下次课程中调整一下讨论的时长和节奏。
3.想象与创新:发挥想象力,运用透视知识创作具有远近感的作品,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作能力。
4.沟通与协作:在课堂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评价与反思: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不断优化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通过生动的实例、图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物体在视觉上因距离产生的大小变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远近的奥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远的物体看起来小,近的物体看起来大?”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透视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透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透视原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绘画和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远近的奥秘(张青女)
设计者:张青女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上册P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科组讨论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二、新课
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
2.老师统一点评。
五、拓展阶段
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教学反思: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2.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4.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三、师示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先找到消失点。
六年级美术上册册教案目录及教案集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
(2)、老师统一点评。
三、拓展训练
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体验透视
教学准备
绘画铅笔、素描纸、画板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拓展训练
35分钟
小结反思
5分钟
一、承接上节课,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生训练。
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教学准备
绘画铅笔、素描纸、画板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拓展训练
35分钟
小结反思
5分钟
一、承接上节课,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生训练。
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3、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
4、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
5、步骤: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1、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参考课题1)远近的奥秘-沪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远近的奥秘-沪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远近的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和表现方法;2.掌握明暗对比和色彩深浅对远近关系的影响;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1.远、近关系的表现方法;2.明暗对比和色彩深浅对远近关系的影响;3.学生表现主观感受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远近关系的感知和理解;2.利用明暗对比和色彩深浅表现远近关系;3.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法;2.讲授法;3.演示法;4.组织实践法;5.评价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远近的感知和表现方法;学习内容1.讲解远近关系的表现方法;2.学习明暗对比和色彩深浅对远近关系的影响;3.通过实践练习,加深学生对远近关系的理解。
实践环节1.给学生提供不同距离的物体、素描工具和纸张,让他们通过绘画来表现不同的远近关系;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明暗对比和色彩深浅对远近关系的影响;3.学生们互相欣赏、交流作品并讨论远近关系的表达方法。
第二课时复习1.回顾上一次课所学内容。
学习内容1.总结远、近关系的表现方法;2.引导学生通过造型表达主观感受。
实践环节1.学生们尝试使用不同的线条、明暗和色彩,表现主观感受;2.教师交流、指导并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
第三课时复习1.回顾上一次课所学内容。
学习内容1.学习如何将远近关系运用到具体的绘画题材中。
实践环节1.学生们尝试将远近关系运用到具体的绘画中;2.教师交流、指导并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
六、课堂评价1.学生的绘画作品与沟通表现;2.学生在实践中的思考和创意表现。
七、课后作业1.在家中研究新的远近关系表现方式;2.准备下一次课的绘画作品。
2024年《远近的奥秘》的美术教案
2024年《远近的奥秘》的美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美术鉴赏》教材第六章“空间与透视”第二节“远近的奥秘”。
主要内容包括:了解透视原理,学习运用透视法表现物体的远近关系;分析名作中远近处理的手法;实践创作以远近关系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透视原理,能运用透视法表现物体的远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空间关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对空间美的感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透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运用透视法表现物体的远近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名作图片、示范作品、画纸、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以远近关系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是如何表现远近关系的?2. 新课内容学习:(1)讲解透视原理,展示PPT,让学生了解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等;(2)分析名作中远近处理的手法,如色彩、线条、形状等;(3)示范如何运用透视法表现远近关系,边示范边讲解。
3. 实践环节:(1)布置作业:以“远近的奥秘”为主题,运用透视法进行创作;(2)学生独立完成作品,教师巡回指导;(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透视法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2)布置课后拓展任务,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远近关系,尝试用绘画表现。
六、板书设计1. 《远近的奥秘》2. 内容:(1)透视原理(2)名作分析(3)实践创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远近的奥秘”为主题,运用透视法进行创作。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透视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空间关系,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组织课后参观美术馆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透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2. 实践环节的教学指导3.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透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1. 透视原理的定义:透视是绘画中表现空间关系的一种方法,通过线条、色彩、形状等手段,使画面产生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楚远模糊等视觉效果。
《远近的奥秘》的美术教案
《远近的奥秘》的美术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六课《远近的奥秘》。
本课主要章节内容包括:透视现象的认识,利用远近关系创造空间感,以及通过绘画实践掌握远近表现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现象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远近关系表现画面空间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远近关系的把握和画面空间感的营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绘画示范用纸笔等。
学具:绘画纸张、铅笔、橡皮、水彩颜料、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远近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出本课主题《远近的奥秘》。
2. 新课内容学习:a. 讲解透视现象,让学生了解一点透视、两点透视等基本原理。
b. 分析和讨论如何运用远近关系创造画面空间感。
c. 示范绘画步骤,讲解绘画技巧。
3. 实践环节:a.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b. 学生互相欣赏、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b. 展示优秀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远近的奥秘》2. 内容:a. 透视现象:一点透视、两点透视b. 远近关系:近大远小、近实远虚c. 绘画技巧:线条、色彩、明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家乡的风景”为主题,运用透视原理和远近关系,创作一幅风景画。
2. 答案要点:a. 合理运用透视原理,表现出画面空间感。
b. 远近关系处理得当,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
c. 绘画技巧熟练,线条流畅,色彩和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透视原理和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远近景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b.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展,欣赏优秀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最新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教学设计精品版
2020年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教学设计精品版课题:远近的奥秘教材内容:人教版六年上册第一课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如视平线、消失点及近大远小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交流、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及学习能力,并能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体验透视的美术学习中感悟生活,感受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并能简单运用教学难点:对透视规律的理解,并能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学过程:第1节课感知透视(基础知识)一、情景创设,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想你们一定听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成语吧?谁来给我们解释它的意思呢?(让学生回答)生:……师:对了,它的意思就是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始终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的才算是真实的,但是眼见就一定为实吗?生:一定/不一定师:看来大家产生了分歧哦,思想的碰撞,才有智慧的结晶嘛。
那么我们就在今天这节课当中去寻找答案。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透过眼睛看世界,了解远近的奥秘(板书,远近的奥秘)二、自主探究,欣赏风景照片,感悟新知师:大家喜不喜欢旅游,去感受大自然啊?生:…师:既然大家都喜欢接触自然,那么,我们翻开课本,看到目录的右上角有两幅风景画,是不是给你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呢?等下,我们请同学来和我们分享他欣赏这两幅画的感受,或者请他描述他所见所感。
生:…师:说得对。
一幅是田间小道,一幅是浩瀚大海。
而且,画面都被分割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天空,一个是大地和大海。
除了他刚刚提到的之外,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啊?生:上面那副颜色鲜亮,像丰收一样金灿灿的颜色。
下面则是宽广,有点上海上日出的感觉。
师:这位同学,很有想象力,不过说的很贴切。
还有没有在画面中发现其他的东西呢?三、明确课题,感情升华师:经过同学们的细心观察,大家已经发现了隐藏在画面的一些小秘密。
六年级美术教案--远近的奥秘
2013.9—2014.1人教版美术第十一册教案赵建霞第一课远近的奥秘课型:造型•表现课时: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教学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
(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⑵什么是透视呢?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4、学生作业,师巡视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5、作业展示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1、讲评上节课作业⑴透视现象是否准确⑵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有没有运用在画中?2、在绘画上色时注意哪些问题?近的鲜明一些、远的灰暗一些。
远近的奥秘
1、远近的奥秘教材分析:本课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便在今后的绘画中表现风景、建筑的画面的空间效果,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本学段掌握此知识正好和益。
能够利用图片,找出视平线和消失点。
课时:1课时知识目标:了解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能力目标:欣赏名家作品,品位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情感目标: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景物,我们来欣赏一下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再欣赏栅栏,还有近高远低、近长远短、近实远虚,近鲜艳远灰暗,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透视。
(播放课件透视概念)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远近的奥秘。
二、发展阶段1、透视也是一门科学,在古代欧州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绘画巨匠对透视作了更深刻的研究,使绘画艺术有了坚实的科学依据,透视是人的视觉产生的特殊现象。
由于画者与物体所处的角度和距离不同而出现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2、今天我们也尝试做一个小科学家,体验一下艺术大师用几何形研究的透视,小组自学课件与教材中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知识。
发现那些规律?汇报,教师小结,在黑板上以冰箱为例画出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图。
3、你在生活中还见到哪些透视现象?(课件播放)a在一望无际的田野天与地之间是视平线,小路尽头是心点。
B在大海向远处眺望,天与水之间有视平线。
C当两边树木向远处延伸时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上。
4、在图片中找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视点、视平线。
5、师讲解范画:先确定心点,确定视平线马路,找出近处树的高度引辅助线,画出树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实远虚,涂色是近鲜明远灰暗。
及云从上到下的透视。
三、作业要求1、临摹教师范画。
2、临摹教材和课件范画。
3、画一幅你见过的有透视感的风景、走廊、建筑等的画面。
四、展示评价:学生介绍自己作品体现的透视,师找出画面中透视的错误和优点。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课件1
左余点
右余点
视点
3、三点透视: 三点透视就是 立方体相对于画面, 其面及棱线都不平 行时,面的边线可 以延伸为三个消失 点,用俯视或仰视 等去看立方体就会 形成三点透视。
作业要求
• 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 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 根据观察的事物,绘制出透视关 系图,在画面体现出本课的知识 点
1、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就是说 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 面上,前方的面(正 面)的四边分别与画 纸四边平行时,上部 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 眼睛的高度一致,消 失成为一点,而正面 则为正方形。
距点
心点
2、两点透视: 两点透视就是把立 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 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 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 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 两个消失点。在这种情 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 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 生了长度的缩小,但是 不带有消失点。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高远
低、近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与视线平行的线叫视平线。
当两边的物体向远处延伸时,就 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 就是消失点。
向远处眺望, 天与地、天与 水面之间产生 了一条长长的 水平线,这就 是视平线。
透视分类: 1.平行透视(又称一点透视) 2.成角透视(又称两点透视)
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奥秘,我的发现作文
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奥秘,我的发现作文
哎呀呀,你们知道吗?太阳距离地球那可真是有好多奥秘呢!我呀,就特别好奇这个。
有一天上自然课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太阳和地球的事儿。
我当时就瞪大眼睛,哇,原来太阳那么大呀,地球在它面前就像一个小不点儿。
那太阳离地球到底有多远呢?这可把我给难住了。
下课后我就跑去问老师,老师说太阳距离地球好远好远呢。
我就想啊,那到底是多远呀?感觉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秘密藏在那里。
回到家我又问爸爸妈妈,爸爸说就像从咱们家到超级超级远的地方一样远。
我还是不太明白呀,这也太抽象了吧。
然后我就开始自己找资料,看各种书呀,上网查呀。
我发现太阳距离地球大约有 1.5 亿千米呢!这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呀!这就好像我们要走好久好久都走不到头一样。
我就想,那太阳的光要照到地球上得花多长时间呀?这可真是神奇。
我还和小伙伴们讨论过这个问题呢。
我说:“你们想想,太阳离我们那么远,那它的光怎么就能照到我们这里呢?”小伙伴们也都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有的说:“那肯定是太阳特别厉害呗!”有的说:“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变长变短一样,太阳光也能跑那么远!”哈哈,我们说得可热闹了。
我觉得呀,太阳距离地球的奥秘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等着我们去一点点挖掘。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了一些,但肯定还有更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我们可不能偷懒,要努力去探索呀!我相信,只要我们一直保持好奇心,总有一天能把这些奥秘都弄清楚的!。
《远近的奥秘》的美术教案
《远近的奥秘》的美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9课《远近的奥秘》。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远近现象的观察,了解近大远小、近粗远细、近明远暗等基本透视现象,学会运用绘画表现远近关系,培养空间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透视现象,如近大远小、近粗远细、近明远暗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现远近关系的能力,提高空间感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意识,激发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掌握近大远小、近粗远细、近明远暗等基本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绘画表现远近关系,以及空间感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绘画作品、画纸、画笔、颜料等。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远近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的物体为什么会近大远小、近明远暗?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10分钟)(1)介绍透视现象:近大远小、近粗远细、近明远暗等。
(2)讲解绘画表现远近关系的方法。
3. 实践环节(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绘画表现远近关系。
(2)教师示范,边讲解边演示绘画过程。
(3)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幅表现远近关系的作品。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课题:《远近的奥秘》2. 内容:(1)透视现象:近大远小、近粗远细、近明远暗(2)绘画表现远近关系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运用透视现象,绘制一幅表现远近关系的作品。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透视现象,提高空间感和创造力?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提高绘画水平。
六年级上册美术书全部内容
六年级上册美术书全部内容一、第1课:远近的奥秘。
1. 教学目标。
- 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 学习表现物体的透视变化,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校园的道路、树木和建筑等。
2. 知识讲解。
- 透视现象: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如街道、铁路等,发现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大,距离远的看起来小。
- 透视的基本规律:- 近大远小:例如,在画一排路灯时,离我们近的路灯灯杆粗且高,离我们远的灯杆细且矮。
- 近高远低:在描绘层层叠叠的山峦时,近处的山峰高耸,远处的山峰逐渐降低。
- 近宽远窄:像观察一条两边有建筑的街道,近处街道看起来宽,远处街道看起来窄。
3. 学生实践。
- 选择校园中的一处场景,如操场跑道、教学楼前的道路等,运用透视规律进行写生或创作。
可以先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再逐步添加细节,表现出远近关系。
二、第2课:风景写生。
1. 教学目标。
- 学习风景写生的取景方法,掌握构图的基本法则。
- 能够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出风景的美感。
2. 知识讲解。
- 取景方法:- 用双手搭成“取景框”,通过移动双手来选择合适的风景范围。
可以横取景,适合表现宽广的场景,如草原、大海等;也可以竖取景,适合表现高耸的物体或场景,如高楼大厦、山峰等。
- 构图法则:- 三角形构图:画面中的物体组合成三角形,给人稳定、均衡的感觉。
例如,远处的山峰、中间的树木和近处的草地可以构成三角形。
- S形构图:适合表现有流动感的风景,如河流、蜿蜒的小路等,使画面富有韵律。
- 均衡构图:画面左右或上下部分的物体在视觉上达到平衡,避免一边过重。
3. 学生实践。
- 到校园外或公园里进行风景写生。
在写生过程中,注意观察光线对景物色彩和明暗的影响。
可以先用铅笔简单画出景物的轮廓和构图,然后再用彩笔或水彩颜料进行色彩的表现。
三、第3课:心中的风景。
1. 教学目标。
-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象创作心中的风景。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力。
《远近的奥秘》的美术教案
《远近的奥秘》的美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五课《远近的奥秘》。
本课主要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介绍视觉现象中的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楚远模糊等透视现象;第二章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运用透视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原理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物体远近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透视原理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观察和分析物体远近关系,运用透视原理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实物模型、画纸、画笔、颜料等。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颜料、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远近关系,激发学生对透视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透视原理,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楚远模糊等透视现象,并通过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3. 实践操作:a. 指导学生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的物体远近关系练习;b. 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c.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透视原理创作美术作品。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运用透视原理的练习题,学生现场完成。
六、板书设计1. 《远近的奥秘》2. 内容:a. 透视原理: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楚远模糊;b. 创作步骤:观察、分析、表现;c. 例题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透视原理,创作一幅具有空间感的美术作品。
2. 答案要求:作品需体现出透视原理,具有明显的远近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透视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情况。
2. 拓展延伸:a.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提高观察力;b.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其他美术作品的创作,提升创新能力。
远近的奥秘_001
远近的奥秘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教学过程:第一节课感知透视(基础知识)一,引导阶段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二,发展阶段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三,课后整理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第二节课体验透视(课堂实践)一,引导阶段1,检查课前准备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二,发展阶段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4),整理画面.2,讲评作业(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2),老师统一点评.三,拓展阶段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二,风景写生(1)教学目标: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重难点:提高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收集一些风景画和一些学生风景写生习作.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播出校园风景片断,播出校园风景写生片断.导语:"通过这次写生课的学习,同学们认为画风景画应该要注意那些方面"二,新授1,打出风景画绘画要素,并以此作为评画标准.2,出示两张本班的作业,一张较具体完整,另一张还没完成.问:"这两张画各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张比较好"3,导语:"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这张画的很多问题,现在那位同学上来改改让他变得美些" 4,再打出两张画:"你们说说这两张画的区别在那"三,总结"在这节点评课上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第一课第一课时远近的奥秘课件演示文稿
第十二页,共39页。
第十三页,共39页。
第十四页,共39页。
第十五页,共39页。
第十六页,共39页。
第十七页,共39页。
两条平行的路边越来越近。
我们看到的道路有一个什么共同现象?
第十八页,共39页。
原本一样高的民族柱看起来 近处的高一些,
越远的越矮小。
第十九页,共39页。
同样的物体看起来
近处的显得大, 远处的显得小,
这样的现象叫:透视现象
透视现象的特点:
近大远小
第二十页,共39页。
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
第二十一页,共39页。
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
第二十二页,共39页。
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
第二十三页,共39页。
如当你沿着公路线去看两条边,
去看两边排列整齐的树木时,
两条平行的路边和两排树木连线交与很远很远的某一点,
第一课第一课时远近的奥秘课 件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39页。
(优选)第一课第一课时远近 的奥秘课件
第二页,共39页。
生活常见的景象
第三页,共39页。
第四页,共39页。
第五页,共39页。
第六页,共39页。
第七页,共39页。
第八页,共39页。
第九页,共39页。
第十页,共39页。
第十一页,共39页。
视平线落在物上是平视。
第三十六页,共39页。
视平线与消失点 有什么关系?
消失点总相交于视平线上。
第三十七页,共39页。
第三十八页,共39页。
正方体的透视现象
仰视
平视
俯视
正方体的平行透视图
第三十九页,共39页。
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
《远近的奥秘》的美术教案
《远近的奥秘》的美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9课《远近的奥秘》。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中的透视现象,学会运用透视原理表现物体的远近关系。
详细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9课《远近的奥秘》。
2. 教学内容:学习透视现象,掌握近大远小、近粗远细、近明远暗等透视规律;学会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提高审美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近大远小、近粗远细、近明远暗等透视规律的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示范作品。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水粉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远近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物体为什么会近大远小吗?”2. 新课学习:学习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
(1)讲解透视原理,引导学生了解近大远小、近粗远细、近明远暗等透视规律。
(2)出示示范作品,分析作品中透视规律的应用。
(3)学生练习:运用透视原理,绘制一幅表现远近关系的作品。
3. 例题讲解:以校园风景为例,讲解如何运用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场景进行绘画创作。
5.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远近的奥秘》2. 板书内容:透视现象:近大远小、近粗远细、近明远暗透视原理:视平线、消失点绘画步骤:观察、构图、表现、调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透视原理,绘制一幅表现远近关系的作品。
2. 答案要求:作品主题明确,透视关系表现正确,画面构图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课件共17页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远近的奥秘
两条平行的路边越来越近。
我们看到的道路有一个什么共同现象?
原本一样高的民族柱看起来 近处的高一些, 越远的越矮小。
同样的物体看起来 近处的显得大, 远处的显得小,
这样的现象叫:透视现象
透视现象的特点:
近大远小
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
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
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
如当你沿着公路线去看两条边, 去看两边排列整齐的树木时, 两条平行的路边和两排树木连线交与很远很远的某一点,
这点在透视图中叫做消失点
透视现象的:消失点
透视现象的:消失点
如何运用 透视的特点
作画呢?
近大远小 近清晰远模糊
用遮挡关系表现 空间前后
用透视现象丰富画面
作业要求:
用大小的树,道路,路灯, 房子,人物等元素。 完成一幅符合透视现象的画。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近的奥秘
课时:2-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使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使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第1节课感知透视(基础知识)
一、组织教学: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
(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实行个别辅导
5、作业展示
第2-3节课
体验透视(课堂实践)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实行评比。
(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
(2)、老师统一点评。
三、拓展阶段
能够实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