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3课《边城》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3课《边城》Word版含答案
《边城》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阳林碧审核人:李慧【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作品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教学重点】感受浓郁的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知识链接】一、解题“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严格来讲是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二、关于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代表作短篇《丈夫》、《贵生》、《三三》;长篇《边城》、《长河》。
他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湘西乡土文学: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璞归真的情调。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三、关于创作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边城导学案
边城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一.导入古老的湘西,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流到他笔下美丽的边城。
在这里,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深沉大梦;在这里,有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在这里,有沈从文一生的梦和追求,那就是爱与美的理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如画的湘西古城,走进他的边城,去感受,去追寻,去沉思……二、了解感知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炯之、璇若等。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
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三、思考探究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喁喁yú私语黑黝黝yǒu痴chī情焖mèn 涎xián 莞wǎn尔2、速读课文,思考: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什么事?明确:围绕端午节展开第3节:叙述了眼前的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赛的热闹场面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翠翠在河边看龙舟赛,巧遇二老傩送的情景第5节:追述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爷爷看龙舟赛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第6节:主要写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了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2、课文写了几个端午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明确:共写了三个端午节: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结构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跌宕起伏,采用顺叙和补叙相结合的叙述手法四、课后练习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涎(xián)船舷(xuán)角隅(yú)B.火镰(liǎn)埋(mái)怨结(jié)子C.莞(wǎn)尔焖(mèn)菜竹篁(huáng)D.胡诌(zhòu)茶峒(tòng)傩(nuó)送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边城学生导学案
3、边城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概括翠翠、老船夫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心理活动描写。
2、理解本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探讨文章主题。
”3、激发对《边城》的阅读兴趣【学习重点】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人物心理活动。
一、了解感知心理..: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活动..描写行的描写。
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的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人物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
目的..: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
作用..: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让文章更生动,更充实。
特点..: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表明文章的中心。
形式和方法.....,神情暗示式.....,动作暗示式.....,幻.觉......,语言暗示式.....:内心独白式.....,语言表现式展现式,环境烘托式.........。
二、深入研习。
(一)、检查预习情况,说说你眼中翠翠、祖父的人物形象。
(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把真诚淳朴的人儿置身于清新秀丽的自然风景中,是为了表现什么主题,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世界的渴望,从偏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的。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
身处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梦之歌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
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侼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他生在湘西,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
边城 导学案
课题:必修五 03边城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学习重点、难点:1、 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2、 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使用说明: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完成导学案中要求的内容,明确简洁地记录自己遇到的问题。
导学案分四个板块:1、课前预习(20分钟)2、课上探究(35分钟)3、当堂检测(10分钟)4、课后巩固(20分钟)1、作家及背景介绍(3分钟)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你能为下列词语注音或释义吗?(5分钟)泅.水( ) 茶峒.( ) 傩.戏( ) 氽.( ) 伶俐..( ) 牛犊.( ) 悖.时( ) 喧阗.( ) 棕榈.( ) 镇筸.( )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怏.怏()歇憩.()糍粑..()踹.()角隅.()嗤.笑()拮.据()睨.视()端倪.()蘸.水()停泊.()湖泊.()喧阗:拮据:买椟还珠:3、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挑战一下,能否回答以下问题:(12分钟)⑴边城给你什么印象?⑵《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高三上册《边城》导学案
高三上册《边城》导学案【小编寄语】“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教学中。
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关于课文《边城》的导学案,方便大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在文中寻觅沈从文着力歌颂的“恰如其分的爱与美”,体会《边城》田园牧歌式情调。
【学习重难点】1、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来源:Zxxk]2、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
【整体感知】《边城》整部小说共有二十一章,课文节选自原文的第三至第六章。
第三章:介绍茶峒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以及今年龙舟比赛的准备情况。
第四章:倒叙两午前翠翠和二老傩送在端午节的邂逅。
第五章:倒叙一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大老相遇以及爷爷提亲的玩笑在翠翠心上造成的波澜。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祖孙两人和过渡客的遭遇以及送亲队伍在翠翠心头引起的涟漪。
这四章小说,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而又呼应衔接,使情节内容跌宕起伏,也极大地丰富拓展了人物的心灵世界。
【阅读讨论】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展现了一幅古朴而又动人的湘西风情画卷。
阅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这一点?(一)风景美:“豆绿色”“银色薄雾”,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二)风俗美:端午节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划船靠前可领赏、放鞭炮、军民追赶大雄鸭、包尖角粽子、迎婚送亲给红包)新年(狮子龙灯、锣鼓炮仗烟火)和谐、淳朴(三)人情美:1、军与民、官与民(安居乐业、与民同乐)2、赛龙舟的水手之间、穷人与富人(顺顺、团总)、爷爷与卖皮纸商人、爷爷与代理看船的(善良、淳朴、敦厚、乐于助人)3、翠翠与傩送:邂逅、误会、朦胧、情窦初开4、翠翠与爷爷:女孩的心事真难猜,翠翠单纯活泼、天真无邪,善良温顺,乖巧可人;又情窦初开,不免思绪纷乱,举动反常,总之,自然而健康,符合人的本性。
老船工有湘西底层人的淳朴、诚实和坚忍,虽然生活清贫,却乐善好施,洒脱中又时露迂阔,对孙女充满悲悯的疼爱。
高中语文 第3课 边城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第3课边城【学习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重点了解小说《边城》的内容。
2.朗读课文,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掌握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的手法。
3.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形象以及文中所透露出来的纯朴的人性美。
【学法指导】方法:从文中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来研究品味小说的语言美。
步骤:自己找到文中的写景的语句-→动手分析它的好处-→语言美在何处【知识链接】一、关于作者:1、生平: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笔名有休芸芸、凤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的教授。
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
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他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二、关于《边城》:1、湘西地域小说:沈从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
将表现一种“优美讲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艺术追求,体现了自己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便是这类小说的深层主旨。
这类小说兼以抒情诗合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边城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2、《边城》内容精要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边城》获奖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标:1、知识目标: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能力目标: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情感目标: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重点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难点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导入学习沈从文:“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
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
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自主学习一、题解1、边远:边地的小城。
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2、边缘: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即非主流文化,摒弃上流社会人性的伪善,写人性的真实。
3、边城的创作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二、简介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中国现代小说大师、历史文物研究家。
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
京派文学的领衔者,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沈从文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1.认识沈从文及其作品,要点认识小说《边城》的内容。
2.朗诵课文,感觉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点;掌握情况交融的环境描绘和仔细委宛的心理刻画的手法。
3.掌握作者塑造的翠翠形象以及文中所流露出来的纯朴的人性美。
作家作品简历:沈从文( 1902— 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
14 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疆地域, 1924 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迸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1946 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1988 年病逝于北京。
作品:《石子船》《从文子集》等 30 多部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 6 部中长篇小说。
课文背景:中篇小说《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经过湘西子女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惨剧,反应出湘西在“自然”“人事”眼前不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望了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资料卡片1.《边城》故事梗概在湘西风光艳丽、人情朴素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祖父年逾七十,仍很强健,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忱助人,纯朴和蔼。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嘉会上,翠翠相逢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此后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爱上漂亮纯洁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祖父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宁愿以碾坊作为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爱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出门闯滩,遇不测而死。
傩送感觉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便抛下翠翠出走异乡。
祖父因翠翠的亲事费心担忧,在风雨之夜逝世,留下翠翠孤单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回来,“这个人或许永久不回来了,或许明天回来!”2.沈从文的创作特点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势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成效,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风格古朴,句式简峭、骨干突出,纯真而又厚实,朴素而又传神,拥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凸现出农村人性独有的风姿与神彩。
《边城》xuesheng导学案
《边城》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土人情之美。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要点】人物形象分析一、导入:有人说:“《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
他描绘了一种充满化外之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
是一块行将失落而未曾失落的古朴的生命绿洲。
”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呢?下面我们将继续走进《边城》。
二、进一步研习(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
)1.分析翠翠形象请一女生朗读课文(从开头至“忽然哭起来了”。
)①问:翠翠为何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缺了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态?②②提问:翠翠为什么要想象离开爷爷?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③“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④.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⑤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2.文中的老船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老船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边城中怎样的人际关系?2.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怎样的?在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展现出来的?请同学分组讨论解决第四课时【教学要点】感受风土人情美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展现了一幅古朴而又动人的湘西风情画卷,这里风景美,风俗美,人情更美。
阅读课文,从下面这三个角度入手来感受。
1、读第一段,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况?2、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文本的描述,请同学们概括一下:3、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学生讨论完5、这里的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生活在边城的人们淳朴、善良、平和而又与世无争,甚至连那条大黄狗都善解人意,这样的至善的人性,必然使这里的生活和谐美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导学案(8页,无答案)-教育文档
《边城》【学习目标】1、感受《边城》表现的淳朴的人情美。
2、了解《边城》的文化。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
【知识导学】1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原名------,湖南-----,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2、创作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3、内容精要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边城》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边城》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边城》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边城》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边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青春小说。
小说通过展示一个发生在祖孙三代之间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和陋习,探究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如何在阅读《边城》时领会小说中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一、故事背景小说背景设定在民国初年,主要发生在云南边陲小城市的农村中。
主人公林丁丁是一个在城里上学的少女,她的父亲是一个提法的县长,家庭富裕。
但在小说中,林丁丁身份的变化不断,她必须在封建社会的困境中求生存,不断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在林丁丁家里,祖父林白将神秘的经验传授给孙女们。
二、主题《边城》的主题是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以及封建社会的束缚和陋习。
作者通过反映封建社会中的人性弱点和人性自卑症,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张扬个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一个承重的政治和历史背景下,个人在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角度上,并没有被轻视,反而是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上的制约和保护。
三、人物分析1.林白将:作为林丁丁的祖父,他是一位非常有学识和经验的老人。
他在小说中代表着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
他试图用旧时的道德观念来管教林丁丁和自己的儿子林世清,却不自觉地成为阻碍林丁丁前行的绊脚石。
2.林丁丁:林丁丁是一个既聪明又善良的女孩子。
但是她出身于一个封建家庭,因此不得不承受重重压力。
在小说中,她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为成为自己的一个完整自由人而奋斗的过程。
3.陈奕同:陈奕同是林丁丁的表哥,他是一个既聪明又成熟的男孩子。
他的出现为林丁丁带来了许多快乐,也为故事增加了热情。
4.陆伯勋:陆伯勋是个性格独立的女性,她是向往幸福的,却始终不能真正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陆伯勋的形象与传统女性的行为规范和传统规范不同,表现出一种隐然的自由和张扬。
四、经典句子1. “我不知道有这种事,连打牙齿好不好都得别人来给你拿路,乃所谓‘有道者走人,兴讹守成’的梦见的索马利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导学案(8页,无答案)
《边城》【学习目标】1、感受《边城》表现的淳朴的人情美||。
2、了解《边城》的文化||。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
【知识导学】1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原名------||,湖南-----||,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2、创作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导学案(7页,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导学案(7页,无答案)实验中学语文科必修五导学案6 课时课题:边城班级姓名时间主备课人审核人审批人学习目标1、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3、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学习要求:课前反复阅读课文,做好标记勾画,结合背景介绍,理解文意。
1、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 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情节的作用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⑹刻画人物性格。
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的特点⑴情节安排评价时间章节地点人物事件两年前的端午节叙述特点及作用:二、合作探究1、读过本文的读者都将发现本文有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淡淡的美”,这种美渗透了整个文章的字里行间,那么就让我们从环境和生活感知它的美。
(1)、请同学们细读第1,2段,圈画描写边城环境、风物的句子以及描写人物的句子,说说边城的与众不同之处。
(2)、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
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3课《边城》导学案设计
《边城》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点、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时一一、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我国现代作家、文物研究家。
他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2、相关背景沈从文是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渴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的。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
身处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
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他生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特殊的深厚感情。
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3、沈从文名言名句A.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
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
B.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C.宁可在法度外灭亡,不在法度中生存。
D.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4、关于人性的名言A.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教育和习惯却使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隔着各种外衣对它们加以认识。
高中语文 第3课 边城 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边城》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边城》一书是沈从文先生极著名的一本小说,他自己曾说,他创作《边城》的目的,不是为了描绘一幅与现实隔绝的世外桃源图,而是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并在这个人生形式里,注入了自己在三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所体验到的人生哀乐。
沈先生想表现的意涵,是一种健康、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在《边城》一书中,借重桃源上行七百哩酉水流域一个小地方的几个单纯的凡夫俗子,被一些普通的人事因缘际会的牵连在一起时,个人应有的一份体认和思绪,为人类的“爱”字做了恰如其份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二、文学常识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人。
苗族。
“京派作家”。
先后在青岛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导学案(7页,无答案)
实验中学语文科必修五导学案6 课时课题:边城1、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情节的作用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⑹刻画人物性格||。
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的特点⑴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边城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_0
边城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本中的关键字词,积累关于人性的名言名句。
2.读: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在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写中寄寓的感情,感悟作者通过对人性美的描绘引发的人生思考,学习和掌握心理描写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3.写: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写一个人物片段。
4.练:赏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一、诵记名言警句有关“人性”的名言1.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教育和习惯却使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隔着各种外衣对它们加以认识。
(切斯特菲尔德)2.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
(勃朗宁)3.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马克思)4.人的野性无异于橡树林中的各种野兽。
(本·琼森)5.只要有可能,人人都会成为暴君,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性。
(笛福)6.人就像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他拥抱别人,就从拥抱中得到了力量。
(蒲柏)7.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沈从文)二、了解文学常识作者及背景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他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边城》写的是湘西边城的一个恋爱故事: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祖父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通人性的狗。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比赛,偶然遇到长得相当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少女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此时,当地的团总以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一见翠翠也生出爱慕之心,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与翠翠成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作品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教学重点】感受浓郁的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知识链接】一、解题“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严格来讲是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二、关于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代表作短篇《丈夫》、《贵生》、《三三》;长篇《边城》、《长河》。
他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湘西乡土文学: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璞归真的情调。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三、关于创作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四、情节梗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茶峒.(dòng) 蘸.酒(zhàn) 泅.水(qiú ) 氽.水(tǔn)踹.水(chuài) 悖.时(bèi) 喧阗.(tián) 怏怏..(yàng) 角隅.(yú) 歇憩.(qì) 碧溪岨.(ju) 棕榈.(lǘ)2、解释下面的词语(1)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2)插科打诨:指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3)不假思索: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
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熟练。
(4)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5)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
【整体感知】通读全文,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内容第三节:湘西过端午的风俗第四节:翠翠与傩送的相遇第五节:翠翠与天保的见面第六节: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合作探究】一、赏析文本之美【风景美】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明确: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云“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风俗美】节选部分用大量笔墨描写的,是保留多年的节日习俗,请找出相关语句,了解风俗特点。
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明确:a.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子龙舟竞赛。
b.端午节在河中捉鸭子。
c.正月十五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d.中秋月夜青年男女用对歌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
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人情美】感受“祖孙情”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爷爷和翠翠是个怎样的形象?明确: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
对傩送的爱情纯洁真挚,矢志不渝。
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小结:这是一种深切、深厚的祖孙情。
感受“爱情”1、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明确:一开始翠翠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当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到后来,翠翠对傩送产生了朦胧的爱情。
(“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直至最后专一地喜欢上了傩送。
(“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2、傩送是一个怎样的男孩?明确:傩送——淳朴善良、健壮俊美、幽默风趣、重义多情感受“友情”请找出文中的友情体现在哪些人的关系上?试分析。
明确:①爷爷与“老熟人”:“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②、爷爷与过渡人:第六部分,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
爷爷还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人情非常淳朴、厚道。
③爷爷与顺顺: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二、体悟语言《边城》中的人物语言平实、简明、含蓄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体会其深层含义,感受翠翠的心理活动。
1、···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不是翠翠了.。
”这句话一方面表现了翠翠因为祖父没有及时来接自己而产生的生气情绪,另一方面她刻意地重复二老说过的话即“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这里面不但包含着对二老的歉意,而且其间情愫暗生,暗示了翠翠对二老的好感。
2、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
大佬也很好。
这一家人都好。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当祖父夸大老一家人都好时偏偏缺席了翠翠喜欢的二老,这让翠翠感觉很失望;翠翠的反问,也表现了她对爷爷没有提及二老而感觉到失落;如此美妙的情感和暗示,纯情的翠翠嫣然成了一个诗人。
3、(祖父)便不加检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再说我就生你的气..,你疯了对爷爷一向很敬重的翠翠当听说爷爷要把自己和自己不喜欢的大老做媒时她的反应是很强烈的,这说明了她对感情的专一,而且其性格中隐隐透露出一种倔强的品性和追求真爱的执着。
4、(祖父:)“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翠翠:)“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翠翠心属二老,当然不会对大老感兴趣;翠翠情归傩送,当然对大老送的东西并不感冒:既然不喜欢,那他的东西与我何干;既然不感冒,他的一切也和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假如这是二老所送,定是另番天地。
【拓展延伸】探讨主题翠翠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局,请问为什么在这充满善与美的“世外桃源”里留下的却是凄凉的余韵?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此外,边城人们淳朴健康的人性下潜藏着几千年来民族的心灵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以为祸患都源于冥冥中的因果报应,由猜疑、误会而产生隔膜。
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挣扎,也许在孤独中死去,也许“明天回来”!总结主题: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