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语文教育改革(下)
香港地区家长教育政策措施及启示
香港地区家长教育政策措施及启示作者:袁志芬来源:《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11期摘要:香港地区根据自身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制度特点,形成了主要由保健机构、教育系统、社会服务机构提供家长教育的运行架构,具有注意照顾弱势群体利益、充分利用民间资源、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力量、重视家长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特点,为我国大陆地区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政策;家长教育;亲职教育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05-1183(2011)11-0012-04香港是一个典型的实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地区,在长期殖民统治过程中形成了与我国大陆地区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
家长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我国制订家庭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香港地区家长教育的社会背景1. 为工作牺牲家庭的情况日渐严重香港紧张的工作环境对家庭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社会部分行业薪酬较低,职员需要多做兼职才能维持生计;另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工种的工作时间较长。
因此,在香港地区,不少职员投入工作的时间较多,投入到家庭生活、夫妻相处、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时间相对不足,为工作牺牲家庭的情形为数不少。
据统计,香港地区有18岁或以下未成年子女的家长,每周工作60小时或以上的在过去10年大幅上升, 1996年只有155400人(9.8%),2005年上升至205500人(13%)。
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家庭成为了这种工作文化的牺牲品,于是,家庭生活、照顾孩子,履行父母职责相对工作、生计而言,往往处于次要的位置。
2. 家庭功能急剧下降近年来,香港地区的家庭功能急剧下降。
目前香港每个家庭平均只有3人,出生率逐步下降,而离婚率、单亲家庭、跨境家庭和家庭暴力数字则不断上升。
据统计,香港地区单亲家庭数目由1996年的41200户,上升至2005年的76900户,上升了87%;在单亲家庭中生活的儿童数由1996年的59000人,增加至2005年的101700人,上升了72%;离婚数由1996年的9473宗上升至2001年的15604宗。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内地《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
• 内地《语文课程标准》 - 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全面发展 - 提出了语文学习的五个方面的目标 - 强调了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香单击此港处添《加副中标题国语文课程指引》 与内地《语文课程标准》
比较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 教研 汇报人: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内地
《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
香港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内地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与两地语
07
总结与展望
总结比较《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语文课程标准》的意 义和价值
推动两地语文教学的交流与 合作
提升两地语文教师的专业素 养
促进两地语文教学改革与发 展
增强两地学生的语文素养与 能力
分析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应对 策略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基于 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将逐渐成为主流,未来将更加注重个 性化、多元化和交互性。
课程实施:香港注重自主学习和 合作学习,内地注重课堂教学和 教师讲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程内容:香港注重文学、文化、 语言文字等方面内容,内地注重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内 容。
课程评价:香港注重多元评价和 过程评价,内地注重考试评价和 终结性评价。
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 强调阅读与写作能力 注重跨学科学习与实践 提倡多元化评价方式
语文学科地位与作用
语文学科地位与作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江明各学科在教育教学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基础,而学科的地位与作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为此,“传统”学科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在时代和学科的发展中对学科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再认识。
从语文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门独立学科以来,关于学科地位、作用的认识就随着社会及学科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各国的具体情况因其历史沿革与社会背景而各有特点,但都经历了不少变化。
例如,英、法、德、意等西欧国家的传统语文教学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产物,文艺复兴也使教育发生了急剧的变革;人文学科的兴起,使得语文尤其是古典语文盛极一时。
随着学科的不断分化,学校的课程设置逐渐增多,各国语文课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带有民族特色、比较适合本国国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文学熏陶和道德教育。
到了当代,随着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普及,各国对只讲思想熏陶、不见实际运用的语文教学观念普遍感到不满,认为语文课应重视与现实相关联的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
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以一定的生活需要为主题组织单元教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以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
而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更是曾一度取消独立学科,按照直接与革命、劳动需要相关的某些要求组织在实际劳动中的学习。
但这样往往只注意了教学的近期效果,忽视了系统知识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因而被视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后的语文教学改革,对学科教学目的和内容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培养学生热爱、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与能力,强调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在语文教育教学实际中往往出现偏差。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针对只是用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教学内容贫乏,方法死记硬背,学生缺乏灵活性、创造性,教学内容落后于生活需要等弊病,提出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理论,并主张从观察力、思维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条线入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一般发展。
港台教育体制:政策引导,放权学校
港台教育体制:政策引导,放权学校作者: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2年第12期香港多年来,香港沿用英式学制,即: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3年。
高中前两年结束后,所有学生需参加中学会考,继续攻读中六、中七的学生还需在高中毕业时参加高级程度会考。
2009年9月开始实施“三三四新学制”后,高中不再划分为两个阶段,两项会考也合并成香港中学文凭考试。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结束了自己的殖民地历史。
回归前后,香港对其基础教育进行了一些改革。
新学制下的香港高中生,除必修的中文、英语、数学、通识4科外,可以从20个选修科目、6个应用学习课程或其他语言中自由选科配搭,不再受制于文理分科。
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的能力,与香港教育改革奉行的“成人教育、终身学习”宗旨是一致的。
一、1990~1997年香港的教育政策1.1990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第四号报告书》。
它建议的教育政策涉及五个主要范畴:课程发展,辅导和指导,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扩展教育服务,学业目标和目标为本评估,以及教育语言。
2.1991年颁布的《学校管理新措施》。
旨在改革香港学校的管理系统,提高教育素质。
这个文件使得控制教育政策和计划的重心由中央推向了边缘,由政府推向了学校。
3.1992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了《第五号报告书》。
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更为完善的学校工作环境来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培养,使教师有更好的专业发展机会。
4.1996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了《第六号报告书》。
这也是它回归祖国前的最后一份文件。
该报告重点提出了“提高语文能力——整体策略”。
强调必须提高香港的中文及英文水准,并规定订立语文教师入职的“基本资格”。
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回归后香港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1997年后香港的教育改革1997年香港回归,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后,特区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
1.1997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了《第七号报告书》。
语文新课标下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新课标应运而生。
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结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新课标,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语文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强化实践: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融合文化: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4. 注重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之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5. 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语文新课标下的教学实践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或音乐,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感受文章的意境。
2. 调动感官,体验情感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感官体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听、说、写等多种方式感受语文之美。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文章的情感。
3. 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阅读能力语文新课标强调个性化阅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阅读材料。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注、质疑、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 强化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5. 融合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相结合。
通过讲解名篇佳作、讲述历史故事、组织学生参观古迹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
语文教学的一次“革命”
样 学 到 了这 么 多 , 也 不 知 道 是 不是 每个 我 人 都 和 我 们 一 样 在 经 历 了这 些 以 后 来 到 终
千五百字。 事实上 , ” 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 的作文拓展练习 , 而是 以读带写 。同学们将
离我们很 近, 然而却并未仔 细思考挖掘过的
人 , 反 而 更 体 现 了 “ 生 人 ” 个字 背 后 所 这 陌 传达 的意 义 。他 的想 法得 到 了 另外 两 位同 学
新 的当代作 品大 量人选 , 不少传 统经 典 而 篇 目淡 出了视野 。 其 中备 受争议 的就是 金 ” 庸 的武 侠小 说 《 山 飞狐 》 换下 鲁 迅 的 雪 替
太开了门, 看见 了站在 f外浑 身是 水的我 , 1
招 呼 道 。 可 怜 的 孩 子 , 进 来 坐 坐吧 , 快 “ 快 你 湿透 了。 ”我 点 点 头 , 也 无 法 拒 绝 这 位 热 谁
( I 1 I  ̄J 教育) o 年第 4 2l 1 期
边 设 计 出 了一 份 有 2 个 问 题 的 问 卷 。在 6
4 4
学生的读写能力 , 另一方面也是要让他们活
到 了 6 8 , 露 又 趁 热 打 铁 , 继 推 出 了 3个 韩 相 “ 遇 之 前 ” 用 来 报 题 ,偶 遇 之 后 ” 是 偶 是 “ 则
仅 如 此 , 体 的 炒 作 也 将 新 版 教 材 推 向 了 媒 舆 论 的 风 口浪 尖 , 时 间 大 家 争 论 的 焦 点 一 集 中在 “ 何 要 踢 掉 经 典 文 章 ” 问 题 为 的 例 如 ,北 京 9 县 的 高 中语 文 课 本 大 换 血 , “ 区
“ 已经在这里徘徊 很久 了, 着细密 我 踏
突破“文选型”语文教材模式的多向思维(一)
突破“文选型”语文教材模式的多向思维(一)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开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与此同时,关于语文教材多样化的命题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当时分管基础教育的前国家教委负责人曾对我国的语文教材作了如下的描绘:“语文教材,现在也有很多种,基本上都是由课文、语文知识、练习三部分组成,其共同的特点是以课文作为教材的主体,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按知识体系组织课文,少量的练习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知识的。
”针对这种几乎模式化的语文教材编撰策略,这位负责人提出:“能否改变一下这种单一的模式?是否也可以考虑把语文教材的着眼点放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大力加强语言实践活动,而课文知识则围绕为语言实践服务来编写呢?” [1]这里的模式,就是“文选型”语文教材模式。
“文选型”语文教材,指的是以所选范文作为主体的一种教材类型。
我国古代语文的文选教材,当以南朝梁太子萧统编选的《文选》为宗。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自唐初李善加注以后,此书流传更为广泛,几乎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教材。
古人说,“文选烂,秀才半”,可见其重要的程度和广泛的影响。
《文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一些重要的编辑思想为后世的语文教材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文选》由于开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之先河,且符合我国作为文章大国的国情,因此一直为后世所仿效。
历朝历代均有许多文章选本问世,并出现了诸如真德秀所编《文章正宗》,谢枋得所编《文章轨范》,吴楚材、吴调侯所编《古文观止》,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等优秀文选本。
这种文选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当代,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种主要模式。
由中国语文教材的历史发展可知,“文选型”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单纯的范文汇编;一种是以汇编的范文为学习内容的中心而辅之以注疏和评点。
后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以不断地充实,成为语文教材的主导类型。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国语文历年改革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国语文历年改革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即DSE)的中国语文科目一直在近年来不断改革与发展。
下面是对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国语文科目历年改革的相关参考内容,其中不包含任何链接。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中国语文科目自2012年开始改革,将原先的高考制度改为以文凭为主的考试。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改革过程中,教育局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趋势,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创新。
首先,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国语文科目的考试形式有了较大的变化。
原先的考试模式主要是以笔试为主,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而新的考试形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除了笔试之外,还新增了听力、口试和阅读理解等其他形式的考试内容。
这样的改革使得考试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更能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能力。
其次,考试内容的改革也是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国语文科目的重要方面。
教育局在制定考试内容时,将重点放在了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
考试内容不再限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还加入了一些关于文化、文学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分析。
通过这样的改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也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同时,教育局还注重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他们增加了对教师和学校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他们改善了教学平台和课程设置,提供更多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这样的改革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最后,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国语文科目的改革也涉及到了考试评级和录取方式的调整。
教育局为了更公平地评估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试成绩分析和评估标准的制定。
通过这样的改革,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能客观地反映他们的实际水平,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录取和升学。
总之,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国语文科目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内地高中新课程与香港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
内地 的高 中新 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
4 注重培 养 学生 的探 究 能 力 .
《 通 高 中语文 课程 标 准 》 明确 地 指 出要 “ 普 使语 文 学 习的 过程 根据 《 基础 教 育课 程 改革 纲要 ( 试行 )》的精神 ,我 国 内地 的 成 为积 极 主动探 索 未知 领域 的 过程 。 ”培养 学生 的探 究 能力 ,不 仅 此 次 高 中新课 程 改革 的 目标 旨在 构建 符 合 素质教 育 要求 、具 有 时代 是 社会 发展 的 要求 ,而且是 学 生 自身发 展 的需要 。高 中学 生身 心发 性 、基 础 性 和 选 择 性 的 课 程 体 系 ,体 现 普 通 高 中的 教 育 性质 ,为 展 渐趋 成熟 ,已具 有一 定 的阅读 表 达能 力 和知识 文 化积 累 ,促进 他 每 个 高 中生 的终 身发 展奠 定 基础 。基 于 改革 的要 求 ,此 次 普通 高 中 们探 究 能力 的发 展应 成为 高 中语 文课 程 的重 要 任务 。 课 改 新课 程 由学 习领 域 、科 目、模 块 个层 次 构成 I 2 J 习领 域课 。学 5 构 建 开放 的语 文课程 . 作 为 高 中语文 课 程 ,应该 为 具有 不 同兴 趣 、不 同发展 方 向 的学 与社会 、科学 、技术 、艺 术 、体 育 与健康 和综合 实 践活 动 。每 一领 生 发展 创造 条件 。显然 ,传 统 的整 体划 一 的语文 课 程结 构及 实施 机 域 由课 程 价值 相 近 的若干 科 目组 成 。八个 学 习领 域共 包 括 1— 1个 制 已不 能满 足全 体 高 中学生 “ 2 3 多样选 择 ” 的需求 。为此 ,我 们必 须 科 目 :语 文 、数 学 、外语 ( 语 、 日语 、俄语 等 )、思 想政 治 、历 构建 “ 放 ” 的语文课 程 ,以满 足 高 中学生 “ 英 开 多样选 择 ”的 要求 。 史 、地 理 、物 理 、化 学 、生物 、艺术 ( 音 乐 、美术 )、体 育 与健 或 二 解读香港 新高中课程的语文课程标准 康 、技术 等 。其 中技 术 、艺术 是 新增 设 的科 目,艺术 与 音乐 、美 】 ( )香 港新 高 中课程 改革 一
港澳台小学语文教材介绍
港澳台小学语文教材国外小学语文教材指各国小学的母语教材.从各国专家近年来对中外小学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出,不同国家或地区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都鲜明地反映着该国家或地区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并程度不同地体现出国家意志。
不管何种社会体制的国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都十分重视语文教材的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安排在教材中。
国外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都显示出其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特质以及文化政策,教材的选文不少是有关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同时还注意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教材中都精选了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有的还专门以多元文化或外国文化为题向学生介绍。
国外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比例很高,大多数国家重视文学教育,认为文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最好的基础性工作。
各国都把母语的掌握即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为基本功并当作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强调母语教材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心理教育等作用。
各国小学语文教材越来越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发展特点,强调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活动。
教材选材生活化,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从学生已知的生活出发,选择学生喜欢的,在学中能找到乐趣的材料,设置学生主动参与的言语活动,训练多是形象、新颖、活泼,有创造性的。
国外小学语文教材越来越重视学科知识的融合,将科学知识融于语言和文学教育中,注意在母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现代化意识,特别是在阅读和写作活动中,不断地安排有关科学的阅读文章和写作训练,安排有关的专题讨论,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文化与科学结合的美妙。
各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改革,必然带来教材编制的改革,小学语文教材的多样化拓展了世界各国母语教材建设的天地和改革发展的空间;民族化仍然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制的不可动摇的基点,任何一套母语教材的编制者都会突出自己教材的民族性.各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将更加提倡科学精神,在充分体现母语教材人文性的同时,给教材注入更多的科学养分。
香港回归20年来的语文教育政策新进展
20年期间,由于内地 与 香 港 的 文 化 教 育 交 流 频 繁,中文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 始讲普通话,同时简体字也在流行。这些客观的 条件和良好的语文环境都为香港语文教育的发展 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③
1.1 香港教育局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官方定位② 1.1.1 学习领域定位
中国语文是学习各门学问的基础。中国语文 学习必须在学生的母语基础上发展。语文教育的 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掌 握规范的书面语,能说流利的粤语和能以普通话 沟通,同时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培养语文学习的兴 趣,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和良好思维素质,得到审 美、品德的培育和文化的熏陶,以美化人格,促进 全人发展。 1.1.2 课程宗旨
②
③②详细内容参阅“香港教育局官网”http://www.edb.gov.hk/sc/。
10
Hale Waihona Puke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 10卷
谢锡金指出:在香港,中国语文教育的授课目标已 由原来的以国学为主的学习,更改为训练听、说、 读、写、思 维 能 力 为 主[1]。 同 时,需 指 出 的 是,有 关“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自 学能力”这 四 方 面,与 内 地 的 语 文 教 育 核 心 素 养———“语言结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 鉴赏与创 造、文 化 传 承 与 理 解”也 是 紧 密 契 合。 但与内地不同的在于,香港的中国语文教育中还 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旨在鼓励学生在大量 阅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学能力。 1.1.3 发展方向
由香港教育局 2017年颁布的《中国语文教育 课程指引》(2017)主 要 是 在 《中 国 语 文 教 育 课 程 指引》(2002)内容的基础上更新,同时结合《基础 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 六)》(2014)、《高 中 课 程 指 引———立 足 现 在 · 创 建未来(中四至中六)》(2009)和《中学教育课程 指引》(2017)的 相 关 建 议 方 向,以 及 依 据 高 中 中 国语文与中国文学课程的最新发展,包括 2012至 2014年间的短、中期课程及评估检视结果。这一 指引就未来 5~10年香港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提出 建议,使用范围由原来的小一至中三扩展到中六 (高中),其主要目的是阐释香港在中国语文教育 学习领域小一到中六的整体课程发展方向,说明
香港教育改革
简述香港教育制度改革主要是指香港主权移交之后,就教育政策及制度上之改革。
近年以来,香港教育改革的讨论重点,主要集中在香港中学的教学语言政策、中小学结龙计划、杀校政策、引进副学士制度、大学学士课程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中学改为六年制、通识教育成为必修科目,以及将香港中学会考与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合并成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等。
历史1997年以前,大多数的中学以英语教学,部分学校以中英混合教学。
1995年起,政府开始检讨教学制度;1998年开始推行“母语教学”,政府强制大多数公营中学改用中文教学,只允许保留114间作英文教学。
不过此项计划推行一波三折,舆论对母语教学的成效满有质疑,因此作为殖民地产物的英文学校仍被视为占优。
经济许可的家长为了让子女获派到英文学校,甚至会不惜在英文学校网置业。
每学年开始前,家长四处奔命为子女寻找考入英文名校机会的情景,往往成为本地新闻头条。
2000年9月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报告书提出容许教学理念相近的小学与中学结盟,使小学毕业生直接升上结盟的中学称为“一条龙”办学模式。
同年10月获政府接纳。
但由于该计划申请者多为传统上著名的英文中小学,使减低竞争入读的情况无多大帮助。
1997年教育统筹局于每一所中、小学开设一个简称为“家教会”组织,旨在使学校与家长多些了解及沟通。
2004年7月立法会通过俗称为校本条例的《2004年教育(修订)条例》,规定每一所中、小学的校董会,在2010年前加入校友、教师及家长代表及注册为法团,当局并标榜校政民主化、办学团体可保留最多六成的代表。
故当时得到大部分立法会议员及“家教会”代表支持,但条例当中指出政府可解散校董会及原有的办学团体不能再绝对控制校董会,使部分办学团体强烈不满,认为假以民主之名来消灭传统有宗教背景的办学团体,以及有市民担心校董会涉及刑事或民事案件时的法律问题。
教育统筹局于2006年至2007年年度新学年的中一新生起,教育制度改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学,并于2009年推行校本评核作为学生在会考成绩的其中一个评分准则及推行高中通识科。
试论香港新高中的中国语文课程改革
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 提高 学生人文 素养 , 为学生学好其他 学科打好基 础 , 新 ; 评估方面 , 新高中课程方 式更 多元化 , 对评 估 角色定位 也较清 晰, 但缺 强调审美情趣、 体认 中华文 化、 培养 对国家 与民族 的感情 、 正面价 值观 、 国 乏双向性 , 需拓宽评估范 围, 才能进一步提高课程学习的效 能。 际视野等。
语文纲要全面。
[ 何文胜. 2] 港沪初 中中 国语 文科课 程 的比较研 究. 港教 师 中心学 香
报 ,07, 1 ) 9 2 0 (0 :1—1 1 0.
[] 3 香港课 程发展 议会. 中国语文教育学 习领域 ・中国语 文课 程指引 ( 中及高 中) 香港 : 初 . 政府印务局,0 1 20 . [ ] 港课程发展议会 与香港考试 及评核 局.中国语 文教育学 习领 域 4香
香港新 旧语文课程指 引均有评 估这项 。l B课程指 引包括 : 评估 目的 ;
程内容 , 四章讲教学 , 第 第五 章讲评 估 , 六章讨论 教材。 同时 , 有一本 各学 习范畴的评估 ; 第 还 实施步骤 ; 评估 原则。新评 估则分 为 : 评估 的角色 ; 进 《 中学中国语文建议学习重点( 用) 作参考。 试 》 展性和 总结性评估 ; 评估 目标 ; 校内评估 ; 公开评核 。 结构 安排上 , 新课程基本结构是齐全的 , 包括 了课程 、 教学 、 评估 、 教材 新 旧课程指引文件都从 评估 的功能 性来考 虑, 两者 着重 点不 同: 但 前 四个方面 , 基本上涵盖了语文课 程所要包含 的内容 。与 2 0 0 1年课程指引相 者着重对学 习和教学的回馈 , 后者 着重 收集学生学 习表现 , 以此达到诊 断、
语文课创新教学
语文课创新教学初探摘要:文章结合语文课特点,从教师角色、课堂教学组织、课文内容分析三个方面探讨语文课教学创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语文是人与人心灵直接对话的学科,最贴近学生的情感和生活。
语文教师该怎么做,才能让语文课更具亲和力?现从教师角色、课堂教学组织、课文内容分析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教师角色要更富有人情味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所以,语文课很注重感性和理性的训练,要求有学生感情的真正参与,要求有学生“我口讲我心”的真切、独特的感受。
而这首先需要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而教师传统的与学生不平等的“为人师”的角色,往往抑制了这种良好氛围的产生。
因此,现代语文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使自己更富有人情味。
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
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地方,交流对语言对文学对文化的品味,赏析彼此的思想情感。
教师一旦拥有了这种意识,也就有拥有了轻松、自由的心态。
而学生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从而唤醒了学生了主体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课堂的灵魂。
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把机会留给学生,把困难留给自己”的陪伴者。
教师不要成为课文的“解说员”,而是给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并帮助学生解决其确实无法解决的困难。
惟有如此,才会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是他们学习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陪伴者。
二、课堂组织要更具人文性所谓人文性,即要求教师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能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怀。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两点要求:1、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现代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希望能体现自身价值,对过多的干涉不满。
《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香港中学中国语文新课程简介与评议
香港中学中国语文新课程简介与评议何文胜香港教育学院:(852) 2948 7179:(852) 2948 7207电邮:由独立设科开始,语文是一门备受争议的学科,但是在争议的前后都引发语文教育的改革。
过去的改革零碎地修改的比较多,系统地进行改革的就比较少。
世纪之交,两岸三地别离进行了系统的语文课程改革论证。
踏入世纪之初,改革的工作正式展开。
本文就香港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作出反思。
世纪之交,反集权、反知识本位、反精英的时期精神1,和随之而来的全世界一体化、知识为本经济、多元文化等现象,加上多元智能研究的进展,促使教育进行改革。
由于课程、学科不断的分化,使课程的割裂情形愈来愈严峻;课程的进展远追不上社会的转变。
因此,香港的中国语文课程都在进行大幅的改革。
面对社会的改变,香港政府由九十年代初开始,针对课程及教学的问题,前后推出课程剪裁、目标为本课程、校本课程、课程统整、课程调适等方法。
只是,这些只是小系统内的改善工作,而对教育作出全面的检讨,进行整体的改革,仍是近一两年的事。
香港专门行政区教育统筹委员会在1999年9月提出《教育制度检讨:改革方案--廿一世纪教育蓝图》的咨询稿。
文件先对香港的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检讨,初步提出教育改革的建议。
建议以为改革首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培育学生具有「乐于学习、擅长沟1陈伯璋(2000):《九年一贯课程的理念、内涵与评析》,见。
通、勇于承担、勇于创新」的精神,达到「自强不息,终身学习」的教育理想2。
2000年5月委员会依照各界的意见发表咨询文件摘要稿,提出「制造空间、追求卓越」的改革方案。
2000年9年发布《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
2000年11月课程进展议会发布《学会学习.课程进展路向》(咨询文件);2000年发表《终身学习.全人进展》的教育改革报告书。
2001年6月课程进展议会公布《课程进展路向.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全人进展》。
21世纪香港教育目标是「让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进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试探、探讨、创新和应变,有充分的自信,合群的精神,情愿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尽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奉献」。
“港台”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对大陆地区校本教材开发的启示
《香港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比较分析
《香港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比较分析作者:王甜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04期《香港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香港课标)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从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三个方面,对比香港课标与新课标,力图能够为课程标准的编写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思考的空间,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稳步发展。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1.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新课标有明显的“政治教科书”特色,出现了政治书中的官话套话,“体现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新课标过于强调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忽视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应用,语言文字作为学习语文的基础,具有不可动摇的基础性地位。
2.在课程设计思路上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做出了详细的说明,香港课标则“提供有关资料及建议供教师参考,使教师协助学生朝着本科学习目标前进。
”课程目标只是说明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却并不规定应该如何教,为教师灵活掌控课堂和实施课程标准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二、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1.总体目标香港课标的总体目标共有7条,分别从听、说、读、写、思维能力、自学能力、道德观念以及文化认识七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方向,使学生具有基本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相比之下,新课标则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设计,共提出10条课程总目标,数量略多,不够浓缩凝练,缺少统摄性。
2.学段目标与内容香港课标分为四个学段:小一至小三为第一学段,小四至小六为第二学段,中一至中三为第三学段,中四至中五为第四学段;新课标也分为四个学段: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
2012香港教育改革
地理
历史 旅游与款待
科学教育
生物 化学 物理 科学 (综合科学、组合科学)
科技教育
企业、会计与财务概论
设计与应用科技 健康管理与社会关怀 科技与生活(前称为家政科) 信息及通讯科技
艺术教育 体育
音乐 视觉艺术 体育
17
科目选择:照顾不同能力及发挥潜能
• 应用学习配合香港社会的需要,六个学习范畴包 括:
2016年 第一届毕业生
其他 出路
中七
香港 中学会考 (2010年 最后一屈)
中六
其他 出路
中五 中四
中三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六 中五 中四
2012年第一届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 (新旧学制并存学年)
高中
2009年9月
中三
中二 中一
12
中二
中一
从旧制到新制: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机会
大部分学生享有11年教育, 学生享有12年免费教育 约40%学生享有12-13年 两次公开考试 •香港中学会考(在第11年)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在第13 年) 过早分流为文、理、工、 商 三年制大学学位课程 一次公开考试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 (在第12年)
15-35%
20-30%
*学校会因应实际情况及学生需要,决定提供哪些选修科目。部份 学校会提供应用学习课程或其它语言课程。
14
核心科目: 基要的学习能力及知识基础
学习领域
中国语文教育 英国语文教育
数学教育
高中科目(核心及选修) 中国语文(核心科目) 中国文学 英国语文(核心科目) 英语文学 数学(核心科目)— 包括必 修部分及两个延伸单元 通识教育(核心科目)
StarCraft I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的语文教育改革(下)
导读:3学习材料
课程把“教科书’的观念拓宽为灵活多彩的“学习材料。
时代不断进步,语文学习材料必须配合时代的发展,联系社会的实际环境;按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一套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的校本教材。
3.1学习材料的类型
3.1.1文字材料
文字材料主要包括篇章和书籍。
学生可以透过文字材料提高语文思维审美及自学能力,并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及社会责任感。
阅读面要广,阅读量要大,以便积累知识和语言材料,拓展视野和胸襟,并能增加创意,为终身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3.1.2视像材料
因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视像材料,配合适当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3.1.3其他材料
教师可选择其他适合的学习材料,包括实物;也可以透过实地参观认识有关事物,从而学习语文。
3.2学习材料的选取
3.2.1一般的选取原则:
3.2.1.1与学习目标及重点配合
3.2.1.2照顾学生的学习差异,能够配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2.1.3内容意识健康、积极
3.2.1.4有启发性
3.2.1.5题材多样化
3.2.1.6能引起学习兴趣
3.2.2文字材料的选取原则:
3.2.2.l有时代意义
3.2.2.2体裁、风格多样化,能够扩展知识领域
3.2.2.3以现代作品为主
3.2.2.4以文学名作为主
3.2.2.5可读性高
3.2.2.6词汇、语法尽量符合规范
3.2.3视像材料的选取原则:
3.2.3.l发音正确、语言生动通俗而不鄙俗
3.2.3.2呈现方式多元化
3.2.3.3视像丰富多彩
3.2.3.4互动性强,能够引发学生主动学习
3.3学习材料的处理
教师可以灵活自主地运用各类型的材料,配合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施教。
3.4学习材料的组织
单元编排是组织学习材料的有效方法。
通过既有核心又有系统的
单元组织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更加连贯和均衡完整。
4评估日的
评估具有测量、诊断、回馈和筛选等功能,而中国语文科尤其着重评估施教效果和学习表现的回馈作用。
回馈就是根据评估所得的资料,作出改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很高教学效果。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认识自己在学习上的优、缺点,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透过评估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能力,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因才施教;让教师自我检讨以提升专业,根据学生在评估活动中的表现评价施教成就;让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表现,参考评估所得的资料了解子女的学习表现,使家长能够及时辅助子女,协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以及发挥所长。
学科改革是配合香港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提升全体学生的素质,建立多元化学校体系,塑造开发型的学习环境,确认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使命,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性、民族传统及兼容多元文化的教育体系。
将来的香港学生都应该具备沟通、自学、应变、合作、创新等能力,而香港的教育也扩展到学生的品格、胸襟、情操、视野和素养。
“终身学习,全人发展”就是香港教育的总目标。
5结语
任何改革都有它的局限性,而且不能够避免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加上要克服有关的资源及技术困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下是课程改革要面对的一些障碍:
香港的教育一向以考试作为主导,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建议减少考试,教师顿失所依。
而在短时间内做好相关的支持配套,也有一定的困难。
改革的哲学与理论并不是一般教育工作者所能够理解的,教育的改革既深且广,加上速度可能太快,前线的教师及校长未必能够实时配合。
香港的学校素质参差,程度不一,取消公开考试的建议,家长未必能够接受。
特别是母语教学的问题仍未能解决,不少学生家长仍偏向替子女选择英文中学,因此升中的学额分配引来很大的争议。
教育改革需要有先导试验,不断修订,才能够正式推行。
但是这次的改革面太广,要同一时间进行多种及不同层次的先导试验实存在相当的困难。
大部分社会人士都在某种程度上感受过旧教育制度的弊端,因此他们都倾向支持教育改革。
大部分的教育改革目标及课程改革目标都被社会人士接受,他们所争论的只是改革内容、推行日期、支持配套、人力资源和财政分配等技术问题。
无论如何,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