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绍功治疗皮肤病辨证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绍功治疗皮肤病辨证特色
一、概述
皮肤病是发生于人体皮肤及皮肤附属器的一类疾病。沈师对皮肤病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故“治外必治内,治内能除根”。这一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病因
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导致气机不畅,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凝,久则成瘀。外因主要是风、湿、热、毒等;内因主要是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特别是肝肾亏损。然而大多数皮肤病都与风邪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时,风邪乘虚入侵,阻于皮肤,邪毒结聚,内不得疏通,外不得表解,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养,则可发生皮肤病,其病变发生迅速,游走不定,泛发全身或多发头面,可见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湿邪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多发生疱疹、瘙痒、渗液、糜烂等,病程缠绵,难以速愈;外感热邪或脏腑实热蕴郁肌肤,不得外泄,熏蒸为患,可发生皮疹、灼热、痒痛、溃烂等,常伴身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脉数等证候。皮肤病因失治或误治,或难治而转为慢性,其中以肝肾不足
为多见。表现大多呈慢性过程,其皮损有干燥、肥厚、粗糙、脱屑并伴头晕目眩,耳鸣如蝉,腰膝盩软,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象弦细等全身征候。
(二)强调辨证
皮肤病的辨证,首先要对病情进行周密的调查,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收集资料,然后再进行综合归纳,作出正确的诊断。
1.辨性质
皮肤病的性质主要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急性皮肤病大多发病急骤,发病原因多为风、湿、热等,以实证为主,一般与心、肺、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心主热,火之化,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诸病源候论》云:“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也。”慢性皮肤病大多发病缓慢,发病原因多为血瘀或营血不足,肝肾亏损,冲任不调,以虚证为主,一般与肝、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肝主藏血,血虚则生风生燥,肤失濡养而为病;肾主藏精,黑色属肾,肾精不足则可产生皮肤的色素改变。
2.辨瘙痒
一般急性皮肤病的病痒多由外风所致,故其症状有流窜不定、泛发而起病迅速的特点,可有风寒、风热、风湿的不
同。风寒所致瘙痒,遇寒加重而皮疹色白,兼畏寒、脉浮紧等;风热所致瘙痒,皮疹色红,遇热加重,兼恶风、口渴、脉浮数等;风湿所致瘙痒,抓破有渗液或起水疱或起苔藓等。慢性皮肤病的瘙痒原因比较复杂,瘀血所致瘙痒可伴见紫斑、色素沉着等;瘀血夹湿所致瘙痒剧烈,皮损结节坚硬,顽固难愈;痰浊所致瘙痒则常呈结节;血虚风燥所致瘙痒常有血痂或脱屑,皮肤干裂,苔藓样变等。
3.辨疼痛
一般多由寒邪或热邪或痰凝血瘀,阻滞经络不通所致。寒证疼痛表现为局部青紫,遇寒加重,得温则缓;热证疼痛有红肿,发热与疼痛性皮损;痰凝血瘀疼痛可有痰核结节或瘀斑、青紫,疼痛位置多固定不移。
4.辨皮损
皮损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皮损有麻疹、丘疹、风团和疱疹,皮损表现为红、热、丘疹、疮疹、脓疱、糜烂等,伴有渗液或脓液;继发性皮损常见有风团、丘疹、脱屑等。皮损主要表现为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皲裂、鳞屑等。
5.辨舌苔
舌苔由胃气所生。苔之厚薄可知邪气之深浅,薄苔为病初邪轻,厚苔为病深邪重,或痰湿阻滞。苔之润燥可知津液之存亡,苔滑润,可见津液未伤或痰湿内盛;苔干燥,则津液已耗。苔之偏剥可知病情之虚实,苔偏于前,多见脾胃虚
弱或痰浊内盛;苔偏于后,多见肝肾阴亏或湿热下注。苔腻宜祛痰利湿;苔薄应补益肝肾。
一、概述
(一)多由痰湿中阻所致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摄取食水、补充能量、排泄废物,在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医学将其喻为“后天之本”,归之于脾胃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水谷之海,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脾与胃互为表里。脾升胃降,燥湿相济。若脾胃功能失常,则水谷消纳传输发生障碍,常见脘痛腹胀,恶心呕吐,泛酸嗳气,纳食不香,大便秘结或溏泄等证,便是西医学的胃炎、食道炎、溃疡病、肠炎、痢疾、肝胆诸病之谓。
沈师诊治消化疾病有独创经验和明显疗效。首先其认为,痰浊中阻是常见多发的病机,调治脾胃首要祛痰利湿。祛痰主方系“温胆汤”4味连用,利湿主药系茵陈、泽泻、生苡仁、车前草4味合用。痰湿热化居多,公英、连翘、白花蛇舌草、菊花,苦寒而不伤中焦,择一而人,是消化疾病组方中不可缺者;痰湿为邪,需分利二便,给邪出路而排出体外,利溲除车前草、白花蛇舌草及泽泻之外,奇药还有泽兰叶、王不留、桑白皮之属;润肠除莱菔子、全瓜萎、草决明之辈,奇药有生栀子、炒桃仁,白菊花配全当归之品。痰湿中阻还应行气和血,特殊用药除石菖蒲配广郁金外,还有
木香配山楂,柴胡配丹参;中焦者脾胃也,脾运胃纳,痰湿所困,务必醒脾和胃,陈皮、砂仁及生内金、焦三仙是矣。
(二)重视脾胃虚寒
脾胃功能失常,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常致虚寒内生,化源不足,转输无力,水湿停聚而为饮为肿;中焦寒凝,失于运化,下走肺腑而为泄为痢;脾胃气虚,生化乏源,气不摄血而为衄为血。临证时脾胃虚寒者并不少见。沈师辨其虚寒首抓苔薄白,舌淡白,脉沉细,然后再究其症,如舌脉与症不符,或无症可辨时,强调“舍症从脉”,更要“舍症从舌”,特别以舌苔薄而淡白,定其虚寒之有,所谓“但见一证便是,他症不必悉俱”。沈师治其虚寒,重用香砂七君合良附丸。经济条件许可者,用人参,尤其可用西洋参,其效力更佳;血糖高者不用党参,可以重用太子参替代。沈师认为生芪更优于参类,既可补气又能固表,还可托毒,经现代药理研究有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一举数得,功效更全面,可谓“扶正祛邪”矣。在用上方的基础上沈师还有三伍:一为脾肾同源,土火互联,伍入调肾的杜仲、寄生等益火生土,利于脾胃虚寒的振复;二为肝脾、肝胃的相生、相克,伍入柔肝的当归、白芍,疏肝的川楝子、香附,抑木扶土,平肝和胃。减轻脾肾压力,利于健运之复;三为热性反佐和补而不滞。虚寒之治“寒者热之”,中焦怕寒又畏热,故常以肉桂、桂技、乌药热性反佐;中焦补虚常要顾及运化,切忌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