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学习1剖析
再论“系统学习”与“碎片学习”的关系 20200313(2)(1)
围绕内、外职业生涯规划 善于规划利用难得的整块时间 和日常的碎片时间,通过学习 逐渐积累并建立专业领域系统 的认知体系!
碎片学习&系统学习 “只见树木&看见森林”
谢谢大家!
增员选才与训练辅导的关系 成功信念与主顾开拓的关系 如何成为卓越新人的逻辑 ……
例:
卓越新人班课程专题
5.检验并输出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 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
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 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
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 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6.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
管理学与营销学的基础理论
——精读经典的管理著作、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
保险和保险营销领域的经典著作
——美教科书《人寿与健康保险》《打造组织金字塔》
最佳实践典范案例研究
——例:专程拜访美国西北人寿,参观《打造组织金 字塔》作者职场
卓越经理人研修课程
围绕“成为一名世界级的寿险代理人” 的目标应构建的知识体系
1.搭建统一的学习平台,即制定每一层级人 员共同的学习目标
——尽量减少无序的碎片学习,仅关注几个 与自己的知识体系相关的专业公号平台
——所有人都在拼同一幅画(中国地图)
2.目标分解:以学习任务为导向,而不是以学 习时间为导向
——把图画划分为相互联系的若干个碎片 3.确定每一版块学习时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版块顺序,规定所有人在规定时间段内利用自 己的碎片时间学习某一版块,并提交学习体会
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 系,那说明你还不能掌握它,那就 果断放弃
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 者说(记忆的)成本远高于收益的
第四部分——
带领营业部全员进行寿险 营销专业领域的系统学习
浅谈经典碎片化学习的几点体会
浅谈经典碎片化学习的几点体会
经典碎片化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通过拆解和整合经典文本中的碎片化知识,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经典碎片化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经典文本中的知识点往往相互关联,通
过拆解和整合碎片化的知识点,学生需要进行思考和理解,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
分析能力。
在学习一本经典小说时,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还可以深入探
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经典碎片化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经典文本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思想,
通过拆解和整合碎片化的知识点,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积累知识。
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
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框架,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学习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时,学生可以拆解其中的观点和论证,整合并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深
度和广度。
经典碎片化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储备、批判
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运用这种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碎片化”教学现象剖析及调整对策
“碎片化”教学现象剖析及调整对策作者:张格波来源:《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4年第05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课堂教学的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向着高效方向不断发展,但在教学现场中仍然存在一定量的“碎片化”现象.“什么是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本文所说的教学“碎片化”主要针对于教学情景设置、思维过程展开、教学目标体验的形成过程不完整,不自主,不全面的现象.1“碎片化”教学的现象扫描1.1情景构建的“碎片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大部分是经由对生活的情景与现象的归纳、抽象而形成的.因此情景的构建对数学概念的建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教学现场中,情景的构建被“碎片化”了.一方面,正面的情景与例子过少,往往只举2~3个正例,就让学生归纳出概念;实际上,正例少会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带有偏向性,会让学生在概念与正例之间产生偏向——只有在这有限的正例之间才会有这个概念,其它可能不需要定义这个概念.这样学生形成了点状概念,一旦扩散开来,将会影响概念的分类;另一方面,只举正例不举反例,这样对比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把握;第三,教材情景编写的碎片化,教材上的情景往往只是个别知识学习的结果,不能将前后知识很好地贯穿起来,情景与情景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常孤立地存在于书中而成“碎片化”的东西.1.2思维过程的碎片化,只有答问没有思维一方面,教学中的某一内容独立呈现,逻辑思维缺乏连贯,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思维的整体性没有被充分地反映出来,形成了各个知识点散落、孤立,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经历的思维过程出现了片段化现象,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会有:问题的提出——分析、论证,形成假设——检验假设方案——解决并反思.但在教学现场这一过程被大大减缩了,问题的提出没有了,假设也由老师代劳,反思总结省略了,中间的问题解决过程也由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替代了.高分低能是怎样产生的?显然,这个思维过程的片断化是主要的原因.学生平时不想,当问题出现了时,当然也就不会想了.再者思维过程的碎片化还包括简缩版的思维探究过程,教学现场中的探究对学生而言不是完全的自主探究,而是在老师铺垫好,设计好的问题链轨道中轻松地滑过的,表面上是经历了思维过程,而实际上是记忆水平层次上、条件反射式的应答而言.高水平的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概括具体化、提出解决方案,检验假设等等都被教师的“铺垫”而剥夺了.1.3体验过程的碎片化,只见知识,没有体验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对应的,教学现场中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思维过程的体验积淀成能力,情感体验形成对学科学习的兴趣,价值观等.但这三种体验往往会被人为地割裂,老师往往只关注对知识点的梳理总结,而弱化对思维过程的体验总结,基本不谈情感体验,特别是教学过程也几乎不产生情感交流,情感投入很少,学生对数学感到无味,感觉数学就是冷冰冰的知识,是杂乱无章的堆积.缺失对思维过程的火热的情感体验,厌恶数学也就很自然了.2原因剖析2.1出现碎片化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功利化的教学心态(1)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不教,考知识就只教知识,考题型就只教题型,其它就忽略了,特别是教师的考核压力,致使教师只注重分数;(2)习惯于讲授,强调“我讲过了”,而不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效果.所谓:学不学是他的事,讲不讲是我的事,“反正,我讲过了”,“我讲过N遍了,他不懂,管我什么事”;(3)担心教学时间不够.正是由于强调讲,凡考的都要讲,讲的内容很多,本可自主探究的,老师要讲,凡与知识点有关的题都要讲;本可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还是要讲,不讲不放心,为了放心、安心就要讲,时间不够了,自然就选择最重要的讲——与知识无关的,与考试无关,无直接效果的内容自然地屏蔽了,于是情境碎片了,思维简缩了,情感体验缺失了.2.2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不甚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活动是怎样展开的,它和知识的逻辑关系是否协调一致?教师往往不清楚,不会指导学生进行深层的解题分析.为了避免麻烦,教师就直接包揽解题活动中的思维关键点.再者,教师对思维现场的调控能力弱,部分教师对思维细节、思维现场的把握没有底,潜意识中就想对无序的思维现场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是害怕,害怕思维现场出现一些含义不清,教师听不懂的现象,或者出现科学错误而教师没有发现,或者未纠正错误从而偏离主题等现象.3调整的对策3.1找准认知起点,恰当设置教学情境,克服情境的碎片化情境创设应建立在对数学,对学生的正确认知分析的基础上.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来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相同的数学学习内容以不同的情境呈现出来,教学效果大不相同.事实上情境设计的作用在客观上应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是为学生铺设思维通道,加速思维的进展.特别地,情境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具体素材,它应该引发学生对某个数学知识的学习,或者应该指向某个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换句话说,这就要求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考虑到课堂的整体性,连续性,力争将课堂中的问题情境设计成一个浑然自成的整体.案例1陈传煕老师在《关注中国速度,营造人文氛围》中的教学设计.课题:《指数函数的应用举例》教学过程的设计:标题:“中国速度,从数学看变化”(1)序幕: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的声音中拉开序幕.(2)“储蓄”篇:从改革初期开始,分三幕依次拉开,得出指数函数应用的三个基本模式.(3)“收入”篇,“人口”篇作为基本练习.(4)“工业”篇,在其中进行适当延伸,为后续学习设下埋伏.(5)“小康”篇,让学生针对有关资料进行设计或编问题,并要求在课余完成一个实习作业:调查和分析发生在身边的数字和变化.(6)闭幕:最后在“从数字看变化,今后中国的发展看大家”的声音中落下帷幕.显然,陈传煕老师的设计就充分注意到问题情境的整体效应.这些情境构成一条情境链,自始至终地起到了导向作用,自然也就构成了认知的情感基础,使学生的情感、思维、认知在这种浑然一体的情境中不断得到保持和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高效地去“做数学”.3.2认真分析思维过程,组织学生深度参与,克服思维的碎片化3.21要分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与线索数学,大量运用数学推理,比如归纳、类比、演绎等,同时又普遍运用一般的科学思维方法,比如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与具体化,分析,综合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分析清楚,所设计的问题要用到哪些一般的科学思维方法,推理方法,这些过程是如何展开的,有何困难,如何提供启发等等.案例2二项式定理教学分析显然在“二项式定理”课堂中尽管使用了归纳推理,但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不在归纳推理——由n=2,3,4的展开式,几乎没办法直接归纳出一般结论,相反,主要依据的是理性分析,特别是对(a+b)2,(a+b)3,(a+b)4展开式的细致的理性推敲.但由于学生对(a+b)2展开式实在太熟悉,几乎对其系数没有任何可生疑的,从而没有太多的启发性,因此要补充n=3,4的情形以辅助.即使这样,项的系数与计数原理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夸张一点说(学生语):八竿子打不着,几乎看不到一点点关系.其实,我们这就找到了思维的难点,从而也就找到了教学的难点,当然也就找到了教学的策略,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两者的联系,要通过教师支架式的辅助问题,让学生逐步体悟到其中的道理,显然又不能直白地告诉他们“从计数原理来看”.为此,我们在学生归纳出(a+b)n各个项的结构后,针对项的系数,我们设计出了以下的问题链.1)an是怎样形成的?bn呢?an-1b呢?2)把这个形成过程表现出来,怎么样?就这一种方式吗?3)an-1b的系数为什么是n(方法种数)?4)有没有其它的项?系数如何?为什么?5)再次猜想(a+b)n(n∈N+)展开式.尽管问题链中没有出现“计数原理”的字样,但始终是围绕它展开的.一旦学生意识到从计数原理角度来看待展开过程,弄清一件事就是得到an-kbk,教学就成功了,但这并不容易实现.3.22要分析学生的认知心理过程与特征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就是建构,就是学习者的知识结构由失衡到再平衡的过程;学习就是建立知识之间的实质而非人为的联系.这个过程有顺应和同化两种形式,就“二项式定理”这节课而言,就是同化的过程即由概括度高的基本原理推演出抽象度低的具体实例,这本应该比较容易实现,但困难在于具体实例与基本原理的相似度小,联通困难.因此,对应的策略就是通过适当的问题激活彼此的联通,这中间涉及到比较、联想、对比等心理认知活动.同时,问题解决之前与之后,就像黑屋开灯前与后一样,前者满头雾水,四处猜想、探索,一时不得其解;后者眼前一片明透,本质了然于胸.323“组织学生深度参与”是硬道理建构主义早已明确,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深度、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自主建构才可能发生,探究才有意义.对数学课而言,学生的活动参与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展示,产生思维碰撞,形成思维场——信息不断传递、检索、判断.在此过程中,意义建构自然就发生了,因此坚持让学生自主参与是教学的硬道理.但如何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它的确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是教师的硬功夫.教师要善于提炼.教师在教学现场要提炼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处,闪光处,并通过梳理,形成思维发展的逻辑线索,然后充分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让学生理解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听,速辩,快提炼,是主持人的硬功夫,更是教师课堂师生对话问答的硬功夫.比如本课中的逻辑链就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断提炼出来的.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自说自话,而是要在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学生思维不流畅时,给与适当的启发是可以的,但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取而代之.反诘与追问.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深度思维,在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深度思维,答案就是现场生成问题,通过问题将思维引向深入.在学生回答正确时,追问为什么是这样?你为什么能想到;在学生回答错误时,要快速举反例,反思为什么.教师在教学现场要善于发现不同的观点,并及时的呈现出来,从而激化矛盾,引发深思,增加思维深度;还可以让有困惑的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优秀学生回答.所有这些生成的问题都带有现场性,突发性,可能教师稍不在意就会出现一些意外,会出现一些科学性错误.于是,教师的基本功就露出来了.当然,课堂的精彩处,吸引人之处也在这个地方,所谓“乱世出英雄,乱场显真功”,学生就喜欢这样的现场,这种现场最令人激动,最吸引人,也最会锻炼人,包括锻炼学生,也包括锻炼教师.在认知分析的基础上,理清学生思维发展的线索,依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借助于教师过硬的教学组织能力,使得师生在教学现场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才可能避免思维的碎片化.3.3“从自发到自觉”,养成习惯,克服体验的碎片化其实,形成体验才是教学的正果.我们知道,体验实际包含三个方面——知识总结、方法梳理、情感沟通.首先,完成对知识的总结.体验的成果表现之一是形成了数学理论,让学生及时梳理、总结,就是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论、数学理解,并通过进一步反思,完成知识的精微化.其次,对认识体验进行梳理和反思.体验的另一种表现是思维方法,能力,探究过程的体验.通常的教学忽略学生自我认识的表达,教师往往在得到想要的结论后,就停止交流活动,通常只让学生汇报结论而不汇报结论获得的经过——即开始的假设和预期是什么,证据和事实是什么,认识的发展变化是怎样的,是否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长期这样做,将导致学生的认识思路和结果局限于个体经验的自发式的积累,缺失了一个自觉地反思的过程.事实上,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认识表达空间,让学生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充分外显,在认识碰撞和再建构的过程中发展认识,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方式.最后一种体验是情感体验.它是过程的情绪积累的结果,又是下节课情绪的起点,时间长了就是积淀成了对数学的喜恶感,当然这个过程是自发的、自动的.实际上,教师合理安排好教学环节梳理,保证每一个环节进行适当的知识点总结,方法梳理,情感沟通是必要的,长时间形成习惯,学生也会经由自发到自觉体验的过程,最后形成了自觉体验的习惯,显然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益.总之,作为教师不断学习,加深对教育者教学过程的理解,不断改变理念,加大投入,苦练教学基本功,才能立足于服务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学习1剖析
2.2 学习内容之比较
碎片化学习:学习内容零碎化和微型化
学习内容和信息资源不再是完整的、线性的、固化的,学习内容的零散性、 学习步骤的跳跃性。无明确的学科和学习主题,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系统学习: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学习步骤的渐进性
分学科和专业,按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有相对完整的学习任务,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 习对象,学习的内容系统化,学习步骤循序渐进。
知识体系结构具有逻辑性,适合解决复杂学习任务和形成完整且有纵 深感的个人知识体系。
3
总结与建议
3.1 总结
系统学习适合在下列知识的学习:1.价值观的形成 2.培养读写算和应用信息技术等基本技能 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广阔的知识视野 4.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
3.2 建议
系统学习与碎片化学习无缝连接、 相辅相成。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对于人文社科类开放性课程,或结构松散的内容,可采用翻转课堂或 翻转学习的方式进行。 2.对于理工农医类专业性强、结构严谨的内容,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的讲授或示范为主, 辅以必要的交流讨论,课后可鼓励学生通过碎片化学习丰富与扩展课堂学习内容。 3.无论是何种学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建立微信、QQ 等网络联系。
2.4 思维与注意力之比较
碎片化学习:学习思维跳跃性和注意力碎片化 因持续时间较短,有利于跳跃性思维的发展;但不利于学习者知识
体系结构的逻辑性,难以解决复杂学习任务和形成完整的且有纵深感的 个人知识体系,容易导致学习者思维认知结构碎片化和分散化
系统学习:学习思维逻辑性和注意力持久性 思维认知结构完整性,逻辑严谨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全局性、系统性
2 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学习的比较分析
1 学习时空
5 应用方式
浅谈经典碎片化学习的几点体会
浅谈经典碎片化学习的几点体会经典碎片化学习是一种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经典知识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学习和运用经典知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和提升自己。
经典碎片化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对经典碎片化学习的一些体会。
经典碎片化学习有助于扩宽知识面。
在碎片化时间里,我们可以读几页书、看几篇文章、听一些经典讲座等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不断地接触、学习新的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到更多的领域和内容。
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就越能够在各个领域有所作为,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见解。
碎片化的学习让我们不再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琐碎事物上,而是将碎片化的时间用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经典碎片化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碎片时间是指那些不被充分利用的时间,比如等车、等人、走路、做家务等等。
这些时间虽然很短,但如果能够利用起来,会对我们的学习效率产生非常大的帮助。
通过碎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在这些片段时间内不断地温习和复习知识,这对于提高学习效率非常有帮助。
经典碎片化学习让我们不再等待大把的时间才开始学习,而是随时随地都能够进行学习,这对于我们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有益的。
经典碎片化学习有助于提升自我素养。
学习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升职加薪,更多的是为了自我提升。
通过经典碎片化学习,我们可以不断地接触和学习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文学名著、艺术经典、哲学思想等,这一方面能够让我们提升自己的修养,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我们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
经典碎片化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品位。
经典碎片化学习还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我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容易使我们产生学习厌倦的情绪。
但是通过经典碎片化学习,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学习不同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学习更加多样化,还可以让我们对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兴趣。
知识碎片化课程多元化与教学系统化的探讨
知识碎片化课程多元化与教学系统化的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碎片化的现象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大挑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接受的是孤立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的整合和应用。
而多元化的课程则是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在同一个学校的统一教育体系中提供多样化的学科和课程选择。
教学系统化则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将对知识碎片化课程多元化与教学系统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一、知识碎片化对教育的挑战知识碎片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过多,课程内容松散,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而传统的学科分类和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知识碎片化给学生带来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压力大:面对繁杂的知识点,学生往往感到学习压力巨大,因为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住大量的知识点,而缺少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2. 缺乏系统思维:知识碎片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思维,他们对于各种知识点的相互关系和整体结构缺乏清晰的认识,无法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和运用。
3. 学习兴趣下降:知识碎片化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下降,因为他们只是被passively 接受各种零散的知识,而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
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更加多元化和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来应对这一挑战。
二、课程多元化的重要性课程多元化是指为了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学校在统一教育体系中提供多样化的学科和课程选择。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往往只重视主干学科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这种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的学科选择单一,学习兴趣下降,过度关注分数和升学率等问题。
课程多元化显得尤为重要。
1. 满足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课程多元化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到快乐和自由。
浅谈经典碎片化学习的几点体会
浅谈经典碎片化学习的几点体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碎片化学习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
碎片化学习是指将知识内容进行拆分和组合,形成短小精悍的学习片段,让学习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设备上进行学习。
碎片化学习迎合了人们越来越忙碌的生活节奏,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但是碎片化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对我的一些体会进行探讨。
首先,碎片化学习依赖于信息技术,较为传统的学习受到限制。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听讲,课后进行笔记整理和复习。
而现在,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设备,在乘坐地铁、公交、出差休息等时间中完成碎片化学习。
这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也有可能将人们对于知识的记录和深度思考程度降低。
其次,虽然碎片化学习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但是其中也存在着很多“伪”学习。
许多人只是看一看文章的标题、快速刷一遍文章。
这种学习方式往往是流于表面的,浅尝辄止的。
另外,信息的涌入和更新也极其迅速,很多碎片化内容并不能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和应用。
因此,碎片化学习虽然为人们节省了时间,但也同时损失了深度。
最后,碎片化学习是一种辅助学习的方式。
虽然碎片化学习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更加普及和便利,但是它无法从根本上替代传统的学习方式。
它,只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方式之一。
也就是说,相较于传统的学习,碎片化学习在信息的更新速度上稍快、内容有限,而在深度方面无法与传统学习相比。
总的来说,碎片化学习是一种有利于人们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学习方式,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碎片化学习创造了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性,同时也降低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因此,我们在碎片化学习的同时,也要保持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的尊重和坚持。
碎片化信息的弊端以及系统化学习
碎⽚化信息的弊端以及系统化学习碎⽚化信息的最⼤弊端:让⼈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复杂的思考。
就像我前⼏篇写的⽂章⾥的:“道理我都懂”,这⾥的“道理”,就是碎⽚化信息,⽽“都懂”只是看过,⽽后来⼜遗忘了的。
经常我们在刷微博的时候,会看到⼀些很有道理的话,⽽这些话有些确实很有道理,⽽且看完之后有⼀种⼤彻⼤悟的感觉:啊!对啊!没错啊!就是这样啊!嗯,好的我懂了。
所以“道理我都懂”就是这样来的,但是看完之后呢?直接将这些在那⼀瞬间对我们有深刻影响的信息抛到脑后去了,⽽这些信息将逐渐被我们遗忘,⽽且接受的碎⽚化信息越多,以往的速度越快。
就好⽐⼀样东西,下⾯绑着块⽯头,⽯头越重,这东西下沉的就越快。
所以碎⽚化信息是“道理我都懂,可依然过不好这⼀⽣”来源的原因之⼀。
碎⽚化信息是怎样的?它会降低认知成本: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只告诉我们表⾯⽽不告诉我们其中的原理以及和其他事情的联系。
“知识”是由“事实”和“联系”组成的。
“事实”决定了知识的⼴度,“联系”决定了知识的深度。
然⽽碎⽚化信息只扩充了“事实”⽽没有增加“深度”,这样会导致怎样⼀个结果?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张浮点图,缺乏⼀个将他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络,这在数学中就叫做孤⽴的点。
我们所接受的这些碎⽚信息,如果没有进⾏联系,那么它们都是孤⽴的,因此更容易被遗忘。
长期以往,就会导致两点:①因为缺乏联系,⽽容易被遗忘。
②导致习惯⽤孤⽴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弱化对于复杂问题的思考能⼒。
⽽碎⽚化信息的来源不仅仅是微博,如果没有思考和联系,那么刷微博、刷微信、看书、看公开课都是在接受碎⽚化信息。
这让我突然醒悟到,我以前看过那么多本书,但是每次看完⼀本书记住的似乎只有故事情节,有时候甚⾄连故事情节也记不太清楚。
其实我很早以前就意识到,我每看完⼀本书,似乎也没什么收获。
原来是我们在看⼀本书的时候,我们只是在观看别⼈的⽣活,并没有参与其中,是主⾓的故事。
书中的艰难决策也是主⾓做出的,我们永远只是⼀个观察者,永远体会不到书中主⾓所⾯临的问题。
学习:从“碎片化”到“整体化”(下)
学习:从“碎片化”到“整体化”(下)碎片化学习相悖于自主、创新、个性等价值追求碎片化学习有着长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你我可能都是在碎片化学习中成长起来的。
那么,现在为什么要重新审视这种学习方式呢?仅从应试效果看,碎片化学习确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虽然不是最好的方式。
近几年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以问题探究为主要特色的新学习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习的碎片化现象之所以十分普遍,根本的原因还不是应试需求,它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
文化的背后是价值追求。
碎片化学习源于一种对学生的基本看法:成人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学生必须接受成人的教育。
所以,凡成人所要求学生学习的,学生无需问其意义,无权要求过程的快乐,必须无条件服从。
这种貌似对学生负责的价值观念,潜在着一种极其落后的思想:对学生不尊重、不信任。
支撑碎片化教学的思想是:我是成人,我知道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
我是对你的将来负责任的,所以,你应该听我的话,按我的要求做。
这种观念和行为最大、最深远的后果是:最有效地培养了、培养着未来国民的服从、听话、卑微。
碎片化学习是家长制传统、专制文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它的土壤。
碎片化学习的代价是牺牲了学习者的生存质量,以明天的成功、成就、成才为理由,换取了今天对知识之功能、学习之意义的体验,换取了今天的幸福、今天的存在意义。
碎片化的知识点犹如人体的各个部件,一旦脱离人体这个有生命的整体,任何一个部件都会失去意义。
在碎片化学习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学生的学习行为源于外在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动力;源于学习活动以外的考试成绩,而不是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源于知识以外的表扬、鼓励,而不是探究本身的乐趣。
如果没有学习以外的压力或诱惑力,碎片化学习就难以持续。
把生命世界中的最伟大、最神奇的活动——学习,把用来满足人探究未知世界、领悟活动意义的基本权利行为——学习,蜕变为类似于强迫、诱引动物表演的训练,是何等的悲哀!碎片化学习既是传承性文化、服从性文化、划一性文化的产物,又是它们的支撑。
碎片化学习与整体学习如何兼顾
信息化时代我们都在排斥一味接受碎片化的信息。
近年来,“碎片化学习”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相反的,我们更加强调系统输入。
但是碎片化的时间零零散散、杂七杂八,休息放松的时间都不够,怎么还能达到整体化的学习效果?难道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学习是二选一的吗?不过很实际的情况是酱紫的,我们的碎片化时间似乎轻而易举的就被瓜分完毕:app一开、一关,一大把时间填进去了,朋友圈一进、一出又一大把的时间溜走了,还有其他的林林总总,奇形怪状的事件把剩下不多的零散时间也无情吞噬掉了,根本没有一丝余地来进行所谓的碎片化学习,那就更不要提什么系统学习了。
你看看是不是这样的,我都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战斗未打响已经缴械投降。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首要的问题还是仔细想想如何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
我认为碎片化学习和整体化学习并不冲突,一个是整体把握一个是各个击破。
我们的大块儿整体时间很少所以更要把握住碎片化时间。
准备好了吗?开始碎片化学习?Step1构建学习大框架,整体知识结构粗放化根据选取好的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把学习对象的知识框架搭建出来,工具上可以选择思维导图工具,方便你更有逻辑性的把对象结构化,以及进一步的结构细化分类。
接下来整理你的各个结构子文件夹。
而你的大脑就像一个大纲,根据这个大纲你可以大概的复述出你想学习的内容。
当你在微信看到一篇干货满满的文章时就可以将它自动分类到某个子文件夹。
这样的知识输入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碎片化的,但是对于你来说它可以随时为你所用。
Step2 将子项目加入到to do list对于特别想掌握的知识,你必须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要进行碎片化学习(当然咱们已经分类了),用零碎的时间做点事情,把这个念头放在自己的脑海中。
知识碎片化课程多元化与教学系统化的探讨
知识碎片化课程多元化与教学系统化的探讨【摘要】知识碎片化是当今社会教育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而教学系统化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探讨了知识碎片化的特点,强调了教学系统化对于课程多元化的促进作用。
课程多元化与知识碎片化密切相关,教学系统化可以帮助整合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还探讨了教学系统化的方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些指导。
在总结了本文的观点,并展望未来希望能够在教育领域实现更好的发展。
本文旨在引起人们对于知识碎片化、教学系统化与课程多元化之间关系的思考,促进教育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知识碎片化、课程多元化、教学系统化、特点、重要性、关系、促进、方法探讨、结论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知识碎片化课程多元化与教学系统化的探讨引言教学系统化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资源,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
通过将碎片化的知识和多元化的课程整合到教学系统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如何将知识碎片化课程多元化与教学系统化有效结合,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知识碎片化的特点、教学系统化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系统化对课程多元化的促进,为建设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问题提出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碎片化。
从互联网上的信息搜索、社交媒体平台的资讯浏览,到各种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的各种课程,知识碎片化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知识碎片化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人们往往只掌握了一些片段的知识,缺乏系统性、深度和完整性,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
这不仅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还可能造成信息的混乱和错误的理解。
如何有效解决知识碎片化带来的问题,提高人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更好地探讨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及应对措施,本文将从知识碎片化的特点、教学系统化的重要性、课程多元化与知识碎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系统性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的对比与选择
系统性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的对比与选择在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也有了更多的学习选择。
其中,系统性学习与碎片化学习成为目前最受关注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对系统性学习与碎片化学习进行对比,并讨论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
系统性学习是指有意识地选择一门或多门相关课程或学科进行深入学习的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注重系统性的知识构建和理论框架的掌握。
通过系统性学习,学习者能够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够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相比之下,碎片化学习是指通过碎片化的学习资源获取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不拘泥于特定学科或领域,更注重灵活性和个性化。
碎片化学习的内容通常以短视频、博客文章、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呈现,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系统性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选择取决于不同的情境和个人需求。
在以下情况下,系统性学习更具优势:首先,在需要全面掌握某一领域知识的情况下,系统性学习是更好的选择。
例如,当你希望成为一名专业的金融分析师或者工程师时,系统性学习能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帮助你建立起完整的学科框架和方法论。
其次,当你想要深入研究某个领域或者解决复杂问题时,系统性学习可以提供更多的深度和广度。
系统性学习通常需要通过教材、课程和导师的指导,获得专业指导和逐步增加的难度。
通过系统性学习,你能够建立起扎实的基础,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碎片化学习更加适合:第一,当你的时间有限时,碎片化学习可以更好地适应你的时间和空间需求。
碎片化学习的学习资源往往简洁明了,易于消化,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
这种方式节约了时间,同时也能保持学习的连续性。
第二,当你需要迅速获取某项具体知识或技能时,碎片化学习是有效的选择。
比如,如果你想学习如何修理电脑或者学习一门外语的基础知识,通过碎片化的学习资源可以快速入门,并且更容易找到相关的实例和案例。
综上所述,系统性学习和碎片化学习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情境。
教学设计如何理解碎片化、模块化、系统化
教学设计:如何理解碎片化、模块化、系统化我们在听专家讲解在线课程设计的时候经常会听到碎片化,系统化,模块化等名称,具体到课程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并进行在线课程的教学设计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三种叫法的定义:碎片化本意为完整的东西被破成诸多零块。
对于我们一门课程而言,被拆分成诸多知识点,这就是将课程进行碎片化设计。
模块化将碎片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相对独立,可以跟别的模块通过接口衔接。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通常将多个知识点的组合称为一个模块,知识点之间通过上下文衔接,也可以通过作业、练习等衔接。
系统化系统相对于模块更为复杂,系统则表示整个课程的设计,这里需要有机地将之前设计的模块拼装在一起。
系统是否完整,需要进行整体测试来验证,这就是课程的考核要求。
如何实现系统化的教学设计相对于在线课程而言,系统化设计需要按照“整体论”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
这部分包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设计▪对应教学目标的考核要求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教学设计系统化这是一个“闭环系统”,课程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明确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明确学习之后的收获。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设计。
考核要求更需要与教学目标一致。
基于教学目标的模块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可大可小,在设计高校人才培养时我们通常会定义“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上海交通大学之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探究、能够建设、人格养成。
今年更新为: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够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样,专业培养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分为知识、能力、情意。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模式将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在设计中按周划分,每周一个系列,包括若干个知识点(通常3-5个知识点)及相关的教学活动与考核要求。
而这一周的教学内容就更具体,我们可以在设计之初明确每周的教学目标。
碎片化学习,也可以让学习体系化|干货
碎片化学习,也可以让学习体系化|干货▌作者:Lachel(L先生)在碎片化日益成为一个热词的今天,很多人提到碎片化学习就大摇其头,仿佛碎片化学习永远难登大雅之堂,只有系统学习才是正道。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碎片化学习,同样可以让知识体系化。
一、了解工具无论你想学习什么领域,第一步,是先要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工具。
工具是什么?比如术语,比如研究方法,比如这个领域的基本常识,比如基本的派别,等等。
很多人常犯的错误,就是混淆“特定术语”和“日常语言”。
如果你连一个领域所使用的语言系统都弄不明白,读再多的书、再多的文章,也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首要的第一点,是选择一本公认的、权威的教材,将里面出现的术语全部弄明白。
这一步,选择一本恰当的启蒙书籍尤为重要。
比如,学哲学,就可以读所罗门的《大问题》;学经济学,就可以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看到一个不懂的术语,查资料、问别人,把它弄懂。
不用强求记住什么和理解什么,先把里面用到的基本概念弄清楚。
然后你就会发现,之前无论读了多少妙趣横生的普及读物,到头来,基础教材这一关始终是绕不过去的。
畅销读物好看,轻松,但学习本来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因为学习就是打破大脑里固有的藩篱和连结,建立新的节点和网络,这个过程跟改变习惯一样,必然是充满艰辛的。
相比之下,畅销读物只是给你一点谈资,让你自以为学到了东西,而并不能帮你重建对这个领域的认知。
另一方面,畅销读物为了保证可读性,对概念的诠释上必然会更加模糊和简单,如果没有通过基础教材打好底子,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二、建立脉络了解了基础的工具之后,就是纵览,建立这个领域的脉络。
这一步,要多读几本描述不同时期的书,同样不求深入理解,先把这个领域的发展弄清楚,在大脑里建立一个时间轴,弄清它有什么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大致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著名的“节点”,等等。
我建议选用一本电子笔记,每读一本书,就总结出书里对应的脉络,补充进去。
一系列书读完,这张长长的图表也就完成了。
数学学习碎片化及整体化
数学学习碎片化及整体化【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碎片化学习越来越普遍,数学学习中的碎片化是不可缺少的,但一味追求内容、时间的分割,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与此对应的整体化学习恰恰能实现与碎片化学习的互补,二者有机结合,能促进数学的有效学习【关键词】数学学习;碎片化;整体化;数学认知结构学生学习常出现以下现象,上课听得懂,但课后不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经别人一点拨,却又恍然大悟。
归根结底,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未建构相应的图式。
为了实现有效学习,拓展思维,实现知识的迁移学习,正确认识学习的碎片化与整体化的辩证关系是关键1碎片化学习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微视频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各种教学方式层出不穷。
微视频导入、翻转课堂等都是通过将某一知识点或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制作成简短视频,学生自主观看,以达到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
微视频的自由化与自主化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地点进行自主学习,这就是碎片化学习,即通过对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进行分割,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学习。
碎片化学习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数学学习的阶梯1.1碎片化学习的优点1.1.1有利于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饱含了自古以来的众多数学成就,而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数学学习往往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定理、规则、命题开始的,只有把每一个知识点弄懂,才会实现在此基础上的综合并灵活应用。
若要体现数学教育在人的素质养成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从基本组成要素开始,扎实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即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碎片化学习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个包含不同专题的复杂体系,学生不可能一口吞下并消化,而必须将其分割为不同的小的专题或知识点,达到逐个消化的目的,真正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打好综合学习的基础1.1.2有利于简单图式的构建所谓的简单图式,即课本上呈现的定理、原理、规则等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或心理组织。
领导个人总结存在理论学习不足之处
领导个人总结存在理论学习不足之处个人总结存在理论学习不足的几个方面包括:1. 缺乏系统性: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是通过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导致我在实践中缺乏准确的理论指导,无法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问题,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2. 缺乏深度: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于广度而非深度。
我往往只是对某个理论进行了浅薄的了解,很少深入研究和探索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
这导致我对领域内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足够的认知,无法进行创新性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缺乏实践结合: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没有及时进行实践应用和验证。
这导致我对理论的理解停留在纸面上,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的经验。
在实际工作中,我往往会遇到一些理论无法解释或者理论无法直接应用的情况,这时我就会陷入困惑和无助。
4. 缺乏与人交流和讨论的机会:学习只有通过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才能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启发。
然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与他人分享和讨论,导致我无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获得新的见解。
这限制了我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理论学习体系:我打算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问题,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会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学术论文和相关课程来深入学习和理解。
2. 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我将主动参与实践项目,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我会积极思考如何将理论指导转化为实践行动,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
3. 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我将主动寻找与我学习方向相关的专业学术组织和社群,参与讨论和交流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我也会积极与同事和领导交流,互相学习和启发。
通过这些措施,我相信我能够弥补我在理论学习方面的不足,提高我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问题。
教师碎片化分享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碎片化学习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
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碎片化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下是我对教师碎片化分享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碎片化学习的优势1. 时间灵活:碎片化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方便教师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2. 内容丰富:碎片化学习涉及各个领域,可以帮助教师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3. 实用性强:碎片化学习注重实用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4. 促进交流:碎片化学习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
二、教师碎片化分享的策略1. 选择合适的平台:教师可以关注一些教育类公众号、论坛、博客等,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 定期浏览: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浏览这些平台,了解教育动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3. 积极互动:在平台上与其他教师交流心得,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育问题。
4. 制作学习笔记:将碎片化的知识整理成系统化的笔记,方便日后查阅和应用。
5. 参加线上或线下培训:利用碎片化时间,参加线上或线下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6. 撰写教学反思:将碎片化学习所得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三、教师碎片化分享的心得体会1. 碎片化学习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紧跟时代发展。
2. 通过碎片化分享,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 碎片化学习让我意识到,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只有共同进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4. 在碎片化学习中,我发现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5. 碎片化学习让我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总之,教师碎片化分享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拓宽知识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关于“碎片化学习现象”——教育学热点
内涵“碎片化”一词的应用源于“后现代主义”,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
如今,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普及,碎片化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碎片化学习在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概念。
学者对碎片化学习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碎片化。
由于互联网的应用和新媒体的普及,大量的信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随意性导致学习的东西零散、无序、不系统,呈现碎片化。
二是就是指学习时间碎片化。
学习者在学习时间上比较零散,利用短暂的时间快速学习。
碎片化学习,古来有之:北宋欧阳修提倡学习要随时随地,千方百计,即使在马上、枕上、厕上,也一刻不得放松。
现今,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学习者能通过更多的途径和平台获取更多的信息,微博、微信,智能手机、电子阅览器等,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各种教育学习类APP、微课程、微视频的传播,学习者获取的信息更加多元化。
互联网+背景下的碎片化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受互联网和新型媒体的影响,运用零碎的时间,借助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
优势1. 学习压力减轻和整体的大块儿知识相比,碎片化知识将整体内容进行分割,每个分割后的小块儿内容的更容易掌握,可以减轻学习者学习整体知识的心理压力,更高效的学习。
2. 灵活度更高微博、微信,智能手机、电子阅览器的使用,使得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时间变得更可控,提高了学习者掌握学习时间的灵活度。
3. 吸收率更高在分割学习内容后,由于单个碎片内容的学习时间较短,保障了学习兴趣,在学习成效上对于知识的吸收率会有所提升。
问题1. 学习内容浅层、零散碎片化信息为了吸引更多的阅读量,会将知识、信息简化,导致信息、知识的浅层化甚至娱乐性,掩盖了背后深层次的知识原理。
往往学习者只看到一些事实的堆积,并没有告诉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逻辑推理,呈现出来的东西不够严谨、全面。
2. 遗忘速度很快碎片化内容学起来快,遗忘的速度也很快,究其原因,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知识点间缺乏连贯性,没有逻辑关联,最终导致知识点零散,不系统,甚至是杂乱无章,这直接导致知识结构的碎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学习: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学习步骤的渐进性
分学科和专业,按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有相对完整的学习任务,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 习对象,学习的内容系统化,学习步骤循序渐进。
2.3 学习媒体之比较
碎片化学习:学习媒体多样化、灵活化
学习媒体数量和信息供应量激增,媒体形态多样化,于是学习者选择与使用 媒体的自由度和个性化空前提升。此外,由于学习者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
3.无论是何种学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建立微信、QQ 等网络联系。
2.1 学习时空之比较
碎片化学习:学习时间零散和学习空间无缝融合
学习者可充分利用灵活碎片的时间、便捷易用的智能终端、 泛在学习网络进行自主按需的无缝学习。
系统学习:学习时间集中和学习地点具体
比如:学校、培训机构
2.2 学习内容之比较
碎片化学习:学习内容零碎化和微型化
学习内容和信息资源不再是完整的、线性的、固化的,学习内容的零散性、
[2]陈伟,谢铁丽. 系统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基于系统论的学习方法指导[J]. 学园(教育科研),2012,11:93-94.
1.3 碎片化学习 VS 系统学习
内涵之比较
碎片化学习
内容零散
时间短小 较为随意性
系统学习
内容系统化 时间跨度大 较为正式性
2
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学习的比较分析
3 学习媒体 1 学习时空 5 应用方式 4 思维与注意力
体系结构的逻辑性,难以解决复杂学习任务和形成完整的且有纵深感的
个人知识体系,容易导致学习者思维认知结构碎片化和分散化
系统学习:学习思维逻辑性和注意力持久性 思维认知结构完整性,逻辑严谨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全局性、系统性
2.5 应用之比较
碎片化学习:适合简单知识、软知识的学习
具有学习时间更可控更灵活、 分割后的学习内容更容易获取、 学习时间 短且更容易维持学习兴趣、更方便碎片化时间的有效利用、知识的吸收率有所
4.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
3.2 建议
系统学习与碎片化学习无缝连接、 相辅相成。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对于人文社科类开放性课程,或结构松散的内容,可采用翻转课堂或 翻转学习的方式进行。 2.对于理工农医类专业性强、结构严谨的内容,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的讲授或示范为主,
辅以必要的交流讨论,课后可鼓励学生通过碎片化学习丰富与扩展课堂学习内容。
大系统,把各科课程看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把课程中的模块或章节知 识看做这个子系统的要素,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运用有 序性原则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 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法。
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在专业培训机构的学习等等,都是系统学习。
提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适合涉及最新和热点的信息与知识的学习。
系统学习:学习专业性或者逻辑性较强的知识效果(硬知识)
知识体系结构具有逻辑性,适合解决复杂学习任务和形成完整且有纵 深感的个人知识体系。
3
总结与建议
The Presentation
3.1 总结
系统学习适合在下列知识的学习:1.价值观的形成 2.培养读写算和应用信息技术等基本技能 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广阔的知识视野
碎片化学习 VS 系统学习
目录
碎片化学பைடு நூலகம்与系统学习的内涵概述
1
2
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学习的比较分析
3
总结与建议
1
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学习的内涵概述
The Presentation
1.1 碎片化学习的内涵
定义1:王竹立教授认为,广义的碎片化学习指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 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媒体进行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而狭义的碎片化学习则 局限在上述定义中的非正式学习范畴。
定义2:祝智庭教授指出:学习碎片化开始于信息碎片化,进而带来知
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空间碎片化、媒体碎片化、关系碎片化等
[1]王竹立. 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 远程教育杂志,2016,04:9-16.
1.2 系统学习的内涵
系统学习是指从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出发,把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看做一个
对新学习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更广。
(手机、Pad、电脑、书本、电视、音频、视频、文本、图像等)
系统学习:学习媒体较碎片化学习略为单一,以书本、板书、投 影仪、计算机等为主,学习媒体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2.4 思维与注意力之比较
碎片化学习:学习思维跳跃性和注意力碎片化 因持续时间较短,有利于跳跃性思维的发展;但不利于学习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