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合集下载

论余光中新古典主义诗学的特征

论余光中新古典主义诗学的特征

论余光中新古典主义诗学的特征
余光中是一位著名的台湾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具有新古典主义诗学的特征。

以下是余光中新古典主义诗学的几个特征:
1. 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余光中的诗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古典诗词的影子。

同时,他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创造出了具有现代感的新古典主义诗歌。

2. 强调感性经验:余光中的诗歌强调感性经验,他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3. 注重形式美:余光中的诗歌注重形式美,他的诗歌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

4. 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余光中的诗歌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他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生命的价值,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余光中的新古典主义诗学具有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强调感性经验、注重形式美、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等特征,这些特征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余光中的诗和他的文学批评

余光中的诗和他的文学批评

余光中的诗和他的文学批评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作家、学者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文学体裁。

在诗歌创作方面,余光中的诗作以清新、细腻、富有哲理为特点,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人生、情感、社会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展现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余光中的文学批评也是他的重要创作领域之一。

他以独到的眼光和深入的思考,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评。

他的文学批评作品主要包括评论、文论、文集等形式,其中既有对古代文学名篇的解读和评析,也有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他对文学作品的评论通常深入细致,既关注作品的艺术性,也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

他的文学批评作品常常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引领着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在余光中的文学批评中,他强调文学的人文关怀和审美价值。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关注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他对于文学的批评注重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的结合,
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他的文学批评作品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方法。

综上所述,余光中既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细腻、哲理深远为特点,而他的文学批评作品则以深入独到、注重人文关怀和审美价值为特色。

他的创作和批评都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学视野和思考空间。

余光中诗歌艺术特色-余光中诗歌艺术特色

余光中诗歌艺术特色-余光中诗歌艺术特色

余光中诗歌艺术特色-余光中诗歌艺术特色比较余光中和洛夫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比较余光中和洛夫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诗坛的大将,在中国当代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从题材与内容来看,乡愁诗是余光中创作的母题。

诗人的诗作中数量最多,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乡愁诗,他的乡愁诗在百首以上,乡愁诗是他诗作中最为闪光的珠宝。

洛夫也是台湾当代著名的诗人,与余光中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洛夫也写了不少乡愁诗,其中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乡愁》是他们情感分量最重的诗篇之一,诚然他们的创作特点各有千秋,本文就其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从艺术特色方面看,余光中注重新颖奇特比喻点染余光中的许多诗歌中运用了新颖贴切的比喻,例如《我之固体化》:“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们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

”在此诗中余氏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自己形容为冰块。

《乡愁》中诗人把“乡愁”比喻成“船票”,“邮票”,“坟墓”,“海峡”。

《当我死时》中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二、原型意象吸纳与新意象挖掘意象是构成诗歌的生命,余光中乡愁诗作的意象不仅追求独创新奇、丰盈力度,而且具有浓郁的传统色彩、民族神韵。

尤其重视原型意象的吸纳与经营,如月亮、鸟类、莲等意象都是中国特有的原型意象。

《当我死时》、《敲打乐》、《望边》、《布谷》等诗都选用了鹧鸪、布谷等意象,这类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反复出现,具有一种民族认同感、一种永恒的生命活力。

另外余光中的诗中还注重新的意象的开发,例如《乡愁》这首诗中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比喻性意象。

三、“陌生化”语言浸润余光中在其乡愁诗中,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与打磨,陌生化语言的呈现,形成“张力”,产生语言美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对日常语言的“背离”,具体体现在语言间反常、突兀的组接,如《对李白》中:“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而今黄河反从你的句中来”两句,自然不合通常的汉语语法,而“轰动匡庐的大瀑布……可是你倾倒的小酒壶?”更是反常而奇谲了,然而它神奇的想象所产生的活力却令人遐想联翩。

余光中散文分类及写作特点

余光中散文分类及写作特点

注:部分散文占多种分类,写人的两篇更多是倾向于抒情 的部分。
余光中散文分类及写作特点
写景
本文发表于1987年,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作者站在香港他那似家 非家的阳台上,望着“大陆的莽莽苍苍”,必然会心潮澎湃。
《沙田山居》
一.本文思路清晰,语言柔和细腻。 作者将海、山、云、风等景物结合在一起,天衣无缝。运用了大量 的叠词,如灿灿、姗姗、碧湛湛、阴森森、莽莽苍苍、零零落落、远 远近近、朝朝暮暮等,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余光中散文分类及写作特点
段:海峡虽然壮丽,却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 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将伤口缝合。母亲与妻子不断争辩,夹在中间的 亦子亦夫最感到伤心。我究竟要做 人子呢还是人夫,真难两全。无论在大 陆、香港、南洋或国际,久矣我已被称为“台湾作家”。我当然是台湾作 家,也是广义的台湾人,台湾的祸福荣辱当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时也是, 而且一早就是,中国人了:华夏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 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 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然而今日的台湾,在不少场合,谁要做中国人, 简直就负有“原罪”。明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这矛盾说来话长, 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分析:对台湾和内地的关系,作者表示深深地无奈。用了母亲和妻子之间 的关系来比喻,也是非常之妥当的。自己夹在其中不知如何是好,并希望 海峡两岸能够敞开心扉沟通,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自己的经历,却通过 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对未来国家发展的期盼、广大人民的心声。
余光中散文分类及写作特点
写物
作者写物不只是对物品的描写,更多是通过一 件物品来写出现实中的一些论点,加入自己的 看法。与抒情和写景不同,引用了更多的典故 诗句,来使文章更丰满,带有的多半是个人主 观的感情,有一些讽刺。

《余光中诗选》赏析

《余光中诗选》赏析

《余光中诗选》赏析余光中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余光中诗选》进行赏析,从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入手,探讨其中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余光中诗选中的一首经典之作是《乡愁》,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故乡的云彩”、“匆匆划过波涛”等描绘了作者的回忆和眷恋。

同时,通过对“乡愁”一词的反复运用,余光中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广泛的人生经历相融合,使得这首诗具有普世的情感共鸣。

《夏日绝句》是余光中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以简洁而精练的语言展现了夏季的酷热和舒缓。

诗中的“燥风扇动梅子香”和“蜉蝣入户长相伴”等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夏日的独特氛围。

此外,余光中通过诗句的对仗和音韵的把握,赋予诗歌以节奏感和韵律美,使得诗歌在琐碎之中融入了一份宁静和温暖。

除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余光中的诗歌也表达了他对时代的关注与思考。

例如《六月》这首诗,通过对战争残酷与人性温情并存的描绘,探讨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诗中的“三、五月风雨”和“万户捣衣声”的意象,既具体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又通过温情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的深深向往。

此外,余光中的诗作中还经常包含着哲思与隐喻的意味。

《万般无奈听杜牧》这首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诗中,余光中通过杜牧诗作中的音乐隐喻以及自身的创作感悟,讨论了艺术的边界与无奈。

通过对杜牧诗句的借用,诗人思考了诗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并通过对艺术无奈的描绘,表达了对创作困境的思考。

总的来说,《余光中诗选》展现了余光中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他的诗歌既包含了对个人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又透过个人的思考和洞察,呈现了更加普遍的人生哲思。

余光中的诗作以平实、真挚的语言风格为主,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内涵深刻,触动人心。

通过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余光中的诗歌给读者带来了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主张及特色

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主张及特色

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主张及特色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主张及特色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主张及特色,欢迎大家阅读!一、散文主张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说:“现代散文要讲究弹性、密度与质料。

”弹性是对于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蓄、融合无间的适应能力,以现代人的口语为节奏基础,在情境所需时,也不妨用一些欧化或文言文的句子,以及适时而出的方言或俚语,或是穿插典故。

如《我的四个假想敌》中,“靓仔”和“叻仔”是粤语,这让读者更仿佛如临其境。

在其他作品之中,余光中更不时会用年轻人经常在谈话时所用非正式、语法上可能也不正确的字句,也是同样的效果。

而谈到欧化句法,就不得不提及文坛上采用的欧语书写方式,这曾经在文坛上掀起一股小小的浪潮。

尽管至今许多学者对这种拗口的造句方式并不鼓励,许多教师也反对学生以此为学习榜样,但运用得宜者,却不得不承认紧凑的有机组织和伸缩自如的节奏是值得效法的技巧。

密度,与物理上所言之密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密度是在一定的篇幅中,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分量,其中有几个主要的方式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其一是运用文字的稠密,也就是利用一些特别精选的字眼,来达成特别的意境,像是“咽过多少州多少郡的空寂”;也可以透过时空的压缩和景象的映衬、重叠、交替,让意象变得繁复,例如“每次写到全台北都睡着,而李贺自唐朝醒来”;或是小孩学习作文经常被强调的,结构的首尾呼应,也能因为强化了文字对读者的印象,达成密度的增加。

余光中先生提及的第三个讲究点是质料,它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字词的品质。

但一篇散文的质料只是写作散文的材料,配合弹性、密度的运用才会使文章显出光芒。

能够借由刻意的培养达成进步的,还是密度和弹性,因为质料通常体现在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中,一旦人生经历有了大的转变,通常也容易在文字中显现出来。

二、散文特色中国意识:余光中从故乡来,仍带着故乡的记忆;余光中曾涵泳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中,读过强调中国美的作品,加深他对故乡的美感;余光中从旧大陆漂到台湾,成长,又漂到新大陆的异域去,以致于经常会流露出对中国缠绵的情感,有时是直接的颂扬,有时是透过对其他文化未必是否定的非正面叙述来烘托明显的中国意识。

论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特色

论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特色

论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特色论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特色余光中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与批评家,他的散文作品有着独特的美学意识,其散文不局限于传统散文的形式,给读者描绘出一种亦诗亦曲、如诉如画的美妙节奏。

余光中的文字语调优美而又朗朗上口,其中蕴含的语言情趣带给人独特的审美和体验。

余光中的散文是一个绚丽、立体、生机勃勃的语言艺术集成,既节奏鲜明激情四溢??又充满叠音的韵律而朗朗上口,其散文不局限于传统散文的形式,给读者描绘出一种亦诗亦曲、如诉如画的美妙节奏。

余光中四十多年集合的六十篇散文,从《猛虎与蔷薇》到《听听那冷雨夜》,每一篇都充满了余氏语言的美妙光芒,余光中在其作品中的语音、句式、修辞上都有着丰富的变化,使文字达到了一种有声有色的效果。

无论是《逍遥游》,还是《丹佛城》;无论是《莲恋莲》,还是《听听那冷雨》,无不深深地刻下了余光中散文语言主张的印迹,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作家创造的`语言光芒。

余光中的文字功底让字里行间充满了弹性。

余光中文字的文体和语气不局限于一体,而是充满了变化,这种变化使我们能看到简洁的文言文,简单的西方语言,朗朗上口的现代语言,余光中将这三种文化揉捏融合在一起,使得行文流畅具有魅力,文字间充满了弹性。

一、“叠音字”使用营造出的韵味余光中散文中多使用叠音字,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文中使用了“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这样的叠音好似诗句画卷,好似李清照之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好似让人们亲身经历这雨的滂沱直下,直入双目。

而在后段的语言,又使用了英文单词与现代汉语,来回思“雨”之征兆“天颜”的变化,行文优美、思绪天马行空、节奏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余氏散文的语言弹性。

余光中的特点

余光中的特点

余光中的特点余光中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他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文学的璀璨明珠”,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是余光中的特点,这是从他的作品和生平中总结出来的。

1、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效果在余光中的作品中,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个很重要的主题。

他的作品以写实的方式呈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

这种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效果,让他的作品更加真实、细腻与深刻。

2、用诗歌的方式表达人生哲理余光中的作品中,很多都是诗歌。

他善于用简短的诗歌表达人生哲理和感悟。

他的诗歌形式清新自然,语言简明通俗但又富有深意。

这种表达方式,往往会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人生的深刻。

3、文化自信的价值余光中一生都在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

他坚信,只有具有文化自信的国家,才能在经济和政治上取得长足的进展。

因此,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深入思考。

他的作品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4、对生命和自由的关注余光中对人们的生命和自由具有高度的关注。

他的作品往往反映出人们信仰、尊严和希望,并且呼吁人们保护自己的自由和权利。

他的作品有时也会表达对人生矛盾的反思和对失败的接受,这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深刻的理性与厚重的人文关怀。

5、对历史的宏阔视野余光中的作品中,历史往往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历史的宏阔视野和丰富的历史知识。

他常常要求人们要有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并在历史中寻找启发和指引。

同时,他的作品也展露出对未来的乐观与信心。

6、对语言的敏感和独特运用余光中在作品中对语言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独特的运用。

他的作品语言富有感性、优美而又简练。

人们经常会感受到他的笔触处处透露着对于语言的重视和敬仰。

他的语言艺术,给他的作品注入了灵魂,成为了一种难以被复制的独特风格。

7、严谨的学术素养总之,余光中以其文学作品和人格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化界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的写作技巧高超,对于文化、历史、哲学领域有着深入的洞察和理解。

余光中的散文写作风格

余光中的散文写作风格

余光中的散文写作风格余光中的散文写作风格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余光中的乡愁写得悠远而绵长,下面是小编采集的一些关于余光中的散文写作风格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浅谈余光中散文的幽默艺术余光中散文以其新奇而富有变化的语言,奇特而缤纷的意象,丰富而深刻的理趣,诗化的写作技巧,继承和发扬了“五四”幽默散文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幽默特色,在文坛独树一帜,推动了当代散文创作观念的革新和写作技巧的发展。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又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

其创作量之多,名列台湾作家前茅;作品质量之优,亦为台湾文坛所共誉。

著名文学家梁实秋曾评之曰:“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为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散文可用“阳刚美”三个字概括。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雄健豪放,但又不乏柔丽。

品读他的散文,那种荡漾在字里行间的机智微笑,随处可见。

仔细分析起来,便可以看出幽默是余光中散文的主要特色之一。

一、幽默是一个属于喜剧范畴的美学概念。

“幽默”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our,在汉语中古已有之。

“五四”以后,林语堂最先根据humour的英语译音,定为“幽默”,并于三十年代加以大力提倡,“幽默”才引起文坛的瞩目关注。

目前,一般的认为幽默是一种特殊的喜剧形式,一种轻快,诙谐,而意味深长的特殊笔调,一种风趣而机智的思考问题和表述问题的方法;它的本质是通过“神形倒错”等方法来表现人们生活或思维中的矛盾,给人以美感享受;其表现效果是一种轻松而有深意的笑。

在现代语义上,幽默和诙谐、滑稽、讽刺很相近,但又有层次上的区别。

鲁迅对此就区别的很清楚。

他认为幽默决不是一种“单单的玩笑”,如果把它看成“说笑话”、“讨便宜”,那是一种堕落。

幽默也不是滑稽,二者“还隔着一大段,日本人曾译‘幽默’为‘有情滑稽’,所以别于单单的‘滑稽’”。

可知滑稽在感情上的不足。

幽默和讽刺紧密相连,但又有其独特本领。

讽刺是对可笑性事物的一种否定性的审美评价、一种嘲笑,多用于批评否定。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知识讲解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知识讲解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惊这是八月,星在天上,人在人间。

七夕已过,中秋未至,夏正可怜”(《幻》),“夜原是立体的,虽然时间在鼠噬”(《幻》),这是余光中的两句诗。

这两句诗细腻婉约,简约而有韵律美,从中,余光中的诗歌特点可见一斑。

从诗歌蕴含的情感来谈:余光中的诗歌不管是题咏爱情、风物还是怀念故土,都充满了感伤凄美的色彩,如“月是盗梦的惊魂,今夕,回不回去?”、“轮回在莲花的清芬里,超时空地想你,浑然不觉蛙已寂,星已低低”(《中元夜》),寥寥数语,寂静的夜和深沉的思念,便如在眼前。

除了爱情,“乡愁”是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主题,家国之思亦是若隐若现贯穿“乡愁”的始终。

无论是《漂给屈原》,《夜读》,还是《乡愁》,都展现了诗人那伤感而悲壮的情感历程,在诗人的诗歌中,处处蕴含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命运的双重关系。

从表现形式来谈:他的诗歌格律不是句句押韵,而是情感的互渗,在他的诗歌里可以找到整个情感流动的脉络历程。

“空中有风,风中隐隐,有钟声,自无处来,向无处去,无始无终。

背风而立,钟声涌起,如潮生远海,如回忆。

钟声沉寂。

”(《升》),这首诗多用四言句式,间杂三言、五言于其中,使得节奏轻盈,再加上以“忆”、“寂”结尾,不仅押韵有致,而且给人以悠远空灵的虚无之感,从而使得字面意义与蕴含的思想感情相契合,“风”、“海”、“钟声”、“回忆”浑然一体,一种落寞却不凄凉的美感萦绕于读者心中,这也是诗人情感的流动与诗句中的表征。

再从字面上来看,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文字简洁易懂,简洁流畅的文字里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同时具有西方象征派的特色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感,这也是诗人写诗歌的成功之处。

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说信手拈来,在诗人的组织下成了情感丰富,意义深刻的抒情诗歌,这不得不叫人佩服。

关于散文方面,余光中经常用文字的简省, 空白的利用, 停顿的变换来改变语言节奏、语言旋律, 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律动。

他特别善于利用音律与节奏来作文章, 创造各种各样的既能切合物、景、情, 又能充分展示主体的心情意绪和情感激流的艺术节奏, 或跌宕起伏, 或流畅自然, 或宛转缠绵。

余光中散文语言有何特点

余光中散文语言有何特点

余光中散文语言的弹性、密度和质料,实际上只是给读者的一种审美感受,一种语言风格的体验。

余光中散文创作的理论集中体现在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撰写的《剪掉散文的辫子》、《左手的缪思》、《杖底烟霞——山水游记的艺术》、《逍遥游·后记》、《我们需要几本书》、《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中。

最应值得我们予以关注的,应该是他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所提出的、关于散文应当具备的“弹性”“密度”和“质料”的理论观点。

什么是“弹性”?余光中先生认为,“所谓‘弹性’是指这种散文对于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的高度及适应能力。

文体和语气愈变化多姿,散文的弹性当然愈大;弹性愈大,则发展的可能性愈大,不至于迅趋僵化”。

因此,在余先生的散文作品里,我们能经常遇到简洁浑成的文言,井然有序的西语,亲切自然的现代口语,这三者和谐融合,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既保持着流畅的白话节奏,又呈现出充满弹性的语言风格。

如“坐在参天的老橡树下,任南风拂动鬓发,宿醒中,听了一下午琐琐屑屑细细碎碎申申诉诉说说的鸟声,声在茂叶深处渗出漱出。

他从来没有听过那样好听的鸣禽,也从未像那天那么想家。

他说不出是知更还是画眉。

鸣者自鸣。

聆者欢喜赞叹地聆听。

他坐在重重叠叠浓浓浅浅的绿思绿想中。

他相信自己的发上淌得下沁凉的绿液。

城春。

城夏。

草木何深深。

泰山耸着。

黄河流着。

东方已有太多的伤心。

又何必黯然,为几个希腊太妹?”(《塔》)这里有文言词语的运用,如“宿醒中”、“鸣者自鸣”、“聆者”、“草木何深深”;有文言诗词的化用,如“琐琐屑屑细细碎碎申申诉诉说说”、“重重叠叠浓浓浅浅”模拟李清照词《声声慢》中的词句;也有文言句式的运用,如“又何必黯然,为几个希腊太妹?”等,这些文言语体使语言显得典雅,抒发感情自由真切。

也有西语的长短互用,更有俚语的亲切鲜活,读来感到长短句错落有致,节奏张弛有敛,音调轻重相间,由此实现了散文语言的多元且富有“弹性”。

又如“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听听那冷雨》)这里是一个倒装句与插入句。

台湾余光中的诗歌的风格

台湾余光中的诗歌的风格

台湾余光中的诗歌的风格台湾余光中的诗歌的风格余光中在文学上奉行“多妻主义”,他的诗歌融合了中国古韵和西方形象,在意境的设置与切入上自然转和,构思巧妙,本文着重探讨余光中诗歌创作的相关问题。

以下是台湾余光中的诗歌的风格,欢迎阅读。

余光中的诗歌创作从二十岁的悻悻学步到如今的甲子之年,白驹的四十年风雨一如与时代共呼吸。

余光中从格律诗到自由诗、从现代诗到敲打乐与民歌的生命运动轨迹,典型地浓缩着台湾现代诗从西化到回归的全部历程。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风流洒脱、不固守一端的融化和创新中,诗人才被戏称为“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在吸收西方文学的过程中,其诗在音乐性和节奏感的把握变化上独树一帜。

西方的诗歌创作对情感的表达更加直白,对于诗歌借助音乐性来表达情感的要求也更高。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具有音乐性,而音乐的张力蕴含在字句的意义之中。

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体现在诗歌起承转合之处,因情感变化或急诵或轻吟。

如《芝加哥》“磷质的胫骨击起暗蓝的火花/此刻此刻擦擦/此刻此刻擦擦擦擦/——擦擦——擦擦”。

是在表现幽灵在圣诞节聚集的氛围。

第二,体现在音乐张力与诗歌意义的表达。

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两句勾勒出了诗人的心境,音乐性在为诗歌所表现出的意义努力时,其张力才能有力量。

在《舟子的悲歌》“啊!何处是老母?荒烟哀草丛里,有新坟无数?”体现了寻不到老母(祖国),孤独一人的迷茫。

“啊”一字作为基调,先勾勒出情感的范围。

其次用两个问号来提高音调,加强询问的语气,“荒烟哀草丛里”,是舒缓的.叙述,来为第二次的质询做铺垫。

第三方面就是韵的协调,还以上句作为例,“母”“数”的押韵,使两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音乐的张力与诗歌的节奏感相统一,虽然不刻意追求无韵不成诗的传统,但适当和谐的韵律,能够增加诗歌的灵气,节拍轻重缓疾、高低转和,更好的表达诗人的情感。

中国传统诗歌的创作注重节制,包括情感和形式两方面的节制。

余光中的诗歌更注重形式的节制。

论余光中诗的艺术特色

论余光中诗的艺术特色

论余光中诗的艺术特色
余光中诗歌心理抒发跃动,表达激情热腾,浪漫隽永,文字思维集中精辟,节奏准确,意象准确,拥有咏象诗的独特艺术特色。

余光中的诗歌能够再现和描述美的形象,以及人
生的细微情感体验,他的情感深邃,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温暖情感,充分体现出了他对朋友
和亲人多么深厚震撼的爱。

余光中诗歌无拘无束,多样化,撰写展示出各种题材,尤其是他抒发怀古情怀的诗歌
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点,尤其是他把革命传统引入到自己的诗歌中,使其诗歌具有浓郁的
社会时代气息。

余光中诗歌中有风流且唯美的气息,有迷人又细腻的情感表达,有张力十
足的结构特色,有旋律和谐的节奏特点。

余光中的诗歌尽管柔情蜜意,但也有唱和政治的
力量,在文字内容和深度上给倾听者以很强烈的人文感染力。

余光中诗歌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情感表达的力量,他的诗歌把现代人的低落、怨怼和焦
虑都一一呈现出来,他的诗歌歌颂着爱情,歌唱着爱意的宁静,真诚的表达着他左右为难
的心声。

他的诗歌更强调当今水平非常发展,生活多样化的世界,表达出人民的魅力,让
诗歌与政治、激情、历史及现代生活的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现出如同多彩的图画
一般的精致文学作品,不断激发出无穷的文学灵感。

余光中,洛夫,郑愁予的诗歌特点比较

余光中,洛夫,郑愁予的诗歌特点比较

余光中,洛夫,郑愁予的诗歌特点比较余光中,洛夫,郑愁予都是重要的诗人和散文创作者,作为20、30年代出生的重要作家,他们的文字彰显了时代的良知。

一、作家简介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洛夫(1928- ),原名莫洛夫,世界华语诗坛泰斗,最著名的现代诗人,素有“诗魔”之称。

1928年出生于湖南相市乡,1949年离乡去,1996年移居加拿大。

又凭借长诗《漂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获北京(新诗界国际诗歌奖)的北斗星奖。

曾被评为中国十大诗人,并排首位。

洛夫写诗、译诗、教诗、编诗五十余年,著作甚丰,诗集《时间之伤》《灵河》(1957)、《石室之死亡》(1965)、《众荷喧哗》(1976)、《因为风的缘故》(1988)、《月光房子》(1990)、《漂木》(2001)等三十一部,散文集《一朵午荷》、《落叶在火中沉思》等六部,评论集《诗人之镜》等五部,译著《雨果传》等八部。

郑愁予(1933 ——2006),现代诗人。

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余光中文学常识

余光中文学常识

余光中文学常识
余光中(1933年-2020年)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被誉为
“台湾文学的先知”,对于台湾文坛的发展和推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一些与余
光中及其作品相关的常识:
1. 代表作品:余光中的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儿子的大玩偶》、《对峙》、《远岫》,中篇小说集《女神的迷宫》、《舞魂台》,散文集《台湾那么早,那么迟》、《我们仨》等。

他的作品以深入探讨人性、家庭与社会关系为主题,笔触细腻而富有思考。

2. 文学风格:余光中的写作风格多样,常以幽默、喜剧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观察。

他善于运用叙事、讽刺和夸张的手法,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3. 文学奖项:余光中获得了多个文学奖项的肯定,包括鲁迅文学奖、维特根斯坦文学奖、亚洲文艺奖等,他的作品也多次入选台湾文学金典。

4. 文学批评与教育:除了创作,余光中也致力于文学批评和教育工作,他对台湾文学
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曾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并在文学评论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5. 对台湾文学的贡献:余光中是台湾乡土文学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他以独特的视
角揭示和呈现了台湾的社会、历史和文化。

他的作品对于台湾文学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余光中的创作和思想深深影响了台湾文坛,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作品具有
普世的人性关怀和深刻的思考,对于理解台湾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余光中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中通常表现出来的情节

余光中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中通常表现出来的情节

余光中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中通常表现出来的情节
1.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余光中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常常表达出对生活的深深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友情等主题的表达,呈现出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2.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余光中的作品中也经常涉及到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内容,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事件等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文字向读者传递着这些信息。

3.对人性的思考:余光中的作品中也经常表现出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关注人类的情感、行为和精神层面,探究人类的本质和存在意义。

4.对家乡和故乡的眷恋:余光中的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对家乡和故乡的眷恋之情,他通过文字表达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让读者感受到故乡的温馨和美好。

5.对自然的感受与描绘:余光中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自然的描绘,他善于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他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的色彩和声音,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余光中的诗集和散文集

余光中的诗集和散文集

余光中的诗集和散文集一、简介余光中(1928年-)是当代华语文坛上备受认可的重要作家,他既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诗集和散文集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和形式,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和赞赏。

二、诗集1. 《乡愁》《乡愁》是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该诗集以写乡愁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诗集中的每首诗都充满温暖、深情和怀旧之意,读者能够通过诗中的文字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 《双语集》《双语集》是一本结合中英文写作的诗集,也是余光中与国际读者交流的桥梁。

他用中文和英文交织的文字,展现了他对两个不同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这本诗集充满了语言的韵律和美感,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3. 《城与树》《城与树》是一本以城市和自然为主题的诗集,余光中通过对城市和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感悟。

他用细腻的文字,将城市的喧嚣与大自然的宁静相对比,引发人们对现代社会和自然之间的思考。

三、散文集1. 《牛棚杂记》《牛棚杂记》是余光中的散文集之一,该集以牛棚为背景,记录了作者在农村生活的点滴与感悟。

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作者深入观察了乡村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示了作者对农村的深情与关注。

2. 《文人别集》《文人别集》是一本收录了余光中的不同时期的散文作品的集子。

这本散文集展现了作者多样的写作风格和宽广的思想视野。

诗集中的散文作品涉及社会、人文、历史等领域的主题,通过作者独特的观察和思考,读者能够看到不同层次的文化内涵。

3. 《余光中自传》《余光中自传》是一本以自传形式记录了作者一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散文集。

作者通过对自己成长和人生轨迹的追溯,展现了他的一生经历和对世界的思考。

这本散文集不仅仅是对作者个人的回忆,更是对整个时代的见证和回应。

四、总结余光中的诗集和散文集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和形式,从乡愁到城市,从牛棚到自传,每一本作品都展现了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方式。

余光中诗作赏析

余光中诗作赏析

余光中诗作赏析
余光中是当代杰出的诗人和文化学者,他的诗作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其诗歌
形式也丰富多样。

本文将主要从余光中的诗歌主题、语言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余光中诗歌主题
余光中的诗歌主题多元化,既有抒情,也有写景,又有思想性和抗议性等。

他善于从
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描绘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如《火车驶过平原》中“电车呼啸过他
的头,/他看见金色的麦垛郁郁”;同时,他也关注社会现实,反映出时代变迁的矛盾和
冲突,如《我与国庆节的关系》中“不应再留下一丝欣喜/所有这些都曾经过去”。

余光中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贴近生活,有时对字词进行巧妙的联想和运用,如《锄禾》中“大呼山野灵隐孤/片片田田金色秧”;有时采用新旧词语结合、构成新的词语,形成独特的意境,如《台北六国志》中“布草被芦雨洗莲榻/东溟鲲降岁晏船”。

三、余光中诗歌艺术手法
余光中的诗歌艺术手法多样,如运用比喻手法,构建出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春晓》
中“熟酒香脆油条灵/蔬菜市场桥下晨/旧车展出一将军/燕子二将军数鸣”。

同时,他也
经常使用律诗,通过押韵、对仗、平仄等手法,表现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如《草木》中“葬花碑前水自流,/看看垂垂的绿苔秋;/慢步偏斜还径转,/鸟为谁翻白眼舞。


综上所述,余光中的诗歌主题多元化、语言简洁、艺术手法多样,他的诗作多彩多姿、感人至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灵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惊这是八月,星在天上,人在人间。

七夕已过,中秋未至,夏正可怜”(《幻》),“夜原是立体的,虽然时间在鼠噬”(《幻》),这是余光中的两句诗。

这两句诗细腻婉约,简约而有韵律美,从中,余光中的诗歌特点可见一斑。

从诗歌蕴含的情感来谈:余光中的诗歌不管是题咏爱情、风物还是怀念故土,都充满了感伤凄美的色彩,如“月是盗梦的惊魂,今夕,回不回去?”、“轮回在莲花的清芬里,超时空地想你,浑然不觉蛙已寂,星已低低”(《中元夜》),寥寥数语,寂静的夜和深沉的思念,便如在眼前。

除了爱情,“乡愁”是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主题,家国之思亦是若隐若现贯穿“乡愁”的始终。

无论是《漂给屈原》,《夜读》,还是《乡愁》,都展现了诗人那伤感而悲壮的情感历程,在诗人的诗歌中,处处蕴含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命运的双重关系。

从表现形式来谈:他的诗歌格律不是句句押韵,而是情感的互渗,在他的诗歌里可以找到整个情感流动的脉络历程。

“空中有风,风中隐隐,有钟声,自无处来,向无处去,无始无终。

背风而立,钟声涌起,如潮生远海,如回忆。

钟声沉寂。

”(《升》),这首诗多用四言句式,间杂三言、五言于其中,使得节奏轻盈,再加上以“忆”、“寂”结尾,不仅押韵有致,而且给人以悠远空灵的虚无之感,从而使得字面意义与蕴含的思想感情相契合,“风”、“海”、“钟声”、“回忆”浑然一体,一种落寞却不凄凉的美感萦绕于读者心中,这也是诗人情感的流动与诗句中的表征。

再从字面上来看,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文字简洁易懂,简洁流畅的文字里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同时具有西方象征派的特色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感,这也是诗人写诗歌的成功之处。

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说信手拈来,在诗人的组织下成了情感丰富,意义深刻的抒情诗歌,这不得不叫人佩服。

关于散文方面,余光中经常用文字的简省, 空白的利用, 停顿的变换来改变语言节奏、语言旋律, 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律动。

他特别善于利用音律与节奏来作文章, 创造各种各样的既能切合物、景、情, 又能充分展示主体的心情意绪和情感激流的艺术节奏, 或跌宕起伏, 或流畅自然, 或宛转缠绵。

先看看《听听那冷雨》中的“雨”:“听听, 那冷雨。

看看, 那冷雨。

嗅嗅闻闻, 那冷雨。

舔舔吧, 那冷雨。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 清清爽爽新新。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 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 点点滴滴, 涝傍沱沱,浙沥浙沥浙沥, 一切云情雨意, 就宛然其中了。

”这样的语句, 读起来让人觉得似乎是在消受一种雨的淋淋漓漓, 浙浙沥沥, 体会一种雨的形感和质感。

作者充分利用了汉字双声叠韵的美质, 将古诗词言语的组合方式化用入文, 写得叠字连绵。

雨形, 雨态, 雨声, 雨情, 境界俱出, 简直就是直接用文字的雨珠, 声色光影, 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