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象形表意性质

合集下载

浅析甲骨文象形字的特点及分类

浅析甲骨文象形字的特点及分类

浅析甲骨文的象形字的分类及其特点摘要: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成体系的文字中最早的一种,象形成分仍相当重。

在现在掌握的资料中,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

象形字所象形的内容非常广泛,就目前我掌握的资料分为以下几方面:与人有关;与动物有关;与植物有关;与自然现象有关。

甲骨文象形字有两个结构特点,即象形性;整体方向或偏旁位置不固定,异体字多。

关键词:甲骨文象形字分类特点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的辅助工具。

甲骨文作为文字中的一种,它是我们现在可以确认的最早的文字,并不是说它是最早的或最原始的文字,它只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成体系的文字中最早的一种。

今天我们所说的“甲骨文”,不仅指商代的也包括周代刻在(偶尔也有写的)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都是第二十个商王盘庚到末代商王帝辛时期的遗物。

甲骨文毕竟是离原始文字较近的字体,与后世文字相比,自然会保留不少早期文字的特征。

象形成分仍相当重,在甲骨文中,大约保留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直接象形字。

孙诒让在《名原》中提出文字“本于图像”。

象形字作为一种造字方法,东汉的许慎下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也就是说直接幕拟某种图画物体的形象而产生。

甲骨文的日是“”写成圆圆的外廓,正是太阳的形状,中间的黑点,大概就是强光之所自出了。

月是“”,月亮缺多于圆,用一弯新月来表现他的特征自然是最为合适的。

一、甲骨文中象形字的分类今观甲骨文中的直接象形字,或取天象,或取地理,或取植物枝干,都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幕拟,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原始图绘性质。

容庚先生在谈甲骨文中的动物象形字时,亦明确指出了这一点:“羊角像其曲,鹿角像其枝,象像其长鼻,家像其竭尾,犬像其修体,虎像其巨口·一因物赋形,恍若与图画无异。

”因此有“文字权舆,始于图象”、“书画同源”等说法。

但是,甲骨文的象形,又决非原始图画,决不能等同于对客观物象的单纯幕拟,它实际上提取典型特征予以形象化、简化。

甲骨文象形字研究

甲骨文象形字研究
,依据象形字的结构类别,对两种文字的象形字进行了量化统计、分类描写和特点分析,然后归纳出两种文字象形的异同。 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们从不同角度对两种象形字展开了比较研究。东巴文象形字的变体象形手法要多于甲骨文象形字:东巴文象形字的正字与异体字的对应关系较为复杂,而甲骨文象形字的正字与异体字的对应关系则比较简单;东巴文象形字与所写词的语音、语义对应关系存在多种情况,这就为东巴文象形字记录语言带来了困难,而甲骨文象形字与语音、语义的对应关系则比较稳定,因此,甲骨文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了。最后,从两种文字象形字所反映的意义类别入手,比较二者所携带的文化信息方面的异同,并分析产生的原因。第五章是结论和启示,我们从历时关系和共时平面两个角度总结了两种文字象形字的异同。从历时关系上说,无论从象形程度、象形手法上来说,还是从象形字正字与异体字之间的关系、象形字与所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东巴文象形字都保留了较为浓厚的图画意味,比甲骨文象形字要更为原始。 从共时平面来看,东巴文象形字以写实手法为主
(二)许慎《说文》解说象形字有失误之处,前人多有指出,但未进行系统分析。本文通过归纳许慎对象形字的注解内容,探索了其象形字的形训、音训和义训方法,并进一步对部分典型误训字做了本义考证。 (三)本文把《说文》象形字的正篆和重文字体与对应的甲骨文、金文字体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阐明了《说文》所收象形字的正篆和重文字体对甲骨文、金文字体的继承性和变革性,以此管窥古文字字体演变的规律。 (四)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透过汉字,我们可以审视我国先民的思维模式与古代文化。象形字可以视为汉字构造的初文,故本文借助《说文》象形字,从人本、实用、审美三方面探索了我国古代先民的造字思维模式。 (五)本文还论述了象形造字法有其局限性,因而象形字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地追求着形声化。

古文字形体的演变规律

古文字形体的演变规律

古文字形体的演变规律摘要:在渊源流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国古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金文。

文字作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独特载体沿用至今。

在字形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虽然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但是从根本上并没有改变文字的性质,文字形体变化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古文字演变甲骨文分化汉字字形的历史演变呈现着错综复杂的现象。

从发展历史来看,古文字形体演变主要分为字形体态变化和字形结构变化。

汉字字形体态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走向、呈现状态。

而字形结构变化,则表现为声化、简化和繁化、讹变以及分化和整化等。

汉字字体演变,总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从古至今汉字形体发展有几次大变化,即篆变、隶变、楷化、简化。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和西周早期代表文字,从字形方面说:甲骨文是块体文字,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图画性;笔划线条细瘦,直画居多;存在不少异字同形现象。

从构形特点上说:甲骨文构形存在着上下、左右等多种构形方式,并且字形相对位置也体现一定意义;存在大量异体字,尤其是象形字中,字无定格,存在相当数量合文。

金文:从字形特点上说:其一,早期金文中有明显块体,后来这些块体逐渐线条化;其二,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其三,注重字形美化。

从构形特点上说:其一,部分构件趋于统一定型,相对于甲骨文减汉字形体演变概述少了异体字;其二,后期金文合文现象不再像早期那样常见。

小篆:至此,汉字在其发展史上发生了第一次巨大整改。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用丞相李斯意见,作了“书同文”工作,将社会上使用纷繁文字统一为小篆,这就是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次政府行为,姑且称之为“篆变”。

统一后小篆保存在《说文解字》中。

以《说文解字》为代表小篆字系是对整个战国文字进行整理规范结果。

篆变总体规律:简化和繁化;循化和讹化;分化和整化。

因此可以说,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本着“书同文字”思想强制推行一种规范字体,和大篆并称“秦篆”,其中小篆是为正体。

小篆特点:从字形上看,其笔道线条化,字形匀圆齐整。

中国美术史象形文字甲骨文ppt课件

中国美术史象形文字甲骨文ppt课件
*
甲骨文 · 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于1899年被清朝官员、金石学者、爱国志士王懿荣所识别。王懿荣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磨成骨粉用于止血化脓),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花高价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王懿荣对甲骨的收购,逐渐引起学者重视,古董商人则故意隐瞒甲骨出土地,以垄断货源,从中渔利。王懿荣好友刘鹗等派人到河南多方打探,皆以为甲骨来自河南汤阴。后来罗振玉经过多方查询,终于确定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洹河之滨的小屯村,这里与古文献记载的商朝后期的殷都所在地相吻合。
*
玛雅文字 公元前后,美洲玛雅民族创造了玛雅文字,玛雅文字盛行于5世纪中叶。玛雅文字被刻在石碑和庙宇、墓室的墙壁上,或是被雕在玉器和贝壳上,或是用类似中国式毛笔的毛发笔书写(或者叫描绘)在陶器、榕树内皮和鞣制过的鹿皮上。记载了玛雅人的宗教神话、祈祷文、历史、天文、历象等。
玛雅历法石刻
*
陶文 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古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以半坡陶符为最早,此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也都有陶文。 陶器上的“原始文字”,虽然目前还不能确认这些文字具体是什么含义,但已具有一种“标记”和“表号”的性质,被认为是汉字的最早雏形。已经出土的陶文,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单个的符号。陶文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极少数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
*
*
*
*
*
*
*
*
*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摘要】甲骨文与金文是古代中国文字中的两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甲骨文是商代使用的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形体古朴,象形性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而金文则是西周使用的文字,书法流畅简洁,较为规范,并且常见于铜器、玉器等器物上。

甲骨文的书写技巧主要体现在刻画形象上,而金文则更加注重笔画的统一和连贯。

在比较上,甲骨文更显古朴质朴,金文更具规范美感。

甲骨文和金文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这两种文字的应用价值不仅在于研究古代文化历史,还可以为今人提供启发和借鉴,有助于传承中华文明。

【关键词】甲骨文、金文、特点、书写技巧、比较、继承关系、应用价值、定义、历史1. 引言1.1 甲骨文与金文的定义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两种形式,都源自商代至西周时期的国家和社会环境。

甲骨文是在甲骨或龟甲上刻画的文字形式,主要用于记录卜辞和祭祀仪式中的事务。

而金文则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出现的一种文字形式,常见于青铜器上,用于铭文和纪事。

甲骨文和金文在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结构性特点,但金文更加精细和规整。

甲骨文的字形较为简单,线条粗犷,符号较多,书写较为简洁直观;而金文则更加精致,线条纤细,结构更加规整,整体呈现出一种规范化的特点。

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古代中国文字的珍贵遗产,它们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对于研究古代历史、考古学和文化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字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古代中国社会的成就和发展。

1.2 甲骨文与金文的历史甲骨文与金文都是古代中国的文字形式,它们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甲骨文是殷墟遗址中发现的龟甲和兽骨上刻录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

这些刻有甲骨文的龟甲和兽骨被认为是古代商代时期的卜卦材料,用于进行占卜和祭祀。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有着独特的形态和结构特点,通常由小篆组成,字形古朴,笔画刚劲有力,线条简洁流畅。

甲骨文会意字构形模式初探

甲骨文会意字构形模式初探

甲骨文会意字构形模式初探甲骨文会意字构形模式初探大众文艺甲骨文会意字构形模式初探李茂(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天津 300387)摘要:“会意字”是传统“六书”中的一种结构类型。

甲骨文中的会意字可分为同符会意字和异符会意字两种。

本文拟对两种类型的会意字就行分析,并揭示其构形特征。

关键字:甲骨文;会意字;构形模式传统小学有“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这是古人对汉字结构方式的一种概括和总结。

“会意字”是传统“六书”中的一种结构类型。

(晶),甲骨文将三个或四个“ ”字符平面铺开,最初表示“星星”,后来这个意义由“星”字来表示。

则用来表达“星星”的一个引申义——“光亮”之义。

(羴),甲骨文中或作形。

将三个或四个“ ”字符,组合在一起,表达羊的“羴味”这一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组合成的字,往往是将单个字符的意义累加到“众多”。

2.异符会意字异符会意字,即郑樵所谓“异母之合”,是指通过不同字符的组合,来指向新意义的会意字。

甲骨文中的会意字绝大多数是异符会意字。

这类字的构成比较复杂。

根据字符的性质,我们将异符会意字初略地分为:比形会意字和比义会意字两类。

比形会意字就是通过形符比拼构成的会意字。

比义会意字,是指通过义符意义上的联系构拟出的会意字。

下面,我们对以上所分会意字类型,分别加以说明。

A.比形会意字在甲骨文会意字中,这类字的数量较多。

字形往往是几个图形的组合,通过图形间的形象关系,来表现一种情境或者状态,从而表达某种动作或行为的语义。

这类会意字的图画意味较浓,细节描绘性较强,字义对字形的依赖很强。

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这类会意字是复合象形字④。

但从图形的拼合产生了新的意义这一点来看,我们认为这类字更多地具有会意字的特征。

因为是以字符本身的形象来参与构意的,我们认为划为“比形会意字”更合适。

例如:(休),从从,象人靠在树上之形,以会“休”义。

(沈),从从,象将牛沉入水中之形,以会“沉”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是因义而构形的,也就是说

汉字是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是因义而构形的,也就是说

汉字是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是因义而构形的,也就是说大学语文古文教学中运用因形求义应注意的问题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传统训诂学“以形说义”的训诂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方法应注意的问题和局限性。

并结合大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教学,说明如何应用这种方法进行文言文的字、词教学。

关键词:古文;教学;因形求义;注意问题我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字的原始意义往往包含在字的构形当中,这一点,在小篆以前的古文字阶段表现得更为直接、明显;并且初民造字寓义于形还有一定的规律、条例可寻,这就是传统文字学所谓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即因形求义。

因形求义就是依循这些规律和条例对已经抽象化了的汉字形体进行分解剖析,正本溯源,推究和领会初民所造某字的构形意图,从而弄明白某字的初始含义。

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排除学古文的畏难情绪,并从中体味出汉字的魅力,从而增加学习古文的兴趣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人作文喜欢用本字本义,而有些本字本义在现代汉语中已根本不用或很少使用了,这就是古文所以难读的原因之一。

要解决这个难题,过好读古文的文字关,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汉字的构形规律,学会因形求义的方法。

学生有了这个基本功,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

比如,《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牖户”。

其中“向”和“户”如果分别用方向、住户等今义去解释显然讲不通,因此必须查本义。

甲骨文向作,象房屋墙上开有一方洞之形;户1作,象半扇门页。

所以向的本义是窗子(《说文》解为“北出牖”即北面的窗户),户的本义是门页,以此作解,疑难冰释。

但是教学中因形求义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因形求义首先要溯本,找到本字,应该尽可能以古文字(主要是甲骨文、金文、篆文)形体作依据。

我国的汉字是古老而又经过多种形体演变的文字,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书写,在使用过程中总是对汉字形体进行不断的整理、加工和改造,令其日趋规范化、符号化、整齐化和艺术化。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摘要】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两种重要文字形式,它们各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其特点是象形、指事、象声,笔画简单而古朴。

金文则是甲骨文的演变形式,更加符合书写和刻划的需要,字形完整且规整。

甲骨文的书写技巧主要体现在笔画结构和构图上,而金文则更加强调笔画的流畅和连贯。

甲骨文和金文在形式和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但都承载着古代王朝的文字遗产和文化传统。

它们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国文字的演化过程,同时也对后世文化和考古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甲骨文和金文作为中国文字的重要形式,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关键词】甲骨文、金文、特点、书写技巧、对比、发展演变、重要性1. 引言1.1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甲骨文与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两种重要形式,它们在书写风格、形态结构以及用途上都有不同的特点。

甲骨文是最早的象形文字,起源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祭祀和占卜。

甲骨文的特点是形体古拙、线条粗犷,符号形象生动,表现出一种原始的艺术美感。

相比之下,金文是后来出现的文字形式,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是商代甲骨文的演变和发展。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结构严谨,符号稳定规范,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美感。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艺术的成熟和发展。

在书写技巧方面,甲骨文的书写方式较为简单粗糙,多采用直线和圆弧相结合的方式,书写工具多为尖尾或圆头铭刻刀。

而金文的书写技巧则更加工整严谨,刀法圆滑利落,书写工具则以刻刀和铜镜为主。

甲骨文与金文在形态结构、书写风格和用途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珍贵遗产,对于研究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流传于商朝时期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独特的形态特征:甲骨文以刻画动植物及部分几何形状为主,具有浓厚的象形特点。

文字&书籍的演变过程

文字&书籍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象形文字: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

象形文字: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

象形文字: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本文导读:象形文字(Hieroglyphic),又称表意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

中国的象形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文字。

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

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

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石刻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中国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繁体的[门]更像)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

“酒”字去掉三点水是酉,就像是没有了酒的酒瓶了,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值得一说的是,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汉字虽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属于表意体系的语素文字。

此外,玛雅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亦是。

局限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它的局限性很大。

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意音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甲骨文的介绍

甲骨文的介绍

甲骨文的介绍《甲骨文的介绍》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沿岸一带。

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l世纪),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商代后期遗留下来的主要文字资料。

它们基本上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大部分是为商王朝或商王个人占卜的记录,小部分是为一些跟商王有密切关系的贵族占卜的记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对很多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

这种裂痕叫做“兆”。

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我们现在还使用“兆头”、“预兆”这些词。

这种“兆”字的意思跟卜兆的意思是有联系的。

商代后期为商王等统治者管理占卜事务的人员,往往把占卜的事由、卜兆的吉凶以至后来是否应验的情况,刻记在卜甲、卜骨上。

这些文字就是一般所说的甲骨文,也有人根据它们的用途称做甲骨卜辞。

商代人有时也在兽骨上刻记一些跟占卜无关的事情,通常把这类文字也称做甲骨文。

所以严格说,甲骨文的范围要比甲骨卜辞广。

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出来的,但是也有少量是用毛笔写的。

50年代之前,只有殷墟出甲骨文,所以一般就把殷墟甲骨文称做甲骨文。

50年代在郑州商代遗址里发现过极少量的甲骨文,时代可能早于殷墟甲骨文。

50年代以来,还陆续在一些地方发现了西周时代的甲骨文。

不过从数量对比上看,殷墟之外所出的甲骨文是微不足道的,我国已发现的古代甲骨文的主体仍然是殷墟甲骨文。

有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认为殷墟甲骨文代表最古的汉字。

很多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

因为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以后,尤其是在50年代以后,在不少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某些被认为属于夏代的遗址里,都发现了刻划或描绘在陶器等物品上的符号,不少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就是原始的汉字。

4-1 古文字之甲文

4-1 古文字之甲文

古文字依据时代的先后,可区分为原始文字、殷商 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但它们之间的界 限并不十分明确。按照不同的书写材料,又可区分 为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简帛文、玺印文、 货币文等类别。两种分类法不可能截然分开。例如 殷商文字就包括了该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 玉石文等,西周春秋、战国等各个时代的文字也都 如此。本章以字体为主,兼顾时代、地域和书写材 料,分为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秦系文字几节, 逐一介绍。
此说见孟广凯《甲骨学小词典》附录八“甲骨学大事年表”。
二、甲骨文的发现 殷商甲骨文发现于清末光绪年间。最早挖掘出土者是 河南安阳小屯村即“殷墟”的农民。罗振玉说:“此 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 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 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其极大甲骨, 近代无此兽类,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 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除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 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洹洛访古游记》宣统 三年二月二十三条)可见甲骨文未及问世,刻有甲骨 文字的“龙骨”已大量被毁弃。
2、结构上六书具备: 黄德宽统计,甲骨文中象形占28.51%,指事占4.32%, 会意占37.81%,形声占29.34%,转注字已萌芽,假借字已 普遍。
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所归纳的汉字记录汉语的各种方法,即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法。甲骨文以象形 字、会意字为主;形声字占总字数的30%左右;转注字已经 萌芽;假借现象也很普遍,一片甲骨卜辞中假借字往往要占 50%以上,这是早期文字符号还很不齐备时特有的现象。 它们已具备后世六书理论所总结的汉字的各种形义关系, 这表明甲骨文虽然还是一种早期文字,但已脱离原始文字阶 段,已经走向成熟。
(2)“观堂”王国维(1877--1927):号“观堂”。成就: ①首创以甲骨卜辞证史; ②甲骨文考释、断代和缀合。代表 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续考》等。

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例如赫梯人和波 斯帝国同样采用楔形文字,但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语无关的印欧语系。另外阿卡德人虽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为书 写工具,但阿卡德语和苏美语差异相当多。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使用芦苇杆或木棒来 压印在泥板上来方便书写,因此文字笔画大都为具三角形的线条,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 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
象形文字
字体
目录
01 基本介绍
02 地域性
基本信息
象形文字(hieroglyph),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与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属 于表意文字。由于象形文字复杂与学习难度高的固有属性,在大部分地区渐渐被更容易学习和初步掌握的拼音文 字取代。
基本介绍
基本介绍
象形文字(hieroglyph),又称表意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 都是 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 又很难看懂。中国的象形文字是华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也是最 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文字。
在古代埃及历史的不同阶段,埃及的象形文字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出现过多次变化。中王国时期出现过祭司 体,后期埃及时出现过民书体,在罗马统治期间又出现了科普特文字(用改造过希借字母书写的埃及文字)。由 于种种历史原因,古代埃及文字没能发展成字母文字。但是,古代埃及文字却对腓尼基字母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 响。在纪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东岸崛起的腓尼基人与埃及人进行交易,这时饱学的腓尼基僧侣们把 简单的象形文字改写成有秩序的字母,帮助其商贸往来。

中国文字的历史和演变

中国文字的历史和演变

中国文字的历史和演变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甲骨文象形造字法及其基本结构表义方式

甲骨文象形造字法及其基本结构表义方式
3 3
第 3 2卷 第 4期
和 田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 0 l 3年 8月
象人 正 面站 立 、 两腿 长而 粗 壮之 形 ; 有 些 象人 的局 部器 官 的 , 如 象 人首 之形 , 其上 部存 发形 ,
人 使之 跽伏 之 形 的
字 。而
0 象 两 人 相
象形的事物 、 抽象的行为或意义 , 甲骨文字亦以象

Hale Waihona Puke 体字而言, 有些象人的全貌及各种形态, 如 n
象人略侧一手前伸一手抱拳收在腋 下之形 , ● l

形 表示 , 例如 , “ 尿” 作“
, l
I — l
” , 象 人 遗 尿形 ; “ 殃”

象人戴 枷之形。在 所有 的甲骨文象形 字
象正面人缩着脖子两个肩膀向前隆起之形,『 - i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3—1 0
[ 基金项 目]本文为广东省 高等学校人才 引进专 项资金项 目“ 人 文学通论 ” ( 1 2 2一 G Kl 1 0 0 2 6 ) 阶段性研究 成果之 一 ; 广外 外文 中心 2 0 1 2年度 创新 研究项 目“ 中外早期艺术 的跨文化研究 ” ( 1 2 Z X G G 0 2 ) 阶段性成果之一 。 [ 作者简 介 ] 王毓 红( 1 9 6 6一) , 女, 文学 博士后 , 教授 。研究方向 : 中西文化研 究。
, . .
表示。例如, “ 望” 写作 壹 , { , 象人站在土堆上举 水从羊 , 或者从 水从牛 , 或者从水从正面人 , 象沉
▲ 』
目远眺之形。“ 北” 写作 I I象两个 人背靠背之

举例说明甲骨文的特点

举例说明甲骨文的特点

举例说明甲骨文的特点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形体古朴,甲骨文的字形多为直线和弯曲线条组成,整体呈现出古朴的风格。

这些线条的组合构成了各种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字,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

2. 象形文字较多,甲骨文中的许多字是以物象、人物或动植物的形态为基础进行描绘的,因此具有较强的表意性。

比如,“日”字就是一个太阳的图像,“木”字则是树木的形象,这些象形文字直观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描绘。

3. 书写简洁而规范,甲骨文的书写比较简洁规范,字形整齐,结构严谨。

每个字的笔画多少、书写顺序都有一定的规范,这种规范性有利于文字的传承和流传。

4. 记录内容广泛,甲骨文主要用于卜辞,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内容涉及甚广。

这些卜辞内容的记录,为我们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提
供了珍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展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也为后世的文字演变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

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

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

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

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

符号学视域下的甲骨文“意”“象”融合之美

符号学视域下的甲骨文“意”“象”融合之美

CULTURE文 化区域治理符号学视域下的甲骨文“意”“象”融合之美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郭虎,钟威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系统化文字,也是现存唯一在使用的象形表意文字。

古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感悟在脑海中形成事物的表象,再将情感附着于表象形成了具有丰富情感的表象——审美意象,将审美意象具体符号化,最终逐渐形成了甲骨文字。

甲骨文的“意”不仅指向其所表的客观物体,也有主体所表的人类共同情感,作为象形文字符号,“象”则也有两层含义,其一为文字的具体外形之象,其二为其外形能引起人们联想、想象的意境之象,是传达情感之用。

甲骨文的“意”与“象”两者相互依存,“象”由于其“意”而具有意义,成为带有指向性的文字符号,“意”则依托于“象”,成为具体的符号,实现情感及认知的传达,两者的融合体现出了甲骨文的美。

甲骨文作为既能指向认知又能传递情感的特殊文字符号,其“意”“象”融合的美,就存在于文字符号的象形表意特征之中。

一、甲骨文“意”“象”融合的本质每一个甲骨文字都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基本的符号,当其传递认知时是理据符号,当其传递情感时又可视作艺术作品,即情感符号,虽然甲骨文具有两者兼备的特殊性,但实现符号功能时也是具备符号的单一性和完整性,苏珊·朗格(s.longer,1895-1985)特别强调艺术作品是“基本符号”“基本幻象”“基本”二字正体现出了单一性,没有外在的甲骨文字字形的存在,情感也便无法传递。

无论是传递情感还是认知,形式与内涵必须为一个整体,王裕雄先生将其比喻为“一个高级的生命体”,符号功能的实现正是通过这个完整的生命体实现的。

甲骨文字作为传递情感时的艺术作品——情感符号,是古人对所观察事物的理解与情感的结合,表现的是一种感受(feeling),这种感受正如康德阐述的是一种人类的共同情感,不同的识别者对甲骨文字进行审美判断时具有普遍有效性,通过对甲骨文字的形态在脑中进行联想、想象最终感受到造字者传递的一种相通的情感。

象形字的简介和好处

象形字的简介和好处

象形字的简介和好处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又称表意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

中国的象形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 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文字。

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

与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属于表意文字。

学习和使用难度较表音文字大,但信息密集度高于单纯的表音文字。

它的好处:
一、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二、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

三、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

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它的局限性很大。

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意音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甲骨文的象形表意性质作者简介:方明(1978-),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对甲骨文字性质的判断,应着眼于其本质属性即功能属性,也就是其能指的形式与所指的内容以及二者间的传达方式。

据此判断标准,本文认为甲骨文的性质属于象形表意文字。

它既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亦具备表意文字的属性,这与其自源文字的身份密切相关。

关键词:甲骨文;象形;表意;自源文字殷商甲骨文是汉字系统的初始形态,而关于它的性质,学界曾有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表词文字、语素文字等若干种说法。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众多的意见,主要是由于判断文字性质的标准尚未统一。

本文认为,判断某种文字的性质,应主要着眼于它的本质属性即功能属性。

而从功能性的角度来看,甲骨文的性质应当属于象形表意文字。

一、判定文字性质的功能性视角所谓文字的性质,是指某种特定文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类型的特征属性。

不同的文字类型可能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质,即便是某种给定的具体文字形态,也会因考察系的变化而呈现为多种不同属性。

根据这些属性为标准,我们可以把世界上的诸种文字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根据其存活与否,可以划分为死亡文字和现行文字;根据其使用范围,可以划分为民族统一文字和方言文字;根据其符号的外部形态,可以划分为线形文字和块状文字;根据其产生来源,可以划分为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根据其功能特点,可以划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等等。

而这些“文字分类的标准,也就是判定文字性质的标准。

”[1]对文字划分和选择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那么,对于某种特定文字性质的判断,最重要的就是区别哪些性质属于本质属性,哪些性质属于非本质属性。

我们所要分析和判定的甲骨文的性质,主要是就其本质属性而言的。

甲骨文的本质属性,主要是指它的功能属性,这也是一般文字学在分析文字性质时最常采用的判断标准。

“文字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即功能,……一种文字体系的性质怎样,主要决定于文字的功能,……只有根据文字的功能来划分文字的类型,才能使我们正确认识某一种文字体系的性质。

”[2] 这里所说的文字功能是指它作为特殊符号的表达能力,也就是其能指的形式与所指的内容以及二者间的传达方式。

任何成系统的文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也不例外;每个甲骨文字均以特殊的字形作为外在感官形式,它在传达某种观念意义的同时总伴随着特定的读音。

然而,与口语及现代汉字不同的是,甲骨文字在忽略其读音的条件下,仅依靠其字形便基本可以独立完成表情达意的任务。

这是因为在甲骨文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没有表音功能的象形字和会意字,表意兼表音的形声字尚不多见;即便是那些少数形声字,它们表意功能的实现亦依赖其形符而非声符。

也就是说,甲骨文作为形音义相统一的书写符号系统,其能指自然是凭借视觉把握的字形,而其所指则只能是文字的观念意义而非诉诸听觉的字音。

不仅如此,甲骨文的字形与字义之间还存在某种直接同一性,甚至可以观其形而知其义。

也就是说,甲骨文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以形表意或象形表意,它既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亦具备表意文字的属性。

二、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特征象形文字也叫做表形文字、图形文字或图画文字,它是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字进行划分的一种类型。

象形文字符号的功能特点是以图画式的字形作为能指,以实际对象的外貌特征作为所指的内容,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以模仿和再现为主要手段建构而成的。

殷商甲骨文具有象形文字的鲜明特征,这一见解一度得到过广泛的支持。

著名学者吴玉章先生就曾以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为例指出:“中国的文字注重在形体,表示一个物体的词就是这个物体的图形,比方马、日、月等,就像马儿、太阳、月亮的样子……这种就叫做象形文字的系统。

”[3]而陈世辉、汤余惠二位先生则更加明确地提出:“现在所见的最古老汉字——甲骨文的性质是象形的。

”[4]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并不同意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的观点,赵诚先生就曾指出,象形文字只是全部甲骨文中的一小部分。

“甲骨文存在着大量的借音字,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还存在一些属于特别构造的因声指事字,情况比较复杂。

面对这样的情况,就不宜将甲骨文简单地看成象形文字。

”[5]赵诚先生的这一见解貌似合理,但若仔细思之就会发现,他实际上是混同了“象形文字”和“象形字”两个不同的概念。

“象形文字”是对全世界范围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字体系进行划分的一种基本类型;而“象形字”则是专就汉字而言,它是指以“六书”中“象形”为造字法所创造出来的汉字类型。

“六书”是中国古代关于汉字构造方法或类型的一种学说,后世通常将其具体名目定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即赵诚先生所谓的“借音”)。

赵诚先生以甲骨文中存在大量“非象形字”而认为甲骨文的性质不属于“象形文字”,不管其结论是否正确,这一论证的方式本身就存在问题。

因为作为世界文字体系之一的“象形文字”与作为汉字造字法“六书”之一的“象形”,并不是同一维度的概念。

况且还有的学者恰恰认为“六书”正是“象形文字”特有的造字法,如蒋善国先生就曾指出:“在隶变以前,全部汉字都是属于象形文字的体系,过去所说的六书没有一书不是象形文字。

”[6]那么,从这一角度来考察甲骨文字,不管甲骨文中存在多少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非象形”现象,只要不超出“六书”的范围,似乎都无法否定其具有象形文字的特性。

三、甲骨文的表意文字属性“表意文字”也是世界上诸多文字体系中的一种基本类型,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曾把所有的文字分为“表意”和“表音”两大类型:“只有两种文字的体系:(1)表意体系。

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

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

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摹写出来。

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能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

”[7]可见,表意文字的本质属性或功能特点,是用一定体系的字形符号来直接表达观念意义,与语音没有直接联系。

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突出代表,这已经成为文字学领域的主流观念。

王宁教授就曾明确指出:“汉字是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是因义而构形的。

也就是说汉字依据它所记录的汉语语素的意义来构形,所以词义和据词而造的字形在汉字里是统一的。

这一点在小篆以前的古文字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

”[8]而小篆以前的古文字阶段即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正如著名甲骨文字学家李圃先生提出的:“甲骨文字不属于表音体系的文字,而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9]更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学者不满足于笼统地将甲骨文视为表意文字的传统观念,而主张从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具体分析其功能性质。

张树铮先生就提出,汉字的性质应该分别从三个阶段来看:第一是甲骨文、金文阶段,第二是小篆阶段,第三则是隶书、楷书阶段。

“甲骨文、金文阶段,这时期汉字的画图性强,表意性强,形声字少,特点是以表意为主。

”[10]丁晓红亦指出:商周的甲骨文、金文是以图形文字为主体的表意字,从春秋中期到秦的大篆和小篆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字,从汉代一直到现在的隶书、楷书则是以记号字为主体的表意字。

[11]这些见解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们一方面指出甲骨文的表意文字属性,另一方面又突出强调了甲骨文不同于后世表意汉字的个性特点,即图画性或象形性更为明显。

据此,我们似乎可以将甲骨文的性质理解为表意文字的特殊类型,即“象形表意文字”。

四、甲骨文的象形表意性质正如前面分析过的,甲骨文既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亦具备表意文字的属性。

“象形”与“表意”作为甲骨文功能性质的两个方面,可以统一起来。

著名古文字学家王凤阳先生就曾提出,“象形文字”乃是“表意文字”的前期形态:“表意文字在历史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的表意文字因为是从图画文字演变来的,仍保留着图画文字用描摹事物的图象来记录语言的特征,只是记录的单位发生了变化,由图解语意、再现事件,变为用图解词义、或图标词音去再现词所反映的事物了。

……我们把前期的表意兼表音的文字称为象形表意文字,简称象形文字。

”[12]在这一观念基础上,王凤阳先生提出汉字在其发展史上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夏代以前的图画提示文字阶段、夏代至秦的象形表意文字阶段、秦汉至今的记号表意文字阶段。

其中夏代至秦的“象形表意文字”阶段自然包括了殷商甲骨文。

在“象形表意文字”这一概念中,“象形”是表现形式,“表意”是本质内涵;或者说“象形”是手段,“表意”是目的。

“象形表意文字”的概念一方面指出了甲骨文的表意文字本性,另一方面又突出其不同于后世汉字和其他表意文字的鲜明特点“象形性”,可以认为是有关甲骨文性质的最确切的表述。

甲骨文象形表意的本质属性,与其自源文字的身份密切相关。

前面提到过,世界上的文字据其产生来源可以划分为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两大类型。

自源文字是由某一民族或族群独立创造出来的文字,包括已经消亡的古埃及圣书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赫梯象形文字等,只有汉字成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自源文字。

借源文字又称他源文字,是指借鉴或改造其他己有文字符号而建立起来的文字,主要包括各种西方字母文字以及仿借汉字而创制的日文、朝鲜文等。

汉字是早期华夏民族在自身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中自主创制而形成的自源文字,而甲骨文作为最古老的汉语文字系统,更成为汉字这种自源文字的源头活水。

更为重要的是,有关文字的考古事实业已证明:所有的自源文字均与拼音形态无关,而所有的借源文字均没有象形模式。

也就是说,自源文字只可能是象形或表意文字,绝对不会是表音文字。

“所有自源文字都是(象征)表意文字;所有表音文字和混用型文字都是他(借)源文字。

”[13]象形表意性质是自源文字的独有特点,甲骨文作为最古老的自源文字,其本性亦然。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甲骨文形意关系的美学研究”(w2012003)参考文献[1] 陈淑梅.论判定汉字性质的标准及汉字的构意性质[j].语文建设,1998.(8)[2] 朱建新.传统文字分类理论及分类标准的反思与评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8)[3] 吴玉章.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转引自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32[4] 陈世辉,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m].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19[5] 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37[6] 蒋善国.汉字的组成及其性质[m].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7[7]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50[8] 王宁.汉字汉语基础[m].科学出版社,1996.78[9] 李圃.甲骨文文字学[m].学林出版社,1995.211[10] 张树铮.汉字性质平议[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4)[11] 丁晓红.论汉字发展的阶段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1.(2)[12] 王凤阳.汉字学[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270[13] 曹念明.文字哲学[m].巴蜀书社,2006.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