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和他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学理论5:符号互动论
米德对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主要贡献主要体现
在对两个问题的成功回答
1.刺激是怎么成为符号的?
米德吸收行为主义心理பைடு நூலகம்特别是冯特的‛
平行论‛心理学的思想,把语言的产生归 结于互动,而且把语言的形成逻辑地分解 成三个层次:
姿态(gesture):一方的动作是另一方的刺 激来源。包括有声姿势与非有声姿势
三、布鲁默与库恩的论战
符号互动论一词为布鲁默最先开始启用,他与库恩
关于互动论观点的论战成为继米德之后互动论体 系发展的主旋律。他们都同样强调人类运用符号 的能力以及发展思维、确定意义和自我反省的能 力。 在对人类个性的结构与稳定性程度的看法上,却存 有很大的分歧: 库恩认为:“作为一种客体的人类,‘核心自我’的重 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通过社会化过程,人类掌握了 对自己较稳定的一套态度和意义。人们通过界定 自己的角色和限定被置入社会情景中的客体,使核 心自我塑造,并限制他们解释情景的方式。人类 个性是由此被建造起来的,且较为稳定,它使人类行 为具有持续性和可预期性。‛(特纳语)
5.意识、理念与自我互动,即当一个人思考时, 允许其在时间、地点上标明目标与事件,去 想像性地创造现象与其他抽象内涵; 6.符号论学者相信个体的过去事件与经验并 不总是必要的,尽管他或她的确受其影响,尤 其是个体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经历; 7.若欲理解、认知人类的各种举动,则需探析 个体隐含以及外显的行为。另外,明确其行 为意义也是非常必要的。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在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中,社会是作为一种前设先于个体存在的,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论。
他认为,个体本身就属于某种社会结构,属于某种社会秩序。
个体自我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在其经验范围内部的发展,与所从属的社会群体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社会心理学应从既定的,由复杂的群体活动组成的社会整体出发,从中分析组成这种社会整体的每一个单独个体的行为,即根据社会群体有组织的行为来说明个体的行为举止。
他强调,社会先于个体存在,研究个体要根据整体来说明。
米德的互动论思想主要是通过心灵、自我和社会来体现的。
心灵是米德符号互动论中的首要概念,他标示着一个独特的人类特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它使个体能把代表对象特征的符号从环境中分离出来,使得人们在经验中把符号当做具体而存在的对象来对待。
他认为,最初的社会环境是包含了生物有机体互动的社会活动情境,他包含了这些各不相同的生物有机体在完成这个社会过程时互相针对对方进行的、对行为举止的调整。
在这种情境中,一方活动的某些方面对另一方而言变成了某种刺激,使他改变自己的活动并进行另一种活动。
对双方而言,这里都存在一系列的态度和运动,它们都属于活动的开端,一种反应的开端成为对前一方的刺激,使他改变自己的态度并进行另一种活动。
一个有机体的姿态、另一有机体对该姿态的调整性反应以及与这种既定活动完成后的结果,构成了一种三重关系。
(人对我微笑,表达友善,我也会回应友善)只要这种姿态意味着他背后的这种想法,而且他在另一个个体那里也导致这种想法,从而成为发出这种姿态的个体的自我的某种参照,即产生一个“表意符号”。
只有依赖这种作为表意符号的姿态的存在,才使心灵或智力的存在成为可能。
人类在较低的进化水平上利用各种姿态进行交流,而在较高的进化水平上则利用各种表意符号进行交流。
自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结构,其特性在于它是他自己的一个对象。
“自我”具有“心灵”的反身性特征,它可以标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东西。
[复习]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复习]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思想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集中表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该书是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根据课堂笔记及相关资料编辑出版的。
其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第二,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 2 ]由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将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1. 方法体系———社会行为主义贯穿于米德整个符号互动理论的是他社会行为主义的立场。
这种心理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是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取向和探究路径,还是一种观念和体系;它是在对此前的各种心理学,特别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作批判和检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他的社会行为主义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为主义的。
表现在他接受了广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通过对行动的研究来探讨经验。
但米德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关注的只是对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的研究,而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并不是动作的全部,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也是动作的组成部分。
因此,米德认为研究动作不仅要关注可观察的动作,还应从动作的观点来看待意识本身。
其次是社会行为主义的。
米德认为思维和意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但人们并不是作为单独的生物机体来行动的,相反他们的行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米德指出唯心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都忽视了社会的方面。
米德强调要从能动的、进行中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社会动作由此, 出发,亦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2. 心灵论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的逻,引入了一个概念———姿态(ges2ture) ,认为作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时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符号互动——米德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它研究人们面对面的互动交往与作用以及由此引起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程的微观社会学流派,又称为象征互动论。
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整个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一个理论成果,它包含了除社会学以外的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
而布鲁默则首先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这一概念和理论,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思想戈夫曼对人们日常生活作出了精辟的见解,提出了拟剧论和印象管理。
芝加哥学派:米德,布鲁莫,戈夫曼,伯吉斯,帕克,托马斯“情景定义或托马斯原理”,库利“镜中我”。
研究对象: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知识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了解个人行为,就必须先了解群体行为。
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是一种动态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
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作为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
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简历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
派别;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
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
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著作中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现象学联系最为密切,与逻辑实证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文化决定论、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
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
(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
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
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
(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
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
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
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
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费厄斯坦在其“中介作用”理论中指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詹姆斯&米德一、介绍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布鲁默(H.G.Blumer)和G.库恩等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并形成了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它们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
米德认为,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分。
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Me)之间的互动过程。
就好像他人是一面镜子,我们在他人那看到了自己,并且认为那是真正的自己。
在符号互动论那里,符号是基本的概念。
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
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
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
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
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比如校徽是一间学校的代表,国旗是国家的象征。
一定的社会情境也具有符号的意义。
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吉祥,于是人们把婚姻的场合布置得红火热烈。
组织中的成员遇到负责人在场且凝重的场面,他会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在人们的经验中这种场合代表了特殊的意义。
关于符号互动论的读书笔记:符号互动论的米德和戈夫曼
关于符号互动论的读书笔记:符号互动论的米德和戈夫曼店铺: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以下是作者在研究符号互动论时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谈及符号互动论,不得不言及米德。
米德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哲学思考的,他的思路是,通过对心灵与自我的社会生成过程的描述,进一步探索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心灵(自我的内在精神活动)、行为(个体的外在实践活动)、社会(群体意义上有组织的人类活动)逐级展开的背景下,进行他的思考。
简单来说,米德就是通过社会心理学的方式,研究社会过程中的个体的活动或行为,根据个体作为其社会成员的整体行为,来理解个体背后的特定社会情境。
那么,也必然会采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
其中也论述了行为主义的纲领,也就是通过有效的控制手段,来对个体的经验用特定的情境表达,以便完成一般性的研究与陈述。
这些通过心灵的作用,对各种事物产生一组特定的特征,并使用符号来指涉事物内在的意义。
这其中自我与交流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每个人所使用的符号都是共相,也就是每个个体的态度和互动过程都是自成体系的。
对于不同人的意义表达是不同的。
需要提及的是“自我”的概念是,在社会情境中,每个人的自我指向他人而活动存在的。
也就是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自己对于他人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自我。
这个概念在戈夫曼的“拟剧论”中发展为一整套“印象管理”艺术的社会表演。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尽可能地获得对方的信息,这背后的一个目的就是想着预先知道对方的期望是什么,以及已经对他寄予什么样的期望。
戈夫曼区分了每个人的表达有着两种不同的符号活动,一种是给予的表达,一种是流露的表达。
第一种表达一般是以言语为方式,传递某些广为人知的信息,是较为传统意义上和狭义的表达。
第二种符号表达一般是以非语词的形式,象征更为广泛的行动。
论米德符号互动论及对传播学的影响
广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l D O N G N A NCH uA N80学术平台——理论学说乔治赫尔伯特米德(G eor ge H e rber t M ead,1863—19 31)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思想史家。
受威廉詹姆斯、查尔斯霍顿库利和约翰杜威三位思想家的影响,米德创立了符号互动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最辉煌的社会学研究成果。
米德所开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传统及研究成果在传播学研究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米德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内容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集中表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该理论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第二,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①户斤以,社会个体的自我意识、对社会的认识以及自身心理变化都是通过社会互动而实现的,个体只有在与他者或社会的互动中才能体现鲜明的“主我”色彩。
1、社会行为主义的方法体系米德的社会互动论坚持社会行为主义的方法体系,这种方法体系是对以前各种心理学,特别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作批判和检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晔生认为,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包含意识的状态或是那些不能用经验测量来处理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诸如恐惧、气愤、愉悦等情绪必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人的主观经验可以看作是对这些生理过程的感知。
而米德则认为华生的简单的刺激反应或条件反射的模式是不完全的。
像华生一样,米德也承认行为的生理基础,而且经常提及神经活动,但他并不把主观思维活动看作是在一定现实层次上与生物本性或生理过程有着实质性差别的过程。
米德认为“人”是正在行动的有机体,而不单单是接受刺激并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被动容器”。
一个人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是可变的,这种变化依赖于当时突出的特殊需要或冲动,也依赖于他所参与的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性质。
这些和人类选择性注意以及主观解释的能力有关系。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 米德的自我理论深受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詹姆斯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当时的社会学思潮的影响。
但是,对米德自我理论的创立构成直接影响的是詹姆斯、鲍德温和库利等人的自我理论。
威廉·詹姆斯(1842-1910)认为,自我是个体意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把自我划分为两部分:一是纯粹自我,即主我,是作为知者的自我,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一是经验自我,即客我,是作为被知者的自我,是主我所感知的主体活动及身心活动。
经验自我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物质自我是涉及个体的身体、衣服、家庭、朋友和财产等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涉及个人的所属群体、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意识;精神自我是关于个人的兴趣、能力、信仰等内在精神生活的意识。
詹姆斯认为社会自我来源于个人对个体的承认,而这一承认又是以个体给他人留下的印象为基础的,每个人都有多个社会自我。
关于纯粹自我。
则仅可以从个体能认识事物这一事实推知,而不能下实体性的定义。
事实上,詹姆斯把“意识自我”当作纯粹自我。
詹姆斯·马克·鲍德温(1861-1934)和查尔斯·H·库利(1864-1929)是美国德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他们进一步发展了詹姆斯提出德社会自我这一概念,鲍德温认为自我是一种社会产物,是儿童通过对交往伙伴的模仿而获得的。
库利对自我社会性的认识更加深入了一步。
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而形成的。
库利把他人的反应和评价比作“镜子”,个体是从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的,所以一个人的自我实际上是一种“镜中我”。
在批判地继承了以上这些研究者的理论的基础上,米德创立了自己的符号互动自我理论。
代表人物:米德乔治·赫伯特·米德,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都有独创的思想。
早年就学德国时,受德国心理学研究领域里关于人文方法和科学方法的论战的影响,米德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进而建构了他社会心理学学说。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第八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第一节米德的生平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02.27-1931.04.26],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还有一个姐姐。
父亲是奥伯林神学院教授,1879 年,米德 16 岁即考入其父所在的奥伯林神学院,1883 年获文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对文学及历史也有兴趣。
因为父亲在 1881 年早逝,米德读完大学后便任小学教师,但任期仅 4 个月,因为他将课堂上扰乱纪律的学生开除。
1883-1887 年夏,任铁路勘探工和家庭教师糊口。
1887 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帕尔默(George H. Palmer, 1842-1933)和罗伊斯(Josiah Royce, 1855-1916),他也学习心理学、希腊语、拉丁语、德语及法语。
有趣的是,虽然当时 W.詹姆斯当时也在哈佛大学任教,并且米德还作为詹姆斯的孩子的家庭教师住在他家里,但米德却未在他门下学习。
1888 年,米德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888 年米德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和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这里,他受到 W.冯特和 G.S.霍尔的影响,尤其是冯特的“姿式”(gesture)概念后来成了支撑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
在霍尔的推荐下,1889 年春米德又转到柏林大学继续生理心理学的学习。
1891 年 10 月,他和朋友的妹妹海伦(Helen Castles)在柏林结婚。
1891 年,密歇根大学邀请他任哲学和心理学副教授,以代替因到德国弗莱堡攻读博士而离开的塔夫斯(james hayden tufts, 1862-1942),此后米德没有继续自己的博士学位。
米德和海伦的儿子出生于 1892 年,后来他成为一名医生,并和塔夫斯的女儿结婚。
人际互动的社会符号作用理论创始人:米德人物简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CREATE TOGETHER
DOCS
米德的学术成果对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米德的符号互动主义理论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 米德对心灵、自我和社会等概念的探讨对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03
乔治·赫伯特·米德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米德对符号互动主义的贡献
米德是符号互动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人际互 动的社会符号作用理论
米德的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则是一位家庭主妇
• 父亲对米德的教育非常重视,使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 母亲则教会了米德如何与人交往和沟通,培养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乔治·赫伯特·米德的家庭教育
米德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家庭教育中充满 了宗教信仰
• 米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圣 经》和其他宗教经典 • 宗教信仰对米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DOCS SMART CREATE
人际互动的社会符号作用理论创始人:米德人 物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乔治·赫伯特·米德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乔治·赫伯特·米德的出生
1863年,乔治·赫伯特·米德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
• 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之中 • 米德的出生地是波士顿,这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城市
米德的思பைடு நூலகம்评价
米德的思想被认为是对传统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挑战和突破
• 米德的理论强调了人际互动在社会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挑战了传统的个体主义心理学 和社会学理论 • 米德的理论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社会学中的互动主义理论
社会学中的互动主义理论在社会学的研究中,互动主义理论一直是一个备受学者们关注的议题。
此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其主要观点是社会行为是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与交往中不断发生的,且人们的行为是基于其对个人和周围环境的理解和感知。
互动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符号互动”,即个体或集体通过符号交流来互动。
符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共同认可的表达意义的东西,比如语言、姿势、表情等。
人们通过符号交流表达自己的意图和需求等,从而形成相互理解并产生共鸣。
在符号交流的过程中,人们还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以更好地适应周围人和环境的反应。
互动主义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不断的符号交流和互动,不仅能够理解其他人的行为和思想,也能够自我建构和理解。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的行为和语言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反馈和影响,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与角色。
互动主义理论在研究方面有很多具体的应用。
比如赫伯特·布卢韦(Herbert Blumer)认为社会现象的研究应该是基于对参与者观点和意义的了解,而这些意义会受到参与者的文化、经历、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社会现象的研究不能只简单地站在观察者的角度,而需要深入到现象背后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意义。
互动主义理论还非常注重个体行为和言语的语境和情境。
比如加芬克尔(Erving Goffman)的“演出理论”就认为,人在不同的情境和环境下,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表述,甚至会用“假面具”来表现最好的状态。
因此,在研究个体行为和言语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相上,还需要深入到背后去理解其背景和含义。
综上所述,互动主义理论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社会学理论,它从符号互动的角度出发,深入到社会交往的本质所在,揭示了个体行为和言语的根源和含义。
如果我们想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了解和运用互动主义理论将会是非常有帮助的。
米德符号互动论之教育蕴义
主 柱啃 丝 应
THE M OD ER N ED U CA TI N J UR NA L O O
N o. 201 8, 0 G e r lN o. ne a , I 70
米德符 号互动论 之教 育蕴义
焦 方 瑞
【 摘
德 从语 言学 的视 角剖 析 了 自我 概念在 作 为主观 的 我 和作 为客 观 的我 的矛盾 关系 中生 成 的状 态 。他 认为, “ 西方语 言 中我 的主格 一 同宾格 ‘ ’ I Me
的预演 只是 心智 成熟 的人 们 的思考 方式 ,儿 童最 初 的行 为并 不具 有想象 性 预演 的能 力 ,想象 性 预 演 得 以 存 在 的 基 础 是 常 规 姿 态 ( ovni a cn et n l o
要 】米 德 的 符 号 互 动 论 精 辟 地 提 出 了心 智 、 自我 及 社 会 通 过 符 号 互 动 而发 展 的 观
点。这 一理论 对教育不无启发 意义。米德 符号互动论之教 育蕴义主要体现在 :教 育作 为主 体 间互动的过 程 ;教 育作为促进 学生 自我 形成和发展的力 量 ;教 育作为推动 学生个体社会 化的事业 。当然 ,在将 符号互动论应 用于教 育时必须考虑其局 限性 :符 号互动论的 自我单
作 中,米 德深 入考察 和剖析 了人类 心智 发展 的独
特性 、符 号的 意义 、沟通交 流 的价 值 以及 自我形
成 的 阶 段 等 。在 此 基 础 上 ,他 又 精 辟 地 提 出 了心
论 的 中心 基本在 欧洲 。但 自2世 纪3 年代 以后 , 0 0 美 国社会学理 论开 始崛起并 获得 了长足 的发展 ,
符号互动论
B.印象管理的方法。 对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具体方法有三:
a.选择:根据角色要求对前台背景进行选择。 b.隐藏:表演时隐去不利于自己表演的东西。 c.掩饰:对表演中的差错的掩盖。 对非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方法也有三:
a.预防:对有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预防。 b.神秘化:保持演员与观众间的必要距离。 c.补救:对于表演中出现的事故、意外,需
B.检查:是指对事物的诸因素进行认真分析, 发掘出一般性的关系,形成理论观点。
三、戈夫曼的人际互动分析
1、对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 戈夫曼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 从戏剧的角度分析社会互动。他的理论因 而也被称作“戏剧论”。
(1)戏剧分析要素 戈夫曼将表演的舞台分为前台与后台。
A.前台,就是演员——行动者在表演(行 动)时的“形势”,这种“形势”以一般 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则地发生作用,为那些 观察表演的人限定情景。
1、从符号互动的角度看社会
布鲁默认为,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
2、符号互动中的客体(产品) (1)物质客体,如桌子、汽车、植物; (2)社会客体,如学生、教师、父母; (3)抽象客体,如价值、法律、道德。 3、对符号互动基本思想的归纳 (1)人类对于某一客体所采取的行动,
B.内容。
社会的内容是由个人和集体互动构成的。这 种互动体现于各种各样的符号,因此社会实 际上是一个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
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1937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布鲁默创造“符 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这一 术语,并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互动论》一 书中将其上升为一种社会理论。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布鲁姆(Herbert Blumer,1923 年---)
符号互动旳另一种代表哈伯特.布鲁姆。他1923年生于 美国旳圣路易斯,曾在密苏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 过,是米德旳学生。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伯克利 加州大学工作。其代表作是《符号互动论:观点与措 施》。布鲁姆不但使库利——米德一系列旳微观社会 学取得了“符号互动论”这一名称,而且对整个这一 学派旳理论和措施作了系统旳概括和充分旳解释。
⑤个体旳行为受他本身对情境旳定义旳影响 。人
对情境旳定义,体现在不断地解释所见所闻 ,并
赋予各种事件和物体以各种意义,而这个解 释过
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⑥在个体面对面旳互动中有待于协商旳中心 对象
3、符号互动论旳发展
Blumer是Mead旳学生,其代表作为《符 号互动论:观点与措施》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认同形成 旳主要机制。人际符号互动 主要经过自然语言进行。人 经过语言认识自我、别人和 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旳内化,实际上内化旳过程就 是人旳“自我互动”过程,社会旳内化过程,伴 伴随个体旳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旳,并 不是对外界刺激旳机械反应。个体在互动中逐渐 学会在社会允许旳程度内行动,但是在这个程度 内,个体能够按照自己旳目旳处世行事。
在措施论上,布鲁姆批评了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中占统治 地位旳主流措施论。他以为到达对经验世界旳精确认识, “不能靠建立和解释骗人旳理论,不能靠设计精致旳模式, 不能靠追赶自然科学旳先进程序,不能靠采用最新数学或 统计学方案或发明新旳概念,也不能靠发展精密旳定量技 术或坚持某种调查统计旳准则”。布鲁姆以为经验性旳社 会是由人类以及他们在生活进程中旳日常活动构成旳。对 这种活动旳认识,只有经过第一手观察和参加到一种群体 中去才干取得。所以,布鲁姆提倡使用生活史、自传、个 案研究、日志、信件、非构造性访问和参加观察等措施。
第六章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学理论开始崛起,一方面承传欧洲既有的社会学理论特色,另一方面,也开创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符号互动理论、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学代表了美国本土微观社会学的转向,在某种程度上传承了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颇为流行。
符号互动论这一概念是由赫伯特布鲁默在1937年正式提出来,但是,一般来说,这一理论的产生得益于两个领域的学者: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学者。
第一节符号互动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的不同取向:一是,社会看成是客观事物?描述-发现——实证主义观点;另一是,社会看成是互动过程?交往、回应——互动论观点。
他们不再关注以往欧洲学者津津乐道的宏观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冲突,社会有机体等概念,而是转而关注微观层面和心理层面,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方式、个人的心理结构,以及社会互动等等以往被忽视的领域。
一、理论渊源:实用主义与行为主义(一)苏格兰伦理家的影响从人的心灵,从与他人的交往、联系中观察自我,解释社会行动。
苏格兰伦理家主张研究现实生活,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归纳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找到有用的的知识,但是他们更关心的不是纯粹的知识而是人类的行动,他们认为人不是生而为人的,而是通过社会生活才成为人的。
注重对人的心理考察,企图通过内省,反省来发现人类心灵中最根本的东西。
从他人的交往联系中发现自我行为的根据,以此解释社会行动。
例如:亚当斯密提出类似于“镜中我”思想,指出人们的相互联系对行为的影响。
休谟提出同情心是在交往中理解他人的重要手段。
弗格森研究了本能与习惯的区别,指出习惯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形成的。
总之,这些苏格兰哲学家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自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联系,重视心灵的有机的、内在的运动变化的特点,将心灵的活动当做自然界的客体,将思想当做适应与调整的一种工具,这些成为后来符号互动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米德:自我与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自我与符号互动理论乔治"H"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带头人之一;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米德在他的一次讲演中说:“一个时期的哲学总是解释这一时期最可靠的知识的尝试。
”米德既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其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又承认人主体对客观世界所作的主观解释的重要性。
正如科林斯所说,对米德来说,“自我不是悬空存在的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历史的过程,包含了主——客体的关系并且是在与其他自我的互动中产生的。
我们对在持续不断的社会过程中我们自己认识得越清楚,我们的‘类意识’就增加的越多。
”(于海P368)米德的基本思想是个人、自我、社会均产生于持续不断的对话与交往,而人类交往则是通过“有意义的”动作,即有别于非人类行为的自觉地行动实现的。
符号的互动正是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特点,透过符号的交流,我们双方都能为对方易地设想,这与动物的“动作”对话大不相同。
(于海P368)米德“自我”理论最具创见处在于他强调自我如何借助于符号的互动产生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实为自我不断涉入宾我(me)、他人(the others)以及普遍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的对话的过程。
(于海P369)在社会和个人的互动过程中,社会既非一套现成的标准和模式而强使个人接纳,个人也非一切外部刺激的被动的接受者。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主体可以把一切变成符号,从而在自己的想象中加以选择、组合、排演。
自我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我放在了一个想象的他人的审视之下。
他想象着他人对其行为的看法及其反应。
他不停地将自己置于一群想象的观众面前,他就像一位演员,对着镜子琢磨他的表情,想象着观众对其表演的反应。
(于海P369)在米德看来,通过扮演他人所形成的自我概念只适用于自我的“集体”部分,米德称这一自我为“宾我”(me)。
(于海P370)当一个人作为“宾我”时,他将按照他人对他的态度来左右自己,或对自己做出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符号互动论的研究对象
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 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 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了解个人行为,就必须先了解群体 行为。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是一 种动态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 互动过程形成的。符号互动论主张 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 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特别 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 会行为中的作用。 作为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符 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 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 。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 变自我概念,简历和发展相互关系 ,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
符号互动论的前提
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 简单的前提。 义而对这 些事物采取行动。 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 义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 。 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 过人在应付他所遭遇的事物时 所进行的释义过程而被把握和 修正的。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定
符号互动理论
making by 8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 主张研究现实生活, 主张研究现实生活, 主张考察日常生活经 验并从中归纳出理 论, 验并从中归纳出理论,认为只有通 过经验才能 找到有用的知识 • 詹姆斯:多元的自我 自我:就是“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 的一 自我:就是“ 切之总和” 切之总 和”。 自我的分类: (1)物质我(The Material Self) (2)精神我(The Spiritual Self) (3)社会我(The Social Self) (4)抽象我纯粹的我(The Pure Ego) • 鲍德温:自我发展的三阶段论 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 人格是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产物; 儿童的自我发展有三个阶段: 1、投射阶 段 2、主观阶段 3、射出阶段 • 杜威:社会互动思想 强调人类调整自己 以适应环境的过程
符号互动论的方法特征
符号互动论者倾向于自然主义的、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方法论,偏爱 参与观察、、人种史、不透明的被脉络化了的互动片断或行为标本等 方法,强调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固定的、静止的、结构的属性;必 须研究真实的,而不是通过运用设计或调查研究来构成人造情境。符 号互动论者不运用正式的数据搜集法和数据分析法,而代之以概括性 的和一般的方法论的指令,这些指令要求对被调查的对象采取“尊重 ”态度。布鲁默曾声称,这种研究需要或至少应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考察”,调查者着重了解他想要研究的社会情境的第 一手资料。目的是把在其中生活的人们所理解、所适应的世界照样描 绘出来,主要用参加者的语言来表达。第二阶段,即“检验”阶段。研 究者集中注意环境中的“分析因素”,这些因素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 观察才可能获得。对于多数符号互动论者说来,这一阶段在辨认、描 述和解释基本的社会过程如、整合、协商时已开始了。
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 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 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 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 事物本身之中; 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 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 和修改这些意义。
符号互动论的观点
(1)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 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 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 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2)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 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 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3)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 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 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 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4)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 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 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 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 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 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 处世行事。 (5)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 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人对情境 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 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 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 ,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 符号互动。 (6)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 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 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 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 在于互动本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