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气象学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3. 大气逆辐射的作用4. 大气受热过程的实例分析5. 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及作用,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
2.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相关案例材料3. 教学卡片或黑板4. 学生分组名单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大气层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层中的热量传递。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气是如何获取热量的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大气受热现象。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受热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大气受热过程,提问学生对于大气逆辐射的理解。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受热过程2. 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4. 实验:大气受热过程的演示5. 练习题: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难点: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实验法:演示大气受热过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实验: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大气科学、气象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大气受热过程演示实验装置。
3. 课件:大气受热过程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节课: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节课:讲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于实验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深入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在布置练习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度提高难度,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第一章:大气受热过程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概念理解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掌握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1.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的定义和意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传播方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机制的理解第二章:太阳辐射的传播与大气层2.1 教学目标理解太阳辐射的传播方式和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掌握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规律了解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2.2 教学内容太阳辐射的传播方式:直射和散射大气层的结构和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规律:吸收和散射作用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的实例:日出和日落现象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太阳辐射的传播方式和大气层的影响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规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日出和日落现象的解释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太阳辐射传播方式和大气层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太阳辐射在大气中衰减规律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解释日出和日落现象的原因第三章: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3.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掌握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了解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机制:臭氧、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吸收作用大气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大气颗粒物和云层的反射作用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吸收和反射规律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温室效应和反射作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机制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波长太阳辐射吸收和反射特性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第四章: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4.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及其原因掌握大气受热的变化规律了解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4.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地表加热和大气加热的不均匀性原因:地表和大气层的温度差异、地形和海洋流的影响大气受热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风向、风力和降水分布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实际天气和气候现象与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的关系第五章:第五章: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效应5.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掌握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了解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大气保温作用的定义和原理: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对地面向空间辐射能量的吸收和再辐射过程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对地球温度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氟利昂使用等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影响温室效应的后果: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和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温室效应的过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和温室效应的后果5.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保温作用和温室效应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和温室效应后果的理解第六章: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能量平衡、气候带划分、气候类型形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气温预测、降水模式、气候模型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和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案例6.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和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实际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第七章: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7.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了解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7.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能源利用、气候变化应对大气受热过程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发展、生态补偿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应对策略7.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提出针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八章: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8.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掌握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了解现代气象技术的发展趋势8.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数据获取、数值模拟、预测准确性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遥感技术、气象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现代气象技术的发展趋势:、大数据、云计算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和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案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现代气象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和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重点解析本教案设计涵盖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太阳辐射的传播与大气层、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应用、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等十个章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温室效应、逆辐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
2. 讲解新课:(1)太阳辐射:介绍太阳辐射的波长、强度等基本概念,说明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原理,说明地面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4)大气逆辐射: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温室效应:介绍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影响,说明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2. 采用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多媒体课件: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相关图片、动画等。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第一章:大气受热的基本概念1.1 温度和热量1.2 太阳辐射和地球反射1.3 大气层结构1.4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第二章:太阳辐射的传输与吸收2.1 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2.2 大气的吸收和散射2.3 太阳直射和斜射2.4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第三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1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机制3.2 大气散射太阳辐射的机制3.3 大气吸收和散射的定量关系3.4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第四章:地表热平衡与能量平衡4.1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4.2 地表发射长波辐射4.3 地表与大气的热交换4.4 地表能量平衡的维持第五章:大气热力循环5.1 地表升温与冷却5.2 空气上升与下沉5.3 水汽凝结与降水5.4 大气热力循环的气候变化影响第六章:大气中的温室效应6.1 温室气体的种类与作用6.2 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6.3 大气中的能量传输与温室效应6.4 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第七章:气候变化与大气受热过程7.1 气候变化的类型与原因7.2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7.3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7.4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第八章:大气受热过程的观测与模型8.1 地面气象观测与卫星遥感技术8.2 大气受热过程的数值模拟8.3 大气受热过程模型的应用8.4 模型的不确定性与改进方向第九章: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9.1 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9.2 大气受热过程对天气预报的影响9.3 热量平衡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9.4 现代气象预报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十章:大气受热过程与环境保护10.1 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10.2 大气受热过程对环境的影响10.3 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0.4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大气受热的基本概念补充和说明:大气层结构是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础,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等不同层次的大气特性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原理;b.掌握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b.利用图片、图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际观察,让学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利用实例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b.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a.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辐射;b.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c.热平衡和热传递过程。
2.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a.纬度和季节的影响;b.海陆分布的影响;c.气流和洋流的影响。
3.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a.对流层;b.向上延伸的上层;c.向下延伸的下层;d.特殊大气层。
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a.气候类型的分布;b.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的比较;c.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b.提问:你们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什么了解?2.理论讲解(30分钟)a.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工具展示太阳辐射、地球表面辐射及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b.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并结合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分布规律。
3.实例分析(20分钟)a.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例如:为什么赤道地区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实地观察(30分钟)a.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b.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回到教室后进行数据整理和讨论。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a.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拓展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b.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球气候系统的认识,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2.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3. 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4. 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5.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2. 教学难点: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气候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演示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基本原理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大气热量传递的理解。
3. 演示实验观察:观察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演示实验时的反应,评估其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4.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1.1 背景介绍:1.1.1 讨论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是如何形成的。
1.1.2 介绍大气层对地球表面温度的影响。
1.1.3 探讨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的传播和转换过程。
二、知识点讲解2.1 太阳辐射的成分和传播方式:2.1.1 解释太阳辐射的组成,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
2.1.2 说明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的传播方式,如直射、散射和反射。
2.1.3 探讨太阳辐射在不同高度和季节的强度变化。
三、教学内容3.1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3.1.1 解释地面如何吸收太阳辐射并转化为热能。
3.1.2 探讨不同类型地表(如海洋、陆地和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
3.1.3 分析地面温度升高后如何通过感热和对流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四、教学目标4.1 学生能够理解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的传播和转换过程。
4.2 学生能够解释地面如何吸收太阳辐射并转化为热能。
4.3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类型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难点:5.1.1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的传播和转换过程。
5.1.2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不同类型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
5.1.3 学生可能难以分析地面温度升高后如何通过感热和对流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5.2 重点:5.2.1 强调太阳辐射的组成和传播方式。
5.2.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地表吸收太阳辐射的过程。
5.2.3 促进学生分析不同类型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6.1.1 投影片或PPT,展示太阳辐射的成分和传播方式。
6.1.2 地球仪,用来展示不同类型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
6.1.3 热源和温度计,进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实验。
6.2 学具:6.2.1 学生实验材料,包括白纸、黑纸和透明塑料薄膜。
6.2.2 观察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6.2.3 学生笔记纸,用于学生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思考。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能力,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2. 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 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复杂性和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像和实例,直观地讲解大气受热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深入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大气受热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展示相关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讲解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结果。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个具体的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太阳辐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的理解。
3. 作业批改:分析学生作业中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影响的应用情况。
七、教学延伸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测活动,实际测量大气温度、湿度等参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2. 教师反思: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能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提高绘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示意图、分析案例等活动,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认识大气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 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晴天和阴天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晴天和阴天的气温会有所不同?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主题。
2. 新课讲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展示太阳辐射光谱图,介绍太阳辐射的组成。
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削弱作用。
分别举例说明不同的削弱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如臭氧吸收紫外线、云层反射太阳辐射、空气分子散射蓝光等。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介绍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同时也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四周传递热量。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结合示意图,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
强调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如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让学生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给出问题: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什么影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强调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并标注各环节的名称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引言】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候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本教案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部分:理论讲解】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结构1. 大气的组成说明: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水蒸气组成,其中氮气和氧气的比例分别约为78%和21%。
2. 大气的结构说明: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等层次,各层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作用。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1. 日照和地面吸收热量说明: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的云、气体和颗粒物的散射和吸收;地面受到太阳辐射后,会吸收部分热量。
2. 热对流和热辐射说明:热量通过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方式在大气中传递和分布,其中热对流是主要的传热方式。
3. 热量在大气中的再分配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导致热量在不同高度和地区的再分配,形成了气候带和气候现象。
第三节:大气的受冷过程1. 大气的辐射冷却说明:夜晚,地表向大气辐射出热量,使大气温度下降。
2. 大气的传导冷却说明:大气层之间的传导会导致温度的下降,其中上层较冷的空气向下传导。
【第二部分:实验演示】第一节:日晷的使用说明:通过观察日晷的指示和太阳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直射角随时间的变化。
第二节:温度计的使用说明: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地区和高度的温度,让学生感受大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第三节:气象球的制作和使用说明:制作气象球,并观察气象球的漂浮高度,了解大气的密度和温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学习总结】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大气层次划分的原则;2.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受冷过程,认识大气对气候的影响;3. 掌握使用日晷和温度计的方法,能够观察和记录相关数据;4. 制作气象球,并应用气象球观察和分析气象数据。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大气受热过程 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阅读课本文字和图表,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三个表现,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出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照示意图解释常见地理现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运用图表,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2、地理图表的应用。
(二)难点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平台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五、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教师】好!同学们知道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太阳辐射的地球之旅是怎样一个过程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
在进行地球之旅之前我们先要有知识铺垫,请同学们先看这样一组图片:“藏族姑娘与四川美女”,同样是妙龄少女,皮肤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学生】气候差异……太阳大,晒黑了……太阳辐射……【教师】同学们都有各自的看法,来,你来谈一下你的观点。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观点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太阳辐射。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云层稀薄、辐射强烈;而四川盆地由于盆地构造,空气不易流动,云层较厚,辐射较弱。
两地气候差异导致两地人们皮肤上的差异。
【新课教学】大气削弱作用【教师】那为什么云层的厚度会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呢?这就与我们接下来要了解的大气削弱作用有关。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三种:……这也就解释了我们刚才的疑问:云层越厚,反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越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从而云层厚度会影响太阳辐射强度。
【教师】有了这样一个知识铺垫它会让我们的地球之旅更加顺利,在正式踏入旅途之前呢老师还要送给同学们两个锦囊妙计:第一,物体源源不断向外辐射能量,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此得出,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中,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精品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热量传递过程。
2. 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能够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用具:黑板、白板、书籍、电脑、投影仪等。
2.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课
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气温变化,让学生思考导致气温
变化的原因。
2. 通过简单实验或示意图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指地球大气层
中的热量传递过程。
Step 2 课堂讲解
1. 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照射地球大气,
地球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辐射到地面并反射回大气。
大气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2. 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地球的绕日运动、地球不
同地区的纬度、地形地势、云量和大气层的成分等。
Step 3 教学案例分析
1. 案例分析1:解释为什么北方地区冬天比南方地区冷。
2. 案例分析2:解释为什么山区的气温较低。
Step 4 小组讨论。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三篇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三篇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前部,主要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能量的传递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呼应,又对后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和气候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能量传递过程,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呈现的资源非常少,只有两段文字和一幅图。
仅用教材的资源学生很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要合理补充。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二、学情分析由于本节内容对于高一同学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且专业名词较多(如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以平白直叙讲解的方式来教授。
可以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这样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
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较抽象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过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
另外高一同学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可以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引导。
如可以讲太阳、地球、大气比作小人,将能量的传递和吸收比作吃饭获得能量。
另外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得到”。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学生能说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学生能够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受热示意图等图表进行识图和绘图,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拟人、比喻等形象生动的讲解法,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对地理事物进行从新认识和体会。
(3)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层的分布、温度变化和大气的循环运动。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和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提高对大气环境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2.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3. 大气的循环运动三、教学重点1.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 大气的循环运动四、教学难点1. 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 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让学生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温度的变化原因以及大气的循环运动。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例如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来观察温度变化。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吗?有哪些与大气受热相关的现象?2.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15分钟)1. 讲解大气层的划分:对外面空间来说,从地面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区、热层和外热层等。
2. 介绍大气层的分布: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占据着地球大气层总的近九成,是人类活动和大气现象发生的重要层次。
三、讲解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0分钟)1. 太阳辐射:地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热辐射,并将其部分吸收,部分反射,使得地球温度不断增加。
2.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够通过导热传导和对流传递至空气中,使得空气温度升高。
3. 大气层的上部辐射:大气层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将热辐射吸收,使得大气层的温度升高。
4. 水汽的吸收:地球表面的水汽能够吸收部分太阳辐射,使得水汽中的分子能量增强,从而增加水汽的温度。
5. 人类活动:工业、农业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等能够改变大气的温度。
四、讲解大气的循环运动(20分钟)1. 热对流运动:由于大气的受热不均匀,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常用词汇和概念;3.能够使用图表和实例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和现象;4.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教学难点:如何使用图表和实例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和现象。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实验装置;2.指导资料准备:课本《物理》第八章和第九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投影仪播放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的图像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像或视频是关于什么的?大气受热过程有什么特点?2.学习新知(2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解释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常用词汇和概念,如辐射、传导、对流等;-使用幻灯片展示相关图表和实例,让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和现象有更深的理解。
3.拓展探究(3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就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比如:太阳的辐射对地球的大气受热有什么影响?;-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并进行激烈的讨论和辩论;-整理归纳:请各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报。
4.实验活动(20分钟)-利用实验装置,进行一次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际观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实验中受热的空气为什么会产生对流?受热的空气如何传导热量?实验过程中是否有辐射现象?5.进行小结(5分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大气受热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
六、板书设计:-基本概念-特点(辐射、传导、对流)-实例解释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使用图表和实例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和现象。
在拓展探究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能力。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3.2大气受热过程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1.提升综合思维: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理解其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从而形成对地球热量平衡的整体认识。
2.增强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地区气候特点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联,提高对区域气候差异的认识。
例题3: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的作用
题目描述:解释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解答: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将能量重新辐射回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使得地面温度得到维持,尤其是在夜间,大气逆辐射使得地面温度不会过度下降,对维持地球表面温度具有重要作用。
-电子白板
-教学互动软件
3.信息化资源
-电子教材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大气受热过程动画
-气象数据分析软件
4.教学手段
-探究式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实地考察
-案例分析
-讲授与讨论结合
-互动式多媒体教学
5.辅助材料
-地理学科相关图书
-气象数据报告
-时事新闻相关资料
-学术论文摘要
6.网络资源
-教育部门推荐的在线教育资源
2.大气受热过程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定义,包括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
详细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组成部分,如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匀性、大气逆辐射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大气受热过程案例分析(20分钟)
例题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1.太阳辐射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题】大气受热过程
【教学内容】地理必修Ⅰ(人教版)节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课型】新授课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而大气受热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辐射及其作用----地面辐射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三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来概括。
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把重点放在地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热量、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
教学中不宜把受热过程划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从简化角度来看,应把受热过程看作一个整体。
以图表的形式整体表达,一气呵成。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给了“图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图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两幅图表。
以图表的形式具体阐述课标“大气受热过程”。
图放在正文部分,详细解释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这两个受热过程。
而“大气逆辐射及保温作用”这一过程,以图的形式,用两个小问放在活动内容呈现,既具有延伸性,也体现了学生思考逐步成熟的过程。
既完成了课表要求的内容,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作为知识铺垫,说明物体温度越高,向外辐射能量的能力越强,辐射出光线的波长越短。
比较太阳表面温度和地面温度不难知道两种辐射的波长差异,这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
另外,和上一版本人教版教材相比较,对于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不同波段辐射的表现形式不提及。
散射作用及其现象也予以删除。
把精力更加集中在“大气受热过程”这一整体上。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关能力集中训练的机会。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突出了逻辑推理能力,而在这个分析过程的同时又要把相关原理同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结合起来,在运用中形成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推理过程严谨,涉及的光学和热学知识较多,而这些知识学生没有学过,学生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障碍较多。
这要求教学时给学生必要的相关知识铺垫。
所以设置“教材梳理”板块。
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正在建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2、理解和掌握太阳辐射大部分到达地表,使地面增温;
3、理解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及其意义;
5、学会灵活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去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现象或
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图表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2、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及其作用、地面辐射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这三个层层递进的受热过程。
3、在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并能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
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分析地球与月球表面大气受热过程的不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2、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气的直接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难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大气保温作用也是教学难点,因为保温作用建立在正确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逆辐射的基础上。
而这两个内容均不好理解。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动画演示、讨论分析。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布置【课前布置】
1、全班分成6小组,进
行合作式学习。
2、结合图,图,以及
“教材知识梳理”预习课
文,填出知识梳理空白部
分,并找出以下几个概
念:辐射热交换; 削弱作
用;长(短)波辐射;太
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
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
用。
【课前学生动手、思考】完
成课前布置内容。
在书上找
到基本概念并勾画理解。
知
识梳理如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
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
的热源:地面。
从大气的
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
图中的A 太阳短波辐射吸
收较少,大部分能够透过大
气层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
的B 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
多,因此大气增温的最主要
方式是辐射热交换。
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
保温作用
4.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
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
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让学生熟
悉基本概
念和教材
内容,为
进一步学
习探讨打
下基础。
教
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
计
意
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较小。
【学生讨论,作图总结】
教
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
计
意
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图中①②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逆辐射
B.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C.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辐射
D.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2.下图中几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3、读图,“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各序号所表示的作用过
程是
①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2)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热量的直接来源是________。
教学(1)抛砖引玉: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题
(2)案例教学:结合实例,学以致用,水到渠成
(3)环环相扣: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置问题情境,层层设问,
形成系统的知识
大
气
受
热
太阳辐射及其作用:使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及其作用:使大气增温。
是近地面大气
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对地面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