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图式错位现象分析_范冰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涉足到跨文化交际的领域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在文化图式观照下,对跨文化交际进行探究,以期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问题。
文化图式是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它由个体的价值观、信念、行为习惯等构成。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意味着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思维和沟通方式受到所处文化图式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文化图式会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一系列挑战。
1. 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是文化的核心,不同的语言背后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语言障碍是一大挑战。
非语言沟通也同样重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信号的解读会受到文化图式的影响,可能会引发误解。
2. 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人们产生误解、冲突甚至是隔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冲突。
3. 礼仪和习俗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各自独特的礼仪和习俗。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对方的礼仪和习俗可能会对我们造成困扰,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适应。
1. 学习对方语言和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对方的文化图式。
2. 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要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不要试图去改变或者否定对方的文化图式,而是要学会接纳和理解。
1. 促进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的建立。
2. 提高个人认知通过跨文化交际,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认知水平,扩大自己的视野,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和误解,因此需要借助文化图式的观照,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文化图式是指人们在交往中通过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的一种认知和理解方式。
文化图式不仅包含着文化中所传统的、符号性的独有的概念、信念、规则、价值观等,同时还涉及到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惯例等。
对文化图式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与困扰。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拒绝或不同意。
这是由于人们注重“面子”和“尊重”的文化背景所形成的。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文化图式,可能会误解其为称赞或认同,而实际上他们并不同意。
因此,当面对此类情况时,我们需要寻求更多的信息与理解,以免发生交际失误。
另一个例子是在美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人们注重的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我们不了解美国文化图式,可能会错认为对方是在个人攻击,并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
因此,了解文化图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言语,并更好地应对并处理交际中的问题。
此外,了解文化图式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发掘相同点。
尽管不同文化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在社交交际、关系维护、沟通表达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共性。
这些共性可以成为跨文化交际的纽带,从而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相理解。
总之,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了解和应用文化图式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
通过文化图式的观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文化差异和避免误解与冲突。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化图式来发掘文化共性,并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以认知图示论述剖析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及对英语教学革新的启迪.
以认知图示论述剖析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及对英语教学革新的启迪内容导读:根据认知心理学中的图示理论,人的知识是以图示的形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图示的总合就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为人类的认知分析提供了基石。
人们在接受和理解外界新信息时,依据图示来解释、猜测、组织和吸收外界的信息,为认知提供依据,达到理解交流的目的。
本文首先以语用失误问卷形式调查语用现状,并创新性地从图示理论的推导、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很多外语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即使拥有较高的语言水平,也经常碰到交际和理解的障碍,从而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的产生。
因此如何避免语用失误,提高学生语用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语用失误最初由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提出,指的并不是来自语言本身的语法方面的错误,而是交际双方因表达理解的差异而导致的错误。
因此,语用失误要比语言失误涉及更深层的因素,如语境、社会文化甚至是人类的认知心理情况。
然而,过去的二十年里,语用学家的研究重点一直焦距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等社会语言因素上,对于认知心理原因涉及甚少。
这启发笔者尝试从认知图示角度探讨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产生的根源。
根据认知心理学中的图示理论,人的知识是以图示的形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图示的总合就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为人类的认知分析提供了基石。
人们在接受和理解外界新信息时,依据图示来解释、猜测、组织和吸收外界的信息,为认知提供依据,达到理解交流的目的。
本文首先以语用失误问卷形式调查语用现状,并创新性地从图示理论的推导、差异和缺失三方面特性为基础解析语用失误产生的认知根源。
通过语用失误实证分析,笔者从认知图示角度对语用失误重新定义,即:跨文化语用失误指的是在言语交际或非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图示的差异、缺失或无法有效激活已存图示而导致交际或理解失败的过程。
通过跨文化语用失误的认知图示研究和实证分析,笔者创新性的提出了“4 T教学策略”,包括:汉英对比阅读法、网络自主学习、学生为主体互动教学、翻译技能输入和教师宏观主导等五个方面入手,旨在激活和构建语言学习者的认知图示从而提高语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图式探析——从广告语料引发的思考
意识分解为元素 。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 , 国心理学家 F B r 英 . at — lt在早期 的著作 中对 图式 的重建过 程进 行了深入 的探讨 , e t 他
认 为图式 “ 是对 以往 的感应或经 验的一种 主动组织 , 它应 当在
现出强烈的说服力 、 信息传播、 刺激 消费者等多种功 能和艺术 效果。在跨文化交 际中 , 不仅影响我们价值观 念和思维 方式 , 而且 还左右我们 的生 活方 式。 因此 , 具有极 强的研究 价 值和 欣 赏价值。
二 、 文化 交 际 中 的 广告 活 动 以 及 其 文 化 图 式 的 建 构 跨
影响 , 不受文化所改 变 ” Ha ,9 7:6 然 而 , 国内外 学术 ( l 17 1 ) l 在
界, 文化的定义因研 究 的视角 不一样 而不 尽相 同。著名 翻译
知和理解人类社 会中的各 种文 化现象。( 刘明东 .03 2 ) 2 0 :9 笔 者认为 因广告是 一种 专 门用途语 言媒 体 , 文化 图式 不仅具 其
广告 是语 言的产品 , 蕴含着 多种文化的身 份 , 即广告 是一
种 或多种文化的融合 . 特定 文化 的产 物。跨 文化 交 际中的 是 广告 活动是一 种 综合 性信 息 传播 活 动。它不 仅传 递 商 品信
d ,0 17 ) 国学 者 包 惠南 ( 0 3 指 出文 化 是 人 类 社 会 所 a20 :8 我 20 ) 特 有 的 现 象 , 以人 的 活 动 方 式 以及 由 人 的 活 动 所 创 造 的 物 是
质产 品和精神产 品为其 内容 的系统 。而贾 玉新 指 出交 际即文 化, 文化即交际 , 尽管这 种观点 似乎 近于 偏激 , 然而 确道 出了 二者之 间内在 的统一 关 系 , 如果 没 有交 际 , 化是 难 以形成 文 的。( 贾玉新 ,9 7 1 ) 19 :6 图式 ( ce , 数为 S hma ) Shma复 ce t 这个词 最早可追 溯到德 a 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 他从哲学 上提 出了这 一概念 , 后来许多学 者加 以沿用并赋予新 的涵义。格式 塔心理 学把 图式意 为“ 完 形 ” 整体” 强调 心理 作为一 个 整体 , 种组 织意义 , “ , 一 反对 把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作者:王涛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4期摘要:文化图式是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有效填充,跨文化交际是文化图式提升并对接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文化间交流的重要方式。
语言学习与教学中应注重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丰富与提升文化图式,有效对接全新的信息内容,顺畅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行动研究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9) 14-0064-02当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和时间距离被有效压缩,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逐步突破其固有的地域局限性,到达地球的每个角落。
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Samuel P.Huntington)指出“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
”[1]跨文化交际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存在形式。
实际上,跨文化交际过程较为简单,当一种文化生产信息被另一种文化个体有效接收时,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
文化图式理论作为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发展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跨文化交际。
基于文化图式原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教学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文化图式理论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图式理论( Schemata Theory)最早由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Kant)提出。
1932年,英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巴特勒特( FrederickBartlett)在其著作《记忆》(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ed andSocial Psychology)重申了图式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心理研究过程中去。
[2]在巴特勒特看来,图式是对于既往经验反应通过组合性方式在交流应答中发挥作用。
从这种理论出发,个体通过日常经验总结出一套图式,在阅读或者交际过程中头脑中已有图式被有效激活,呈现出思维的发散性,并进行内容和形式的调整与填充,适应新的图式。
文化图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1712012年Vol.27 No.9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2-08-18作者简介:石莉莉(1976-),女,江苏姜堰人,讲师,从事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方向的研究。
项目来源: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1JSJG500。
一、引言“图式”(schema)是学习者储存和记忆中的一种方式,是过去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积极反应,它对新信息的理解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最先提出图式一词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经过心理学家巴特(F Burtlett,1923),工智能专家Rumelhart等人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际。
人们在交际时,交际者除了从文本中获得信息外,还通过文本以外的途径传递和交流信息。
由文本以外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渊源、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内容建立起来的图式结构,是形成交际者先验图式的基础,这些先验的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ta)和语言外图式(extra linguistic schemata)在跨文化交际中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交际者的交际结果。
二、文化图式理论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作用的过程人类个体出生后不久,就尝试着开始主动运用其与生俱来的认知结构对环境中的事物作出反应;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其言行和思维必然带有此种文化的印记,人们还将它抽象和概况出来形成一定的图式储存在大脑中。
这些图式相互关联、交错,由不同的知识、层次、结构构成,形成一个庞大的、相对稳定的模式,预存在交际者的大脑中,它们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在人们交际时起作用。
然而,由于跨文化交际者生活在不同文化氛围中,所处的地理位置、承载的历史文化、形成的风俗习惯等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可能形成不同的图式,有些图式甚至是某种文化所特有的。
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这种情况是最明显也是很常见的。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文化图式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体从社会文化环境中获取的知识和信念,这些知识和信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和认知模式。
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许多文化差异,而这些文化差异往往源于不同的文化图式。
例如,中西方在礼貌用语、社交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都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图式造成的。
以礼貌用语为例,中西方在表达礼貌时采取的方式不同,中西方都有一些常见的礼貌用语,但它们的运用方式却不同。
比如,中西方都有问候语,“你好”和“hello”,但在中西方对问候语的运用方式上却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你好”可以用于任何场合,无论是与熟人见面还是与陌生人交往,而在英文中,“hello”的适用场合相对较窄,一般只用于与比较熟悉的人或者在正式场合中使用。
这说明中西方对于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存在着文化差异。
又如,在社交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许多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大多数人在社交场合中都会注意礼节,比如握手、道别、询问身体情况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由于个人主义的倾向较为明显,许多人在社交场合中不一定非要注意形式上的礼仪,在交际过程中更加注重个性的体现和真诚交流。
除了礼貌用语和社交礼仪外,跨文化交际中还存在着人际关系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关系的重要性,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会先考虑他们所处的关系类型,比如长辈、朋友、同事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人际关系的方式更加注重对每个人个体的尊重,不会因为与对方的关系亲近而忽视对方的个人价值和独立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文化图式,才能够建立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明确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针对性地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的行为准则和认知模式,与他人建立协商和互助的关系,才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文化图式观照正是一种理解和解释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以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为主题,探讨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际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文化图式观照的概念和作用文化图式观照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伯恩斯坦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每个社会中都存在一种文化图式,是人们用来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模式或框架。
文化图式是不言而喻的,它们像一面面镜子,反映出人们对生活、对事物的不同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图式,因此不同文化之间在交际中往往会出现认知上的差异,这也正是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源。
文化图式观照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帮助人们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使人们在交际中能够更加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
文化图式观照可以帮助人们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误解和冲突,从而促进交流的顺利进行。
它也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交融与融合,使不同文化之间更好地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和谐发展。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 语言障碍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障碍往往是最大的障碍之一。
由于不同文化拥有不同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常常会因为语言上的误解而产生交际障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语言翻译工具来辅助交际。
2. 礼仪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礼仪和行为规范,这往往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发冲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需要了解对方的礼仪和行为规范,尊重和接纳对方的文化差异,同时也可以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以便更好地融入对方的文化环境。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案例分析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图式观照的作用显而易见。
以中西方的交际为例,西方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更加直接和开放,而中国人则更加含蓄和封闭。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的论文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的论文关键词:图式理论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的研究在国内已渐成态势。
跨文化交际包括不同的研究领域:(1)对陌生环境的心理反应研究,如“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u曲线和v曲线以及减少不确定性理论;(2)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or adaptation)及涵化(acculturation)研究;(3)跨文化交际效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简称icc)研究;(4)价值及价值取向研究;(5)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研究。
虽然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的了解在不断增多,认识在不断提高,但理论化程度不够高,基础理论建设薄弱仍然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学科化发展的困难所在。
正如传播学先驱卢因(lewin)所说:“没有什么比好的理论更实用了。
”因此对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不失为一条出路。
现代图式理论(scheme theory)是认知心理学兴起之后,在70年代中期产生的。
由于图式概念有助于解释复杂的社会认知现象,很快被社会心理学家所采用。
90年代以来图式理论又被运用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与其他理论相比,图式理论兼具描述和解释功能,并可以籍此开展一些实证研究,因此应当引起重视。
一、什么是图式当人进人一个熟悉的环境,就可能根据记忆中原有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思维或行动反应。
比如我们看到在一个台子上有两名壮汉挥舞着拳头攻击对方,而周围有许多人观看,依据我们原有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可以知道这是在进行拳击比赛,如果我们还具备对拳击比赛规则(进一步的认知结构)的一般了解,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欣赏比赛,否则就只看到台上台下的“野蛮”行动了。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会自然地把个别刺激物放在一个预存的认知结构,即图式中去认识。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跨越不同的语言、文化、价值观等多种障碍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而文化图式作为人类认知的一种基本形式,也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图式视角出发,探究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文化图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思维和表达中所采用的情境化的多元象征系统,其中涉及到语言、符号、象征、行为规则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
文化图式具有易感性和自我维持性的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导致误解和矛盾。
例如,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貌和危险的象征具有不同的文化图式,西方文化中的挥手表示问候,而在亚洲文化中,尤其是日本,用手指指东西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此外,不同文化还有不同的时间观念、权利观念、人际关系观念等不同的文化图式。
因此,如果没有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就难以进行顺利。
另外,文化差异也会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使用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会导致交际失败或误解。
例如,中英两国在表达“谢谢”的时候常常使用不同的语言图式,中国人常常用“不用谢”来表达感谢之情,而英国人则习惯于使用“you're welcome”来回应别人的感谢。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交际双方对语言使用的适应程度。
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可以进行文化学习,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价值观等,了解对方的文化图式,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矛盾。
此外,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语言策略,尊重对方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图式,如使用礼貌用语、尊称等,以表现出我们的尊重和理解。
此外,还可以采用多元的交际方式,借助非语言符号、肢体语言等方式来传达信息。
总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文化学习和语言策略的运用,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和误解,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错误浅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错误浅析
闫冰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1(000)027
【摘要】跨文化交际中,对于已经掌握一定语言知识的交际者来说,最常犯的错误是文化错误,这种错误也常常导致误解甚至不快的发生.本文对文化错误的定义、表现、原因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敏感性,从而更加有效的进行
沟通.
【总页数】1页(P223)
【作者】闫冰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119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和障碍——浅析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 [J], 王敏
2.跨文化交际要从"小"抓起r——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J], 陆文娟
3.跨文化交际要从“小”抓起——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J], 陆文娟;
4.浅析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J], 蔡逸璐;张丁月;
5.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型观念与归因错误研究 [J], 樊晓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在阐述跨文化交际与图式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外语教学中两者的结合与应用问题,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建构相应的文化图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标签:跨文化交际;图式理论;文化图式一、关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现象久已存在,但是当今的跨文化交际与过去的有所不同。
在古代,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交往往往事是混乱而带有敌意的,而随着相关文化知识的积累,今天的跨文化交际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而且频率也较过去大为增加。
有研究者指出跨文化交际是一个综合系统,其中包括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相互密切联系,并为交际提供适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子系统,交际双方的语言行为和交际方式均受到双方共有的交际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英语在全球拥有最广泛的学习者和使用者,充当着国际通用语的角色,英语教学成为跨文化教育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跨文化意识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目前跨文化意识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抛开文化学语言是片面的,也是不会成功的。
跨文化意识在现实交际中它体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即认知心理学。
对跨文化交际教学影响较深的相关认知心理学理论有图式理论。
二、跨文化交际与图式理论1、图式理论图式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
他认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
在他看来,“已有的知识”即是先验的图式。
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十分重视图式概念,他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并指出图式对新信息的输入具有同化和顺应的功能。
他最早提出图式理论(scheme theory)的概念,后经过教育心理学家R.C Anderson 和Fredrick Bartlett 等人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一、跨文化交际浅析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
文化和语言关系密切。
Sapir(1921)认为,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二者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通过语言来体现,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和表达。
二、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失误顾名思义,指说话者在使用语言时造成的失误现象。
语用失误包含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语言失误主要指使用者在语言的表达结构、选词等使用上的错误,社交语用失误则指语言使用者因不了解或者不重视相关文化背景而使用不合场合的语言。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Wolfson(1989)指出,跨文化交际中失误产生的两种原因,一是不同文化背景导致语言使用者产生的不同的价值体系使不同人对某些语言成分有不同理解,导致差异甚至误解;第二个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依自己本族文化的价值体系来理解对方语言,从而误解甚至歪曲语义。
三、中西方文化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3.1称呼语及其研究称呼语,指称呼别人自己的词语。
称呼语可以使交流更便捷。
称呼语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英汉两种语言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因而在称呼语的使用上也不同。
何自然(1997)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合适与否、得体与否,即礼貌问题。
3.2中西方称呼语使用对比3.2.1称呼语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差异会导致称呼语差异,西方国家推崇个人至上,强调“人格独立”,直呼其名很常见;中国深受封建宗族制的影响,强调“长幼有序,男女有别”。
3.2.2英汉称呼语使用差别(一)亲属称呼亲属称呼,指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所用的称呼语。
中国强调礼仪尊卑,亲属称呼种类也很多。
汉语亲属称呼名有:外公、爷爷、岳父等等。
总之,在亲属交际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长幼有序。
而英语国家类似汉语的亲属称谓就少多了,英语亲属称谓用13个名词(father,mother,son,daughter,brother,sister,uncle,aunt,nephew,niece,cousin,husband,wife)和几个修饰语(great,grand,step,half,second,in-law)就可以包含所有的同胞、血缘关系(汪榕培,1997)。
跨文化交际失误分析论文【语文论文】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社会性决定了语言系统并非像索绪尔说的是“一个封闭系统”,它不可能在真空中独立发展,自生自灭,而是和其他系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总是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语言系统内部诸要素(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无一不与社会文化因素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
萨丕尔(Sapir)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种特征而不同于别的群的一群。
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因而,研究语言只有把语言系统放到社会大系统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系统的内部规律。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活动而形成的产物,因此,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
基于以上理解,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我们认为文化具有如下特征: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和文化一样是社会的产物,是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世代沿袭下来的符号体系,萨丕尔说:“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
它是一种文化功能,不是一种生活遗传功能。
”在人类学中,文化指的是社会共同体的一个成员受全体成员制约的全部生活方式,很明显,按照文化的这种概念来看,语言就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实际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凭其符号作用而跟整个文化相联系的一部分。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交际一词在英语里是 munication,含义比较复杂,其基本的含义是“与他人分享共同的信息”。
交际活动的本质就是把单个人联络在社会的关系网络之中。
人是社会的动物,单个人必须通过交际活动同他人结成某种关系,构成社会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
这里我们把交际定义为: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这里指人与人之间,不指组织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文化活动。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图式的差异
欲言的交际佳境 。
去 经验 的积极 组织” B rlt,9 2 2 1 。随后 几十年 图 ( at t1 3 :0 ) e
三、 中西 方文化 图 式差异
跨 文化交 际能力培养 的基 础在 于中国学生 了解 中国
语言和中国文化 的认 知源泉 , 在学习西方语 言和西方文化
式 的概 念又有 了新 的发展 。按 照权威 的社 会心 理学百科 全 书中的解 释 , 图式是“ 表个人对事物 、 代 人或环境 的知 识
第 01 1O 2 年 1 期 4 2 1卷第 0月
Jun l fHih rC re等函授学报 d ct n P i sp a dS c l c n e) o ra o g e o高 p n e c ( ai ( h1 0 h n o i i cs rs o dn eE 哲学社会科 学版) u o o y aS e
二、 图式理 论
图式一词来 自于希腊 语 , 最早 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和 心 理 学的著作 中。图式 (c e ) sh ma 概念 最 早 由心理 学家康 德 ( n) Kat提出 , 原意是 形象和 外观 , 后转 指对 事物 基本特 征 的描述 。英 国格式塔 心理学 家 巴特利 特将 其引进 到现 代
收稿 日期 :O 1 8 2 2 1 一O —2
作者简介 : 李妹婷 (91 , , 18一)女 辽宁省阜新市高等专科 学校师范部讲师 , 研究方 向: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
9 ・ 1
第 2 卷第 1 期 4 O
21 年 1 01 O月
高等 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 l o g e orso dn e u ain P i sp ya dS c l c n e) o ma fHih rC repn ec ct ( hl o h n o i i cs Ed o o aS e
图式理论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以藏英饮食文化为例
程的理论。其核心 内容是 图式 (ce a , 一种知 s m )“ h
断; 反过 来, 成功的跨 文化交 际又 能发展饮食 文化图式。在 构建藏 区涉外导游饮食 文化 图式的过 程 中, 当针 对藏 应
英饮食 文化的特点 , 开展行 之有效的文化教 学, 更好 地弘扬和传播 民族文化 。 以期
关键词 :图式; 饮食文化 ; 藏英 ;t r 文化 交际; 文化教 学; 涉外导游
识结构块 , 是人类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 的一种 关于“ 文化” 的知识组织模式。 对 图式 的界定及其 l 分类虽有差异 , 但似乎都蕴含了文化图式这一子类 。 由此 , 笔者也认为图式是人类建构知识 、 交流与沟通
21 02年 1 月
Jn 2 1 a.0 2
图式 理 论 观 照 下 的 跨 文化 交 际
— —
以藏英饮食文化为例
信, 刘成 萍
颜 晓英 , 黄
( 四川 民族 学院 英语系 , 四川 康 定 6 60 ) 2 0 1 摘 要: 饮食文化 图式是一种 的特 殊文化图式 , 它的缺损与 差异都会 影响跨 文化交 际的成功 , 至引起 交际中 甚
识框架 、 计划或脚本 (cp) 由一般或抽象知识组 sr t , i
成, 起源于个体先前的知识或经验 , 用来引导个体进 行信息的编码 、 组织与提取等” … 德 国古典哲学 。
收稿 日期 :01 —0 2 ll
基 金项 目: 1 四1省教 育厅 资助项 目: l 文化图式与大学英语教 学研 究 ; 目编号 :C 0 — 2 项 S W 9 2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交际活动,涉及到不同文化中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文化图式是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中的认知模式和共享知识的总称,它们影响着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交际行为的规则。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运用文
化图式是十分重要的。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它关注文化图式对跨文化
交际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些差异会影响人们
的认知、语言和行为。
在某些西方国家,个人主义是主流文化图式,人们注重自我实现和
个人利益;而在某些东方国家,集体主义是主流文化图式,人们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了解这些文化图式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的交际行为。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还关注文化图式的转化和适应。
在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会遇到不同文化图式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如何进行文化图式的转化和适应成为一个重
要的问题。
有时候,人们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和行为规范,以适应不同文化的要求。
而对于文化转化和适应,除了个体层面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和教育环境的支持。
文化图式观照下的跨文化交际探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了解和运用文
化图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要求。
研究文化图式的转
化和适应以及文化图式的共享和传播也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探析图式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移入策略_周燕萍
2010年4月第13卷第2期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X i .an Un i v ersity o fA rts and Sc ience (Soc ial Sciences Editi o n)A pr .2010V o.l 13 N o .2收稿日期:2010-01-10作者简介:周燕萍(1983)),女,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助教,四川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探析图式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移入策略周燕萍(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22)摘 要:词汇是语言的核心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图示理论在目的语词汇习得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图示对词汇习得有较深的影响,文化图式在词汇习得中的移入策略为:母语文化图式的激活,目的语文化图示的建构,母语、目的语文化图示的对比。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图示;词汇习得中图分类号:H 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7X (2010)02-0089-03一、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词汇习得概述图式理论(Sche m a Theory )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
图式(Sche -m a)的提法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K an,t 1781)的著作。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 .Rum e l h art)等做了大量研究,把图式的概念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理论。
他认为图式理论是以等级层次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0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组块0。
[1]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无意义,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义。
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抽象和概括,而每一项具体经验都是文化的体现。
如果把图式看作一种框架,那么文化就是框架的内容、框架的填充物,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文化图式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图式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双方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图式(即图式冲突),或一方不具有另一方所交际的图式(即图式缺省),都会给交际带来困难,通过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学生们能进入更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通过在活动中与本国文化图式的比较来熟悉异国文化图式,学生进入另一种文化氛围,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更健全、牢固的文化图式图式(Schema)的概念最早由瑞士科学家Jean Piaget(皮亚杰)提出,后来经过教育心理学家R. C. Anderson等人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育理论。
图式理论是近几年来被普遍采用的教学理论,尤其在阅读和听力教学中应用较多。
笔者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发现,“图式理论”不仅适用于阅读和听力教学,而且对跨文化交际教学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在跨文化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特别是利用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犹为重要。
一、图式理论和文化图式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
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 这种单元就是图式。
大量的认知理论证明: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
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输入信息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
英语学习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吸收新知识的方式和运用效果起着关键作用(Anderson,1984)。
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
这些图式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且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
文化图式指以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是关于社会文化知识体系的整体图式,是跨文化交际得以进行的社会文化认知基础,它在跨文化交际理解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
2412018年30期总第418期ENGLISH ON CAMPUS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文/韩国崇【摘要】本文从跨文化翻译中常见的文化错位现象入手,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四方面探究造成文化错位现象的本质,最后从秉承文化平等的翻译立场、发挥文化再造的翻译技巧两方面提出避免文化错位现象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文化错位【作者简介】韩国崇(1980- ),男,汉族,辽宁营口人,大连海洋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应用语言学。
一、现象: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日益频繁。
翻译不可避免地成为推动这种交流的关键。
然而,专业的翻译从业者不难发现,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并非语言之间词汇或语法的差异,文化错位才影响翻译质量的关键。
如将汉语成语“力大如牛”译成英语往往不译成“as strong as bull ”,却应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这是因为由于中西方地域差异,人们关于力量的联想完全不同;又如英语中说“You are a lucky dog”意思是说“你是一个幸运儿”,而在汉语中“狗却往往含有贬义;又英语中的许习语是来源于《圣经》,“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一般不译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可以泛指“伟业非一日之功”。
可以说,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是极为常见的。
二、原因:文化错位现象的本质1.地域文化差异。
东西方地域文化的差异往往是由其各自特有的自然、地理等环境条件差异形成的。
比较常见的例子是对“东风”的理解。
在中国的地域文化中,“东风”是春天的象征,其往往象征着春天与温暖的到来,台湾诗人郑愁予在其作品《错误》中就说“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如果将其翻译成英语“The east wind does not come, and the willow catkins do not fly in March”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备注“东风”的象征意义,因为由于地域差异,英国的东风是自欧洲北部吹来,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象征着“刺骨的寒冷”;再如中国用成语“雨后春笋”形容事物发展的速度快,大量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4期2011年8月浙江传媒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Vol.18No.4August2011跨文化交际中的图式错位现象分析范冰摘要:鉴于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有研究者将文化图式分为图式重合、图式冲突和图式缺省三类。
然而,这种分类虽较为合理,但却不够全面、完整,忽视了另一种具体情形,故再补充一类———图式错位。
文章拟以图式理论为依据,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图式错位现象。
关键词:图式;文化图式;图式错位作者简介:范冰,女,讲师。
(浙江传媒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浙江杭州,310018)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52(2011)04-0113-04近三十年来,中外学者们一直致力于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图式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各自的研究领域中。
根据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及外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影响,许秀云和曹春春把文化图式分为三类:图式重合、图式冲突和图式缺省[1]。
人们在接触新事物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和自己原有的相关图式做比较,如果新信息和已有图式完全重合(即图式重合),就会进一步加强原有图式。
但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图式,有些图式甚至是某种文化所特有的。
来自两种不同文化的人在交际时,如果交际双方的图式不同(即图式冲突),或一方没有另一方所交际的图式(即图式缺省),就会给交际带来困难。
这一图式分类比较合理,也被众多研究者广泛引用。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分类其实并不完整,忽略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另一种具体情形。
为使图式的分类更加全面、清晰,笔者试再补充一类———图式错位。
本文将以图式理论为依据,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图式错位现象。
一、图式的概念图式理论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
1781年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并正式提出“图式”(schema)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经验在记忆中集结,进而形成更高次序的概念[2]。
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首次将图式理论引入现代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图式理论在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
学者们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为图式下了各种定义,例如Rumelhart把图式看作“构成认知的建筑砌块”[3];Anderson认为图式是“抽象的知识结构”[4];Cook把图式定义为“典型事例的心理表征”[5],等等。
这些定义虽各有不同,但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图式是作为经过抽象和概括了的背景知识存储在人们记忆中的一种认知结构。
正由于图式是经过抽象和概括了的背景知识,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人们认识和理解事物以及日常交际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拥有不同经历的人往往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图式。
假如一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使之拥有某些经历,那么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每个人都会形成这类文化图式。
根据Nishida的定义,文化图式包括有关常见情境和行为习惯的一切知识,我们自己和周围人的相关信息;还包括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或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普遍发生的情感经历[6]。
鉴于文化图式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Nishida将其分为八大社会交往图式(Primary Social Interaction schemas),即概念图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第18卷411式、人物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环境图式、程序图式、策略图式和情感图式。
跨文化交际的实质就是将一方文化中的PSI图式转换成另一方的PSI图式,并形成新的PSI图式的过程。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人的大脑在接受周围环境的刺激时会修正自身的神经系统,以制造出适应环境的神经回路。
我们可以把“图式”假想为神经回路,其加工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
图式是在以往经验的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odation)形成的,是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
“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Piaget)图式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同化”就是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使图式不断扩大。
“顺应”则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图式不能再同化新信息,而必须通过调整改造才能建立新的图式。
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把原有的图式加以改造,使其可以接受外界的信息;二是建构一个新的图式,以接纳新信息于图式中。
跨文化交际中的图式重合是对新信息的完全“同化”;图式冲突和图式缺省都要求重新建构新的图式,属于第二种“顺应”。
而图式错位指的是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时虽然会有相同或类似的观念,但由于文化的差异难免会形成不同的图式。
它需要交际双方调整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以接受新的信息,属于第一种“顺应”。
这一“顺应”过程类似于英国翻译家Baker提出的“文化置换”(cultural substitution)策略,即源语中特定文化概念的表述可以替换成不具备同样的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 meaning),但能对目标读者造成近似影响的目的语[7]。
这样,就很容易激活对方头脑中已有的文化图式,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二、图式错位的类别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常见的图式错位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颜色、动物、植物及其他类。
(一)颜色错位不同的民族语言对颜色词的分类往往不同。
颜色词的出现、颜色秩序的分割,首先是特定语言集团文化环境的需要[8]。
对同一种颜色,来自不同民族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或语义联想,因此倾向于以不同的颜色图式表达相近的意思。
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同的颜色图式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种物质的客观表象。
比如中国人说的“红茶”对应的正是西方人的“black tea”,“红糖”却是“brown sugar”,“黑面包”也叫“brown bread”,“黑里透红”是“as brown as a berry”,“紫铜”则是“red copper”,“青一块,紫一块”是“black and blue”。
再如“green”的图式在英语中有着丰富的联想意义,可以表示“嫉妒”,像“green -eyed”对应的正是汉语中的“眼红”。
据说嫉妒、不悦或疾病会导致人体胆汁分泌过多,其症状之一就是脸色苍白,眼睛发青,故短语“green around/about the gills”即“面色苍白”之意。
类似的还有“blue”的图式,除喻指“忧郁、沮丧、情绪低落”以外,还有“淫猥的,下流的”之意,所以“blue movie/jokes”对应着汉语“黄色电影/笑话”。
此外,历史背景的差异也会引起颜色图式的错位现象。
比如黄色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代表尊贵、庄严、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而西方人崇尚紫色,古希腊、古罗马皇帝、执政官以及将军都身着紫色。
紫色象征着王位和王权,象征着显赫的地位。
因此英语“be raised to the purple”类似于汉语“黄袍加身”的意思。
另按中国古代历法家的说法,“黄道”是吉日。
而在西方人眼中,白色历来是幸运、纯洁的象征,所以“white days”近似与我们的“黄道吉日”。
再如颜色图式“black”在英语中的象征意义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耶稣是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五殉难,因此英语有black Friday的说法(指大灾大难、凶险不祥的日子),“black”也因此带有“不幸、灾难、邪恶、愤怒、悲伤”等意义。
我们头脑中假若有了关于“black”引申义的图式,也就不难发现“black in the face”恰好对应汉语“(气得)脸色铁青”,“give sb.a black look”对应“(狠狠地)白了某人一眼”了。
第4期范冰:跨文化交际中的图式错位现象分析511(二)动物错位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都积累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词汇,其中有一类词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语言学家所说的“动物词”。
然而中西方民族由于迥异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对大多数动物的看法相去甚远,因此也常常会以不同的动物图式表达同一概念。
例如狮子(lion)在西方人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被视为百兽之王,象征着庄严、威武、勇猛,还出现在英国的国徽之上。
虽说对中国人而言,“狮子”的图式也包含着“凶猛、威严”的联想意义,但远不及西方人强烈。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王者风范”的当属老虎。
因此,英语“a lion in the way”,“beard the lion”,“an ass in a lion’s skin”分别对应着汉语的“拦路虎”、“虎口拔牙”、“羊质虎皮”。
再如马(horse)无论在中西方都是一种载人运货的交通工具。
不同的是,英民族早期的农牧经济使之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在汉民族文化中,牛才是勤勤恳恳的农作生产好帮手。
所以英语“as strong as a horse”,“eat like a horse”,“flog a willing horse”以及“talk horse”分别对应着汉语“力大如牛”、“食量大如牛”、“鞭打快牛”和“吹牛”。
类似的错位现象还有与鹅(goose)有关的短语,像“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杀鸡取卵),“goose flesh”(鸡皮疙瘩);与老鼠(rat)有关的,如“wet as a drowned rat”(湿得像只落汤鸡),“like 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rats desert a falling house”(树倒猢狲散);与鱼(fish)有关的,像“drink like a fish”(牛饮),“(to be)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宁当鸡头,勿做凤尾),“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与鸟(bird)有关的,如“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与羊(sheep)有关的,如“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害群之马),“sheep without a sheepherd”(群龙无首);和猫(cat)有关的,如“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露出马脚),等等。
(三)植物错位千百年来中西方民族不仅都把植物作为自己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根据它们的形状、颜色和习性赋以不同的喻义。
由于英民族农牧业历史悠久,植被分布范围广,环境意识强,他们目睹、接触、观察、了解熟悉植物机会多,植物种类多;英语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英语敞开大门兼收并蓄,汉语则输出多吸收少[9],因此英语中蕴含文化联想意义的植物词要多于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