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导演对演员的尊重与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导演与演员的关系

松里

导演与演员在艺术创作中的关系,很多大师级的艺术家如普多夫金、丹钦科等都已很详尽地阐述过了,在次不必再重复前人已有的定论,也无须赘述。笔者在本文中想谈的这个问题很难提到专业艺术创作的高度,但对导演和演员而言却又事关人物形象能否成功塑造;它在戏剧影视创作领域并不具有理论色彩,却又直接影响到导演和演员的创作态度、创作情绪和创作灵感。这个问题便是在戏剧、影视艺术创作中导演和演员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笔者有感于近几年来在工作现场时常遇到的一些怪现象。例如,如果演员在排练或者拍摄过程中没有正确领会导演的意图,导演便会大发肝火,甚至对演员言语辱骂,说出一些有损于别人人格的语言,例如:“你啥也不是”、“你真他妈的蠢”、“你他妈的会演戏吗”等等。于是,在众目睽睽下,可能本来就很紧张的演员在舞台上或者在镜头前就更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了。可想而知,演员在这种情况下怎能塑造出丰富鲜活的人物形象。

人人都知道在艺术创作中要重视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关系,但这个“关系”,不仅表现于两者在理解角色、塑造人物上的相互默契和启发上,也表现在两者相互尊重和理解彼此的人格和情感上。丹钦科谈到导演时是这样说的:“导演是具有三重身份的人:其一,导演是解释者,怎样表演是由他来示范的,所以可以把他称作兼为演员的导演或兼为教师的导演;其二,导演是一面镜子,要反映出演员个性方面的种种素质;其三,导演是全剧的演出组织者。”我国著名导演艺术家黄佐临先生也认为,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是相互激发相互感染,共同把人物形象塑造出来,不能像“镜子”那样消极被动,而应帮助与指导演员改造自己……

在艺术创作中,导演和演员同是二度创作者,只是分工不同,他们只是有着创作规律上带来的差异。他们之间没“大”没“小”。导演是总体性、全局性的二度创作的引发者、阐释者、协调者和最终把握者;演员是舞台行动的载体和具体实施者,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导演的一切构思需要演员和其他综合因素体现,导演是幕后指挥,演员是台前体现。导演对一切人物的想法都要靠演员实施。这就需要导演应尊重演员的情感和人格,为演员塑造人物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

演员的情感是很脆弱的。人的情感不是自来水,打开水龙头水就出来了,关上水龙头水就没了。人不是可随意操纵的物体,他有自己的意识。通常,我们在生活中看见有人哭了,他不是一下子就哭出来了。他会有一个伤心的过程。停止哭泣也不是一下子就停止,而是会抽泣一会儿。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演员不要表演情绪。人的情绪不是表演出来的,它是由内在的(内心独白、内心视像)变化所产生的。如果导演因为演员在表演中某一个动作不到位便对他大发雷霆甚至臭骂一顿,那演员在艺术创作中的心绪便被打乱,很难完成他的艺术创作。

导演在拍戏时不要给演员定的框架太死板了。演员也在二度创作,有时按导演的要求演员演起来,很不舒服;有些导演无法体验演员的感觉,当然导演非常需要的特殊调度的处理,演员一定要想办法去实现导演的要求。例如:有一位演员谈到,导演要求她从这一个位置换到另一个位置,她无法找到契机,后来她把

正在织衣服的毛线球有意掉到另一个位置上,然后去拣线球,就很合理的由“这”走到了“那”。笔者见过北京人艺导演林兆华先生排《风月无边》的情景。在初排时,濮存昕和徐帆问林兆华:“导演,怎么走位置?”林导说:“随便,你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试问这种聊天式的创作心情能不愉快吗?当然细排的时候是要按导演的要求走位置的,但有些地方的处理也不是一成不变。北京“人艺”任鸣导演导《全家福》时有一场戏,扫街回来的右派周大夫(张永强饰)在给王满堂出主意如何保护文物“影壁墙”,当两人说到正得意时,忽然居委会主任春秀婶(梁丹妮饰)大喊一声,周大夫吓了一跳。这时导演给了演员一个“动作”,演员试了试说很不舒服,导演说那你回去自己想一个什么动作很可笑又能解释你当时的心理活动。第二天再排到这地方时演员一边说一边把手里扫街的大扫帚把儿围着腰得意地转圈儿,当居委会主任大喊一声时,他下意识的浑身一抖,大扫帚很自然的从手里飞了出去,他嘴里应着“哎……”手忙脚乱地去找扫帚。这一“动作”即塑造了人物形象也揭示了人物心理“行动”,同时也反映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人物关系。

笔者去过一个电视剧组,导演与演员及其他部门的关系极其紧张,情境大不相同。导演每天骂人,后来把现场副导演骂走了,把五十多岁的摄像骂得眨着小眼睛像孩子一样委屈得不敢说话,把演员骂得不知所措……其中有一场戏是这样的:一队国民党将官排成一列横队,导演让一位将官向前跨一步,然后一边说台词一边与左右的人交流,这演员向前跨了一步,镜头在前面,怎么能与身后左右的人交流呢?达不到导演满意,导演说把你的词给他,他指着一位很有造诣的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这位老演员果然有经验。他从排尾向排头横着走,一边走一边说着台词,当走到排头时他说了一句:“导演出镜了吧!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笔者在中戏给同学导戏时,每次发现同学在创作中有“不对”的地方,总是要和和气气地说:“对不起,打断您一下……”。每个人都很怕伤害了演员的情感,而同学总配合得那么认真默契。

不论是舞台剧和影视剧,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导演。一种是善于从解释剧本和生活,从演员的综合性、完整性上把握全剧,从大处和整体上出发,去引导规范演员的表演。他们极少具体制定框架和示范。这类导演骂人的极少。另一种导演善于从表演技巧上指导甚至“教”演员,让演员模仿他的动作。这样做就会疏于对剧本、对人物的深刻揭示和对全剧的综合性完整性的把握,往往事倍功半。约束了演员创造力的全面发挥。

所以导演要注意深入解读剧本,扩展相关生活,从情境入手,分析人物在情境中的变化。引导演员进入特定的而非抽象的行动中,获得人物的准确自我感觉,然后辅之以准确的表现手段,扩展强化演员的表演,使人物形象逐渐鲜明起来。

后者比较偏重于表演“教”表演。从浅层去分析和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而往往忽视了“为什么做”和“怎么做”这些个性化、独特化的深层次的问题。这类导演习惯于演员模仿他们去“做”,一旦“做”不上来或者做得和他不一样,那可能就要挨骂了。这种导演大多数是演员、或者其他工作改行的人,比如电视剧导演,假如他有个好摄像再有一个很好的执行导演,导个一般水平的剧,我看导演不用操多大的心。

这两类骂人的导演他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一旦遇上了“大腕”,就不会骂人了。尤其是电视剧组里的“大腕儿”,哪怕“十条”不过,导演也不敢吭一声,而且还会“善解人意”地说:“不要着急,不要着急,慢慢来……”这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