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年成就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问题作者:张家驹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3期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脉络及成就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我国政府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在公民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遭遇各种风险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自古有之,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新中国建立后不断完善和发展。

1951年,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大阶段:改革开放前,195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包括劳动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等在内的主要制度安排面向城镇居民;在农村,除自然灾害救济及灾荒年份的生活救济外,基本上只有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的农村合作医疗与五保制度。

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由政府和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由职工保障向城乡全体居民保障的重大变革。

十二大以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深化,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91年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4年颁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1997年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年颁布《失业保险条例》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十六大之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城乡统筹、全民覆盖、全面发展时期。

2003年国务院决定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2年通过《军人保险法》,9月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最低生活保障的意见》。

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原有的社会保障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2024年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2024年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2024年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总结范文2024年是我国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发展的关键一年。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级政府和社会保障机构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下面就对2024年的社会保障服务工作进行总结: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2024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向纵深发展。

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养老金水平的提高,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政府开展了普惠性的养老金调整工作,加大了对困难老人的特殊关爱力度,并且积极推进个人账户制度改革,提高了养老金收益。

二、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升2024年,我国医疗保障工作继续发力,人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政府加大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投入,提高了医保报销比例和扩大了参保范围,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医保政策的益处。

同时,政府大力推进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确保健康服务覆盖全民。

三、失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2024年,我国失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政策更加人性化。

政府积极推动失业保险金的提高,对失业人员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援助服务,包括职业培训、就业补贴等,助力失业人员尽快重返就业岗位。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障力度,确保他们能享受到相应的失业保险权益。

四、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2024年,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

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通过资金补贴和公益岗位安置等方式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同时,政府加大对特困群体的帮扶力度,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救助政策,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五、社保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2024年,我国社保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政府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社保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

通过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社保服务的便捷化、高效化,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办理,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服务质量。

六、社保管理体制创新取得突破2024年,我国社保管理体制创新取得了突破,进一步提高了社保工作的管理效能。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从最初的基本保障制度向综合保障制度的转型,从单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向全方位的制度建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历程与现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程可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基本保障制度,主要通过提供养老金、医疗保障、失业救济等方式,为人民提供基本福利保障。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保制度的不足逐渐显现,这使得政府感到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性和结构性的改革。

2009年,国家进一步完善社保制度,将企业和个人社保费用比例调整到1:1,这也为今后综合保障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如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逐渐从基本保障制度向综合保障制度转变。

这个转变不仅在于保障的范围的扩大,还在于制度的完善。

特别是在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上,我国制度的建设从城市逐步扩大到农村和城镇居民,深化了制度的实施和完善。

同时,政府还在推出一系列针对养老保障和医保的新政策,例如养老金待遇的提高和医保管理的优化,以更好地满足老人和群众的需求。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改革和建设,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需要解决。

一方面,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社保制度的建设速度,这使得社保制度无法跟上经济的发展,给保障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社保制度的执行效果和公平性也是需要优化的,还需要提高对劳动者和就业者的保障水平,同时提高基层医疗保健机能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和回收在不同地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地区差异和不同的人口结构造成的。

这也暴露了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构建更好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

三、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展望要想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需要在制度和政策上做出一些改革和调整。

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保障发展的辉煌成就与经验总结

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保障发展的辉煌成就与经验总结

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保障发展的辉煌成就与经验总结70年来,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经验,回顾70年社会保障发展历程,可以获得如下历史启示。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发展是由两个高潮发展期和中间不断探索期组成的连续性进程在70年发展进程中,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出现了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新生的人民政府在国家一穷二白,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从救灾与救济失业工人的应急性措施起步,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并以1951年建立劳动保险制度为标志,在短短几年内即建立了一套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镇居民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社会保障预期,也为农村居民建立起了互助性质的初级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中国历史上社会保障创制与发展的一次奇迹,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自此开篇。

第二次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党和政府全面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能够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同时使这一制度迅速成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

目前,老年人已经人人享有养老金,全民医保的目标基本实现,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实现了应救尽救,保障性住房能够解决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条件。

此外,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事业也在全面发展。

这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仅进入了第二个高潮,而且产生了质的飞跃。

在这两个建设与发展高潮之间,事实上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进程,这种探索还在进行中。

在计划经济时期,城镇社会保障就在不断扩展中经历了政策不断调整、内容不断充实的过程,1969年更是将具有社会统筹性质的社会保险转化成了企业保险。

改革开放后,对社会保障进行改革是必然的选择,通过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新型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替代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改革是此消彼长的逐步替代与过渡的过程,直到近几年,原有的传统保障制度才逐渐成为历史。

这些客观事实充分表明了社会保障发展的两个阶段既是无法割断的,也是不应当割断的,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历史观。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形势任务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形势任务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形势任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2009年8月20日第一部分就业工作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

主要分为五个阶段:(一)1949年—1978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实施由政府“统包统配”、高度计划与集中的劳动就业体制。

(二)1979年—1985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实施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改革统包统配就业制度。

(三)1986年—1994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结合国有企业改革,有步骤地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初步确立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双向选择机制。

(四)1995年—2001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配合国企改革的深化,实施再就业工程,实现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的平稳转移,进一步推进我国就业制度改革。

(五)2002年—现在: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法》,在解决好国有企业改革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的同时,建立起面向城乡所有劳动者的促进就业体制机制。

二、建国以来我国就业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我国全部就业人员由1952年的2.07亿增加2008年的7.75亿,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由1978年70.5%、17.3%和12.2%调整为39.6%、27.2%、33.2%。

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主体的地位基本确立,多种灵活就业形式加快发展,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得以发挥。

三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不断完善。

四是促进就业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日益健全。

三、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是从总量看,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和意义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为满足其公民基本社会保障需求,建立的一套具有法律效力的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向公民提供了在生老病死等重要场合需要的保障服务,保护了公民的基本福利权益,也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既有社会公平正义的含义,也是一个现代国家不可或缺的制度功能。

它对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提高社会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一个现代社会寻求稳定、和谐、发展的核心。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进程1. 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源于古代的农民保险和行会救助,但其范围和效益非常有限。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新中国国民经济的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才开始正式建立。

2. 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期从1951年到1978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政策倡导上,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法令和规章,逐渐建立起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2)制度建设上,实现了医疗、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时期初步奠定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3)资金来源上,国家财政实行了计划经济管理制度,以支持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3. 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和完善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大规模的改革和发展。

(1)制度机制上,政府开始优化制度安排,建立了覆盖广阔的多领域社会保障体系;(2)资金来源上,其中包括了社会保险基金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取得了一定的积累,为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领域提供了财力支持;(3)保障水平上,现代化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向全民普惠型转变,实现了人民基本福利领域的大发展。

三、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所存在的问题1. 融资难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存在财政规划和资产运营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和保障力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近年来也经历了不少的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本文将介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社保基金管理社保基金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的重要保障基金之一,进一步提高基金的管理水平以及资金的利用效率,是社保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我国社保基金的管理不断加强,不断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

2.社保体系我国的社保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类。

近年来,我国不断调整社保体系,将各类社保制度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网,实现全民覆盖。

3.社保改革社保改革是我国社保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

通过社保改革,我国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并且为了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推出了新的养老保险模式。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养老保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速,养老问题也愈加突出。

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我国通过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对于老年人的康养服务,同时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为细致的医疗保险服务。

2.医疗保险随着我国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我国不断调整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对于医疗科技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力度。

3.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一种面向失业人员的保险制度。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展和改进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

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是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要求的同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要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年成就与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年成就与发展

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我国建立了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些保险制度覆盖了绝大部分劳动者,为他们提供了相应的社会保障。

此外,我国还逐步建立起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了相应的保障。

其次,我国实施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这一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养老金和相关待遇,保障他们在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此外,我国还探索了适应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如“在职人员退休保险制度”、“离退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等。

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再次,我国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

我们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确保低收入者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此外,我国还实施了大批创业和就业扶持政策,帮助低收入群体改变归属,提升收入水平。

最后,我国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了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益。

我们建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用于筹资社会保障事业。

同时,我们加强了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合理使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服务。

总体来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显著成就。

我们建立了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我们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

同时,我们加强了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

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的30年。

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

作为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就业人数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长,是确保新增财富让大多数人共享的关键。

30年来,党和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重视始终如一。

进入新时期,根据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实,提出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方针,出台了系统配套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就业矛盾大为缓解。

2007年就业人员达76990万人,比1978年增加36838万人,年平均增加1270万人。

30年来累计创造并实现就业岗位3.7亿个,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稳定状态。

与此同时,实现了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7.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7.1%。

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2007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3万亿元,比1978年底的211亿元增加818.3倍,人均由21.9元增加到13058元,年均增加449.5元。

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由无到有,上升到2007年的2.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

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007年的70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7.2倍,年均实际增长7.5%。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9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4倍,年均分别增长6.3%和5.9%。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一、引言1.1 任务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这一制度的改革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全面、稳定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服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详细地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以期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1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非常薄弱。

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由企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提供的福利保障,而非公有制企业和农村居民则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

面对这一现状,中国政府开始着手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97年,中国政府颁布了《社会保险法》,明确了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

此后,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涵盖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方面。

三、养老保险制度的变化3.1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初期,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由企业单位提供,但覆盖范围较窄,福利水平也不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1997年开始试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为城镇职工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稳定的养老保障。

3.2 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养老保障。

此外,政府还逐步提高了养老金的发放标准,提高了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福利水平。

4.1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初期,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由企业单位提供,但覆盖范围较窄,福利水平也不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1998年开始试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城镇职工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稳定的医疗保障。

4.2 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医疗保险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03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医疗保障。

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中国社会保障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进程,它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对其公民提供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的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

我国的社会保障与发展始于开放以来。

1978年,中国开放,迅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变革。

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了一系列的与发展。

最初的起步就是建立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2024年,我国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中国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方面。

这些保险项目覆盖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退休到就医,从失业到工伤,从生育到养老,都能够得到相应保障。

而且,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不仅仅适用于城市生活,还逐渐扩大到农村和其他地区,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福利。

其次,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

在社会保险制度之外,我国也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为那些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帮助。

这些包括孤儿、残疾人、贫困家庭等,社会救助制度能够提供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改善生活。

此外,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提供居住、就业、教育、医疗、文娱等各种方面的服务。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医疗、文娱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福利条件。

同时,我国也逐渐加大对弱势群体等特殊群体的保护和关爱,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与发展还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制度的与完善。

这些包括提高保险待遇、拓宽保险范围、改进管理方式等,旨在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保障。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保障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我国社保制度现状、问题与发展

我国社保制度现状、问题与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建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其成就为世界瞩目。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也获得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

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1949年新中国成立即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嘱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

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

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

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 养老保险制度。

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

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

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

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取支取。

2. 医疗保险制度。

1998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解读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解读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解读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满足公民在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一种制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行解读。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我国推行了医疗保险全国统筹的政策,将各地区的医保基金合并为一体,实现了跨地区医保待遇的互通互认。

这项政策改革使得全国范围内的医疗保障更加公平,确保了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养老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国逐步推行了全民养老保险制度,让每个参保人都能享受到老龄金的待遇。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退休福利保障。

这项改革政策有效缓解了我国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压力,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保障。

另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失业保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积极推动了失业保险金的提高和失业援助的完善,让失业人员能够在失业期间得到一定的生活补贴。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青年就业的扶持力度,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他们融入社会的机会。

总的来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全民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逐步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我们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福利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行,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使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虽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养老金支付压力加大;失业人员增加,失业保险金支付难题也不容忽视。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寻求更为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取得了许多成就,包括建立了全国性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以及工伤保险制度等。

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为中国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保障水平不够高,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等。

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最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不断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9亿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0%以上。

然而,要想实现全民养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首先,要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目前,养老保险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职工和用人单位的缴费,但是人口老龄化和就业形势的不确定带来了资金缺口。

因此,政府可以考虑采取税收补贴等方式保证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同时还可以探索开发养老保险第三支柱。

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的投资管理制度,加强资产配置,提高回报率。

其次,要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管理。

在当前的制度中,基本养老保险由各地负责管理,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制度设计不同,导致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差异较大,给养老保险的有序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要建立全国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制度之间的统筹管理,为全国人民提供均等化的服务。

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一直在不断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

这些制度在提高人们医疗保障水平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待遇标准不一致、分级诊疗不到位等。

要做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重心,应当着力于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等措施的落实。

政府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费用报销标准,同时进一步加强管理和监督,提高保险金使用效益,并增加医保基金的筹资规模。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稳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逐步建立起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在内的综合保障体系。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制度碎片化、保障水平不均等、基金压力增大等。

因此,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发展路径,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框架体系,覆盖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多个方面。

在养老保险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以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医疗保险方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在保障失业人员和工伤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和工伤康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育保险制度则为保障女性职工的生育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注重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了各项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加强了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确保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还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社会保障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然而,尽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不够广泛,部分群体尚未纳入保障范围;社会保险费率较高,对企业和个人造成了一定负担;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和监管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等。

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社会保障取得成就总结及经验分析

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社会保障取得成就总结及经验分析

劳 动 保 障 世 界23保障论坛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社会保障取得成就总结及经验分析吴秀才( 中共蚌埠市委党校公管教研部,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生彻底的变化。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我们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使社会保障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截止到目前我国基本建立起“全民覆盖,人人享有”的社会保障体系。

回顾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取得的成就一方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确认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方面也可以从回顾中总结经验,以期在此基础之上更加坚定社会保障建设的方向。

【关键词】社会保障;改革开放;成就;经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自建国之后开始不断的探索,经历初创(1949-1956)、调整(1957-1965)、停滞、倒退(1966-1976)、重建及改革(1976-至今)几个阶段,特别是改革阶段,其契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整体进程,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基本建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为主,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取得成就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断深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保障概念的定义分别在几次重要文件上不断阐释和发展,同时社会保障理念也在不断的演变、升华。

我国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及社会保障是在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七五计划》)。

《七五计划》第九部分第五十一章中提及社会保障事业:“七五”期间,要有步骤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雏形。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做好优抚、救济工作。

从这个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将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总体的顶层概念,其包含社会保险、福利事业、优抚及救济工作。

这份文件对于社会保障的认识是在建国之后探索基础上的总结,具有奠基作用,此后对社会保障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和扩展。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体制的关注度与需求不断提高。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不断完善和改善社会保障体制已成为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共同的任务之一。

全球范围内,由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结构变化、人们观念的转变等种种因素,社会保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此,各国不断探索新的体制和追求最佳化的改革方案,以应对这种巨大压力。

国内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也一直是政策制定者与争议者们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和期望,国家不断地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力求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日俱增。

一、现状与问题社会保障体制是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由于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已有很大的进步和成就。

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城乡差别大、覆盖面不足、保障项目和标准不够丰富、缴费标准和方式不合理等。

1.城乡差别大城市和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上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居民享受的待遇、制度等存在许多不同,使得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受限,难以享有城市居民的普遍福利。

2.覆盖面不足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还较低,覆盖面不够广,有很多城市和乡村都不够完善。

3.保障项目和标准不够丰富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保障项目和标准不够丰富的情况。

例如,住房保障,医保,失业救济等方面的保障还不够完善,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4.缴费标准和方式不合理社会保障体制的应缴标准和操作方式依旧不合理,这种不合理影响了社会保险的领取和办理。

二、未来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需要有一个更广泛和深刻的变革。

未来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展示:1.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为一体,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加强和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严格的政府监管,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和保险公司服务水平。

3.推行社会保障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以提高缴费身份的可持续性,从而提高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或社会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而建立的制度体系。

其目的在于为公民提供医疗、养老、失业、抚养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风险和困难。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追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

1951年政府开始实行最早的养老保险制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低迷期。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逐渐逆转,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重视。

1986年,国务院正式发布《社会保险管理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不断提高。

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我国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保障体系。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1. 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是目前最为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

针对老龄人口增多、人寿延长等问题,2019年我国全面实施社会保险法修订后,不断深化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具体包括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个人账户等方面的改革。

2.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是保障公民健康和生存的重要制度。

我国目前正在加强医保基金、药品采购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等方面的完善和改革。

同时,也在探索将医疗保险与就业、税收等经济活动相结合,以降低保险费用,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 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失业保险是帮助失业人员缓解生活困境、重新融入社会的重要制度。

针对新型就业和变革后的劳动力市场,我国正不断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基金筹集、拓宽失业保险待遇范围、完善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4. 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社会救助是帮助贫困人群和困难群体的重要保障手段。

我国正不断完善救助范围,提高救助规模和标准,积极发挥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渠道的协作力量,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有效支持。

四、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未来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现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0年成就与发展提?要: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显着的成就,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195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后,城镇建立了职工劳动保险制度并覆盖城镇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及供养直系亲属;同时,农村建立了面向乡村孤老残幼的“五保”制度,面向农民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文革”期间,劳动保险制度被取消并演变为“企业保险”。

1978年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对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到2008年,社会保险覆盖面日益扩大,待遇水平逐年提高,基金收支规模快速增长,制度运行平稳。

以养老保险为例,2007年覆盖人数达到2.01亿,基金收支分别达到7834亿元、5965亿元。

本文将系统回顾和总结社会保障制度、机制和体制改革经验,意义重大,有助于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目标。

NO.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程,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重点和重大政策举措,可划分为改革探索、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与统筹城乡发展三个阶段。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重点和重大政策举措,可划分改革探索、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与统筹城乡发展三个阶段。

1978至1992年间的改革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实行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在这种改革背景下,社会保障改革的指导思想定位于服务企业改革的需要,国家把社会保障改革作为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来进行,以单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在改革步骤上,首先从改革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和建立失业(待业)保险制度入手,再随着有关企业改革政策的出台,陆续制定了其他相关的社会保障改革措施。

在养老保险方面,1984年,国家在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开始了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试点;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先由市、县级统筹再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

在失业保险方面,1986年为了配合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首次在我国建立了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1993年国务院修订了该规定,发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待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提出由企业缴费建立待业保险基金,用于保障待业职工的基本生活。

1993年至2004年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时期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随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来进行,重点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目标是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养老保险方面,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并在全国试点,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

在医疗保险方面,1995年,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试点,探索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1996年试点扩大到38个城市。

在工伤保险方面,1996年,原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范了工伤保险的认定条件、待遇标准和管理程序,建立工伤保险基金。

1994年,原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对生育保险的实施范围、统筹层次、基金筹集和待遇支付等进行规范。

1997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步伐加快,国务院于1997年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8年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模式和改革方向;1999年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明确了覆盖范围、筹资办法、缴费比例、享受条件和保障水平。

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城市贫困居民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2004年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进一步明确了覆盖范围、筹资办法、缴费比例、享受条件和保障水平。

为配合国企改革,妥善处理分流下岗人员和保障城镇贫困人员基本生活,1998年后逐步建立“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的政策体系。

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并在辽宁省试点,探索社会保障制度从单项制度推进向系统建设转变、以覆盖国有企业为主向以覆盖城镇从业人员转变的经验,3年试点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到2004年底,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2005年以后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时期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入统筹城乡、全面覆盖、综合配套、统一管理的阶段。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现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由职工向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拓展,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长效机制;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推进农民工和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全国建立兜底性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将医疗保险由职业人群拓展到城镇非职业人群。

NO.2?实现两个创新一个突破实现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的转变,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网;创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提出了建立多层、多元、多样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理论。

1.制度、机制和体制方面的创新。

实现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的转变,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网。

创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五项社会保险全面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用人单位、劳动者共同缴费、政府给予补助的筹资机制。

成立了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实行政策制度与管理分开,提高统筹层次,推行属地管理和社会化管理服务。

2.创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

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减员增效,为市场竞争中的弱者——下岗和失业人员等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实现了40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平稳地退出国有企业,进入劳动力市场,未造成大的社会震动,创造了世界奇迹。

3.理论上的突破。

针对上世纪90年代末养老保险差额缴拨管理下,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拖欠严重的现象,提出了建立独立于企事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理论。

2008年,针对“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提出了建立多层、多元、多样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理论,特色内含有如下五个方面:一是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二是基本保险与补充保险相结合;三是统一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制度上必须统筹考虑、整体设计、统一管理,防治制度设计的“碎片化”而加大运行中的摩擦。

同时要正视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在统一的制度和法律规范下,充分考虑和体现这种差异,给地方一定的弹性空间。

特别是在农村,要继续发挥家庭和土地保障的作用,实施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项目和办法。

四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结合。

既要逐步偿还体制转轨的历史债务;又要保障现有待遇享受人员的切身利益,并逐步缩小有保障群体与无保障群体、保障水平高与保障水平低的群体之间的利益落差;还要为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作准备。

NO.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经验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坚持服务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全局;立足于国情,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和服务管理并重。

1.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坚持服务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全局。

社会保险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纲领性文件,它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制理念和阶段性目标。

1992年前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成功,以及1993年后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05年以来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的初步成绩,重要因素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服务于党的路线方针,恰好地处理了作为局部的社会保险事业与作为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既推动企业转换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企业富余人员,又坚持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是简单地把富余人员推向市场,而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建立下岗再就业服务中心,保证下岗人员基本生活,提供培训、转岗和再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缓冲了当时背景从就业直接到失业的社会和个人震动,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政策,调剂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岗职工生活保障。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则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经济的互动发展。

2.立足于国情,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

在以经济效率为中心和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总体背景下,致力于保障职工基本生活,坚持了低水平、广覆盖和保基本的原则,避免高福利倾向;考虑了城乡间、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制度政策不搞一刀切,倡导建立多层次的制度安排,中央颁布指导性文件,地方自主调整实施,适应部分发达地区、效益好的企业和高收入群体的保障需求,拓展了企业年金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等制度发展空间,基本形成了社会基本保险、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构成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

考虑了制度转轨和社会转型,将历史遗留问题与发展、现实问题统筹考虑,避免了前苏联“休克”式地改革给人民、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创伤,政策制定和完善中,既强化政府责任又履行单位和个人义务,突出社会保障的公平效应,兼顾制度运行的效率,重视长效机制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3.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和服务管理并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