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害名词解释
林木病理学名词解释
1、林木病害:林木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致病因素的作用,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病态),甚至死亡,引起经济损失的现象。
举列说明:松材线虫病苗木茎腐病2、病害三角:在自然状况下,林木病害形成的过程涉及林木,病原和环境三方面,呈三角关系,称病害三角。
3、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病原物)引起的林木病害,可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传染性病害。
4、致病因子=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菌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5、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林木病害无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林木个体间传染,故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6、致病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水分,光照,土壤,大气,肥料,农药等。
7、林木病害的症状:受致病因子的影响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内部症状:显微镜下观察;外部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
8、坏死(necrosis):发病植物组织和细胞受破坏而死亡。
9、斑点(spot):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
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一。
包括角斑,轮斑,环斑,条斑等。
如玉米大、小斑病、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等。
10、枯死:芽、叶、花局部或大部分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等。
11、穿孔和落叶落花落果: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发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12、疮痂(scab):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发病组织上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隆起,病部较浅。
13、溃疡(canker):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
如柑桔溃疡病等。
14、软腐:若胞壁中间层光受到破坏,出现细胞离析,后发生细胞消解,则称为软腐(soft rot)。
15、幼苗根或茎腐烂后,直立死亡的称为立枯(wilt)。
林木病理学
第1章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一、林木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中,由于遭受病原物的侵害或外界环境条件的不适宜而产生的不正常现象。
如林木生长不良,林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甚至林木死亡等。
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二、林木病害的三个要素1、病原:引起林木生病的直接原因。
(1)侵染性病原:以林木为营养来源的寄生(生)物。
包括菌物、病毒、细菌、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藻类和螨类等。
✓又称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由侵染性病原引起的病害都有传染性,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不适于林木生长的各种环境因素。
✓主要为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大气因素的不适宜。
✓非侵染性病原不具传染性,故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常为侵染性病害的诱因。
2、寄主:病原物寄生(侵染)的对象。
✓对侵染病害而言,称为寄主。
✓对非侵染性病害而言,称为感病植株。
3、环境条件:病原与寄主共同生存的空间。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关系是病害发生发展的基础。
✓可人为改变环境,使环境有利于目标树种,而不利于病原物的活动,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三、感病林木的病理变化生理上组织解剖上外部形态上四、林木病害的症状1、何谓症状?◆症状:即指外部形态上所表现的异常特征。
◆病症(病征):指病原物在林木体表表现的肉眼或放大镜下可见的特征,如真菌病中产生于病部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2、症状的类型:(1)变色(褪绿):指叶绿素的形成不正常而导致的病部的色泽不正常。
✓多出现在叶部,也可出现在果实上。
✓常见的有:褪绿、白化、黄化、紫化、花叶。
(黄化,李黄化病)(紫化,杉苗和松苗紫化病)(花叶,桃花叶病)(花叶,杨树、苹果花叶病)(花叶,黄杨“花叶病”)(花叶,洒金榕“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或组织出现死亡。
✓可出现在干、枝条、叶和果实上。
(斑点、核桃叶斑病)(斑点、枇杷圆斑病)(斑点、杨树褐斑病)(斑点、梨树黑斑病)桃细菌性叶斑病(溃疡、苹果干腐病)(溃疡)(溃疡和腐烂)(腐烂、苹果腐烂病)(3)畸形:寄主细胞或组织受刺激或受抑制而生长过度或不足,引起的各种怪异的形状,如产生丛生、变形(肿大、皱缩)、肿瘤等现象。
林木病害识别—认识植物病害
• 五、通风不良 • 六、酸碱度不适宜
七、有毒物质
SO2、SO3、HCl、粉尘等引起叶缘,叶尖 枯死,叶脉间变褐—落叶,此外农药、 化肥使用不当,花木叶片常产生斑点和 枯焦脱落。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城镇注意选择抗 烟性较强的花木和树木进行绿化,改善 环境。
受病林木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病原物在受病植物上表现出来的特征
所有病害都有病状
病症出现:真、细、寄生性种子植物,寄 生藻类
植物病害症状主要类型:
病症:病状和病症
病状
变色:黄化、花叶、褪绿、斑驳、明脉等 坏死:斑点、梢枯、疮痂、焦枯、穿孔、猝倒等 腐烂:干腐、湿腐 萎蔫:生理性萎蔫和病理性萎蔫 畸形:矮化、丛枝、皱缩、肿瘤、畸形等
病症:病状和病症
病状
变色:黄化、花叶、褪绿、斑驳、明脉等 坏死:斑点、梢枯、疮痂、焦枯、穿孔、猝倒等 腐烂:干腐、湿腐 萎蔫:生理性萎蔫和病理性萎蔫 畸形:矮化、丛枝、皱缩、肿瘤、畸形等
均匀变色(黄化) yellowing
长春花黄化病
不均匀变色(碎色)
郁金香碎色病
不均匀变色(mosaic)
烟草花叶病
病 征(症)
霉状物:霜霉、绵霉、灰霉、黑霉等 粉状物:黑粉、白粉、锈粉 粒状物: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等 蕈体(伞状物)担子果 脓状物:细菌所特有 外生植物:寄生性种子植物所特有 藻状物:寄生性藻类所特有
三、植物病害病原类型及其致病类型
引起林木发生病害的原因称病原;被寄生的林木称为寄主。
(一)侵染性病原和侵染性病害
缺素识别:
6)缺Zn:小叶症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素识别:
7)缺B: 畸形果 症状在植株肉嫩组织出现
林木病害的概念
林木病害的概念林木病害是指生长在森林环境中的树木所患的各种疾病。
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它们侵入树木的组织并引发树木的生理和结构异常,从而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林木病害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问题,对树木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造成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
林木病害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林木病害包括树木的根腐病、树干病害、叶片病害以及果实和种子病害等。
其中,真菌是引起林木病害最主要的病原体。
真菌性病害通常通过孢子、菌丝等途径侵入树木组织,引发木质部腐朽、叶片枯萎、果实腐烂等症状。
病毒性病害则通过昆虫、土壤等传播途径侵入树木,并在树木体内引起各种异常现象,例如叶片发黄、生长受阻等。
此外,细菌和寄生虫也会引起林木病害,细菌性病害主要侵入树木的根部和茎部,而寄生虫则在树木上寄生并吸取养分。
林木病害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林木病害会导致大量树木死亡和枯死,降低森林的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
这会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减少森林对气候变化的缓冲作用,加剧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流失等问题。
其次,林木病害还会对其他生物造成负面影响。
林木是森林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死亡和枯萎将直接影响到以树木为食的动物和昆虫的生存和繁殖。
此外,某些林木病害也会对人类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某些真菌性病害可以传播到农作物和果树上,破坏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预防和控制林木病害是森林管理和保护的重要任务。
预防林木病害的关键是加强森林健康管理。
采取科学合理的林木配置和密度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和蔓延。
此外,加强对树木生长环境的管理,包括合理施肥、浇水、修剪等,可以增强树木的抵抗力,降低患病风险。
在疫病暴发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限制病害扩散和传播。
根据病害类型和特点,可以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进行控制。
此外,加强监测和研究工作,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和传播机制,对病害进行早期发现和预警,有助于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降低损失。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林木病害是指林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遭到病菌、虫害等生物或环境因素的侵害,导致生长缓慢、枯死、死亡等现象。
林木病害的发生规律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一、松树穴孔象发生规律松树穴孔象是松树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生活在松林中,对松树造成的危害非常大。
松树穴孔象的发生规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生季节松树穴孔象主要在春季发生,特别是3月和4月份是其高发季节。
2、气温松树穴孔象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一般在10℃以上的温度下会进入孵化期,同时繁殖也会达到高峰期。
3、林分植被密度松树穴孔象的繁殖与其宿主——松树的植被密度有很大的关系,当松树的植被密度较高时,松树穴孔象的繁殖量也会随之增加。
防治措施:对于松树穴孔象的防治,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的措施:1、松树穴孔象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2、对有害昆虫发生严重的松林,要实行定期的监测和喷药防治。
3、防治松树穴孔象的药剂应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使用,药剂要根据松树穴孔象的特性和繁殖特性来选择。
二、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规律松材线虫病主要在夏季和秋季发生,因此在这个季节要加强对松林的防治。
2、环境条件夏季和秋季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是线虫繁殖生长的适宜环境,也是线虫病的高发季节。
林分密度可以影响松材线虫的繁殖速度,当林分密度较大时,松材线虫的繁殖速度也会相应加快。
1、对于出现松材线虫病的松树应该及时的切除,以免病菌扩散。
2、加强松林的管理和疏伐,减少松树的植被密度,以防止线虫的繁殖和扩散。
3、要定期检查和清理松树树冠和树干上的树疤,及时发现和排查松材线虫病的发生。
松条斑病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这个时候松树的生长发育较快,也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
松条斑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空气湿度、温度有关,通常在夏季和秋季空气湿度较大,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3、松树树龄松条斑病的发生主要与松树的树龄有关,松树的生长速度越快,松条斑病的发生也就越容易。
林木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1.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除生物体以外的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3.侵染性病原:指以植物为趋势对象的生物,多为寄生物,主要包括菌物,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类,螨类等。
4.病变:植物受病原物侵染以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5.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6.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7.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病症的总称。
8.腐生:是指从无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的生活方式。
9.寄生:是指从有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
10.共生:指植物与微生物形成共生体,二者均可从中得益的关系。
11.菌物:是具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型,能产生孢子的生物。
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并常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
12.营养体:菌物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部分。
13.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
菌丝体指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团。
14.菌丝组织:有些菌物的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态,交织成各种形状的特殊结构,如菌核、菌索、菌膜和子座等,对菌物的繁殖,对于环境的抗性有重要作用。
15.菌物繁殖体:菌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繁殖器官,菌物繁殖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种,孢子是菌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菌物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称为子实体。
16.无性繁殖: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7.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进行繁殖的一种方式。
18.菌物的生活史:是指菌物熊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也可叫做菌物的发育循环。
19.单主寄生:在一种寄主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林木病害综合管理》课件
综合管理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制定综合管理计划 根据林木病害发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管理计划, 明确各项措施的实施时间和方法 。
总结与改进 根据监测与评估结果,总结综合 管理措施的成效和不足之处,提 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综 合管理策略和实践。
实施综合管理措施 按照计划逐步实施各项措施,包 括预防、控制和生物防治等,确 保各项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详细描述
林木病害的传播方式包括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传播等。病原在寄主植物 上定植后,会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繁殖扩展,引起病害的流行。影响病害流行 的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寄主植物的抗病性等。
02
林木病害发生的原因与机制
病原物的种类与特性
病原真菌
引起林木病害的主要真菌有锈菌 、白粉菌、炭疽菌等,它们通过 侵染林木的叶片、枝条和根部等 部位,导致林木生长受阻、变色
木霉菌等。
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安全、长 效等优点,但见效较慢,且需 要针对不同病害选择合适的有 益微生物。
在使用生物防治时,应注意有 益微生物的保存和繁殖,同时 避免与化学药剂的混用。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因子或机械手段来控制病原物的 生长和繁殖,从而预防和治理林木病害的方法。
物理防治具有无污染、安全可靠等优点,但需要针对不 同病害选择合适的物理防治方法。
改善立地条件
合理整地、施肥和灌溉,提高 土壤肥力和通气性,创造有利 于林木生长而不利于病原菌滋 生的环境。
加强林木抚育管理
合理密植、修枝整形、清除病 枝病叶等,保持林木良好的生 长态势,提高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拮抗微生物等生物 资源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实现生物防治。
林木病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病害)林木病理学:就是研究林木病害发生现象,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以及发展规律与防治方法得一门学科。
林木病害:山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得影响,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与形态上产生一系列得局部或整体得异常变化,植物生长发育明显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导致经济损失或环境破坏。
土壤寄居菌:就是指在土壤中病残体上存活期较长,但就是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得微生物。
(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与细菌)土壤可居菌:对土壤得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得微生物。
(腐霉属、丝核菌属与一些引起萎焉得镰抱菌属)全寄生: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要得所有生活物质得寄生方式。
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得寄生关系主要就是水分得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称专性寄生:只能从活得寄主细胞与组织中获得所需要得营养物质,寄生能力强。
转主寄生:真菌必须在两种不同得寄主植物上寄生生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得,称为侵染循环:就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再度发病得过程。
生理小种:病原物得种内、变种内或专化型内存在着对寄主植物得不同品种致病力不同得类群。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得病害,乂称传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得病害。
共生现象:即植物与微生物共同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得互利关系。
子实体:菌物在繁殖过程中形成得产砲结构,无论就是有性繁殖还就是无性繁殖,结构简单还就是复杂统称为子实体。
担子果:担子菌得担子着生在高度组织化得子实体内。
植物检疫:根据国家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与处理。
旨在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或扩散得一种植物保护措施。
二、填空题1、(松材线虫)检疫对象。
2、(月季白粉病)在温室比在露地更易发生。
3、苗木立枯病得病原菌(腐霉菌)、(丝核菌)、(镰刀菌)。
4、施用农药杀菌剂防止(月季绿瓣病)无效。
5、(苗木白绢病)病原菌常菌核越冬。
6、用草兰氏染色细菌,阳性反应细菌呈(蓝紫色)。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林木病害是指在林木种植和生长过程中,由于病原菌、病虫害等因素导致的树木生理、形态和功能异常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发生不仅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还会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探索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原菌的侵染规律:病原菌是林木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原菌通过自然传播、空气传播、土壤传播等方式侵入林木体内,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引起病害的发生。
不同的病原菌对于不同的林木有着不同的侵染规律,有的病害在特定的季节发生较为严重,有的病害则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容易发生。
环境条件的影响:林木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对于真菌类病害的发生有利,而干燥的环境条件则有助于防止病害的发生。
为了控制和防治林木病害,需要了解不同病害对环境要求的差异,并根据环境条件进行相应的调控措施。
林木生理状态的影响:林木的生理状态对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也有着影响。
病害往往发生在林木生长势旺盛或生理状态不佳时,当林木遭受到营养不良、水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时,其抵抗病害的能力会减弱,从而容易受到病害的侵染。
预防与防治措施:合理选择树种: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森林管理目标,选择适应环境的抗病害树种进行种植,以提高林木的抵御能力。
加强林木管理:采取合理的林木管理措施,包括修剪枝条、定期修枝、保持树木的正确造型等,以提高林木的健康状态和抗病害能力。
加强病害监测:定期对林木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防止病害的扩散和发生。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合理施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林木的抗病害能力。
合理使用农药: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但应遵循农药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注意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病原菌的侵染规律、环境条件、林木的生理状态等多个因素。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林木病害是指病原体侵染导致树木生理功能异常,表现为树木器官的病变和损伤。
病害的发生不仅对林木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了解林木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护林木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林木病害的发生规律:1.季节性发生:大部分林木病害都有发生的季节性规律。
一些真菌病害多发生在潮湿的春季和夏季;而叶斑病多发生在雨季;根腐病多发生在湿度较高的秋季和冬季等。
在这些季节,需要加强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工作。
2.环境适宜性:林木病害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真菌病害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病原体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有些适宜于湿度较高的环境,而有些适宜于湿度较低的环境。
根据不同病害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3.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病原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有些病原体能抑制其他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而有些病原体则会增加其他病原体的感染能力,促进病害的发生。
控制病害不仅要考虑单个病原体,还要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林木病害的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对病害具有一定抵抗力的品种,是防治林木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速度。
2.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良好的生长环境是预防和控制林木病害的基础。
通过加强土壤管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养分供应,可以提高林木的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定期检查和监测:定期检查和监测林木病害的发生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发现一些病害初期症状时,可以立即剪去受感染的枝条或者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控制。
4.合理施用农药:使用农药是防治林木病害的一种常用措施。
使用农药要注意选择适合的药剂和剂量,并且要遵守使用农药的标准和要求,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5.加强病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农民和林业从业人员的病害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其识别和防治病害的能力,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林木病理学整理
林木病理学整理名词解释:林木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和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局部的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病征: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征的总称。
菌物:是一类大多数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细胞核,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抱子的生物。
繁殖体:真菌产生抱子的结构(子实体)及其形成的抱子真菌的生活史: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生理小种: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
原核生物:是指无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无核膜包被,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核区的低等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菌原体等。
细菌的生物学概念:是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核,即无核仁和核膜;属于原核生物。
多数细菌是异养的。
懿:在人工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以接种点为中心的圆形或其它形状的肉眼可见的群体。
全寄生:无叶绿素,无根,从寄主吸收全部营养物质。
半寄生:有叶绿素,但无真正的根,须从寄主吸取水分和矿物质。
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机构及其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具有致病能力的非细胞生物非侵染性病害:由环境中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也称为生理性病害病程:从病原物接触寄主开始到植物表现症状的过程。
侵染循环:是指越冬的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经一定方式传播侵入后引起寄主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寄主再度发病的过程。
整个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寄生性:病原物依附寄主生存的能力,即指病原物吸取寄主营养的能力。
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的毒害能力,即病原物引起寄主发病和对寄主进行破坏的能力。
也称致病力或毒力。
浙江农林大学病理学名词解释
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的现象成为林木病害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
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两类。
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病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病害循环,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上周年发生情况,有一个或多个病程继代发生而组成的,中间由传播而连接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能力病害的流行:某种林木病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普遍而严重的发生病害三角:在病害形成过程中,这种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病情指数=100×∑(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数)。
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能力病程:从病原物接触侵入寄主开始到寄主表现肉眼可见的症状的过程称为病害的侵染过程又叫病程。
包括:侵入其,潜育期,发病期病害循环,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上周年发生情况,有一个或多个病程继代发生而组成的,中间由传播而连接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状态的分子生物病害预测:根据病害流行的规律和即将出现的条件以推测某种病害的发生时期,发生趋势,和流行程度,借以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等病害的分类: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生理小种:指病原物种、变种或专化型内形态结构相似,但对植物不同品质致病力不同的生物类群。
生活史:是病原物个体发育史,指从一个包子状态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又回到同一种包子状态的过程生物型:在遗传上完全一致的个体生物防治:广义:利用一切生物手段防治病害狭义指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杀死或一致病原物的生长发育来防治林木病害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他们一般都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孢子,他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支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殖阶段的结构。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
森林病理学名词解释林木病害:因病原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植物等)侵染或异常环境条件刺激而引起的林木生长抑制、林产品变质或减产的一种自然现象,严重时可流行成灾,导致林木大面积死亡。
森林病理学(林木病理学):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运用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研究森林植物病害的表现特征、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防治的理论和技术。
森林病害:森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其它生物的侵袭或者遭受到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导致植物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反常变化,使植株的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局部或整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的现象。
论述:种实霉烂危害:繁殖材料、林产品,降低出芽率(缺株、断行)、携带(机械混杂、表面附着、种内潜伏—核桃黑斑病,苹果花叶病)或传播病害(猝倒病)、降低产量、质量和价值(黄曲霉素),板栗干腐病、油茶炭疽病症状:1.具霉味、褐色湿腐;2.种壳或果实外皮:生长各种颜色的霉层或丝状物,少数为白色或黄色的蜡油状菌落;3.内部:成糊状,有的保持原形,只有胚乳部分有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纹,也有形状和颜色不变的。
病原:多为卵菌门、接合菌门和无性型菌物(青霉、曲霉、交链孢、匍枝根霉、镰刀菌),少数为细菌细菌:种子表面有油状或白蜡状菌落,可经种皮伤口侵入种子内部,糊化而失活。
青霉菌类:霉层中心蓝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是白色菌丝。
分生孢子梗扫帚状分枝,产孢细胞瓶状小梗,顶端产生成串的球形分生孢子交链孢菌:霉层毛绒状,褐色中显绿色(产黑色素),边缘白色。
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淡褐色至深褐色,砖隔状,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顶端有喙状细胞。
烂芽或不萌发镰刀菌:种皮上白色霉层,逐渐变为红色或蓝色,小水珠。
大(多细胞,镰刀型)、小(单细胞,椭圆至卵圆形)两种分生孢子。
不影响萌发发展规律1.侵染途径:枝叶上发生,蔓延至幼果(不影响树木健康,疏果);花器(柱头,桃褐腐病、榆花叶病)、伤口(昆虫、机械)或自然孔口侵入2.病菌基本为腐生菌,普遍存在,与种子接触很多,以孢子或菌丝附在种实表面;3.种皮受伤,种子活力低、含水量高,或贮藏温(25-27℃)湿度高、通风不良,种子携带或仓库病原菌数量过多等可使病害迅速蔓延;防治措施:1.生长期药剂防治病虫害;及时采收,避免机械、冻害损伤等;2.检疫、理化消毒;沙藏催芽时,注意消毒(5%高锰酸钾);3.低温(0-4℃)干燥贮藏(含水量10-15%),剔除坏、病和虫害种;仓库消毒,保持通风。
第二章第一节林木病害的基础知识2019春季
2、病变 生理病变— 组织病变—形态病变 林木病害与机械创伤不同。其区别在于林木病害有一个生理
病变过程,而机械创伤是往往是瞬间发生的。 3、造成经济损失
林木病害必须具有经济损失观点。美丽的郁金香杂色花是病毒侵染所 致;韭黄是遮光栽培所致,上述不但没有经济损失,而且提高了经济价 值,故不属病害范畴。
越冬结构。 6.脓状物和胶状物:细菌病害常见特征。菌脓失水干燥后变成菌痂。 7.马蹄状、木耳状物:高等担子菌的繁殖器官,发生于树木的枝干上。 * 注意:由于林木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因此只有病状,而不产生病
症。
青霉
绿霉
苹果霉污病
霜霉
锈状物
枸树锈病 (北京)
点状物:真菌的繁殖器官。
螨类;病原物是菌类称为病原菌,真菌和细菌。
非生物性病原 非侵染性病害 非传染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相互关系 (1)非侵染性病类加重后者的发生,造成伤口。如苹果腐烂病 ( 2)后者可致使林木非侵染病害的发生。
寄主(Host):遭受病原物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
第一节 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
苹果树腐烂病--小黑点
苹果炭疽病
颗粒状物
脓状物
马蹄状、木耳状物
病菌子实体
二、林木病害的症状 (Symptom)
(三)、 症状的变化
1.典型症状(typical symptom) 一种病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病性的品种上或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症状,其中一种常见症状 成为该病害的典型症状。例如TMV病毒侵染多种林木后都表现花叶症状,但它侵染心叶烟则表现枯斑症 状。
(三)林木病害的类型
(一)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木病害名词解释
1. 引言
林木病害是指影响树木健康、生长和生产的各种疾病、虫害和其他有害因素。
林木病害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常见的林木病害进行名词解释,包括根部病害、茎部病害、叶片病害和果实病害等。
2. 根部病害
2.1 根腐病
根腐病是指由真菌、细菌或线虫等引起的树木根部腐朽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根腐病有白蛉菌引起的白蛉菌根腐败、灰孢霉引起的灰孢霉根腐败等。
这些真菌会侵入树木的根系,导致根部组织坏死,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2.2 根结线虫
根结线虫是一类微小的线虫,其寄生在植物的根部,形成根结。
根结线虫会破坏植物的根系,导致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下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常见的根结线虫有黄色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等。
2.3 根霉病
根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侵害植物的根部。
受感染的植物根部会出现褐色或黑色斑点,并逐渐腐烂。
这种病害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凋萎甚至死亡。
常见的根霉病有棕腐病、红脚霉病等。
3. 茎部病害
3.1 白粉病
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茎部和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末样斑点或覆盖层的一种疾病。
这种真菌寄生在植物表面细胞上,通过吸取植物体内养分而生存。
白粉病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导致叶片枯黄、干燥和早期脱落。
3.2 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一类真菌引起的茎部和果实上出现黑色小斑点或溃烂的一种病害。
这种真菌通过植物的气孔或伤口侵入,寄生在植物组织中并分泌毒素。
炭疽病会导致植物组织坏死,影响果实的发育和品质。
常见的炭疽病有柑桔黑星病、苹果黑星病等。
3.3 溃皮溃脱
溃皮溃脱是指植物茎部出现裂口、鳞片脱落和组织坏死等现象。
这种茎部损伤可能由于机械创伤、寒冷、干旱或感染了真菌等因素引起。
溃皮溃脱会导致植物茎部受损,从而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进而影响整株植物的生长。
4. 叶片病害
4.1 黄化病
黄化病是指植物叶片出现黄色或白色变化的一种病害。
这种病害可能由于养分缺乏、土壤贫瘠、光照不足或真菌感染等因素引起。
黄化病会导致叶片的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2 锈病
锈病是由一类真菌引起的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斑点或锈色孢子堆的一种疾病。
这种真菌寄生在植物组织中,通过形成孢子堆进行生殖和传播。
锈病会导致叶片凋萎、干枯和脱落,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株植物死亡。
4.3 晚霜
晚霜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一种叶片病害。
晚霜在高湿度和低温条件下最为活跃,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和种子传播扩散。
晚霜会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白色霉层,导致叶片枯黄、凋萎和脱落。
常见的晚霜有小麦晚霜病、马铃薯晚霜病等。
5. 果实病害
5.1 腐烂病
腐烂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果实腐败的一种疾病。
这种真菌通过果实表面的伤口或裂缝侵入,分解果实组织并分泌毒素。
腐烂病会导致果实变软、变黑、发臭和脱水,严重时会导致整个果实腐败。
5.2 果斑
果斑是指果实表面出现的不规则形状的斑点。
这些斑点可能由于真菌感染、细菌感染或虫害等因素引起。
果斑会导致果实外观受损,影响果实的市场价值和食用品质。
5.3 果蔟枯萎
果蔟枯萎是指植物果实发育过程中出现枯黄、干枯和早期脱落等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由于干旱、高温、病菌感染或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
果蔟枯萎会导致果实无法正常发育和成熟。
6. 结论
林木病害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根部病害、茎部病害、叶片病害和果实病害是常见的林木病害类型。
了解这些病害的名称和特征,有助于及时识别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森林健康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