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原创】《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以及物质的分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身边的物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基本性质,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需要在本节课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充满好奇,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能够对身边的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现象的探究能力;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分析身边的物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认识和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的分类,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难点:对身边物质进行分类,运用分类方法分析物质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运用分类法,让学生对身边的物质进行分类,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固体、液体、气体样品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你们认识的物质有哪些?”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物质的分类,展示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科学《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三套)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单元的第一课。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在单元教学中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同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蜡烛1根、小纸片一张、多媒体课件等学生:蜡烛、打火机、纸、记录纸、剪刀等各一份。
【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1、同学们,我们教室有很多物体,我们具体来看其中一种:桌子,你能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木头)2、科学上,把像木头这样,做成物体的东西叫做物质。
(多媒体展示)其实,在教室中就存在很多的物质,能举几个例子吗?(塑料……)3、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你们说到的这些物质,都能被我们看到、摸到,它们都实际存在。
(副板书:物质:实际存在)4、其实在我们教室里还存在一种物质,同学们没有提到,虽然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它,但它却是实际存在的。
(可提示学生:我们呼吸需要它)5、空气、电、光、火、声音它们也是物质,虽然这些看不到、摸不到,但它们是实际存在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具有前瞻性和铺垫性。
在这一课中,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并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理解物质是实际存在可直接观察的和间接观察到的东西,让学生得出“物质”的概念,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
通过举例例证和观察,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比较不同变化的相同之处,一种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另一种是实质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新的东西。
通过归纳,最终得出物质都在变化。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
重点通过对两种变化活动的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体会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但形式是多样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变化的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空气、声音、火、电等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
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如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等常见的现象。
但学生对这些现象了解,却不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1.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1.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案标题: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物质的性质。
3. 知道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4. 领会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的观察、描述和比较。
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实验材料:水、冷水、冰块、热水、透明玻璃杯、塑料袋、铁块、塑料块、石头、树叶、粉末状物质、蜡烛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物质的思考。
Step 2:呈现(10分钟)通过观察和描述身边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分类物质,并带领学生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Step 3:探究(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1. 实验一:观察不同状态下的水的变化。
2. 实验二:观察铁块、塑料块、石头和树叶在火焰下的变化。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4: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关系。
Step 5:总结(10分钟)总结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6:拓展(5分钟)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物质的性质。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实践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入、探究和巩固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通过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描述和比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拓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以及物质的性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物质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但部分学生对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多样性,认识不同的物质。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2.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固体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烧杯等。
3.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你们知道身边的物质有哪些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介绍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利用物质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分类和性质的重要性。
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知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火柴(或打火机)、蜡烛、A4纸(打印过的纸也行)、塑料杯(或易拉罐)、剪刀、美工刀(或钉子)、冰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展示PPT:我们看到的蓝天、白云、河流、湖泊、山石、建筑、大树、小草都是物质构成的,甚至我们自己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引出问题:我们使用的电,看到的光、燃烧的篝火、听到的声音也是物质吗?引发学生思考,并确认这也是物质的。
这些能够直接观察到事物是物质的。那么我们看不到的电磁波,X光是物质吗?
是的。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这些物质,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的仪器间接的观察到它们,并能够对这些物质进行研究,进行测量。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的,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观看,思考,
认可世界是物质的。
通过能看见可触摸的实际物体引入物质。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
重点
确认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物质。
教学
难点
观察描述各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受,认可有些物质是看不见的。
教学
七课堂评价
学生完成自我评价
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回顾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能直接观察到的物质
能间接观察到的物质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还有很多人们不知道的物质
有些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慢
物质总是变化的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还有很多变化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橡皮泥、蜡烛、纸、铁钉、教学设计: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老师一进咱们班就看我们班同学个个面色红润,神采奕奕,这个假期肯定吃过不少好东西吧?来!告诉老师,都吃过哪些好东西。
同学们吃过的好东西还真多啊,谁知道,我们平时所说的“东西”一词在科学课里叫什么吗?板书:物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我们身边的物质》。
投影:我们身边的物质2.现在请同学们转转你们的小脑袋,睁大你们的眼睛,说说看咱们教室里都有哪些物质?生大多举能直接观察的物质。
3.展示图片:空气、光、电等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问学生这些是否是物质。
光是物质,我们可以直接触摸到,也能看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能直接触摸到,只是不能感觉到,来我们一起来感觉下空气的存在,也是实际存在的;咳嗽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它可以看作是振动的物体,它也是实际存在的。
4.PPT总结:能直接观察到的和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二、物质是在变化的。
今天老师带来了八种物质,请同学们打开实验盒,说说看是哪八种物质?(方形橡皮泥、圆形橡皮泥、蜡烛、烧过的蜡烛、白纸、纸飞机、未生锈的铁钉、生锈的铁钉)这八种物质还是四对“兄弟”呢!想想,谁和谁是“兄弟”关系?把他们放在一起说说理由。
我们来认识实验记录表,列一是四对物质,列二写从A物质到B物质改变了什么,列三从A物质到B物质产生了什么,B物质比A物质多出来的就是产生的。
请每组同学认真观察,填写表格。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体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体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物质体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物质体的不同形态和性质。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认识物质体的改变和转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体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形态的物质体,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3. 物质体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重量等。
4. 物质体的改变和转化,如溶解、熔化、冻结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引入本课主题,让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
物质体是什么,并提出问题。
2. 知识讲解
讲解物质体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不同形态的物
质体,并探讨它们的性质。
3. 实验活动
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物质体的
改变和转化。
例如,将固体糖溶解在水中,观察糖的颗粒是否消失,引导学生讨论糖溶解的过程和结果。
4.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整理物质体的不同性质和形态,以及物质体的改变和转化规律。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质量和实验结果来评价学生对物质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拓展延伸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物质体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编制实验报告或展示作品,拓展对物质体的深入理解。
六、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反思,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总结和改进。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1)_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1)_教师教育教学材料《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目标: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能力目标: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德育目标: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简介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分组材料:纸、火柴、蜡烛、镊子、白糖、烧杯、搅拌棒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快乐预习:(激趣)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录播教室,有哪些物体?我们的校园呢?有哪些物体?二、快乐参与:1、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讲述: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那你们刚才发现的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呢?(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那有没有用眼睛观察不到的但又实际存在的呢?像空气这种就是属于间接观察到的物体。
讨论:空气它实际存在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学生交流,汇报:谈话:同学们用间接的方法可以观察到空气的存在,老师也有一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讲解过程)提示:注意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什么?像空气这种就是属于间接观察到的物体。
(出示课件)物质的概念:像这种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或者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大的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三、快乐探究合作探究一:1、玩气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气球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没有一些物质变成了另外的一些物质,和原来的自己有点不一样了?2、火柴燃烧:观察火柴发生了哪些变化?黑色的物质和红色的物质是同一种物质吗?有没有一种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呢?你能举一个例子吗?(物质总是在发生变化)三、合作探究二:让物质发生变化谈话:同学们你能想出什么方法下列这些物质发生变化?1、小组讨论: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的办法使这些物质发生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活动1:物质在变化1、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那么,物质本身会发生变化吗?◆烧饭的时候,米变成了饭;◆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下雨过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自然界的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说明物质会发生变化。
2、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如,兔子跑得快,乌龟跑得慢。
植物的生长是缓慢的,岩石风化为沙子更是缓慢的。
3、我们还能说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吗?4、观察与讨论(1)展示图片:把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这两组物质发生了怎样变化?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易拉罐被压扁,形状发生改变;易拉罐本身没有变化,还是易拉罐。
水结冰,状态发生改变;水结冰后,冰是水的固态变化。
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5、观察与讨论(2)展示图片: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组物质发生了怎样变化?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火柴燃烧,产生气体、发光发热、有烟,颜色变黑。
火柴燃烧后,已不再是火柴,产生新的物质。
铁钉过一段时间后,由银白色变成黄褐色,即铁锈。
铁钉具有磁性,铁锈没有磁性,它们不是同一物认真听列举回答填写表格回答物质是在变化的。
有的产生新物质,有的没有。
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
质。
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6、世界有不变的物质吗?岩石、房屋、马路,它们也在变化吗?明确:岩石会风化为沙,房屋会剥皮裂缝,马路会隆起、塌陷、断裂,它们也会发生变化。
世界上没有不变化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是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有的是人为的。
二、活动2:让物质发生变化1、我们有哪些办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一根铁丝、一杯水、一张纸、一支蜡烛明确:一根铁丝:弯、折一杯水:加热、冷冻一张纸:撕、折一支蜡烛:燃烧、折断2、下面的几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铁丝弯曲、折纸飞机、一杯水加热、蜡烛燃烧明确:铁丝弯曲和折纸飞机,形状、大小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简介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手工纸、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粉笔、白纸、蜡烛、铁片演示材料:自制简易天平、酒精灯、课件(教材相关内容),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让我们每人准备一张手工纸,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张手工纸进行一次小小的折纸比赛,有没有兴趣?(讲述比赛要求:1、请同学们在一分钟之内自行设计一种你喜欢的折纸作品,做好后放到展台上。
2、看谁的作品设计的最好,用时最短,谁就获胜)听清楚了吗?好现在开始)同学们自行活动,教师计时(3、2、1停)。
师:评价学生们的表现谈话:同学们刚才用纸制作了这么多种物品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周围,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学生汇报:小结: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物体,而且这些物体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实际存在的,我们把这些实际存在的物体称为物质。
关于物质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发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物质方面的知识,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揭示课题:(板书:1、我们身边的物质)二、学习新课:1、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实际观察到的物体是物质,那在教室里有没有我们观察不到的物质呢?(预设:空气)讨论:空气它实际存在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学生交流,汇报:谈话:同学们用间接的方法可以观察到空气的存在,老师也有一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单元,本单元主要通过学生身边的物质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本单元共包含3课时,分别是《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探究物质性质、组成和变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物质的认识,提高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质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的微观组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物质样品、实验仪器等。
2.教学课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物质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内容,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加深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重要性。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旁的物质教课内容:六年级义务教育版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旁的物质。
【教课目的】: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老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剖析、概括、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剖析。
2.经过组内对照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课要点】能经过详细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课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课准备】教师:纸杯、一杯水、火柴 1 盒、铁生锈图片、回形针、小纸片、粉笔、多媒体等。
学生:回形针、纸、粉笔等。
【教课过程】一、导入课题:我们身旁的书、笔、衣服、树、昆虫等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吗我们直接或间接察看到的实质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世界是由物质所组成的。
二、物质在变化(一)有些物质变化后仍是本来的物质1.出示一次性纸杯,把它捏扁,问纸杯发生了哪些变化?(形状、体积)2.出示一杯水,问水结冰后会发生哪些变化?(状态、形状、大小)3.比较这两种变化的同样之处:形状、体积、状态、大小等变化,(仍是本来的物质)。
(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1.取出两根火柴,把此中一根折断,另一个点燃,问这两种变化同样吗?2.哪一种变化跟纸杯变形和水结冰的变化相像?3.火柴折断和火柴焚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样的地方?前者:不过形状、体积、状态的改变;后者已不是火柴了,生成了新的物质“炭” ,并发光、发热了。
4.再出示铁生锈的图片,请学生谈谈这是属于哪一种变化?5.它的变化跟火柴焚烧的变化有什么同样点?不同点?(都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个迅速、强烈,一个迟缓、轻柔)6.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大家:问房子会变化吗?跟哪一种变化相像?岩石会变化吗?跟哪一种变化相像?公路会变化吗?跟哪一种变化相像?7.小结:因此世界上的全部物体都在发生变化。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世界的物质都会变化,你有哪些方法让回形针、纸片、粉笔、蜡烛发生变化?2.分组实验:如何使物质发生变化?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分组做回形针、纸张、蜡烛、粉笔的实验,自己着手使物质发生变化。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以及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物质,并能运用物质的性质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概念,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物质分类和物质性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知道常见的物质有哪些。
2.让学生掌握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分类的概念和特点。
2.物质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分类和性质的课件。
2.实物模型或图片。
3.实验器材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物质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以及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性质。
4.巩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物质性质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运用物质性质的例子。
教师点评并引导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material properties in dly life.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有哪些,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认知,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物质。
但他们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物质的分类意识也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性质,并培养他们分类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物质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进行分类。
2.难点:理解物质性质的概念,掌握分类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样本: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糖、铁等。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称等。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物质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物质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这些物质的性质,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盐是白色固体,糖是有甜味的固体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物质的性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在我们身边的无处不在,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材以生活中的物质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观察物质性质、分析物质变化方面,学生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物质,但缺乏系统地认识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认识到物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掌握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能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物质的变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管等。
3.准备课件,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物质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种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物质的特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外观、质地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如:铁生锈、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等。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物质有哪些基本性质?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固体、液体、气体;有颜色、有气味、有味道等。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 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由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组成,具有铺垫的性质。
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物体,本课设置三个部分的教目标并不是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学情分析】: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直观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很难分清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会用科学的知识,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苹果、课件。
学生:纸、蜡烛、火柴、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预设3 分钟)1、出示实物苹果,引发学生兴趣,讲解物质的定义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的周围,有哪些是和苹果一样能直接看见的物质呢?(沙发、桌子、椅子等)3、我们刚才说的这些物质,都是可以看的见、摸的着,除此之外像空气、火、声音、电、光等,它们也能被我们感受到,说明它们都是存在的。
所以在科学上,我们把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只要是实际存在的东西,都叫做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第一课,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因此,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本课也并不要求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课中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观察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观察起来很容易理解,但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
很难分清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重点、难点
物质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但是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学生接受起来会有难度,物质都在变化,而且变化存在着相同和不同,学生很难分清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因此确定重点为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难点为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思路
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
在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中我会采用示范小实验的方法,先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不被我们直接观察到但是实际存在我们身边的物质,攻克这一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后,让学生在去总结我们身边能够直接观察到得物质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物质在变化”在这第二部分中先提出问题“我们身边的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吗?”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明了的总结出我们世界的物质是在变化的,并能分析出有些物质是怎样变化的。
在理解物质是在变化的这一知识点后,进一步通过实验、观察、对比、总结出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第三部“让物质发生变化”中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带着“我们有哪些方法使这些物质发生变化?”这一问题,将准备的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最后进行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玻璃杯1 水槽1 塑料袋1
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易拉罐1 火柴 1盒铁钉1 生锈的铁钉1 纸张1 水1杯平盘1 蜡烛1 镊子1 铁丝1
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导入
教师:上课之前,我先给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演示:把一纸团塞进玻璃杯底部,然后将玻璃杯竖直扣入水中,请同学们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呢?
学生猜测,教师将玻璃杯竖直从水中取出,拿出纸团并伸展开,纸团还是干的。
教师提问:将玻璃杯扣入水中后,纸团为什么没有湿呢?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空气的存在,玻璃杯中空气占据了空间。
进一步用塑料袋实验演示空气占据了空间,所以空气也是物质)
教师:空气尽管是看不见摸不到,但确实是实际存在我们身边的物质。
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是否会发生变化?物质变化是否有规律呢?今天我们就先来探究一下《我们身边的物质》
板书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
二、师生互动新课
活动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教师:刚才我们通老师演示的实验总结出了有些物质是不被我们直接观察到的。
比如像空气这种物质,那除此之外,火、声音、电、光,他们是物质吗?
学生讨论(学生对这些物质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引导学生从他们产生的原理和本质上进行理解)
教师:那构成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还有哪些物质呢?
学生讨论(实际存在,被我们直接观察到得物质)
教师学生总结:我们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活动二:物质在变化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构成我们世界的物质是一成不变得吗?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下面的例子。
(展示课件:公路的变化、房屋的变化、岩石的变化、人生长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
学生分析充分理解
教师总结:构成世界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一)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教师:物质世界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请同学们通过动手实验分析下面的实例。
学生实验:把易拉罐压扁,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改变了物体的材料?
学生交流讨论(这些变化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改变构成物体的材料,即没有产生新物质)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一杯水结冰后放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讨论:(体积、形状、状态、温度······)
教师:刚才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变化的速度是否一样?
学生交流:(以上两个变化都没有产生新物质,水结成冰的速度慢一些。
教师总结:刚才的试验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教师:还有什么物质发生了变化呢?让我们在来做实验看看吧。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火柴燃烧和生锈的铁钉,思考问题,1火柴燃烧它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没有? 2铁与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
教师:这两种物质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师生总结:(产生了新的物质)
比较以前两个实验,这两个实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变化速度的差异
师生交流小结:物质变化的形式是不同的,有些物质的变化只是形态、大小、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产生。
有的物质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变化的速度也是不同的,有的速度慢,有的速度快。
活动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会变化的,变化的状况是不一样的,那么怎么让物质发生变化呢?
学生动手实验用什么办法使一根铁丝、一杯水、一张纸、一支蜡烛发生变化?
学生交流填充实验记录表
师生总结: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物质的变化只是形态、大小、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产生。
有的物质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变化的速度也是不同的,有的速度慢,有的速度快。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回顾总结
科学素养拓展
课后观察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质在发生着变化,又是以什么形式在发生变化的。
和小伙伴们一起来进行探究吧。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