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郑和七下西洋壮举

关于郑和七下西洋壮举

关于郑和七下西洋壮举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1431年(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郑和七下西洋郑和(1371-1433),原名马三保。

出身云南咸阳世家,明朝伟大的航海家。

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军进攻云南。

10岁的马三保被掳入明营,受宫成为太监,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为朱棣立下战功。

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1431年(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为了扬明朝天威,也有说是寻找建文帝,但我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借助宣扬国威,来暗中寻找建文帝,听说建文帝在变乱中逃到了海外,朱棣便出此策略。

真正目的也只是开始目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则是为打通到欧洲的海上贸易航线,和西方航海大发现时期寻找中国、印度是同一个目的。

下西洋的过程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由大小船只百余艘,人员27800余人组成。

从明永乐三年 1405年至宣德八年 1433年 ,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航程之远、历时之久、船舶数量之多、吨位之大、船员之众多、组织之严密、造船和航海技术之先进,均是当时世界之最,为中外航海史之壮举,远在欧洲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之先。

第一次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 1405年7月11日 ,明成祖朱棣下旨,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

他与王景弘率领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江苏太仓刘家河编队集结出海,驶向福建长乐县太平港驻泊,等候东北季风到来。

冬天,郑和率船队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出洋远航,经南中国海域,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归仁,然后到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旧港、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

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古典文学

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古典文学

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古典文学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

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

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

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

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

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

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七下西洋纵全局图:郑和,郑和本姓马,回族。

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

以后在一次混乱中,郑和被抓入宫中作了宦官。

靖难之役里,翻开宫门,辅助朱棣,率大军攻入皇宫,颠覆了朱允炆政权。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他郑姓,人称三宝太监。

为了增强同国内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差遣郑和下西洋。

1405 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浩浩大荡地出发。

郑和下西洋,船队抵达占城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带领臣民敲鼓奏乐相迎。

我国人民有很多到南洋去的,他们大多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贫困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

下西洋后,华侨的人数多了。

在爪哇有个地方,原是一片沙岸,以后上千家的华侨去那边经营后,变为了沃壤良田;当地人也到那边经商,于是那边渐渐繁华起来,后更名新村,至明朝后期,到那边的华侨也有两三万人。

在菲律宾的吕宋岛,本来那边也很穷,以后郑和下西洋,三四万的华侨也迁徙到那边,把中国的先进技术都传到了吕宋,让吕宋和明朝的文化得以互相流传。

那时吕宋的人们,本来用蕉叶做食器,华侨把中国的瓷器带到吕宋后,吕宋的人们才开始用瓷器吃饭、饮水。

进而使得吕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起来。

听说,那时爪哇的市场上,还用着明朝的钱币。

郑和下西洋,抵达满剌加,同满剌加进行贸易活动和经济沟通,和满剌加结下了深沉的友情。

满剌加的国王、王后先后到达 1南京、北京,随行人数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还盛情招待,赠予很多礼物,并把他们的礼物陈设在文华殿里。

那时,南洋的浡泥、苏禄等国王、王后也先后到达南京和北京,他们有的随行航员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浓情招待,并赠予很多礼物给他们,将他们的礼物陈设在文华殿内,舍不得用。

有好多外国使团都是伴同郑和船队来访的,并且跟从郑和船队归国。

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过三宝垄,还在河边扎营。

随之而来的华侨,定居在郑和扎营的地方,称那边为“三宝洞” 。

当时居民向三宝洞迁徙的愈来愈多,渐渐形成兴盛的海港商业城市。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简介 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简介 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郑和下西洋简介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导语: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

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

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

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

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

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以长兄之长子马文铭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候,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

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生活常识分享。

郑和下西洋的七次时间及简介

郑和下西洋的七次时间及简介

郑和下西洋的七次时间及简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

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

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郑和下西洋内容总结

郑和下西洋内容总结

郑和下西洋1. 背景介绍郑和下西洋是指宣德七、八年(1421-1422年)中国明朝官员郑和率领的“七下西洋”船队,以及在之后数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为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曾在15世纪具有强大的海洋实力和远洋探险能力。

2. 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观点2.1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开拓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丝绸生产和贸易的国家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获得丰富的利益。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巩固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将中国的繁荣带到了更广阔的海洋世界。

2.2 抵达遥远的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先后抵达了东南亚、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岸等地。

他们与各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进行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郑和船队的存在和活动为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2.3 展示中国的实力和荣耀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也是明朝统治者展示中国实力和荣耀的手段之一。

船队庞大的规模和豪华的装备以及郑和本人高贵的地位和尊严,向世人展示了明朝强大的国力。

这不仅让其他国家对中国畏惧,也拓宽了明朝的外交渠道。

3. 郑和下西洋的关键发现3.1 发现地理位置和海洋路线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让中国人首次探索了东南亚、印度次大陆、非洲东岸等地的地理位置和海洋路线。

他们的航线将中国与这些地区联系在一起,为后来的贸易和往来奠定了基础。

3.2 探索贸易机会和资源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的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中国通过贸易获得了丰富的商品和资源,也将中国的商品和文化带到了这些地区。

郑和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4. 进一步思考4.1 对中国海洋实力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标志着中国的海洋实力和远洋探险能力,在当时是世界上少有的。

然而,在陆地上的冲突和内斗使得明朝的政策转向封闭,之后中国的海洋实力逐渐减弱。

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值得中国今天反思和借鉴,重新发展自己的海洋实力。

郑和下西洋简短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简短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简短的历史故事郑和,明朝时期的一位伟大航海家,相信很多人都对他有所了解。

他以船队下西洋闻名于世,开创了中国远洋航海的新篇章。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郑和下西洋的简短历史故事。

郑和是明朝宦官,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海员,这也为他的航海生涯奠定了基础。

郑和年轻时,曾经随父亲在南海一带航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后来,他被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选为宦官,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次航行是在1405年,当时他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船队,由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这次航行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实力,也增强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

在随后的几次航行中,郑和带领船队访问了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

他们在这些地方交流、贸易,并且也向当地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

郑和的船队不仅仅是商业使命,更重要的是交流和友好使命。

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活动之一。

他的船队规模庞大,船只装备精良,并且他们还携带了大量的货物和礼品。

这不仅展示了中国的财富和实力,也传递了明朝对外交往的愿望。

郑和航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巩固和拓展明朝的国际关系。

他在航行过程中,与当地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且签订了一系列的友好条约。

这为明朝的外交政策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然而,郑和的航行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他的最后一次航行中,船队遭遇了暴风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另外,一些人也对他的航行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浪费资源和人力的行为。

因此,郑和的航海活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质疑。

郑和的航行活动在当时对中国影响深远。

他的航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财富和技术,也丰富了中国人的视野和知识。

郑和本人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受人尊敬和仰慕的人物。

他的航行活动不仅仅是一段简短的历史故事,更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段重要篇章。

通过郑和的航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古代就具备了强大的海洋实力和远洋航海能力。

郑和七次下西洋分别是什么时候_关于郑和下西洋是什么时候

郑和七次下西洋分别是什么时候_关于郑和下西洋是什么时候

郑和七次下西洋分别是什么时候_关于郑和下西洋是什么时候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比较重大的事件之一,那你知道郑和总共下了几次西洋吗?分别是什么时候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目录郑和下西洋的简介郑和总共七次下西洋,时间分别是: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乙酉) 34岁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1407年10月13(永乐五年九月十三丁亥) 36岁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乐七年己丑) 38岁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乐十一年癸己) 42岁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丁酉) 46岁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十九年辛丑) 50岁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辛亥) 60岁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返回目录郑和的生平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

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

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

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

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

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自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受朝廷派遣,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友好和平交流。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1405年到1433年,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逝。

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东海,称为涨海。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1、中国唐宋元朝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2、永乐帝朱棣宣扬大国国威,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

3.中国的元朝的远洋贸易传统,元朝时中国的远洋贸易非常发达,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为后来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础。

4.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能够调动力量办大事[3],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军事力量保障;5.郑和船队上的海员、明朝军队士兵、翻译官等人的共同努力。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指的是从1405年-1433年(即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由郑和带领大规模的船队,前后七次出使西洋,抵达了亚非大陆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海上活动。

1405年7月11日(即明朝永乐三年六月十五),郑和率队从福建省长乐县五虎门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

前后七次航行中,郑和及其船队到达过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暹罗(今泰国)、苏门答腊、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锡兰山(今斯里兰卡)、东非等国家或地区,经历了古里建碑、捉拿海盗、布施锡兰佛寺、建立官仓等重要事件,不仅带回了奇珍异宝、香料药品、异国动物,还发展了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维护了中国与邻国的友好关系,是中华民族对外关系史中的重要篇章,标志着明朝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郑和下西洋是当时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队伍规模最庞大、航行范围最广的海上活动,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开创了世界航海的新纪元。

郑和下西洋简短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简短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简短的历史故事一、引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始。

本文将简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带领读者领略这一伟大的航海事件。

二、历史背景明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政治稳定,国力强盛。

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三、经过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庞大,据史书记载,船只数量多达200余艘,人员达27800余人。

船队航行的路线包括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

在出使过程中,郑和船队不仅进行了外交访问,还进行了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四、影响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了中外交流与合作: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友好关系,扩大了中外交流与合作。

通过此次航海事件,中国了解了更多海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同时也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2.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事业的里程碑,为后来的航海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

此次航行不仅探索了新的航线,还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3.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贸易往来,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此次航海事件不仅开拓了海外市场,还扩大了中国的出口贸易。

4.丰富了中外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代表,更是文化的使者。

在出使过程中,郑和船队将中国的文化、科技、艺术等传播到海外,同时也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优秀元素,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对全球历史进程的影响:郑和下西洋对全球历史进程产生了影响。

此次航海事件不仅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始。

它反映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智慧,对于推动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6.对后世航海家的激励: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域。

他的航行经历成为了许多探险家追寻的目标,他们沿着郑和的航线继续前行,不断开拓新的海域,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十一.郑和下西洋概述

十一.郑和下西洋概述

1.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 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 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 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 西洋。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 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 百多人。 2.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 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 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 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 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 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 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 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 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 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郑和 郑和(1371年 - 1433 年),原名马三保,回 族人,中国明代航海家、 外交家。1405年7月11日 开始,中国明朝皇帝朱 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从 太仓出发,出使西太平 洋、印度洋沿岸国家, 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 一生七次下西洋,于 1433年返航途中逝世, 葬于印度西海岸城市古 里。
郑和七下西洋简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 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 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郑和下西洋路线 图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 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5.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 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 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 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 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 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 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 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 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 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 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 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 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 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 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 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历史故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历史故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历史故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去过爪哇岛、苏门答腊岛、苏鲁岛、彭亨岛、镇拉岛、古里岛、暹罗岛、阿丹岛、天房岛、祖法尔岛、胡鲁木斯岛和木瓜都州等30多个国家,甚至非洲东海岸、红海和麦加,还可能去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

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西进”的定义:明朝初期,婆罗洲和文莱是边界。

东方被称为东方海洋,西方被称为西方海洋。

因此,在过去,南海和南海西部在明代被称为东方海和西方海,暹罗湾的海被称为上升海。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6月15日,他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于永乐五年(1407年10月2日)9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第二次航行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份航行者数据包含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9月(1409年10月),姚光孝、费欣、马欢等人从太仓刘家岗起航。

他们抵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

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参观了西兰山。

永乐九年(1411年7月6日)6月16日,他们回家了。

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一年(1413年11月)11月出发,在翻译马欢的陪同下,绕过阿拉伯半岛,第一次航行到东非的马林迪。

永乐十三年(1415年8月12日)7月8日,他回国。

同年11月,马林迪特大使来华献上“麒麟”(长颈鹿)。

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一、基础资料中文名:郑和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昆阳朝代:明朝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二、郑和的光辉事迹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线路图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三、郑和七下西洋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公里。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

何况他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随着历史的推移,一些名留青史的人物也随之被人们所传颂。

他们不仅有着顶尖的智慧和出色的胆略,更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在众多名人中,郑和便是一个被历史所铭记的名字,他通过七次下西洋,让中国的文化和科技在海外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重要一笔。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一、谁是郑和郑和,明代成化年间著名航海家、远洋船队司令,他于1368年出生于南京市江宁区,曾被明成祖朱棣封为“三宝太监”之一。

他是下西洋的总统领导大军战功显赫,是一位传奇航海家。

自小年少便成为宫廷太监,19岁即成貂婵翁,当时的性别是不能与外界接触,所以成为太监被视为是一个富有前途的方向。

郑和很年轻就承担起了宫廷内大量重要职务,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和形象。

他聪明过人,勇猛无畏,得到了明朝皇帝的信任和赏识,郑和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一位备受称赞的航海家。

二、每一次下西洋的意义郑和家族是海商。

他们可能属于古代中国海上最具实力的商业家族。

15世纪初,中国交际的中心自东京迁至南京,随后南片鼎盛时代诸多工匠、商人迁入南京;此外,明代政治相对稳定,海盗也稍有影响,中国自然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民生也日益富足。

实际上,郑和七下西洋的意义十分深远。

他率领中国船队走向亚非欧三洲,为中国的贸易和文化传播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第一次下西洋是为了庆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第二次下西洋是为了祭拜在越南领海遭遇海难死去的永乐帝朱棣儿子振荡王;第三次下西洋是为了维护边疆,威慑日本、暴发后的第四次代表了中国向中亚地区开展贸易的决心;第五次下西洋是赴尚比亚为当时的大君波查判司资助,第六次下西洋是为了结盟锡兰(斯里兰卡),其意义更多是为了表达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巨大文化交流,最后一次下西洋则是为了充实明永乐年间的马群和特产等国家财产。

通过这些下西洋,郑和实现了中国、东南亚、印度、非洲、欧洲等地的文化及商业交流,开辟了中国海上贸易之路,此举充分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光辉,在世界海权的声势上更加盛大辉煌。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郑和,大家都不陌生。

下面小编就具体给大家讲讲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以下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四零五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率领两百多艘由两万多人组成的海船访问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国家。

每一次,郑和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总共航海七次。

在最后一次,郑和在船上生病过世。

民间故事集将他的航海经历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这七次的航海,郑和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古里、天方等。

最远到过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而且也很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的时候,爪哇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地盘被西王占领。

郑和带领的船队来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误认为是派来援救东王的,于是大概有一百多号人被西王所杀。

郑和部下的其他军官都认为将士们的血不可白流,欲向西王宣战。

爪哇事件之后,西王非常害怕,派使者前去谢罪,欲用黄金赔罪。

总体来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损失了那么多人,按照常理一定要开战才对。

但是郑和知道这是一次误杀,化干戈为玉帛,用和平的态度处理这件事。

明朝也决定放弃西王对他们的赔偿,西王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恩,从此两国之间和睦友好。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无非是宣扬国威,但也有人说,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之一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不管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交流的影响非常深远。

明朝郑和几次下西洋关于郑和几次下西洋的问题,郑和实际上一共下了七次的西洋。

第一次下西洋是发生在1405年,也就是永乐三年,郑和从南京的龙江港出发,在永乐五年的时候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是发生在1407年的10月也就是永乐永乐五年九月份,他这次下西洋经过了好几处地方,有文莱、泰国、印度等地,还在锡兰山把佛牙带回来了,最终在1409年回国。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经历是从太仓刘家港出发的,这次随同的人有姚广孝、马欢等人。

他们到达了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在回国的路上再次拜访了锡兰山,于1411年的7月回国了。

郑和下西洋之目的文献综述

郑和下西洋之目的文献综述

郑和下西洋之目的文献综述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三宝太监郑和奉命七次出使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600多年过去了,关于当初郑和缘何七下西洋的争论在学术界上至今没有定论。

大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寻建文帝、宣扬大明国威、维护明成祖统治地位、发展海外贸易、出于军事需要巩固王朝统治等几个方面。

关于这个问题,许多中外著作中都曾提到过,例如张廷玉的《明史.郑和传》1、夏燮的《明通鉴》2、以及日本学者上杉千年所著《郑和下西洋》3、法国作家伯希和所著的《郑和下西洋考》4、多米尼克·勒列夫尔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新著《启蒙之龙》和西澳大利亚海洋博物馆海洋历史主任莎丽·梅的《中国海路贸易及郑和下西洋对现代历史的影响》的报告等等。

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是想通过归纳整理,将几种学术界热议的猜想呈献给大家,以供大家能够在相对方便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目的一:寻建文帝。

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并于建文四年六月攻下帝都应天称帝,是为明成祖。

同时,建文帝失踪。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

越八日,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

然葬地所在,后无闻焉。

或曰帝由地道出亡,其后滇黔巴蜀间,皆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世遂以帝为逊国云。

”5所以许多人猜测,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不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呢?《明通鉴》中记载:“建文帝之出亡也,有言其在海外者,上命和踪迹之。

”6同时,《明史》中也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正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7当然,在封建时代来说,朱棣通过这种不符合封建礼法的手段夺取帝位内心多多少少是会有不安的,如果其侄儿朱允炆尚在人间的话,那么自然会对其帝位构成威胁。

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范文

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范文

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范文第一篇: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范文郑和下西洋有关问题的研究综述社会学院092邵雅琴09161205摘要:郑和的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是空前绝后的。

它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绝无仅有的。

郑和下西洋充分展现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强盛,同时也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

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关键词:身世动因目的意义江苏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本文就郑和下西洋的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郑和的身世及思想文化云南晋宁昆阳是郑和出生和少年时期成长地。

云南民族大学谢本书教授认为,郑和特定的家世、自然环境和少年的活动,对他后来的航海事业有相当影响。

云南大学朱惠荣教授认为,郑和多种优秀品格的形成与其与家庭和故乡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云南昆明地方志办马颖生从五个方面论证了郑和是赛典赤六世孙。

南京郑自海先生以郑和后裔的独特身份和视角记述了云南、南京两地郑和家谱的流传、散落经过及重修《咸阳世家宗谱》主要内容。

云南民族大学王子华教授认为,郑和尊儒、信伊、奉佛、崇道和重海,其多元文化观是其创造出惊天动地伟绩的重要原因,儒家文化观是其多元文化观的核心。

宁夏社会科学院薛正昌研究员认为,宗教文化是郑和下西洋的思想基础和航海业绩的文化内核。

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伊斯教、佛教、道教文化思想,体现了他的宗教文化思想的成熟。

中央民族大学陈楠教授以藏汉材料为依据,探讨了郑和崇信佛教的基本史实及郑和崇信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此外,南京静海寺博物馆杨波对郑和下西洋从海外带来的“水陆罗汉像”进行考证,阐述了水陆罗汉像的文化意义。

福建莆田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周金琰、蒋维琰探讨了郑和远航与妈祖文化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周茹燕教授对明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一书的主要内容、版本及流传经过作了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以来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综述
摘要:声震中外的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郑和下西洋研究历经百年,对新史料的挖掘和对传统史料的重新诠释是推动其不断深入的持续动力。

学者在对传统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基础上,推进了相关研究,拓宽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较为全面,本文主要围绕郑和下西洋时代背景、目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字:郑和下西洋、政治、经济、航海、南洋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回教世家,“初事明成祖于燕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永乐三年起先后七次下西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以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为标志,开启了20世纪中国郑和研究的序幕。

毋庸置疑,整个20世纪的郑和研究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它逐步走向繁荣,显露出蓬勃的生机,表现在对郑和下西洋目的、经过和性质的讨论,对郑和家世、生平、出使国家及港口等、对《郑和航海图》、宝船的考证研究,以及对郑和下西洋与亚非洲及台湾的关系等多方面的研究。

认真回顾和全面总结近百年的郑和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下面文段从对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和影响三方面的研究展开论述。

一、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的研究
潘群撰写长篇文章《明成祖为何遣郑和祭乳母》以明成祖遣郑和祭乳母事为切入点,把郑和下西洋事件置于明初三朝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考辩了“靖难”前后洪武、建文和永乐三朝政策变化,认为明成祖实施的是“开放政策。

”有蒙古血统的明成祖为维护中华56个民族益抗击蒙元竟尽职于役,比之其父朱元璋保守闭关不敢出击蒙元来说,无疑是开放的千古一帝,无愧其谥号:“至孝文皇帝”而且“德威广被”——朝觐贡献“新受朝命为王者殆三十国。

”李凤英《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主因讨论及其对现今的借鉴意义》则把郑和下西洋置于整个国际时代背景加以分析,他认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经济性质的;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是政治性质的。

导致两者之间差异的是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

从中可以得出: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实际的国家利益为根本着眼点;大国地位的确立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现社会进步;应该重视海洋,走向海洋,培养中华民族的开拓进取精神及创新精神。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可以分为国内、国际两方面来看待。

前者通过对明成祖的探讨,认为明成祖为千古一帝,从侧面反映出明朝在其领导下走向繁荣昌盛,国内实力雄厚,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保障,再加上前朝累积的造船、指南针等技术,为大规模远航提供了安全和技术保障,明成祖宣扬
国威的政治目的得以实现。

国际方面,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商品经济得以发展,从国家利益和大国地位确立的角度考虑,明成祖派遣了郑和下西洋,走向世界,充分与外界交流,利用国际资源来促进社会进步。

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方面的研究
郑和下西洋,到底是为了什么?下西洋的目的何在?这个问题,各家意见,很不一致。

向达在《试说郑和》中指出朱棣之派郑和出使“西洋”,一方面转移江南人民的注意,另一方面又利用郑和七下西洋的威望来镇守东南,消除当时内部的矛盾,促进和巩固了大明帝国的统一。

毛佩琦《从郑和下西洋看明成祖视野下的天下格局》中指出,郑和远航是为明成祖实现天下共主梦想,建立天朝礼制体系的重大举措。

谈谭《郑和下西洋动因新探》认为郑和使团担负着从海路寻找前往圣地麦加的特殊使命。

吴晗在《明初的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中指出:“到成祖继位后,国家财政已经到了没有办法的地步,不能不改变政策,掉转头来向南洋发展,从国际贸易的收入上来解救当前的难关。

”又指出“在另一方面,郑和一行人的出使,还负有重要的秘密使命”,即“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页五二一中把下西洋的“用意”写为“探寻朱允炆踪迹为首”。

张显清《也谈郑和远航的动因》(《明史研究》9辑)指出了解世界开拓海洋、构建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开展国际贸易是远航的本意,“踪迹建文,耀兵异域”是后人对远航目的的曲解和无端猜测。

还有韩振华在《论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中说:“我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有经济目的和政治目的的,其经济目的,还是多过于其政治目的。

”“所以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的对外贸易和私人的走私贸易之间的一场斗争。


综上所述,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但大体上都肯定了明成祖意在开拓海洋、构建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这一点,这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目的;对于是否是为了寻找建文帝,“耀兵异域”这两点认识则存在偏差。

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郑一钧在《论郑和下西洋》第八章第三节把影响分为对国内和对国外的影响,指出:“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能在国内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首先在于它能激发起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鼓舞人们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还特别指出:“郑和下西洋在加强祖国大陆与台湾岛的联系方面,在历史上曾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在国外方面指出“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新时期,也开创了华侨开发南洋的新时代。

”、“在海外建立起中国的威望”。

杨权斌撰文《郑和航海国际贸易合作路径及其历史地位——蒹论明初东南亚航运贸易圈的形成与影响》认为,郑和航海在海路贸易国际合作的环境条件、运输便利、专业团队和交易规则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实践,其创造的海路国际交往的辉煌历史对推动世界贸易事业的发展乃至当今我国航运贸易工作的创新都具有久远的影响和深刻的启迪作用。

陈明道从郑和下西洋在国内的全方位影响角度撰文《郑和下西洋与明代长乐经济文化的发展》,指出郑和船队在长乐的
活动,给长乐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来多方向的影响,进而促进了长乐文化的全面繁华。

赵君尧撰文《郑和下西洋与明代海洋文学》论述了郑和下西洋在促进明代航海事业发展和对外交通繁荣的同时,也增长了人们的知识、扩大了人们的眼界,扩大了明代海洋文学创作者的视野,促进了创作体裁的多样化,拓展了创作的题材,推进了明代海洋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从上可以看出,对郑和下西洋影响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硕的,而且选取的角度都各有不同,使得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和全面。

以上研究成果仍是分为两大类,即国内和国际,充分论证了郑和下西洋的国际性作用。

在宗教方面,郑和下西洋既促进了本国国内回汉民族佛教、伊斯兰教文化、宗教的交流、融合,中华民族文化趋向融合;也促进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宗教交流,使得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深。

航海活动促进了造船、渔业等发展,进而推动了农业、渔业、手工业、商业的全面发展,此外在对外交流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又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和知识,促进了文学创作,明代海洋文学得以发展和繁荣,还有如建筑学等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也有一定涉及。

国际方面,杨权斌系统论述了郑和航海在海路贸易国际合作的环境条件、运输便利、专业团队和交易规则等方面,认为航海活动对国际经济贸易交往、合作有久远深刻的作用。

今天,回首审视郑和研究的发展对于我们推动21世纪郑和研究事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2)李凤英《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主因讨论及其对现今的借鉴意义》
(3)向达《试说郑和》,《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4)毛佩琦《从郑和下西洋看明成祖视野下的天下格局》
(5)吴晗《明初的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6)张显清《也谈郑和远航的动因》(《明史研究》9辑)
(7)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海洋出版社
(8)黄慧珍、薛金度《郑和研究八十年》,《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9)韩振华《论郑和下西洋的性质》,《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10)杨权斌《郑和航海国际贸易合作路径及其历史地位——蒹论明初东南亚航运贸易圈的形成与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