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研究进展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d29e26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3.png)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概述:大遗址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与文化的重要遗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国内外,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就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保护与保护理念A.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的背景与现状1. 国内大遗址保护的初期阶段主要以保护为主,更加注重保护建筑、修复遗址等。
而国外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更加注重全面保护,包括建筑物、景观环境及附属文物等的保护。
2. 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对大遗址保护的理念有所差异,但都将保护作为首要任务,注重实践与科研的结合。
B. 大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社区的合作十分重要,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地方经济。
2. 大遗址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密切,但需注意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防止过度开发破坏遗址。
二、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方法A. 遥感与数字化技术在大遗址研究中的应用1.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大遗址的勘探和调查,提供大量数据支持,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
2. 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创建遗址的三维模型,增强研究和保护的效果。
B. 考古学与学科交叉研究1. 考古学研究是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核心,可以从遗存中获取文物、人类活动的信息。
2. 学科交叉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大遗址的研究,例如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为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A. 遗址保护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矛盾1. 城市化进程中遗址保护常常被忽视,导致大量遗址被破坏。
2. 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评估,合理纳入遗址保护的要求,保障遗址的完整性。
B. 大遗址保护与公众教育1. 大遗址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与支持,但公众对大遗址的认识普遍较低。
2. 可加强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大遗址价值的认识,培养遗址爱护意识。
结论:当前,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遗址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中被忽视以及公众对大遗址认识不足。
国内遗址公园现状分析报告
![国内遗址公园现状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cffc52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e.png)
国内遗址公园现状分析报告引言国内的遗址公园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旅游价值。
然而,目前国内遗址公园在保护、管理和利用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
本报告将对国内遗址公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保护状况分析1.1 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遗址公园的保护状况普遍不理想。
遗址公园的保护工作缺乏长期规划和跟踪,导致部分遗址遭到破坏和盗窃。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旅游收入,过度开发遗址周边环境,导致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被破坏。
1.2 建议为了保护遗址公园的文化遗产价值,相关部门应加大保护力度。
具体建议如下:1. 制定长远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和措施。
2. 加强对遗址公园的巡查和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破坏行为。
3. 提升对公众的保护意识,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引导游客文明参观。
二、管理状况分析2.1 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遗址公园的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遗址公园管理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规范。
其次,一些遗址公园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于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保护意识较低。
再次,一些遗址公园的管理费用匮乏,无法有效运营和维护。
2.2 建议为了提升遗址公园的管理水平,可以考虑以下建议:1. 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规范,明确各级管理责任和权限。
2. 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历史文化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3. 加大对遗址公园的经费投入,确保运营和维护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利用状况分析3.1 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遗址公园的利用状况较为单一,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
一些遗址公园缺乏多元化的开发思路,无法充分发挥其文化和经济价值。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对于遗址公园的利用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考量。
3.2 建议为了更好地利用遗址公园的资源,相关部门可以考虑以下建议:1. 制定多元化的开发规划,推动遗址公园以文化体验、教育培训、科研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进行开发利用。
2. 加强与旅游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合作,推动遗址公园与旅游景点的联动开发。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研究——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研究——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83c6528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b.png)
遗产Heritage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11(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成为一个迫切问题。
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珍贵承载体,与旅游业密切相连。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凸显。
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以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承载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珍贵载体。
黄河流经甘肃省白银市258千米,总流域面积1.47万平方千米,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
白银市历史文化悠久,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
黄河石林、黄河水川大峡、乌金峡、红三峡、黑三峡是大自然给予白银的馈赠,鹯阴古城遗址、唐代柳州古城遗址、唐代迭烈寺遗址、明长城遗址、永泰龟城、西番窑、法泉寺石窟、五佛沿寺石窟、寺儿湾石窟等遗址遗迹,是先辈们留给白银的宝贵遗产。
白银市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比如花会、灯会、年画等,这些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独特的地域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来白银游览观光。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这些努力取□李霞64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古迹古址得到了保护和修缮,保存了其历史原貌。
白银市依托长征、长城、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景泰宽沟堡遗址、景泰明长城、靖远钟鼓楼、索桥堡等一批重点黄河文化遗址本体修缮项目。
旅游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旅游业不断创新,推出了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包括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主题公园等。
各地的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加,游客数量稳步上升,旅游业对当地GDP的贡献度也在不断提高。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0ca8d0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c.png)
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一些地区将传承与开发相结合,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旅游品牌 等手段,实现了历史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教育加强
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了对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公众 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在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中,往往存在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可能会 忽视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导致一些不可逆的破坏和损失。
附录D:案例分析
国内案例
报告中列举了国内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 护开发的成功案例,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了详细的分析 和比较。
国外案例
报告中也介绍了一些国外古城遗址和历史 文化保护开发的成功案例,为国内提供了 借鉴和参考。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相互促进 ,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 本次调查,我们发现一些成功 的案例,如某古城将历史文化 融入城市发展,实现了文化、 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公众参与和社区参与是古城遗 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的重要 途径。本次调查发现,一些社 区居民积极参与古城保护和开 发工作,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
活水平。
调查目的和意义
摸清现状
01
通过对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的调查,了解其保护和开发现状,
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政策提供依据。
问题反馈
02
通过调查,发现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反馈给
相关部门加以解决。
完善政策
03
通过调查,评估现有保护开发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出完
善建议,推动政策优化。
学术交流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b065bd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7c.png)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秦家胤(建平县博物馆,辽宁 朝阳 122400)摘要:历史遗址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价值,牛河梁国家遗址公园是现阶段建平县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一个重点。
政府对牛河梁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开展了很多工程建设,但是在利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所以,在牛河梁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上,需要以保护、利用和开发为主,找到一种科学的方式,从而形成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效应。
关键词: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99100考古札记Archaeological Notes现阶段,国家考古遗址的保护是很多考古人员关注的重点话题。
2013年,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政府围绕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和规划开展了很多工作,让本来岌岌可危的古遗址得到了及时的修复和保护。
本文针对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基本情况和保护利用情况进行研究,找到了现阶段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遗址管理、开发、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展。
一、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简介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坐落在辽宁省凌源市,总面积超过58平方千米,该考古遗址的核心保护区有8平方千米。
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总共有三个建筑工程,第一个为女神庙陈列馆,第二个为大型祭坛和积石冢群,第三个为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工程和研究中心。
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中,陈列着红山古国、红山文化、祈福圣坛、人文始祖、魅力红山、古国王陵、玉礼开端七个内容,其中还有很多珍贵的展品。
二、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价值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勘探、调查和考古工作主要是在辽宁省凌源市境内进行。
1981年发现遗址,1983年开始进行挖掘,其在1988年还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发现了两个遗址,第一个是女神庙,第二个是祭坛和积石冢,两个遗址在凌源市和建平县的交界处。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5a733b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b.png)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是对古代人类活动遗迹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的学科,是考古学和旅游学的结合,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研究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旅游需求的增长,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研究者们对于古代人类活动遗迹的调查和解释正在深入,研究方法和技术也逐渐完善。
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
的明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指导我们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工作。
1.2 研究意义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价值:古人类文化遗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通过研究这些遗址,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维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2. 文化传承:古人类文化遗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这些遗址,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民文化自信心。
3. 教育意义:古人类文化遗址是历史的活教材,通过研究这些遗址,可以激发公众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公众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4. 旅游价值: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研究可以为文化旅游提供更多的元素和内容,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 国际交流: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研究可以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增进各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2. 正文2.1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的历史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最初,人们对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古学领域,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e2a884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3.png)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古城遗址是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城遗址开始受到关注和保护。
本文将对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古城遗址的保护现状1.古城遗址的分布据调查,我国各地分布着大量的古城遗址,每个古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遗产。
其中,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城墙、山东的泰山古城等都是著名的古城遗址。
2.古城遗址的保存情况尽管我国对古城遗址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绩,但是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部分古城遗址由于自然磨损以及人为破坏而导致古迹损毁,如故宫墙壁的剥落、城墙的倒塌等。
3.古城遗址的挖掘和研究对于部分古城遗址,还存在着未被发掘的历史遗迹。
需要通过考古挖掘和历史研究来探索其更深层的历史意义,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1.古城遗址的开发利用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古城遗址开始被开发利用。
一些古城遗址通过修缮、保护和开发,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2.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古城遗址不仅可以成为旅游景点,还可以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基地。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可以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3.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管理对于古城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古城遗址的保护力度,加强监管和执法,保护好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建议1.加强对古城遗址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保护好每一个角落的文化遗产。
2.开展更多的考古挖掘和历史研究,探索古城遗址更深层的历史意义。
3.加强对古城遗址的教育宣传,增强公众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4.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古城遗址的管理和监管工作。
总之,古城遗址是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当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古城遗址焕发出更加绚丽的文化光彩,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47e6f8cb14e852459fb5701.png)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综述作者:陈蓓蕾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5期摘要: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倍受业界学者的关注。
总结了世界遗产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世界遗产开发、世界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经营管理、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感知四方面展开,指出世界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今后研究最为热点的领域。
关键词:世界遗产;遗产开发;遗产管理;遗产保护;旅游者行为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72-02引言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明史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积累和沉淀。
截至目前,中国共有世界遗产4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3处。
近年来,国内兴起世界遗产旅游的热潮,遗产价值、遗产开发、遗产保护、遗产管理等一系列与世界遗产相关的话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世界遗产相关的课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1994年以来国内学者对世界遗产地的学术研究为基础,通过中国知网对“世界遗产”和“旅游”作为关键字进行核心文献的检索,共搜索出相关文献459篇,文献研究内容涉及世界遗产开发、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经营管理、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四大领域。
一、世界遗产开发遗产开发是世界遗产价值凸显的有效方式,世界遗产开发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
梁学成(2006)指出,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不能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向旅游产品方向转变,不然会造成旅游价值取代遗产价值的后果,引起世界遗产核心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丧失,遗产资源应进行多方面的价值挖掘,并提出以基于旅游价值的五种开发模式。
傅才武、陈庚(2010)指出,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有博物馆式保护与产业开发模式、大遗址保护与整体开发模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城市历史街区开发模式、村落开发模式五种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有民俗博物馆保护与开发模式、节庆文化保护与开发、特色餐饮开发模式、演艺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开发模式、物化产品开发模式、影视开发模式七种类型。
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
![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c0c0ef4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1.png)
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古遗址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代表着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等。
古遗址的保存和利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保护和利用古遗址,已经成为历史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一、古遗址保护的意义保护古遗址是保护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措施。
古遗址记录着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古遗址保护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历程,而且有助于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使后人加深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识,提升人类文化品位。
古遗址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古遗址是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保护古遗址,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需求,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古遗址保护是现代文明的一项重要倡议。
保护古遗址,有利于促进文明与进步的发展,并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多元性和差异性,从而实现共同的文明进步和和平发展。
古遗址的保护面临着多种挑战和困难。
首先,资金问题是保护古遗址的一个关键因素。
古遗址的保护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而且这些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由于古遗址保护并不像商业开发那样发展直接能获得经济利益,因此资金问题较为突出。
其次,古遗址保护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的古遗址保护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和严格,保护和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努力。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古遗址,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更为完善的古遗址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破坏古遗址的惩罚力度,使人们更加自觉地保护并尊重自然和人文环境。
2.增加古遗址保护的意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和文化普及活动,增强公众的文化修养,提高古遗址保护的意识,呼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古遗址保护工作。
同样,还要通过广告和宣传,让人们了解到保护古遗址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中国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研究
![中国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603e60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ed.png)
中国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考古遗址公园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发展状况、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界定了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明确其在文化旅游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中国考古遗址公园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考古遗址公园在文化旅游中的独特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本文还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选取了中国典型的考古遗址公园作为案例,深入剖析其在文化旅游开发、管理运营、游客体验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案例,对中国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考古遗址公园在文化旅游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了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考古遗址公园概述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形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重视。
它以考古遗址为核心,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将遗址保护、文化展示、公众教育和休闲游览等功能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空间。
在中国,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更是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
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它通过对古代遗址的科学发掘和展示,让公众能够亲身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同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吸引力。
中国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从最初的试点项目到现在的全国范围推广,考古遗址公园在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1)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1)](https://img.taocdn.com/s3/m/fcfa5e168bd63186bdebbc16.png)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1)关于《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1)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并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往往是大遗址遭受破坏的高危险期。
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如何保护好大遗址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任务。
【摘要题】考古学动态【关键词】大遗址/现状/问题/政策思考【正文】一、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大遗址是指大型古文化遗址,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一般是指在我国考古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要地位的原始聚落、古代都城、宫殿、陵墓和墓葬群、宗教遗址、水利设施遗址、交通设施遗址、军事设施遗址、手工业遗址、其他建筑遗迹。
它们的面积有几十万平方米、几百万平方米,甚至几十平方公里、几百平方公里。
例如:长城、古运河、秦始皇陵、楼兰遗址、殷墟、汉长安城遗址和良渚遗址等。
目前,在127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大遗址的约有412处,约占总数的1/3;在700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大遗址的有近2000处,也约占总数的1/3。
根据我国大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大致可分为以下八大类:原始聚落和猿人化石遗址。
例如丁村遗址、元谋猿人遗址、蓝田猿人遗址、周口店遗址、良渚遗址、河姆渡遗址、万寿岩遗址、大汶口遗址、大地湾遗址、屈家岭遗址等。
古代都城遗址。
例如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郑州商城遗址、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赵国邯郸故城、燕下都遗址、秦咸阳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楼兰遗址、扬州城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辽上京城遗址、元上都遗址、明中都皇城遗址等。
古墓和墓葬群。
例如陕西秦始皇陵、西汉帝陵、唐代帝陵、宋代帝陵、成吉思汗陵、西夏陵、明代帝陵、清代帝陵、印山越国王陵、汉楚王墓群、广西合浦汉墓、广西靖江王陵、四川安丙家族墓地、纪山楚墓群、阿斯塔那古墓群、李家山古墓群等。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a49c74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1.png)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概述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国家之一,这些遗址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变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不断增长,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逐渐受到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对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游客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一、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特点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南等地区,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遗址,如北京周口店遗址、安徽婆罗洲遗址、湖北仙人洞遗址等。
这些遗址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史前遗物和古人类遗骸,还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古人类文化,是研究人类起源和文明发展的重要资料。
这些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对于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的现状目前,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一些著名的遗址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一些学术性较为突出的遗址,也逐渐成为了学术考察和学术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三、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的挑战尽管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开发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些遗址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仍然较为落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这给游客的参观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遗址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一些地方出现了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遗址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方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给游客的参观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四、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加大力度。
需要在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上进行提升,加大对古人类文化遗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
结合实例分析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的特点及旅游功能
![结合实例分析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的特点及旅游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7014f0d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d.png)
结合实例分析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的特点及旅游功能
遗址遗迹旅游资源是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的古代遗址、文化遗迹或古迹。
这些遗址遗迹可以是古代城市遗址、古代建筑遗迹、文化遗产等。
特点:
1. 历史文化价值:遗址遗迹记录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能够让游客窥探古代文明的辉煌。
2. 视觉吸引力:遗址遗迹往往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雄伟的造型或精美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3. 文化传承:遗址遗迹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游览、学习,在旅游过程中实现了文化传承和知识的传播。
4. 教育性:遗址遗迹可以为人们提供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增长知识,培养人文素养,提升文化自信。
5. 旅游体验: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和触摸实物,了解遗址遗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加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旅游功能:
1. 文化观光:游客可以欣赏遗址遗迹的建筑风格、艺术品和历史文物,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2. 学术研究:遗址遗迹是历史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源,吸引着学者和专家进行研究和探索。
3. 度假休闲:一些地方将遗址遗迹打造成了度假胜地,为游客提供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场所。
4. 宗教信仰:一些遗址遗迹与宗教信仰有关,吸引着信徒和朝圣者前来参拜。
5. 旅游纪念品购物:游客可以购买与遗址遗迹相关的纪念品和手工艺品,作为旅游的纪念和礼品。
例如,中国的故宫、长城、兵马俑等遗址遗迹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功能,吸引着大量游客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同时,旅游开发与保护中要注意平衡的原则,保护好遗址遗迹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合理利用其旅游资源,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保持遗址遗迹的原貌和历史氛围。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394c84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8.png)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刘敬华;王辉【摘要】文章以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为研究切入点,运用文献检索分析方法,对1999—2013年以来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发现:研究领域集中于文化利用、资源评价、区域规划、遗址开发、解说展示、遗址保护等方面,以区域规划和遗址开发为主体;所研究区域受地方科研实力影响大;研究交叉性明显增强,但文献质量、理论创新亟待加强。
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古人类遗产活化方式、古人类遗址地管理机制、古人类遗址旅游目标市场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应关注的主要方向。
%Taking Chinese ancient cultural relics tourism as the research point , the paper selects and ar-ranges the significant documents from 1999 to 2013 about Chinese ancient cultural sites systematically by the means of document retrieval and analysis .It finds that mos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focused on cul-tural use , resource evaluation , regional planning , site development , exhibition comments , site protection and so on .And the researchers take regional planning and site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point of the re -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eir study areas were affected by local research strength greatly and the featur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ies obviously increased , but the quality of the documents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t last, in terms of ancient heritage activation mode , site management mechanism , target market of ancient human sites research ,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in direction and tendencies of this field resear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期刊名称】《兰州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6页(P106-110,118)【关键词】古人类遗址;旅游研究;遗址开发;研究进展;中国【作者】刘敬华;王辉【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旅游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渤海大学旅游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中国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中国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e63e92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1a.png)
中国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众多珍贵的古代遗址。
这些古代遗址见证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文明与发展。
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与探索,也是对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意义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遗址不仅能揭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先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科技水平等。
通过对古代遗址的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人物的风采,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此外,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遗址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古代遗址的研究,可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使古代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让中华文化永久流传。
二、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现状目前,中国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中国考古学家经过年复一年的探索和努力,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址,包括王朝的都城、宫殿建筑、城墙遗址、墓葬遗址、古代居民点等。
这些遗址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历史,并且为古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提供了线索和解答。
同时,在发现古代遗址的基础上,中国的考古研究也日臻完善。
通过考古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对于古代遗址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如遥感、测量仪器等,可以更准确地勾勒出古代遗址的轮廓和特征,对古代遗址进行三维重构,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
三、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未来展望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古代遗址的保护和管理,以防止遗址的破坏或失落。
其次,我们需要加大对古代遗址的研究力度,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性的遗址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揭示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人类文明的演进。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d574d7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c.png)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热点。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因此,如何合理开发非遗旅游资源,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对国内非遗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当前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界定了非遗旅游开发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从非遗旅游资源评价、开发模式、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纳和评述;结合当前非遗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非遗旅游开发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通过对国内非遗旅游开发研究的综述,本文期望能够为非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非遗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为相关学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随着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旅游资源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各类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等。
这些资源分布广泛,涉及多个民族和地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由于资源分布不均、保护状况差异大等原因,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呈现出多样化、创新性的特点。
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积极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非遗主题游、非遗体验游等。
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传习所、展示馆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非遗体验。
在旅游市场方面,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逐渐扩大,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a4a5b3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e.png)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第一章介绍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及民族的丰富资源,而旅游业则是其中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
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持。
第二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保护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而且能够对当地经济产生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崛起,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景区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景区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景区文化遗产保护要重视保护理念的建立。
由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是纯技术活,更重要是对保护理念的贯彻,要秉持遗产保护的公益性,重视普及文化教育,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第二,景区文化遗产保护要进行全面的保护工作。
保护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文物修复,还要加强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研究及各种文物保护设施的考古保护。
第三,景区文化遗产保护要加强管理与推广。
要对景区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定完备的管理体系,加强文物研究,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价值,营造其文化氛围。
同时,景区文化遗产的推广和市场化运作,是实现景区文化的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
第四章旅游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旅游业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旅游是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而文化遗产则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第五章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将文化遗产开发成为旅游景点,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保护。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应严格控制开发的规模和方式,保持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原貌性,同时应注重开发的可持续性。
第六章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保护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政府、企业、民间都应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政府应该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增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管理。
【中国旅游地理】古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
![【中国旅游地理】古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04b94abeaf1ffc4fff47ac52.png)
第三章 人文旅游资源
(四)古战场
古战役的战场遗址、遗迹及有关历史 事件的遗迹无不吸引着游人前往怀古凭吊 及观赏。在我国,较著名的是赤壁之战的 古战场遗址,它位于湖北蒲圻县西北36公 里的长江南岸,此处有赤壁、南屏、金鸾 三山,起伏毗连,苍翠入绘,景色诱人。
草船借箭 赤壁怀古
第三章 人文旅游资源
第三章 人文旅游资源
第一节 古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
一、古遗址、遗迹旅游资源概述
古遗址、古遗迹是指古代人类生产、 生活等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址、地点,是 人文资源中年代最古老的景观形态表现。
第三章 人文旅游资源
二、主要古遗址、遗迹类型
(一)古人类遗址
古人类遗址是自从人类发展到有文字记载以 前的人类历史遗址,包括古人类化石、原始部落 遗址、原始人生产和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及劳动 产品等。
俯瞰故宫
第三章 人文旅游资源
2.古代城防建筑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类型主要有城墙、 城门河长城。
目前我国保存完整的城墙只有北京故 宫、西安、平遥、兴城、寿县和江陵等地 的古城墙。
平 遥 古 城 墙
第三章 人文旅游资源
3.古代工程
包括古代桥梁、水利工程等。 古代桥梁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有:河 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广西程阳桥、苏 州宝带桥、四川安澜桥、泉州洛阳桥、安 平桥等。古代水利工程旅游资源的典型代 表有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陕西郑国渠、 荆江大堤、黄河大堤、京杭大运河等。
北 京 天 坛
南京中山陵的牌楼
黄鹤楼
中国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楼兰古文化 遗址、美洲的玛雅文化遗址、伊拉克的空 中花园遗址等。
第三章 人文旅游资源
(三)古都
人类历史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而 且在不同朝代不仅建有自己的都城和城市 体系,而且各诸侯国、邦国也都有自己的 都城和城市。世界著名的古城帝都有:中 国的西安和北京、俄罗斯的彼得堡和莫斯 科、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墨西哥的 墨西哥城„„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研究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a04b1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8.png)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保护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任务。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研究。
一、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1.历史遗产的未来面临威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历史文化遗产面临受到破坏和威胁的风险。
例如,由于过度开发和旅游业的推动,敦煌、卢沟桥等历史文化遗产已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2.历史遗产的破损和损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由于技术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许多文物和历史建筑的破损和损坏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例如,几千年前的永乐宫和故宫等建筑,一些文物受到了严重的腐蚀和丢失。
3.保护手段存在不足虽然政府和社会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视,但是保护手段和技术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些博物馆、遗址和古迹等历史文化遗产管理者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也存在不足,这使得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重大的隐患。
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现状1.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价值难以估量。
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
2.历史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严谨的研究方法,例如,通过考古、文献和档案等资源,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
同时,还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3D打印等方式,使历史文化遗产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3.跨领域合作的重要性研究历史文化遗产需要跨领域的合作。
有史以来,物理、化学、考古等多个领域都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跨领域合作可以在充分利用各学科资源的同时,更好地维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三、保护和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们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整个人类文化传承的珍贵财富。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厦门鼓浪屿为例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厦门鼓浪屿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2fd2d6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6.png)
科技视界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要要 要 以 厦 门 鼓 浪 屿 为 例
张锦乾 雷 彬 渊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袁江西 九江 332005冤
揖摘 要铱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是 厦 门 市 最 著 名 的 5A 级 风 景 区 之 一 袁 拥 有 丰 富 的 自 然 海 岛 风 光 以 及 深 厚 的 历 史文化资源遥 文化才是鼓浪屿的最大特点袁鼓浪屿是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者遥 然而目前鼓浪屿的文化 资源还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光芒袁并且存在一些破坏和淡忘历史的现象遥 本文就鼓浪屿的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和未 来发展策略提出了一些看法遥
渊上接第 174 页冤 设计图纸是施工单位尧 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 合同与项目开展的重要依据袁 监理单位应仔细审查设 计图纸袁提出评估报告袁审查是否符合设计标准遥 监理 工程师应熟悉项目的电气设计方案袁 清楚管线尧 电缆 敷设走向袁 线径大小是否满足安全使用的需求遥 光伏 发电建筑电气与一般的建筑电气设计上有较大的区 别袁涉及对配电网的反供电袁电流较大袁需要有匹配的 开断和保护装置遥 此外袁 供电企业要求并网的分布式 发电项目必须接入电力调度系统袁 以便及时监视发电 状态袁 调整运行方式袁 因此设计上需包括用户侧的监 测控制系统袁 实时采集并传送用户端数据袁 与电网企 业互换信息遥 4.2 与建筑结合的安装方式 监理在施工阶段应重点检查施工方材料尧 设备是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175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的游客涌入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鼓浪屿的本土居 民的生活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已经几乎掩盖了岛上居民 社区功能袁在岛上到处都是小摊小贩袁旅游开发与社区 功能不再平衡袁从而限制了本土居民的文化传承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研究进展2013年01月09日16:09 来源:《学理论·中》2012年08期作者:李昊辰曾磊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52 摘要:关于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研究是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目前我国众多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期,基础设施建设与当地遗址遗迹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众多古迹的命运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利用文献调查法,对我国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研究内容作细致梳理,从基本概念、开发、保护、综合案例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从而归纳出目前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及其利用研究的特点及展望。
关键词:遗址遗迹;利用;综述;研究现状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被称为“无声的纪录片”。
无论是站在建筑学、艺术学还是旅游学的角度,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我国拥有丰富的古迹资源,世界文化遗产多达28处,对其合理利用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
有学者曾指出:文化是旅游之魂,为旅游注入品质内涵;旅游又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广阔市场[1](张培端,2008)。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同时也是重要的、不可复制的社会资源。
相关研究正不断深入、范围和方法也在不断拓展。
本文对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作出展望。
一、相关概念界定世界遗址遗迹研究领域的权威组织--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OS)于1964年颁布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曾指出:“……历史文物……不仅包含建筑,也包含任何能够见证文明、社会发展及历史事件的、来自于城市与乡村的环境”;“它(遗迹)绝不局限于伟大的杰作,也可以是过去不太重要、但随着时间流逝重新获得文化象征的任何作品。
”遗址遗迹类资源应具备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反映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成就。
在这一点上它与文物相同;但遗迹又是一种特殊文物,是不可人为移动的。
根据《文物保护法》,遗址遗迹类资源相当于如下范畴。
一是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古遗址、建筑、墓葬、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与著名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及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与教育意义、历史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建筑。
二是根据我国国情,具体表现为单体古建筑、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等形式。
1972年法国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定义为“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及人类文化遗址。
”并进一步细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种文化遗产。
本文讨论的“遗址遗迹”的概念则相当于“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移动”这一部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将常见旅游资源划分为8个大类、31个亚类、共计155种基本类型。
其中遗址遗迹类(E类)旅游资源分类详情,如下表所示[2]。
二、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及其利用研究现状参考文献来自CNKI及互联网等,年份从1999年至2011年。
从研究方法看,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兼有少量定量研究;近年来受国外研究影响、及数学建模工具大量引入,定量研究逐渐成为主流。
从研究内容看,1999年-2005年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等领域;近年来在基础研究继续深入的同时,大遗址研究、旅游市场、资源开发与城乡建设、公共管理及政府职能等逐渐成为新热点。
(一)关于遗址遗迹类旅游地形象旅游地形象是指旅游者对接待地旅游资源、产品和服务的总体印象及评价。
由于资源同质化现象一直严重,鲜明的旅游形象便成为竞争力的基础。
郭晓康(2011)针对山西平遥旅游发展现状,提供确立当地旅游形象定位的一系列措施,如对建筑风格重新思考、引入“旅游形象识别系统(TCIS)”等[3]。
李锋(2008)借助Logit模型对影响古城镇旅游前感知形象要素进行一系列研究,指出8个重要因子并分析其作用程度的大小[4]。
陈建明(2008)利用SPSS从物质景观、社会文化两方面对凤凰古城旅游形象要素进行分析,并研究旅游者类型对其影响[5]。
(二)关于遗址遗迹类旅游市场及旅游经济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市场综合分析、旅游地经营模式的选择等方面[6-10]。
侯建会(2009)通过比较山西、陕西两省遗迹类旅游业发展特点及差异,指出并分析下列影响因素[6]:资源构成结构的差异;文化侧重点的差异;价值认知与推介模式的差异。
他指出:“文化沟通与精神上的共鸣有助于提升旅游质量,因此应当建立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间的互动关系”。
这也是未来开发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必然趋势。
刘青(2008)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四川成都主城区名胜古迹旅游行业竞争现状[7],结论可推广到更大的市场范围,为进一步研究同类市场提供参考。
当前,我国遗址遗迹类旅游区的典型经营模式有“转让式”和“管理式”两种[8]。
前者表现为政府向有关市场主体转让其对景区的经营、管理与收益权,倾向于市场化运作;后者需要行政部门直接推动,有一定的官办垄断性。
蒋满元等(2008)针对文物古迹资源开发过程中涉及范围的广泛性、相关利益主体的复杂性,对有关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认为在建立有效市场监管的前提下,辅之以恰当制度安排,才会推动各经济主体由竞争走向合作[8]。
薛婉珍(2009)认为评价文物古迹的经营管理应从保护状况、经营绩效两方面考虑[9]。
前者包括项目投入、政策执行力和完整性;后者包括经营管理活动带来的实际收入、成本控制等。
多数遗迹类景点在开放后实行购票参观,既是经济手段又是管理手段。
首先,为了避免过多游客活动造成破坏,门票起到控制游客数量的作用;其次,面对目前财政拨款不足的困境,门票收入也是景点经费重要来源。
李晓东(2002)针对部分古迹景点门票价格过高现象进行研究,指出财政支持不力、弥补虚空、价格听证缺失都不利于指导科学定价;另外商业化泛滥也使景区逐渐失去公益性质,成为某些单位赚取利润的工具[10]。
近年来随着大批景区实现免费参观,这一问题已得到缓解。
文物古迹的公益性质正在回归。
(三)关于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保护问题在全部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相关理论较为成熟的领域[11-21]。
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加速,遗址遗迹的生存空间日趋狭窄,与外来开发的冲突也在不断增多。
宁夏曾发生一系列古墓葬在商业开发中被损毁事件,部分文物甚至被开发商私人占有[11]。
2012年初重庆蒋介石行营被开发商强行拆除事件[12],再次刺痛了媒体及民众的神经。
城市建设规划与文物保护两者间的脱节,将考验决策者的素养及政治素质[13]。
关于开发与保护的争论由来已久,文献颇多。
王小斌(2009)结合四川彝族“渔沙拉聚落”保护规划与当地旅游业发展,认为边远村落民族心理较为稳定,不易受外来文化冲击。
若在良性思想指导下适度发展旅游业,对其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和展现有积极推动作用[14]。
宋子千、宋瑞(2010)针对周庄、宏村等4个古村镇,在对居民、专家两个群体调查基础上利用成本-收益模型对当地旅游开发效果评价进行实证研究[15],认为旅游开发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
总之在这个问题上,一切偏激思想都是需要摒弃的。
我们反对任何短视行为,也反对一味保护而放弃开发的行为。
因此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还将持续存在。
张柏(2005)认为应关注对遗址遗迹周边环境的保护[16],包括物质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
由于环境具有动态性,要根据变化的性质谨慎对待。
罗述龙等(2010)根据深圳宝安区文物古迹现状,运用“主因子法”对该区80余处文物古迹按其内在价值、保护状况、影响因素等进行定量评估,划分为3类预警方案,以此为依据制定保护与开发措施[17]。
古迹、古建筑作为城市景观特色重要构成部分,通过科学规划,完全会使历史遗存及其周边特色环境在新环境里继续发挥功用。
陈军(2005)从宝应县城镇规划案例出发,提出城市更新应考虑保护古迹、塑造特色、完善功能等方面,使古迹在当代城市中得到更好的保护[18]。
吴良墉(2009)认为城市功能区、交通线及生态系统的设置都要针对“城市性质如何为旅游发展服务”这一问题,既保持古城整体性又要控制周边环境[19]。
邹珺(2004)指出各地古迹规划多隶属于总体规划,由于《城市规划法》有其自身缺陷(如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古迹规划很容易带有传统城市规划的缺点;另一方面,当前各地建设规划多委托专业机构或高等院校设计,较为程式化,往往脱离实际或违背设计者初衷[20]。
于学文(1999)通过回顾北京市数十年来发展过程中古迹保护工作的经验教训[21],认为应利用“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古迹周边地带提出明确的建设控制要求,并建议利用经济杠杆协调两者间的关系。
(四)关于“大遗址”类资源的研究“大遗址”概念,是我国近年来针对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保护的需要而提出的。
目前在我国2351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墓葬及古遗址占到710处,其中“大遗址”为583处[22]。
“大遗址”最早由苏秉琦于1980年代提出[23];1997年《关于加强与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首次以官方形式提出“大遗址”概念[24],当时专指“大型古文化遗址”;继2005年设立“大遗址”专项保护经费后,“十一五”规划正式确定将重点保护100处大遗址;2009年“中国大遗址保护洛阳论坛”提出:我国初步形成“长城、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三条线’、西安洛阳‘两大片区’为核心,100处重要大遗址”的格局[25]。
一时间“大遗址”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
从“遗址”到“大遗址”,正是我国遗址保护工作走向深入的重要环节[26]。
由于这是个相对较新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作出权威定义。
相关研究集中于大遗址的保护利用、规划制定、大遗址与周边环境及城乡建设的关系等方面。
从属性上看,傅清远(2008)认为大遗址专指那些在规模及文化价值上突出的文化遗址,具有遗存丰富、信息量大、不可再生的特点[27]。
张忠培认为大遗址除具有艺术、科学、历史价值,还有文化价值[23]。
指出大遗址“不但包括各王朝或民族政权遗留的、有代表性的遗迹、陵墓、地下遗存物及交通遗址,也包括根据历史传说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如黄帝陵)等”。
从规模上看,孟宪民(2001)指出大遗址是古人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从事生产生活的遗存[28],是“大规模的文化、环境遗产”,认为它与自然历史环境相关,具有一种自为或计划的群体系统。
董欣(2004)认为“面积在3km2以上、有明显区域性”即符合大遗址特征[29]。
朱光亚、崔明(2006)认为大遗址并非新的遗址类型,而是各种大型古代文化遗存[29]。
张祖群(2006)指出大遗址可界定为“具有重要价值的大面积文化遗存”。
其“大”的概念体现在相对规模大、综合价值大、存在问题大、保护难度大等方面[30]。
通过总结思考,笔者认为“大遗址”应具备如下特征。
1.依托于单个或数个有关联的文物单位。
范围除中心区域,也包括周边任何相关环境、风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