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杜甫一生及安史之乱

合集下载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经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经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经历一、安史之乱爆发初期1. 被困长安2. 冒险逃离- 后来,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逃到了凤翔(今陕西宝鸡)。

当时的路途十分艰险,他要躲避叛军的搜查和追捕。

到达凤翔后,唐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

这一职位主要负责给皇帝进谏、举荐人才等事务。

二、为官时期及辗转流离1. 左拾遗任上的遭遇- 在左拾遗任上,杜甫虽然一心想为朝廷效力,尽自己的职责。

但他很快就因为房琯事件而陷入困境。

房琯是杜甫的好友,他在兵败后被唐肃宗罢相。

杜甫出于对朋友的同情和认为房琯有才能的想法,上书为房琯辩护,触怒了唐肃宗。

结果,杜甫遭到了审讯,险些丧命。

2. 贬官华州3. 弃官入蜀- 由于对官场的失望以及关中地区灾荒严重等原因,杜甫最终弃官,带领全家前往蜀地。

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然后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最后到达成都。

在这个过程中,杜甫一家的生活非常艰难,他在诗中描述了沿途的饥饿、寒冷等困境,如“手脚冻皴皮肉死”等诗句。

三、在蜀地的生活1. 成都草堂的生活2. 严武的帮助与矛盾- 严武对杜甫在蜀地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严武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还在政治上对杜甫有所关照。

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时,杜甫曾入其幕府任参谋。

但杜甫和严武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

杜甫性格耿直,在幕府中感到拘束,不久就辞职回到草堂。

四、离开蜀地后的漂泊1. 顺江东下2. 晚年漂泊与逝世- 离开夔州后,杜甫继续漂泊在江湘一带。

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生活也更加困苦。

杜甫在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中逝世,结束了他饱经忧患的一生。

他的诗歌却成为了反映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伟大史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生平介绍PPT课件

杜甫生平介绍PPT课件
第6页/共32页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 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 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 流传必绝伦。
第7页/共32页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节选) 李侯有佳句, 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 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 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 还寻北郭生。
第13页/共32页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第14页/共32页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第10页/共32页
李白鲁对郡东杜石甫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第11页/共32页
戏赠杜甫 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第12页/共32页
(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第20页/共32页
“三吏”之二《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通用版小学语文素材《杜甫生平及作品》课件

通用版小学语文素材《杜甫生平及作品》课件

杜甫生平:
1 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开 始了他历时十年,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 天宝三载(744),杜甫在洛阳结识了李白 ﹑高适,同游梁宋。天宝四载秋,两人分 手,李白置酒赋诗,饯行赠别。 代表作品:《望岳》: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诗风比较豪迈浪漫。
2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3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这是安史之
乱为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创作成就最高的 时期。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沦 陷,杜甫带着妻儿逃离,后被叛军捉回长安。 757年,杜甫冒死逃脱。肃宗朝,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房绾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也就 宣布了杜甫政治理想的破灭。 代表作品:《北征》﹑《三吏》﹑《三别》、 《春望》,仕途的挫折,使他忧国伤时﹑壮 志难酬﹑抑郁悲愤的情感也更加深沉。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政治的绝望,生计又成问题,760年春,杜 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草 堂,生活相对安定。其间又因地方节度使叛乱, 杜甫不得已离开四川,辗转流浪了几个地方。 764年,又回到成都,被荐举做了检校工部员外 郎。大历五年(770)病卒于潭州往岳阳的小舟 上。 代表作品:《秋兴》八首﹑《蜀相》﹑ 《登高》﹑《旅夜书怀》、《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风也更加苍 老沉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剑外 初闻 却看 漫卷 白日 青春 即从 便下
忽传 涕泪 妻子 诗书 放歌 作伴 巴峡 襄阳
收蓟北, 满衣裳。 愁何在, 喜欲狂。 须纵酒, 好还乡。 穿巫峡, 向洛阳。
谢谢欣赏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看诗人杜甫如何记录“安史之乱”所带来的苦难

看诗人杜甫如何记录“安史之乱”所带来的苦难

看诗人杜甫如何记录“安史之乱”所带来的苦难杜甫是和李白齐名的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一生的传奇色彩和曲折荣辱,是大唐帝国的盛极而衰的真实写照。

他少年时期,曾发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就如同兴盛的大唐王朝一样怀揣着巅峰盛世的梦想。

他幸运地亲眼见证了整个大唐的开元盛世,又不幸地经历了盛极而衰的天旋地转。

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盛世之中仕途功名的艰难和乱世之中国破家亡的痛苦。

在盛世,他没有升斗小民的自豪与幸福。

在乱世,他也没有治乱兴亡的仕途与道路。

但是却留下了上千首见证历史的诗篇,被后人称为“诗圣”。

有人说,如果把杜甫中年至他死去时的诗作全部读完,就是一部记录整个“安史之乱”的史书。

如果把杜甫一生的诗作全部读完,就是一部见证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

这种说法毫不夸张,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对当时历史现象的记录,往往比官方的唐史更加详细,更加真实。

一、命途多舛,亲身经历盛世的衰落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以后,大唐盛世一去不返。

这场叛乱由羯人安禄山、史思明发起,以奚、契丹族游民为主力。

公元756年6月,叛军攻破潼关,守关将军、唐军副元帅哥舒翰被捉后投降了安禄山。

大军压境,长安完全失去最后一道屏障,唐玄宗匆忙向蜀地逃亡,太子李亨(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

当时,正在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的杜甫闻知后即刻启程,试图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经芦子关奔赴灵武,投效唐肃宗。

杜甫先是5月间带家人从奉先出发,想逃到白水,临行之前,他的小儿子饿死了。

他伤心欲绝,追忆长安十年的感受和儿子饿死期间的沿途见闻,写下了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安史之乱杜甫的经历作文600字

安史之乱杜甫的经历作文600字

安史之乱杜甫的经历作文600字《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杜甫吗?他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大诗人。

在很久很久以前,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战乱,叫安史之乱。

杜甫的生活也因此变得特别糟糕。

战争一来,到处都是乱糟糟的。

杜甫的家也被破坏了,他只好带着家人到处逃跑。

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饿着肚子走了好多好多路。

有一次,他们走到一个地方,又累又饿,可是没有地方能找到吃的。

杜甫看着自己的孩子饿得直哭,心里特别难受。

他看到路边有好多老百姓也和他一样,无家可归,大家的脸上都是忧愁和痛苦。

但是杜甫没有放弃,他把自己看到的这些悲惨的景象都写进了诗里,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战争的可怕。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是不是很幸福呀?
《杜甫的艰难岁月》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古代大诗人杜甫的故事。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场很可怕的战争,叫安史之乱。

杜甫就在这个时候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困难。

杜甫本来有一个温暖的家,可是战争让一切都变了样。

他和家人不得不离开家,到处流浪。

他们走过很多地方,风餐露宿。

有一回啊,他们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杜甫为了让家人能有点吃的,到处去求人帮忙。

杜甫看到战场上有很多受伤的士兵,听到他们痛苦的哭声,心里特别难过。

他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就用写诗的办法,把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痛苦都写下来,希望能让战争早点结束。

小朋友们,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哟!。

杜甫史诗与安史之乱

杜甫史诗与安史之乱

摘要: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

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

从他的史诗中可以看出我国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概况。

本文拟将从杜甫生平简介、他的史诗及特点,以及所反映的安史之乱历史状况来解说大诗人杜甫和论证安史之乱。

关键字:杜甫,史诗特点,唐安史之乱,历史。

一,关于杜甫生平简介:1,命运坎坷的一生:A,故乡和家世: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生于巩县,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

“奉儒守官”的家庭文化传统不仅影响其文学创作,而且影响其忠君恋阙、爱国爱民的思想。

B,生平:(1)读书与壮游时期(712-746,35岁前)。

少年曾寄居洛阳姑母家读书,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岁南下吴越,24岁回洛阳,举进士不第。

翌年东游齐赵,30岁时回洛阳,筑室偃师,结婚成家。

33岁在洛阳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二人同游梁、宋;后又遇高适。

不久又北上齐鲁,“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登泰山,作《望岳》。

(2)十年长安时期(746-755,35至44岁):天宝五载(746)到长安,翌年参加由李林甫操纵的制科考试,落入骗局。

落第后回到偃师,后又到长安,献赋上书,干谒赠诗,希求汲引,但都落空。

天宝十四(755)载才得官河西尉,但不愿折腰趋走而未上任,后改右卫军府胄曹参军。

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献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书左丞》),使杜甫看到生民疾苦,写下《兵车行》、《前出塞九首》、《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将至的伟大的写实主义诗篇。

其中《兵车行》是转折标志。

安史之乱杜甫的遭遇

安史之乱杜甫的遭遇

安史之乱杜甫的遭遇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经历了许多苦难和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战争爆发前夕,杜甫已经回家探亲,亲眼目睹了国家遭受的灾难。

他因与肃宗政治见解不合,直言为宰相房琯辩护,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不得不逃离家乡,开始了流亡生活。

他曾在白水县的舅舅家暂居,但很快潼关失守,他不得不开始逃亡。

在逃亡过程中,他被叛军俘虏,被押送到长安。

尽管叛军试图诱以高官厚禄来拉拢他,但杜甫对此断然拒绝。

在长安,杜甫亲眼目睹了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下了《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篇,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苦难。

不久后,长安被收复,杜甫回到长安继续任职。

然而,房琯的案件被牵连后,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在华州任职期间,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无尽苦难。

他写下了《三吏》、《三别》等诗篇,记录了他的见闻和感受。

这些诗篇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尊严与苦难,成为了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历经了战争的苦难和流离失所的痛苦。

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苦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

第六章 杜甫

第六章 杜甫

四、杜诗艺术
❖ 一、善于进行典型化的艺术概括。 ❖ 二、善于借叙事进行论断,将主观感情寓于客观描
❖ 这种家庭环境,培养了杜甫忠君恋阙、 仁民爱物的思想。Fra bibliotek杜审言
❖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襄州襄阳 人。杜甫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 丞等官,累至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 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唐代“近体诗”的奠 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云霞出海曙,梅柳 渡江春”,即出自其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悲陈陶》
❖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房琯与安守忠战,败绩陈陶在咸阳。
“三吏”、“三别”
杜甫代表作。《三吏》指《石壕吏》、《新 安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 别》、《无家别》、《垂老别》。
《《登蜀高相》》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生平
二 生平和思想
❖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 陵人,生于河南巩县。
❖ 因十三世祖、西晋名将与大儒杜预 (作《春秋左传集解》)为京兆杜陵人, 故以此为郡望,自称“杜陵布衣”。十世 祖迁襄阳,为其祖籍。曾祖父杜依艺曾任 巩县令 ;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 父杜闲,奉天县令 。故杜甫有“吾祖诗 冠古”,“诗是吾家事”的豪语,以及家 世“奉儒守官”的优越感。
第六章
杜甫
一、杜诗的背景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盛衰的转折点,自唐玄宗天宝 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历时 达八年之久。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 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 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一 支15万士兵的叛军,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诏 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起兵范阳。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 洛阳,是大乱的最高峰。

安史之乱中杜甫的经历

安史之乱中杜甫的经历

安史之乱中杜甫的经历第一节谴责战争一个具有时代良知的人,应该为时代的不幸而忧患,而一个勇士,则必须敢于正视时代的灾难。

杜甫正是这样一位有社会良知的勇士和英雄。

在安史之乱中,他与人民一起逃难,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被叛军俘虏后,他没有丧失气节,“挺节无所污”。

在为官期间,他因与肃宗政治见解不合,直言为宰相房琯辩护,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

在遭到肃宗贬谪期间,他深入民间,看到了人民的惨状,对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

同时,杜甫还积极为抗击叛军鼓与呼,为抗击叛乱出谋划策。

并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早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夕,杜甫回家探亲,一路上看到山河破碎,人民遭殃的惨痛情景的时候,就以敏锐而忧患的目光预感到了国家将面临的灾难。

他的忧患之心几乎要漫过终南山了。

他回到家的一夜之间,头发就变白了,看上去好像一个白头老翁,身体也衰朽了。

但其实这一年,杜甫才四十四岁。

果然,就在他回到奉先不久,就听说了安禄山起兵范阳之事。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从此爆发。

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外族,而且他们的部属大部分也都是胡人,因此,这一场动乱从本质上讲,是民族间的斗争。

异族势力入侵,对汉民族造成的灾难就更加严重。

战争是残酷的,尤其是民族间的战争,由于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必然使双方陷入疯狂之境,杀红了眼是常有的事情。

杜甫在逃亡和被掳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叛军屠杀人民的罪行。

这年的十二月,叛军攻陷洛阳、潼关之后,潼关守将哥舒翰降敌,叛军长驱直入。

杜甫当时已由奉先转迁到白水县的舅舅家里。

白水县离潼关不远,自然很快就沦陷了。

杜甫在兵荒马乱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当时,从洛阳一带向西北方向逃亡的难民达到百万计,还夹杂着潼关失守后逃亡的军队。

杜甫就夹杂在巨大的难民潮之中,和普通难民一样承受着惊恐、饥荒、疲乏和被捉的命运。

这次逃亡,由于难民之多,也没有组织,人们争相逃亡,被践踏而死的就有不少。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战乱波及地区往往十室九空。

而且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而此时的诗歌也因为这次巨变而发生巨大的改变。

最显著的诗歌的题材方面,安史之乱前,有着宫廷诗、边塞诗、田园诗等。

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们则改以记实的手法反映生民血泪和人间灾难。

由于限于个人的知识面所以无法做到对所有诗人诗风前后的变化,所以下面我将介绍他们其中的代表人物一一杜甫。

介绍他青少年时期(盛唐)的诗歌、中年时期(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晚年时期(中唐)的诗歌,并从中分析安史之乱对唐诗的影响。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等。

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中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可作为唐朝历史的见证,所以他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中常流露出其爱国热情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后代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有“诗圣”的美称。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杜甫7岁学诗,15岁即扬名。

青年时过着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在这期间最有名的代表作便是《望岳》了。

望岳(其一)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

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

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原创实用版】目录1.杜甫的生平简介2.杜甫的文学成就3.杜甫与安史之乱的关系4.杜甫晚年的生活和作品5.杜甫的影响和后世评价正文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也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杜甫出生于公元 712 年,那时正是唐朝的盛世。

他的家族世代为官,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文学家,父亲杜闲也是一位诗人。

杜甫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他的诗歌才华很早就得到了展现。

杜甫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猎,包括山水田园、历史典故、社会现实、人生哲理等各个方面。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磅礴的气势,又有细腻入微的描绘。

他的诗歌作品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杜甫一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乱,使杜甫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他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也目睹了战争对人民的摧残。

他的许多诗歌作品,如《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等,都反映了这场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杜甫晚年的生活主要在四川度过。

他在那里建造了草堂,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他的许多著名作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杜甫在四川的生活虽然相对安定,但他的心情却并不轻松。

他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的一生,虽然饱经风雨,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流传千古,对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也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杜甫的一生概括

杜甫的一生概括

杜甫的一生概括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诗仙”,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早年生活:杜甫出生在成纪(今湖南省隆回县),家境显赫,但由于家族变故,早年生活颇为困苦。

他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学和历史知识,培养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仕途经历:杜甫曾多次挑选科举,但屡次不中。

他在长时间的仕途经历中历经贬谪、寿春失宠、宦游江淮等波折,生活多艰辛。

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官场腐败的痛恨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深刻的表达。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杜甫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之一。

他亲历了战乱,被迫背井离乡,流亡湖北。

在这段时间里,他亲历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也对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晚年追求:杜甫晚年追求隐居,对山水田园有着深厚的情感。

他游历许多名山大川,寻找理想的归宿。

晚年的诗篇充满豪放和豁达,表现了他对人生沧桑和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文学成就:杜甫以豪放、激昂、深沉的诗风著称。

他的诗歌广泛涉及社会现实、政治抒怀、自然山水、人生百态等方面。

他的作品以《三吏》、《登高》、《月夜忆舍弟》等为代表,成为唐代文学的瑰宝。

逝世:杜甫于770年逝世,享年59岁。

他的逝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

虽然他一生饱受苦难,但他的诗歌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珍贵的文学遗产。

他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坎坷,但他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持了对人性、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洞察。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个体遭遇的宣泄,更是对社会风云的抒发,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反思。

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吧!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因曾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所以从前人们叫他做杜少陵。

他生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死于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终年五十九岁。

他处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剧烈时代。

由于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唐朝开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基础,在政治、经济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才出现了初唐和盛唐的经济较为繁荣、政治比较开明的局面,以人口来说,开元二十八年已达到四千八百多万,超过了隋朝。

又如陇右养马,开元元年只二十四万匹,开元十三年就增加了一倍左右,杜诗所谓“当时四十万匹马”(《天育骠骑歌》)便是。

物价低廉,贞观四年米每斗三、四钱,开元十三年东都米斗十钱,青齐米斗五钱,较之其后每斗千钱以上甚至数万钱得简直无法比较。

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开明也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

但是,由于封建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是不能解决的根本矛盾,这就注定了较为繁荣、开明的局面只能是短暂的,甚或是表面的,而长期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趋向却是衰微和混乱。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就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当时政治日益败坏,封建最高集团日益腐化,唐玄宗、杨贵妃姊妹、李林甫、杨国忠等都是十分骄奢淫逸,使人民租税负担日益加重,社会矛盾更行激化。

到了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便发生了安史之乱,社会生产大遭破坏,人民被杀戮和由于饥饿、流离失所而死的难计其数。

经过八年,安史之乱虽然最后被平定,唐朝的统治还继续维持了一百五十年左右,但在大乱期中,国事紊乱如麻,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而且乱定以后,优势吐蕃、回纥的侵扰,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这些在杜甫的诗中都有比较深刻地反映。

他对国事很关心,对人民表示了一定的同情。

人教版六年级(五四制)语文下册复习课件:诗歌 - 杜甫专题

人教版六年级(五四制)语文下册复习课件:诗歌 - 杜甫专题
•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
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 《三别》等名作。
•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 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 放声纵情歌唱;
•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 我好启程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 时间像纠缠在指尖的沙, • 总是挽留不住——
纷纷而下, • 一转眼一年的耕作结束了。
• 时间又像脱了缰的马, • 一不留神一节课就过去了, • 不如我们——
休息一下。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 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 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 头》、《悲陈陶》等诗。
•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 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 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注释
•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 浸:泡在水中。 • 萧萧:形容雨声。 •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 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 白发:老年。 •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杜甫与安史之乱

杜甫与安史之乱

杜甫与安史之乱一、杜甫的背景和生平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出生于公元712年,是宇文家族的后裔。

他的父亲是一位州刺史,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长大,并展示出了极高的才华和情感。

杜甫成年后曾经历过家族的财政困难和个人失败,但这些挫折并没有消磨他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他写了大量关于社会不公与人民苦难的诗作,表达了对现实中腐败和违法行为的愤怒。

二、安史之乱及其影响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间,是唐朝历史上最严重的内乱之一。

内憂外患、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这场动荡局势。

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缺少忠诚心态并渴望权力的将领意图篡位、推翻唐王朝。

战争持续了八年时间,并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损失。

这次内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政治层面来看,唐朝的统治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动摇,国家陷入了长期不稳定期。

经济方面也遭受重创,许多城市被毁并丧失了繁荣。

三、安史之乱背景下的杜甫作为时代的见证者,杜甫对安史之乱感到非常痛心。

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与悲伤。

他将自己的诗歌改变为社会宣言,表达自己对政治腐败和战争暴行的反思。

在他的诗中,可以看到对全国人民遭受战火洗礼而挣扎求生的描写。

他声称,“胡未灭,鬼不收”,强调国境问题和国家状况,并嘆息中国社会不能停止血流。

四、杜甫的诗歌意义正是杜甫所描绘出来的广泛悲苦和沮丧气氛使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代表。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关心国家和人民疾苦的社会活动家。

杜甫的作品长度在诗史上创造了新的纪录,刻画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现实。

他秉持着为社会而写诗、反映民生百相、宣泄自己情感等理念。

五、结语杜甫通过其诗歌呼吁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并展示出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尽管安史之乱给中国历史留下了阴影,但杜甫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情感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一生及安史之乱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安史之乱,是唐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老百姓大多颠沛流离,随处可见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

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11张)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