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ecebad4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e.png)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继承,也是对当代全球环境危机的深刻思考。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它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受制于自然的限制和规律。
要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超越自然的承受能力,不能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是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生产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过程,但这种改造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节律,保持生态平衡。
要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改变过去以资源耗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命运是共同体的命运,全球环境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全球合作共治。
要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的关系,以及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才能不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向更高的水平。
当前,中国正处于新时代、新征程、新挑战的历史交汇期,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任重道远。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016c328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3.png)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它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理念。
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之际,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以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指导,有助于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挑战。
一、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类通过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改造,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但同时也受制于自然的制约和限制。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开采和破坏,提出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思想:1.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能够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未来世代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3.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1. 建立生态文明体制。
马克思主义倡导建立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和引导,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2.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推动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
3. 推动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呼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文明观](https://img.taocdn.com/s3/m/ea569830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3.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的重要文献。
其中,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核心要素之一,试图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文明观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思想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思想在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供应,并要求人们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生态文明观强调,社会发展必须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生态文明观中,马克思主义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利用和保护。
人类不能无视自然规律,过度开发资源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因此,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行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
二、生态文明观的实践路径为了实现生态文明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实践路径和政策措施。
1. 建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将生态优先置于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生态文明观的关键步骤。
通过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3. 推进环境保护与治理。
马克思主义强调,环境保护是保障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建设生态文明法律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保护环境需要依法治理。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权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观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生态文明观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观提倡绿色发展,即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dd7a0cf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3.png)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提出的相关理论。
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强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和谐发展。
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战略,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必须通过合理的方式管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美丽中国建设也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统一,主张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而美丽中国建设也正是要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环境问题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制度问题。
它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追求和无限增长的逻辑。
而美丽中国建设对于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也需要解决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美丽中国建设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应用和发展。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ba23dbb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1e.png)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
在
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要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马克
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生态
文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生态文明强调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主张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还提出了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
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
互作用的关系,只有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的建
设要求我们从整体上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并通过人类的
智慧来推动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发展与保护的统一。
在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作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发展与保护的统一。
只有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还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
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人们积极
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人是自然历史的创造者,只有
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6f7136f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d.png)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下面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经济思想和社会建设三个方面,探讨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世界的辩证性和运动性,提出了“一分为二”的法则,认为自然界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则将人类社会看作是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总和,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这两个基本原理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盲目追逐利润和扩大规模,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而社会主义经济则需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追求协调的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循环利用,采取生态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从社会建设这一角度来考虑。
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普遍富裕和资源共享。
马克思主义倡导社会主义公有制,通过国家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调节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避免过度消费和环境破坏。
此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倡共享、协作和绿色发展的社会道德观念,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包含在其哲学基础、经济思想和社会建设理念中。
只有通过贯彻这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830eb6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2.png)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
生态文明理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生产方式转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核心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不能剥夺自然的资源,也不能无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生态文明理论强调了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产方式转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追求人类生产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的生产方式转向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
这种转变意味着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会由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的初级阶段发展到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高级阶段。
这个过程包括了社会制度的变迁、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等方面。
四、生活方式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倡导人们转变生活方式,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六、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强调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即要保障人民的经济福祉,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七、国际合作与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还提出了国际合作与共同发展的观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类共同发展。
结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体系,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3e7d05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0.png)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启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整体上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提出了一系列对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的理论,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指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社会关系”,并进一步指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类只有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才能生存”,进而强调人类要和自然和谐相处,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2. 反对商品经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商品经济是导致自然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并无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这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行为是不可持续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呼吁改变商品经济的本质,倡导实行绿色生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提倡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能够更好地调控资源分配,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过度破坏,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类才能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1.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呼吁人类要认识到自身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反对剥削自然的行为,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们要意识到自己的生存依赖于自然,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避免过度开采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强调要改变商品经济的本质,倡导实行绿色生产和消费。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897941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0.png)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的近代价值派系,关注的是生态文明的建立和构建。
在实践中,这种思想以研究发展生态文明为主,以解决现代社会中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为一个更宽的组织架构,来实现更加有效、兼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建设。
对马克思主义来说,生态文明思想存在着重要地位和价值,它指导人们朝着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发展所必需的可持续关注和可持续研究。
2、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可划分为三个方法论范畴第一,在处理社会问题方面,采用可持续社会发展的organisational/proceeded做法,有助于形成更加和谐、高效、兼容性的生态系统。
第二,在生态产出方面,采用evolved/ecological做法,强调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可持续利用和维护,以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三,在传播方面,采用social/co-existential要求,注重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最大特点,强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效运行,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多样化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思想鼓励人们保护、利用自然资源,集中力量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保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发展社会责任感、建立可持续性的文明社会。
4、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上达到最佳状态。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仅仅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一种价值的追求,而且更是大自然和人类和谐发展的制度性管理,从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现代社会发展脉络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为政府决策、民主参与、资源管理提供着建设性的建议,让社会和谐统一,资源合理可持续地分配,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276dc36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3.png)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点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之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意识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破坏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不应该将自然资源视为无限可利用的货物,而是应该将自然资源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尊重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和物质积累,而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只有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人类社会才能真正繁荣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同时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有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要求我们进行全方位的转型,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环境保护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优先任务。
其次,马克思主义要求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耗和破坏。
同时,马克思主义倡导建立环境保护法律和制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环境保护的有效实施。
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废气排放控制等具体措施,以减少环境污染。
五、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点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b301d456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5.png)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一种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提倡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生态环境。
人类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修复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社会公平和环境正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不仅是一种生态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必须关注社会公平和环境正义,让所有人都能分享发展成果,保护环境权益。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只有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才能实现人类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目标。
1.2 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美丽中国建设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更是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水平的提高的追求。
美丽中国建设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美丽中国建设不仅仅是对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的回应,更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追求和对未来世代利益的关爱。
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在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时代。
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在于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繁荣富强、走向美好未来。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c4ea185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1.png)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这一思想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丽中国的建设是指在经济发展的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
相反,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提倡人的全面发展。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仅是对自然的保护,也是对人类的保护。
我们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建设舒适宜居的城市和乡村,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关注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我们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发展的社会价值观。
只有将环境保护纳入社会发展的全局,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人们的共同目标,才能形成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科学决策和民主参与。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我们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制定科学可行的环保政策,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我们也要倡导民主参与,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的过程,并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社会共识。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统一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倡导绿色发展的社会价值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科学决策和民主参与,形成共识,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https://img.taocdn.com/s3/m/3a802cb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4.png)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和观点。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本文将从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原理、实践意义和发展路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原理包括: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指出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存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追逐利润最大化,无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应该以人的需要为基础,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明确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马克思主张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污染的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二、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实践意义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提醒我们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
当前,全球变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引导我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引导我们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注重环境保护,既要追求物质文明,又要追求精神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浅析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浅析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b87cadd1a37f111f0855b55.png)
浅析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摘要: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过程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
它的主要内容有: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实践中介的社会观和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环境问题马克思生活在一个波澜壮阔、激烈变革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下,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揭露了这种剥削所带来的生态问题,阐述了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1自然界的优先性自然界具有客观先在性。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并且是人的生身之母,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根本。
这也就是说,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演变发展并不断优化的产物,没有自然界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
人应该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的爱护自然,同自然共生共长。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2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靠自然界而生活,自然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物质条件,“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3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马克思在深入研究自然界与人的相互关系之后,明确表述了“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的思想,把自然界看成是与人的身体具有同样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从人类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马克思说:“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因此,人类必须像保护自己肌体一样保护自然界,而且,只有保护好自然界才能保护好人类的肌体。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与生态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与生态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1d1d774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0.png)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与生态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为基础的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体系。
在当今社会中,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并分析其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主张构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与传统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不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旨在实现人类和自然共同繁荣。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核心观点1. 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不同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形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环境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具有历史规律性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发展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日益增加,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型,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更加和谐的状态。
3. 公有制与生态环境马克思主义强调公有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公有制经济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私有制经济中,企业往往只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大规模破坏。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论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a314dd0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69.png)
论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概念和原则。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解决当代环境问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的物质基础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二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强调了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他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还提出了矛盾的观念,认为矛盾不仅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根据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实践出发,努力解决矛盾,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在于,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防止破坏生态系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持久繁荣的社会。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还提醒我们,在经济增长的不能忽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我们必须合理利用资源,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未来世代的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还指出,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各国共同合作,才能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实施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对于建设一个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实施环境保护政策。
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发展绿色产业、推动节能减排等方式,中国在环境治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https://img.taocdn.com/s3/m/60ab31a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2.png)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只有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首先强调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所有生命都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供给。
因此,人类必须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当符合自然规律,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还重视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审美。
马克思认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应当是全面的、深刻的,只有深入理解自然的规律和本质,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利用自然资源。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提倡人类要珍惜自然,尊重自然的美丽和奇妙,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审美意识,培养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是一个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全面理论体系,强调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审美。
只有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才能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一个美丽的地球家园。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专题7:生态文明建设
![专题7:生态文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cfb1d1de360cba1aa811dac9.png)
•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 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 • ——胡锦涛
(三)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我 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升华
• 1.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最新认识 1980年代初,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 “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 “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 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 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 立了自然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长远规划,积 极推动自然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和生态环境 建设的健康发展。 • 1979年2月,在邓小平提议下,五届全国人 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 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 • 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 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 中国实现。
3、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是人类生存与发 展的重要保证
•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 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 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 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 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 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料到,这样一来,他 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毁了;他们更没 有料到他们这样做,竞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期内 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迅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357407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2.png)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生态学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统一体,人类的活动必须以维护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人类应当与自然平等相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实践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生态观为我国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理论也对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正是生态系统。
生态学理论揭示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注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
道德经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类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来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关系,主张人类应当以保护自然为己任。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主张人类应当尊重一切生命,珍爱自然。
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赋予了它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出生态价值观,引导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美丽中国。
我国生态文明思想注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倡导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多元的,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生态学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这些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指导意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引。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支持和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支持和实践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4869ef0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f.png)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支持和实践路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已经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支持和实践路径是非常重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马克思主义由于其“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使得它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与研究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形式。
它强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反对人类自私自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在于其共同的反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认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和追求短期利益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直接原因。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肯定了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生产方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并倡导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注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所强调的经济、社会和环保“三重目标”,它涉及到各种与发展有关的问题,面临的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挑战,并要求实现全球合作。
如今,全球目前仍在处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显得愈加重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生产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它强调必须保障人民的最基本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物质丰富、文化丰富、自由丰富的全面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在具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该具体地落实到各个领域。
例如,我们可以在农业领域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中国成功建立了新型农业体系,特别是生态农业等领域,它挑战传统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
在城市建设领域,我们也可以看到数十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功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摘自:《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1版(2008年10月1日)
马克思.资本论(第 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6.120、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517、5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1976:25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足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
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问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重要哲学依据。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全部生态文明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
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的哲学内涵:与人类相对应的是自然,与个人相对应的是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他从社会基本矛盾中把握生态问题,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考察生态文明,得出了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相冲突的问题,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文明。
然而,在当今世界,处处可见人类破坏自然界的痕迹。
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被砍伐、大片的土地荒漠化、江河湖海被严重污染、野生物大量灭绝等等!
针对现在的环境越来越恶化,让人不得不想到2012这部灾难片,由于人类无止境的开发资源,导致地球的地壳越来越薄!由于人类无止境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获取更好生存!于是地震火山爆发旱灾水灾一个一个到来!最后人们将为他们之前种下的果付出毁灭的代价!纵观整个历史的发展,人们由最先的崇拜自然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类从远古人猿进化到现代的人类,除了体型身材上的变化,思想和智力也有了飞跃发展,人们开始明白利用自然赋予他们的资源可以创造财富,于是个人富裕了,地区富裕了,国家强盛了,人们开始更疯狂的开采资源,满足自己物质上的需求,渐渐的森林变少了,水源变少了,动植物灭绝了,不再有明显的四季,南极北极的冰川开始融化,不久的将来,虽然2012年世界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但是持续的环境恶化是推动世界灭亡的一个,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当今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第一,,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认为,一方面人类属于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从而两者原本非但不冲突,而且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的关系是伙伴关系,它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
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马克思所说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而且也是一个自然主义的社会。
把自然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强调共产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最根本之处。
第二,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危机的本质,充分认识到生态危机对我们人类的危害的严重性。
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将使我们人类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究竟能否继续下去,就取决于当今人类能否跨过生态危机这个坎。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态
危机将使我们人类丧失基本的生活要素,生态危机不消除,我们人就不成其为人,就是非人。
如果我们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获取那种富裕的生活,那么这样的生活由于以人与自然相对立为前提,从而根本谈不上什么幸福。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人无止境地侵犯自然,自然界也会对人类做出报复,其结果是人类社会必然毁灭。
第三,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最有价值之处,是论述了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由资本逻辑带来的。
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就是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清清楚楚地告诉人们: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真正和谐的关系的最大障碍就是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对当今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如果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要摆脱生态危机就只能是梦想。
第四,当我们强调按照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是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以利润为宗旨的资本逻辑之时,还须指出,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建设生态文明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逻辑决裂也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对当今的人类来说,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肯定是一个奋斗目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目标,但同样肯定的是,当今人类除了这一目标之外还有其他目标的存在。
人类不可能为了一个目标而舍弃其他目标。
当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需要人类与资本逻辑决裂之时,其他的目标或许还需要进一步实施资本逻辑。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使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真正找到主攻方向,这就是把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与反对资本逻辑结合在一起,但在如何具体付诸行动时,我们必须持冷静、科学的态度。
1998年 9月 28日,******同志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阐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
他指出:“自然灾害是件坏事,但通过同它的斗争,人们可以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中得出有益的结论,从而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
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
”“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并不是即刻就能全面把握它,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才能更明确地被人们认识,问题是我们要善于做这项工作,自觉地去认识和正确把握自然规律,学会按自然规律办事,以把我们的经济建设和其他社会事业搞得更好,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连年快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采取果断措施,
加速我国从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