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阅读答案
《学前教育史》练习(二)(第四~五章)答案
《学前教育史》练习(二)(第四~五章)答案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在儿童教育上提出发展儿童个性、崇尚儿童自然成长的主张。
参见教材P74。
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壬子癸丑学制(1912- 1913 年)年将学前教育机构定名为蒙养园。
参见教材P77。
3、【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恽代英从唯物史观上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
参见教材P74。
4、【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集美幼稚师范学校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于1927 年。
参见教材P82。
5、【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随着1922 年“壬戌学制”的颁行,又确立了幼稚园制度,学前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参见教材P75。
6、【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宗教式幼稚园的活动内容比较丰富。
如上海崇德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
这是1920 年由美国传教士黎曼顾开办的。
参见教材P79。
7、【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1907 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个学前教育机构——“儿童之家”。
本题选A。
参见教材P72。
8、【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上海劳工幼儿园是1934 年在陶行知的领导下,由其学生孙铭勋等人创办于沪西女工区。
本题选B。
南京鼓楼幼稚园是陈鹤琴创办的。
北平平民幼稚园由张雪门创办。
北京香山慈幼院是北方影响最大的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参见教材P90。
9、【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陈鹤琴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和试验的典型代表,1923 年春,在自己家中办起了南京鼓楼幼稚园。
陶行知等人创办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肌幼稚园。
北平平民幼稚园是张雪门创办的。
北京香山慈幼院收容孤儿和贫困儿童。
参见教材P85。
10、【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
参见教材P73。
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陶行知创办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
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蔡元培傅斯年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
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
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
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
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
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
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
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
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
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
这才是正当的办法。
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
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
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
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
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
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
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
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之演说阅读答案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之演说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文章说“一曰抱定宗旨”,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的宗旨是什么?请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答:。
(2)请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答:。
(3)对下面句子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解释:这个句子运用连锁推理的方法,深刻说明了宗旨正大的重要。
B.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解释: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外人批评北大的学生道德沦丧,品行恶劣,其原因就是来这里求学的人,都有做官发财的思想。
C.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解释:蔡元培在这里肯定了北大学子的成绩,鼓励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要害怕外人的议论讥讽。
D.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解释:“宗旨既乖,趋向自异”与上文“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形成对比,从反面说明了“志在做官发财”的危害。
“乖”,违逆,强调了“做官发财”思想的错误。
(4)对这段文字的分析理解正确的项有:A.蔡元培认为“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
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是他对我国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深刻的彻底的反思之后得出的全新认识,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B.蔡元培之所以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是源于他对我国当时科学技术极端落后的焦虑,企图通过大学教育为国家迅速培养一批科技人才,以实现他的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主张。
C.在这篇演说词中,蔡元培把“抱定宗旨”放在首位,这说明在蔡元培看来,最大的腐-败就是思想观念的腐-败,腐-败的观念不除,真正的改革就不会发生。
因此,改革必须首先从破除陈腐落后的观念开始。
D.这段文字,蔡元培先列举以“做官发财”为学习目的种种弊病,从理论上说明这一宗旨的错误,由此引出自己的正大宗旨,接着再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从理论上说明正大宗旨的好处,宗旨乖违的危害,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宗旨不可以不正大”这一论点。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知识概览·【作品简介】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
25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授编修,戊戌变法失败后,弃官离京南归,开场投身教育。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1917年至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任职期间革新北大,提倡科学与民主,提倡学术自由,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他也是我国近代美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美学家与美育理论家。
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主要作品:?蔡元培全集??蔡元培教育文选?等。
演讲辞又叫讲演稿,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在内容上,演讲辞应视有关集会或活动的要求而定,力求中心明确,言之有理;在表达上,侧重于议论、说理,同时兼用必要的记叙、抒情,力求条理明晰,要言不烦。
其特点如下:第一,针对性。
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
它是用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打动听众、“征服〞听众的,所以必需要有现实的针对性。
第二,可讲性。
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
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可讲为前提。
第三,煽动性。
演讲是一门艺术。
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煽动性。
【重点理解】1.如何理解文中“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这句话的含意?【答案】这句话是针对黑暗的社会风气而言的。
当时的北京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军阀的混战,旧的道德已经丧失,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状态,一般很少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
这也是作者寄希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能自己洁身自好,还要能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的主要原因。
2.如何理解“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那么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的含意?【答案】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
《蔡元培先生》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蔡元培先生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湖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从中荡漾开来,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
在静水中投下知识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
他是中国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
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适成强烈的对照。
蔡先生对学问的看法,基本上是与中山先生的看法一致的,不过孙先生的见解来自自然科学,蔡先生的见解则导源于希腊哲学。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
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
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
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
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
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
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年青时锋芒很露。
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来领导维新。
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
除非你推翻满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适成强烈的对照。
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曾经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
缴卷时间到时,他就把这篇文章呈缴给考官。
【初中课内阅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内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内阅读及答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的讲话中,为什么提出了坚持宗旨的要求?答:蔡元培先生之所以首先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是因为当时北大风纪败坏,腐败不堪,因此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并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一观点在当时可谓一声惊雷,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接下来他尖锐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思想来混文凭,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之所以产生这些现象,其深层次原因正在于北大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抱定宗旨,这样才会珍惜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从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讲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答: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难脱流俗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谓的学习只是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突击讲义,只图蒙混过关3.你如何理解大学生和那些学习高级知识的人?答:这是蔡元培先生在谈到抱定宗旨这个观点时所提出的一个观点,蔡先生之所以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与当时北大的腐败有关,作者想让青年学生明确大学的性质,来大学学习不是为了做官致富,这才有可能消除当时北大所存在的弊端精神独立和学术自由的理念也渗透在大学生和学习先进知识的人身上,即象牙塔里的师生不应被外界的恶劣氛围所侵扰,不应被外界的思想所束缚,而应发扬自由独立的精神,以深邃的思想、深刻的见解和朴素的作风学习先进的知识,把自己置于社会思想和人文科学的前沿,用研究成果启迪人心,造福社会4、《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说理有何特点?答:北京大学校长讲话的逻辑有以下特点:(1)情理并重本文不仅仅只是说理简要透彻,而且情理并重,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文中既有痛心的指陈,又有激越的阐发,还有设身处地的忠告(2)充分利用反问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提优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提优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1.现代文阅读读书奠忘做笔记(节选)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
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手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
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
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有200多本、3.5万多页。
据杨绎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
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古今中外,无所不容。
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
“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
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
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习笔记更重要。
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实用文本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实用文本阅读原文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然而,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1917年之后的事情。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派学人为北大教员,使新文化运动的力量汇聚到北大。
同时,在蔡元培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杂志迁到北大。
由于北大进步师生的加盟,《新青年》宣传内容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开始真正扎根到“新青年”之中。
而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北大进步师生创办的《新潮》、《每周评论》等杂志,又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影响。
这样,新文化运动从原来的陈独秀少数人提倡的文化运动变成有大批青年学生拥护的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所说:“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
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
1919年2~3月间,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代表守旧势力,率先向北大和蔡元培发难。
他一面写毁谤小说,对新文化领导人物进行人身攻击,其中把蔡元培比作赞助“毁圣灭伦”的怪物“元绪”(大龟);一面发表公开信,指责北大陈、胡等人“覆孔孟,铲伦常”。
同时,北洋政府也通过教育部对蔡元培施加压力,指责《新潮》杂志的言论过于激进,要求他约束北大师生的言行。
对林纾的恶语谩骂,蔡元培嗤之以鼻,表示“林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
”对林纾的公开信,蔡元培从容作复,一一辩明林纾的指摘是毫无根据的,最后声明自己绝不改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五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带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15小题)1.(2021秋•光明区期末)忆读书(节选)ㅤㅤ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
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ㅤㅤ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ㅤㅤ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选文的作者是,她认为读书的好处有(用原文语句回答)。
(2)作者眼中好书的标准是什么?请根据选文内容简单概括。
(3)如何理解作者所写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4)结合作者的读书经历,谈一谈自己今后会怎样读书。
2.(2021秋•光明区期末)ㅤㅤ①我每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
她大概五十多岁,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上总是布满细密的汗珠,还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
ㅤㅤ②不过这次她好像正在被训斥。
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
那双手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
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应该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说:“你怎么能把脏水洒在顾客的衣服上?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出来,说:“我儿子今年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论述文)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论述文)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6. 阅读理解9. 词语解释11. 判断题单项选择题1.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A.《庄子》B.《论语》C.《孟子》D.《韩非子》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2.成语“祸起箫墙”出自( )A.《论语》B.《孟子》C.《左传》D.《战国策》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3.《战国策》是一部( )A.编年体史书B.国别体史书C.纪传体通史D.纪传体断代史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4.《赵威后问齐使》一文选自( )A.《论语.季氏》B.《战国策.齐策》C.《庄子.秋水》D.《孟子.梁惠王》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5.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 )A.礼和仁B.民本和王道C.无为无不为D.严刑峻法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6.“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凶”字的意思是( )A.凶恶B.战乱C.灾荒D.凶狠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7.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露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所用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B.归纳法C.对比法D.类比法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8.成语“望洋兴叹”出自( )A.《论语》B.《秋水》C.《张中丞传后序》D.《答李翊书》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9.《谏逐客书》选自( )A.《战国策》B.《史记.李斯列传》C.《尚书》D.《围语》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满招损,谦得益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得之难而失之易D.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11.在《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治世”,实质上是( ) A.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B.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C.人民想做主人而不得的时代D.人民暂时做稳了主人的时代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阅读理解阅读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回答后面问题: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蔡元培》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蔡元培?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
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蔼,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
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之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
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根本因素。
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
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
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五四〞前夕,他与林纾论战。
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
两相比拟,其境界之上下不言自明。
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过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少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的?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谜〞“大笨伯〞等,词气颇为尖刻。
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
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究,这使得一些学界后代们疑惑不解。
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突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您的字写得这样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此话出口,席间众人顿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
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
〞本来可能出现的为难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修养于此可见一斑。
处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怀,是不易做到的。
大概因为这平易淡然,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
有人以为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
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那么坚强之性立见〞。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附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二十四番花信(节选)①今年春来早,繁忙的花事也提早开始。
②报春少不了二月兰。
今年二月兰又逢大年,各家园子里都是一大片紫色的地毯。
它们有一种淡淡的香气,显然是野花的香气。
③榆叶梅跟着开了,附近的几株都是我们的朋友,哪一株大,哪一株小,哪一株颜色深,哪一株颜色浅,我们都再熟悉不过。
园边一排树中,有一株很高大,花的颜色也深,原来不求甚解....地以为它是榆叶梅中的一种。
今年才知道,这是一棵朱砂碧桃。
“天上碧桃和露种”,当然是名贵的,它若知我一直把她看作榆叶梅,可能会大大地不高兴。
④紧接着便是那若有若无的幽香提醒着丁香上场了。
窗前的一株已伴我四十余年。
以前伏案写作时,只觉香气直透毫端,花墙边的一株是我手植,现在已高过花墙许多。
几树丁香都不是往年那种微雨中淡淡的情调,而是尽情地开放,满树雪白的花,简直是光华夺目。
我已不再持毫,缠绕我的是病痛和焦虑,幸有这光亮和香气,透过黑夜,沁进窗来,稍稍抚慰着我不安的梦。
⑤旧地质楼前一株海棠正在怒放。
海棠的花最当得起“花团锦簇”这几个字。
东坡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照的就是海棠。
海棠虽美,只是无香,古人认为这是一大憾事。
若是无香要扣分,花的美貌也可以平均过来了。
再想想,世事怎能都那么圆满!⑥又一天,走到临湖轩。
上了台阶,本来是空空的庭院,现在觉得眼睛里很满,原来是两株高大的玉兰,不知何时种的。
玉兰正在开花,虽已过了最盛期,仍是满树雪白。
那白花和丁香不同,显得凝重得多。
地下片片落花也各有姿态,我们看了树上的花,又把脚下的花看了片刻。
⑦蔡元培像旁有一株树,叶子是红的,我们叫它红叶李。
从临湖轩出来走到这里,忽见它也是满树的花。
又过了两天,再去寻时,已经一朵花也看不见了。
真令人诧异不止。
⑧“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花朵怎能老在枝头呢?万物消长是大自然的规律。
⑨不知何时,那棵朱砂碧桃的满树繁花也已谢尽,枝条空空的,连地上也不见花瓣。
别的花也会跟着退场的。
有上场,有退场,人,也是一样。
安徽省十联考合肥一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合肥一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3分)【参考答案】A【解析】A项“由于梁启超的推动”错误,“一些较早接触域外文学文化的知识分子”“梁启超首倡”“小说的译印和创作风起云涌”等内容都表现出这种推动是由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推动的。
2.(3分)【参考答案】B【解析】B项“这一观点终结了有关《红楼梦》作者之谜的争论”错误,原文陈述的是胡适的观点,并未提及争论被终结。
3.(3分)【参考答案】C【解析】A项“索隐派即以此种方法探寻作品背后的真相”分析不当,“谐音”只是索引的一种方法。
B项“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此”错误,蔡胡论战最后以胡适胜利告终,固然与胡适的不同批评策略有关,但“蔡元培的身份背景”“亚东版《红楼梦》的大行于世”“对著者和本子的考证”等都是重要原因,文中信息不足以支撑“莫过于此”的表述。
D项“如果没有……胡适的考证成果就很难被公众认可”不恰当。
其一,《新青年》杂志刊发的是《论短篇小说》的演讲,非考证成果;其二,亚东版《红楼梦》的大行于世促进了胡适考证学说的影响力,但不等于没有小说的出版就不会被公众认可。
4.(4分)【答案示例】示例1:①传统史学讲究微言大义,以曲折、精微的文笔隐寓褒贬、寄托深意。
如“夜缒”可反映出国势之危急,并暗含对统治者昏庸短视的批评,对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精神的赞美。
示例2:①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段,蕴含深刻的意蕴。
比如《赤壁赋》中以“桂、兰”象征美好的德行,以“美人”象征美政。
示例3:①文学作品中有时似贬实褒,字里行间隐含深意。
比如草莽、傻、狂等词语,看似批评宝玉性格乖张、不学无术,实则写出宝玉之重情脱俗。
【解析】“史学和文学”与“孔子的春秋笔法、屈原的香草美人”间的呼应关系,表明史学和文学作品通常有着微言大义、含蓄蕴藉的特点;而“隐秀”,与“比兴”“夸饰”等并举,“文外之重旨”等内容,则暗示“隐”通常借助约定俗成的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字面以外的意思。
《蔡元培的富贵》阅读练习及答案
蔡元培的富贵余世存①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
②说蔡先生的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他一生没有置备私产。
他亲历清朝、北洋、民国,为国家社会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会很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
这样的国士,确实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的品德——以国事天下事为念。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念兹在兹。
③蔡元培先生病逝,国民政府给他发布了褒扬令,称赞他“道德文章,夙孚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④蔡元培做官的机会太多,可以过衣食无忧的日子,富贵于他是可望可即之事。
但跟一般寒酸文人不同,蔡先生生性豪放,不拘小节,爱花钱,爱请客。
据说妻子为此非常不满,两人经常吵架。
儿子证实,父亲置业并不困难,后来不仅没有置业而且没有积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⑤一生受惠于蔡元培先生的人太多了。
随便即能想到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等人,还有众多的学生、看门人,都得益于蔡先生。
甚至到他晚年,仍然如此。
有人回忆,先生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极端拮据,仍不忘周济他人。
当时有一位广东籍诗人名叫廖平子,恬淡高洁,不屑钻营,家无隔夜之粮。
廖常将诗作呈予蔡先生,先生知其生活清贫,即赠其法币拾元,每月皆然,数年不断。
⑥一般的官吏极易为官场习气所染,习惯了当官做吏后,再难以回归平实,难以自食其力。
在这方面,蔡元培的自给自足是中国人中少有的。
1907年,40岁的蔡元培放弃国内的身份地位,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赴德,入莱比锡大学听课。
后公派留学机会搁浅,但蔡元培没有放弃,决定自费。
当时他还需要抚养妻儿四口,孙宝琦答应每月资助银子30两,让他在驻德使馆中做兼职,但使馆只应允照顾食宿,不提供职务和薪金。
为此,蔡元培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唐宝书、唐宝潮做家庭教师,为他们讲授国学,每月报酬100马克。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合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0月联合调研试题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
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
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
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1《短歌行》练习(含答案)
1《短歌行》练习(含答案)7.1《短歌行》作业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蔡元培把“抱定宗旨"作为首要期望提出,体现了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因此下车伊始,便从端正观念入手。
B.专门学校是“学成任事”,学了以后出去做官发财,大学则不是这样,入大学是为了研究高深学问。
C.“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如果宗旨不正,志在做官发财,则会放荡冶游,光阴虚度,敷衍塞责,自毁前程。
D.蔡元培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清朝官吏的腐败,鼓励学生勤勉治学正是为了避免国家的覆亡。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了求学的目的,直指北大多年弊端。
B.当时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所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
C.学生在选择教师时急功近利和庸俗化,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
D.这段文字先正后反,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表现了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厚望。
3.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探究北京大学产生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兵刃既接(接触、交锋)B. 金石可镂(雕刻)C.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爱)D.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 传授)【答案】C【解析】C项爱吝惜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②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2.(5)文中高祖给予秦琼什么赏赐?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A. 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B. 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C. 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D. 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答案】B【解析】(1)“贼营”是一个词指敌人的营寨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斩关”意思是砍断门闩“关”作“斩”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故选B【答案】A【解析】(2)A项“擢指授予官职”错误擢为提升官职【答案】B【解析】(3)B项“秦琼与程咬金商议之后一同策马西去归降于秦王”错误从文中“于是来降高祖俾事秦王府”可知秦琼与程咬金归降的是高祖而非秦王【答案】(4)①李密和宇文化及在黎阳打仗李密中箭落马快要死了追兵到唯独(他因为)秦琼的保护得以幸免②如果我的肉可以吃就应该割下来给你吃何况是男女奴隶、美玉锦帛呢!【解析】(4)①滨通“濒” 接近快要免逃避灾难免于死亡②使如果表假设啖给……吃使动用法【答案】(5)①高祖赐予他黄金瓶②原因有二其一为秦琼不顾念妻子儿女而来归附他其二为秦琼打败尉迟敬德立有战功【解析】(5)从文中“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可知文中高祖给予秦琼黄金瓶的赏赐这是因为秦琼不顾念妻子儿女而来归附他同时打败尉迟敬德立有战功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2)请简要概括并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A. 第三句作者写景抓住了物象——凫读者由此物象的描写可品出作者的情怀B. 第四句写岸边老树着花此亦常见之景“老”与“丑”往往相连但诗人说它“无丑枝” 构思新颖C. 颔联和颈联意新语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蕴涵着浓郁的情趣D. 尾联写诗人虽然不厌烦东溪之景但归来后筋疲力尽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心中难以排遣的愁绪【答案】D【解析】(1)D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心中难以排遣的愁绪”错误“厌”是满足的意思“不厌”即不满足没看够还想看结合中间四句所描写的东溪美好风光来看尾联流露出来的是诗人对东溪之景的喜爱和留恋“住不得”表达出了诗人不得不回去的无奈【答案】(2)①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首联、尾联都写到了因对东溪之景的喜爱而久久不愿离去②闲适恬淡之情描写了东溪“野凫眠岸”的悠闲和“短短蒲茸”“平平沙石”清新淡远的景象寓情于景③老当益壮之情“老树着花”句写虽为老树却春花绽放、生机盎然这是作者虽暮年但壮心不已的写照【解析】(2)首联中的“坐临孤屿发船迟” 写作者因贪恋东溪的美景而迟迟不愿上船离开而尾联中的“情虽不厌住不得” 写作者虽然喜爱东溪美景但又不得不回家两句诗都表达了作者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与留恋之情“野凫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平平沙石” 捕捉住水乡春日最具特征的景物用简淡的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寓情于景流露出作者的闲适恬淡之情“有闲意”“无丑枝”则写出了作者对野凫眠岸和老树着花的独到感受、新鲜发现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至暮年但壮心不已的气概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4.(1)“虽然了解上述指标很重要但我们的目的要比这些宏大得多”福斯特所谓的“宏大目的”主要是指什么?4.(2)简要分析第3、4段的论述层次4.(3)大学为未来承担责任的核心是培育一种变化的文化这种文化有哪些基本作用?4.(4)《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也谈到了对大学的一些看法中外两位校长的很多观点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蔡元培“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福斯特“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身的学问”“四年的大学生活不过是允许自己去自由自在地探索这类根本问题的一个插曲而已”结合他们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对永恒做出承诺追寻传统对未来承担责任【解析】【答案】本文作者把问题放在历史中去看从而提出观点本文第三并坚定地指出其历史使命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接着从学问入手分析一所大学关乎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并点出追寻传统的目的所在最末一句“因此……‘大学是于什么的’之核心所在了”呼应第三段开头的“精神所在” 层次分明【解析】【答案】改变个人改变世界【解析】【答案】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们对大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不应该片面地注重分数的高低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与崇尚这也为教育者指明了一个方向要远离繁杂的利益纷争倘若教育者们拥有这样的理念与追求?何愁发现不了真理的光芒?【解析】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史记》扩张了史学研究视野使非政治、非军事的卓越人物得以大量进入史书B. 《史记》创立的“书”这一体例至今仍然是史学研究的核心可谓是超越时代C. 《史记》既吸收了编年体的优点也吸收了国别体的优点体例多样内容繁杂D. 《史记》创立的纪传体体例能包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答案】B【解析】(1)B项原文为“《史记》所创造的‘书’这一体例使这些既难从事中反映、亦难在传人时体现却又无比重要的内容终于在史书中有了依凭其体例为班固《汉书》继承改名为‘志’ 对后世正史影响极深远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科学的兴起与‘人’的淡出这部分内容更成为当今史学研究的核心”【答案】A【解析】(2)A项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把纪传体体例同其他史书体例进行对比【答案】D【解析】(3)A项错误原文为“《史记》为后世史家崇奉影响深远除了司马迁超凡的史识和文笔之外其创立的纪传体体例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一体例更为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顺应了史学的发展”B项错误说法太绝对原文为“而分布在中原地区周围的匈奴、两越、西南夷等诸少数民族的历史也终于有了系统的记载”C项错误原文为“此法不可用之太过如后世欧阳修所著《新五代史》即有重笔法而轻史实之讥”故选D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6.(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6.(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6.(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容乐观一定不易汗牛充栋席卷天下B. 危在旦夕一定不易汗牛充栋接踵而至C. 不容乐观一成不变卷帙浩繁席卷天下D. 危在旦夕一成不变卷帙浩繁接踵而至【答案】C【解析】(1)不容乐观指实际现况不允许往好的方向想用来形容事情事态发展不好凶多吉少不利因素很多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结合语境选用“不容乐观”一成不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形容连一点变化都没有一定不易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结合语境选用“一成不变”汗牛充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结合语境选用“卷帙浩繁”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席卷天下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结合语境选用“席卷天下”故选C【答案】D【解析】(2)“无尽”应放到“历代圣者”后“开阔”与“视野”的搭配及语义最为恰当故选D 【答案】B【解析】(3)“它”指代前一句的“数字阅读” 放在句首衔接紧凑陈述对象与前面保持一致故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元培》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
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
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之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
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因素。
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
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
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五四”前夕,他与林纾论战。
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
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
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过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少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的《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谜”“大笨伯”等,词气颇为尖刻。
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
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究,这使得一些学界后辈们疑惑不解。
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您的字写得这样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此话出口,席间众人顿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
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
”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斑。
处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怀,是不易做到的。
大概因为这平易淡然,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
有人以为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
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
这一特点较集中地表现于他主政北京大学那一时期。
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当时社会上守旧势力与军阀政客集团联手,诋毁北大和蔡的办学方针,一时间“黑云压城”。
曾经为蔡改革北大出谋划策的汤尔和等人转而力劝他解聘陈独秀、制约胡适,以缓和外界的压力。
蔡长时间沉默着,听着汤等人的劝解,最后他站起身,决然说道:“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他后来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痛斥军阀,再次表现出“临大节凛然不可犯”的风骨。
“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倘没有蔡元培的如此“担当”,恐怕早为守旧势力摧垮也未可知。
有人概括他的这种性格为“内和外介,守正不阿”,确是颇为切合的。
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参与政治,蔡元培始终不失书生本色。
人们或许会注意到,蔡一生中辞职的次数非常之多,其中引起社会反响的“辞职事件”就有数起。
他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引去”的自由信条,合与不合的尺度在于他所信守的价值观,至于高官厚禄则并不足惜。
每次辞职后,他便重操旧业,以老学生的身份向欧洲的大学注册入学,进行自己心爱的学术研究。
他自述的“一生难进易退,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正是其书生本色的最好体现。
在蔡元培看来,学人
参政,应力谋为公众做事,而不可以权谋私。
他鄙薄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吏,虽曾置身官场,却清廉奉公,洁身自好。
每当见到那些做大官的人购田置产常不胜叹息,以为与其留给子孙金钱、华屋、良田,莫如策励晚辈求得真才实学,在人世间有所作为。
本此观念,他一生两袖清风,生活俭朴,直至晚年仍赁屋居住,以致引来他的学生和朋友“赠屋祝寿”的那段佳话。
为了他自己认定的人生价值,蔡几十年如一日,毫不苟且。
蔡元培的人格修养在其一生的主要社会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和表现出来,构成其复杂文化品性的最为基本的部分。
有人认为蔡元培是“好好先生”,有人认为蔡元培“守正不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认定蔡元培是“好好先生”;二是认定他“守正不阿”;三是既肯定他是“好好先生”,又肯定他“守正不阿”。
无论选择何种观点,作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从文本中找出具体内容加以证明。
答案:示例一:蔡元培是“好好先生”。
①思想上兼容并包,聘任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又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②处世恬淡,待人平易,胸襟豁达。
示例二:蔡元培“守正不阿”。
遇大事,刚强有主见,抵制外界压力,敢于担当,发表文章,痛斥军阀。
示例三:蔡元培既是“好好先生”,又“守正不阿”。
兼容并包,胸襟豁达;遇大事坚持立场,刚强有主见。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