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祛湿药及祛湿方全解
除湿的药方_除湿的药方有什么

除湿的药方_除湿的药方有什么中成药治疗气虚脾虚体湿具有副作用小,方便等诸多的优点,所以通常被用作补气健脾祛湿的常见治疗手段。
下面由给大家介绍除湿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黄芩滑石汤组成:黄芩9g 滑石9g 苓皮9g 腹皮6g 白蔻3g 通草3g 猪苓9g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邪在中焦。
特征: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竞不渴,舌苔淡白而滑,脉缓。
甘露消毒丹组成:滑石45g 茵陈33g 黄芩30g 菖蒲18g 川贝15g 木通15g 霍香12g 射干12g 元召12g 薄荷12g白蔻12g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
特征: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连朴汤组成:厚朴6g 黄连3g 菖蒲3g 半夏3g 香豉9g 枝子9g 芦根60g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温伏。
特征:霍乱吐利,胸腕痞闷,舌苔黄腻,小便短赤。
蚕矢汤组成:蚕砂15g 苡仁12g 大豆黄卷12g 木瓜9g 黄连9g 半夏3g 黄芩3g 通草3g 枝子5g 吴芋1g功用:清热利湿,升清降浊。
主治:湿热内蕴,霍乱吐泻。
特征:腹痛转经,口渴烦躁,舌苔黄厚而干,脉濡数者。
八正散组成:前仁瞿麦扁蓄滑石枝子甘草木通大黄各50g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
特征:热淋、血淋、小便混浊,溺时疼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五淋散组成:茯苓18g 当归15g 甘草15g 赤芍60g 枝子60g 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膀胱有热。
特征:血淋涩通,或尿如豆汁,或溲如砂石。
二妙散组成:黄柏双术各15g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走注,筋骨疼痛。
特征:两足萎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除湿吃什么食物好1、绿豆是最常用的清热、解毒食品,还有降脂、保肝的作用,是湿热体质者的天然良药。
祛湿的中药方子简单效果最好

祛湿的中药方子简单效果最好湿邪之气侵入身体,造成身体湿气过多是非常常见到情况,湿邪之气要是过多,对于身体伤害是极大。
中药祛湿成了关键,下面来看看祛湿茶,纯中药成分,无副作用,健康祛湿,一起来看看当中的内容吧!祛湿的中药方子祛湿茶一:木棉花15 土茯苓 20 鸡蛋花15 菊花15槐花15 薏苡仁20 葛根 15 甘草5每剂药可煲出10包,每包200ML。
价格:26.80元/剂。
祛湿茶二:广藿香10 佩兰10 紫苏梗10 木棉花15 鸡蛋花10 扁豆15 木瓜15 苍术5 白术10 厚朴花10 素馨花10 茯苓25 罗汉果0.33 每剂药可煲出10包,每包200ML。
价格:51元/剂。
祛湿茶三:北沙参10 茯苓15 薏苡仁15 佩兰6 杭菊6 玉竹6 乌梅6 黄精10 ,每剂药可煲出10包,每包200ML。
价格:17.9元/剂。
祛湿茶四:广藿香10 豆蔻12 厚朴12 连翘15 芦根20 射干10 甘草10 佩兰10每剂药可煲出10包,每包200ML。
价格:28.5元/剂。
祛湿茶五:茯苓30 薏苡仁30 枸杞30 大枣10 莲子20 甘草15保健祛湿食物一、喝绿豆粥对于身体湿气的去除,在吃绿豆粥的时候也是能够达到的,这是因为,绿豆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夏天对于身体热毒的排出是有帮助的。
另外,就是在吃绿豆的时候是能够达到利尿的作用,对于毒素通过尿液的排出是有帮助的,这样的话是能够保证身体的干净。
在绿豆中,绿豆的皮是能够起到清热的作用,绿豆的肉是能够进行解毒的。
并且,绿豆的药理性是极强的,能够降血脂,对于身体胆固醇的浓度也是能够降低,这些都是能够很好的帮助身体达到健康的状态。
同时,在绿豆中有很强的抗过敏性,对于葡萄球菌有很好的抑制,对于体内的湿邪能够很好的清除。
因此,在生活中,对于湿邪之气过重的人来说,是可以喝一点绿豆粥的。
二、吃芹菜芹菜对于身体也是有好处的,能够很好的帮助身体清除湿邪。
生活中说到芹菜,一般人是把芹菜当作高血压患者最佳食物,这是因为,在芹菜中有一种碱性的物质,对于血压的镇定安神是有帮助的,能够很好的安定情绪,对于清除身体的暴躁是有帮助的。
体内湿气重的中药方

体内湿气重的中药方我们的生活中,中药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从古代到现代,中药为我们的健康贡献是很大的,药到病除对于一些疾病来说效果是很好的,有些劣根性的疾病还可以去根,中药的效果是很神奇的,众所周知。
那么,求老中医治疗湿寒湿热中药药方?我们今天来共同了解下!体内湿气重的中药方药方一清热祛湿粥【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实各20克,灯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将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洗净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同煮成粥。
【用法】温热服食。
【疗效】清热祛湿。
适用于因暑热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胀脘闷等症。
【注意事项】大便干结者不宜用。
去湿气的中药:药方二消暑健脾祛湿汤【成份】蜜枣、赤小豆、生姜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陈皮。
【功能】清热解暑、巩固排泄及消化系统功能。
【服用方法】 (2-4人份量) 将瘦肉6两飞水后与各汤料及六汤碗清水一同放入煲内。
煲约两小时,加适量盐调味体内湿气重的食疗方1.苋菜苋菜梗性凉味甘,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也有解毒清热、通利小便、补血止血的作用。
苋菜还是减肥餐桌上的主角,常食可以减肥轻身,促进排毒,防止便秘。
需要注意的是,苋菜性寒凉,阴盛阳虚体质、脾虚便溏或慢性腹泻者,不宜食用。
2.薏仁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水分代谢,发挥利尿消肿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水肿型肥胖。
薏仁水是不错的排毒方法,直接将薏仁用开水煮烂后,适个人口味添加少许的糖,是肌肤美白的天然保养品。
3.地瓜地瓜所含的纤维质松软易消化,可促进肠胃蠕动,有助排便。
最好的吃法是烤地瓜,而且连皮一起烤、一起吃掉,味道爽口甜美。
4.赤小豆赤小豆味甘,入心、小肠经,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的功效。
它清热作用比绿豆弱,但利水祛湿作用更强,不但可以治疗一般的水肿,甚至可以治疗“大腹水病”,即肝硬化腹水。
赤小豆一般用来熬粥或做馅。
5.冬瓜冬瓜味甘、淡,性凉,入肺、大肠、膀胱经。
祛湿健脾药方法及剂量应用

祛湿健脾药方法及剂量应用祛湿健脾是中医中的一个常见治疗方向,通过药物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善,可以有效改善人体湿气过重和脾气虚弱的症状。
下面将为您介绍祛湿健脾的药物方法及剂量应用。
一、药物方法:1. 祛湿药物:祛湿药物通常以清化湿热,调理脾胃为主要作用。
常用中药有白术、陈皮、茯苓、升麻、薏苡仁等。
下面对常用祛湿药物进行介绍:(1)白术:性味甘,有健脾止泻、除湿止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泻、湿热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15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2)陈皮:性味辛、温,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胸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6-9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3)茯苓:性味甘,有利水渗湿、健脾益气的作用,常用于湿气重、脾胃虚弱引起的浮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15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4)升麻:性味辛,有升阳发散、化湿解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脘腹胀满、湿气重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3-6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5)薏苡仁:性味甘、淡,有健脾渗湿的作用,常用于湿气重引起的脾胃不和、水肿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30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2. 健脾药物:健脾药物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脾胃阳气,减轻湿气影响。
常用中药有人参、参、黄芪、白术等。
下面对常用健脾药物进行介绍:(1)人参:性味甘,有益气养阴、健脾开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3-10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2)参:性味甘,有益气养阴、健脾开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15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3)黄芪:性味甘,有益气固表、健脾开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30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4)白术:性味甘,有健脾止泻、除湿止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泻、湿热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15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除寒祛湿的中药方

除寒祛湿的中药方能除寒祛湿的中药方有哪些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除寒祛湿的中药方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除寒祛湿的中药方黄芪2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炙甘草10克,川椒10克,制附子10克,白术10克,牛膝10克,川芎10克,细辛5克,炮干姜12克,当归9克,桂枝9克,葛根6克,秦艽6克,制乌头6克,山茱萸6克,生大黄3克,白酒2000克。
除寒祛湿的中药一般祛风散寒的药物主要包括白花蛇、虎骨、五加皮、乌梢蛇等,能够缓解因为身体受到风寒而引发的关节疼痛的病症,而清热祛湿的药物则包括臭梧桐、络石藤、桑寄生等药物,可以起到小便赤黄、身体发热及口干舌燥等的症状,因此用药需谨慎。
除了中草药之外,大家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需要尽量多吃点有祛湿效果的食品,如栗子粥、薏米粥、胡萝卜粥、红豆粥等,这些粥类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同时还能够将身体内的湿气、毒素排出体外,预防便秘等情况出现。
切忌乱用祛湿草药,以免会引发副作用!陈皮、甘草、生姜、红枣、茯苓、荷叶等的趋势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如果从养生的角度莱说,进行食疗的话,效果是比较缓和的,也能避免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体内有寒湿的症状及祛湿方一、体内有寒湿的症状1、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
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2、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3、反复的溃疡.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4、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5、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
6、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7、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8、爱喷嚏.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9、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中药常用方剂9祛湿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九、祛湿剂燥湿和胃1、平胃散【处方1】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
甘草(炒)三十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并宜服。
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
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别名】受拜平胃散(《杂类名方》)、节金饮子(《普济方》卷一九七)、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
【处方2】苍术120克(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厚朴9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60克(洗令净,焙干)甘草30克(炙黄)【制法】上药四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治湿困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常多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2片,大枣2枚,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备注】方中重用苍术燥湿运脾为君;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为臣;陈皮行气化滞为佐;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共成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摘录】《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2、不换金正气散【处方1】苍术、橘皮、半夏曲、厚朴(姜制)、藿香,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解散寒邪。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个,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2】厚朴(去皮.姜汁制)、藿香(去枝.土)、甘草、半夏(煮)、苍术(米泔浸)、陈皮(去白),各等分。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四时伤寒,瘴疫时气,头疼壮热,腰背拘急;五劳七伤、山岚瘴气,寒热往来,五膈气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或霍乱吐泻,脏腑虚寒,下痢赤白,并宜服之。
9.2祛湿药

河 北 农 业 大 学 动 物 科 技 学 院 史 万 玉
声明:本影像短片来源于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常用中草药》 声明:本影像短片来源于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常用中草药》
(五)薏苡仁(苡仁、薏米) 薏苡仁(苡仁、薏米)
入药部位: 1. 入药部位 : 为禾本科 植物薏苡 的干燥成 熟种仁。 熟种仁。
3.萹 3.萹蓄
萹蓄入药部位: 蓄入药部位:
萹蓄为蓼科植物萹蓄的干燥地上部分。 为蓼科植物萹蓄的干燥地上部分。
4.萆 4.萆薢
1.萆 入药部位: 1. 萆薢入药部位:
萆薢为薯蓣科绵萆薢或粉萆薢的干燥根茎。 为薯蓣科绵萆薢或粉萆薢的干燥根茎。
(六)瞿麦、石韦、萹蓄、萆薢 瞿麦、石韦、
2.功效: 功效:
(二)猪苓
比较: 比较:猪苓与茯苓的异同 共同点: 共同点:渗湿利水 不同点: 不同点:
猪苓: 猪苓:利水作用强 茯苓: 茯苓:还能健脾安神
(三)泽泻、车前子、滑石 泽泻、车前子、
1.泽 1.泽 泻
1. 泽泻药物来 源:
为泽泻科植物泽 泻的干燥块根。 泻的干燥块根 。
1.泽 1.泽 泻
个 子
饮 片
2.车前子 2.车前子
车前子药物来源: 1. 车前子药物来源 : 为车前科植 物车 前的干燥成熟种 子。
3.滑石 3.滑石
1.药物来源: 药物来源: 为单斜晶系磷片状或斜方柱状的一种硅 酸盐类矿石。 酸盐类矿石。
(三)泽泻、车前子、滑石 泽泻、车前子、
2、功效与主治
共同点:利水渗湿、清热,治小便不利、 共同点:利水渗湿、清热,治小便不利、 水泻或热淋。 水泻或热淋。 不同点: 不同点: 泽泻:利水而不伤阴,可泻肾火, 泽泻:利水而不伤阴,可泻肾火,治阴虚 发热。 发热。 车前子:可清肝明目,治眼病,还可清肺 车前子: 可清肝明目, 治眼病, 化痰。 化痰。 滑石:可清热解暑。 滑石:可清热解暑。
身体除湿什么中药方法最快最好

身体除湿什么中药方法最快最好中药祛湿气的最快方法1、去湿中药方子一金钱草15、牛膝15、薏苡仁30、山药15、白术15、茯苓15、防风10剂。
一天一剂,一剂煮2次,早晚空腹用!忌生冷油腻!2、去湿中药方子二山药15、薏苡仁30、茯苓15、防风10,煮粥!3、去湿中药方子三祛湿最基础的方剂是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平时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肢体沉重的可以用。
另外,参苓白术也可以健脾祛湿,平时大便溏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可以使用!去湿气的中成药1、木香顺气丸【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2、附子理中丸【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3、健脾丸健脾丸为着名的消食导滞药,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
它是根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减而成的,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儿消化不良最为常用,此外,还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
【成分】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
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
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4、参苓白术丸【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可去湿气的食物1、地瓜地瓜又称红薯。
它所含有的纤维质十分松软易消化,可促进肠胃蠕动,有助排便。
最好的吃法是烤地瓜,而且连皮一起烤、一起吃掉,味道爽口甜美,营养也不会流失。
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

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文章目录*一、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二、哪些水果健脾祛湿*三、健脾祛湿喝什么茶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1、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1.1、中药方子1金钱草15 牛膝15 薏苡仁30 山药15 白术15 茯苓15 防风10剂一天一剂一剂煮2次早晚空腹用!忌生冷油腻!1.2、中药方子2山药15 薏苡仁30 茯苓15 防风10 煮粥!1.3、中药方子3祛湿最基础的方剂是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平时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肢体沉重的可以用。
另外,参苓白术散也可以健脾祛湿,平时大便溏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可以使用!1.4、中药方子4体内寒湿气中重,诱发湿疹,睡眠也不好,建议服用参苓白术口服液,藿香正气丸治疗。
2、健脾祛湿的食疗方法2.1、白鲫鱼煲汤用油将鱼两面煎黄,用开水猛火煲汤,煮成白色乳状。
然后加砂仁3克、陈皮3克、香菜20克、生姜10克,稍滚三分钟。
鲫鱼性甘平,补而不燥,健脾去湿,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
中医认为此方补脾胃甚好。
2.2、五指毛桃鸡脚煲猪脊骨功效:益阳健脾祛湿、活络强筋健骨。
材料:五指毛桃100克、鸡脚3对、猪脊骨4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分别洗净。
鸡脚去甲、敲裂;猪脊骨敲裂。
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此量可供3~4人用。
3、健脾祛湿的穴位3.1、健脾祛湿的穴位有血海穴。
我们可以屈膝,大腿的内侧及髌底内侧,往上两寸位置,股四头肌的内侧有一个隆起的地方。
我们可以坐在椅子上,绷直双腿,膝盖内侧会出现个凹陷位置,隆起的肌肉就是血海穴了。
该穴位可以有效减轻月经不调及闭经、治疗气逆腹胀及湿疹、皮肤瘙痒及贫血等。
3.2、丰隆穴也可以健脾祛湿。
该穴位在我们的小腿前外侧及外踝尖的8寸位置,胫骨前缘的二横指位置。
湿会生痰,该穴位可以化痰湿、清神志。
按摩丰隆穴可以缓解痰湿胸腹痛及呕吐、便秘及眩晕、烦心、面浮肿和四肢肿等。
中医常用方剂-15种祛湿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2、古代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简要济众方》
2
祛湿剂
燥湿和胃剂
藿香正气散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2、古代用法:上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
4
祛湿剂
清热祛湿剂
八正散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9g。
1、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祛湿剂
清热祛湿剂
茵陈藁汤
清热,
利湿,
退黄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茵陈18g,栀子12g,大黄(去皮)6g。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杨氏家藏方》卷九。
14
祛湿剂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祛风,
胜湿,
止痛
风湿在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羌活、独活各一钱(各6g),藁本、防风、甘草(炙)各五分(各3g),蔓荆子三分(2g),川芎二分(1.5g)。
祛湿的七大经典方!分清情况选用有奇效

祛湿的七大经典方!分清情况选用有奇效#健康大V创造营#因为现代人爱吹空调,爱喝冷饮,大吃大喝等生活习惯,所以容易感受湿气也容易损伤脾胃,人体很容易产生湿气,湿气缠身会出现舌头淡胖大齿痕舌等表现,那治疗当然是把湿气去除。
那引起湿气缠身的原因呢有很多种,其中最密切的原因是因为脾虚。
所以祛湿的话一般都围绕健运脾胃来治疗。
但是实际上面对具体的情况的不同呢,却各有侧重,所以治疗的方法上也不尽相同。
总的来说常用的经典的祛湿方剂有以下几种:一、四君子汤组成:茯苓、人参、白术、甘草功效: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特点:药性平和,不热不燥症状:主要是脾气虚为主,疲倦乏力,懒言怠惰,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脉虚弱四君子汤最主要的是补脾气为主,药力平和。
如果脾虚日久,身体出现痰湿等情况,可以加上陈皮、半夏,就成了六君子汤,在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的基础上加了和胃化痰的功效。
侧重于补益脾气,促进脾自身的功能恢复来促进湿的排泄。
二、六君子汤组成:半夏、陈皮、茯苓、人参、白术、甘草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症状:除了有脾胃气虚的症状,还有痰湿症状。
疲倦乏力,懒言怠惰,食少便溏,咳痰多色白,恶心呕吐,胃脘痞闷,舌淡苔白腻,脉虚。
六君子汤除了可以补脾气之外呢,还有一定的祛除痰湿的功效。
香砂六君子丸由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组成。
再增加了理气畅中的功能。
三、香砂六君子汤组成:木香、砂仁、半夏、陈皮、茯苓、党参、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功效:补气兼有开滞健脾之功主治:脾胃气虚而兼积滞症状:胸胁痞满,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腹泻,肠鸣腹痛等香砂六君子汤更适合脾胃虚弱又常有胃肠积滞的人。
如今很多人脾虚,但是吃到喜欢吃的东西又贪吃,吃了之后呢又容易形成胃肠积滞觉得胃不舒服,如果能配着吃点香砂六君子丸呢,能够芳香醒脾益气健脾,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防止脾虚食滞在人体内生痰生湿。
四、平胃散组成:生姜、大枣、甘草、厚朴、陈皮、苍术功效:燥湿健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
祛湿名方

1. 茯苓薏米赤小豆最利湿莲子,薏米,最具有去热燥湿的作用,莲子山药也是健脾祛湿的食疗。
荷叶茅根健脾去湿首选白术,还有苍术,陈皮,半夏,砂仁,茯苓,扁豆,黄芪,藿香,佩兰2.本方能平胃土之不平,故称。
【组成与方解】-----苦温性燥,除湿运脾君-----行气化湿,消胀除满臣陈皮-----理气化滞佐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使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使本方所治诸证为湿浊困阻脾胃,运化失常,胃失和降所致。
,胃主受纳,脾胃为湿邪所困,则运化失司,胃失和降。
不运,故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浊阴上逆,故呕哕恶心,吞酸;湿阻气滞,则;脾不运湿,水湿下走肠间,故常多自利;水湿泛滥,肢体肌肉失养,则身重怠惰。
舌苔白腻而厚,脉濡缓,皆湿盛气阻所致。
法当运脾除湿,以其振奋被困之脾阳,温化中焦寒湿。
宜用辛香温燥之品,去其、理其脾胃,使中运得复,则诸证自除。
方中苍术苦辛温燥,“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
凡,倦怠嗜卧,肢体酸软,胸膈满闷,甚至月真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术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本草正义》)”最善燥湿健脾,重用为君;臣以厚朴,苦温行气,燥湿除满,助苍术加强之力;佐以陈皮,理气化滞,协厚朴下气降逆,散满消胀,且陈皮、厚朴二药气味芳香,能辅助苍术醒脾调中,开启胃口。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助健运,俱为。
且炙甘草能补能和,可制苍术、厚朴、陈皮之燥烈太过,使本方如有制之师,能戡祸乱而致太平,使湿去而土不伤。
诸药相合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阻脾胃。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哕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濡缓者。
中药的方法很多,但是在生活行之有效、方便使用的,当属成药治疗和食疗中成药治疗:健脾祛湿的中成药1。
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2.木香顺气丸: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3.附子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作用,临床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手足不温等病症。
祛湿排毒的中药配方是什么

祛湿排毒的中药配方是什么夏季湿气尤其重,所以在这个季节里,我们要做好祛湿保健工作,那么,祛湿排毒的中药配方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祛湿排毒的中药配方1、去湿中药方子一金钱草15、牛膝15、薏苡仁30、山药15、白术15、茯苓15、防风10剂。
一天一剂,一剂煮2次,早晚空腹用!忌生冷油腻!2、去湿中药方子二山药15、薏苡仁30、茯苓15、防风10,煮粥!3、去湿中药方子三祛湿最基础的方剂是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平时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肢体沉重的可以用。
另外,参苓白术也可以健脾祛湿,平时大便溏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可以使用!食疗祛湿的方法1、红豆+花生+大枣做法:(1)红豆、花生仁洗净,用冷水浸泡回软。
(2)红枣洗净,剔去枣核。
(3)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4)锅中加入约1500毫升冷水,放入红豆、花生仁、粳米,旺火煮沸后,放入红枣,再改用小火慢熬至粥成,以白糖调味即可。
2、绿豆+薏米仁做法:(1)将薏米仁浸泡一夜。
(2)将浸泡过的薏仁与绿豆加水煮半个小时。
(3)加入白糖即成。
(也可以等粥冷却,加入蜂蜜)为了增加粥的粘稠度,可以加入燕麦,口感更好。
3、鲤鱼+红豆做法:(1)红豆100克、红枣4个、陈皮1/4个、鲤鱼1条(约500克)、生姜3片。
将各配料洗净待用。
(2)鲤鱼宰洗净,去脏杂,置油镬煎至微黄,洒入少许水,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改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此量可供3~4人用。
刮痧祛湿的方法1、曲池穴定位方法: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即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
刮痧作用: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在此穴位刮痧能够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的湿热,缓解皮肤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和上肢瘫、麻、痛,对高血压也有缓解作用。
2、血海穴定位方法: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两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去湿气的中药配方

去湿气的中药配方去湿气是很多人关注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在梅雨季节和湿气较重的地区。
湿气会导致身体不适,如身体困重、四肢无力、食欲减退、精神疲劳等,甚至可能引发一些疾病。
传统中药有很多方法可以去除湿气,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配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种配方是参苓白术汤。
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中药方剂,可以有效消除湿气。
它的主要组成成分有党参、茯苓、白术等。
党参具有增加人体免疫力、祛湿利水的作用;茯苓可以利尿、化湿;白术则能调理脾胃功能,帮助消化湿气。
将这些药材一起煎煮,每日饮用,可以改善湿气引起的身体不适。
第二种配方是猪苓茯祛湿汤。
这是一种常用于中医肾虚湿盛的方剂,对于湿气引发的症状也有很好的效果。
它的组成成分有猪苓、茯苓、山药、益智仁等。
猪苓和茯苓可以祛湿化痰,消除体内湿气;山药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益智仁则能调理肠胃功能,帮助消化湿气。
将这些药材煎煮成汤,每日饮用,可以有效去除湿气。
第三种配方是桂附地黄丸。
这是一种常用于中医肾阳虚引起的湿气的方剂,也适用于湿寒体质的人群。
它的组成成分有肉桂、附子、地黄等。
肉桂可以暖阳,祛湿驱寒;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地黄则能滋阴补肾,使体内气血运行顺畅,湿气得到消散。
将这些药材研成丸剂,每日服用,可以改善湿气引发的身体不适。
第四种配方是薏苡陈皮汤。
这是一种中药调理脾胃湿气的经典方剂。
它的组成成分有薏苡仁、陈皮、白术等。
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陈皮可以健脾祛湿,改善脾胃功能;白术则有温中健脾之功效。
将这些药材一起煎煮成汤,每日饮用,可以有效改善湿气引发的不适症状。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中药配方,还有许多其他中药可以帮助去除湿气,例如白术茯苓汤、半夏泻心汤等。
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中药方剂是关键,建议您在找到合适的方剂后,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具体用药指导。
总之,中药配方是一种有效的去湿气方法,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的。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于湿气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中药配方去除湿气之前,最好咨询中医师的建议。
祛湿药和方剂

祛湿药和方剂凡具有祛除湿邪作用的药物,都叫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祛湿剂。
运用祛湿的药、方以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治法,叫做祛湿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湿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者,每因过食生冷,酒酩过度,致脾阳失运,湿从内生,症见胸痞腹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气血之病。
但表湿重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可以影响肌表,故外湿与内湿往往相因互见,不能截然划分。
湿病范围广泛,可泛滥各处而有湿滞脾胃、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痰饮等不同病证,又困体质不同,湿证可有兼寒兼热之不同。
湿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湿邪滞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湿或健脾除湿;小便不利、水肿、淋浊诸证,宜利水渗湿法;湿兼热者,宜清热利湿法;兼寒者,宜湿化水湿法。
以下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三方面分述。
使用祛湿药和方剂的注意事项:1.治疗水湿证宜联系有关脏腑,辩证施治。
人体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水湿病与肾脾肺有密切联系。
如肾虚水泛,需配伍温补肾阳的药;脾虚生湿需配伍补气健脾药;肺失宣降,水失输布,则需配伍宣降肺气药。
2.湿邪其性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故在祛湿剂中,往往配伍行气药,即“气行湿自化”之意。
3.祛湿药及方,多属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伤耗阴津。
对阴虚津亏之证,虽受湿邪,不宜过分利用,以免阴津愈伤,即使必要,亦应配伍使用。
病后体虚或孕妇均应慎用,虽需祛湿利水,亦应配伍健脾之品,以兼顾正气。
(一)祛湿药1.芳香化湿药本类药物气味芳香,性温而燥,芳香能助脾健运,燥可去湿,故有芳香化湿,辟秽除浊的作用。
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胸腹痞闷,食少体倦,口淡不渴,或呕吐泛酸,大便溏泄,舌苔白腻等证。
常用的药物有霍香、佩兰、白豆寇、苍术等。
藿香《别录》为唇形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藿香的全草。
健脾祛湿十种调理方,建议收藏

1.健脾丸:适宜人群:用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肮腹胀满、食少难消、大便稀、大便不成形、乏力倦怠等。
禁忌人群:1、本品不适用于口干、舌干、手足心热、没有食欲的患者。
2、本品不适合急性肠炎的患者,表现有腹泻、腹痛、水样大便,或发烧。
3、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的患者需医生指导。
4、用药期间注意不要吃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冷饮、火锅、油炸食品、烧烤类食品等。
.2.参龄白术散适宜人群: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禁忌人群:1、阴虚火旺者: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阴虚火旺者。
2、大肠湿热者:出现腹泻,并伴有大便黄黏、肛门灼热、下坠感、烦热口渴等。
3、感冒发热者:该药品滋补性强,能滞留病邪,而感冒发热多由外邪入侵所致。
.3.六君子丸适宜人群:用于牌胃虚弱,食量不多,气虚痰多,腹胀便溏。
禁忌人群:1、有口千、舌红唾液少、大便干、胃痛等症状的中医辨证属脾胃阴虚者不宜服用本品。
2、中医辨证属痰热咳嗽(可表现为痰黄且粘稠、口渴等)者不宜服用本药或湿热泄泻( 可表现为大便不爽、烦热口渴、肛门灼热等)4、处于感冒期的患者不宜服用。
.4.平胃丸适宜人群:用于脾胃湿盛,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吞酸暖气,口淡无味,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禁忌人群:1、本品药性偏温燥,容易耗气伤津,不适用于脾胃阴虚津少者,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手足心热等。
2、本品不适用于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大便水泻不止,肮腹作痛或发烧等。
3、患者服药期间不宜食用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5.小建中颗粒适宜人群:用于脾胃虚寒,肮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心悸及腹泻与便秘交替症状的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禁忌人群:1、服药期间,不宜吃生冷、油腻、不易消化、过酸、过辣、过烫等食物,不宜饮酒吸烟,也不宜愤怒、忧郁。
3、少数患者服药后,可出现皮疹、恶心、食欲减退等如果您用药后,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应及时咨询医师.6.黄芪建中丸适宜人群: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恶寒腹痛,身体虚弱。
祛除体内湿气最好方法[祛除湿气的方法有哪些吃什么药比较有效]
![祛除体内湿气最好方法[祛除湿气的方法有哪些吃什么药比较有效]](https://img.taocdn.com/s3/m/67f3d81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d.png)
祛除体内湿气最好方法[祛除湿气的方法有哪些吃什么药比较有效]吃什么药除湿气去湿气吃的中成药1、参苓白术丸【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2、附子理中丸【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3、健脾丸【成分】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
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
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4、木香顺气丸【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5、归脾丸【成分】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去湿汤药剂1、去湿汤,功效:湿毒。
:火炭母30g、木棉花15g、桑叶15g、杭菊15g、布渣叶15g、荷叶15g、云苓15g、芡实15g、扁豆15g、苡仁30g、丹皮15g、甘草5g。
做法:以水煎服,连服五剂。
2、茵陈茶,功效:解毒清热,湿热,湿毒。
对热毒性毒疮,皮肤红斑热毒,湿重之肠胃热毒,肛门热毒等,均有功效。
材料:菌陈(一两),土银花(一两),夏枯草(一两),大生地(一两),土茯苓(一两),绿豆(二两),水(12碗)。
做法:将所有材料加水一起煎至4碗。
3、若以湿毒为主,有肝区隐痛,上腹部闷胀,食欲下降,口淡,大便稀溏,舌苔白厚或腻等表现,主要目的是去湿解毒护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2019/12/19
5 五加皮
辛、苦,温。入肝、肾经。
祛风胜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风湿痹痛、筋骨不利;肝肾不足、 筋骨萎软,配伍木瓜、牛膝等强 筋壮骨。
利湿 用于水肿、尿不利,多配 伍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陈 橘皮(五皮饮《医方集解》)。
9
2019/12/19
6 桑寄生
苦,平。入肝、肾经。
祛风胜湿、补肝 肾、强筋骨 配独 活、牛膝、当归, 治风湿痹痛。
益血安胎 治肝肾 虚损、胎动不安, 配阿胶、艾叶。
10
2019/12/19
7 秦艽 苦、辛,平。入肝、胆、胃、大肠经。
祛风湿 风湿痹痛,湿热黄疸。 退虚热 配知母、地骨皮、鳖甲。 止血 配瞿麦、当归、蒲黄、山 栀子等治弩伤尿血。
祛湿药及祛湿方
许剑琴
1
2019/12/19
定义 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药物叫 祛湿药。
一 湿邪 为一种阴寒、重浊、粘腻之邪气, 、 有内湿、外湿之分。
祛
外湿
湿
湿困卫表 又称伤湿,为湿邪伤表所致
药Leabharlann 湿滞经络 风湿症之着痹概 述
湿毒淫浸 皮肤湿疹、疮毒疱疹、瘙痒流水 湿热蕴结 胃肠湿热、膀胱湿热、肝胆湿热 寒湿停滞 寒湿停滞胃肠,腹痛、泄泻
13
2019/12/19
10 马钱子
苦,寒。大毒。入肝、脾经。
通经络,消肿定痛 用于风湿痹痛, 配羌独活、乳香、没药等。
活血散瘀,止痛 用于跌打损伤、 瘀血肿痛,配自然铜、土鳖虫、骨 碎补、乳香、没药。
清热解毒 用于疮痈肿毒。
14
2019/12/19
三 、 利 湿 药
15
利尿渗除水湿的药物叫利 湿药。
内湿 湿自内生,由于脾阳不振,运化失
常所致,腹泻、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
振。
2
2019/12/19
分类
祛 湿 药
3
祛风湿药 利水药 化湿药
2019/12/19
二 、 祛 风 湿 药
4
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 药物叫祛风湿药。
辛温,祛风除湿,散寒止 痛,通气血,补肝肾,壮 筋骨。
风湿在表,皮紧肉硬,肢 节疼痛,颈项强直,拘行 束步,卧地难起,筋络拘 急,风湿痹痛。
25
2019/12/19
11 石韦
辛,温。入膀胱、肾经。
清热利水、通淋化石 治尿闭、热 淋、尿结石,配茅根、车前、滑石。
凉血止血 用于血淋,配蒲黄、当 归、芍药等。
26
2019/12/19
12 滑石
甘,寒。入胃、膀胱经。
利水通淋 清热解暑 配甘草(六一散)用于 暑热、暑温、暑湿泄泻等 清热敛湿 外用治湿疮、湿疹。
19
4 车前
2019/12/19
5 木通
20
苦,寒。入心、小肠、膀胱经。
清热利水 用于心火 上炎、口舌生疮、小 便短赤、湿热淋痛、 尿血。
通利血脉,下乳通经 治乳汁不通,配王不 留行、穿山甲;通经 配伍牛膝、当归、红 花等。
2019/12/19
6 通草
甘、淡,寒。入肺、胃经。
清热利水 作用弱于木通。 通经下乳
甘,寒。入小肠、膀胱经。
清湿热、通淋化石 清小肠、膀胱
血分湿热,通利水道,用于小便不 利、尿结石、尿血等。
24
2019/12/19
微咸,平。入肝、胆、肾、膀胱经。 10 金钱草
清湿热、利胆退黄 用 于湿热黄疸,配栀子、 茵陈。
利水通淋、化石 用于 尿道结石,配石韦、海 金沙、鸡内金等。
清热消肿 与车前草捣 烂加白酒,外敷治恶疮 肿毒。
多味淡性平,以利湿为主, 作用和缓,有利尿通淋、 消水肿、除水饮、止水泻、 导热下行的功效。
用于尿赤涩、淋浊、水肿、 水泻、黄疸和风湿性关节 疼痛等。
2019/12/19
1 茯苓 甘、淡,平。入脾、胃、心、肺、肾经。
利水渗湿 水湿停滞偏
寒者多用白茯苓;偏湿 热者多用赤茯苓;水肿 尿涩多用茯苓皮。
健脾利湿 用于脾虚湿
21
2019/12/19
7 萹蓄
苦、辛,寒。入胃、膀胱经。
利水通淋,止血 湿热淋症、尿血。 杀虫止痒 治湿疹。
22
2019/12/19
8 瞿麦
苦,寒。入心、小肠经。
清热利水,行血祛瘀 治尿血、便
血、石淋、水肿等,配伍木通、萹 蓄、车前子、滑石、栀子等(八正 散)。
23
2019/12/19
9 海金沙
2019/12/19
1 羌活
辛,温。入膀胱、肾经。
发汗解表 发汗力强, 治风寒感冒,颈项强 硬,四肢拘挛。
祛风止痛 为祛前躯 风湿之要药,多治前 肢风湿痹痛,与独活 相须为用。
5
2019/12/19
2 独活
6
辛,温。入肝、肾经。
祛风胜湿 为治风寒湿痹 的常用药物,偏于治后 躯风湿,后肢痹痛,与 桑寄生、防风、细辛等 配伍。 发散风寒,止痛 用于外 感风寒挟湿,四肢关节 疼痛,与羌活共同用于 发表药中。
利水渗湿,泻肾火和膀 胱之热。
治水湿停滞、小便不利、 水肿胀满、泻痢不止、 湿热淋浊,配茯苓、猪 苓(五苓散)。 治肾阴不足、虚火偏亢, 配丹皮、熟地等(六味 地黄丸)。
2019/12/19
甘、淡,寒。入肝、肾、小肠经。
利水通淋 治热淋为主。 配滑石、木通、瞿麦等 治湿热淋浊、水湿泄泻、 暑湿泻痢、小便不利。 清肝明目 配夏枯草、 龙胆草、青葙子治眼目 肿痛、睛生翳障、黄疸 等。
2019/12/19
辛、咸,温。入膀胱经。
3 威灵仙
祛风湿、通经络、消肿止痛 用
于治风湿所致的四肢拘挛、屈 伸不利、肢体疼痛、跌打损伤 等。配羌独活、前艽、乳香、 没药等。
偏方 与醋同用治鱼刺哽喉。
7
2019/12/19
4 宣木瓜
酸,温。入肝、脾、胃经。
祛风湿、舒筋活络 风湿痹痛、腰 胯无力、后躯风湿,配独活、威灵 仙。为后肢痹痛之引经药。
困之慢草不食或水湿停 滞。
安神宁心 茯神功效好
于茯苓,朱砂拌用。
16
2019/12/19
甘、淡,平。入肾、膀胱经。
利水通淋,除湿退肿 利水渗湿作用优于茯 苓,用于水湿停滞之 尿不利、水肿胀满、 肠鸣作泻等,配伍茯 苓、泽泻、白术、桂 枝(五苓散)。
17
2 猪苓
2019/12/19
3 泽泻
18
甘、淡,寒。入肾、膀胱经。
11
2019/12/19
苦、辛,寒。入膀胱、肺经。
祛风止痛 木防己较 佳,治风湿痹痛、 关节肿痛等,配乌 头、肉桂。
利水退肿 汉防己较 佳,治水湿停留所 致的水肿。胀满等 证。
12
8 防己
2019/12/19
辛,温。入膀胱经。
9 藁本
发表散寒,止痛
祛风散寒,胜湿 风寒湿邪所致
痹痛肢节疼痛,善祛头面部之 风湿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