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
中体西用的实践
中体西用的实践
中体西用的实践是指在中国传统体育运动中融合西方体育运动元素的实践。
这种实践旨在寻求体育运动的创新和发展,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与西方体育项目相融合,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竞技水平。
例如,中体西用可以将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拳击、散打等搏击项目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全面格斗运动形式。
这样的实践可以有助于提升中国武术运动员的实战能力,并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和认可。
另外,中体西用还可以将中国传统健身功法与西方健身操、有氧运动等结合,创造出更多有趣且适合现代人的健身运动方式。
这样的实践可以满足现代人对健康身体和身心放松的需求,促进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中体西用的实践还可以在体育教育领域得到应用,比如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与西方体育教学模式结合,创造出更符合现代学生需求的体育教育课程。
这样的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并且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
总的来说,中体西用的实践有助于推动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创新,丰富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涵,提高运动员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
从精神文化视角再论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性
从精神文化视角再论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性刘帅兵【摘要】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发展是绕不开西方体育这个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国武术的体育化确实为其生存提供了空间,但也加剧了传统武术的没落.面对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之间的借鉴、跨越以及融合的历史趋势,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选取精神文化视角为切入点,以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武术竞艺的“娱己性”,西方体育竞技的“娱他性”;中国武术柔性的“内倾性”,西方体育刚性的“张扬性”;中国武术始终的“平衡性”,西方体育循序的“整合性”;中国武术技艺的“重感性”,西方体育技术的“重理性”.从精神文化视角再比较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间的“绝缘性”,旨在克服中国武术在发展中的亵渎现象,消除以西方体育的文化模式来同化中国武术的发展路径.【期刊名称】《四川体育科学》【年(卷),期】2015(034)001【总页数】4页(P30-33)【关键词】精神文化;中国武术;西方体育;差异性【作者】刘帅兵【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体育中心,浙江嘉兴,3144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4近些年探析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关系的研究成果颇丰,不管是从哲学视角、历史进程还是审美意识、艺术方面等所梳理的区别,几乎一致认为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造就分属不同的身体文化体系。
历史演进,社会结构重组,中国武术也随着社会历史的现代性而呈现现代化。
在现代性的支配下,“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本是两套符码体系和价值观念主导下的产物,但历史不足百年的‘体育’这一舶来词,却使得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武术发生了根本性的价值转换,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向体育靠拢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1]。
当前关于中国武术摆脱体育羁绊的研究也盛行,无论是站在文化立场或者是艺术立场亦或市场消费来探讨武术发展也有很多成果。
的确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都是诉诸于身体运动来体现各自的文化归属,但是这两种文化模式相互之间不能标榜、不能模仿,更不能以彼验此、削足适履,只能借鉴、跨越以及融合。
中华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中华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一、中华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始于古代的军事需求,而西方体育文化则以体育竞技为主要特征,其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奥林匹克运动会。
中华武术以独特的气质、内在的“道”、“术”、“器”为特征,讲究静态与动态统一、刚柔相济,以训练身体为主要手段;而西方体育则以公平竞争、体能训练为主要特征,以计时、记分等方式评判胜负。
虽然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中华武术与西方体育存在诸多差异,但两者亦有诸多共通之处。
比如都强调运用身体力量,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而且目的都是为了达到锻炼身体、提高体能等方面的效果。
二、中华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互学互融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也在不断的互学互融。
一方面,西方运动员探索和研究中华武术,也不断吸收其优秀的技能、理念和文化,如以跆拳道为代表的韩国武术、以合气道为代表的日本武术,它们在吸收中华武术的精髓的同时,也进行了本地化的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武术风格。
另一方面,中华武术也在不断地向西方文化借鉴。
随着脱衣舞、瑜伽等传统西方运动方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到了身心健康及运动绩效的提高。
而中华武术在这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拳击和跆拳道运动员正在学习中国散打的技巧和策略,而美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古武馆和武术学校也在不断地将中华武术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西方文化风格。
同时,中华武术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更为开放的探索与创新,像武术散打、武术套路等形式也在不断更新。
三、中华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意义中华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深化两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武术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
具体来说,中华武术将更好地融入世界运动文化,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全球武术和体育文化的发展。
此外,中华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还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1. 拓宽理解和认知中华武术和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互学,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民族间文化和谐,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拓宽人们对于两种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中国武术与外国武术
中国武术与外国武术的区别在这里,我主要从文化的视角来比较中国武术与外国武术的不同之处。
如果将中国武术作为一个事物,外国搏击运动作为另一个事物来进行比较,则会产生一个这样的疑问:中国武术是搏击运动么?这是一个是与非的问题,看似简单,却曾经困惑甚至现在仍在困惑许多武术研究者。
假设答案为肯定,中国武术是搏击运动。
这种结论乍一看让人觉得别扭,深入分析更不能认同这一观点。
从外延伸来说,中国武术不仅是技击术,还有套路部分和健身养生部分。
从内涵来说,中国武术融入了医学、哲学、养生、宗教、礼学等多种学科,况且中国武术的修炼有着门规戒律的制约,有武术境界的差异,有内外兼修的特点,可以说,中国武术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
合理练习中国武术,不仅获得养生效果和技击本领,而且提高人的智能。
因此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可服务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训练者身体健康、思想健康、精神快乐、延年益寿。
外国武术及国家武术套路都缺少这些好内容,所以外国人佩服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和徒手技击能力,才称中国传统武术为中国功夫。
外国武术一般都是单纯的竞技项目,内容简单,只适宜青少年训练。
它们进入世界体育竞技项目靠的是项目和动作有量化标准,动作精简易于训练,招式已经规范,比赛中靠的是快、准、狠的体力拼搏,由于简单、易练、已规范、适宜体力拼搏的特点,所以发展迅速。
外国武术只锻炼人的身手敏捷与体力,缺少中国武术的中医医理与养生功理,谈不上哲学等武术科学文化。
另一方面,中国武术与外国搏击运动由于发源地不同,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名族性格。
西方的文化崇尚力量与个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渴望征服自然,突出个人价值。
在拳击比赛中,表现出激烈的对抗性。
据古希腊相关资料记载,古代拳击是没有回合限制的,除非一方打得没有意识或者主动放弃比赛,否则比赛会持续进行。
这反映出西方名族的好动恶静,追求刺激,富于攻击性的名族性格,也是对强大力量与强者的充分肯定。
中国功夫和国外功夫的差别
中国武术包含了技击与套路,外国武术大多只有技击。
人类的防卫意识和人体运动学原理决定了技击术在缘起之初是近乎相同的,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经济文化、不同的民族性格造就了五光十色的各种技击术,如拳击、角力、击剑、柔道、跆拳道、合气道、泰拳、自由搏击、剑道、相扑、桑勃等等,不一而足。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经历代宗师的砥砺揣摩、千锤百炼,形成了具有民族性格的技击术——中国武术。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决定了武术套路的产生从广义上看武术是一种自卫的技
击术,就技术而言武术套路是为了便于传授、记忆和训练而产生的。
为什么在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各民族没有产生像中国武术这样完整、丰富的套路,并流传至今呢?这显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关。
武术套路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运动形式,而各种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无一例外,首先对“道”的追求是武术套路产生的思想基础。
中国人追求道,而道有原则、方法、方式、路数之义。
这种对道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程式性的追求,以武术技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则出现了武术的套路。
其次,崇礼是武术套路产生的伦理道德基础。
中国人崇尚“礼”,礼指某一个时期的典章制度,也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它影响到中国人的政治、伦理、道德、礼仪、民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
这样就使得中国人上至国家大典,下至百姓生活细小的仪节都要有一定的规格和程序,使人们的一举一动高度程式化,这也就促使武术演练出现了套路的运动形式。
最后,中国人重视承传,尊师敬祖,而程式化的套路又便于承传,这更使武术套路便于延续和发展了。
太极推手与西方拳击之比较-兼论太极推手的发展方向
太极推手与西方拳击之比较-兼论太极推手的发展方向太极推手与西方拳击之比较——兼论太极推手的发展方向李恩久内容提要太极推手和拳击是两种风格不同的技击运动。
拳击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太极推手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拳击以科学知识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由于中国文化的浸润,太极推手以抽象的哲理为拳理。
拳击的研究重理智分析;而太极推手的训练则注重直觉体悟。
拳击造乎其极则“方中见智”即“方以智”;而推手造乎其极则“圆和之中见神妙”,即“圆而神”拳击与推手都强调斗智斗力,但拳击在强调斗智斗力时,更强调斗力,太极推手在智力合一中更侧重“意”,“气”、“神”、“知”。
在实践中,拳击的技击招法较为简单,而推手的招法则甚为复杂。
拳击攻防分明,凶猛剽悍,主要打撞击力,而推手则“不顶不丢”,“沾连粘随”,主要打渗透力。
拳击以打准对方之有效点数胜,推手则以迫使对方失衡赢。
总之,拳击与推手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各有其长,亦互见其短。
以辩证观念作理论指导,强调技击技巧的揣摩和体验,在强调练力的同时,更注重意、气、神、知的训练可谓推手之长处和优势。
然而缺乏具体科学的实证研究,轻视理智分析,并存有一定程度的轻力的倾向是其不足。
因而保持推手的独特风格,发扬其固有长处和优势,大胆地引进西方拳击的有益因素,实现推手的科学化,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向。
(与恩师洪均生先生学习传统推手)一太极推手和西洋拳击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
前者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的结晶,后者是两方文化的产物。
一个源于东土,一个源于西洋。
拳击运动同西方文明一样渊源流长,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有许多有关拳击运动的生动记载,可以说拳击是西方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体现和反映了西方文化的特征。
许多研究者指出,西方文化是一科学形态的文化,它力图使人类的一切研究领域都科学化、理智化,拳击亦不例外。
西方人认为,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是不相容的对立,是一征服被征服,改造被改造的关系;在思维趋向方面,西方人概念明晰,逻辑分析精当,推理严密,一直贯穿一条理性主义的传统。
东西方武术之比较
东西方武术之比较
在全球范围内,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深受人们热爱。
不同地区的武术
文化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部武术和西部武术。
这两种武术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是在某些方面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接下来,我们将对东西方武术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东西方武术的重点不同。
东方武术强调内功,即内部能量的提升和控制。
学习者需要了解如何通过呼吸和身体锻炼来发挥内部力量,并且放松身体以便更容易感应到力量的流动。
西方武术则注重外在力量和速度的发挥,尤其是在散打和跆拳道等竞技项目中,速度和力量是胜利的关键。
其次,东西方武术的技巧和套路也略有不同。
东方武术以拳术和招式练习为主,如太极拳、形意拳和少林拳等,它们强调的是连贯性和气度。
西方武术则通过踢击和对抗来提高技巧,它们更注重实战性和速度。
比如说,散打比较强调肢体的协调,而拳击则更注重手臂的运动。
再次,东西方武术的传统背景也有所不同。
东方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支配了所谓“气”的概念。
它们融合了哲学、卫生保健和军事战斗的理念,几乎在所有东方国家都有自己的形式存在。
西方武术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发明,通常受到“打击”体育的影响。
虽然东西方武术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富有挑战性和发展性的方式。
无论是东
方的太极拳还是西方的拳击,通过武术活动得到的身体效益和精神上的满足都是无法替代的。
不仅可以运用新技能,还可以增强身体健康、缓解压力,甚至有机会参与竞赛活动。
因此,无论您是东方武术爱好者还是西方武术迷,只要紧跟潮流,持之以恒,肯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武术中国技击与外国技击
武术中国技击与外国技击(1)中国技击与外国技击中华武术生长于中华。
但国外历史上也有其技术体系和操作特征均不同于中国的个人技击技术(古罗马的“角斗”就跟我们先秦的“斗剑”性质颇为一致,尚未完全转换为现代“竞技运动”;他们操作时确实是以性命相搏,然而其身份却是奴隶主用以满足观赏需要的“活工具”,完全不同于现代“竞技运动员”。
为了生存他们更重视攻击,由此区别于自由个人用以强身健体和防身护体的个人技击术),然而这些个性化暴力性技术后来却逐步被淘汰,或在新的条件下变质演变为一种规范化的非暴力纯竞技运动项目(例如拳击、击剑等)。
中国的技击技术为什么没有完全和彻底地走上这条规范化和竞技化的道路呢?这恐怕是由中国的生产条件、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历史进程和国际格局、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不论中外所有应对肢体冲突的技击技术都有“踢摔拿、攻守进退”的作战形式和“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操作目的,都要服从共同的人体结构和生物力学运行规律,然而却受到不同的主体操作目标、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不同的操作工具、不同的体型体质和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文化传统之明显制约,于是也就有了很不一样的风格表现和相应发展走向。
从技术依据上说,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吃五谷杂粮长大、身材瘦小并且手拿农具型轻武器和站在地上的农业民族,在应对肢体冲突那拳打脚踢时,就不可能跟吃牛羊肉长大、身高体壮并持重型武器和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完全一样的。
这就像战争时由于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不同,中国人的打法跟美国人不同,共产党的打法跟国民党不同,毛泽东的打法跟李德不同;还有诸如看病时中医不同于西医、画画时国画不同于油画、写字时毛笔书法不同于硬笔美术字、表演时中国戏曲不同于外国话剧、电影等等一样。
把这样一些类型相同但操作不一的东西混为一谈,并且用同一标准去对待他们,恐怕是缺乏说服力的。
形式上的公平并不等于事实上的公平。
技击上的总体倾向是“强则攻、弱则守”。
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
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作者:李建炜来源:《少林与太极》2010年第03期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的区别在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提倡制度化、管理化、数字化、量化,而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人性化、适当化,无为而治、一切以人为本。
西方搏击术强调超越极限,以大负荷的运动量换来傲人的成绩;而中国武术讲究循序渐进、适可而止的训练理念,一切遵循自然、以人为本。
武术要发展,就要先读懂他人了解自己。
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就是这个道理。
蒸汽机的问世,在西方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使人类跨入了机器时代。
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科学进步和发展,拉大了东西方经济发展的距离,打开了落后国家的大门,把整个世界纳入了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体系。
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了科学进步文明发展,但这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心来说却是一种毁灭性打击。
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到现代人的“崇洋思想”,都能看到这一点。
一些人认为西方什么都好,就连很多习武者和武术工作者也是这样认为,他们嘴上说传统武术好、传统武术高,其实心里却觉得西方搏击术更科学,自己在训练和教学中也都是采用西洋的方法。
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西方好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我们应该学,而糟粕则应丢弃敬而远之。
要区分出好坏,就要先了解自己——什么是武术?武术的优势在哪里?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先祖在战争中、搏斗中、实战中,经千年总结出来的技击术,融汇了古代哲学、养生学、兵法、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文化和医学理论,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史籍。
很可惜,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已失去往日的风采,当今社会散打的西化成分过多、传统武术技击性差、竞技武术套路的舞蹈化等等,都使武术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中华武术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出了偏差,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太大,全盘否定自己盲目西化。
现代武术散打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产生的,其训练方法多是采用西洋教学内容,如跳绳、跑步、推杠铃、变速跑、打速度球等等。
散手对拳击——东西方搏击术的思考
散手对拳击——东西方搏击术的思考所谓“中国功夫”在当代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国内目前所开展的武术散手竞技运动。
1999年中国功夫挑战美国职业拳击,两次全赢了。
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报道了在美国的赛事,看完之后,不禁使人像思考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一样,思考“中国功夫挑战美国职业拳击”问题。
所谓孰优孰劣,是一种价值判断。
对于人类来说,事物的价值不外乎两个方面:应用性价值和精神性价值。
中国武术和西洋拳击应用性价值,大概都是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才有的。
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是由物质文明而精神文明,现代体育就是人类的现代精神现象。
精神性价值是现代体育的“主性”;健身、娱乐等应用性价值是“辅性”;至于中国武术散手和西洋体育的拳击,在“自卫防身、军事擒敌、公安抓捕”等其它方面的应用性价值,已与现代体育精神性没有多大关系,无干于精神价值的主性,我们称这种没有多大关系的关系为“无干性”。
以应用性价值而产生的武术散手与西洋拳击,在现代体育运动中已脱胎换骨,成为精神性价值的存在。
散手与拳击,一个产生在东方,一个产生在西方。
体育运动既然是精神文明的范畴,散手与拳击不可避免地就具有各自的文化背景。
东西方文化共同的最高价值,都是为了满足各自民族精神价值的需要才有的。
文化是什么?有的说是一个民族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有的说是自然之外的人类创造。
前者是就文化的民族性而言,后者是就整个人类文化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而言。
我们可以说,某人的文化修养如何,某家庭的文化教养如何,某单位的文化气氛如何,某地区的文化水平如何,某国家的文化传统如何。
站在不同层次,就会有不同说法。
“文化”的定义,在学术上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说法。
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就武术散手与西洋拳击价值判断的文化属性而言,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武术散手与西洋拳击,二者没有可比性。
体育比赛的公平性和规则性,体现了人类现代社会民主和法制等精神现象。
同时也说明了现代体育纯精神性价值,或现代职业体育有别于传统应用性价值的商业性应用价值。
武术中国技击与外国技击
武术中国技击与外国技击(1)中国技击与外国技击中华武术生长于中华。
但国外历史上也有其技术体系和操作特征均不同于中国的个人技击技术(古罗马的“角斗”就跟我们先秦的“斗剑”性质颇为一致,尚未完全转换为现代“竞技运动”;他们操作时确实是以性命相搏,然而其身份却是奴隶主用以满足观赏需要的“活工具”,完全不同于现代“竞技运动员”。
为了生存他们更重视攻击,由此区别于自由个人用以强身健体和防身护体的个人技击术),然而这些个性化暴力性技术后来却逐步被淘汰,或在新的条件下变质演变为一种规范化的非暴力纯竞技运动项目(例如拳击、击剑等)。
中国的技击技术为什么没有完全和彻底地走上这条规范化和竞技化的道路呢?这恐怕是由中国的生产条件、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历史进程和国际格局、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不论中外所有应对肢体冲突的技击技术都有“踢摔拿、攻守进退”的作战形式和“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操作目的,都要服从共同的人体结构和生物力学运行规律,然而却受到不同的主体操作目标、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不同的操作工具、不同的体型体质和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文化传统之明显制约,于是也就有了很不一样的风格表现和相应发展走向。
从技术依据上说,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吃五谷杂粮长大、身材瘦小并且手拿农具型轻武器和站在地上的农业民族,在应对肢体冲突那拳打脚踢时,就不可能跟吃牛羊肉长大、身高体壮并持重型武器和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完全一样的。
这就像战争时由于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不同,中国人的打法跟美国人不同,共产党的打法跟国民党不同,毛泽东的打法跟李德不同;还有诸如看病时中医不同于西医、画画时国画不同于油画、写字时毛笔书法不同于硬笔美术字、表演时中国戏曲不同于外国话剧、电影等等一样。
把这样一些类型相同但操作不一的东西混为一谈,并且用同一标准去对待他们,恐怕是缺乏说服力的。
形式上的公平并不等于事实上的公平。
技击上的总体倾向是“强则攻、弱则守”。
我看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
我看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的区别在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提倡制度化、管理化、数字化、量化,而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人性化、适当化、无为而治,一切以人为本。
搏击术也是一样,西方强调超越极限,大负荷的运动量带来傲人的成绩,而中国武术讲究循序渐进、适可而止的训练理念,一切遵循自然,以人为本。
自世界第一台蒸汽机的问世,西方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工业革命使人类跨入了机器时代,从传统繁琐的手工生产转向大规模机器生产。
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科学进步,拉大了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距离,打开了亚非拉落后国家的大门。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了科学进步、文明发展,而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心来说又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到现代人的“崇洋思想”就能看到这一点。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如此。
现代一些国人认为西方什么都好,连我们很多习武者和武术工也是这样认为的,嘴上说传统武术好、传统武术高,其实自己训练和教学生都是采用西洋教学方法。
凡是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才行,西方好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我们应该学。
应该好好学,糟粕却应丢弃。
怎样区分好坏呢?那就要先了解自己――什么是武术?武术的优势在哪里?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博大精深,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华民族先祖在战争中、搏斗中、实战中,经千年总结出的技击术,它融汇了古代哲学、养生学、兵法、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文化和医学理论,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史籍。
很可惜,由于热兵器时代的来临,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中西文化的冲突,当今的武术已失去往昔的风采。
散打的西化成分过多、传统武术技击性差、竞技武术套路的舞蹈化等等,都使武术陷入了尴尬局面。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问题很多、很复杂,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出了偏差,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太大,全盘的否定自己,盲目西化。
现代武术散打的出现和发展,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产生的,其训练方法很多是采用西洋教学内容,诸如跳绳、跑步、推杠铃、变速跑、打速度球等等。
浅谈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
浅谈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浅谈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武术受到西方搏击的冲击越来越大。
传统武术与外来武术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伟大任务。
对于中国武术在国外的推广,以及外国武术的一些特点及其发展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国武术西方搏击文化传承创新传播中国武术是将技击寓于搏斗和套路运动,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
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但也融入了道家的思想。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种类很多。
讲究刚柔并济和内外兼修。
有赤手空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
武器有:刀﹑枪﹑剑﹑箭、鞭等。
西方武术一般都是单纯的竞技项目,内容简单。
动作精简,易于训练。
动作已经规范化,比赛中靠的是快﹑狠﹑准的体力比拼。
也就是说只锻炼人的体力与身手敏捷。
比如:搏击术、剑道等。
人类的搏击都是源于认得生存和生活,搏击是中西体育上的一个共同现象,但后来二者分别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中国武术,西方拳击。
因为中国武术与外国搏击发源地不同,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
西方的文化强调个人,崇尚力量,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要征服自然,突出个人价值。
如电影《铁拳男人》的拳击比赛中,表现出激烈的对抗,男主人公一开始受到民众的追捧,而后在一场比赛中由于手受伤,比赛虽胜利,靠的是投机取巧,在人们的眼中他就不配站在台上。
据资料记载古希腊拳击是没有回合限制的,只有一方没有意识或者主动放弃比赛,否则比赛就持续进行。
这就反映出西方民族好动恶静,追求刺激,富于攻击性,也是对强大力量与强者的充分肯定。
另外,如日本的空手道勇猛凶悍又遵守纪律,体现其民族坚韧好胜,以及忍术的神秘。
中国文化含蓄内敛,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
虎拳、豹拳、蛇拳当中就体现了人们善于发现自然的力量,又好比太极拳,要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轻灵沉着,刚柔并济。
【原创】浅析太极拳武术与现代西方搏击
【原创】浅析太极拳武术与现代西方搏击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
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征稿邮箱:******************************现代西方搏击与中国武术的较量,就是时代的思想角斗,不创新就是闭守,我实地考察了搏击俱乐部和泰拳,他们每天训练量是每秒出多少拳,高强度训练,实战抗击打能力,注重细节科学训练,并在训练中提高自己的心里实战经验素质,我认为应该可以受到启发。
我在2001年就曾经把自己的理念实战思想灌输给我的学生,学习拳击和散打搏击了解出拳的路线步法,心里素质等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很多学太极拳的学生就没有练过武术基本功,抱着投机取巧的动机,来学太极拳,想用巧力来对抗街打,每天练一两遍就开始说拳,什么意啊气的,比我做老师的水平还高,但实战被我瞬间击倒,反而得罪这些学生,背着你说老师保守不教真东西,并四处败坏老师,此人品极差,心术不正,太极拳虽是武术的一门,但也要一滴血一滴汗,勤学苦练加上科学巧练,并在明白的老师指导下,才能真正学太极拳的真东西。
现在社会上遍地太极大师宗师,实际上是沽名钓誉,有名无实,我看了很多大师,都是听到意和气,在86年我去河南陈家沟考察,那时没人去练,都是农民在家务农,饭都吃不饱,就是鸟不拉屎的地方,文化大革命都把他们整的不敢说话,别说练拳了。
但近几年都是秘传秘籍,到处都是正宗传人,陈氏太极拳自陈发科先生离开到北京,陈家沟就没有什么人有真功夫了,政府部门为了发展经济效益,搞产业调整就把太极做为市场化,极力推荐四位代表人,并以官方来暗箱操作。
我碰到原焦作市委书记,他是在贵阳和我认识的,他说了一句,政府给投资宣传架桥修路,而他们这些人却没有缴纳一分钱税收,政府部门是赔钱啊!我就明白了,所以到现在对河南的太极拳有深刻认识,在江苏江南我实际考察太极拳武术的发展,也是无外乎都是说的多,功夫没有。
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冲突
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冲突作者:刘博文来源:《广东蚕业》 2018年第6期摘要中华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变革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文化日益壮大,中国传统武术在近代不断的没落。
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武术要想重回世界舞台,就要着重于传播。
因此,文章基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传统武术;对外传播;传播策略;文化冲突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古代,武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技能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文化而言,无论哪种文化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然而,就传播水平而言,东西方文化交流确实存在极不平衡的现象。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杰出代表,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中国武术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但是,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在全球的推进和强大的现代体育地位的确立,使中国传统武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1]。
如何在"强势"的西方体育文化迅猛发展中传播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1 寻求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共同点文化传播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是双方需要有共同意义。
共同意义空间意味着双方必须对象征意义有共同的理解。
这种共同理解有着中西体育文化的相似之处。
如果文化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文化背景相似,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就不会受到太大的阻碍。
在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传播时,很容易被认可,传播中国武术自然顺利;而西方国家则不同,由于文化背景差异相对较大,文化传播相对困难[2]。
我们必须为中国武术在西方传播提供条件。
在中西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两者的差异。
然而,在西方奥运文化中,我们仍可以发现与中国传统体育相似的文化。
这些相似之处正是中国的传统体育走出国门的基础。
比如:中国传统武术强调"中庸"的态度,保持身体健康的高度,并不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国武术的竞争性依然很强。
浅谈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
浅谈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概要:从本文的总结归纳中可以看出,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
但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受到了西方体育思想的冲击,想要保证中国武术不被同化,武术的发展应该秉承我国的文化内涵,并从西方体育中借鉴优秀的思想,保持自身发展特色的同时,拓宽发展道路。
以哲学和科学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对西方体育的身体观的形成影响巨大,他们将身体作为体育训练中需要克服与超越的对象,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通过逐步的增加运动负荷、改进日常的训练方法等等科学的训练技巧不断促进人体素质的提高,不断的挑战人体的极限,这种精确的量化训练有着十分明确的训练目标,具备很强的“写实性”,在田径、游泳等等体育项目中通过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强化运动员的竞技技巧,最终达到提升运动员竞技时的远度、速度等训练目标。
一、中、西方对身体的解读中西方对于身体的认识是在自然、社会、文化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中西方社会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社会文化不断进步,中西方的身体观逐渐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在西方思想中,长期以来将身体置于“身心二元论”的构建中,西方的思想家、哲学家们认为身体阻挠了自身获取知识的道路,想要超越生理身体,这种思想奠定了西方体育形成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则追求身心一体、心物一如,从来没有将“身”“心”脱离的思想观念,这种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在中国武术中很好的呈现了出来。
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体文化,导致了中西方身体运动形态的差异。
二、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性比较1.中国武术的内敛,西方体育的张扬中国古代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农耕经济是我国主要的文化特征,长期的农业文化和封建统一的政治制度的影响下,中国文化趋于内倾性,武术作为身体文化的一部分,将这种内倾性的文化特质很好的贯彻下来,形成了“内省、治身”的文化主旋律。
中国武术学习中,始终以“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作为告诫,在这种武术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武术形成了十分内敛的特性。
盛杰: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技击体育中技击特性比较研究(草稿)
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武技中技击特性比较研究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比较法,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特性与西方武技中的技击特点进行分析比较,认为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武技在技击特征上既有起源上的共同点,又有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结构、价值取向上的不同点,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与交流中要相互借鉴,吸取各方的优点与长处,使其“和而不同”,表现各自的魅力与价值。
关键词:传统武术;西方武技;技击;文化价值;功能结构传统武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搏击之术,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特性,与西方其它武技如:拳击、泰拳、柔道等项目相比,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自身特殊的特征。
不论是中国传统武术还是西方武技,其作为一项身体运动项目,当然都具有体育属性,即健身、娱乐等功能。
但是,中国传统武术虽具有西方其他武技的特点,但又有不同之处。
“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
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指出:“现代西洋体育,是建筑在以机械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西医和解剖学基础上的,主要研究人体的外形;武术除重视形体之外,还讲究精、气、神,讲究心身运动和天人合一,注重人与环境的统一和自身的和谐,与中国古典哲学具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他还指出:“中华武术与西方技击体育不论在发展渊源、价值取向、还是功能结构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比较法,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特性与西方技击体育中的技击特性进行分析比较,从它们的异同点上找出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为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能有所启迪。
1 相似的发展渊源不论是中国传统武术还是西方技击体育,如拳击,其产生发展的原点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产生于生产劳动之初。
在远古时期,不论是世界的任何角落,不论是世界哪个民族在人类产生之初都存在着人与动物界、人与他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进行环境、食物、领地、配偶等的争夺、打斗等,以此来满足自己生存的需求。
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逐步会形成奔跑、跳跃、闪躲、翻滚、拳打、脚踢等技能。
中国散打和西方拳击文化的比较
8《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19年9月1中国散打和西方的拳击文化中国的散打拥有非常长的历史,在春秋时期已具雏形。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的散打。
从一九七九年以后,现代化的散打才真正意义上出现。
从国家体委有计划地进行散打比赛试点开始,中国散打逐渐由民间的强身健体运动转换成了竞技类的体育活动。
不同的散打门派在相互交流和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优秀。
除此之外,还在武术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训练方法。
不同的散打方式和散打门派逐渐融合为中国散打。
到现在中国散打已经成为亚洲锦标赛以及各种运动会上的正式比赛项目。
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散打爱好者开始加入到比赛运动中来。
拳击这个项目也十分古老。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以较量输赢为基础的。
在这之前比赛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对重量级别进行划分,甚至没有时间的限制。
两方比赛,直到一方被打倒才能够取胜。
2中国散打以及西方拳击在文化基础上的不同之处中国散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以东方文化为基础的。
而东方文化更注重内在、具体的东西,但是有一定的封闭性。
在这种情况下才形成了有特色的中国散打。
中国散打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动态中追求稳定,追求整体。
除此之外,阴阳五行也影响到了中国的散打。
所以,中国散打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的是以德为先,这也是人们比较追求的理想。
拳击运动来源于西方,是在西方文化影响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因为西方文化更注重的是外在以及视觉上这两个方面的东西,所以比较开放,比较充满个性。
而且更注重的是对抗以及荣誉。
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了拳击文化,使拳击在比赛的过程中是主动进攻型的,以此来获胜。
除此之外,西方的拳击文化注重发挥人体的潜能。
目的是为了四肢更加协调,从而达到完美的身姿,以及强健的体魄。
3二者的民族特点我们从中国散打的服装装备上来看就能够发现它和西方拳击是有巨大差异的。
拳击运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服装装备的要求很高,护头护裆一样不能少。
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散打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武术能够对付外国拳击吗?
中国传统武术能够对付外国拳击吗?拳击拳击运动在技术上是有严格规范的,并非随意乱打。
从基本技术上包括直拳、上勾拳、侧勾拳、摆拳、抛拳等主要拳法,并且靠灵活的“滑步”来调整其战术意图,实施相应的进攻手段,是一项协调性、耐力、力量和对抗性较强的项目。
由于拳击以实战为主,以有效得分和将对手击倒为目的,虽技术方法、内容形式与武术相比较为简单,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但攻防战术及基本功等专项技术上具有十分明显的针对性。
中国传统武术而中国武术在锻炼的常规形式上,虽以套路的表现形式为主,究其内容、结构、应用范围来讲,均由各种踢、打、摔、拿的具体技术组合的连接为其主要内容结合而构成。
尤其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优秀传统套路,其实战意识很强,任何一个技术内容,都可拆开,以散手的形式,随机而用。
以“少林五形八法拳”为例,就讲究“远之拳足,近之膝肘,靠之以摔,相机以擒”的实战规范,实战中多种攻击技术与防守方法相互配合,其实战威力,不言而喻。
从这一点讲,拳击与武术比较,武术相对攻击性强,技术全面,有取胜的最大可能。
少林五行(形)拳古谱龙拳练神古谱曰:龙拳之运使,以运气为主,周身无须用力,暗听气注丹田,遍体活泼,两臂沉静,五心相印,如神龙游空,夭矫不测,骨节通灵,身心手足,均一气贯串,上下相印,苦修不辍,自有神应矣。
虎拳练骨古谱曰:虎拳运练之法,须鼓实全身之气,臂坚腰实,腋力充沛,一气整贯,始终不懈,起落有势,努目强项,有怒虎出林、两爪排山之势。
豹拳练力谱曰:豹之威不及虎,而力则较虎为巨。
因豹喜跳跃,腰肾不若虎之弱也。
练时必须短马起落,全身鼓力,两拳紧握,五指如钩铜屈铁。
故豹势多握拳,又名曰金豹拳也。
豹爪手形。
蛇拳练气古谱曰:蛇拳之运练,气之吞吐抑扬,以沉静柔实为主。
如蛇之气,节节灵通,其未着物也,若甚无力者;一与物遇,则气之收敛,胜于勇夫。
有经验者自能知也。
练气柔身而出,臂活腰灵,骈两指而推按起落,若蛇之有两舌,且游荡曲折,有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武术受到西方搏击的冲击越来越大。
传统武术与外来武术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伟大任务。
对于中国武术在国外的推广,以及外国武术的一些特点及其发展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国武术西方搏击文化传承创新传播
中国武术是将技击寓于搏斗和套路运动,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
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但也融入了道家的思想。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种类很多。
讲究刚柔并济和内外兼修。
有赤手空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
武器有:刀﹑枪﹑剑﹑箭、鞭等。
西方武术一般都是单纯的竞技项目,内容简单。
动作精简,易于训练。
动作已经规范化,比赛中靠的是快﹑狠﹑准的体力比拼。
也就是说只锻炼人的体力与身手敏捷。
比如:搏击术、剑道等。
人类的搏击都是源于认得生存和生活,搏击是中西体育上的一个共同现象,但后来二者分别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中国武术,西方拳击。
因为中国武术与外国搏击发源地不同,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
西方的文化强调个人,崇尚力量,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要征服自然,突出个人价值。
如电影《铁拳男人》的拳击比赛中,表现出激烈的对抗,男主人公一开始受到民众的追捧,而后在一场比赛中由于手受伤,比赛虽胜利,靠的是投机取巧,在人们的眼中他就不配站在台上。
据资料记载古希腊拳击是没有回合限制的,只有一方没有意识或者主动放弃比赛,否则比赛就持续进行。
这就反映出西方民族好动恶静,追求刺激,富于攻击性,也是对强大力量与强者的充分肯定。
另外,如日本的空手道勇猛凶悍又遵守纪律,体现其民族坚韧好胜,以及忍术的神秘。
中国文化含蓄内敛,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
虎拳、豹拳、蛇拳当中就体现了人们善于发现自然的力量,又好比太极拳,要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轻灵沉着,刚柔并济。
但都是以强身健体为主,因而其对抗性表现得不明显。
追求的是“道”,而不是简单的“术”。
另外,儒家文化从汉代以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其强调文化意境,较多的注重艺术性。
而道家思想对中国武术的影响也很大。
“因敌而变”“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等都与老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影响着西方人民在自治、民主、法制、平等中追求搏击优异成绩。
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武术未来的传承与发展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抉择。
武术文化传承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其教育传承则是传承武术文化的根本途径。
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实际上是在保留和传承中华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他们用肢体语言所记录下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
武术文化传承实质上传承的是民族精神与思想文化,同时传承武术文化也是一种对民族文化自觉与自尊的反映,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体育提供了有力文化保障。
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是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真实的深刻反思与探索。
武术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的丰富内容。
以国家规定的武术套路为主进入国家正式武术比赛项目,而传统武术只能在民间表演或非正式的比赛项目。
这本身就影响了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加上市场上出现不规范的武术活动,使人们难变真假悟空,真正的传统武术受到打压。
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人们生活中很少能接受到真正的武术训练,据说,现在的各大门派的传统武术仍然以师傅带徒弟的落后方式进行传承,这将会使传统武术**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少,而丢掉的东西是难以找回或不可找回的。
在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遇到非常困难的时期,从2005年文化部下发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第一批就有少林和武当功夫等等,这让传统武术看到了希望。
但是留下来得有多少,在没有经济支持怎么去发展市场空间,又有多少人重视,值得大家深思。
全国各大武术门派应改变传承方式,以现代的眼观办好这件事,如把自己的功夫套路,技法以影像资料的方式进行制作,就可以防止走样和流失,提高人们的辨别能力。
国家应该扶持武术,组织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武术组织,对各大门派进行发证,使其合法,受到国家的保护。
制定武术竞赛规则,如方式和护具,进行国家正规比赛,争取让中国武术登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舞台,让外国友人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国功夫。
以个体的商业活动为经济基础的西方文化,始终把“力”与“利”看作是健康的价值,它鼓励人们积极地追求现实功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力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
要在竞争中成功,就必须击败对方,这既需要有实力做后盾,还应当有敢拼的冒险精神,由此形成了西方崇力尚争的文化特征。
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孕育的拳击运动主要强调竞击,而且是通过超负荷的训练才能获得竞击能力,它崇尚强者哲学,主动进攻、强者胜、快者赢、以力克敌的表现形式,所以西方的拳击传承的方式是较好的。
西方拳击的核心和灵魂是竞争,战胜对手是它的直接目标,惊险性、刺激性、功利性是追求的方向。
拳击无处不弥漫着对强力的崇敬和对竞争的讴歌。
西方的拳击文化显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它的冲击,拳击运动是一项激烈竞争贯彻始终的运动,在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方面有着它独特的作用,因而受到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欢迎,拳击运动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们的表现欲望,有利于培养人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拳击训练及比赛活动,为人们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了良好的场所。
经常参加拳击运动,能培养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协作精神、拚搏精神及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人具有乐观、豁达和坦诚的心理品质。
因此我们吸纳它,却不能忽视自身武术的传承。
在中国武术现有的竞赛理念及竞赛组织结构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术发展战略创新和以搏击为核心的发
展理念,指出武术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一流的产品进入市场,力求在市场中赢得先机,形成文化上、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并且打造武术文化大品牌,扩展武术的影响面,使武术产品由中国推向世界,从而使武术创新的各种要素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武术的整体发展向前推进,营造武术创新机制的新格局。
中国武术现代化是中国体育科学的一部分,其关键是求实创新。
随着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体育科学研究也日新月异,武术作为一项群众基础广泛的体育运动,体育科学研究不能也不会对其熟视无睹。
但现实的情况是,中国武术无论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相对滞后了。
要改变这种局面,使中国武术获得新生机、新发展,关键离不开求实创新。
对于西方拳击主要讲下其教法的创新。
拳击教法创新事在必行,必须把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融合到拳击教学当中,打破过去的传统模式,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自己主动的接受和喜欢拳击。
“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自己的研究讨论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以“引导”为主,学生则以“发现”为主。
此种方法打破了传统拳击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以发扬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本质,发扬学生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前“引导”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很多实践可以证明,不论是技术课还是理论课,只要学生对课的内容感兴趣,学生的成绩就很容易提高。
中国武术的传播,既要进行技术传播,又要进行文化传播。
武术所内涵的文化相比武术技术更加具有生命力,外国人学习武术不仅学习技巧,还学习中国文化。
我们把二者结合,才能把传统武术传播得更好;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相结合,建立武术中心,开展武术大赛,派遣专职人员到国外进行交流。
允许武术大师开武术馆,正规培训机构;举办国际武术文化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完善武术文化市场体系等。
西方搏击目前的传播比较广泛。
就中国来说,几乎很多城镇都有其武馆的存在。
总之,对于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我们应采取“扬弃”态度,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融合。
武术要发展,就要读懂他人了解自己。
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就是这个道理。
[1]中西文化比较【M】徐行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
[2]试析制约我国拳击运动开展的因素[J] 潘典君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2期
[3]拳击文化内涵探析[J] 刘伟,杨庆玲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8月第8期
[4]论中西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J] 黄大庆,杨银田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3期
[5]《科学管理研究》2012年03期
[6 ] 《**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