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科学科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科工作计划推广中西医结合的疾病治疗模式

中西医结合科工作计划推广中西医结合的疾病治疗模式

中西医结合科工作计划推广中西医结合的疾病治疗模式中西医结合科是一种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旨在以各自的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为了促进中西医结合科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我们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一、加强中西医结合科的学科建设中西医结合科需要建立具有实力的学科团队,包括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专业素养的中西医结合医生、中医学和西医学专家等。

我们将通过招聘引进优秀人才,进行系统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团队整体水平。

同时,我们还将建立科室的学术研究机构,推动中西医结合科的学术研究和创新。

二、完善中西医结合科的临床路径和指南中西医结合科应该有明确的治疗路径和指南,以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我们将研究和总结各种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和指南。

这将有助于提高医生的临床水平,增加患者对中西医结合科的信任和接受度。

三、加强中西医结合科的团队协作中西医结合科需要实现中医和西医的有效融合,要求医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和配合。

我们将组织定期的多学科讨论会,让中医和西医医生分享各自的经验和观点,互相学习和借鉴。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科室与其他科室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整体协作的工作氛围。

四、加强中西医结合科的宣传和推广中西医结合科的宣传和推广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环节。

我们将积极参与一些相关的学术会议和论坛,展示科室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治疗效果。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对患者和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了解和认同,鼓励他们积极选择中西医结合科的疾病治疗。

五、建立中西医结合科的质量管理系统中西医结合科的质量管理是科室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我们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病案管理、医疗质量评估、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置等。

通过不断的监测和改进工作,提高中西医结合科的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总结:通过以上工作计划,我们将为推广中西医结合的疾病治疗模式做出努力。

中西医结合科能够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2024年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计划规划(二篇)

2024年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计划规划(二篇)

2024年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计划规划一、重点学科建设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改革,医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医院必须提高以技术含量为主的医疗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为了增强医院的优势、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医院必须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实施重点学科建设,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医疗水平。

二、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临床学科是医院的基本组成单位,学科发展是医院发展的基础。

重点学科是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就是要把其特色和优势加以充分发掘,并不断强化和延伸,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当前每所医院的各学科之间发展普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由于学科的基础、发展背景的不同,其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也不同,在国内外的影响存在差异。

这样,各学科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同时由于医院的财力问题,致使医院在考虑学科建设时不能要求所有学科齐头并进,只能根据实际情况,依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部分学科作为重点来发展,而这些学科必须有较好的基础和活跃的学术氛围,在适当支持后能产生最大效应。

因而,重点学科建设是培育和扶植医疗“精品”,创建“名牌”效应。

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兴院”的重要举措。

实践证明,在以往的重点学科建设中,遵照上述原则,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快了学科的发展,发挥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院的整体发展。

所以,重点学科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三、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医院现有临床科室近____个,____津贴享受者____名,正高____名,副高____名,博士后____名,博士____名,硕士____名,博士学位副高职称以上____人。

医院开放床位____张,年门急诊量____万多人次,年出院病人____万人次。

年手术____余。

医院配备ct、dr、c 臂____光机、超声刀、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腹腔镜、心脏彩超、腹部彩超、血液透析仪、血滤机、心脏监护仪、高压氧舱等先进医疗设备,设有icu、ccu病房。

中西医结合科年度工作计划

中西医结合科年度工作计划

中西医结合科年度工作计划一、前言中西医结合科是一门综合了中医和西医的医学科学,旨在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理论和技术,提供全方位、个体化的诊疗服务。

本年度工作计划旨在合理规划中西医结合科的工作内容和目标,确保科室能够高效运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提供更加全面、个体化的诊疗服务,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

2.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推动中西医结合科的科研工作,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提高科室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

3.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中西医结合科医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更新和提高诊疗水平。

4. 加强团队建设: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机制,加强内部交流与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

三、工作计划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1.1. 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疗手段,制定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2. 推进疾病防控工作:加强对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1.3. 做好患者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患者对中西医结合的认知,增强患者的自我治疗能力,促进健康管理和疾病康复。

1.4. 加强团队协作:建立中西医结合科与其他科室的紧密合作机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多学科综合诊疗水平。

2.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2.1. 抓好科研项目申报:通过梳理科研方向,积极寻找合适的科研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的支持。

2.2. 推动临床研究开展:与其他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优化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提高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

2.3. 加强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加强科室的学术氛围和影响力。

3.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3.1. 开展培训和学习:组织中西医结合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内容

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内容

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的提高,中西医协同治疗逐渐受到重视。

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起着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建设内容的角度,探讨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的关键要素和建设方向。

1. 人才培养与引进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的建设首先需要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团队。

这包括中西医结合的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

在人才培养方面,医院应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同时,还可以通过引进具有中西医结合背景和经验的专家,来提升科室的整体水平。

2. 诊疗技术的集成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的建设需要将中西医的诊疗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

中医所长的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应与西医的现代化仪器和先进的诊疗手段相结合。

通过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互补,可以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疗效。

此外,科室还应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形成多学科融合的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3. 临床研究与科学创新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的建设需要注重临床研究和科学创新。

通过开展临床研究,可以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疾病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科室应积极参与相关研究项目,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开展合作,推动中西医协同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4. 药物研发与质量控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的建设需要注重药物的研发和质量控制。

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其研发和生产需要符合现代药学的要求。

科室可以与药企合作,开展中药的研发和质量控制工作,确保中药的安全有效性。

同时,科室还应加强对西药的合理应用和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5. 患者教育与健康管理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的建设需要重视患者教育和健康管理。

科室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等方式,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6. 团队合作与学术交流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的建设需要注重团队合作和学术交流。

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一、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需求日益增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心内科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院心内科的医疗服务水平,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特制定本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二、现状分析(一)科室概况我院心内科目前拥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

科室配备了一定的医疗设备,能够开展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优势1、中医特色疗法:如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在心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能够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存在的问题1、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人才梯队不够合理。

2、医疗设备更新换代较慢:部分设备老化,影响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3、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科研项目较少,科研成果转化不足。

4、科室宣传力度不够:患者对科室的特色诊疗技术和服务了解不足。

三、发展目标(一)短期目标(1-2 年)1、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引进和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人才。

2、更新部分医疗设备,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3、加强科室宣传,提高科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中期目标(3-5 年)1、提升科研能力,争取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

2、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形成科室的特色品牌。

3、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提高综合救治能力。

(三)长期目标(5 年以上)1、成为区域内具有影响力的中西医结合心内科诊疗中心。

2、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四、发展规划(一)人才培养与引进1、内部培养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为中青年医生提供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鼓励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2、外部引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带动科室的发展。

招聘具有中西医结合背景的优秀毕业生,充实人才队伍。

(二)医疗设备更新1、评估现有设备的使用情况和需求,制定设备更新计划。

中西医结合学科规划书

中西医结合学科规划书

中西医结合学科规划书引言中西医结合学科是指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以综合的方式来研究和应用医学知识的学科。

它融合了中西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旨在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医疗服务,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

本学科规划书旨在明确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目标、范围、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等关键方面,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科目标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中西医综合素养的专业人才,推动中西医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学科范围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对中医与西医理论进行比较和整合,寻找共性和互补性,探索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

2.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结合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开展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3.中西医结合药物研究:研究中药和西药的相互作用、药效增强机制,探索中西药物共同应用的规律和优势。

4.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结合中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健康管理研究,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学科发展方向为了推动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1.建设跨学科的教学团队:组建由中医师、西医师和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参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和交流。

2.推进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和研究:鼓励医院和研究机构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建立临床实践基地和研究平台,促进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3.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建立中西医结合学科的本科、研究生和继续教育项目,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素养的医学人才,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和实践机会。

4.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相关学科进行紧密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引进国外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学科资源和经验,促进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人才培养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具备中医和西医基本理论知识的全面型人才。

2.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

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

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

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目录一、前言 (2)二、总体目标与建设内容 (2)1. 总体目标 (3)2. 建设内容 (4)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5)1. 专业设置 (6)2. 课程体系 (7)四、师资队伍建设 (8)1. 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9)2.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0)五、教学设施与资源 (11)1. 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12)2. 图书资料与网络资源建设 (13)六、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 (14)1. 教学质量标准制定 (16)2.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 (16)七、专业特色与优势发展 (17)1. 专业特色凝练 (19)2. 优势发展方向探索 (19)八、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20)1. 实施计划制定 (21)2. 保障措施落实 (22)九、总结与展望 (23)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强,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医学专业面临着一定的发展挑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中医学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方案针对当前中医学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设措施和发展策略,旨在推动中医学专业的整体水平提升,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与建设内容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融合现代医学知识的课程体系。

加强中医基础课程建设,优化中医临床课程教学,增设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中医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鼓励教师参与中医临床实践与学术研究,提高教师的临床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基地,强化学生临床实习与实训环节。

加强与中医药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实验室建设:加强中医基础实验室与临床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的科研与教学水平。

中西医结合科学科建设规划

中西医结合科学科建设规划
• 32学科带头人年龄: 60岁以下(省各中医学术团体和二级学会的主 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除外),资历:高级医学专业技术 职称,熟悉本专业当前国内外进展和动态,领导制定专科建设规划; 本专科的人才梯队建设有思路、有措施。
• 33学术继承人年龄:一般为45岁以下;资历:三级中医院具有副高级 以上;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有扎实的中、西医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 的临床经验,具有解决本专业临床工作中复杂和疑难问题的能力。
市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 • 教学:中医老年病则于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
科建设单位 • 荣誉:示范中医药工作单位
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1956)
• 门诊:设中西医结合消化、呼吸、针灸、痔瘘、肿瘤、心血
四 川 管等7个专病门诊。
• 病房:现有编制床位218张,其中主院区113张,上锦分院 105张。 设中西医结合外科、肺病、针灸、肛肠、肿瘤5个亚专业科。
南 京 荣誉:示范中医科
南京市二院(传染病)中西医结合科
门诊病房均看肝病; 专科建设:南京市中医重点(肝病)专科 荣誉:示范中医科
无锡五院(传染病)中西医结合科
门诊病房均看肝病;江苏省中医重点(肝病)专科 荣誉:示范中医科
路在哪里?
路在哪里?
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特点:
1、先生存,后建设的发展模式。 具体为:先 门诊多(病种多),综合病房(病种杂),后亚
• 20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21医师熟练掌握优势病种的诊疗知识和技术 ,临床医师能熟练掌握常用方剂≥100首。
• 22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和中医临床疗效进 行分析、总结和评价,中医疗效评价客观、科学
优势病种(25分)
• 本科独特的中医诊疗方法≥2个

2024年医院重点专科建设计划(三篇)

2024年医院重点专科建设计划(三篇)

医院重点专科建设计划康复科的建设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不进则退。

如何建设一所患者满意的康复科,是摆在全体康复工作者面前并需急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中西医结合的康复科的建设,只有以专科专病的建设为突破口,才能充分彰显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防病治病的需求,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和立于不败之地。

近几年来,我科通过建设专科专病,既突出了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带动了本科室整体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使我科的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以确保我科的总体建设规划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并通过项目建设把我科的诊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特制定计划如下:一、加强____管理明确目标任务1.定期____召开科室建设会议;把任务层层分解、明确任务目标、落实到人;2.每季度各责任人给科室领导汇报科室建设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措施;3.每年____月底____开展年度项目建设工作总结,充分研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差距,制定优化措施,并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弥补和充实。

二、加速人才引进培养人才是科室建设的根本。

积极努力地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上做文章。

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提高科室人才队伍的素质。

注重重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每年计划送出____名骨干医师外出进修,学习结束后能达到独立开展工作。

定期邀请上级医院相关专家来我科会诊讲学。

加强内部学习和岗位培训。

三、开展对疑难病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充实临床诊治能力,推进科技兴院的基本发展思路。

积极开展临床观察和专病基础理论研究。

鼓励撰写高质量的专科学术论文。

计划年度表专科学术论文不少于____篇。

积极主动和省内外大中型医院康复科保持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设备、人才、信息等资源,依靠人才培养和引进全面提升我创新能力。

四、运行医院网站,开展多方位交流定期把科普知识我科开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放入医院网页,加大科室网络科普宣传。

中西医科室发展计划

中西医科室发展计划

中西医科室发展计划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文章的引言,用于介绍中西医科室发展计划的背景和意义。

这一部分应简要概括中西医科室目前的情况,并提出撰写本篇文章的目的和重要性。

以下是对该部分内容的一个可能的编写示例:在当今社会,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中医经验与现代西医技术的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医学的发展空间。

随着时间和科技的进步,中西医科室在医院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目前中西医科室的发展情况却亟待改进和加强。

中医科室作为传统医学的代表,秉承着几千年来的宝贵经验。

该科室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强调辨证施治,以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式为主。

然而,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普及,中医科室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在人才储备、医疗设备、科研创新等方面,中医科室的发展与西医科室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西医科室则以现代医学为基础,借助高科技手段进行治疗。

其以症状分析和依据证据进行临床决策的特点使其能够在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但是,西医科室的独特优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许多西医医生在治疗中忽视了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导致对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因此,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提出中西医科室发展计划,旨在促进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深入研究中西医科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并探讨推动实施措施,以期为中西医科室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医疗服务。

1.2文章结构文章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的内容如下:1. 引言:本部分将介绍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首先,会对中西医科室发展这一议题进行概述,说明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接下来,会简要描述文章的整体结构,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逻辑。

中西医结合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中西医结合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XX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是我院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机遇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促进医院全面、快速发展,根据《XX市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XX市中医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医院实际,制订XX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一、规划背景(-)“十三五”期间医院发展概况“十三五”期间,我院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医院门诊量、出院人次和业务收入明显增加;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得到加强;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科研教学水平有所突破;对外交流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医院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获得提升。

1、医院业务发展增幅明显。

十三五期间医院在固定资产投入上共增长2300余万元,到十三五末期,医院固定资产增加到9300余万元;业务总收入9500万元左右,增长率为121.62%;床位使用率95%左右,增长率48.88%;出院人次6700人左右,增长率55.2%;门急诊量近45万人次,增长率78.72%o十三五初期,全院开设床位220张,随着20XX年内科北一区、20XX年四区北(中西医结合外科病区)及内科北二区床位不断拓展,以及20XX年6月1日儿童医院城东分院儿科病房的正式启用,至十三五末期,全院开放床位将达到276张,床位数增长了25.5%o全院年门急诊量近45万人次,年收治病人6700余人次,年业务收入9900余万元。

2、医院管理水平显著增强。

20XX年4月医院开始建立并实施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20XX年12月通过BS1英国标准协会审核认证并获得了认证证书。

医院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以三级文件做支撑,严格执行规范,合理工作流程,细化考核指标,明确奖惩制度,保证了医院各项工作科学、合理、规范、高效。

20XX年医院开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制定了《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至20XX年共确定了单病种临床路径18种,全年进入路径病例578例,20XX年达到了600例左右。

中西医结合发展规划书

中西医结合发展规划书

总结词: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医学交流与合作、推动医学科技发展等方面;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理论体系差异、人才队伍建设等。
02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问题
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政策保障。
临床实践
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中西医结合的监管机制,确保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质量安全。
监管机制
财政投入
加大对中西医结合领域的财政投入,支持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需求。
社会资本引入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中西医结合领域,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中西医结合发展格局。
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中西医结合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研究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药物研发,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科学性。
推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速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建立健全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总结词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诊所,提供全方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
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诊所
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向基层延伸,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
将符合条件的中西医结合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减轻患者负担。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A
B
C
D
05
中西医结合的预期成果与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

中医科多学科融合发展规划

中医科多学科融合发展规划

中医科多学科融合发展规划中医科是本院重点发展科室,管理正规化、标准化。

中医科的工作重点在门诊,为了切实提高中医药的疗效,满足患者的需求,中医科由临床经验丰富主治医师曾秀华医生把关坐诊,并严格把关药物的炮制、剂量,配伍,以确保门诊质量。

科室工作人员掌握中医适宜技术基本操作技能,了解中医药基本知识,并充分运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理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开展中药治疗、针灸、拔罐疗法、刮痧疗法、放血疗法、中药外敷、熏蒸及外洗、推拿治疗等项目,运用传统中医针灸手法、推拿手法、微创小针刀、穴位埋针、拔罐、中医熏蒸、中药外敷等并结合现代理疗设备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尤其治疗颈椎病、腰椎骨质增生、风湿、内风湿等,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疗效显著。

本院中医科以“中西结合治疗”为特色,即突出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又吸取现代科技医药精华进行中西医的双重诊断、治疗、集中医临床与科研为一体,极开展内、外、妇、儿等各项疾病的诊治。

面对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需求,推动医院中医药建设在疼痛、妇产科、儿科等优势专科的全面发展,为更多的病患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是我们第一个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建议组织中医科及相关科室员工去到相关院校、医院学习取经,一边积极听取院内老师意见和建议,组织讨论医院中医科发展实施方案的可行性。

确定了加强中医科建设,围绕疼痛、妇儿特色,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医疼痛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康复科等专科门诊发展思路;在业务发展方面,提出守正创新,突出特色,在重视妇儿疾病诊疗的同时,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在疼痛及妇幼保健及临床中的运用和推广的做法。

其次,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让中医特色疗法走进病房,服务临床,更好的为病患健康服务。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和积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如何把祖国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有效结合,切实将其运用在临床中帮助接触患者痛苦,这是长久以来中医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重大问题。

中医科五年发展规划

中医科五年发展规划

中医科五年发展规划一、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为了推动中医科的发展,制定中医科五年发展规划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科五年发展规划的目标、战略、措施和预期成果。

二、目标1. 提升中医科的学术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权威学科;2. 推动中医科的科研和创新,提高中医治疗效果和疾病预防能力;3. 加强中医科的人材培养和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中医专业人材;4. 促进中医科与西医科的融合,实现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互补。

三、战略1. 提升学术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中医科将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中医专家和学者。

同时,鼓励中医科医生参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2. 推动科研和创新中医科将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鼓励中医科医生参预科研项目,开展中医药研究,提高中医治疗效果和疾病预防能力。

同时,加强中医药现代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3. 人材培养和队伍建设中医科将加强中医专业人材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机制。

鼓励中医科医生参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加强中医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4.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互补中医科将加强与西医科的合作和交流,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鼓励中医科医生与西医科医生共同开展诊疗工作,提供更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

同时,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应用,推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实践。

四、措施1.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增加中医科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大纲和教材。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

2. 建设科研平台,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支持中医药研究和创新。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3. 完善人材培养体系和机制。

加强中医专业人材的培养,建立中医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激励机制。

医院学科建规划

医院学科建规划

医院学科建设规划一、学科建设的原则近年来,国家着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必须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了增强医院的优势、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医院必须坚持“科技兴院、科技强院”的方针,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医疗水平;二、学科建设的目标通过学科建设,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卫生服务的需求,紧密结合临床的实际需要,凝聚和培养更多的在国内有影响力、市内一流的医学教研团队,配套并完善学科建设等所需要的各项医学设施;在此基础上继续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则,选择部分学科作为重点来发展,而这些学科必须有较好的基础和活跃的学术氛围,在适当支持后能产生最大效应成为本地区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学科,以便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1.完善和强化科学先进的学科建设体系;2.注重学科内涵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鼓励发展新型、边缘、交叉学科;3.强化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4.通过学科建设,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三、重庆市肿瘤医院学科建设的现状一学科状况“十一五”期间我院建设了三个市级重点学科和三个市级特色专科,乳腺疾病治疗中心研究中心与子宫颈癌早诊早治中心2个市级临床诊疗中心落户我院,成为国家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开展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我院拥有重庆市首个肿瘤风险筛查中心,开展肿瘤筛查与肿瘤基因检测,开展肿瘤早诊早治;学科建设现状一览表(二)重点学科现状1.妇科肿瘤学:重庆市肿瘤医院妇科肿瘤学是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庆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研究生临床教学点,重庆市妇科肿瘤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年诊治病人万人次,肿瘤病例1630人次;形成了妇科恶性肿瘤规范化诊断、治疗及干预体系,建立了以手术、化疗和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特色;2.放射肿瘤学:重庆市肿瘤医院放射肿瘤学是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庆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研究生临床教学点,建立于1980年,是我国较早的放射治疗中心之一;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研究生导师、放疗专业博士、硕士及中高级医师、物理师、技术人员等构成的“宝塔式”高素质人才梯队;科室每年培养5~8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放疗科积极与国际接轨,先后有20多名医生,物理师到英国、荷兰、法国、德国、美国进修学习,并有多人到北京、上海的肿瘤中心进修学习;拥有先进的美国全套肿瘤放疗设备,包括23EX直线加速器、旋转调强加速器等;科室设有放疗病房60张床,年收治肿瘤病人千余人,放疗人次3000左右;先后承担完成多项国家和市级科研课题,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技术体系;3.肿瘤内科学: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成立于1982年,为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CCRF医学专委会委员单位、中国抗癌传统医学专委会委员单位、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学会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重庆市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肿瘤内科以化疗为主,辅以生物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霍奇金淋巴瘤5年无瘤生存率达到70-80%;非霍奇金淋巴瘤5年无瘤生存率达到50-60%;晚期肺癌的中位生存期接近或达到国际标准;在抗肿瘤微转移、抗复发及抗多药耐药方面也独具特色;三特色学科现状1.中医肿瘤学:中医肿瘤科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肿瘤专科,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重庆市中医肿瘤特色专科;目前科室在治疗中晚期肺癌、大肠癌、胃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恶性淋巴瘤、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等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获得较好疗效,处于市内领先水平,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病员遍及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乃至美、法、韩、日等国家;2.头颈肿瘤学:重庆市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于90年代初创建,经历了十多个春秋,发展到今天——集头颈、耳鼻咽喉、口腔颌面等为一体具有治疗头颈肿瘤专科特色的科室;2009年被重庆市卫生局评为我市唯一的一个头颈肿瘤特色专科;2010年被广西医科大学任命为广西医科大学头颈肿瘤硕士研究生培训基地;头颈肿瘤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先后获得重庆市巾帼文明岗;重庆市卫生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多次获得院内先进集体、医疗质量一等奖等荣誉;科室拥有超声刀、微动力系统、进口电子喉镜、鼻内窥镜、等离子治疗仪等先进设备,结合医院直线加速器、ECT 、MRI 、全身螺旋CT 等先进设备并依托放射治疗中心、肿瘤内科等重点学科开展对头颈肿瘤的早期诊断、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科室人员情况一览表3.乳腺肿瘤外科学:是重庆市卫生局授予的重庆市乳腺疾病治疗中心及乳腺肿瘤学特色专科, 广西医科大学乳腺肿瘤学研究生培养基地,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乳腺中心协作单位,也是目前重庆市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乳腺疾病专科;重庆市乳腺疾病治疗中心1991年由重庆市卫生局批准建立,现已发展成为目前拥有三个病区,编制床位134张,集临床、科研及教学一体的临床研究中心;科室人员情况一览表本中心具有国内国际最先进的乳腺专科检查设备:多台高频彩超仪、Senographt DMR+高频数字化钼铑双靶x线机、FV-2000型超细乳腺纤维导管内视镜、核磁共振 MRI乳腺专用线圈、Mammotome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前哨淋巴结活检仪、SPECT-CT单光子发射性计算机断层、肿瘤重点实验室技术设备及肿瘤放疗先进治疗设备等;中心年门诊量2万余人次,年收治乳腺疾病患者3000余例,年手术1000余例,在重庆地区具有较大影响;三、存在的问题一床位不足,医疗设备不够齐全,先进医疗设备缺乏;二人才结构不够理想,层次不高,断层现象突出;科研成果不足,学科建设经费不足;三学科间彼此的分割实际上已经影响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影响临床决策的最优化,影响人性化的医疗;四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是重点学科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学科带头人必须具备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超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某些学科带头人的速成观念会导致缺乏对自身科室的SWOT 分析;五制度建设评价体系,知识和信息管理等软件方面滞后,缺乏必要的支撑条件,不重视知识,技术及相关信息的积累;六负责学科建设的科教部人手不足,导致工作进度慢,工作开展严重滞后;七缺少与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交流合作;四、发展规划一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医疗单位的教学、科研协作,资源共享;二培养主动、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意识,提高医务人员服务水平,提高科室管理水平,改善病房条件、增加床位数量;完善数字化诊断并建立无纸化传输系统; 三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和激励制度,立足培养本学科青年医师;正高职称人员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岁,博士研究生、副高职称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硕士研究生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岁;四加强科研工作的建设,改善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和设施,建立标本信息条码管理系统,建立实验室信息网络系统LIS,实现实验诊断结果的网络传递和临床信息的双向交流,极大提高实验诊断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五建设重点学科的人才梯队,优化人员结构;1.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重点学科带头人应具备副高以上职称,三年内主持1项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三年内至少有1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杂志上;2.要求学科带头人积极参加省级学科带头人管理培训班,提高学科带头人的管理能力,树立创新意识,促使其对学科建设的SWOT分析;3.调整重点学科的人员结构,使学科的高、中、初级医护人员数量比例合理,呈宝塔形;六在医院和临床中进行整合,一是以多学科协作为形式的整合;这种方式是各临床科室的体制并不发生变化,只是在接诊重危急病人时,需要各个相关学科一起到场,进行综合讨论和会诊,以最短的时间做出最合理、最有效的诊治方案;二是医院建立中心化科室的整合形式;即以系统/器官为基础,重新构架医院并建立“中心化”医疗、教育和管理的流程与模式;这种形式是最为彻底的整合,是医院科室体制上的重新排列组合,要产生“医生围着病人转,方法根据病情选”的诊治运转方式;七提升进修生、本科生、护理学员教学水准,建立重庆或西部头颈肿瘤规范化培训基地,取得相关机构认证;建立“重庆市肿瘤放射治疗医师培训与资格认证中心”、“重庆市妇科肿瘤医师培训与资格认证中心”、“重庆市乳腺肿瘤医师培训与资格认证中心”、“重庆市肿瘤内科教学基地”;八加强专科建设1.放射治疗设备购置;购置5至6台加速器,TPS10至18台,医生工作站10至20台,并配备相关人员和配套电子系统;2.乳腺疾病中心设备购置;更新乳腺导管纤维内视镜1台、腋腔镜系统1台、前哨淋巴结跟踪仪1台;乳腺辅助诊断系统更新;3.肝胆科设备、项目计划:腹水回收仪、ICG15肝脏储备功能分析仪、环形肝胆手术拉钩系统、单孔腹腔镜、电子十二指肠镜及工作站、射频消融治疗仪、建立肝胆临床实验室;4.头颈肿瘤亚学科方向:进一步提高头颈肿瘤一期修复功能重建技术,进一步提高咽旁颅底外科技术,扩大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范围,建立头颈肿瘤早期预防、筛查、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中心及头颈肿瘤功能康复中心;5.总结各种肿瘤适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加强中医对肿瘤患者免疫支持的研究和开发,晚期复发和转移肿瘤病人的姑息治疗,开展多种中医药特色诊治手段,更好的缓解病人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延长其存活时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3.03•【文号】国办发〔2022〕5号•【施行日期】2022.03.03•【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2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2022年3月3日“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十三五”期间,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完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017年,中医药法施行。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

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医医院达到5482家,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68张,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48人,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4.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占比达到86.75%,备案中医诊所达到2.6万家。

中医药传承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中医药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病及重大传染性疾病临床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屠呦呦研究员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完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产品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基本完成,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20.69%。

中医药开放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中药类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长。

中医科五年发展规划

中医科五年发展规划

中医科五年发展规划一、引言中医科作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推动中医科的发展,制定一份明确的五年发展规划是必要的。

本文旨在提出中医科五年发展规划的目标、策略和措施,以促进中医科的繁荣和创新。

二、发展目标1. 提高中医科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使其在国内外医学界具有更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2. 加强中医科的科研能力,推动中医科的创新和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 建立完善的中医科人材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具备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材。

4. 加强中医科与其他医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发展策略1. 加强中医科的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建立中医科的学术团队,吸引优秀的中医学者和临床医生加入,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

2. 加强中医科的科研能力,推动中医科的创新和发展。

加大科研投入,建立中医科的科研平台,开展前沿科研项目,提高中医科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 建立完善的中医科人材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具备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材。

加强中医科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中医学生和临床医生。

4. 加强中医科与其他医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建立中医科与其他医学科的合作机制,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活动,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四、发展措施1. 加强中医科的学科建设。

成立中医科学术委员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推动学科的整体发展。

加强学术交流,组织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报告会,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

2. 加强中医科的科研能力。

建立中医科的科研团队,加强科研投入,推动中医科的创新和发展。

开展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3. 建立完善的中医科人材培养体系。

加强中医科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中医学生和临床医生。

4. 加强中医科与其他医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建立中医科与其他医学科的合作机制,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活动。

2024年中医科科室工作计划

2024年中医科科室工作计划

2024年中医科科室工作计划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中医科科室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结合中医特色,制定以下工作计划:一、加强科室管理,提高工作效率1.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科室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医疗工作有章可循。

2.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就诊流程,提高挂号、就诊、取药等环节的效率。

3.加强人员培训:定期组织科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4.强化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反馈。

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1.加强中医特色诊疗:发挥中医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优势,推广针灸、推拿、拔罐等传统疗法。

2.开展多学科协作:与西医科室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提高疑难杂症的诊疗水平。

3.优化患者服务: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和健康指导,提升患者满意度。

4.加强科研工作:鼓励科室人员参与科研项目,推动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三、人才培养与引进1.内部培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选拔优秀青年医师进行重点培养。

2.外部引进:根据科室发展需要,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3.学术交流:组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促进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四、信息化建设1.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升级科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和电子病历的全面应用。

2.推进远程医疗: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会诊和健康咨询服务,扩大服务范围。

五、继续教育与健康宣教1.定期举办继续教育讲座,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加强健康宣教: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等形式,提高患者及公众的中医健康知识。

六、安全管理1.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定期进行医疗安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

2.建立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医疗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及时处理。

七、财务管理1.合理规划预算:科学编制科室年度预算,确保资金合理使用。

2.严格成本控制:加强科室成本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八、团队建设1.增强团队凝聚力: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科室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常、动脉硬化性疾病及失眠等症状疗效显著。开展了多项中医外治法 如冬病夏治、中药帖敷治疗,心理CT监测等,突出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诊 断治疗特色。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1954)
• 门诊:内、外、妇、儿、皮肤、传统中医及痔科(12个)
上 海 • 病房:亚专科病房
• 专科:中西医结合肺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中医老年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糖尿病专科和冠心病专科被上海市卫生局命名为上海
南 京 荣誉:示范中医科
南京市二院(传染病)中西医结合科
门诊病房均看肝病; 专科建设:南京市中医重点(肝病)专科 荣誉:示范中医科
无锡五院(传染病)中西医结合科
门诊病房均看肝病;江苏省中医重点(肝病)专科 荣誉:示范中医科
路在哪里?
路在哪里?
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特点:
1、先生存,后建设的发展模式。 具体为:先 门诊多(病种多),综合病房(病种杂),后亚
北 京 • 病房:病房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如糖尿病、肾脏病、心脑血管疾病 等为特色。 • 专科建设: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专业建设单位 • 名老中医工作室 • 示范中医科建设单位 • 教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 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中医内分泌专业单位 • 日门诊量700人次以上,临床在HP相关疾病、萎缩性胃炎、便秘、血脂
• 专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外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中医肺病科)
• 荣誉:示范中医科
军总中西医结合科
门诊/病房:骨密度检测、风湿免疫和骨质疏松专病门诊等。病房中 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心脑血管病、肿瘤、骨质疏松症、内外妇 幼疑难杂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是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病建设项目
• 32学科带头人年龄: 60岁以下(省各中医学术团体和二级学会的主 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除外),资历:高级医学专业技术 职称,熟悉本专业当前国内外进展和动态,领导制定专科建设规划; 本专科的人才梯队建设有思路、有措施。
• 33学术继承人年龄:一般为45岁以下;资历:三级中医院具有副高级 以上;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有扎实的中、西医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 的临床经验,具有解决本专业临床工作中复杂和疑难问题的能力。
教学与科研(25分)
• 34三级医院至少有省局级以上(含省局级)在研课题1项,二级医院 至少有县科委以上在研课题1项。 36科室每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或 出版专著,科室建设周期内三级≥10篇二级≥6篇。 35引进的新技术 、新项目三级不少于2项,二级不少于1项。
• 36科室每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科室建设周期内三级 ≥10篇二级≥6篇。
• 中医临床路径(20分)
• 14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并制定实施方案。17.每年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统 计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实施方案。15医师掌握本专科常见病中医临床 路径。 16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 优势病种(25分)
• (咳嗽、胃脘痛、眩晕、癌病、胸痹及消渴)18本科独特的中医诊疗方法≥2 个 ;19专科建设有≥2个优势病种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基础 上,科室制定本专科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体现医院本科室临 床实际,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诊疗方案基本要素齐全。
寻找我科路建在哪设里指? 南 指导我科建设规范
需要什么样的中西医结合科? 我们想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中西医结合科? 决定因素:纲领性文件(指南)+我们自己的能力+ 院领导对我们的态度+与各科的融合+百姓对我们的认识。
奋斗目标:中医特色明显,诊疗水平较高,
临床疗效显著,创新能力较强,管理水平较高。医 德高医风好,社会影响较大的中医专科。
• 37本专科的全体人员继续教育每年均达到有关规定要求。每年外出进 修三个月以上人员不少于专科医护人员的10%。
• 39三年接收进修人员(每人每次进修时间≥3月)三级医院不少于3名 ,二级医院不少于2名。
三级中医院(加分项目,10分)
• 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在专科临床中得到应用。
• 开展本专科领域文献记载的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对民间 具有价值的方药及特色疗法、诊疗经验和方法进行收集、整理。临床 应用的专科中药制剂品种≥3种。
应急能力(20分)
• 23.本科中医、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诊疗常规(不少于3个)。老 人1.心衰2.急性胰腺炎3.ACOPD。 24.医师能够熟练掌握诊疗规范, 熟练操作相关抢救设备。
护理工作(15分):
• 25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护理常规。
• 26专科护士能够知晓并掌握本科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
•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科室制定本专科优势病 种和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体现医院本科室临床实际,突出中医 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诊疗方案基本要素齐全。
• 查阅科室相关资料、近三年的统计资料:无中医诊疗方案,不得分; 每少一个病种,扣3分;未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 每个病种扣2分;中医诊疗方案未反映本专科特色,每个病种扣1分, 反映不充分,酌情扣分(每个病种最少扣0.5分);诊疗方案基本要 素(中西医病名、诊断、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难点分析、疗效评价 等)不全,每少1个要素,每个病种扣0.5分。
Company Logo

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 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 我们的希望。
——诺贝尔
LOGO
100首方剂
•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二妙散(《丹溪心法》) 4.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6.三仁汤(《温病条辨》) 7.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8.大青龙汤(《伤寒论》) 9.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11.大柴胡汤(《金匮 要略》) 1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13.小青龙汤(《伤寒论》) 14.小建中汤(《伤寒论》) 15.小 陷胸汤(《伤寒论》) 16.小柴胡汤(《伤寒论》) 17.小蓟饮子(《济生方》) 18.天台乌药散(《医学发 明》) 19.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20.五苓散(《伤寒论》) 21.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2.止嗽散(《医学心悟》) 23.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 24.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25.丹参 饮(《时方歌括》) 26.乌梅汤(《伤寒论》) 27.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8.六味地黄丸(《小 儿药证直诀》) 29.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30.玉女煎(《景岳全书》) 3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32.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33.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34.左金丸(《丹溪心法》) 35.龙胆泻肝 汤(《医方集解》) 36.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37.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8.四逆汤 (《伤寒论》) 39.四磨汤(《济生方》) 40.归脾汤(《济生方》) 41.生脉散(《医学启源》) 42.失笑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3.白头翁汤(《伤寒论》) 44.白虎汤(《伤寒论》) 45.瓜蒌薤白半夏汤(《金 匮要略》) 46.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47.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48.半夏厚朴汤(《金匮要 略》) 49.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50.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51.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 惑论》) 52.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5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5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5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56.导赤散(《小儿要证直诀》) 57.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58.苇茎 汤(《备急千金要方》) 59.杏苏散(《温病条辨》) 60.吴茱萸汤(《伤寒论》) 61.身痛逐瘀汤(《医林改 错》) 62.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6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64.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65.良附丸(《良方集腋》) 66.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 67.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68.苓桂 术甘汤(《金匮要略》) 69.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70.炙甘草汤(《伤寒论》) 71.参附汤 (《正体类要》) 7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3.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74.济川煎 (《景岳全书》) 75.真武汤(《伤寒论》) 76.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77.桂枝汤(《伤寒论》) 78.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79.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80.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81.逍遥 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2.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3.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84.桑杏 汤(《温病条辨》) 85.桑菊饮(《温病条辨》) 86.理中丸(《伤寒论》) 87.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 88.银翘散(《温病条辨》) 89.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90.麻黄汤(《伤寒论》) 91.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 92.清营汤(《温病条辨》) 93.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94.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95.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96.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97.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98.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99.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市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 • 教学:中医老年病则于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
科建设单位 • 荣誉:示范中医药工作单位
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1956)
• 门诊:设中西医结合消化、呼吸、针灸、痔瘘、肿瘤、心血
四 川 管等7个专病门诊。
• 病房:现有编制床位218张,其中主院区113张,上锦分院 105张。 设中西医结合外科、肺病、针灸、肛肠、肿瘤5个亚专业科。
专科病房,某种病种发展起来后形成中医重点专科。 2、市级、省级及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一般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3、科研带动创新,引领专科发展。 4、科研带动创新,引领学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