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学唤醒师生幸福感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读书征文

国学经典读书征文

为人师者应该有爱心和恒心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

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国学中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我们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

《论语》乡党第十:既焚。

子退朝,“伤人乎?”不问马。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对他的学生的培养更是蕴含着人文的关爱。

无论是注重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还是教育对象的选择、课程开设、学法指导等方面,都有今天新课程理念的影子。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被赋予教书的职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育人:一、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育人的目的。

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诲人不倦,教好学生。

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的个性品质是教师在学生中赢得威信的基础,是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精神力量。

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

”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

一个能对学生问寒问暖的老师,一个能容入学生活动中的老师必定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例如,老师能够多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文娱活动等,多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

面对学生的偶然犯错甚至是冒犯自己,有爱心的教师总是宽容地就势引导选择前者;他们善于把关怀和宽容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法宝。

二、教师应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恒心。

教师的毅力和恒心是完成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教师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首先,教师应该具有顽强的毅力,在困难面前能够百折不回,知难而进,把培养学生作为一种神圣的事业,并为此奋斗终身;其次要有恒心,教师应该理解到教育学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不因学生的暂时退步而失去信心,也不因为学生的任性而感到苦恼;而是千方百计去想办法,协助学生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协助学生进步。

国学智慧启迪心灵的明灯

国学智慧启迪心灵的明灯

国学智慧启迪心灵的明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国学作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拥有着深厚的智慧和启迪人心的力量。

国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世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国学智慧的力量和如何启迪我们的心灵。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其中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学派的思想。

这些学派中的智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为国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儒家的智慧。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

儒家的孔子、孟子等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有着深远影响。

其次是道家的智慧。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

道家的老子、庄子等思想家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提出了摒弃功利和追求自我完善的观念,启迪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最后是佛家的智慧。

佛家思想以解脱苦难、追求内心平静为目标。

佛教中的如来佛、观音菩萨等人物,传播着慈悲与智慧的力量,为人们带来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二、国学启迪心灵的方式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研究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启迪人们的心智,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舒缓压力、调整心态的方法。

首先,国学透过古人的智慧引导我们思考。

通过学习和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接触到先贤们的智慧。

例如,《论语》中的孔子思想,或者《庄子》中的道家智慧,这些经典作品中的深度思考和智慧启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其次,国学通过修身养性提升我们的内心世界。

国学注重个人修炼和品性塑造,通过儒家的“格物致知”、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和佛家的“洗净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启迪。

国学的修身养性之道,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一片宁静的天地。

最后,国学通过诗词歌赋激发我们的情感共鸣。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感悟,这些作品通过优美的诗词、深情的歌赋和婉约的曲调,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韵和深情。

学习圣贤文化,共筑师生幸福

学习圣贤文化,共筑师生幸福

学习圣贤文化,共筑师生幸福中国有一种古老的师生文化,更准确的说是圣贤文化,它是源于周朝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方式。

圣贤文化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通过爱和尊重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在这样的文化中,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智慧和品德的导师。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与教师关系的变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很多学生之间与教师存在着距离感,甚至会影响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需要回归圣贤文化。

什么叫做圣贤文化?圣贤文化是一种人类文明的体现,它强调儒家思想和文化智慧,通过爱、尊敬和信任,不断提升师生关系的深度和广度。

圣贤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益于教师的职业发展。

它不仅恰当地处理了师生之间关系,也带来了师生之间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信任。

首先,通过引入圣贤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在圣贤文化中,老师不仅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的品德导师。

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并信任老师。

尊重老师是一种基本的礼仪,可以使学生敬重老师,向老师请教,更好地完成学业。

同时,教师也要树立正面的师道和职业形象,以赢得学生的尊重。

其次,引入圣贤文化,可以提高教师向学生的教学效果。

在圣贤文化中,老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和品德等。

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意识,将不失为加强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学时,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学任务得到完善。

最后,通过引入圣贤文化,可以强化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在圣贤文化中,师生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关系,它像亲密的家庭一样,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并且能建立起信任和谅解。

由此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并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总之,圣贤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引入圣贤文化,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尊重、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师生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共同体验幸福学习和教育的过程。

沐浴经典浸润心灵———让国学经典涵养幸福人生

沐浴经典浸润心灵———让国学经典涵养幸福人生

探索篇•教学研究在学校德育中,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记忆经典,先了解古圣先贤的思想,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让孩子的知识丰富起来,然后化为内力逐渐导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

一、营造诵读氛围,创造经典乐园小学生的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差,所以枯燥的古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实感乏味也没有兴趣。

因此,要通过诵读经典加强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就必须营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出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来。

1.在班级“学习园地”中介绍诵读国学经典的益处、名家名言等,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统一认识,营造诵读氛围,使诵读活动顺利开展。

2.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等名言佳句装点墙壁,让学生一抬眼,一举目就能感受到经典的魅力,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浸润学生心灵的效果。

3.建立班级图书吧。

我们慎重地向学生推荐《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大学><中庸><孟子>节选》《<论语>节选》《古文观止》等经典读物,要求学生在课外诵读,班级学生本年度主要诵读《<论语>节选》。

4.充分利用教室多媒体功能,控制好时间节点,在晨读、课间和午读时播放古典轻音乐《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格调明朗、愉快的国乐或优秀的诵读经典篇目、图片资料等,在营造充满经典氛围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走进经典。

5.在班级“成长足迹”中设置诵读经典评价,分别以“优秀”“良好”“加油”三个等级评定每次诵读情况,每月评选班级“诵读经典之星”,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适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诵读经典活动中。

二、优化诵读方法,品味经典馨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师要利用小学生超强的记忆力,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诵读,使学生不厌其烦,乐于诵读。

1.课前(间)重视素读,不求甚解。

诵读经典,并不强求学生深入理解,而是允许“不求甚解,渐得渐悟”。

传统文化进校园---案例

传统文化进校园---案例

传统文化润心育德——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案例一、悠久历史为背景(一)、中华民族靠文化和知识来界定如何“做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西方人读了《论语》、《孟子》,惊奇地发现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宝库中,还蕴涵着这么多人类的精神资源。

“儒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笃学之”强调了知行合一;“儒学”中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与自己的和谐等。

原清华大学教授扬振宁的父亲扬武之发现儿子数学和物理的天赋很高,可他不急于帮儿子攻读数学和物理,而是设计了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人文教育计划,这个就是扬振宁在中学时代以一个暑假将《孟子》这本书背得滚瓜烂熟。

今日,八十多高龄的他还是如此儒雅、质朴、睿智,富有爱心,献身于人类幸福。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悠久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凝聚民族信仰和个体道德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犹为重要的作用。

(二)、孩子健康成长需要中华民族文化的浸润。

进入新世纪,信息社会化和全球化更趋明显,社会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转型期,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应致力于师生生存状态的改变,注重学校日常生活(校园生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经验的增长,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理解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社会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集体和个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校“建设书香校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实施,是顺应时代“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学校共同价值理念,特别是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在少年时代这一记忆的黄金期就理解、记忆、背诵这些经典作品,会经久不忘,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

把这些名篇佳作牢牢的刻在记忆深处,就能为他们奠定较为厚实的文化底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阅历的增加,这种文化积淀会慢慢释放出浓郁的芬芳。

国学心得感悟50字左右(3篇)

国学心得感悟50字左右(3篇)

国学心得感悟50字左右(3篇)关于国学心得感悟左右,精选4篇范文,字数为50字。

我们每天的学习就是在玩,我们的生活就是在学习,在玩中学,我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知识,我们要多读一些好书。

国学心得感悟左右(范文):1我们学习了一个学期,我的感慨就是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我们每天的学习就是在玩,我们的生活就是在学习,在玩中学,我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知识,我们要多读一些好书。

我们不仅要看书。

还要用自己的智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因为我们的智慧不是别人的。

只是自己的智慧不是别人的。

我们要多读好书。

这次我看了许多的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不要做坏事》。

这篇文章是讲了一位女教师,她对学生很友好,对老师也很关心,她经常帮学生收拾书包和书柜。

有一天,女教师走向她,她看到那个男生的书包都是她自己一个人拿出来的。

这时,我就想到了我和女老师在一起的感慨,想起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的老师都是这样做的,他们都是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而且他们都是一样的,我们要尊老爱老的。

老师不仅要教好学,对自己要对学生负责,也要教好学生。

我觉得我们的老师都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

在学校,我们要做一个有爱的老师。

有爱,有爱才会有幸福。

我们要尊敬学生,要尊敬他们。

我们要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去爱他们。

这次我还读到了许多,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觉得,这次读书的收获很大。

我觉得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我们要尊重那些做得比较出色的好学生。

我们要尊敬他们,不仅要尊敬那些为了自己而付出劳动的老师,还要尊敬那些为了自己而付出一些生命的老师。

我们要尊敬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我们要尊重那些做得比较出色的好学生。

他们也是一样,我们不能为了某一个学生而去教学生,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我们要尊敬那些为了自己而付出一些生命的老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的老师都是一样的,我们应该尊敬老人。

用国学经典滋养学生心灵

用国学经典滋养学生心灵

龙源期刊网 用国学经典滋养学生心灵作者:赵海峰李国珍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第10期国学经典走进学校,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效尝试。

五年来,学校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让学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加强自身修养。

1.打造儒雅环境,让国学经典陶冶学生情操学校努力打造儒雅的校园环境,让每一个角落都流动着国学的气息。

走进校园,“致真致善、立德修身”的校训直入眼帘,“阳光向上、志存高远”的办学目标赫然呈现眼前,经、史、子、集的名句布满了西甬道旁的每一面墙壁,淡黄的墙壁布置得疏密有致,精致的插图、醒目的字体点缀着校园,照亮了学生的心灵。

每一个班级都悬挂着代表本班特色的牌匾,时刻提醒学生做有文化底蕴的人。

学生精心开辟了“沐浴书香”“班级掠影”“班级之星”等栏目。

精美的设计、诗意的插图,让学生徜徉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升文化修养。

2.着眼课程渗透,让国学经典浸润学生心灵古诗文吟诵的教学方式,巧妙完成了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构建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要求。

一曲曲古韵植入学生心灵,融进血液。

吟诵古诗文,学生不仅培养了良好的诵读习惯,也提升了音乐欣赏能力。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吟诵社团,《三字经》《声律启蒙》《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进入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领略古代诗词、经文的韵味。

学校还把“中华传统文化大讲堂”引入学生的生活,每天用诗书经文、名人典故陶冶学生的情操。

3.开展多彩活动,让国学经典提升学生智慧学校将学生平时的诵读积累进行艺术的整合和编排,声形结合,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更好地感悟经典的内涵。

学校吟诵社团排练的吟诵节目《中华少年》,融《三字经》《声律启蒙》《少年中国说》于一体,学生在舞台上通过声音、动作和形态来表现作品,激发了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热情。

此外,每周的升旗活动安排了国学经典展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庄严的国旗下,国学经典在校园里回荡,健全的人格、优雅的语态、和谐的个性在学生的世界里逐渐清晰。

文案中式教育心得体会

文案中式教育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

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现代的素质教育,中式教育历经沧桑,始终秉承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我有幸亲身感受和践行中式教育的精髓,现将我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中式教育的独特魅力1. 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式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育尤为重视。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强调师道尊严在中国,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中式教育强调师生之间的尊重和信任,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 重视实践与体验中式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参观、考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4. 倡导自主学习中式教育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中式教育的实践感悟1. 融入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例如,在语文课上,我引导学生阅读《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著作,让他们在经典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 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品德高尚的学生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通过讲述感人至深的故事、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3. 重视实践与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我组织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让他们在参观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经典浸润心灵,国学促进养成

经典浸润心灵,国学促进养成

经典浸润心灵,国学促进养成作者:徐艳芬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55期【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之结晶,是历代大家对道德、思想、人性、伦理等方面总结的理论精华。

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增强对“真、善、美”的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应懂得与圣贤为友,以经典为伴。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使学生感受我国源远流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同时,陶冶他们的品德和情操,激发爱国情怀,更重要的是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智力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作为小学生养成教育中一种提高实效性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经典诵读;小学生;养成教育所谓“国学经典”,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不仅适用于成年人,小学生更应从小开始渗透培养。

国学经典当中适合低年级的有《弟子规》《三字经》;中年级的有《笠翁对韵》《老子》《论语》;高年级的有《孟子》《孝经》《大学》《中庸》等经典篇章。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人才”,即先育人再育才。

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和怎样思维。

不但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教育他们学会将知识“内化”为为人处事的技能,提高创新能力。

目前,个别学校养成教育依旧停留在说教层面,缺乏必要的形式创新,对受教育对象的需求和心理缺乏必要的深入分析。

雖然我们的养成教育过去取得表面上的成绩,但却是被动地与各种社会现象作斗争。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必须重视优秀传统国学教育的作用,逐步在小学普及渗透孔孟思想的精华内涵,使国学思想深入人心。

本文立足于国学经典诵读,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促进展开初探。

一、诵读经典有助规范小学生的意识行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实现全面小康。

反观当今,不少小学生沉溺于富足的生活当中,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宠爱,容易产生不良的意识和行为。

一些学生在衣食住行上感恩意识淡薄。

教师学国学心得体会文库

教师学国学心得体会文库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学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接触到国学,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智慧。

以下是我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一、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国学,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国学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了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提升道德修养国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

在学习国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道家思想中的“道、德、仁、义、礼”五德,都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日常工作中,我努力践行这些道德准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丰富教育教学方法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因材施教”,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

这些思想使我明白了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国学智慧,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传承优秀文化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国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在日常教学中,我将国学经典融入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怀。

五、促进自我成长学习国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国学中的哲学思想、历史故事、诗词歌赋等,让我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使我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总之,学习国学使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国学,将国学智慧融入教育教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做幸福的教师文摘

做幸福的教师文摘

做幸福的教师文摘做幸福的教师文摘(精选6篇)教师的角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途径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这种角色是一种性质复杂的职业角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做幸福的教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做幸福的教师文摘篇1国学大师王国维用宋词表达的人生三境: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式的明确方向,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式的执著追求,最后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终有所获,其实也就是追求做一个幸福教师,追求幸福教育过程的三种境界。

做一名教师,首先要知道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

让孩子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仍然快乐,仍然快乐地追求着幸福,这样,教育就成功了。

教育的终极就是要让幸福伴随孩子一生,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追求人生成功的幸福。

教育不是让人走向上流社会,而是获取智慧和心灵自立的力量。

没有人能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别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像教师一样,面对的永远都是活泼的生命,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份神秘,你所有的付出,都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和汇聚;没有一种职业,像教师一样,总有一种力量使自己前行,不是感叹蜡炬成灰的悲壮,而是和学生一起成长;没有一种职业,耕耘的是荒芜的心灵,收获的是心灵的希望!人活着不是为了痛苦,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目标。

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一种态度,幸福感不是来自生活经历本身,而是来自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境遇都给了我们一个积极应对或消极应对的机会,正是我们选择的应对方式决定了在事情结束后,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和不幸福的程度。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教师除了较为洁净的心境,也是俗人,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们也要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

也曾有历经心力交瘁的迷茫和失意,但有一个声音总是提醒着自己:你生命的意义,在于你勇敢地选择了艰辛。

国学进校园方案

国学进校园方案

国学进校园方案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传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为了弘扬中华文化,许多学校开始推行国学进校园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国学进校园方案的意义和实施方法,以及它对学生的影响。

一、国学进校园方案的意义1.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传承。

通过国学进校园方案,可以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让学生们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2. 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国学进校园方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圣贤的思想和作品,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与自信。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国学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尊重道德规范,以及培养人的情感和人文关怀。

通过国学进校园方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国学进校园方案的实施方法1. 教材选用在国学进校园方案中,选用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国学教材至关重要。

教材应具有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国学知识。

2. 专业教师培训为了保证国学进校园方案的有效实施,需要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国学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掌握,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传授国学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3. 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国学进校园方案应该包括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经典诵读比赛、古典乐器演奏、传统文化体验等。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国学的内涵。

三、国学进校园方案对学生的影响1. 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接触和学习国学,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人对人类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当下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让国学文化滋师身润生心——谈感悟于“亲其师而信其道”

让国学文化滋师身润生心——谈感悟于“亲其师而信其道”

让国学文化滋师身润生心——谈感悟于“亲其师而信其道”孔子《学记》中所言“亲其师,信其道”即是说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

由此可见,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早已不只是用书本上的知识去教育学生,而是要求教师用自己对人生的体验、用自己对事理的见解、用自己饱满的激情、用自己活跃的灵魂去从事教育。

作为教师,我们无法选择合适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合适学生的教育。

为此,教师得努力学习,使自身集有渊博知识、擅长言谈技巧、秉承高尚人格和富有工作热情于一身,让“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国学文化滋师身、润生心,使自己拥有众多的“追随者”。

1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而具有渊博的知识是教师的立足之本。

教师的学识越丰富,教学水平越高,学生所付出的时间越少,学生学得越易,兴趣越高,效果也越好。

所以作为教师,不但要有对学科的热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还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当然,渊博的知识并非单指本专业知识,而应当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反映,它由教师炉火纯青的教育实践所熔铸,由教师收放自如的个性品质所凝集,由教师积淀丰厚的聪明才智所酝酿。

当教师在上课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师生在课堂上谈古论今,纵横四海时,怎么不令学生茅塞顿开、心驰神往呢?2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环境凝聚人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心情自然有不同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在一个相互尊重、宽松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在一个卫生整洁、优雅美丽的环境里,人的心情是恬静的。

愉悦、恬静的心情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班级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反映在重视人的因素,研究人际关系,创设积极向上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不仅学习有劲头,而且生活也舒畅。

这样就容易形成团体精神,从而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

2.1创造公正、公平的学习环境,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800字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800字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800字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

今天本文库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8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800字1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

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

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

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

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

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

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1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作为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带着崇敬的心情,我认真学习了《国学经典与教育》,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

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讲礼貌,尊敬长辈等。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可以说,国学知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读国学经典品幸福人生范文

读国学经典品幸福人生范文

读国学经典品幸福人生范文读国学可以修身怡心,从中学会做人处世的道理,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读国学经典品幸福人生,欢迎阅读!读国学经典品幸福人生范文篇一骏马奔腾辞旧岁,三阳开泰迎新春。

12月26日、27日,我们首阳山全体教师迎着凛冽的寒风,匆匆赶往伊洛中学,聆听许建国、卫杨梅、李艳玲三位国学文化讲师进行经典教育讲座。

两天的讲座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使我们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净化,使我们身心受到震撼。

讲课的专家老师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联系自身,细说国学:行善、尽孝;连“根”养“根”、枝繁叶茂……听课的老师,时而掌声雷动,时而热泪盈眶,时而频频点头,时而沉默不语。

听众们被三位专家绘声绘色的演讲包围者,感动着。

大会8点半开始,一直到中午12点半结束,期间没有休息,整整4个钟头,老师们纷纷沉浸在国学的魅力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寒冷,但每个老师的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温暖。

在分享国学文化时,我们首阳山中心校刘争力校长率先带头,谈体会说心得、论孝道、话德学。

在他的垂范下,多位教师争先恐后纷纷上台,忏悔以前所行,真诚释放心声。

当即表示,感悟《弟子规》,今天就践行!为期两天的讲座虽然结束了,但老师们依然意犹未尽、情绪高涨。

当天晚上,我校老师纷纷在微信圈中谈论着自己的学习收获。

我校韩老师微信中写道:百善孝为先、尽孝要趁早;多行善常学习;传统文化,贵在践行……周一到校后,老师们在课间自发聚在一起各抒己见,学习热情依然不减。

周一早上大集会时,利用《弟子规》诵读时间,全体师生为圣贤三鞠躬,教育学生学习《弟子规》贵在坚持;践行《弟子规》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使国学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

下午例会时间,在校长带头下,我们大冢头教师又继续讨论分享。

教师们声情并茂,感情交融,自我反省,决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老师们真正地感动了,分享过程中,谈到动情之处禁不住热泪盈眶,还有老师起立为以前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当之处给大家鞠躬道歉。

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心得体会

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心得体会

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心得体会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心得体会5篇作为一名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日常应该有着不少的感触,可以书写记录在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之中。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心得体会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每次回老家,亲戚朋友都会不约而同的问同一个问题,你在大学教书工作稳定、轻松且收入很高吧?对于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实话实说,他们大都不相信,只能一笑置之敷衍了事。

大学教书工作确实稳定,但是否轻松呢?这个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没有生存压力,不评职称,不追求行政职务,不怕教学事故,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的工作确实比较轻松,只需要完成基本的工作量,剩余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也可以不看领导的脸色行事。

如果你有生存压力,要靠这份工作来养家,要追求进步的话,这个工作就不会那么轻松。

之所以不轻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基本工资很低。

以我这所四非学校为例,每月的工资收入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岗位津贴、生活补贴、保留工资、提租补贴、岗位考核奖、浮动考核奖等,需要扣除的主要有公积金、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医疗保险、工会费以及个税等。

工资收入与岗位等级息息相关。

不同的岗位等级其相应的工资就不一样,在这所四非高校10级讲师每月到手收入6800左右,7级副教授每月到手收入9400左右,4级教授每月到手12000左右。

这些收入与同层次在企业工作的同学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以我的专业为例,硕士学历同学在企业工作的收入至少是我的3倍。

第二,职称晋升压力大。

由于高校的职称比例严格受到控制,并不是你的条件达到,你的职称就能顺利得到晋升。

评定职称的条件每年都在变,可谓是水涨船高。

最悲催的就是你好不容易达到去年的晋升条件,结果今年的条件又上升不少,然后又得再等一年,要是这样被折腾几次,心态不好的话,精神就会奔溃。

易经国学中的心灵成长与自我实现

易经国学中的心灵成长与自我实现

易经国学中的心灵成长与自我实现易经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道”为中心,通过对人类心性的研究,探索心灵成长与自我实现的智慧。

本文将从易经国学的根源,心灵成长的路径,以及自我实现的关键因素,来探讨易经国学对人们的指引和启示。

一、易经国学的根源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起源于先秦时期,是一部研究天地之间变化规律的著作。

易经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而国学则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学术体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易经与国学的结合,形成了易经国学,以心性修养为基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二、心灵成长的路径易经国学认为,心灵成长是一个逐渐完善自己的过程,需要借鉴变化中的道理,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均衡。

首先,要明白“道”的思想,即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人应该放下过度的欲望和执着,保持平和的心态。

其次,要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炼自己的心性。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诚信等道德观念,易经则注重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思维方式。

通过持之以恒地修炼,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境界,实现心灵的成长。

三、自我实现的关键因素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在追求自身潜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易经国学认为,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平衡与交融。

首先,要平衡自身的内外环境。

内在平衡是指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均衡,外在平衡是指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保持和谐。

其次,要实现自己与他人和谐共处的目标。

易经国学强调了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实现自我与他人的交融与融合。

最后,要平衡自我与宇宙间的关系。

易经强调宇宙中的无限变化,通过观察自然规律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与宇宙的和谐与交融。

四、易经国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易经国学的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启迪,更是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首先,在教育中应用。

易经国学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可以引导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心性,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幸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国学唤醒师生幸福感
作者:廖家贵
来源:《师资建设》 2014年第1期
文/重庆市江津区珞璜小学校廖家贵
2011年9月1日,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大型公益行动《开学第一课》,主题聚焦孩子们的“幸福”,
全国的中小学生共同上了一堂“幸福”课。

“幸福”是当今中国教育的关键词。

教育之所以如此关注“幸福”,源于中国人幸福指数在低位徘徊。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压得师生喘不过气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
攘皆为利往”的社会现实让师生迷惘……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学校,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强师生的幸福感?怎样的教育才
能让我们的师生成为幸福的人?
近年来,我们选用《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唐宋诗词等为主要读物,每天让学生晨诵20分钟;语文课前诵读3分钟;回家与家长一起阅读30分钟。

并通过氛围引读、亲子阅读、活动促读等,让孩子们谈笑之际、
俯仰之间,品味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

在多年的国学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国学能唤醒师生的幸福感。

国学开垦心灵的乐土
人人都希望幸福,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国学中,传递着这种朴实的、温暖的
生活态度,让师生获取心灵快乐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俯拾皆是。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还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

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

生活中不缺少苦恼,但是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教会师生选择是积极行动还是沉湎悲伤。

如果多做几件快乐的事,哪
还有时间悲伤?读国学,培养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才是我们获得幸福与解脱的大智慧。

正如孔子,他一生并不得志,经常陷入生活与事业窘境,但他依然保持一种乐观、幸福的心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还有庄子“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我们让师生读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他们的内心,在他们的内心开垦出一片乐土;
就是要让他们拥有先贤那样的情怀,同大地上的万物自然、和谐而幸福地共同成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国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大智慧者,永远不会交给我们浅显的知识。

站在圣贤先哲的境界上做学问,我们才
能获得大幸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万世师表孔子看来,学习的宗旨就是快乐、幸福。

为什么学习是快乐、幸福的呢?
因为在先贤们看来,做学问不仅仅是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等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合乎自然。

一个
真正有学问的人,也许他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但内心富足,对人、对事、对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与当今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这也是我们学校为什么要“减负提质”的道理。

我们通过《论语》中的经典名句来看看先贤们眼中的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